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克斯电冰箱说明书:第一章:卡扎菲怒吼:我要当烈士(1--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5:18:47
卡扎菲执政了42年,经过的政变、暗杀、暴动不胜枚举,在他看来,这次只不过是又一次的癣疥之患,只需要恩威并施,社会就能很快平定。
    第一节中东“多米诺”利比亚难保自身
    1.风雨飘摇利比亚
    时间刚刚进入2011年,北非、西亚等国相继发生大规模、大范围的反对现政府的社会骚乱:突尼斯盘踞总统宝座23年的总统本?阿里在短短十几天内被逼逃亡他国;执政时间长达30年,曾经叱咤风云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短短18天里就在反对派的反对声浪中黯然下台。
    受埃及和突尼斯动乱的波及,阿尔及利亚、伊朗、巴林、也门和利比亚等国也都发生了规模不同、大小不一的反政府游行。
    而在利比亚2011年2月15日,数百名利比亚民众在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举行抗议活动,与当地警方和政府支持者发生冲突。之后,抗议示威的浪潮很快席卷了首都的黎波里,整个国家处于内战状态。渐成规模的利比亚反对派示威,将执政42年的卡扎菲逼入了绝境。
    至于利比亚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有消息称,是利比亚政府与代表1996年利比亚“阿布萨利姆”监狱事件受害者家属的委员会之间谈判的破裂,点燃了这次抗议运动的导火索。当年,该监狱的数百名囚犯被安保部队开枪射杀,目前,政府已经同意进行赔偿;但委员会要求惩治犯罪嫌疑人,遭到了政府的拒绝。
    另有说法称,受外界的影响,利比亚多个反对派团体举行抗议活动,呼吁利比亚进行更加广泛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目的是要求卡扎菲下台并和平移交权力,因而引发了骚乱局面。
    自2011年2月15日以来,利比亚爆发的骚乱及流血事件不断升级。以下是2011年以来利比亚局势大事记:
    2011年2月15日,利比亚多个城市开始出现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下台,抗议活动随后波及首都的黎波里。游行示威者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
    2月20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之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发表电视讲话,警告说利比亚有发生内战的危险。
(2) 2月22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决定暂停利比亚参加阿盟及其所有附属机构会议的资格,直至其对本国人民的诉求予以回应。鉴于安全局势动荡,多国开始紧急撤离在利比亚人员。
    2月25日,联合国方面估计,自2月15日利比亚反政府示威爆发以来,短短10天内,死于卡扎菲军队枪口下的示威者已经超过1000人。利比亚人权联盟组织3月2日称,半个月来共有约6000人在利比亚动乱中死亡,其中的黎波里有3000人,班加西有2000人,另外1000人在其他城市。死亡数字的不断攀升,招致了安理会的反对,并决定把这一暴行提交给国际刑事法院进行“反人类罪”调查。
    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970号决议,决定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禁止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及其家庭主要成员出国旅行,冻结卡扎菲和相关人员的海外资产等。
    3月1日,联合国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议,中止利比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资格。这是联合国大会首次中止人权理事会某一成员国的资格。
    3月12日,阿盟在开罗召开成员国外长紧急会议,决定促请联合国安理会采取行动,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3月13日,继收复西部城市扎维耶以及东部的贾瓦德、拉斯拉努夫、布雷加等城市后,利比亚政府军开始向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及其他东部城市推进。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
    安理会当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亚局势举行闭门磋商,于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时30分左右就法国、黎巴嫩、英国和美国共同提交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显示,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有10个国家投赞成票,中国、俄罗斯两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印度、德国和巴西三个非常任理事国投了弃权票。
    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一个决议案在获得9票赞成,且没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通过。
    决议要求利比亚冲突双方立即实现停火,全面停止对利比亚平民的一切袭击,呼吁利比亚各方加强努力,推动对话,以寻求一个和平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此外,决议还决定对利比亚实施比第1970号决议更为强硬的武器禁运和财产冻结等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冻结利比亚中央银行和利比亚全国石油公司等利比亚实体的财产。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当天在安理会通过有关利比亚局势决议后的解释性发言中说,中国一贯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在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磋商过程中,中方和其他一些安理会成员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但遗憾的是,不少问题没有得到澄清和回答。因此,中国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
(3)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说,俄罗斯和其他安理会成员所关切的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获得解答,决议所包含的条款可能会引发大规模军事干涉。
    3月18日,利比亚外长穆萨?库萨宣布,利比亚接受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立即停火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
    3月19日,旨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问题会议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阿拉伯国家联盟、欧盟等地区组织负责人及多国领导人与会。与会各方敦促利比亚立刻停火,否则有关各方将动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迫使决议得到落实。
    同一天,部署在地中海的美军和英军军舰与潜艇,向利比亚发射了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袭击了利比亚的20多处防空设施。法国战机当天也对利比亚进行了4次军事打击,摧毁了利比亚政府军数辆坦克和装甲车。
    ……
    2.美、英、法,不达目的不罢休
    利比亚时任外长穆萨?库萨于2011年3月18日宣布,利比亚接受联合国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立即停火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
    库萨同时强调,利比亚重视保护平民安全、向他们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重视尊重人权,遵守国际法,并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在利外国人的安全。他说,利比亚致力于继续推动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利比亚民众。
    但是,利比亚对决议中允许使用武力和动用军舰的内容表示疑问。库萨说,这是对《联合国宪章》第42项条款的公然违背,也是对利比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
    不出所料,第二天,由法国主持召开的巴黎会议决定对卡扎菲采取军事行动。
    3月19日,旨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决议的国际峰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时,20多架法国战机飞临利比亚上空,并对卡扎菲军队的地面目标进行了首次空中打击。打击行动主要在班加西周围展开。由此,法国成为第一个向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麾下地面部队发动空袭的西方国家。
    (4)与此同时,英军2架狂风战斗机从本土基地起飞,飞往地中海沿岸的北约空军基地。丹麦空军6架F-16、加拿大空军6架CF-18战斗机也正向地中海沿岸的北约空军基地进行集结。
    3月20日凌晨,美军向利比亚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巡航导弹,打击利比亚境内20多个目标,主要是卡扎菲军队的地面防空设施。法国战机则对卡扎菲军队发起了4轮攻击,摧毁了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
    利比亚国家电视台称联军轰炸了首都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城市的数个地方,包括的黎波里郊区的一所医院,造成平民伤亡。与此同时,也有一架法军飞机被击落。
    一名北约外交官员则表示,北约最高决策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北约理事会)已经在22日就出动成员国的海军力量,对利比亚实施武器禁运事宜达成一致。联合国通过的武器禁运决议将从利比亚各港口开始实施。北约将出动已经由英、法等国集结在地中海地区的军舰,对武器运输进行干预。
    此前,北约28个成员国的代表20日没有对作为整体军事打击利比亚达成一致:北约成员国代表同意加入与执行联合国利比亚武器禁运决议相关的行动,但拒绝作为整体参加与执行禁飞区决议相关的军事行动。原因是,北约作为整体行动需获所有成员国同意,土耳其代表则对军事干预利比亚投了反对票。尽管如此,美国、法国、英国等北约成员已以个体身份参与军事打击利比亚的行动。
    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数天之后,当地形势依旧不明朗。英国军方一名发言人23日称,利比亚的空军力量已被摧毁,地对空防御设施也受到重创,盟军飞机可以几乎不受阻碍地飞行。
    负责指挥英军战机在利比亚上空执行禁飞区任务的英国空军副总司令巴格威尔表示,卡扎菲的空军“作为一支战斗部队已经不存在了”,他们现在开始对利比亚军队施加更为强大的压力。美军高级官员23日连线五角大楼一个新闻发布会说,随着禁飞区在利比亚的建立,多国部队已开始集中力量打击利比亚的地面部队。
    短短数天,西方联军战机对利比亚执行了300多次轰炸任务,发射了162枚“战斧”巡航导弹。
    在西方多国部队军事打击开始前,利比亚反政府武装节节败退,岌岌可危。利比亚政府军于3月17日曾表示,随着空中和地面部队的推进与会合,班加西的战斗不会有任何悬念,针对反政府武装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但是,美欧军事力量介入后,利比亚反对派武装形势逆转,一路高奏凯歌,3月28日已经逼近卡扎菲的家乡苏尔特。北约出动战机猛烈轰炸苏尔特,争取为反对派武装赢得主动。(5)此前,利比亚反对派主要领导人贾利勒曾在班加西表示,反对派在控制利比亚局势后将“审判卡扎菲”。英国首相卡梅伦和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卡扎菲的支持者“早日加入反对派阵营”。英法领导人还呼吁卡扎菲本人尽快下台,以便反对派“推进政治过渡”。
    卡扎菲真的要被赶下台吗?截至4月底,利比亚局势仍持续呈现胶着状态:卡扎菲力求自保,继续统治利比亚;反对派则要求卡扎菲尽快下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目标上,双方显然没有交集。
    利比亚的和平进程遥遥无期。
    3.“地中海已陷战争”
    就在2010年年底,意气风发的卡扎菲还是焦头烂额的欧美财界竞相讨好的人物,不少人将挽救欧洲债务危机的希望,寄托在大撒金钱的“卡扎菲基金会”和到处并购、注资的利比亚主权基金上。一些国家甚至还对利比亚油气供应寄予厚望,希望借此能多少摆脱一些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
    相对应的是,2011年1月,在非盟亚的斯亚贝巴峰会上,志得意满的卡扎菲还在镜头聚焦下大谈“非洲合众国”的远大理想,并指望自己能成为“非洲盟主”,带领非洲各国早日铲除“新老殖民势力”,让非洲人自己当家做主,做非洲真正的主人。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仅仅几个月后,当初竞相讨好卡扎菲的欧美国家居然对他大打出手,异口同声地逼他下台;当初众星捧月般围绕在他左右,聆听其“非洲一体化”高谈阔论的非洲各国,虽多少给他留些脸面,却没有一个国家公开同情他、支持他。更让卡扎菲始料不及的是,自己苦心经营42年的“铁桶江山”,瞬间已山河破碎,只剩下苍然半壁——而且这剩下的半壁,能守多久也成了大问题。
    席卷中东、北非,并已导致突尼斯和埃及两个“长寿”威权政府垮台的这一轮中东政治风暴,最初是从经济诉求开始的。由几个突发事件作为导火索,社会矛盾一激化,就酿成了暴力冲突和政治事件。
    然而在利比亚,情况却有些特殊。几乎从一开始,人民心里就充满了愤怒。
(6) 2011年2月16日,示威抗议的消息从网络和半岛电视台等媒体传出,与此同时,“雇佣军开枪”、“战斗机轰炸平民”、“卡扎菲大屠杀”的消息顷刻间传遍世界,引起各国民众的普遍关注、同情和愤怒。人们开始知道,在班加西、阿尔贝达和托布鲁克,“疯子”卡扎菲正用武装到牙齿的外国雇佣军,用飞机、坦克和大炮轰炸本国“手无寸铁的和平示威者”。
    显然,卡扎菲对这股突如其来的风暴后果估计不足。卡扎菲执政了42年,经过的政变、暗杀、暴动不胜枚举。在他看来,这次只不过是又一次的癣疥之患,只需要恩威并施,社会就能很快平定。卡扎菲曾在2月18日就抗议示威事件发表电视讲话,誓言“不会离开利比亚”,要“坚决镇压”示威者,同时宣布给民众一些经济补贴,力图收买人心。
    但是,此后几日却成了混乱和流言的天下。一方面,不断传出卡扎菲大屠杀造成无辜平民重大伤亡的消息;另一方面,卡扎菲政府内的部长、高级军官和大使们纷纷倒戈。而利比亚驻联合国大使沙勒格姆也含泪恳求国际社会“救救利比亚人民”,驻印度、法国等国大使相继辞职,内政部长、司法部长等高官纷纷脱离政府,“空军哗变”、“军队起义”、“卡扎菲子女逃难”之类真伪难辨的消息满天飞,甚至卡扎菲本人也被传“毙命”、“流亡”多次。
    还有什么比一个轰炸自己民众的暴君更可恶?还有什么比自家外交官恳求国际社会制裁本国更可怜?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罕见一致地通过声明,同声谴责卡扎菲的暴行。
    就在同一天,班加西、阿尔贝达和托布鲁克等东部城镇几乎全部落到反对派手中,利比亚国内外一片“人民即将胜利”的欢呼。欢呼声中,反对派开始自西向东席卷利比亚,许多部落据称都发表了抛弃卡扎菲的声明。反对派进军途中,卡扎菲军队一触即溃,许多官兵倒戈,反对派在旬日之间已横扫沿海地区,把卡扎菲势力压缩在首都的黎波里和卡扎菲故乡苏尔特等少数据点。
    随着外国记者纷纷从几乎不设防的边界拥入,人们渐渐发现,和卡扎菲军队对抗的,已不再是“手无寸铁的平民”,而是一支由部族武装示威者、渴望变革的年轻人、来路不明的武装分子,以及哗变倒戈的前政府军组成的拥有轻重武器的军队,他们的目标是打倒并审判卡扎菲,然后取而代之。
    多国军事干预行动展开后,卡扎菲于3月20日通过利比亚国家电台发表了简短但措辞极为强硬的讲话。他指责有关军事行动“野蛮”,是“不公正的十字军式侵略”。“现在应该打开武器库,用各种武器武装所有民众,以捍卫利比亚的独立、领土完整和荣誉。”他说,“入侵只能让利比亚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更加坚定和团结。”卡扎菲威胁将对地中海沿岸的军事和民用设施进行打击,并警告“地中海国家和北非国家的利益处于危险之中”。他说,“地中海已陷入战争”。(7) 第二节强硬卡扎菲,誓死不退让
    面对以法国为首的西方的狂轰滥炸,卡扎菲怒气冲天,直斥法国的行径是“殖民主义对非洲的侵犯”,“如果世界继续对利比亚疯狂,利比亚也会以疯狂对待世界”。
    卡扎菲有多少本钱可以抗击多国干涉呢?据说,他有儿子哈米斯和女婿统率的5万陆军、1.8万空军和8000人的海军,其战斗力并不低。不过,这些对付国内民众绰绰有余的军队,在和美法联军对着干的时候就是小儿科了。他的先进武器和凶狠的雇佣军,是难抵美法英联军先进数十倍的武器攻击的。
    1.卡扎菲的斗争艺术
    2011年2月14日利比亚局势发生动荡,卡扎菲一度面临着高官背叛、士兵倒戈、反对派武装围城的危局,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他将倒台。然而,两个月时间过去了,局势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在利比亚国内,支持卡扎菲的力量大部分时间都占据着上风;在国际社会,从众口一词的谴责、制裁变成了各怀鬼胎的观望。
    战争开始后,卡扎菲就多次表示宁死也不离开利比亚。
    这个表态很重要。
    人都是自私的,即便是卡扎菲的铁杆粉丝,大概也不会甘愿为卡扎菲去殉葬。同时,“挺卡”与“倒卡”的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利比亚人都是“骑墙派”,而“骑墙派”的倒向将决定最终的结局。在危局之下,卡扎菲只要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动摇,局势必然是一泻千里,无可挽回。卡扎菲的强硬姿态,是在告诉自己的支持者“卡扎菲绝不会抛弃”,是在告诉那些中间派“卡扎菲绝不会放弃”。事实上,这就是对人心最大限度的笼络,也是对反对派最有力的心理打击。
    “走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卡扎菲也是依样画葫芦,照方抓草药。在危机之初,卡扎菲就号召自己的支持者走上街头;后来,他打开了国家的武器库,给支持者发枪支保卫“革命果实”;再后来,他居然号召自己的支持者在反对派的控制区进行“革命”!(8)卡扎菲发动群众,至少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检验自己的实力。如果群众能够发动起来,说明卡扎菲还是有号召力的,还是有基本盘的,这就可以坚定他的信心。第二是展示自己的实力。这不仅仅是向反对派展示自己的实力,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实力。
    至于有人认为卡扎菲的支持者是被收买的,这好像不重要。对卡扎菲来说,外界不必知道到底是因为信仰、族群还是因为粮食、金钱,只要有人肯卖命就够了。
    对美国,卡扎菲一再宣称“反恐”,还向美国哭诉“不被理解”,甚至说抓到了毛里塔尼亚“基地”组织的头目。
    这是在最大限度地讨好美国。
    在这段军事打击之前的时间里,卡扎菲的嘴也没闲着,开出了大量的空头支票;他的外交官们的腿也没闲着,走访了邻国与欧洲数国。
    对欧洲,卡扎菲也是有打有拉。首先是断绝了与法国的外交关系,其次是宣称被意大利总理出卖了,最后是派特使赴葡萄牙等三国沟通,宣称德国公司“靠得住”。尽管欧洲各国给他以极大的压力,他还称欧洲各国为“友人”,并一再强调利比亚与欧洲有“一系列符合其利益的重大安全协议和经济合作”。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宽松的环境,即便制裁无法避免,只要能够拖延美欧军事介入的时间也是一大收获。
    埃及、突尼斯的变故,原因之一是军队不执行命令,而卡扎菲则对军队抓得很牢。而且,还有他儿子组建的“外籍军团”——既然法国的雇佣兵可以称为“外籍军团”,卡扎菲的雇佣兵也应该有同样的待遇。
    尽管有部分军官、士兵倒戈,但是成建制的反叛并没有发生。有一段新闻报道说利比亚空军如何叛逃、自坠等,仿佛利比亚空军完全失控了,但是从之后的战况发展看,利比亚的空军依然执行卡扎菲的命令。从新闻报道中再看,反政府武装缺乏各种重炮及各型导弹。再对比网络资料介绍的利比亚军队装备,可以发现利比亚政府军的武器库并没有全面失守。由此可以说,卡扎菲依然控制着军队,以前的报道只能说是一叶障目、歪曲了事实而已。(9)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北非作战情况看,在利比亚广袤的沙漠地区作战,飞机和坦克是两件制胜的武器。目前,利比亚政府军拥有2000辆坦克,420架飞机(可供作战的约100架),在野战中这样的实力是反对派武装难以匹敌的。
    唯一的变数是如何打巷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战斗的持续,巷战将不可避免。最有可能发生巷战的地方是利比亚的东部城市班加西。可以说,班加西巷战将是决定卡扎菲命运的一战。
    在巷战中,飞机、坦克的作战效能将大幅度降低,因此,利比亚政府军的优势将变得不那么明显。卡扎菲攻打班加西的困难是兵力不足。利比亚政府军的陆军不超过6万人,即便全拉到班加西来,对攻打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也显得不足。因此,非常需要强调战术和意志。
    前一段利比亚反对派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意志不够顽强,他们并没有做好牺牲的准备。他们看到了突尼斯、埃及的政局变换,仿佛一切都很容易,从而忽视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用鲜血唤醒人民,不能总以别人的鲜血去唤醒人民,关键时刻需要用自己的血,而利比亚反对派的头头脑脑们似乎没有这样的准备。
    从地区稳定角度考虑,卡扎菲尽早获胜更加符合地区人民的利益。独裁虽然可恶,但总比国家内战、教派冲突甚至国家间发生战争要好一点。因此,卡扎菲“宜将剩勇追穷寇”!
    2.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卡扎菲,在这股惊涛骇浪般的“革命”面前,誓死不退让。从2011年2月25日起,他就守在首都的黎波里,与反对派武装组织打攻守战。
    卡扎菲被称为“狂人”,是在埃及萨达特执政时代。抱有统一阿拉伯志向的卡扎菲,以其特有的贝都因人阿拉伯游牧民族的正宗血缘性,号召利比亚人向开罗进发,要求埃及与利比亚融合为一体。当卡扎菲真的率领数十万民众敲锣打鼓地游行到埃及边境时,萨达特不得不下令出动军队在边境线设置路障进行阻碍。
    美国对卡扎菲的印象是:“情绪不稳定、常出怪招,他做的事常令朋友和敌人都感到惶恐。”从“弃核”到“洛克比空难”事件,卡扎菲的“反复无常”令美国人感到棘手。(10)42年前的1969年,年轻的卡扎菲上校和一帮“自由军官”上演了一出“兵不血刃”的革命,推翻了国王,坐上了执政的宝座。当时,腐败的伊德里斯王朝国王正在海外“风花雪月”,而“留守首相”也在相府夜夜笙歌,烂醉如泥。
    革命成功后的卡扎菲迅速推出了一套“绿色”执政思想。从此,这个国家再无名义上的政府机构,也无名义上的议会,一切权力“人民化”,国家也叫“民众国”。在中世纪君主制林立的阿拉伯世界里,卡扎菲建立的后殖民主义时代世俗政权,在当时的确得到了相当多国民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利比亚全国几乎处处悬挂有这位“伟大领袖”的肖像。
    卡扎菲以自己不是国家总统为由,宣称要免于数年一轮换的选举之苦;于是卡扎菲成为唯一没有监督、没有任期并永远高高在上的利比亚“革命领导人”。但事实上,整个国家的权力却越来越集中在他和他的儿子们以及亲信部族酋长身上。他推出的“非资非社”式的“第三理念国家”,在石油资源的支持下,其国民生产总值连年翻番,到2008年,人均GDP达1.6万美元。但绝大多数财富被这个国家的少数人占有。
    在这样的国家里,卡扎菲控制着军队和警察,在军队里又建有近乎私人化的绝对忠诚的精锐部队;此外,卡扎菲还在境外养有非洲雇佣军。而在部族主义治理中,国家按部族的忠心度分配财富,忠于他的部族首领得到的好处最多;而一些东部的部族首领,随着东部石油的开发,开始对分配财富的不公产生不满。这曾导致了利比亚全国的数次示威。2005年2月17日的一次示威,招致了卡扎菲政府的无情镇压,打死了18名示威者。
    从2011年2月15日示威开始到2月25日,短短10天,死于卡扎菲军队枪口下的示威者已经超过1000人。这招致安理会的强烈反对,并决定把这一暴行提交给国际刑事法院进行“反人类罪”调查。
    当卡扎菲因为镇压反政府示威者而受到国际社会谴责时,他的阿拉伯和非洲盟友竟纷纷表态支持西方国家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甚至连反西方的卡伊达恐怖组织都站出来谴责卡扎菲,称该组织支持利比亚反政府军。
    卡扎菲的狂人和怪人形象,其实早已“深入民心”。在革命浪潮席卷利比亚之前,大家对这个沙漠国家的最深刻印象,应该就是卡扎菲的古怪行径了。(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