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王国莉娜:初一阶段父母应做些什么之六·指导孩子善于正确交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5 11:08:56

初一阶段父母应做些什么之六·指导孩子善于正确交往(转帖)

 

    1.从“管宁割席”的故事讲起。

    对初一的孩子来说,同学之间的交往,是他们内心极其重视的一件事。有一位同学给知心姐姐写了这么一封信:

 

    知心姐姐:

    您好!

    我是一个初一的中学生,可是进入初中以来,还没有一个人是我的知心朋友,我觉得很孤独,很寂寞。虽然我有时脸上带着笑容,可心里就像寒冬一样。每当我看到我们班的同学在一起欢笑、分享快乐时,我哭了,哭得很伤心,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下来……请告诉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去找我的知心朋友呢?

 

    初中孩子虽然重视友谊,但他们往往是从感情需要出发,并不知道友谊对人一生的重要性,也不会正确交往,因而不断出现困难,心中常常苦恼。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理解友谊、交往的重要性,并具体指导。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正确交往,有许多有关名言流传至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尤其是“管宁割席”的故事,对每一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父母可以讲给孩子听:

 

    魏晋时代有个叫管宁的,他和华歆是好朋友,常在一起共用一张席,席地读书。有一天,两人同在园中种菜,忽然挖到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照样锄地,而华歆却忍不住抓起金子,爱不释手,但他看到管宁的态度,只好勉强扔了金子。又有一次,俩人正在读书,门外车马喧嚣,有大官过路,华歆立刻丢了书本跑出去看,连声赞叹,十分羡慕。管宁见此状况,深感华歆贪钱财,慕虚名,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真朋友,于是十分生气地把两人共用的席子割开,表示绝交……

 

    交往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它的重要性表现在:

    一是能影响人的一生的品德。

    俗语常说“看到一个人的朋友怎么样,就知道他本人怎么样”。朋友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在少年时期尤为如此。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年轻时就有两个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晚上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科学研究方面的难题,交换读书的心得,戏称这是他们的“奥林匹亚科学院”。这三个要好的朋友,最后都成为有成就的科学家。晚年时,他们还经常回忆起这段有价值的交往。有益的交往对他们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是能沟通信息,打开渠道。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信息对一个人的成才有很大的影响,一个“独学无友,孤陋寡闻”的人,是无法跟上社会潮流的。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是这样。不过,要向孩子讲明:多一个坏朋友,是多一条危险路;只有多一个好朋友,才是多一条幸福路。

    英国著名戏剧家肖伯纳讲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倘若你手中有一只苹果,我手中有一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各有一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那么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了。”

    可见,善于进行信息交流的人,就能较快地获得丰富的知识、思想,才能较快地成才。所以交往能力是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三是有助于交流感情,互相帮助。

    这点一般是孩子们能理解的,但是只有在交往中不断提高友谊的层次、交往的质量,才能体验其中的真正含义。如格言中所说:“如果是两人共享一份幸福,实际上是每人都得到一份幸福;而两人分担一份痛苦,则实际上是每人只承担半份痛苦。”这就需要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逐步加深体会。

 

    2.初中生交往中的七个难题如何解决。

    孩子进初中后,社会交往面增加了,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较低,因此常常苦恼。如果长期不能解决,还会影响情绪,造成全面的退步。他们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急迫需要得到别人的指点:

    “我和别的同学打架了,怎么再重新和好呢?”

    “我的两个好朋友发生了矛盾,我怎么做?”

    “对不爱说话的同学,我怎样去交往?对心眼多的同学,我怎样去交往?”

    “我怎样去识别好人坏人?怎样才能不上当?”

    在交往中感到最困难的问题大约有下面七个方面,解决它的基本原则,用马克思的一段名言来表述最为恰当:“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

    (1)没有朋友怎么办

    “没有朋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直没有朋友,一种是有朋友,后来又失去了。

    一直没有朋友往往是自己有自卑心理,表现在对自己认识偏低。有的甚至说:“我天生就不是个能学习的材料。”干一件事前,先认定自己干不好,或者过去和人交往碰过钉子,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见了生人就发怵。

    这类孩子,只要克服了自卑心理,很快就会有许多朋友。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首先要全面认识自己,从发展上认识自己。比如自己学习成绩有几门不好,但也要看到还有几门比别人强;即使都没有学好,自己只要有决心赶上去,和别人比比“看谁笑到最后”,也就有勇气去和别人交往了。

    另外,和别人接触时,要坚决迈出从想到做这一“关键步”,自卑的孩子,常常心中反复思考如何与别人交往,想得非常周到细致,但真和别人接触时,“临门一脚”却踢不出去,缺乏大胆的行动。

    “原来有朋友,后来又失去了”的这类孩子,不论是由于自己骄傲自大,或是自己不珍惜友谊,根本上都是缺少“忠诚”,忘了“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要想交真朋友,必须互相忠诚,也就是互相真心地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只要这样做了,朋友就会越来越多。而有的孩子,遇事只为自己考虑,尤其是在严重考验面前,牺牲别人,保全自己,这样的人最终会失掉所有真心朋友,剩下的只是和他一样互相利用、互相欺诈的人。

    骄傲的人,过高评价自己,不可能尊重别人,也就不可能有忠诚的友谊,因为真正的友谊是平等互助的,是两个有自尊心的人的交往,不是仆人对主人的所谓忠诚。

    (2)两人发生误解怎么办

    对这类问题,父母要首先尽可能全面了解情况,避免简单下结论。既不要盲目指责对方,也不应笼统地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更不要武断地埋怨自己的孩子,以为这就是严格要求。

    了解情况之后,一般可通过下列途径去帮助孩子:

    一是让孩子反思自己有无多疑的毛病。初一的孩子正处在少年初期,是一个心理不成熟、最敏感的时期,要教育孩子不要多疑,可给他讲古代寓言《人有亡斧者》,启发孩子不要无端怀疑别人。

    二是鼓励孩子互相说真心话。即使是发生误解时,也要敢于主动说真心话,这样才能以真诚化解误解。如果把想法藏在心里,可能会变成更大的误解。

    三是让孩子学会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有时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可能会离真实情况越来越远。如约会时,因重要事情耽误而来晚了,迟到者就应站在对方角度理解他焦急的心情,等人者也要站在迟到者的角度理解他怕失约急忙赶路的心情,这时两人就不致发生误解。

    四是让孩子学会谅解别人。如果事实证明是别人有错误而造成的误解,就要互相谅解。一方不要得理不让人,另一方也不要追究你为什么误解我,要共同吸取教训,用忠诚进一步建立和加固友谊。

    (3)别人不理解孩子怎么办

    常听不少初中生诉说别人不理解他,同学对他不理解,老师对他也不理解,父母对他更不理解,心中十分苦闷。这时,父母一方面反思自己是否有对孩子了解不够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从下面四方面启发孩子:

    一是让孩子了解少年期心理发展相当快,千变万化,外人一时不理解,完全有可能,不必过于难过,要学会耐心等待。

    二是鼓励主动创造条件,让别人理解。自己有新的想法,尤其是变化很大的想法,要主动向别人诉说。如果是复杂的事物,要有步骤、有层次地按别人的认识规律表述自己的想法,就有可能得到别人的理解。

    三是引导孩子承认自己想法有不成熟的地方,认识到别人不理解是正常现象。比如,大家千辛万苦组织了一次郊游,刚到目的地,一个同学就为一点小事喊着要回家。这种不近情理的事,别人当然不理解,这时应着重反思自己的这种幼稚行为,而不应埋怨别人不理解。

    四是让孩子明白“理解”并不等于“支持”。比如,有个同学考试作弊,别人批评了他,他就委屈地说:“你们不理解我。”同学们就对他讲:“我们理解你,你是偶尔没复习好,又怕考不好会挨打,一时糊涂才作弊的,你不是坏学生。我们虽然理解你内心的想法,但不会支持你作弊,因为不诚实的行为既害人又害己呀!”

    (4)合不来的人怎样相处

    孩子回家后,常常会愤愤地讲述某个同学如何如何古怪,无法相处。这时父母不能只笼统地讲团结同学的道理,还应具体地指导孩子怎样做:

    一是先要找出这个同学不好相处的原因,然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性格孤僻是怎样形成的?是天生气质,是大家看不起他,还是受挫折了?了解原因后,采取主动与他交谈的方式,先选择他爱谈的话题,诱导他多参加体育活动,与他谈话特别要避免简单粗暴等等。

    二是采取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不能要求全班同学之间都一样亲密。有的可能亲密一些,有的可能交往少一些。对合不来的同学,要争取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如,自愿参加的活动,不一定每次都动员他参加,但班级重要的活动,吸引人的有趣活动,则应优先动员他参加。

    三是任何情况下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这样的同学。他们一般都有与众不同的行为习惯,只要这种行为习惯不违背集体要求,不影响别人,就应该尊重,尤其不能采取起外号、恶作剧的方法取笑他们。只要大家彼此尊重,积极建设班集体,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团结他们,友好相处。

    (5)别人散布流言蜚语怎么办

    在新建的班集体中,难免有个别同学沾染不良习气,喜欢说闲话,散布流言蜚语。这往往使不成熟的初中同学,受到极大的刺激,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父母要及时进行指导:

    一是让孩子遇事不慌。一般采取不理睬、若无其事的态度。因为制造流言蜚语者往往是想看热闹,你越气急败坏,大喊大叫,他反而认为是达到“耍猴”的目的了。当然,应该及时向班主任老师反映这些情况,以利于班集体健康发展。而自己则应该不受干扰,继续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告诉孩子有时要做必要的解释,甚至对不良现象展开批评。如果遇到适当的场合,比如有人正在散布流言蜚语,听到后,当场要解释,并友好地指出对方这种行为对团结不利。但这种解释与批评不要过细,点到为止。尤其是对方态度不诚恳时,就没必要继续交谈下去。因为这种情况是需要老师和班集体共同参与来解决的。

    三是让孩子把更多力量放在班集体建设上。古语说:“谣言止于智者。”因为谣言传到有智慧的人耳中时,他有分析鉴别能力,能把谣言识破,不再往下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一个有良好的风气,对流言蜚语同样能迅速发现、立即制止的班集体。

    (6)别人看不起孩子怎么办

    初中生最重视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地位,所以别人是否看得起自己,成为初中同学常思考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

    一是教孩子心胸宽广,不要把出现的一些小事当作别人看不起自己。比如,甲乙同学放学常一起回家,有一次甲提前和别的同学先走了,乙就怀疑甲看不起自己。由于少年敏感,初一学生常出现这种本来不大、但非常重视的问题。父母对此不要掉以轻心,而应细心引导。

    二是鼓励孩子自信、自强。不管别人是否看得起自己,自己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还应不断自我激励,往更高标准努力。不要消极地陷在“是否看得起自己”的无价值思考中。只要通过自己的拼搏有了进步,即使别人仍看不起,自己心理也能平衡。因为那是别人存有偏见的问题了。

    三是让孩子善于把压力、甚至讽刺当作动力。把别人的“看不起”,当作别人的“激将法”,变压力为动力,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不要“以牙还牙”,说什么“你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呢!”这样做的结果,反而让自己的形象受损。

    (7)看不透别人怎么办

    刚刚接触社会的初中生,常常觉得社会复杂,甚至有点恐惧感,生怕被人骗了,因此特别希望成人教他怎样识别人。识别人的本领,当然需要长期接触社会才能学到,但父母不妨先给孩子介绍一些基本方法:

    一是询问是非法。遇事听听朋友的看法,从他的看法中,可以分析出他看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他评定是非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朋友。

    二是刨根问底法。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知道朋友在想什么,是坦诚看待朋友,还是敷衍应付朋友。

    三是求教出计法。遇到难题,向朋友请教,一来看他能否真心帮忙(还是只是口头上说说),二来看他有无能力,有无谋略。

    四是关键时刻观察法。遇有危险,或在巨大的荣誉利益面前,最能了解一个人真实的思想。

 

    3.关于孩子的交往问题,向父母提出三点建议。

    (1)首先要求孩子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有些父母常常埋怨好同学不理自己的孩子,或指责那些差同学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其实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自己的孩子。孩子进步了,自然就会有好同学来交往;而孩子变坏了,退步了,自然会吸引差同学,因此要把力气花在孩子的自身提高与完善上。

    (2)指导孩子不断提高友谊、交往的质量

    孩子都会有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交往的质量,对交往双方的自身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交往时,热衷于交谈低级趣味,双方都会退步;而醉心于谈理想、抱负、科学知识,则双方都会因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而进步。

    要求每个孩子只和最优秀的同学交往是很不现实的,如果所有父母都这样要求,您的孩子可能就首先没有朋友。因为优秀是相对的,可行的方法是教育孩子不断提高友谊、交往的质量。

    (3)鼓励孩子扩大交往面

    进入初中的孩子,不应限于只接近少数亲密的同学,应该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一般能使他受到多方面的锻炼,满足少年交往的需要。如果禁止他参加集体活动,他就可能寻求自发组成的群体活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学坏。

    还应鼓励孩子通过通信等方式,与优秀人物如英雄、模范、科学家交往,使交往范围突破狭隘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