阿斯利康转正工资: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教案(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11 07:53:49

 1  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简单说歌曲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交流。

 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2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教后反思:

这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在教学这首诗时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诗歌的情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今天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进一步加强,语文课在传授祖国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更应承担起学生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年强则国强”,中国要发展、强大,希望在今天的少年,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2  郑 成 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揭题。

2、板书课题。

3、简介郑成功。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课文。

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

⑷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课文第1-3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

2、默读,思考: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

4、分角色朗读第1-3小节。

四、作业: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

2、有感情朗读读第1-3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4-6小节。

1、自由读课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板书。

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负隅顽抗惊恐万状乱作一团举手投降)

4、地朗读第第4-5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

5、指名读课文第6小节。

①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

②生自由练读。

③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7-8小节。

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9小节。

1、齐读。

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

3、说说这一小节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 

六、板书设计: 

第3课时

一、练习复述课文。

1、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

3、教师小结。

二、仿写。

1、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4、选择一部电影或电视片,播放有战斗场面的片段。当堂把其中的一个战斗的场面描写下来。

三、出示词语。

1、学生读词语,说说它们的感情色彩。

2、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造。

3、交流自己的造句。

教后反思:

宝岛台湾,自古以来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学生对于台湾的历史和现在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我在学习课文前要求学生去搜集一些关于台湾各方面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上阅读、交流,并结合台湾首任巡抚是我们合肥肥西人,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对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意义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还和学生一起了解了今天的台湾,了解台湾当前和大陆的关系正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着,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愿。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五、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

 比较句子: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四、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第3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课文是如何把肖邦这种炽热的爱国情感表达出来的,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了解欧洲列强侵略波兰的历史,充分感受肖邦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被迫背井离乡,离开波兰的无奈与悲愤,从而更好地感悟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爱国情怀。

学生对于外国及外国人物的了解都不多,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信息课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的优势,让他们在网上自我查阅有关资料,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文中的主人公。

 

  4   古诗两首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准备:

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

3、解题 :闻:听

二、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ì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六、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七、小结、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示  儿

                   悲   不见九州同

                       望   北定中原日

教后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鼎盛转向衰弱的时期,安禄山叛变造成了当时的“国破”,这些都让杜甫痛心疾首,所以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时,他是“涕泪满衣裳”,以致“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首诗通过“喜”来表达杜甫在看到国家有望统一安定时的欣喜之情,这也是杜甫诗歌中难得的一首心情愉悦之作,一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惨与悲凉之气。

《示儿》是南宋陆游所作,这首诗可以说是陆游的“遗嘱”,以“悲”来表达他临终前尚未见到祖国统一的悲愤之情。一个人将死之前,不考虑个人与家庭之事却仍牵挂“九州同”,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爱国情怀。

这两首诗一“喜”一“悲”,都表达了诗人无限的爱国热情,这种爱国之情,是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的榜样。

 

 

习  作  1

教学目标: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出示照片,讲故事: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在上海游玩拍摄的照片)

 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

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

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要把自己最喜欢、印象较深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

2、师: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

3、师举例让学生练习说。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

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第2课时

一、写作提示: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真情实感,一会我们交流。

二、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三、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四、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3、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教后反思:

作文是令我们班学生最头疼的,我在去年刚接手这个班时,就曾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励他们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但一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明显。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学生缺少生活积累,没有素材可写,写出的作文往往选择一些毫无意义的材料来“糊弄”一下,似乎就是在给老师“交差”。另外,不少学生连基本的习作格式、写作方法都还没有掌握好。现在头痛的不仅是学生了,我作为老师头更痛,我真不知道这样下去,到了一年后,他们小学毕业之时,会有何等糟糕的作文水平。

我现在除了正常的习作之外,要求学生多读书,以充实他们的知识储备,可惜居然爱读书的学生也不多,家长也不支持(孩子们没有书读)。我们学校说是城市学校了,实际生源应该还是农村孩子居多,家长的文化素养有限,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不够,老师累死累活,不知最后换来的是什么。社会应该多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了,否则今后的教育真的不知还会有多少问题出现。

 

 5  负 荆 请 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4)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下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指导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3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蔺相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5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宽恕我                       避让

     背荆条            扔在一边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教后反思:

    我认为,苏教版教材以剧本的形式,纯粹是想让教材展现多样化的体裁,但我认为选择《负荆请罪》这一课并不妥当。《负荆请罪》这一课是《将相和》的一部分,而这篇课文却没有提到“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个故事,虽然在第一幕交代了“廉颇挡蔺相如的道”作为故事的起因,但过于笼统,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廉颇为什么要挡蔺相如的道呢?老师不得不再给学生介绍一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或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每一课老师都要补充很多课文知识,学生怎么能接受得了那么多知识呢?我们应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总不能都靠课外补充,我们也应该体谅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能给孩子们无休止的压力啊!

  

6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

第2课时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七、板书: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教后反思: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灾难突如其来时,四川德阳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个年轻的生命,自己却不幸遇难。谭老师为学生讲的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人生的价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所有的人们上了最后一课。让学生通过朗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习救援人员所说的话时,我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行为,感受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不仅让救援人员“永生难忘”,也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7  船  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句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段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    调遣    大副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深渊    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    机械    灵魂    争执      控制

调遣    呼号    斗殴    克莱芒    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  自救  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  舍己救人)

四、质疑

五、背诵:第29、30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7   船长

            

遇  险   千钧一发  忠于职守

          自  救         巍然屹立

           牺  牲   以身殉职  舍己救人

 

教后反思: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课文学到这,教室里静悄悄的,船长的英雄行为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

    在学生想象写话时,周炳说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不能离开自己的船,这是船长的职守……”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哈尔威完全有机会逃生,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作为船长,他必须选择死亡。“人在船在,船亡人亡”,哈尔威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船长的尊严,教材之所以用《船长》为题,而不用《“诺曼底号”遇难记》为题,我想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所以,当每一次海难,我们就会目睹一个船长的尊严,目睹船长这个职业的尊严。在海难面前,几乎每一个船长都会选择与船同存亡。“泰坦尼克”的史密斯这样做了,“诺曼底”号的哈尔威又一次这样做了。

    哈尔威成为了英雄,他成为英雄其实很简单,只是“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作为船长,哈尔威必须选择死亡。那么,到底是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呢?我想,应该在那么几个字眼上: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我们的社会,最需要弘扬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在这篇课文挖掘与学习的东西。

8  爱 之 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后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 颠簸 凄凉 矮小 脚腕 蹭破 车胎 瘪了

    袜子 油污 绝望 餐馆 亲吻 粗糙 脸颊

    荒芜人烟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芜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1—8自然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9—11自然段) 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店主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你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二、学习课文1~8自然段

  1、师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文章2——8自然段。(学生自读)

  2、全班交流。

  1)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全班交流: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汇报: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2)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

(看出修车的工作非常费劲,而乔依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为老妇人修车。)

  4、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再默读2、3、5—8自然段。汇报:

   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

   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5、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乔依对老妇人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乔依竭尽全力,无私地助人。)

  6、出示第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齐读

  理解:“天经地义”什么意思?(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读第六自然段。

  7、引读6、7自然段。

  所以,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他从来没想到,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

  8、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三、学习9-11小节

  1、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2、自读9~11自然段。

  3、出示填空题:

  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

  提示: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小节。

四、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五、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正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

  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六、拓展。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提示:1)注意故事的连续性;

     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等;

     3)要升华“爱”的主题。

教后反思: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对字词句的解读正是建立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的。

在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时,抓住字、词、句,使学生深入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思想。如,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学生读一读第四节,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学生很快就找到:“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学生通过这些关键字词感受到了天气寒冷,修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抓住这些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

老师是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

 习作 2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观察插图,读书中的儿童诗,能从诗歌中感受到小作者对雪人的眷念之情。

2、在生活真诚地与人交往,并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通过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的行动中,懂得报答,学会感恩。

4、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任务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习作要求,能根据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任务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让世界充满爱》,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

爱是love,  爱是 Amour,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人们用音乐来表达,用画面来表达,用语言来表达。相信心中有爱的你能从这样的音乐、画面、语言中读懂其中深意。

二、观察图画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雪后放晴,太阳出来,小女孩依依不舍地与雪人告别。)

三、读懂小诗、感受情感

自由读,读通、读顺。

结合上图,再读小诗。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上半部分的惋惜、难过、无奈,下半部分的真情告白)

四、感情朗读,表达情感。

五、其实爱并不遥远,爱就在我们的身边。补充:《妈妈的爱》刘丙钧  《父

爱无言》

六、爸爸或者妈妈做的一件什么事情让你特别感动。

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如〈〈念亲恩〉〉中唱到的那样:

父母亲爱心  柔善像碧月   常在心里问何日报

虽然我们报答不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感激和谢意。

将自己对父母真心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相互交流,完善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八、要求:回家后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注意观察父母的神态和动作。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九、明确习作要求

1、记叙父母关爱自己最受感动一件事。

2、由衷而又自然地直接或者间接表露对父母的敬意或爱意。

3、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尤其是语言、神态以及动作。

4、将事情的经过记叙完整。

十、写法指导

如何使场面描写生动感人。

1、环境描写进行铺垫

《爱之链》第一自然段

《爱如茉莉》

2、关注细节,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引用《爱之链》中的第四自然段。

作者抓住乔伊的修车动作与神态,把乔伊认真负责的助人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脚腕被蹭破了   没穿袜子   摘下破手套   喘着粗气  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    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

   如《爱如茉莉》

    第七自然段:母亲在住院前的嘱咐(语言描写)

    父亲赶往医院那急匆匆的脚步。(动作描写)

清晨病房中感人的画面(环境描写)

十一、学生习作

 

 练习 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

(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

(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的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

(5)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类似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

(1)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及每个字方在一行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哈尔威、履行”邓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练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口语交际来练习采访,学会有礼貌、得体的采访。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采访的几个注意点:1、要有目的性。2、确定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4、记录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确定采访目的。

(2)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整理好采访提纲。

(3)准备采访时所用物品。

(4)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练习采访。

(5)推选两个同学上讲台分角色进行采访。

(6)评议。

3、反馈。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学写毛笔字,能写得美观、大方。

教学过程: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4、指导。

5、反馈。

 

9  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教学重点:

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

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

学生交流对大树和小草的认识。

课文所写的夏洛蒂.勃朗特成材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交流理解。

二、自读课文: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嗷嗷待哺  要强好胜  节衣缩食  脱颖而出

寥寥无几  惴惴不安  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2、读后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1、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节):概述了《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以为在逆境中成材的典范。

二(2-4):讲述了生活在极度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坚持学习、写作,不断遭受着打击与失败。

三(5-7):讲述了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经过慎重思考,从写诗改为写小说,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终获成功。

五、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第2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文中把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什么?

2、认识仙人掌花吗?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感受到主人翁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生命力。)

三、学习第二段

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课文,说说主人公遭遇到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翁是怎样艰难谋生的?用笔把表现主人翁艰难谋生的词语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1)抓“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一连串生活细节体会主人翁为生活而奔波而忙碌的形象,感受主人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

2)抓“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在家里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翁热爱学习、要强毫升的性格。

3)抓“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翁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

1、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1)遭遇诗人嘲讽训诫。

 2)自费出版诗集,只卖出两本。

2、体会夏洛蒂向诗人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抓住“惴惴不安”等词语,开展对话交流,想象主人翁害怕而又充满期盼的心情。

3、夏洛蒂热切盼望的结果怎样?

 抓“原样退回”等词语理解诗人所说话的意思。

4、面对这样傲慢的训诫,夏洛蒂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抓重点词开展想象,体会倔强、不屈服的性格。

5、沉重的打击,夏洛蒂屈服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学习第三段

1、夏洛蒂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

2、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翁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五、回顾全文

1、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通过题目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翁与命运和世俗的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全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蒂成功的人生启示。

 

 教后反思: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共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

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言下之意,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语中充斥着对妇女的蔑视。

文末的“小草”指的传统观念中妇女不能从事文学事业,“大树”则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响,小草浇灌成大树,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

纵观全文,题目除了以上两个意思,还将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艰辛和磨难中,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将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树,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虽然不能变成大树,但在文学界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我们现在都是“小草”,将来可以成长为“大树”——栋梁之才。那我们从夏洛蒂身上应该得到什么启示呢?

题目的深刻含义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私下认为,只有在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感悟到将之作为题目的原由,放在初读,并引出文章的大体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实在不妥。

 

 

 

 10  轮椅上的霍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提供的词语中选两个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课前准备:搜集霍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大家可能听说过张海迪的名字,张海迪从小学时起患了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长年坐在轮椅上,但是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和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感人的作品,成为我国当代青年景仰的楷模。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样身残志坚、勇于向全挑战、创造奇迹的人。今天,我们学习《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板书课题),文中所介绍的人物霍金,其事迹其精神将会使你更加惊叹,甚至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2、交流霍金的资料。

二、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读音。

2、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1、默读课文,课文写了霍金的哪些事?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2自然段)讲撰写《时间简史》的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宇宙之王”。

 二(3—7自然段)具体叙述瘫痪40年的霍金在受到病魔的残酷折磨下依然顽强地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

 三(8—12自然段)讲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五、归纳主要内容。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词语读音。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比较阅读,品味语言。

1、出示材料,比较阅读。

 出示配读材料:

 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出示课文:

 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2、朗读比较。

3、交流感受。

 同样是介绍霍金的科学研究及其业绩,课文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霍金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三、感受魅力,体会中心。

1、自读课文,了解除了霍金的勇敢顽强以外,课文还介绍了霍金的哪些故事?尝试给故事拟小标题,并讲出理由。参考标题:

(1)不愿被外人打扰。

(2)一颗感恩的心。

2、交流感受,品味这两则故事表现了霍金怎样的品质?

 (1)“不愿被外人打扰”主要讲述了霍金不愿意被人顶礼膜拜,安静工作的故事,体现了霍金不贪图虚名、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品质。

 (2)“一颗感恩的心”主要讲述了霍金回答记者关于命运的提问的故事,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了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体现了霍金正视命运、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四、总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

2、编写故事,拓展应用。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搜集某一位科学家或名人的资料,选取合适的材料,集中介绍人物的某一方面,要求拟出合适的小标题,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六、板书设计:

10、轮椅上的霍金

 

坚强、正视命运、乐观向上

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教后反思:

《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人肺腑。我怀着对霍金的崇敬认真地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也非常想让学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之前也要求同学们查找了一些关于霍金的资料。所以,整个课堂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我坚信霍金的身残志坚的表现一点会深深地感染着大家,感动着大家,成为同学们今后人生路上的励志成才的榜样。

 

11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4、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谈话交流

1、 同学们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2、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日记改编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 请同学们读课文,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本书是爷爷赠给爸爸,爸爸又赠给了“我”的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这是一本扉页上写有爷爷给爸爸的赠言“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爸爸写给“我”的赠言“学会生存”的书。

——这是一本历险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这是一本让吴缅非常喜欢的书,给了吴缅启迪和希望的书。

五、重点研讨,深入理解。

1、《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让我爱不释手?

(小说描写了鲁滨逊在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2、 要能在一座孤岛上生活28年需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吗?鲁滨逊是怎样获得这些生活必须品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画出体现鲁滨逊聪明机智又坚强毅力的词句多读几遍。

 

第2课时

一、汇报交流,理解鲁滨逊的聪明机智和坚强毅力。

1)一开始鲁滨逊靠什么为生,他做了些什么?

做木筏,把食物等一一送到岛上,搭帐篷,靠剩下的食物生存。

2)这些食物非常有限,为了维持生活鲁滨逊又做了些什么?

种植大麦和水稻,制作粗糙的面包,捕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来源,养鹦鹉做伴,做家具。

3)后来生活怎样?

4)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怎样?你觉得他的生活幸福吗?

(体会鲁滨逊从一开始的孤独、艰难到后来充实而幸福的生活,理解他的聪明机智和坚强毅力。)

5)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吸引力吗?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体会“我”的感受

1、 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吴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有什么感受?

——很喜欢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

——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

——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

2、 理解“名言”。

1) 你能说说这几句名言吗?这些名言给了你什么启迪?

2) 吴缅喜欢上了书中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的内容是什么?我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

——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3) 我们大家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呢?能结合自己经历或读过的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3、 除了理解一些名言的意思外,老师觉得读书的时候还要能发挥想象力,想象出人物的形象,吴缅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勾画出鲁滨逊的样子,让我们来读读课文14段。

4、 吴缅为什么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呢?从这身装束打扮中你能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吗?

三、理解课题

1、吴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呢?

2、吴缅爷爷为什么把书传给他的爸爸,他爸爸为什么又把书传给吴缅呢?

3、现在我们能不能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题?这本书男孩子能读吗?

四、读写结合

1、这篇课文不仅是日记,而且是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了课文能不能说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展开的?

(书的来历,书的主要内容,读书的感受三方面)

2、我们也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准备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五、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日记,选自杨红樱的《男生日记》。也是一篇读书笔记,作者以书为线索,按书的来历,书的内容,读书的感受展开,给我们展现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经典小说的魅力,怎样才能通过一篇读书笔记打动孩子,走进孩子的心?教学时,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课文给我们呈现的仅仅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几个故事情节,而真正打动学生的是原著中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所以开学时我就布置这学期的课外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国庆期间,我又让学生再次回味书中精彩的片段。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是就会由此及彼,浮想联翩。

二、教材与收集资料的结合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对作者,故事人物及时代背景作了很多了解,对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阅读与习作的结合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出现,语言,内容,形式都接近学生,既适合学生读,也真切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写读书笔记的样本,使人触手可得。所以教学时既要抓住文章的内容,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写作时鼓励大家这样介绍一本书、一部电影、一篇文章。学生一定受益匪浅。

 

  习作3   我喜欢的一种美味

 

习作要求:

1、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2、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3、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4、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习作重点:

1、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2、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一、图片导入

出示:你看见了什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

1、模拟在饭店吃饭前的场景,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2、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评,他介绍得怎么样?

3、模拟在饭店吃饭的场景。

4、这道菜不错!我也想做一做可以吗?

口头练习说。

5、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你品尝之后有什么感受?

三、现场采访,表达感受

1、你是怎么品尝这道美味的?有没有听过关于他的传说?只有写出他的一些细节,习作才会生动充满情趣。

2、你一定非常喜欢自己介绍的这道美味吧!把你与这道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

3、学生交流

四、学生习作

 

第2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1、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练习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散文。

(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师生小结。

 

第2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中的第八节。

(2)引导学生读贴。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3课时

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想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板书:学会申诉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2) 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倾诉?

(3)教师引导学生的出申诉的方法。

(4)学生分组练习说。

3、练习

(1)分组推荐代表上台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

(2)其他学生可以针对前面学生声速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4、反馈

(1)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

(2)教师点评。

 

  12  姥姥的剪纸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解题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二、自学生字,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所学,不会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

四、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3、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五、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六、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第2课时

一、欣赏剪纸

1、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老老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只,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4)“我强过来一看……老牛背上。”

(5)姥姥又剪出……啃食青草。

4、学生朗读有关词语,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姥姥的剪纸是何等精美,何等的有意义。

5、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表现出姥姥剪纸相关特点的句子,读出赞赏之意。

二、认识姥姥

1、欣赏完姥姥如此众多的剪纸作品,你们想知道写什么?

2、指名说一说。

(1)姥姥是怎样剪纸的?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

3、同学们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请在自己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同拙见相互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启发。

4、学生自主读悟,同桌互动。

5、学生抓住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老老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任务的内在的品格。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三、质疑问难

1、学生朗读课文,寻找疑惑之处,小组交流对疑难之处的理解。

2、引导学生解决典型的疑难问题。“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问题:着是课文第四节中的一句话,其中的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含有明显的贬义成分。如何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呢?

试解:课后练习第三题这样提示我们“查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练习深化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后最后两节争取回背诵。

2、引导背诵

(1)从那时侯起,我……达到老牛

(2)一头老牛……变得

3、“熟能生巧,……准头了”结合你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读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姥姥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12  姥姥的剪纸

         剪 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 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教后反思:

教学的设计,从题目入手 。从题目入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就能把全文给统一起来。一是品姥姥。品姥姥,不仅品她的剪纸的技艺,更品她的勤劳,还品她的善。二是品剪纸。品剪纸带给乡村人的情,品剪纸对我的熏陶,带给我的亲情。其次注意的是,在品的时候,不要抓整个的句子,可以抓关键的字词,从字词入手,然后到句,到段。抓字词更容易抓住情感的聚焦之点,而抓句子就容易走向涣散。而一涣散,情感也就容易生出太多的触角,而不容易把握了。可以抓的字词又有哪些呢?一个“巧”字,一个“神”,一个“善”字,一个“熟”字,一个“拴”字,一个“缠”字。一个“梦”字。这些,不都是表情达意的字眼吗?

13  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原来”、“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3.仔细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4.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重点:

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第2课时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2)学生汇报。

2.王母娘娘知道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八节至第十节。

(2)学生汇报:

(3)探讨一下王母娘娘的形象。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一)造句。

1.心急如焚……

2.霎时间……

(二)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四、板书设计:

美满生活

                        老牛诀别

13  牛郎织女     织女被抓

携子追赶

                        鹊桥相见

 

教后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课堂中,我通过设问,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牛郎为什么对那头老牛照看很周到?(从中体会牛郎的善良和勤劳)2、为什么仙女佩服织女呢?(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3、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重点就突破了。

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基本明白了课文实际上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上课时,也有学生问:为什么织女真的会嫁给牛郎呢?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吗?我很赞赏孩子们的思考。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这一问题之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因为现在学生的思维十分开阔,敢想,有创意。想自己敢想的,说自己敢说的,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活跃的空间。在课堂上,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激发了思维的火花,同时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因此,不管我们的对话最后有什么结果,我觉得,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教育能力。

 

14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

(1)自由读。注意语气。

(2)指明范读。

(3)再指名读。

(4)自由读,同位指导。

(5)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

练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三、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四、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五、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六、板书设计

                         14   安塞腰鼓  

              一、知内容:  “……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  “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 (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教后反思: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读来气势磅礴,让人激情澎湃。在细细咀嚼这篇文章后我认为其主要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

一、文章情感内涵丰富,以“鼓——人——黄土高原”为情感主线,鼓中含情、舞鼓带劲、黄土孕情。作者以《安塞腰鼓》为题,既写了击鼓的壮阔场面、腰鼓激越的声响、舞鼓的变幻舞姿,同时也赞美了一群元气淋漓的击鼓后生,从而深化文章主题——由衷歌颂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韵味、顽强的生命之力。

在处理情感方面,作者刘成章并非直接歌颂人物精神和地域文化,而是借助“腰鼓”这个载体,首先通过后生们舞鼓时那种豪迈火烈的动作神态描写来间接赞颂安塞人的强健和豪放的性格;然后便直接正面描写歌颂安塞人——“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样就由赞颂安塞人强有力的舞姿深入到他们强盛的生命力的歌颂;最后在愈捶愈烈的舞姿和鼓点中,作者再次富含韵味地强调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通过“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后,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也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从作者这种层层深化的情感里,传递给我们读者的是黄土高原人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奋斗和坚持!

二、文章语言方面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优化配合了情感的抒发,读来如鼓击人心。

1、多种排比、比喻手法的交替运用,使文章语句有跳跃之感。

①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显得简洁有力。

②句子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句中将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交织运用,分别从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四方面体现了后生们击鼓时动作之疾、姿态之逸、脚步之跃、目光之亮、风姿之健。在这种明快的节奏中,有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之势。

③段落的排比。如文中第9、10、11三节,用“使人想起……”三节排比,分别从听觉、视觉、感觉三各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看后感,化抽象为具象,化感觉为意识,既用了通感又采用了引经据典的写作技巧。

2、多种手法的交相运用,使全文语言富有变幻。

作者在文中除了广泛运用排比外,也注意了其他手法的运用。例如:反复手法——“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四次,在统领全文时又颇有变化。前两次反复虽看似一样,然情感却逐层强烈。而后两个反复稍有变化“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在这两句的反复唱叹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也将情感的重心由赞叹腰鼓转移到赞叹黄土高原和祖国河山,将写作的主题由鼓逐步扩大到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

再如:短句手法——“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如鼓点般急促清脆的短句读起来铮铮有力。“交织!旋转……翻飞!升华!”的又不仅仅是鼓声,还有黄土高原人的理想和希冀,追求和奋发!

三、全文整体布局为“静——动——静”。在“动”这个主体里又用“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贯穿始终。

 文章开头布置了一个安静的场景——“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呆呆”一词,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腰鼓的普通写到极致,为下文它的震天动地埋下伏笔,同时“呆呆”也将高粱地里这群茂腾腾的庄稼汉的淳朴、实在体现了出来。此处的“静”与结尾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遥相呼应,一静一动,在动静的辉映下,通过声响效果渲染了腰鼓敲击时那种震耳欲聋的热闹和震撼之力。

 

习作  4

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吧这个故事写下来。

3、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题目自拟。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吧这个故事写下来。

教学难点:

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

作前准备:

准备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或可以组织民间艺人到现场剪纸,组织学生观看、欣赏。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二、看图练习说话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习说话,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集体交流。

五、构思布局,酝酿写作

1.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写的故事完整地写下来。

2.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练习  4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教学难点:

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教师提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多不多?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

(2)师提问:这些俗语分布很广,你们听说过吗?

(3)试着说出他们的意思。

3.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由上一部分的教学到导入俗语的地域性。

(2)要求学生当堂回忆生活中的俗语。

(3)指名说一说。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子音。

(3)同位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习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

(1)指名读,集体练习读。

(2)集体一齐背诵,指名背。

 

第2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习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名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连的字相差大

(5)教师重点指导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2)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习写毛笔字

1.学写毛笔字

2.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3.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4.练习

5.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教学重点:

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教学难点:

 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教学过程:

 

说话:学会做解释

1.师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你可以适当做解释。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碰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样做解释呢?

2.每个学生任选一条认真读题,做好演练准备。

3.提示学生想清这样几个问题:

(1)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

(3)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4)解释时还要注意态度,要使对方愿意听你解释,以求得好的效果。

4.想好后先低声练说。

5.同桌互说。

6.当众演练,师生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