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有必要放杀菌灯吗:“美丽岛事件”:台湾政治启蒙和突破报禁的起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04:11:46
“美丽岛事件”:台湾政治启蒙和突破报禁的起点

 

文章摘自《晚年蒋经国:透视台湾当代历史》

 作者:李松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核心提示:《美丽岛》事件遭到镇压后,由保钓运动燃起的政治热情再度冷却了。但这种冷却是暂时的,随着岛内多元化倾向的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发展,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局面面临严重挑战,当局愈来愈难以平息知识界与党外势力对当局高压政策的不满情绪。进入80年代之后,党外势力再度发展,创办刊物,突破禁令,反对国民党的高压政策。

《美丽岛》是1979年6月由著名党外人士、“立法委员”黄信介、施明德等人创办的杂志。该杂志有两大鲜明特点:其一,言论激烈。黄信介等人利用该杂志对国民党的种种弊端予以猛烈抨击,并与党外著名人士康宁祥、江春男(司马文武)创办的《八十年代》相呼应,给国民党、蒋经国统治以极大威胁。其二,声势浩大。该社社务委员在创刊时就有61人,3个月后增加到91人,几乎囊括了台湾所有党外知名人士,并在高雄、台中、南投、屏东等地区设立了11个办事处,杂志发行量多达十几万册。与此同时,该杂志社还举办茶话会、座谈会及火把*等活动14次,参加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并获得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同情。围绕《美丽岛》杂志,实际上形成了一政团组织。国民党当局对《美丽岛》杂志社恨之入骨,必欲除之。《美丽岛》案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该案发生前,双方紧张气氛加剧。早在1978年10月16日中美两国宣布建交当天,台湾当局宣布中止“中央民意代表”增额选举。接着以栽赃手法,逮捕并重判主张和平统一中国的党外知名人士余登发。对此,党外人士非常气愤,立即在高雄县**抗议。台湾当局施以报复,以擅离职守罪,给予参加这次*活动的桃园县长许信良休职处分。100多名党外人士纷纷前往桃园县慰问许信良,并散发抗议声明。为了有效地遏止党外活动,台湾当局实行高压政策,进行了一连串的逮捕。8月8日拘捕了《潮流》杂志关系人陈博文、杨裕荣,该杂志总编陈婉真在美访问得此讯息后,就地举行绝食抗议,在种种压力下,台湾当局被迫释放了两人。8月13日和9月4日相继逮捕主张和平统一的党外人士洪志良、张化民。10月3日拘审著名民族主义作家陈映真、李庆荣。10月18日《美丽岛》杂志社台中服务处主任吴哲朗被逮捕。一连串的逮捕行动使国民党当局同党外人士的矛盾更为激化。

11月30日,《美丽岛》杂志社及台湾*委员会申请于12月10日在高雄扶轮公园举行*,纪念世界*日。国民党对《美丽岛》杂志社的要求不予批准,但对亲国民党的台湾*协会举办纪念会要求予以批准,并在各大报台湾当局在对《美丽岛》人士进行大逮捕的同时,也查封《美丽岛》杂志各地分社。

纸以显要地位报道此一消息,使党外人士深感不平。12月1日,一群流氓打手在台湾当局的唆使下袭击了《美丽岛》杂志社社长黄信介的住宅。12月6日,“行政院长”孙运璇又突以台美“断交”一周年为题发表演说予以恫吓,宣称:“今后任何企图破坏安定团结,制造纷扰,堕入‘敌人*陷阱’或为‘敌人’制造可乘之机的行为,‘政府’决然‘依法’处置,不稍宽容。”1979年12月7日《中央日报》。

在此情形下,《美丽岛》杂志社研究仍决定按原计划在高雄举行*,*前为防止流氓、特务捣乱,特准备了几十根棍棒,并派出宣传车在高雄市号召群众参加12月10日的*纪念日活动。12月10日下午6时,黄信介亲至高雄主持*,高雄南部警备司令亲到车站迎接,并向黄表示:“*大会可准在原地点举行”。实际上警察已将扶轮公园包围。黄信介得知此事后,临时决定*改在尚五军警戒备的中山路大圆环附近举行。但当队伍到达时,大圆环已被军警封锁,队伍被困在圆环。此时群情激昂,黄信介、姚嘉文、张俊宏纷纷登台发表演说,要求国民党当局取消*令。群众则高呼“打倒特务统治”、“反对国民党专政”等口号。黄信介等人要求会场四周军警撤离遭拒绝。*结束后,举行*。宪兵、军警奉命阻止,*群众以火把向军警攻击,双方发生冲突。10时20分,宪兵开始*,施放催泪弹,群众渐被驱散,直至次日凌晨2时30分,双方撤离,高雄开始恢复平静。

《美丽岛》案发生后次日,国民党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宣称警察“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并称黄信介等人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有预谋的”进行“叛乱”,发动社会团体予以声讨。12月12日,蒋经国亲*问在高雄事件中受伤的军警人员。13日,台湾当局“警总”查封《美丽岛》杂志社(19日宣布给《美丽岛》杂志社停刊1年处分),逮捕张俊宏、姚嘉文、王拓、陈菊、周平德、苏秋镇、*、林义雄等人,并宣布施明德在逃发出通缉令(22日“警总”悬赏100万元追捕施明德,1980年1月8日施被捕)。14日,台湾“立法院”批准“警总”以涉嫌“叛乱罪”逮捕“立法委员”黄信介。20日,“行政院长”孙运璇宣称将对高雄事件秉公处理,“依法”解决。后于1980年3—4月间由军事法庭公开审判,以“为**”和从事“*叛乱”“进行双线”“颠覆政府”罪名,判决施明德无期徒刑,黄信介14年徒刑,张俊宏、姚嘉文、林义雄、陈菊、*等12年徒刑。审判期间,林义雄母亲及一女儿惨遭暗杀,凶手至今没有查出。

国民党当局对党外人士的大逮捕与*政策,在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首先是被捕者的家属们同一些未被捕的党外人士组团环岛慰问,并派出代表分别会见去台访问的女作家陈若曦、美国国会众议员代表团成员和美国在台协会理事长丁大卫等人,争取他们的支持,向当局展开斗争。非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党外知名人士康宁祥1月20日在“立法院”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一份题为《为我们的*前途请命》的书面质询。康指出:

对于高雄事件“政府’必须正确而深入地了解其复杂的背景”,“几年来的观察却发现社会上残存着随时能被引爆的暴戾之气”,这个责任应由国民党人士、国民党和大众传播工具共同负责。康还要台湾当局“哀矜勿喜”,“忠厚留余”,“为台湾以及中国未来的前途,表现最大的政治智慧”,以免“‘政府’扩大打击面的怨气,不知几代以后才能消失”。康还提出6点具体建议,包括要求对“未直接而积极参与高雄事件的人,应尽早结束侦讯,交保释放”;“其他嫌犯尽早审判,不能借故整肃”新华社香港分社1980年2月4日电。等。

康宁祥的质询,是《美丽岛》案发生以来党外人士首次向当局作出的反应。

与此同时,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梅林达·刘所写的题为《台湾:接连不断打击反动派》的文章,指责此事件是“几年来台湾进行的几次最大的政治*之一”。该文称:其实,“反对派的政纲并没有什么刺激性”。与该刊相呼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约50名教授写信给蒋经国,抗议对*者的大规模逮捕。

新华社也于1月27日播发了《台湾当局利用高雄事件进行大逮捕大*》新闻稿。蒋经国在海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于1月3日作出下列指示:

“高雄暴力案件的发生非常不幸,这是一桩‘法律’案件,对于涉嫌分子自应‘依法’秉公处理,尤其对于首、从应明确区分,毋枉毋纵。在高雄的暴力案件发生后,‘政府’一定‘依法’处理,今后不会影响我们推动‘*法治’的既定政策及决心。‘*法治’之路,是我们一定要走的路。”1980年1月4日《中央日报》。

此外,当局为缓解外界对处理《美丽岛》的压力,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如准许部分被捕者同家属通信,派国民党中央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关中接见被捕家属代表;对个别参与高雄事件的人员予以宽恕,以拉拢分化等。

中坜事件与《美丽岛》案都是继二二八事件以来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对80年代台湾政坛影响颇大。如果将两事作一比较,就可发现:前一事件远较后一事件为重,台湾当局并未动用武力,《美丽岛》事件则未发展到与警方冲突的地步,但却遭到了血腥*。台湾当局为何对两事件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呢?据笔者分析:

第一,中坜事件是突发的、地方性的反对国民党选举的舞弊事件。而《美丽岛》杂志是由党外知名人士黄信介、施明德等人创办的,旨在反对国民党*统治,抨击当局各种弊端,推进台湾的*化进程。此刊给国民党当局以极大威胁,故当局必欲除之。

第二,国民党当局认为党外人士要求取消*令,开放党禁、报禁的主张有组党倾向,故对《美丽岛》杂志社组织的*活动坚决予以*,并逮捕组织*的头面人物,判以重刑。

第三,是蒋经国强化自己统治所采取的一个下马威。中坜事件发生时,正处在“总统”大选之前,蒋经国不愿看到登基之日的不愉快场面,故对中坜事件采取忍让态度。《美丽岛》案则发生在蒋坐上“总统”宝座之后,如果对党外势力的挑战与组党倾向不坚决*,就很难使蒋家香火得以延续。

《美丽岛》*事件遭到*后,由保钓运动燃起的政治热情再度冷却了。但这种冷却是暂时的,随着岛内多元化倾向的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发展,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局面面临严重挑战,当局愈来愈难以平息知识界与党外势力对当局高压政策的不满情绪。进入80年代之后,党外势力再度发展,创办刊物,突破禁令,反对国民党的高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