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第二部分集介绍:灵秀邛水一禾三穗 三穗社会经济发展新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11 13:24:24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1/7/23 10:54:28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468
第一章 加速发展: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聚合
主持人:无论是面对自身资源优势的智慧选择,还是对本土发展的真实询问,发展成果人民共享都是一个核心价值。三穗缘何提出“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商贸活县”的发展战略,并特别强调共享原则?
袁尚勇:在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发展主基调和黔东南州州委、州政府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三穗县以扩大经济总量、完善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更新观念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坚持工业优先、城乡带动、特色主导、共享成果原则,立足“项目突破、经济突围、面貌突变”目标,重点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商贸活县”三大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为实现三穗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注意处理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之间的关系。处在湘黔边界的三穗,是两省的边界又是两省的中心。三穗产业园区处于珠江流域经济合作区和华中城高级经济区两大区域的前沿,在贵阳与长沙、凯里与怀化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相互连接线上,属于黔东南州黔东循环工业经济区和“仰阿莎”湖旅游圈重叠辐射范围,位于城市区域体系中心的边缘区,置于城市经济圈与工业聚集区的空白地带。三穗工业经济可以利用独特的区位条件,形成湘黔边界的区域性工业产业基地,打造贵州省东联经济战略的亮点,充分发挥其边界增长及效应,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工业产业的规模效应,逐步形成一座区域性的工业经济城市。
区位思路的调整,交通的改善,使三穗融入黔中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速度加快。当前,三穗正在对城市发展总体定位进行大讨论、再认识,将三穗定位为“黔东中心城市”、“黔东旅游服务中心”、“黔东物流商贸中心”已经形成共识。
二是,发展新型工业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突出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主导和带动作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和扩大就业,加快三次产业发展的提速,助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始终把工业强县战略作为主战略,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加快工业集约化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六大”产业振兴工程。
三是,处理好特色主导产业和一般产业之间的关系。我们积极组织实施三穗产业振兴规划,加强与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大县内特色产业研发力度及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工业企业自主创新,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发展三穗鸭、农特产品、矿产资源精细化加工、医药、林产品、新型建材等产业,实现三穗县产业总量的不断扩张,加快三穗县工业化进程。为了做大做强三穗鸭产业,以贵州千里山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扩大三穗鸭屠宰加工生产线,配套建设三穗鸭扩繁场、孵化厂、饲料厂。培育壮大千慧服饰有限公司并引进与之配套的加工企业,不断延长三穗鸭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食品加工业,紧紧围绕三穗优质农产品,按照绿色、环保、安全、营养、方便的要求,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三穗鸭、肉类加工、果蔬、大头菜、山野菜、优质稻米、菜籽油、茶籽油等特色食品加工业,培育和引进一批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努力推动制药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做大林业产品深加工及林化工产业。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集群,形成竹家具、工艺品、竹编艺术品等竹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
四是,要处理好增比进位与常规发展的关系。5月16日,省长赵克志在三穗调研时提出了年“增比进位”五位的要求。当前,全省上下都在加速发展,增比进位的压力比以往更大。但,压力就是动力,增比进位的要求就是我们实现跨越发展的航行灯塔。处理好增比进位与常规发展的关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超常规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内涵,既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要大动作、大手笔推动发展,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因循守旧;二,夯实基础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既要全面夯实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走工业强县和城镇带县之路,确保社会协调均衡,又要深化县情认识,在商贸物流方面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交通区位优势方面有一个有形的抓手,确保我们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付乐欣: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还极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民众。首先,我们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想,切实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有效流动的障碍,尤其是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强化县城总体规划,创新城镇建设经营理念,提升城镇聚合辐射功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优先建设高寨新区,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建成管理高效、宜居和谐的山水园林城市。“十二五”期间,全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城镇化率确保达到4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5%;县城污水收集率达到80%以上,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0%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8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再次,城镇规划和建设的起点要高,标准要高,既要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又要注重现代建筑元素。在投入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建设规模达9800平方米的三穗休闲广场项目建设中,三穗县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加强了对广场风雨桥桥面以上部分的民族文化设计。
“十一五”期间,三穗县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4亿元,县城区面积扩大到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25.9﹪。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由2005年的400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276公里,公路通村率达100﹪。城乡路网电网、农田水利和移民搬迁等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努力保持城镇化较快的增长速度,缩小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非农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努力建设使城镇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等级有序,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框架。到2015年,全县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县城主要街道、沿街建筑、交通设施、广场绿地、一河两岸整洁美观,居住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
第二章 共同发展:从个体走向一体的融合
主持人:三穗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看似并不明显,但从县委、县政府到村级文化传承人,都在努力寻找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能,目前竹编、鸭产业等,都已成为三穗文化产业中的一抹亮色。县委、县政府是如何整合多方力量,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的?
袁尚勇:优秀民族文化同样是生产力。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把城镇规划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乡镇。
同时,积极开发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民族特色的影视文化,创作广播影视、摄影精品,形成以精品力作为依托的多元化民族文化产业延伸。以多民族融合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宗教文化为突破口,打造杨至成将军故里红色文化、融合文化品牌。以集群化、集约化、品牌化为目标,提升民族工艺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商业增加值,把民族工艺品保护、传承、开发结合起来,系统开发列入名艺名品的民族工艺品,如苗族刺绣、竹编、石雕、土法造纸等。
此外,实施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工程。抓好民族村寨寨头、吉洞、寨里、兴隆、杨家大院等的保护、开发。实施文学艺术创作、演出精品工程,重点组织好具有苗侗等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努力繁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加大对全县民族村寨的保护和民风民俗文化挖掘力度,重点办好“三穗鸭美食文化节”、寨头“二月二”等民族节庆活动,用节庆推进旅游,让旅游丰富节庆内容。
付乐欣:三穗县积极抢抓黔东南州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新机遇,突出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将军广场、将军故居、烈士陵园、灵山风景区及其公园等旅游休闲基础工程建设,重点抓好高寨新区特色风貌规划建设,做好穗丰山庄上游沿河一带至塘冲水库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支持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休闲服务业,加快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城市休闲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将三穗基本培育成黔东旅游重要集散地。
基于此,我们着力实施房屋建筑风貌改造。围绕建设旅游服务城镇,打造以苗侗特色为主、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特色城镇风貌,将斥资近亿元对县城各主次干道、320国道、310省道公路沿线、G60高速沿线200米可视范围内的建筑及台烈寨头民族村寨建筑分阶段进行风貌整治,逐步实现房屋的整体美观,实现建筑风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三穗县城文昌路、灵山大道沿线、三穗境内G60高速路沿线等200米可视范围内的建筑,将改容换貌,以苗侗建筑为特点的新一轮小城镇建设即将展开。
同时,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三穗体育馆选址在永灵山脚下,建设总投资726.4万元。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地勘、环评、施工图纸设计和审查、工程投资预审、招标等方面的工作。位于新穗街的县五金公司大楼、县农资公司等五栋房屋均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按照文物分类属现代文物系列,在建造形态上注重简洁,线条分明,讲究对称。同时,运用色彩的明暗、鲜淡来对视觉进行冲击,在意态上则使人感到雍容华贵典雅,属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是我们目前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建筑群,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景区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积极探索和引入市场经营的理念,着力把灵山景区打造成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全县相关部门积极加强与工程建设施工单位的协作配合,高标准建设站房及站前广场,尽快启动高铁站场与县城和工业园区联接道路的建设工作,服务南来北往的旅客,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 共助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的集合
主持人:三穗县多方助力,从工业、城镇、农业、商贸、旅游等多途径入手,大力推动各项产业的发展,经济社会共生共荣,富民乐业,逐渐走上多元协同发展的路径。请谈谈三穗当前的发展成果和未来愿景。
袁尚勇:当前,我们立足资源优势,三穗鸭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纳入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了贵州省发改委的评审。已引进鸭加工企业2家,正在将这项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今后工业的招商将重点围绕这项产业,积极引进大资金、大企业集团前来投资开发。
三穗县通过“十一五”以来实施“兴工富县”战略,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利源木业”为主的木材加工业,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的“金穗铁合金”为主的冶炼业,年产值8000万元以上的“荣发制药”为主的生物制药业,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的“伟泰电子”为主的电子加工业等业态。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不懈努力,建立了年产三穗鸭500万羽以上的鸭产业基地,建成2个保种繁育场,引进鸭加工企业1家,发展规模养殖户500余户;打造以清香型烤烟为主的现代农业烟草示范基地,建成示范基地1000亩,发展烟农500余户;建立了年种植2.5万亩以上的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并已列入贵州省蔬菜产业化扶贫重点县加快发展。此外,金穗优质米、优质果品、商品猪、牛等三项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斐然,每年种植优质稻4万亩、改造中低产果园2万亩、出栏商品猪、牛11万头以上。
2011年,三穗县将按照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突出“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商贸活县”战略,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并努力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跨越发展。
第一,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三次产业实现加快提速协调发展。
第二,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户以上,年均新增3户以上;全县工业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0﹪以上,销售收入上5亿元企业达3个以上。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效应明显增强。三穗鸭及钒矿两大支柱优势产业体系建设初步建成。
第三,实现城乡统筹新发展。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力争达到45﹪,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8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通车总里程达1200公里以上。水利化程度达60﹪以上,城镇供水、工程性缺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与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初步形成以“一城两区”为中心、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统筹发展的城镇体系。
付乐欣:“十一五”期间,三穗县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积极主动融入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深入实施“兴工富县、促农稳县、城镇带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按照建设一个工业功能区,培育一个商贸中心,打造三穗鸭、山妹子系列、金穗系列三大品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例,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7元,五年来年均增长13.9%。荣获2006至2010年度全省农业农村“三增一减”考核评比三等奖,荣获全州促进农民增收目标考核第一名。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三穗进一步“打基础、增后劲、促跨越”的重要机遇期。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布局、社会结构、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方式将出现深刻变化。三穗县后发地区的阶段性特征还十分明显,基础条件薄弱,综合实力弱小、自我发展内生动力相对不足,但也要看到,内外部环境也为我们展现了很多机遇。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实施黔东南特色经济区开发建设,高度重视支持黔东南州加快世界旅游精品建设;黔东南州州委、州政府把三穗列为黔东新城门户和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进行规划,将三穗推向了区域开放最前沿,为三穗依托交通区位比较优势,加快融入“黔中经济圈”和湘黔“快铁经济圈”,打造黔东中心城市、黔东旅游服务中心和黔东商贸物流中心,实现组团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随着沪昆客运专线及三穗站、三黎高速公路、工业园区的加快建设以及塘冲水库的开工建设,三穗必将进入一个空间潜力充分拓展、各种优势竞相迸发的全新时期。
三穗,宋属邛水县,元定安县、邛水县,明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清邛水县丞,民国邛水县、灵山县,民国十七年(1928)因上年“秋收丰稔、一禾三穗”而更名三穗。
在这里,穿越时光
地处湘黔交界的三穗,长期以来就是贵州东向往来的重要门户之一。她静静矗立于邛水之滨,驻守于“苗疆走廊”的贵州东大门上,素有“千里苗疆第一门户”之誉。
自古以来,三穗在贵州经济、文化发展史上就占据重要地位。
大约600年前所开辟的“苗疆走廊”,从三穗穿境而过。日本东京大学人类学博士、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杨志强教授的最新研究发现,这条“苗疆走廊”与贵州600年建省史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一条关乎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廊之通畅而设立了一个新省——贵州,这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三穗县,在贵州历史板块中,被第一次系统纳入“苗疆文化、经济走廊”的地域文化标识里,被一一讲述、重现。
为在更大的世界传扬三穗古老深厚的民族文化,三穗县委、政府在各项事业推进过程中,尤其注重对三穗地理优势的发掘,在交通通道上注重“站场”的打造,突显“民族文化”特色,以民族文化旅游推动县域发展。
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崛起,需要精神文化作为提升的动力。
时代总在向前发展,经济的崛起需要精神的引领。文化不仅仅是精神力量,也激荡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穗的特征是什么?在墨水恣肆,文字流淌的一次次书写中,我们试图发现三穗有别于他地的文化核心价值与发展叙事。最后发现,目光一次次被时光深处的迷人景象所牵引。时光交错间,从车马喧嚣的“苗疆走廊”,到落入时光长河的幽静村落,从熙熙攘攘的繁华县城,到灵气袭人的静谧灵山,邛水悠悠,一禾三穗。
在这里,你是一个光阴的穿越者。
邛水的清凉世界里人鱼难辨,寨头“二月二”千年传唱的苗歌中物我相忘,等待嘻戏于水的麻鸭烹作令人垂涎美味的那一刻,隐约传来永灵山甘霖寺古钟余韵里的佛声禅意,似乎还混杂着苗疆古道上匆匆马蹄之声。
回到当下,随驰名省内外的“贵康”羽绒制品、“八弓”牌铁锅等工业产品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三穗鸭、竹制工艺品再次铸造“中国鸭食文化之乡”、“竹编艺术之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三穗,昂首阔步。
这一次,三穗真实地呈现了与贵州600年建省史的关联。裹挟历史的饱满与丰盈,追逐时代发展之足印,在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叙事下,三穗正在寻找“黔东商贸城”联接外界的可能,在本土文化的每一个细部去发现和重拾。去发现一种属于这个区域的文化花朵,去甄别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核心价值,去重读三穗本我的时代价值,去创造现代发展叙事之境。
一禾三穗,在风中自由摇曳,或能由之捡拾祖先古老文化基因。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延续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发展历程,让民众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
在这一次光阴的穿越中,再次翻阅“苗疆走廊”的版图,想象千年历史下沉静而美丽的三穗,是如何滋养这片古老土地上诗意栖息的人民。他们一定带着祖先的生命信息,沿着祖先的足迹,继承了文化母根,构想发展远景、生活蓝图,带着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建设着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三穗的美好未来。
78岁高龄的杨德宣,从雪洞镇民主村明星组来到三穗县城,手捧发黄的清水江文书,捐赠给三穗县档案馆。
那一座座承载千年历史的“蔡伦造纸”作坊,还在搁浅于时光长河的三穗古村落里,讲述着手工艺人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侗族开国上将杨至成故居,还屹立在邛水之滨,诉说当下三穗经典红色岁月的荣光。
工艺考究、曾经成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心爱之物的瓦寨斗笠,在大洋彼岸留下了三穗文化的印记。
驰名中外的“三穗麻鸭”,已经开始在文化视角下寻找更大的发展突变。
三穗县寨头民族村落里的老万,看着每年二月二“祭桥节”的胜景,禁不住想象寨头在现代发展叙事下能否招徕游人。
这些对于三穗内部的文化询问,从三穗历史深景中走进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发现的当下语境,寻找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达至文化传扬和文化产业发展集体诉求。
从内部的历史深景到外部的文化传扬
三穗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核心价值解读
区域·文化深景
前不久,三穗县文物部门在当地一个村子发现一本百年古书《玉匣记》。这本清朝末期的木刻版本,保存完整,图案、文字清晰,内容丰富。此书相传为东晋道士许真人所著,有一定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三穗县的历史文化还在不停被发现。数十处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就静静地屹立在那里,看着穿梭于传统和现实之间的三穗人。
杨德宣老人所捐赠的是祖传的104件清代土地买卖契约和印花税票。契约和印花税票均为棉纸书写或印刷,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大部分已发黄,但保存完整。契约文书均为手写“钟王小楷”,每一份契约文书上均加盖了官方或私人的印鉴。契约年代早可至嘉庆十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晚则抵民国后期。每一件土地买卖契约都包含了交易双方的姓名、交易方式、交易背景等完备的资料,非常详细,且直接涉及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公文样式、官方的土地买卖专用词汇等丰富的内容。
“整理这些东西时,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希望能发挥它的历史价值。”杨德宣老人说。“这批文书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形成了清晰的研究脉络。间接涉及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5位帝王执政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三穗县档案局工作人员说,该批土地买卖契约的捐赠,为三穗县、黔东南州、贵州省乃至全国对于清朝时期土地、赋税等制度沿革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研究提供了佐证。三穗县档案部门十分重视“清水江文书”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仅2010年3月至12月,已收集了契约文书6000多份。
对文化的梳理,让三穗县逐渐充盈当下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价值内核,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三穗县全面完成了159个行政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建成“农家书屋”4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24个、老年门球场5个。目前,该县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全面开工,总体进度达55%以上,启动了三穗县体育馆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已分别被省、州两级政府列为“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从内部的文化建构,到外部的认同,三穗县走向外面的世界,去倾听。去年4月,“三穗民族文化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就贵州三穗民族文化开发的优势进行研讨,提出了“找民族文化特色,做三穗旅游文化文章”,“激发特色民族文化争论,打造著名文化品牌”等观点,建议三穗县在全国首创聘请县域文化研究发展顾问,利用三穗县侗族名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杨至成将军的名望,以及千里苗疆第一寨——寨头等奇特文化,做好做足做大民族文化品牌。
政府需要引导各民族群众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他们日常生活切身利益相结合,走一条保护与发展互补、互促的良性路子,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三穗县八弓镇上的竹编师傅龙远军新近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随着三穗县旅游业的发展,竹编成为了当地主要的旅游品开发对象,到镇上找他订竹编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箩筐、竹簸、竹篮、斗笠等传统竹器,更有竹制提包、竹制花瓶竹画等现代气息浓厚的新型竹制品源源不断输往各地。
德明乡村文化旅游园区规划将建成休闲度假基地,民俗互动、历史人文、野外篝火、钓鱼等都成为吸引游客的概念。
三穗竹编艺术产业园、灵山景区开发、密封景区、岩门沟朝圣地开发建设、三穗民族文化产业园等开发,都是未来的三穗文化旅游的筹码。
“近几年来,贵州旅游呈高速增长的态势,民族文化旅游功不可没,很多老百姓通过旅游走上了致富道路。”县委书记袁尚勇说,三穗县将继续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向海外推出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进一步扩大三穗文化的影响力。
“随着快速铁路及其他高速公路相继建设,三穗县交通区位和'旅游中转站’定位的优势越发显现出来。”县长付乐欣说。灵山景区建设项目是三穗县委、县政府为开发该地独特资源优势,为提升县城吸引力和竞争力,发挥灵山景区自然资源和佛教文化优势,打造市民和游客观光休闲目的地,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发展旅游业的重大项目之一,将是黔东旅游线路重要景点之一。
寨头·文化视界
距离三穗县城很近,320国道从寨子中间穿过,高速公路经过寨子旁边。车从高速路上呼啸而过,我们在风中看到了寨头,这个屹立在贵新高速路边的地名。
远远地看一眼,寨头都是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她似乎已经距离传统已经很久远了。
寨头,这个名字,打开我们对三穗文化的认识,是从一本叫《寨头苗家风俗录》的书开始的。
几年前,著名侗族学者潘年英来到寨头,攀上寨头对面的山坡上去拍摄寨头全景,透过镜头,他看到寨头已经是一片青砖的楼房了,而不再是古老的木楼。
他知道,历史的尘埃已经远去,而新的时间开始了。
为什么去三穗寨头?去那样一个已经“现代化”了的地方?来到的这个苗族村寨,仅从外表看,潘年英感觉寨子几乎没有什么吸引眼球之处,满目杂乱而无序新修的水泥砖房,差不多已经全面汉化的服饰,甚至语言,也一样地远离了传统。
这样一个已经不再“原生态”了的地方,对强调到“远离自我”的异文化中去索解知识,从所谓的文化“他宥”中求得自我的文化反思或观照的学者来说,是一个无法被选择作为田野的区域。
而这位人类学者,企图在这里发现一个现代化语境里的村落内部深层叙事。
放弃传统人类学对原住民、原真性的关注,他决定走进这里,去发现苗族人的内心世界。
表面的变迁,是否代表了村落内部文化肌理的变迁?
潘年英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寨头的历史和文化,远比他想象的要深厚而迷人。在民族村寨由传统向现代的急剧转型中,其实寨头是一种常态,代表了更为广泛的民族村寨的真实状态,因此更具观察价值。
潘年英在寨头的文化变迁的真实生活场景中,一次次举起镜头,感受三穗地域文化的细部。
寨头的祭桥节,是社区最重要的仪式性活动,作为访客的他成为寨头老友邀请的对象,每年都来到这里观看记录,完成一次村落的田野叙事。或者就是作为一个寨头人的朋友,来到这里生活一段时间。
每当行走在村民们举行盛大仪式的人群之中,一次次仰望神灵,举起镜头的一瞬,潘年英才感觉到自己正在拾掇寨头一个个关于古老和现代的民族叙事。
节日里,祭祀的族人从四面八方源源涌来。一时间,原本沉寂的山谷变成了一个嘈杂无比的世界。从山上看去,那些身着苗族传统盛装的男男女女,简直是一片色彩的海洋。平时不大容易看到的传统文化符号,此时似乎突然都纷纷浮出水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穗·文化体验
每一次,经过高速路,我们视野竟不知不觉被这个名字定格。
寨头,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民族村落,寨头对于三穗的价值在于,一次人类学的关注激活了高端的文化识别和发现。
三穗的文化并非只有寨头,寨头只是三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代叙事中被首先发现,并成为游客识别三穗文化的一个微点。
寨头的老万问潘年英:潘老师你说寨头都这样了,还有旅游开发价值吗?
从2007年夏天开始,潘年英前后四次进入寨头考察,在那里吃,在那里住,在那里过节、拍照、聊天和闲逛。去寨头,对于潘年英来说,与其说是去做人类学的田野考察,还不如说是去那里生活罢了。
在寨头的那些日子里,潘年英内心安宁,感觉快乐。
因一个人,我们认识了寨头的文化内部深层次叙事,因一本名为“寨头”的书,三穗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我们产生了行走、探知的想法,想着哪一天,到寨头去体验,这是三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线索。
寨头苗族禳桥节如今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文化部申报。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把寨头列为“民族风情旅游点”,当地政府将寨头村列为“民族文化旅游村”予以重点保护开发。
今年,三穗县委、县政府以“二月二”禳桥节为契机,组织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整合三穗的文化遗产资源,探索一条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振兴之路。
三穗县文广局局长吴会师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县域民族文化和旅游非常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就是想融合资源,拓展领域,扩大对象,构建更多平台。”
寨头处于湘西、桂北、黔东旅游板块金三角的区位优势凸显,是三大旅游板块的公路枢纽和相互连贯的必经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到贵州旅游的客人将不断增多,寨头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当地人想象,如果有了品牌效应,每年接待旅客数十万,将为寨头村民带来各种旅游附带收入。
高速公路和国道横卧门前的寨头具有其他景区不可比肩的交通优势,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自驾游游客将会大量涌入,来寻觅返璞归真的理想家园,一旦寨头苗族风情园建成,这里将成为65号高速公路上最受欢迎的一个靓丽景点,前景不可限量。
可以说,寨头的文化产业规划,是以潘年英等很多学者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成果集合,实现的高端文化传播为基础的。
针对寨头的“规划”,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规划,是系统梳理文化资源,在现代文化创意下,对接现代旅游,招徕更多游人在此体验三穗田野乡土的魅力。
世界·文化构想
陈姓“炒稻谷孵鸭”第四代传人陈守信对这一技艺的传承如数家珍,他说早在清朝同治年间,三穗桥头就有陈、田两支“炒稻谷孵鸭”作坊:一支是陈氏兄弟从湖南怀化请来宋姓的炒师傅传授予陈姓子弟的“炒稻谷孵化鸭苗”法;另一支,则是田家从湖南请来毛姓师傅所传授的方法。
桥头就是三穗鸭的原生地,“炒谷孵鸭”技艺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三穗麻鸭子孵化技术已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守信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炒稻谷孵鸭”技术得以发扬光大。陈守信还保留着祖传下来的手抄本“炒稻谷孵鸭”资料,该技术在陈师傅的传播下得以广泛继承和发扬,为三穗鸭文化锦上添花。
三穗鸭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已经作为重要项目上报到黔东南州政府。园区计划建立覆盖全县的鸭产业基地,并在县城建设麻鸭美食一条街,弘扬“麻鸭美食文化”。
发展产业,离不开文化的构想。
三穗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30余年波澜起伏的历程。
1981年,三穗麻鸭饲养量为30余万羽,1990年达50余万羽,之后逐渐衰落,到20世纪末,全县仅存种鸭1000多羽,濒临灭绝。三穗麻鸭产业的开发后劲乏力、认同不足等问题逐一显现。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三穗麻鸭起死回生,作为一项产业,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凸显。首先是加大了三穗鸭产业发展的力度,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鸭产业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三穗鸭产业化建设办公室,通过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促使三穗鸭产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又在台烈、八弓、滚马、长吉、雪洞、瓦寨、桐林、款场八个乡镇建立了三穗鸭养殖小区30个,年饲养三穗鸭237万羽,出栏213万羽,全县养殖5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586户,仅养鸭一项实现产值达7000多万元。
为了发展鸭产业,2008年,三穗县成功引进了三穗鸭屠宰加工生产企业——贵州省千里山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项目已竣工投产,对三穗鸭产业的整体发展起着龙头带动作用。
近日,黔东南州、三穗县编委批复三穗县设立鸭产业化建设管理办公室,这标志着三穗县鸭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道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一个惠及民众的产业,这是关于一只鸭子的传奇。一种美味在愉悦舌尖之后,一种文化开始在舌尖流播,口口相传所建构的口碑传播必将使一禾三穗的灵秀邛水得到更加广泛的认知和传扬。
今天,距那个“一禾三穗”的传奇年代已近百年,而传奇仍在继续。(王小梅 杨志刚)
',1)">
邛水河之美
一直以来,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以其雄奇俊秀之美,为爱慕者、文人墨客歌之唱之不绝。如果说她们是黔东南这块土地上的大家闺秀,雍容华贵,身姿惹人,那么邛水河就是深藏于原生古寨中的小家碧玉,朴素清丽,含羞可人。邛水河之美,美在它的“温柔”、“柔软”,如果走近它,不经意间便连同自身也融化了。 晨雾之中,站在邛水河的篱外,依稀可见她朦胧的身影—— 柔美的河床,静谧的躺在那里。雾蔼由近及远,一层一层的模糊了河面,视线能及之处成了一沫淡淡的墨。 这时候,你的行动要轻些,再轻些,不要惊醒这睡梦中的美人! 早起的农人,不自觉地走入了你的画面,远处的田畴,一人一牛,犁耙翻动着久远而永恒的文明。近处,薄烟里走来几个洗水的女子,接着,几千年的捣衣声此起彼伏地敲醒了睡梦中的邛水河。 睡眼惺松的邛水河顿时有了生气。薄纱被轻轻揭开,露出明镜一样的眸,那不是她的清秀面庞吗?这个养在山里的村姑,没有惊艳绝伦的颜容和华丽富贵的外衣,有的只是那舒缓平和,简洁自然,宁静收敛之美。涓涓流水,时而将她那透明的裙铺展开来,时而又围住几撮绿荫轻歌慢舞,时而直来直去,时而又婀娜多姿。山势不险,一座与一座过渡得那么自然,那是睡美人的青丝,隐约可见在晨风中飘动。河滩不宽,足可以排列错落有致的化香树,还有青翠欲滴的芳草,谁家的牧童骑着牛儿过来了…….邛水河的眼角眉梢渐次分明而灵动起来。 一步一景。太阳使劲往山的高处蹦,束束亮光努力地撕扯着河面的雾,光影投射的水面,那一缕缕如梦如幻的雾烟漫漫升起,邛水河的脸更加清晰了。对岸竹木深处的人家隐约可见,睡足了的白鹭不从何处一跃而起,优雅的在河面上掠过。三三两两的三穗鸭如一只只小船荡在平静的水面上,连同后面的浅草、梯田、竹林人家很有层次的倒影在水中,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晨曦勿扰”彩墨画。 傍晚,燥热慢慢退去,金灿灿的余辉撒在河面上,风一吹,满河黄金耀眼夺目。河岸的柳树林,丰茂的树枝多情地伸向河面,仿佛要揽邛水河于怀中。透过光艳艳的柳枝,可见光影下的垂钓人,那份优雅自得也许早就胜过了钓鱼本身,他们大概不知道自己倒成了邛水河上一道难得的风景。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邛水河畔林荫下多了些依势搭起的“农家乐”,一座漂亮的竹木索桥、几间木屋,恰到好处的点缀在山与水之间,当周末到来的时候,一家人揣着好心情,走过摇摇摆摆的索桥,融入青山绿水之中的农家,点几道刚从菜地里摘来的农家菜,亲情与快乐便迷弥在邛水河畔。 当最后一缕霞光就要被远山遮挡,邛水河上传来放鸭人亲切的呼唤“来啊,来啊,快来啊,来啊,来啊,快来啊。。。”成群的三穗鸭一边“嘎嘎”的回应着,一边还恋恋不舍,慢悠悠的回游。同样,河畔的人家,也此起彼伏的飘来了饭香,于是,呼唤还泡在水里不肯回家的孩童也成了此刻的交响。也只有到这个时候,白日里走了一整天的水车,它吱吱的脚步声更加清晰了。。。啊!邛水河之美,美得清丽脱俗;邛水河之美,值得你用心灵去细细的品味。邛水河之美,让人悟出了真谛,只要你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我们的生活可以更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