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贵生什么意思:《影响教师的100经典案例》读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4:04:24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

廖海容

看过《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我就想,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教育案例,比如在我们学校刚刚发生的一例──三一班黄嘉颢的变化。

黄嘉颢原来是三三班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在二年级下期就开始厌学,上课在教室里乱跑,老师说不听,如果批评就跑出去,班主任经常在校园里找他。想和他交流他不理,看见你叫他就跑。到了三年级上期,不听课还捣乱,用刀子削前排女孩的头发,用刀子威协同桌,下课打同学。他的任课老师,用了很多方法教育,老师们的话说“软硬兼施”,可他不吃这一套。三三班的家长意见很大,多次到学校反映情况,要求劝退他。遵照校长不放弃一个学生原则,他的老师、学校、家长一起讨论该怎么教育这个孩子?他奶奶已经近七十岁了,身体还不好,如果去医院没时间给孩子做饭,黄嘉颢一个不到九岁的孩子,放学后要自己做饭吃。他的父亲在外地上班,只有周末才能回来。教育孩子的任务几乎全交给了学校。他的班主任为他操碎了心。孩子自己也很苦恼,在班里没有小朋友给他玩。同学们不理他,他就想欺负他们。这个 “恶性循环”一直延续到三年级上期结束,下期怎么办?经过大家讨论、校长决定给黄嘉颢调班(学校有规定不能调班),给他换个环境,由三一班郭亚峰老师带他,老师对教育这样的孩子很有经验。当这个任务交给老师时,老师二话没说就接受了。开家长会那天听说调班,孩子的奶奶和孩子都不愿意,我就让孩子的奶奶先和郭老师聊聊,又让孩子也见见老师。没想到就这一面老师就得到孩子奶奶和孩子的认可。大家都说郭老师是用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学生和家长。

第二天开学,孩子一来就找老师,他要求想坐到第二排,老师答应了,并给黄嘉颢也提了要求。为了能让他尽快的融入集体,老师鼓励三一班的孩子欢迎黄嘉颢入班,引导学生和他交朋友。可是黄嘉颢在实中外小太有“名气”啦,三一班的孩子还是用“另类”的眼光看他。第一天下午课外活动黄嘉颢就哭着找我来了,不去三一班了,说同学们欺负他。第一次看到他哭的那么伤心,老师简单给我说一下情况,说还是交给他处理吧。我稳定着黄嘉颢就出去了,老师就在我办公室和黄嘉颢进行了谈话。不知道老师用的什么 “魔法”,情绪那么激动的学生,一会儿工夫就跟着老师回班了。第二天上课能坐得着,能认真听讲,表现很好。可是就在上午第四节快下课时,出事了。第四节是音乐课,在做律动操时黄嘉颢一边的学生用力过大撞到他,他又撞到了墙上,把头给撞破了。老师直接带孩子去了医院,并及时通知了学生家长,可是黄嘉颢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医院,老师没顾上吃饭处理好后没耽误下午上课。校长知道后,又带领校领导班的成员去看望黄嘉颢。学校老师们在关注这孩子、校长在关注这孩子、家长也在关注这孩子。就在第三天三一班的家长们就来找校长,要求学校让黄嘉颢还回三三班。怕他们的孩子和黄嘉颢在一起会受伤害。校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家长们进行了交流,家长说观望几天周五再来见校长。周五到了,家长来了,当看到黄嘉颢的进步还能说什么呢?

我很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拴住了孩子的心,使一个对谁都排斥的孩子现在和他这么亲?但有一点我知道老师是用心去做的。

读《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随笔

  柴绪锋

101个经典教育案例加上精辟的评析,从不同的层面解读了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剖析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读完此书,深受启迪;也促使我对教育进行了一次重新的审视。

在《谁来教育中国的教育?》一文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979年,中美两国互派了访问团考察对方的初级教育;双方回国后详细描述了所见所闻,并分别得出了结论。双方的见闻大相径庭,而结论却惊人的相似“再用二十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远远把美国甩在身后”然而历史却给两个考察团开了一个玩笑,结果与两国考察团的预言背道而驰。读完这篇文章我陷入了沉思;我想,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孩子特有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中成长与发展最快的群体。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呢?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强调地是灌输,是培养“知识经验的载体”;培养了众多“临摹高手”;习惯于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地去做,习惯于制定不尽的模式。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上述考察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是最优的。

过多的要求会埋没天赋,过多的要求会摧残创造的天性。只要能做好,为什么非让孩子按照固定的要求模式去做,而不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做呢?为什么孩子们还没有做你就知道以他们的方式做不好?这或许只是时间堆积的思维定势,这或许也就是教育需要改革的根源所在。我想我们教孩子们学到的知识应该象成功的生意人的资本才对,让他们能够衍生,能够再创造。所以,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们明白,明白怎么去思考,怎么学习,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去做事。当然,由于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教师应该在方法上加以引导,理念上加以引领。

教育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项工程。两个考察团的错误说明,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最优的教育方式,实践才能验证对与否。当然,凡事都有律可循,教育也不例外,但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尊重孩子的天性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案例》读后感

                                   付莉

有这样几只丑小鸭:

一个小孩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长大以后成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一个孩子上小学时总是倒数第一,老师曾半开玩笑半带鼓励地问道:“你能不能偶尔也来个第一名呢?”

他就是十九世纪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做,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经来怎么办?”所有的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

他是伟大的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

新课程强调对人的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条条道路通罗马,学生成才的道路千千万万,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我们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面对各种类型的孩子,有的可能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孩子的天性很宝贵,我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在班级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发展,我相信每一只丑小鸭都会变成白天鹅的!

学会阅读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

海秋英

读完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呼唤失落的小水晶鞋》一文了。因为不是做教育的,所以我的感触就是:这真是位睿智的老师!

《灰姑娘》的故事伴我从小到大,现在我又把它讲给儿子,可我从来没有像这位老师一样把这个故事分析得这么透彻!

这位睿智的老师从这篇故事中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守时的人、爱自己的人;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所谓的坏人未必真的是坏人,就象故事中的后妈,她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而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孩子们老师的这节阅读课中真正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去阅读。

而我从来读书也只是注重情节,很少从中感悟更多的道理,所以没有真正爱上阅读。以至于现在给儿子读书也只是注重情节,从没问过他听过后的感受,所以估计他也只是听了个故事而已。

庆幸读了这本书!它真是给我提了个醒,也让我想起了句话:阅读能教给人思考,思考越多,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让我们真正的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吧!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

朱喜琴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出严格的反省,不会害怕正视自己的短处,反会努力寻找补救的途径.我有一种担心,就是教师与学生的隔膜。现在的学生见识丰富,他们的观念更超前,视野也过比我们开阔,而且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们敏锐。怎样让学生信服我们呢?我认为教师征服学生并不一定要与学生一样时尚和前卫,教师征服学生的应该是人类永恒的极具吸引力的精神气质。这精神气质严格地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定要分的话,姑且能将它分为真、善和美。在教育中,要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走下神坛摘下面具,用个性吸引学生,带有一切人性的优点和弱点,这样的教师才是最有魅力。

读《影响教师的102个经典教育案例》后,使我有更深的反思,只有多读书,总结经验才能够提升自己。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知识丰富,头脑清醒,志趣高远,信心倍增。所以,老师们,读书吧。

雪  儿

何亚珂

回顾一天的生活,都在校园中度过。早七点半至晚七点左右,未曾踏出校门半步。想想,不免觉得枯燥;但再细细想来,又无不充满了乐趣。毕竟,有孩子在的地方,快乐会多一些。

    今天,很想谈谈雪儿。这个气质高雅,满面羞涩的女孩儿,乖巧,细腻,有内涵,我很喜欢她。对于她的喜欢,也许还缘于她的变化吧!

    初识时,是在三年前。第一次见到她时,总觉得她像一只惊弓之鸟,小心翼翼的。不与人交流,也不喜欢别人与她交流,至今依然记得班级在护绿活动照合影的时候,她离得远远地。看到这个孤僻的孩子,我心中对她的“疼”显得格外多,当然,对她的关注也格外多。于是……

    我给她的笑容更多了,换回了她的笑容;我对她的理解更多了,换来了她的真诚;我们的交流更多了,换来了她心灵的倾诉。特别是我发现她对文学很感兴趣,何不借此机会和她交流交流呢?于是每天借着课外活动时间我都会和学生们一起侃课外书,头几天面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她仍不吱声,但眼眸里分明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决定再多给她一点时间,我坚信会成功的。终于,她主动举手要求发言了,课堂上的她虽然称不上滔滔不绝,却头头是道,着实让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次。我清楚这次发言的成功会使她在心理上有一次质的飞跃。更令我惊喜的是,在全国中小学生写作节中,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一等奖。我坚信,有了成功的体验,孩子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的。

    渐渐地,她融入了我们温馨的大家庭中,积极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看着她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我嘴角的弧度拉得更深了。在学校举行的篮球比赛中,各班都要组织篮球宝贝为自己班级加油助威,看到雪儿在队伍中舞蹈的情景,我惊讶无比,心都醉了,真想给她一个深情的拥抱,然后悄声告诉她:我的雪儿,你真棒!

    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演讲比赛中,没想到雪儿积极性那么高,自己组织稿件,组织同学,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排练,怎不令人惊喜呢?

    我可爱的雪儿,加油!

    雪儿,何老师的文字也许你不会看到,但相信你能够感受到何老师一颗炽热的爱你的心。何老师期待着你的精彩;你的未来不可限量,何老师祝福你到永远,在默默中关注你到永远……

开启发现之旅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案例》读后感

贾战玲

读了《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案例》这本书,给我感触很多,知道了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本书可以说让我爱不释手。相信很多老师也很喜欢读,其中有许多的教育案例自己都听过或者在教学中也遇到过。

里面的教育案例短小精悍,点评更是画龙点睛,深刻透彻。案例展现的都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常见的熟悉的情境,但不同的处理方式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读完之后感触颇多,老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显得多么重要。一句尖刻的话语,一次漫不经心的作业批改,一个对错事件的误判,会打击他们的信心,造就越来越多的后进生;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活动的机会,会使其奋进,促其发展。教师的言行举止时时处处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101个案例或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或告诉我们要懂得欣赏学生,让他在信心中健康成长;或告诉我们要让他经历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给我触动最大的就是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

我对第七章的内容印象尤为深刻,班里学习习惯与基础差的孩子比较多,有的时候真想放弃不管了,可责任心又会使我耐下性子来尽量去理解他们,为他们补课,可是却极少静下心来,想办法走近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被需要”与自信。此时此刻我重新审视着站在讲台上的自己,面对讲台下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的时候,心里涌动着冲动,也饱含着不安。我真的从内心深处相信他们吗?我有这样的胸怀吗?我对他们的爱有这么深吗?我真正的聆听过他们的心声吗?这一章的内容狠狠地抽打了我的每一根神经,拷问着我的教育灵魂,我不是缺少眼睛,而是缺少发现智慧的眼睛,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命价值的眼睛。看来今后即使在最难教育的学生面前,我也要信心百倍,透过学生气人的一面,看到他们可爱的一面,看到他的热情上进,看到他的正直善良,看到他的纯洁的心灵天空。交流时,我的话语也应少一份“理”,多一份“情”、添一份“趣”,只有这样,师生思想上才会产生共鸣,感情上才会得到沟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闪光的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机会,这才是实现孩子转变的最好方法。

当我耐心地读这本书时,也许已隐约已经明白:事实上,教育理论的真谛和教育变革的“秘密”,正隐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之中。此时此刻我好像隐约领悟到了案例的作用和意义。

读完书,很受感动,也感觉自己在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读《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想到的

李  翔

毫不讳言地说,我比任何一个教师都渴望成功,因为我跌到过,因为我不甘心就这样趴下!因为我想我的职业生涯有被肯定的幸福!因为我想让学生因为我的课堂而快乐、有所得!我也知道,教师的成功得从课堂上崛起。反思自己的课堂,有种种不如人意之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科学学科,按理说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学科,为什么五三班的梁晓涵同学会婉转的传送给我这样一个信息:老师,为什么不教品德了呢?品德比科学有意思。其实,发自内心的说,两科相比我确实偏爱前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科学课目前已经是我课堂的唯一!“平凡的人把工作做成伟大,平庸的人使工作变得卑下”,立志:做一个平凡不平庸的老师。

看了本书中的《科学课堂中的探究》,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由此悟出:首先,科学课不必拘泥于形式,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比如文中的格瑞哈姆女士,按教学计划,学生要到这一学年后期才开始学习植物,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磨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干涉学生去调查研究这个课题,相反,她积极的给予了支持、指导和帮助。我也因此有了一些想法:每节科学课开始前,先播报一条科技新闻。帮助同学们掌握最新的科技状态,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启发他们发现身边的科学,掌握必须具备的一些科学常识、知识和思维能力。

其次,真正把探究学习落实到实处。时间越长,越发现探究性学习很重要,在新课改中探究性学习也处于重要地位。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并初步习得科学方法。以后我会注意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是提升自己的业务修养。科学在人类史上不断被刷新,我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掌握新的科学知识,用正确的知识去引导和影响我的学生。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李  艳

做老师的心情常常是压抑的。每每下课回到办公室,总是听到老师们在说我们班的某某同学怎样怎样笨,连最简单的什么什么题都不会,或是说我们班的某某同学怎样怎样的不听话,上课开小差,老师说他他还不听……说的时候老师们总是义愤填膺,激动万分,甚至让你也感受到了他的怒气已经传染到了你。这样的时刻,我们都在愤怒着,痛苦着,可想而知课堂上的表情一定恐怖之极。因此,总是听到对孩子们的咒骂声。于是我们更痛苦,我们从事的职业就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你一心一意为了他们,他们还不领你的情。于是我们的心情总是压抑着,压抑着……

其实,做一个快乐的教师并不难。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后,拿到画廊展览。他在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他的要求:任何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有欠佳之笔,请在画上做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这幅画,他发现整幅画都被图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画家决定换一种方式试试看。他又临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去展出。不过,这一次与上次不同,他请每一位观赏者将最为欣赏的妙笔都作上记号。当他再取回画时,看到画上又被圈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同样的画,不同的命运,这确实令人深思。仔细想想,我们的学生其实不就是那一幅幅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吗?

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学生,你会让自己找到一个快乐的窗口,因为孩子们带给你的惊喜实在太多,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发现学生的优点,我们就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天天开心的理由。这些足以让你每天都快乐,因为快乐的核心就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真正快乐了,我们才能让学生感染快乐;只有我们真正快乐了,我们才不会在这世界上留下太多的遗憾;只有我们真正快乐了,才无愧于我们的职业。所以,让我们都做一个快乐的教师吧。

读懂“教育”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   

潘  飒

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从书中看到了什么是教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现在急需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们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地去成长,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其实,教育就是引导学生的梦想。教师,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个中心,在给学生自主、尊重和爱的空间里,让学生点燃信念,张开翅膀,自由地翱翔,享受生活,感受幸福!

教育就是生活,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时间隧道,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层,认识历史,感悟人生,传承人类文明,加强课外实践,引导学生拓展广阔的空间,与鲜活的社会生活联系,并且,要在此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所以,我们首先得学会赏识孩子、激励孩子,要走近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接纳他们的一切,就正如有人说的“师道酬空”呀!

无欲、无为的平淡,有容、有法的从容,永远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向导。让我们以一颗平常之心,一颗智慧之心,一颗仁爱之心,引领孩子们不断创新;我们以感激的心情、博大的情怀、包容的胸怀去拥抱我们的事业、关爱我们的孩子,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生命的喜悦,感受幸福……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案例》读后感

张琳琳

在本书的第五页有这样一副画深深地触动着我。这是一副漫画。刚进学校时,学生脑袋的形状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梯形……可是等到毕业,原来长着不同脑袋的学生都成了老师一样的圆形脑袋。

漫画的题目是《流水线》。这幅画是否形象地反映了当今我国教育的现状呢?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制约,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似乎成了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操作工,学生是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这就是“大规模、流水线、标准件”式的教育。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不管他有多少棱角,随着年级的增高,都将逐步被磨去,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我们往往以为,教育就是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环境中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讲解知识技能的活动。但是,教育观念如果转变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面对未来的挑战,教育的涵义必须超越传统的界定,在时间、空间以及活动方式上,教育的概念应该拓展。

教育,就是引导学生的梦想;教师,要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获得内在幸福提供了无限空间。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案例》读后感

宋璐萍

寒假中,我认真拜读了周正华老师的著作《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案例》。虽然书中的101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但他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造作的套话,摆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真实。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书中说到:我们为什么要做教师?老师们给出了四种选择:第一种,以谋生为目的。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第二种教师,以自傲为动力。这种老师往往是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可能并不在意付出,他们追求的是自我发现,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第三种教师,以教育为己任。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之中只要坚持下去的都能成为名师,乃至教育家。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这种老师爱满天下,倾心育人,他们以培养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不断坚持,他们往往淡薄名利,求真务实,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为了人类的明天,他们是当知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亲爱的老师们,我们都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教师?我是那种老师?

我们的答案可能都是:“我要做第四种教师”。是呀,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进行教育的起点、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关心和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但教师作为主导的一方,不仅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的心灵接触。

有人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智慧的“罚”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案案例》读后感

孙伟静

古语云“黄荆条子出好人”,“玉不琢,不成器”,“严是爱,松是害”,这是一种罚,称为体罚。

对学生“不闻不问,冷嘲热讽”,这又是一种罚,称为心罚。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从不打骂我们的老师举起教鞭,却轻轻地敲在我举起的面板上”,这还是一种罚,以心发现心,以爱换取爱的智慧之“罚”。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案案例》中的第80例中的弗洛斯特女士“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中的“罚”,是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的智慧之“罚”。

在当今谈罚色变的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以爱为根本,对违犯规则的行为要制止,要让学生在智慧的“罚”

懂得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和人友好相处。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智慧,有智慧的教育才更具有魅力,更有教育效果,下面分三点来谈:

第一、给学生一个理由,让他明白老师为什么要“罚”他,应不应“罚”他,绝不姑息迁就他。

第二、给学生一个台阶,用我们的宽容和智慧帮他走上成功之路。

第三、帮学生制订一个计划,为他们创造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帮他们找回昔日的自信。

做为一名教师,时时刻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智慧。用智慧去解决所有问题。

 

关于影响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案案例》读后感

王素香

最近几个月的书一直围绕着教师这词在延续,什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什么是“随风潜入夜色,润物细无声”,什么是“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该说的都说了。再次提出笔,顿之又顿,可是这次不一样,读的是影响教师,这个短语里,很明显我们要看的,要研究的是影响。

百页之书,读过之后写出自己的百言之感,百个经典之例,学过之后更要能够提练出自己的看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否则,白读了不说,还浪费了时间,不如去睡个觉,游一回黄梁之地。

看完这101个教育案例,我说说我的认识,我的看法。

老师从几千年前的孔夫子游历收徒,到现在的老师桃李几代,教育的形式在变,教育的方式在变,可是不变的是老师的本质,老师的责任。授业解惑,树人指路,可是时代发展到现在,授业靠讲,解惑为答,树人在训,指路在劝,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了,可是不讲怎么授业,不答如何解惑,不训怎么树人,不劝如何指路呢?

21世纪需要的科技,这个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变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作为老师,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这们的,授业靠讲,不错,这个不能改变,可是,不能单纯的给予,老师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强塞给学生,应该在强调他们自己理解的同时,给他们做最恰当的讲解,使他们掌握接受知识的本领,接受知识的方法。解惑为答,同样也不能是纯粹的回答,学生问什么,老师答什么,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我们应对于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和表扬,学习的过程就是学和问,树人在训,相信这点令许多老师都很为难,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啊,他们太调皮了,不揍不行,可是又不能揍,这样的话我们可能时常能听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老师没有和学生完全沟通,没有理解孩子的心理,老师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将树人在劝变为朋友之劝,我想这样会有效果的,指路在劝这其实和树人是一样的,我们只有用心去和他们做朋友,用最真实的心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接受,否则只能是越劝越难。

老师是一个永远都神圣的角色,他是孩子们心中的指针,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责任,做到问心无愧。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

王  萱

这无疑是一本新课改后,教育实例的范本,给老师很多好的实例建议,指明了教师努力方向,很不错。

新课改的理念有许多颠覆了传统理念,使一时不知所措的教师们整日迷茫、困惑,尤其针对老教师的种种行为,迫切需要点化的时候阅读此书无疑有雪中送炭的作用。

在我们熟知教学理念后,打造灵动的课堂显然是重中之重的,课堂是承载新教育理念的载体,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的课程理念能否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让课堂鲜明体现师生互动,洋溢生命灵性,让学生充分展示发展轨迹。让新课堂成为学生灵动的思维场,成为学生快乐的娱乐场,成为施展才华的竞技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磁场。

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有自己的思维与理解,在他们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有思想有见解的人,虽然他们年龄小,却是他们世界中独有建树的小能人,很多时候很多主意都是他们出的,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所有案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呼唤失落的“水晶鞋”》。这篇《灰姑娘》的故事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但案例中这位美老师却用了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将学生由回答问题,环环引入多角度思维故事,从中看到了不同人物的心里状态,更深入的了解了人的内心思想,启发学生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为的最终指导者,当然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离不开朋友们的真诚帮助。多么经典的童话故事,而作为孩子来说只能看到继母的自私,灰姑娘的可怜,最后理所应当的结局,大快人心,而没有想到每个人物为什么有那样的举动,了解了心理才能让孩子明白怎样面对问题才是正确的。

教育始终是感染心灵的工作,“交友交心,教育交心”说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能使人真正受益,使小幼苗们受益!

读书笔记

王  艳

这本书中列举了多个教学案例,都是一线的教学工作中鲜活真实的例子,贴近我们的教学,案例后的点评分析更能给人以提示,我也在想我们的教学中有哪些也值得记录下来,给自己作为经验,甚至能给别人也带来受益呢?昨天的思品课给了我一些触动。

课文中有一个事例要求学生讨论后写出自己的观点:

这学期,在全班同学的一再要求下,学校在我们班进行了“无人监考”的尝试。由于生病,我耽误了不少的课,但和同学们一样,我也想交出自己满意的答卷。数学考试的时候,我被一道题难住了,正在我抓耳挠腮的时候,好友陆丰似乎看出了我的烦恼,把一张写有答案的纸团扔给了我。我十分犹豫:如果打开纸团,我会轻松地解题,但我又想起了我们班的集体誓约:“真诚为集体,真实来学习。”我想,还是不看,做一个诚实的人也是维护班集体的荣誉。于是,我选择了后者。但事后有同学对我说:其实这只是表现个人或诚实或不诚实,和集体的荣誉没什么关系。你说呢?

我给了孩子们五分钟的思考讨论时间,几个孩子在谈自己的观点时,有的孩子说道,个人的诚实与集体的荣誉是相关的,因为个人是集体的一员,但也有不少孩子偏离了讨论的中心,总的来说,即使说到的也是有些肤浅,其实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有些孩子也有事例中“我”的迷惘与矛盾,如果这次的讨论不能真正触动孩子,不能将道理说明,让孩子心悦诚服,那这样的情况也会在我们以后的日子里多次上演,一旦形成风气就不好扭转了。根据孩子的回答,我没有急着说理,还是先给他们讲故事,这是我以前读过的一篇文章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大致是这样的:

一所世界名校(记不清是哪所大学了),培养出了许多在政界、科学界举足轻重的名人,也成为全世界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诚信,学校里的考试如果有谁作弊的话,将会被认为个人名誉上的奇耻大辱。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即将开始时,一名留学生的家人去世,她需立即回家,但如果不参加这次考试的话对她的毕业求职都会有很大的不利,怎样才能寻一个两全之法呢?她的教授将试卷提前交给她,对她说,相信她会遵守考试的要求,以自己的诚实维护学术公平。

这位女生将试卷带上了飞机,在飞机上严格遵守时间规定,独立完成试卷,她的做法感动了机上人员,全体机组人员在她的试卷后集体签名,以她们的人格担保这位女生的诚实、对测试制度的虔诚和对公平规则的遵守。这所名校的学术氛围从中可见一斑,这也许就是它盛名的原因之一吧!

孩子们听了这则故事,都有些若有所思,我又进一步引导:“规则需要大家去遵守维护,不要认为个别不良的现象微不足道,影响不了大局,它就好像是滴进清水里的一滴墨汁一样,会在水中浸染开,影响到整盆水的清洁,你个人对规则的践踏,破坏了整体的公平,肯定会引起其它人的不满和心理不平衡,仿效蔓延开来就会滋生歪风斜气,好的风气需要大家去树立与维护,往小处说这是‘私德’,往大处说这是公德,好的风气浓郁了,就会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受益,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蒸蒸日上的过程。”

接着我们又简单回忆了我给大家讲过的《墨迹》一书中曾子墨求职的诚实事例,让孩子进一步明白诚实的重要。最后我提出我们班能否也进行几次无人监考的测试呢?孩子们都信心十足的表示要积极参与,正说着,放学了,有同事来找我,说我们班在网上定的书到了,我下楼取书,中午放学后我们有十分钟的习字时间,我问孩子们:“老师下楼取书,你们能否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认真遵守纪律?”孩子们异口同声响亮地给予我肯定的回答。

取回书后,我问孩子们刚才的情况怎样?许多孩子兴奋地举手告诉我:“老师,我刚才一句话都没说,一直在认真写。”呵呵,这可是进步呀!

这样的活动认真开展下去,老师用心引导,受益的不仅是我们的课堂呀!

不要对这是些无所谓

徐亚琴

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人”来看待,做事经常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意见,遇事和子女商量沟通,这样孩子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然而我们现实中的家长,或作为“家长式”的教师,却对此报以无所谓的态度。

我班有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杨韶光同学是一个性格有些内敛的小女孩。尽管不太爱说话,但一直以来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挺优秀的,和同学们相处也很融洽。作为家长的妈妈,看着女儿的腼腆,那是着急。为了让孩子自信、活泼开朗,擅自做主,给女儿一下子报了五、六个课外兴趣班。在她的意念中,孩子啥都得知道,啥都得懂,甚至还要达到精通的地步,这样女儿在同学面前才能自信,才能有感召力。于是,小提琴、围棋、书法、美术、舞蹈、语言班充斥着孩子本不多的休息时间。更可怜的是孩子还是坐校车回家,而耽误在路上的时间最少也是一个小时。每天下了校车,孩子总是急匆匆地跑回家,认真地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后饭也顾不上吃一口,还要背着小提琴去老师家上课,甚至下了这节课,还要去围棋老师家。等孩子一路忙完,已经是晚上十点,甚至是十一点了。第二天早上,为了赶上校车,一大早又得把孩子叫醒。可想而知,孩子第二天的学习状态也好不到哪儿去,不是发呆就是犯困。而当爸爸的因心疼女儿和妈妈争执时,妈妈却说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对丈夫的抱怨,她同样持无所谓的态度。她不知道,她的包办已经让女儿成了一台电脑,成了一台会说话的机器。她也忘了,机器也有停下来休整的时候。万般无奈的爸爸于是找到了我,想让我给妈妈“洗脑”。

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不能俯下身子听孩子说话,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现在想想,我们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真的做到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人”来看待。

其实,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做的是孩子人生的方向盘,当他们面临着一些选择的时候,给他们把握一个大方向,而不是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

感悟创新

薛  晶

    “你喜欢学习吗?”如果把这句话抛给小、初、高中生去回答,我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中有上世纪90年代末对此问题回答的调查结果,我想现如今也未必比那时强。

    是谁浇灭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原因当然不只一个,有制度的、家长的、教师的、课程本身的,还有孩子自身的,等等。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须臾离不开学习,而学习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它更是一种生活。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知识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而领受。但放眼现在的孩子,有几人看重这份礼物呢?大多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这当然很难把东西学好。学习不单纯是一项理性的行为,而更需要有情感、兴趣等非理性行为的参与,才能使人不遗余力地追求。

    在阅读《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让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对孩子产生真正有意义影响的教师都是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人。他们所采用的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内容丰富生动,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但同时我也很无奈地发现这样的教师大多是外国人。是我们的教师不够努力?还是我们的教师不懂孩子?我想也许因为我们就是当年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当我们以各自不同的形态走进小学、初中、高中的大熔炉后,出来的就全是无棱无角的圆了,要去创新自然不易。前几天,班里一个孩子借给我一本杨红樱的《女生日记》,我觉得很好看。书里描写的舒老师和罗老师都是敢于向传统教育挑战的人,给了我一些启发。理解孩子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真正推出他们喜欢的课程,自己也就有所改变、有所创新,我们创新了,才能激发孩子们创新。当然这些事情做起来并不容易。奥里森·马登说:“你的体内有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发现和利用这些力量,你就会明白,你所有的梦想和憧憬都会变成现实。”我想以这句话勉励自己和学生们,只要有信念并做出改变,总有机会获得成功。

童心勿欺

姚丽霞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是教育经典案例,也是因为书里每个案例大家都遇到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每个案例就像在自己身边一样,真实而又鲜明。

适逢看至“童心勿欺”,不禁联想起近来发生事情。一学生由于未抄作业,加上我们书未到,回家后发现妈妈手机上并未接收到校信通,第二天作业未完成,我将其留下补完作业后告之如收不到校信通可登陆博客查看,他请求我把地址发至QQ,我答应,但送孩子后与家长谈话,直至放学,回去后直接回家,把这事忘记了,第二天他询问,我才想起,他却说没关系,周末才能上网,现在不急,那一刻,一个孩子的宽容更让我无地自容,并时刻告诫自己,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可到事上,依然大意!真惭愧!

还有期末那时发奖状和喜报,我承诺过给孩子们喜报,但到发时,我看奖状与喜报一样,私自想说发过奖状就不必发喜报了,可谁知孩子记性真好,开学后还问我:“老师,你不是说要发喜报吗?”我反问不是有奖状么,可孩子认为不一样,那是两码事,我才惊醒,不要总以大人思维模式套用在孩子身上,才又补了喜报,是呵,承诺很美丽,可没有兑现的承诺却是永远无法得到的美丽,谁也欣赏不到!古时就有语“童叟无欺”,可试想,现在欺的最多的不就是童和叟吗?!这个社会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

童心勿欺,我想不单是童心吧,勿欺任何之心,勿欺自己之心!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

张华雨

认真地读完这些经典的教育案例后,很受启发。有些案例之前也有所闻,但本书把这些案例有条理的分类整理了一下,让我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其中的理念。

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章节,有这样一个案例,用“精神糖果”滋养学生。讲的是陶行知先生用“糖果”的方法,巧妙地“奖励”一位学生,并起到了很好的批评教育的效果。这是一位校长与学生间别致新颖的“情感交流”,留下了一件教育的“艺术珍品”。这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并感受到: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交往,而不是教育。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能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沟通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先生没有用纪律约束他,而是用四块糖果来鼓励他,是批评教育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愧疚和改过自新的强大动力。交谈中,校长用宽容感化他,暗示他,诱导并开启,使其自己发现错误,并激发学生有进步的主动性。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向陶先生一样用这种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班级中应该不会出现让我们头疼的学生。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只是一味地看着他的缺点,总觉得他什么都不好,而批评的方法也往往是简单地批评教育,对于部分孩子来说,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使学生更加叛逆。

教育学生也是一门极大的学问,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学习,了解一些成功的案例,多思考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缺点,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一定能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并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着。

坚信每个孩子都会成功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

张   会

终于从同事那儿借到了《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这本书,满心欢喜。由于自己的惰性,上学期没能坚持写读后感,因此和学校推荐的许多好书无缘谋面。新学期新起点,就让我从写此书的读后感开始为本学期起好步开好头吧!尤其是一名语老师,更应该勤于读书,乐于笔耕,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了使自己不再遗憾,我行动了起来。

这本书首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教育教学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之后进行详细而有指导性的评析,最后又以提问的形式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品读本书,让我更有了方向感和责任感,它将指导着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去做,怎样做才能更好?

作家冰心说得好:“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是呀,每个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都对未来充满了渴望和追求,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亲近老师,获得老师的喜爱,尤其是一些因成绩或其他原因心存自卑感的孩子,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呵护。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们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多给他们一点爱护和关心。可能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孩子如同一棵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我们的细小举动,温情的话语,就可能点燃孩子的生命之光。其实人的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得到爱,受到赞美,不单单是对孩子要学会赞美,也要学会赞美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朋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让我们用会发现的眼睛,去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无论他们现在是什么样子,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关怀,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收获的喜悦。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任何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可能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我们要用智慧的眼睛去关注,去呵护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田,以宽容、博大的胸怀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因材施教,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有潜能,体现个性的自我。我们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坚信每个孩子都能走向成功。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

张志红

小时候,村子里养了很多猫,所以一到夜晚,便经常冷不丁地有两盏明灯出现在眼前。起初甚是害怕,便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父亲说是猫。此后便不再害怕,但总不明白为什么猫的眼睛在黑夜里能够发光,后来发现不光猫是如此,狗、牛和许多野生动物都是这样。

现在想想,其中的科学道理也许并不深奥,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有许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写读后感,要想以极短的文字把整本书的感想都写下来实在很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本书的闪光点,就像黑夜里的猫,隐去了身体,只留两只眼睛,使你很容易就记住了它,倒是白天,它的整个形体都暴露在你的眼前,却使人很难一下子抓住它的特征。

读了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幅漫画“开学了,毕业了”。开学了,学生扛着形态各异的脑袋来到了学校,毕业了,所有的学生都成了圆脑袋了。这幅漫画无非是在说中国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但我想问一句:什么是个性?也许有人马上就能回答:个性就是与众不同。其实,人类天生都有趋同性,这种趋同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同化别人,另一种是被别人同化。在这种趋同性面前要想保持与众不同,实在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很多人都认为美国人很有个性,美国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到处干预别国内政,说别人不民主,还标榜什么“人道主义”,其实说白了,他们就是想让别人跟他们一样,把整个世界都变成“美国人”。而那些认为美国人很有个性的人也认为,要想有个性就得学习美国人,其实当他们学习美国人的时候,他正在慢慢地失掉他的个性。

于此同时,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被人们遗忘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有两点意思:一、民族的才是最有个性的;二、世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不是整齐划一的。就像各地的旅游景区一样,每一处都有每一处特有的风景和文化。甚至有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始部落还特别受到了保护,他们有的散发纹身,貌似野兽,有的穿钉戴环,行动怪异,但是并没有人说他们哪里不对,哪里该改进,而是发自内心地震动──竟然还有这样的人!这句话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个性,当然面对这样的个性,没有人想去学习,这一点也许他们自己也知道,所以他们绝不会想着去改变别人,让别人都跟他们一样。

所以,真正有个性的人决不一味地向别人学习,也从来不指望别人向自己学习,真正有个性的人只努力地做他自己,至于别人,只是欣赏而已。说到此不妨引用我一篇四不像文章来略作说明:

春天来了,

一棵禾苗想:

新的一年我能做什么呢?

它看到了一棵大树,

于是,大喜

 

夏天来了,

大树郁郁葱葱,愈发繁茂

禾苗也信心十足,踌躇满志

 

秋天到了,

禾苗俯瞰群苗,志得意满

一个老农走过来

满脸愤怒地说:

稻田里怎么长出一棵高梁

话音未落就举起了锄头

 

禾苗倒下了

闭上眼睛之前它自言自语地说:

还是做一棵禾苗好!

 

我很反对第一篇案例《谁来教育中国的教育?》这个题目,不妨反问一句,你认为是谁呢?美国人?英国人?甚或法国人?不,只有我们自己,仔细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吧,它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要保护学生的个性。我们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就让我们做到了以后再说吧!

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实际就是古代的启发式教育。我们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就让我们做到了以后再说吧!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就是强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就让我们做到了以后再说吧!

在我们古人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发扬的,而我们往往舍近求远,偏要向别人学习。我们现在教育的困惑其实就是向别人学得太多了,结果成了四不像,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隐去那些外来的东西,让我们的本质彻底显露出来,从而发现我们的问题。要向我们的先贤们学习,这才是我们自己地里结出的果子,吃了不会闹肚子。

培养良好的习惯

赵  彬

新学期伊始,让我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思考,到底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

是知识吗?回想上学期背诵过的课文有几名同学还能流利背下来呢?是做人的道理吗?他们到底是变得越来越纯洁还是世故呢?那又是什么呢?回想……回想……

今天在备课时发现了一个小故事,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故事是这样的: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那些科学家的话、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几乎对于每一个人都适用。如果你渴望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渴望有效地利用时间,如果你渴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那么,就要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实我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在巩固我们的习惯。

按时到校是培养学生要守时,守信。

按时完成作业,首先是守信,作为学生你老师不知的作业就是你应该完成的任务,你按时完成了就是信守了承诺。其次,保质完成作业是一种认真态度的体现,如果你能在每次写作业时做到了认真,那么你就会养成认真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你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认真,凡事就怕认真二字,你具备了认真的态度,那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呢?再次,按时保质完成作业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主动去做你该做的事,并把它做好。主动去做该做的事的人就是人才,反之只能叫奴才,就是别人让你去做你就去做。

与同学间相处会培养孩子对人对事的习惯态度,这种态度形成就是一种品格,如对同学要关心,与同学相处要心胸宽广,要懂得与别人分享;升国旗时排队,肃立,唱国歌等是在通过对培养尊重国旗来养成爱国的品格;帮父母做事,尊敬老师,这是培养尊重别人的习惯……

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吧!

做一个守护孩子想象的天使

­­                 ──《影响教师的101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

赵玲玲

有一个笑话,讥笑人的年龄越大,想象力越差。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这是什么?”幼儿园的小朋友能说出几十种答案,小学生能说出十几种,中学生能说出几种,再问社会中的成人,人们支支吾吾,说不出一种,他一直揣测你的用意,不知道你想要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想想自己,在以前,你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我:这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圆嘛。还有儿子爱画画,有时缠着他爸爸和他比赛,老公就会说:让你妈妈和你PK,你妈妈画的可漂亮了。听了心里特惭愧:我只能模仿着画一幅画,但要让我自己创作出一幅画,我不知道画什么,我画不出来,而儿子通常通过想象画飞机、画楼房、画汽车,想到什么画什么……所以听到和儿子比赛,我很心虚,但也很骄傲:儿子比我强。或许小时候,对于圆形,我也能给出几种答案,对于画画,我也能信手涂鸦。但现在,我只有一种看似很正确的答案,我对于画画已没了灵感,为什么呢?因为我缺乏想象。我的想象呢,不正是被老师的“师道尊严”给扼杀了吗?可悲啊!但更可悲的是,我们现在这些为师者正在用同样的方式扼杀着我们下一代的想象。你看:《一顶富有创意的帽子》的那个孩子“只见他不甘心闲看,忍不住合作的“捆绑”,独自把组长剪下来的废料,围起来,粘上去,一变两变,迅速做成了一顶新的帽子,往自己头上一戴,引来一阵笑声。于是,小组的其他同学都抢着戴起来。这时,老师走过来说道“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还不快看你们组长是怎么做的!”老师顺手把那顶不像样却很有创意的帽子丢在一边。教室里又恢复了原先小组合作­——做和看的样子。”课堂看似又恢复了平静,按照预期的安排进行,但“再看看那孩子,头一直低着,没有了半点兴致。”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要的教学效果吗?我想假如那个老师当场为这位学生富有创意的帽子喝彩,那个孩子一定会被深深的感动,也一定能激起学生们创造的欲望,设计出更多新颖、奇特的帽子。再看《想象能让孩子走多远?》中的那个可爱的孩子:在别人数出图中有四只鸡时,惊呼:“五只!”老师暗示后一再坚持己见:“的确是五只呀,您看,还有一只藏在鸡蛋里,马上就要蹦出来了!”可是老师“尴尬”的说:“鸡是鸡,蛋是蛋,两者不能混淆。” ……接下来,便是教师预先“精心”设计好的讲解。“一只藏在蛋里的鸡,马上就要蹦出来!”多么富有创意的想象啊!可惜,在想象的翅膀还没有长出羽毛的时候就被老师预设的、固定的程序给折断了。

创造基于想象,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不可能有强大的创造力。教育是把双刃剑,它具有培养或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作用。稍有不慎,这种本应培养人的创造精神的活动就变成扼杀孩子创造力的刽子手。作为一位数学老师,我很庆幸我没有做这样的“刽子手”,在孩子解题中我鼓励孩子的不同见解,如果孩子的方法我一时没有理解,我会课下跟他交流,如果他是对的,我会鼓励他,如果他是错的,我会和他一起分析让他明白。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孩子还会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我会尽力做一名守护孩子想象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