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化脓怎么办啊:434-蔬菜-根莖菜類--大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9 01:27:37
大蒜:Allium scorodoprasum var. viviparum
英文名:Garlic
基本資料
一、風土適應:
大蒜喜好冷涼氣候,不耐暑熱,發芽溫度以20℃最佳,生育適溫為18℃-20℃,高於25℃以上則生育不良,結球需要長日照和溫涼氣候條件。土壤以土質肥沃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或黏質壤土為宜,PH5.6-6.0為佳。
二、種植時期:
本省大蒜栽植最適期,中北部為9月下旬~11月下旬,南部為10月上旬~11月下旬,高冷地夏季可種植青蒜供夏季蔬菜。
三、栽培方法:
(一)種蒜選擇:
自已留種應另設採種圃,生育期間注意去除毒素病株及防治病蟲害。採收時選球形大端正,蒜瓣亦較大之種球妥善保存,至播種前剝開種球,選蒜瓣較大形者供播種。
(二)整地:
基肥全面撒施再整地作畦,堆肥須充分腐熟,作畦高度約15-20公分,畦寬有4種。
1.寬60公分,二行植,行株距30*8公分。
2.寬120公分,四行植,行株距30*9公分。
3.寬150公分,六行植,行株距25*10公分。
4.寬200公分,短柵行植,行株距20*10公分。
(三)播種:
蒜瓣基部朝下,用手指把蒜瓣垂直插入土中約4公分深,每植穴播種一粒蒜瓣。
(四)管理:
1. 除草:
播種灌溉後三日內,土地尚充分濕潤而未發芽前,可用藥劑請參考雜草防治,噴施於土表,以抑制雜草發生,生育期中再發生雜草,畦面雜草以手拔除為宜,畦間用鋤頭或殺草劑去除雜草。
2.除蘗、摘苔:
生長初期如有分蘗發生,應儘速除去側芽,生育後期發生抽苔的植株,應將花苔除去,以利蒜球發育。
3.覆草:
大蒜能穿過覆草而生長,播種後可用乾草覆蓋約8公分厚,對防止雜草發生有效,並可降低地溫,保持土壤水分。
4.水分調節:
青蒜生育全期土壤宜保持相當濕潤,以防止植株老化促進發育。一般生育初期5-7天灌水一次,中期10-15天灌水一次,生育盛期至蒜球肥大期每20天灌水一次,蒜球栽培者於近成熟期應節制水分,將近採收蒜球時使土壤乾燥,才能提高品質。
防治曆
生 育 期生育初期
生育中期
結球期
生育日數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
銹病
蔥薊馬
甜菜夜蛾
斜紋夜蛾
二點葉蹣
潛蠅
根蹣
大蒜病毒
蒜頭蛀蟲
註:  輕微發生 嚴重發生 主要病蟲 次要病蟲
﹡列印此畫面時:(列印完後請刪除點選動作)
蒜球貯藏期萌芽抑制
藥劑名稱每公頃
施藥量稀釋倍
數(倍)施藥時期及方法注意事項
39%抑芽素(膽鹼鹽)溶液
(Maleic hydrazide(Choline salt)15公升100葉片開始枯黃至枯黃達1/3時(約採收前10-20天)充分於全株莖葉噴佈。1. 蒜球貯藏前應澈底乾燥。
2. 貯藏時應注意通風。
3. 具強眼刺激性。
(1998植物保護手冊第709頁)
雜草防治
任選下表一種藥劑防除:
藥劑名稱每公頃施藥量稀釋倍
數(倍)施藥時期
及方法注意
事項防除對象
23%復祿芬乳劑(Oxyfluorfen)1公升800栽培後均勻噴施於畦面。小葉灰藋、牛筋草、馬唐草、野莧、馬齒莧、節節花、滿天星。
23.5%復祿芬乳劑(Oxyfluorfen)1公升800栽培後均勻噴施於畦面。 小葉灰藋、牛筋草、馬唐草、野莧、馬齒莧、節節花、滿天星。
17.5%伏寄普乳劑 (Fluazifop- butyl)1.5公升每公頃稀釋至600公升定植後雜草萌芽至3~6葉(10公分以內)時施藥。 牛筋草、野稗及其他禾本科雜草,尤其對自生稻更有效
34%施得圃乳劑(Pendimetha - lin)3.5公升180栽培後畦面禾本科雜草萌芽至1~2葉時將藥劑均勻全面噴施。施藥時田間應保持濕潤狀態。鵝兒腸、小葉灰藋、牛筋草、節節花、滿天星、野莧、龍葵、馬齒莧。
(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蔬菜園雜草篇,第872頁。台中。963頁。)
蒜球貯藏技術
加溫貯藏法
臺灣栽種的蒜球通常在3-4月進行採收與乾燥作業,5-6月移入一般倉庫進行自然通風貯藏,少數食用蒜球則採行冷藏方式貯藏。以自然通風方式貯藏的蒜球在秋冬季有發芽乾腐問題,必須及早賣出,無法繼續貯藏供應舊曆年節之需;冷藏方式只適合貯藏食用蒜球,而且冷藏期間若溫控不穩定,反而容易促成蒜球發芽,喪失販賣價值,風險較高。
本所研發的蒜球加溫貯藏新技術,可安全而且經濟有效地長期貯藏當年3-4月收穫的蒜球至翌年2月。根據試驗發現,蒜球以加溫貯藏方式長期貯放,具有抑制發根、發芽與乾腐的實效,不但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蒜球品質,也明顯地提高了長期貯藏之後的商品可售度。
實地組裝試用到小坪數的農戶倉庫效果顯著,雖在寒冷的1、2月,加溫貯藏的蒜球出庫可售率可達八成,反觀一般倉庫貯藏的蒜球可售率則不到一成。
為了控制蒜球長期貯藏品質,一般農戶的作法係置入傳統式的一般貯存庫中進行自然通風貯藏。該通風貯藏方式,於夏天期間,因氣候炎熱,可維持一定的蒜球品質,但入秋以後,天氣轉涼之時蒜球會開始發芽。至於低溫冷藏法,其貯藏環境溫度須調控在0~1℃之間,才能有效的維持蒜球球體品質,但有以下缺點:
一、長期貯藏之品質仍不理想:當蒜球於0~1℃長期貯藏之後,剖開蒜瓣可見芽體粗壯、芽體明顯萌動伸長,蒜球基盤部位會有大量的發根現象,
二、貯藏風險大,能源耗費大:冷藏的低溫環境,溫度需調制在0~1℃之間,但進出貨時,外界溫度可能滲入冷藏環境,或是因電源供應不穩、停電等,貯藏溫度可能升高,蒜球即極易發芽,貯藏品質急遽下降,
三、無法有效的抑止黴腐發生:因此種低溫貯藏環境大多為高濕度的冷藏環境,加上通風循環不良之時,病黴菌的生理活性仍相當活躍,冷藏蒜球常有病黴等腐損現象。
加溫貯藏方法極適用於氣候溫暖的臺灣本土,夏季高溫期間蒜球自然通風貯放即可,俟秋、冬季再行加溫貯藏。本方法於實際實施時具以下優點:
一、可確保蒜球長期貯藏之品質:蒜球經過加溫貯藏後之外觀完整亦無發芽情形,如圖一、二所示,使用本加溫法之蒜球明顯地較傳統庫品質優良。
二、貯藏風險低:本加溫法之貯藏環境調控設定彈性大,易於調控,容易維持蒜球一定的良好品質。
三、降低病、蟲害生理活性:加溫貯藏可降低蒜球病原菌(如黑黴菌等)與害蟲(如大穀盜等)生理活性,減少病、蟲害造成的失重損耗。
加溫貯藏法係透過環境條件之調控,達到延長蒜球貯藏期限之方法。以食用蒜球之’大片黑’品種為例,採收後修剪成粒之蒜球,經完成日曬或人工烘乾乾燥處理成一定乾燥度之蒜球,依本方法可利用台灣夏季高溫之特性,以自然通風或適當環境調節來貯藏,進而可節省大量能源,於秋、冬季改行電熱加溫貯藏,藉以達到抑制或減緩蒜球芽體之萌動速率,確保蒜球長期貯藏之品質,延長供貨期限,避免臺灣在入冬後食用蒜球發生短缺現象。

蒜球加溫法(前二袋)和傳統庫(後二袋)長期貯藏到翌年一月份之整袋外觀比較 蒜球加溫法和傳統庫長期貯藏到翌年一月份之蒜瓣發育外觀比
蟲害防治
二點葉蟎 (Two-spotted spider mite)
學名: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55頁。台中。229頁。)
生態習性:
二點葉蟎成蟎秋冬季節赤紅或暗紅,春夏季節綠色背有黑色斑點數個,冬季成蟎常成群聚集樹皮縫隙間越冬或遷移至雜草上繼續為害。成蟎及若蟎均危害植株之葉背尤以老葉之密度較高,以口器刺吸汁液,生長及繁殖極迅速,猖獗時葉上同時可聚集無數蟎體、卵、脫皮及排泄物,極為髒亂。本性喜棲居於葉背取食產卵,棲群密度高時會形成細小絲狀物,由於體型小,可經由風力遷移,所以全省有適當寄主處均可能發生。此類蟲怕雨、喜乾燥,因此連續乾旱常導致嚴重發生。扁蒲生育中、後期發生較嚴重。
形態:
卵:
球形,初產卵之殼尚軟,略呈混濁之灰白色,卵殼隨即硬化,光澤晶瑩,漸呈半透明狀,卵內胚胎發育近完熟時,可呈兩紅色眼點,卵色漸經黃色而轉橙紅色。
幼蟎:
足三對,初孵化時體呈淡紅色,取食後隨即轉變為綠色,漸由淡綠色而至深綠色。體背兩側各具一深色斑點。
前若蟎:
具四對足,體背兩側各具一深色斑點。較幼蟎體大,此期無法區分性別。
後若蟎:
具四對足,體背兩側各具一深色斑點。軀體較前若蟎為大,此期個體與成蟎相近似,僅在大小及生殖器上可區分。雌雄個體能加以分辨,雌性個體呈橢圓形;雄性個體呈盾形,前寬而後窄。
靜止期:
包括若蛹、後蛹及終蛹三靜止期。其中若蛹靜止期乃自三對足之幼蟎轉變為四對足之前若蟎之時期。各靜止期之初期皆呈綠色,隨即逐漸轉變為黃綠色。前二對足向前伸,末端向下彎曲;後一(或二)對足則向後直伸。脫皮時,外皮自前中胴體部與後胴體部之間橫裂,先後退蛻前半身,然後身體向前蠕動,使後半身脫出。
成蟎期:
初脫出之雌性成蟎體呈淡綠色,體背左右兩側各具一大形深色斑點。體色有逐漸加深現象,可由綠色變為墨綠色,至死亡時變為黑色。初蛻出時身體較小,後隨身體逐漸壯大,大小可達初期的1.5倍,但至產卵後期,身體又趨瘦小。
(林鳳琪、陳文華。1995。 台灣農家要覽(三)農作篇,415頁。葉瑩編。)
危害狀:
受害葉片上呈現許多灰白色斑點,密度高時可甚致葉片黃化及脫落,導致廢耕。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4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一、
葉蟎多產卵棲息活動於葉背,因此噴藥時應將藥液均勻噴至葉背,且霧粒要細,用水量要足。另為避免抗藥性之發生,藥劑應輪流使用。
(劉達修、羅幹成。1995。台灣花卉害蟎彩色圖說,第29頁。)
二、
在扁蒲上目前無推薦藥劑防治本蟲,可試用:
藥劑名稱
每公頃
使用量
稀釋倍數(倍)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1%密滅汀乳劑
(Milbemectin)
0.5-1.0公升
1,500
害蟎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1.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2.具輕度皮膚刺激性,對水生物劇毒性,勿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35%芬佈克蟎可濕性粉劑
(Fenbutatin-oxide + Dicofol)
2公斤
500
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44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三、
除推薦之防治藥劑外,偶而噴施尿素200倍、醋200倍或某些魚製品副產物之植物營養液於葉背亦有佳效,唯應注意是否有藥害情形。
(劉達修、羅幹成。1995。台灣花卉害蟎彩色圖說,第29頁。)
四、
天敵方面:
(一)
真菌類:蟲霉目中之Entomopthora、Cladosporium、Hirsutella等屬在高濕高溫環境下蔓延甚速,對葉具有強大之抑制作用。
(二)
捕植蟎天敵:
1.
捕植蟎:法拉西斯捕植蟎、加州捕植蟎、溫氏捕植蟎、智利捕植蟎。
2.
草蛉:基徵草蛉、安平草蛉。
3.
瓢蟲:羅氏小黑瓢蟲。
4.
薊馬:六點薊馬、四點薊馬。
5.
隱翅蟲:小黑隱翅蟲。
6.
癭蠅:西方癭蠅。
7.
花樁象:小黑花樁象。
(劉達修、羅幹成。1995。台灣花卉害蟎彩色圖說,第33-41頁。)

二點葉蟎雌成蟲密度高時有結網現象
(羅幹成,1987,興農227期封面)(劉達修編,1995,台灣花卉害蟎彩色圖說 第16頁)
跟蟎類
1. 羅賓根蟎 (Bulb mite)
學名:Rhizoglyphus robini Claparede
(羅幹成。2006。台灣農作物害蟎圖說,第162頁。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台中。216頁。)
生態習性:
由卵發育至成蟎在16~32℃定溫 下需9~24天。發育最適溫度為24~28℃。雌蟎壽命約21~34天,雄蟎壽命約13~42天,隨溫度之降低而延長其壽命。雌蟎與雄蟎之性比率約為3.6:1。每雌總產卵數一般在150~200粒,最多可達約300粒,可見其繁殖力甚 為驚人,以24℃定溫時產卵量最高,低溫時產卵量減少。
羅賓根蟎之卵、幼蟎、若蟎之發育臨界溫度在10~12℃,室內飼育中發現12℃定溫中無法完成其生活史,故12℃以下之低溫對其不利。而根蟎亦不適高溫環境,在40℃經2小時即可死亡,於室內定溫飼養中在32℃恆 溫之死亡率高達46.4%均顯示根璊之不耐高溫。
根蟎極耐濕,在水中能存活相當久之時間,但根蟎極不喜乾燥環境。據國外報告,相對濕度在60%下,經過13小時後,根蟎全部死亡;在75%下相對濕度則無法生存。
(劉達修。1996。球根花卉根璊的發生及其防治。台中區農業專訊 14:16-21。)
形態:
卵:
卵灰白色,橢圓形,散生。
若蟎:
具三對足,再發育為具四對足的前若蟎、後若蟎與成蟎。
成蟎:
身體約0.5~0.9公厘。體圓肥,背方隆起,顏色灰白略透明,足短小,淡褐色。
2. 長毛根蟎 (Bulb mite)
學名:Rhizoglyhus setosus Manson
(陳文華、劉玉章、何琦琛。2002。長毛根蟎(Rhizoglyhus setosus)的生活史、分布及其寄主植物。植物保護學會會刊 44:341-352。)
生態習性:
長毛根蟎的發育速度極快,其中以幼蟎期最短,第一若蟎期最長,兩性間之各發育期經統計分析差異不顯著。其雌蟎之卵期為1.93日,幼蟎期為1.86日,第一若蟎期為2.36日,第三若蟎期為2.21日,由卵期發育至雌成蟎共需時8.36日。其雄蟎之卵期亦為1.93日,幼蟎期為1.91日,第一若蟎期為2.21日,第三若蟎期為2.12日,由卵期發育至雄成蟎共需時8.16日。
在28℃定溫下,剛脫皮之長毛根蟎成蟎通常會立即取食與交尾,且有多次交尾現象。雌成蟎在交尾後約第2日開始產卵,其產卵量在第6日齡時達最高峰,平均產21粒卵。絕大多數的卵在交尾後20日內已產出。單隻雌成蟎一日產卵量最高達59粒,平均每隻雌成蟎一生總產卵量最高可達390粒,最低僅產30粒,平均產202.14粒卵。
在28℃定溫且以人工飼料飼育下,長毛根蟎雌成蟎之壽命最短為10日,最長可達35日,平均壽命為23.79日。雄成蟎之壽命最短8日,最長達37日,平均約為23.30日,雌雄兩性壽命差異不大。
(陳文華、劉玉章、何琦琛。2002。長毛根蟎(Rhizoglyhus setosus)的生活史、分布及其寄主植物。植物保護學會會刊 44:341-352。)
形態:
卵:
卵為橢圓形,平均長約0.19公厘,寬約0.11公厘,初產下時為半透明,隨時間增長逐漸變為乳白色,孵化前可見透明胚胎。
若蟎:
初孵化之幼蟎為半透明狀,一段時間後變為乳白色半透明狀,顎體部(gnathosoma)及足部均為半透明之淡黃色,體型為前尖後鈍狀,具三對足,活動力不強,偶有取食,初孵化時之體長約0.15公厘,體寬約0.1公厘,脫皮前之體長約達0.26公厘,體寬約為0.15公厘。幼蟎經過一靜止期後脫皮成為第一若蟎,或稱為前若蟎,體乳白色,具光澤,由體背可見數個不明顯的黃褐色油點,顎體部為淡黃褐色,後半體(hysterosoma)稍膨大,生殖瓣不明顯,具四對足,此時後半體約為前半體(proterosoma)的3倍,體長約0.38公厘,體寬約0.24公厘。第一若蟎經一靜止期後脫皮為第三若蟎,體乳白色,此時個體快速增大,體背部之油點顏色呈明顯褐色,顎體部及足部顏色稍為加深,呈黃褐色,具4對足,體長約0.59公厘,體寬約0.35公厘。第三若蟎在經一次靜止期後脫皮成為成蟎。
成蟎:
體為乳白色至淡黃色,顎體部呈現紅褐色,體為卵形,前半體向前延伸漸縮小,使俄體顯得突出,而後半體之背面向上隆起,呈半球狀,此時後半體約為前半體的4倍,4對足顏色變為紅褐色,此時生殖器官已完全成型。雌成蟎體長約0.88公厘,體寬約0.5供哩,雄成蟎體型略小,長約0.72公厘,寬約0.39公厘。
(陳文華、劉玉章、何琦琛。2002。長毛根蟎(Rhizoglyhus setosus)的生活史、分布及其寄主植物。植物保護學會會刊 44:341-352。)
危害狀:
根蟎體呈卵形,為半透明乳白色小型蜘蛛,可直接為害健康植株之根系及地下器官。跟布受害,植株明顯衰弱,出現萎凋徵狀,地下莖被害呈現腐爛,植株生長旺盛者產生小而多的分蘗,活力差者則萎凋死亡。根蟎有向四周遷移分散之習性,可造成同心圓的缺株現象。
(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87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田間管理:整地前先行深耕曝曬,可有效降低根蟎族群,種植後如果發現根蟎為害,必須控制田間水分,不宜過濕。
二、
種植前以45℃溫水浸種30分鐘,以減少種球或苗帶蟎至田間。
三、
參考《植物保護手冊》,以滴灌方式將藥液由莖部注入球莖。
藥劑名稱
每公頃
使用量
稀釋倍數(倍)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10%歐殺滅溶液
(Oxamyl)
24公升
450
1.害蟎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二次。
2.限種植後45天內使用。
採收前26天停止施藥。
(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蒜根蟎,第297頁。台中。963頁。)
(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87頁。葉瑩編。)

根蟎根部腐敗狀
(陳文雄、柯勇,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 葉40頁)(陳文雄、柯勇,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 葉40頁)

植株矮化
(陳文雄、柯勇,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 葉40頁)
斜紋夜蛾 (Tobacco cutworm; Cotton worm)
學名:Spodoptera litura Fabticius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86頁。台中。229頁。)
生態習性:
斜紋夜盜為雜食性害蟲,故全年均可發現。斜紋夜蛾成蟲具有趨光性,成蟲與幼蟲均晝伏夜出,一般於日落後開始活躍。成蟲交尾後,將卵產於植株上,通常300~400粒產於一塊,並覆以雌蛾的體毛。卵期在25℃時4~8天。孵化後,幼蟲期有群棲性,主要以葉部為食,並可取食心梢或花器,果實形成後,幼蟲亦會危害果實,造成植株生長不良或影響產量。幼蟲6齡,在25℃時幼蟲期約需14天,前蛹期3天,老熟後潛入被害株附近土中3~6公分處化蛹,蛹期10天。年可發生8~11世代,10~11月發生密度最高,4~6月次之,無明顯越冬現象。夏季完成一世代需35天,冬季需100天。1、2齡幼蟲甚小不易被發現,3齡幼蟲長約7~8公厘,為黃色或淡青色上有黑斑或褐紋的青蟲,體表光滑無毛。
形態:
卵:
淡黃色,饅頭狀,有放射狀之隆紋及橫線,直徑約0.5公厘。本蟲卵多產於寄主葉的背面,成塊狀,卵塊上覆有黃毛狀物。
幼蟲:
一、二齡時,頭部黑褐,胴部灰褐,背線、亞背線及氣門下線皆為白色,且在氣門下線附近有圓紋。三齡以後,氣門上線成白紋,位於各節中央,其上有眼狀黑紋,體長約10公厘。
蛹:
蛹赤褐色有光澤。
成蟲:
體長16~20公厘,翅展36~41公厘。體及翅皆褐色,頸板有灰色線,前翅之前半有灰白色細線數條,內橫線灰白色,其外緣略呈暗褐色,內方稍呈鉛色,環狀紋傾斜,灰白色,接近其旁之脈白色。腎狀紋前半略呈灰色,外線灰白色。外緣線白色,後翅白色,翅頂及外緣線暗色。
(林鳳琪、陳文華。1995。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第407頁。葉瑩編。)
危害狀:
幼齡時,常由葉下表皮取食而殘留上表,且可將幼葉食盡留下葉柄或葉脈。老齡幼蟲則可取食植株之任何地上部。幼蟲食性極雜,被害之蔬菜常失去商品價值,田園中之蔬菜被害嚴重時,常導致廢耕。在一植株上有時可發現五、六隻幼蟲啃食,造成狼狽之食痕或蟲孔。
防治方法:
一、
如發現卵塊或初齡幼蟲時,宜及時摘除及銷燬。
二、
由於本蟲食物極雜,田間如間作植物等必須同時防治。
三、
利用性費洛蒙誘殺雄蛾,減少雄蛾群棲及減少雌雄交尾機會。
四、
種植前或休閒期如發現本蟲幼蟲或蛹之密度高時,可灌水淹蓋全園,以殺死土中之蛹與幼蟲。
五、
清除殘株及雜草以減少本蟲之隱蔽場所。
(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第381頁。葉瑩編。)
六、
植保手冊上推薦斜紋夜蛾之防治藥劑:任選以下任何一種藥劑防治
藥劑名稱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稀釋倍數
(倍)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2.5%賽洛寧微乳劑*
(lambda-
Cyhalothrin)
0.4-0.6公升
2,000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2.46%賽洛寧膠囊懸著液
(lambda-
Cyhalothrin)
0.4-0.6公升
2,000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20%芬化利水基乳劑*
(Fenvalerate)
0.15-0.25公升
3,000
每隔7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14天停止施藥。
20%芬化利乳劑*
(Fenvalerate)
0.15-0.25公升
3,000
每隔7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14天停止施藥。
20%芬化利可濕性粉劑*
(Fenvalerate)
5,000
每隔7至10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5%芬化利乳劑*
(Fenvalerate)
0.5公升2,000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75%硫敵克可濕性粉劑*
(Thiodicarb)
0.3-0.5公升
3,000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1.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2.避免與石灰硫磺合劑,波爾多液,重金屬系藥劑混用。
*延伸使用藥劑
(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第323-324頁。台中。963頁。)

卵塊幼蟲
(王清玲,1991,花卉害蟲彩色圖說第85頁)(陳文雄,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67頁)

成蟲成蟲
(顏福成,1990,台灣農家全書 第23頁)(顏福成,1990,台灣農家全書 第23頁)
甜菜夜蛾 (Beet armyworm)
學名: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19頁。台中。229頁。)
生態習性:
宜蘭地區青蔥田則自5月起到9月止為發生高峰。年可發生十一世代,春、秋二季為發生盛期。成蟲晝伏夜出,於傍晚及清晨較活躍,卵產於心葉或靠近果實處,呈不規則卵塊,並以雌蛾體毛覆蓋。孵化之幼蟲有群聚性,幼蟲取食嫩葉、花器及幼果,幼蟲體色多變化,背線明顯,幼蟲日夜活動,但陽光強時則向下移動潛伏,受驚擾時,有彎身成U字形而落地之習性。老熟幼蟲潛入土中或土表之落葉、雜物間化蛹。化蛹時則喜歡選擇微濕的塊狀土壤,吐絲營繭,其上並附土塊雜物等,化蛹之深度一般為2.5~15公分。於交尾後經1~4天開始產卵,產卵期間有1~10天,每隻雌蟲產卵數205~508粒,平均300粒。卵塊不規則常30~80粒一堆,並以其體毛覆蓋,產於植株之葉背。卵期2~6天。幼蟲有5齡,白天常藏於陰涼處如地際或土表之土粒間,夜間活動及取食,幼蟲自殘性,以春秋兩季最多,尤乾旱時發生密度較高,幼蟲期10~56天,老熟幼蟲落地而化蛹於土內或土表之落葉或雜物中。前蛹期1~2天,蛹期5~16天。
(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408頁。葉瑩編。)
形態:
卵:
淡黃色、圓形,有放射狀之隆起線,直徑約為0.5~0.6公厘。
幼蟲:
體色多變化,淡黃綠色或暗褐色,有時呈黃白色,背線明顯,亞背線成白色,體長約為35~40公厘。
蛹:
赤褐色,甫化蛹時呈淡綠色,紡錘狀,末端具尾刺兩枚,體長約為11公厘。
成蟲:
腹部背方基部有一毛塊,體、翅灰褐色。下唇鬚之側方,腹背之毛塊暗褐色。前翅內外兩橫線各具暗褐色細紋兩條,中橫線亦呈褐色,前緣三橫線之末端各具暗褐色小點兩個;環狀紋及腎狀紋灰黃色,輪廓細呈黑色,中心呈橙褐色:亞外線不明顯之淡色,內外暈略暗色,外緣有黑點刻。緣毛基部暗色,先端白色,後翅白色,前緣部與外緣部略帶暗褐色。外緣線暗褐色,體長約11公厘,展翅約25~30公厘。
(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81頁。葉瑩編。)
危害狀:
成蟲產卵於蒜葉上,孵化之幼蟲取食葉肉危害,造成葉肉被啃盡而殘存另一面表皮,或藏於心稍吐絲潛內啃食,平均每株若遭受5隻以上老齡幼蟲危害時,可能導致廢耕。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40-41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一、
藥劑防治法:
藥劑名稱
每公頃
使用量
稀釋倍數
(倍)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19.7%得芬諾水懸劑
(Tebufenozide)
0.5-0.8公升
2,000
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9.6%氟芬隆水分散性乳劑
(Flufenoxuron)
0.3-0.5公升
3,000
採收前12天停止施藥。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43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二、
生物防治法:關於甜菜夜蛾之天敵,以寄生性的種類最多,本省產之Chelonus formasanus,Snellnius manilae及Apanteles ruficrus可為甜菜 夜蛾之天敵。(周樑鎰)
捕食性之天敵則有Chrysopa carmea、Lygus hesperus、Recluriolus americoferus等三種。
在菌類方面: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及黑殭菌常和化學藥劑配合使用。
三、
性費洛蒙防治法:合成之性費洛蒙誘餌進行大量誘殺法,以期減少雄蟲數量,並降低出生的密度。(每公頃設5~8個誘殺盒,懸掛離生長點50~60公分。)
植保手冊建議使用:
藥劑名稱
每公頃
使用量
稀釋倍數
(倍)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80.2%甜菜夜蛾費洛蒙蒸散劑
(sex pheromones of Spodoptera exigua)
1.每公頃設置點數11至18個,每個點前後距離約30公尺,左右距離約15公尺。
2.誘餌以”S”型固定於幼蟲盒內,每月更新一次。
3.誘蟲盒懸掛高度離地面1至1.5公尺處,或於作物生長點上方50至60公分處。
4.誘蟲盒以中改式誘蟲盒;制式誘蟲盒或利用廢棄寶特瓶自行加開誘蟲口。
1.本性費洛蒙引誘劑是以塑膠微管為載體,每支誘餌內裝劑量為5毫克。
2.使用前將性費洛蒙微管一端剪開,再行固定於誘盒內。
3.不宜同時將兩種不同性費洛蒙置於同一個誘蟲盒內。
4.誘蟲盒誘得昆蟲後,底部之塑膠袋需最少每週清除或更新一次。
5.溫度低於攝氏15℃以下或雨季連續下雨時,因蟲口數降低,暫緩施設。
(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甜菜夜蛾,第287頁。台中。963頁。)
四、
以淹灌法,殺死土壤中之蛹。
(陳文雄。1990。番茄害蟲。台灣農家全書,第188頁。行政院農委會。台北。263頁。)

幼蟲成蟲
(陳文雄、鄭安秀、王添成, 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10頁)(王清玲,1991,花卉害蟲彩色圖說第87頁)

甜菜夜蛾之蛹
(王清玲,1991,花卉害蟲彩色圖說第87頁)
長角象鼻蟲 (Coffeebean weevil)
學名:Araecerus fasciculatus (DeGeer)
(陳東鐘、陳明昭、陳任芳。1999。根莖類-芋頭。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44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生態習性:
本蟲危害芋頭可造成3%以上產量損失,尤其在6、7月間高達16~18%,為芋重要害蟲之一。
雌蟲產卵於植物內部,產卵時產卵管自表皮插入,其產卵管完全伸出,長約3公哩,並鑽成小孔,然後每孔僅產卵一粒,產卵後在孔口以分泌物掩蓋,故甚難發現卵之存在。卵期長短與溫度有關,在30~31℃之間須3天,20℃為8天,15℃為15~18天。成蟲產卵並無定實,卵之孵化時刻亦無一定,日夜均可見幼蟲孵化。
幼蟲孵化後即向被害物內部蛀食,將殘餘粉末與蟲糞填塞其後方之隧道,漸次成長則逐日向表皮嚙食,排出黃白色粉末及蟲糞,至老熟時,將蟲糞築成堅實之蛹室。幼蟲期於溫度29~33℃需18~20天,在15~16℃平均為84天。
幼蟲化蛹於中蛹室內,初化蛹時全體呈乳白色,羽化3天前全體呈黃白色,口器、複眼變為褐色,漸次頭、胸、翅鞘、腳等變為褐色。蛹期於29℃為4天,而14.5℃為20~22天。
蛹羽化時扭動腹部,使蛹背面破裂,漸露出頭部,其次觸角、翅鞘而至全體脫出。自蛹殼破裂至全體脫出,所需時間約為26分鐘。羽化之成蟲,體色逐漸變成暗褐色,通常羽化4~6天始鑽出蛹室,自由活動交尾,通常約在3~5天即開始產卵,產卵多次,次數不均,最少10次,最多18次,平均14次,每次產卵數亦不同,最少一粒,最多7粒,平均4.8粒。
依據室內觀察之結果,年生6世代。因成蟲分多次產卵,固生活頗不整齊,在任何時期均可發現各期蟲態。每一世代所經之日數,最短為28.2天,越冬時最常為86.6天,平均為48.8天。
長角象鼻蟲之成蟲均為害儲藏農產品,成蟲飛翔能力頗強,被害物有玉米、甘薯簽、花生、咖啡、可可、各類豆莢、蒜頭、茄子、樹薯、椰子、當歸等。
(陳東鐘、陳明昭、陳任芳。1999。根莖類-芋頭。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44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林欉。1976。長角象鼻蟲(Araecerus fasciculatus)之生活史及防治試驗。台灣農業研究 25(1):44-52。)
形態:
卵:
橢圓形,光滑,乳白色,一端較圓,另一端細尖。長0.60~0.66公厘,平均0.61供哩,初產之卵呈乳白色,半透明,至孵化前幼蟲之各部構造從卵咳外可隱約透視之。
幼蟲:
成熟時體肥壯,彎曲,多皺紋,乳白色,體表著生淡色細毛。頭部黃色,口吻粗短,大顋褐色,末端黑褐色。無腳。體長4.2~4.8公哩,平均4.6公厘。
蛹:
初化蛹時體乳白色。頭、胸、腹三部區分明顯,觸角、翅及腳均裸出。複眼、大顋、翅、腳各部漸次變為褐色。前胸背板寬闊而呈半圓形,背面稍隆起,後緣平直。翅鞘微見縱溝,末端尖,後翅較前翅短1/2,兩翅均向腹面彎曲。中後胸部狹短,腹部細長,末端狹窄,背面具四列小突起,末端附著老熟幼蟲皮殼。體長3.8~4.6公厘,平均4.5公厘。
成蟲:
體略橢圓形,全體各部被一層淡褐色或深褐色之絨毛。頭微向下方彎曲。複眼黑色。口吻甚短而扁平。觸角棍棒狀,11節。基部兩節粗短,第3、4節較長,末端3節膨大。前胸背約為翅鞘長之1/2,前緣狹,後緣廣闊而向外突出。翅鞘具11條凹點刻縱線,並生有淡黃灰白相間絨毛而成塊斑狀。腳細長,黑褐色,跗節淡色。脛節末端生2距;跗節4節,第1節最長,第3節短小,末端節具爪一對。腹部中央隆起。體長3.5~4公哩,平均3.8公厘。雌雄之頭、胸、翅鞘各部均相似,雌者腹部末端較為尖長,近三角形而稍下彎曲。
(林欉。1976。長角象鼻蟲(Araecerus fasciculatus)之生活史及防治試驗。台灣農業研究 25(1):44-52。)
危害狀:
成蟲產卵於蒜頭表面,幼蟲甫孵化即蛀入蒜頭內危害,老熟後化蛹於蒜頭,為蒜頭貯藏上之一大害蟲。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41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蒜頭採收以塑膠布覆蓋密閉後,以55%護得勝片劑1至3片,燻蒸3天(此種藥劑毒性很強,須有技術人員在旁指導方可施用)。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41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蔥潛蠅 (Green onion leafminer)
學名:Liriomyza chinensis (Kato)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26頁。台中。229頁。)
生態習性:
雌蟲產卵於蔥管內壁或組織,亦會以產卵管刺破蔥葉表皮,以口器吸食汁液。幼蟲孵化後即在葉肉內潛食危害,使葉表面成白色短條狀或曲線形,故又名寫字蟲。老熟幼蟲於土中化蛹。終年均會發生,年發生十餘代,本省南部於二、三月發生較多。
形態:
卵:
橢圓形,乳白色,半透明。
幼蟲:
成熟幼蟲體長4公厘,乳白至黃色,前後兩端各有一對氣孔突起。
蛹:
為圍蛹,橢圓形,淡黃至深褐色,體長2公厘。
成蟲:
體長2公厘左右,額黃色,單眼三角區黑色,觸角黃褐色,胸部黑色光澤,肩部至翅基及胸部背方兩側淡黃色,各腹節黃色,翅透明,翅脈黃褐色,
(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86頁。葉瑩編。)
危害狀:
孵化後幼蟲即潛入葉肉危害,食痕如長條白線,嚴重則枯萎,生育受阻。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42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藥劑名稱
每公頃
使用量
稀釋倍數(倍)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5%二硫松粒劑
(Disulfoton)
40公斤
種植前植溝內施藥一次,在生長期不可施藥。
1.施藥時必須戴手套。
2.土壤太乾燥時,需灌水至濕潤才能發揮藥效。
10%福瑞松粒劑
(Phorate)
20公斤
50%益滅松可濕性粉劑
(PhoSmet)
0.5-1公斤
1,000
1.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2.噴藥時加展著劑。
(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蔥潛蠅,第296頁。台中。963頁。)

卵幼蟲
(呂鳳鳴,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69頁)(呂鳳鳴,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69頁)

蛹成蟲
(呂鳳鳴,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69頁)(柯勇、蔡勇勝,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23頁)
蔥薊馬 (Onion thrips)
學名:Thrips tabaci Lindeman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24頁。台中。229頁。)
生態習性:
年發生十多代。冬季以成蟲為多,在台灣北部自春季開始出現危害,自春季至晚秋可見各種生長期個體。在夏季乾燥時危害尤甚。但在南部地區卻在11~4月為危害盛期。成蟲壽命30多天,產卵前期4~5天,產卵期20餘天,一隻雌蟲產卵數10餘粒,若蟲期約9天,蛹期4天,即產卵至成蟲羽化約17日。生長適溫為25~28℃,怕雨而喜乾旱,有背光性、群聚性及背風性,成蟲產卵埋於葉肉內,若蟲與成蟲喜棲息於葉捲折處或在陽光不能直射的地方,群集一起危害。
形態:
卵:
白色,橢圓形,長約0.2公厘。
幼蟲:
淡黃色,蛹體略呈菱形,翅芽長至第5腹節,觸角由第二節處向後彎曲於頭背。
成蟲:
雌成蟲體長1.56~2公厘,體黃褐色。觸角7節,第3節最長,第8、9腹節兼具鋸齒狀向下彎曲之產卵管。雄蟲體較小,色較淡。
(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86頁。葉瑩編。)
危害狀:
成蟲及若蟲均以其銼吸式口器插入蒜之葉部或花梗之組織吸食汁液,致使葉部出現很多細小之黃白色斑點,酷似病斑,許多農友常誤以為病害,在大蒜生育後期,經常呈現高族群密度,族群密度高時,植株之葉部受危害相當嚴重,致使植株失去原有綠色澤而被灰白色及灰黑色之排泄物所取代。為專採收蒜薹之田園,最重要之害蟲。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39-40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一、
配合輪作、淹水、清園及設置有色黏板(帶)均可減少本蟲密度。
二、
Beauveria bassiana等微生物藥劑,亦能使本蟲生病達到防治效果。
三、
以藥劑防治為主,但使用農藥時需將藥液噴於蟲體活動部位上,且數種藥劑輪流使用,以免本蟲產生抗藥性。
藥劑名稱
每公頃
使用量
稀釋倍數(倍)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50%滅賜克可濕性粉劑
(Methiocarb)
1.0-1.2公斤1,000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最多施藥3次。1.採收前15天停止施藥。
2.具口服性中等毒性,呼吸劇毒,中度眼刺激性。
2.9%貝他-賽扶寧乳劑
(beta-Cyfluthrin)
0.6-0.8公升
1,500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1.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2.對水生物具毒性,禁用於水域、空中施藥或大面積施用。
40%丁基加保扶可濕性粉劑
(Carbosulfan)
1.0-1.2公斤
1,200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15天停止施藥。
*丁基加保扶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58%乃力松乳劑
(Naled)
1,000
每隔7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
50%馬拉松乳劑
(Malathion)
1,500
每隔7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
50%賽達松乳劑
(Phenthoate)
1,000
每隔7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15天停止施藥。
50%培丹水溶性粉劑
(Cartap hydrochloride)
1,000
每隔7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15天停止施藥。
*培丹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標示應加註「具強眼刺激性」。
40%納乃得水溶性粒劑
(Methomyl)
1,500
每隔7至10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納乃得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40%納乃得水溶性粉劑
(Methomyl)
1,500
每隔7至10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納乃得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25%納乃得水溶性粉劑
(Methomyl)
900
每隔7至10天施藥一次。
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納乃得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蔥韭薊馬類,第294-295頁。台中。963頁。)

卵若蟲
(呂鳳鳴,1990,農藥世界86;62)(呂鳳鳴,1990,農藥世界86;62)

蛹成蟲
(呂鳳鳴,1990,農藥世界86;62)(呂鳳鳴,1990,農藥世界86;21)
病害防治
銹病 (Rust)
病原菌:Puccinia allii (DC.) Rudolphi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41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病原生態:
本病原菌以夏孢子附著於被害植物組織越冬,為翌年之感染源。台灣發生盛期在4~5月間,當氣溫轉高、雨水豐沛時即消失不見。銹病菌較適低溫,夏孢子於9~18℃時最易發芽,22℃以上較不適宜發芽,34℃以上則完全不發芽。病斑上產生的夏孢子隨風、雨水傳播,造成重複感染,是病害流行的主因。
(柯勇。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5-166頁。葉瑩編。)
病徵:
本病害危害葉片和莖,起初在葉表面上形成橢圓形之隆起病斑,此為病原菌之夏孢子堆,其後病斑之中央變為橙黃色,再縱裂並飛散出橘紅色粉狀之夏孢子。隨後再沿著此病斑形成深褐色長橢圓型病斑,即為病原菌之冬孢子堆。冬孢子堆色澤較濃,表皮呈鉛色粉狀物。發病嚴重時,葉片為橘紅色粉狀物所覆蓋,繼之乾枯倒伏。
(柯勇。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5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無推薦藥劑,可參考蔥銹病及蔥韭赤銹病防治方法。
二、
田間病害管理,可參考紫斑病防治方法。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葉瑩編。)

大蒜銹病病徵
(柯勇,1998,植物疫情監測技術手冊蔬菜病害127頁)
病毒病 (Viral diseases)
病毒:Garlic common latent virus (大蒜普通潛隱病毒)
Garlic virus C, GarV-C (大蒜病毒C)
Leek yellow dwarf virus, OYDV (韭蔥黃條紋病毒)
Onion yellow stripe virus, LYSV (洋蔥黃萎病毒)
Shallot latent virus, SLV (分蔥潛隱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菸草嵌紋病毒)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1頁。葉瑩編。)
病原生態:
在栽培區大蒜又常與其他蔥科作物混植,經由蚜蟲及蹣類為媒介,造成多種病毒複合感染,且傳播極為快速,有些地區病毒發生率達100%。其中GCLV、LYSV、OYDV及SLV皆可經機械磨擦或蚜蟲媒介傳播。TMV只靠機械磨擦傳播,GarV-C靠蹣類在田間傳播。一旦感染病毒,蒜株上的病毒皆可經鱗莖傳至下一代。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4-165頁。葉瑩編。)
病徵:
經常由多種病毒複合感染,造成較嚴重之病徵,病株葉片呈現黃色條紋,新葉變細,抽出後呈淡黃色線狀畸形葉,嚴重時植株明顯矮化,蒜頭較小。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4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使用健康種蒜。
二、
加強田間病害管理,早期清除病株。
三、
選種適當品系,如黑葉硬梗品系比白葉硬梗品系耐病。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5頁。葉瑩編。)

大蒜嵌紋病毒病徵
(陳文雄、柯勇,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39頁)
黃萎病 (Fusarium yellow dwarf)
病原菌:Fusarium spp.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4頁。葉瑩編。)
病原生態:
病原菌以厚膜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藉雨水、灌溉水、地蛆、線蟲等傳播,由傷口侵入,在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再進行二次感染。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4頁。葉瑩編。)
病徵:
在大蒜的苗期、成株期、儲藏期均會發生。從葉尖開始枯黃,初期下位葉黃化、萎凋,假莖基部軟腐狀腐敗,後擴展至莖盤,使蒜瓣成黃褐色,逐漸乾縮,嚴重的莖盤褐變枯死,地上部全部萎凋。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4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無推薦藥劑,可參考洋蔥黃萎病防治方法。
二、
加強田間病害管理,添加有機質肥料,播種前1個月進行土壤消毒,或與水稻輪作。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164頁。葉瑩編。)
紫斑病 (Purple blotch)
病原菌:Alternaria porri (Ellis) Ciferri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51頁。台中。229頁。)
病原生態:
本病原菌可為害蔥和洋蔥。病斑上產生許多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可經由空氣傳播,尤其在下雨時,這些孢子在罹病品種之組織上,可經由氣孔或直接由表皮侵入。首次病徵出現於侵入後之第1~4天,第5天即產生分生孢子,若氣候適合則第二代的分生孢子即可形成。
本病原菌可在種子內存活,亦可以菌絲和孢子在寄主殘餘物內存活。生長溫度範圍極廣,介於8~34℃,但以25℃最為適溫,90%為最適相對濕度。
(陳昱初。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1頁。葉瑩編。)
病徵:
大蒜紫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部病徵與蔥或洋蔥類似,多發生於老葉或葉尖處,造成葉片提早老化枯萎,影響青蒜品質。鱗莖受害則引起半濕性腐爛,收縮變嘿。高溫多濕時,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以空氣傳播,有風雨及傷口時最容易造成流行,在葉片上出現小而中央凹陷的病斑,中央呈淡褐色或淡紫色,病斑後期呈現橢圓形,或兩端略窄的紡綞形,中心暗紫色呈同心輪紋,表面的黑色黴狀物,為病原菌分生孢子,傳播途逕:主要藉由風力傳播。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
(葉瑩編。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蒜紫斑病,第210頁。台中。963頁。)
防治方法:
一、
藥劑防治:
藥劑名稱
每公頃
使用量
稀釋倍數(倍)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24.9%待克利乳劑
(Difenconazole)
0.4公升
3,000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
1.採收前21天停止施藥。
2. 對水生物具毒性,勿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之地區」。
81.3%嘉賜銅可濕性粉劑
(Kasugamycin + Copper oxychloride)
1.25公斤
800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
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葉瑩編。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蒜紫斑病,第210頁。台中。963頁。)
二、
加強田間病害管哩,清除病葉,適度供水,促進通風。
三、
在疫區,避免與蔥科作物連作,選種蒼山蒜比較抗病。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葉瑩編。)
軟腐病 (Bacterial soft rot)
病原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49頁。台中。229頁。)
病原生態:
罹病種球和土壤帶菌是土壤發病的初感染源,需經由傷口侵入寄主感染。罹病組織上之軟腐細菌,為二次感染源,可經灌溉水、雨水飛濺而傳播,使病害迅速蔓延。在氣溫高且土壤濕度高時發生嚴重,最適發生溫度為19.5~26.7℃。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4頁。葉瑩編。)
病徵:
大蒜莖基部罹病部位初呈暗綠色水浸狀,病斑逐漸擴展至葉片呈褐色水浸狀,嚴重時組織軟化腐爛,造成植株倒伏和黃化萎凋,腐爛後且發出惡臭。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4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無推薦藥劑,可參考洋蔥細菌性軟腐病防治方法。
二、
加強田間病害管理,添加有機質肥料,播種前1個月進行土壤消毒,或與水稻輪作。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164頁。葉瑩編。)
白絹病 (Southern blight)
病原菌:Sclerotium rofsii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葉瑩編。)
病原生態:
感染源為土壤中之菌核、植物殘體上之菌絲、或帶菌之蒜球。發病最適溫度為28~32℃,初期病害呈零星分布,若未加防治,則蔓延至全園。病株蒜球帶菌可能於儲藏期出現病徵,也成為傳染源。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葉瑩編。)
病徵:
病菌由蒜瓣及莖基部侵入,初期葉部產生褐色斑,病斑擴展後下位葉黃化,植株萎凋,蒜瓣腐敗。地下部假莖、鱗莖及根系可見白色菌絲束纏繞,以莖基部為中心之土表及植株上可見白色絹狀菌絲束呈放射狀擴展,蔓延至地面產生黃褐色至褐色菌核。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無推薦藥劑,可參考蔥白絹病防治方法。
二、
選用健康種蒜。
三、
加強田間病害管理,添加有機質肥料,播種前1個月進行土壤消毒,或與水稻輪作。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葉瑩編。)
灰黴病 (Gray mold)
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葉瑩編。)
病原生態:
早春低溫潮濕,日照不足是灰黴病蔓延的重要條件。病原菌於組織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藉氣流傳播蔓延,為主要感染源。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葉瑩編。)
病徵:
感染大蒜假莖、葉及蒜苔。葉部病斑呈灰白色小點,逐漸擴大成外圍褐色、中間淡色之橢圓形斑,並融合成條形大斑,嚴重時程葉枯現象,蒜苔則在低溫儲藏時發病。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加強田間病害管理,清除病葉,適度供水,促進通風。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3頁。葉瑩編。)
黑麴病 (黑粉病 Black mold)
病原菌:Aspergillus niger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4頁。葉瑩編。)
病原生態及病徵:
發生於採收後、儲藏及運輸期間。蒜頭收穫曬乾初期,病菌由莖頸侵入,擴展危害鱗瓣,表面產生黑粉,瓣內組織全部腐爛,除鱗瓣上的傷口外,亦可由根部侵入為害。高溫、高濕及傷口,為本病發生之三要件。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4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注意採收處理技術及改善儲藏環境。
(鄧汀欽。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64頁。葉瑩編。)
一、三要素推薦量(公斤/公頃):
1. 青蒜:
要 素 施堆肥10(公噸/公頃) 不施堆肥
氮 素 200 - 240 200 - 300
磷 酐 60 - 90 90 - 120
氧化鉀 90 - 120 120 - 180
2. 乾蒜:
要 素 施堆肥10(公噸/公頃) 不施堆肥
氮 素 120 - 150 200 - 300
磷 酐 60 - 90 60 - 120
氧化鉀 90 - 120 120 - 180
二、施肥時期及分配率(%):
氮肥20%,鉀肥40%及磷肥全量當基肥。氮肥約30%施於定植後30天左右,又定植後50天再施氮肥的 30%及鉀肥的60%定植後80天再施氮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