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免费wfi:高中新课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4:19:01

广州市生物学科高中新课程实验指导意见(讨论稿)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落实《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和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关于当前我市高中新课程教学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深化对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解,并稳步推进我市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进程,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我市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下教学工作意见。

一、研究高中生物新课标

(一)明确认识高中生物课程的学科地位

从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来看,高中生物课程与物理、化学等课程同属科学领域,而且在必修部分的学分分配上和理、化等课程等同。高中新课程计划明确了生物课程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使生物科学教育恢复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高中生物课程的任务和价值是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教师是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按照科学课程的教育规律来组织教学。

    (二)切实把握高中生物课程的学科特点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历经亿万年的进化形成的、比任何非生命系统都更加复杂的系统,对这个系统的研究几乎包容了所有科学的原则。在21世纪加速发展的学科群中,生命科学因其研究客体的极端精巧和复杂性,以及社会多种需求(人类生存环境、资源、食物、健康等)所产生的紧迫性,最可能会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中心,并对其他学科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生命科学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生命科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共性,同时还具有学科特征的个性。作为科学教育一部分的中学生物教育,既应该反映科学的共同本质,也应该反映生物学独特的思想、方法。例如,适度渗透观察-比较法、假说-演绎法等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体现对某一生命现象可从近期原因和终极原因进行不同层次的探讨;等等。

(三)深刻理解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阶段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放在所有课程理念之首的目的,是强调高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是指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初中阶段生物课程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更多地强调了“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高中阶段则更重视在共同必修单元之后,有较大的灵活性,保证“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不同的发展”,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高中《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课程目标上,明确提出11方面的要求。高中《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四)比较、研究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知识内容的联系及区别

表1     现行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知识内容的比较

现行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绪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生命的

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模块Ⅰ

分子与细胞

细胞的分子组成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1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1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生命的

基本单位

 

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结构

3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1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

 

细胞的代谢

2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细胞周期

细胞的增殖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细胞分裂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2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的分化和衰老

1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细胞的癌变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酶的发现

 

 

 

酶的性质

2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

 

光合作用的发现

2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3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人和动物体内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

 

细胞呼吸

2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命活动的调节

模块Ⅲ

环境与稳态

植物的

激素调节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1列举其它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体液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

1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神经调节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注:表1中的“1”表示该知识内容的目标动词属于了解水平;“2”表示该知识内容目标动词属于理解水平;“3”表示该知识内容目标动词属于应用水平。表中楷体字表示现行大纲要求而《标准》不作要求的知识内容。

由上表可见,《标准》运用特定的目标动词界定知识内容要达到的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将高度概括,但较为模糊的总体课程目标转化为详细、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用行为术语来描述,使教学目标成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可操作的具体要求,使教师能较好地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目标达到度,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和评价。

《标准》删去了“酶的发现”、“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等内容,增加了细胞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等特点的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不仅在遗传部分学习,还在细胞、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等方面渗透分子生物学的观点、证据和方法。可见《标准》根据现代生物科学的特点更新基础知识内容,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既把握基础性,也体现先进性。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之能适当地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五)切实把握高中生物课程的目标要求

生物课程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如图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自然观、世界观;振兴中华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参与社会决策;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兴趣           思维

                                            动机  生物科   判断

                                            理解  学素养   行动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遗传与进化      应用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个必修模块  稳态与环境      实践     利用多种媒体搜集、鉴别、

              分子与细胞      体验     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正确使用一般实验器具

和操作技能。

                                       

                                    图1  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构成

(六)把握高中生物课程目标陈述方式及其与教学评价的内在联系

1.掌握对生物学知识性目标的评估动词及评价方法

《标准》主要以“目标动词”描述生物基础知识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必修1其中一项内容表述为:“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其中“说出”属于目标动词,“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属于认知的内容。《标准》对该项内容的认知水平要求属于“了解水平”,因此,对该项内容的评估的能力水平属于记忆水平,相应地评价的方法适宜采用纸笔测验的方法。一般地说,对于基础性的知识点,利用量化的纸笔测验进行评价是较恰当的,因为纸笔测验能够很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

《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认知水平区别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不同的水平运用不同的目标动词进行描述,因此,对这些目标的达到度的评估也要依据和符合相关目标动词的要求。

2.明确评估生物学技能性的目标动词及评价方法

《标准》主要以“目标动词”描述生物学技能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必修1其中一项内容表述为:“尝试建立真核细胞模型”,其中“尝试”属于行为动词,“建立真核细胞模型”属于技能目标的内容;《标准》对该项内容的认知水平要求属于“模仿水平”,因此,对该项内容评估的技能要求是“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

相应地评价的方法适宜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一般地说,对于技能性目标,利用任务表现的形式进行评价是较恰当的,因为表现性评价能够较好地评价的学生技能操作过程和熟练程度。

3.掌握对生物学学科能力的评价方法

生物学学科能力与生物学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般地说,我们很难把能力与知识割裂开,而独立地进行能力的评价。因此,对于生物学学科能力的评价常常寓于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中,进行综合地考虑。我们在制定能力评价指标时应参考《标准》对生物学学科能力的描述。

鉴于对生物学学科能力要求多面性和复杂性,相应地评价的方法适宜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宜。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学生不同的生物学学科能力水平。

4.掌握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标准》主要以“行为条件”和“目标动词”描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必修2其中一项内容表述为:“搜集人类基因组或基因诊治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交流”,其中“搜集……资料”属于行为条件,“交流”属于目标动词,“人类基因组或基因诊治方面的研究”是达到“交流”这一目标的内容;《标准》对该项内容的认知水平要求属于“经历(感受)水平”。

一般地说,一节课或短时期内是难以达到“领悟(内化)水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的,故我们在制定教学设计及其评价目标时,特别是在制定课时教学设计及其评价目标时,要适当使用相应的“目标动词”,准确地表达一个课时内可以做到的目标。在生物课堂评价中,情意领域的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评定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质性评价较量化评价能够更真实地展示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和变化,因此,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运用观察、档案袋(轶事记录)、访谈、任务表现等质性评价的方式是比较恰当的。

二、学习、研究和比较高中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

(一)准确理解《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属于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模块分别侧重生物技术、生物学与社会和生物科技进展,为学生选择学业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但生物科学的内容浩如烟海,发展迅猛,课标模块内容与课标要求是否存在落差,这还必须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模块内容的设置。

(二)深入研究5套教科书的内容,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是经过许多教材建设专家的辛勤劳动,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转化为适于教学的课程资源。教科书在体系结构上更适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具体、更详实,方法上除了突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更便于操作,而且便于学生阅读和使用。而课程标准是给课程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阅读的,不适合学生阅读。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用好教科书,还要帮助学生用好教科书。

(三)研究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为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材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也未停留在经典的启发式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如人教版教材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

①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

②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

③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分具体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④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⑤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惟一。

各校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三、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和难点是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因此,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充分利用广州市十年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的新特点,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以"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内在展开逻辑,去指导、创造生物学科的新课型,处理好传统学习方式(他主、接受、个体学习)与新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讲授与探究的关系;处理好学生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形成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新课型的类型系列,期望提高每位生物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重建教学过程的自觉性和进行教学创造的自觉性,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

(一)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

重视知识传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接受学习是我国传统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优秀的讲授式教学具有如下特征:教师的话题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的经验;学生被教师提出的话题深深地吸引住,被深入浅出的话语打动了,在积极地思考着是什么和为什么;随着教师的层层分析、演绎归纳,学生运用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探究着知识成果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为什么用这样而不是用那样的方法才形成这样的认识成果。这样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中应保留和发扬的,同时我们还要更深入地研究传授知识的规律和提高知识传授的有效性的机制,由于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学生观念性思维活动外显性很小,教师还应注意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对学生接受式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讲授方式和策略等。

2.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必将有力地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但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一是教材有章、有节,章节都有要学习的内容的标题,而且这些标题都是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探究是要训练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这就是一个不易解决的矛盾。二是探究内容涉及的生物材料或生物与环境状况等难以适应不同地区与学校的差别。三是探究应提供的资料和创设的情景,只能用文字、图片、数据来表示,它的生动性、具体性以及和学生的距离并不理想。这些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的落差,需要教师去弥补,即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当地的生态环境及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学校的、社会的);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网上的信息资源等,经教师选择和组织,创设多样化的、更为亲切、生动的探究性学习的情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究性学习既提出了挑战又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要充分利用这个空间。

3.实施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

有些“合作学习”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追求的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热闹,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甚至把“合作学习”用来作为表演的“道具”,这不是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是以生物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主体,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实现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互助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尽量做到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以利于学习活动的组织。组内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以便成员之间更好地合作;组内成员之间的思想和成果要及时交流,从而保障小组活动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教师要明确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的作用,并侧重于“知识的引领”、“活动的组织”两方面进行引导;采取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等的评价方式引入到合作学习中。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既要研究和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也要研究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关注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时,也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在强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的同时,也要重视系统扎实地掌握知识;在倡导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同时,也要重视提高知识教育的质量;在追求学生“个性张扬”和课程的生成性的同时,也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讲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有教师示范、讲解和引导。充分发挥各种方法手段的独特优势,实现功能互辅,讲求实效,力求用最恰当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有预设。新课程的教学预设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要有适当的预案。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和课堂教学的动态活动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的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

 

1.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相当一部分学校实验室不足,实验无法随堂进行,只能延迟或提前,难以达到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也难以体现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更难以准确发挥实验本身的教育意义。在现有实验室的条件下,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如:适当调整课时,错开实验室的使用时间;作好计划、提前布置和准备,缩短实验室的运转周期;把部分实验移到课室上等。

部分学校现有的仪器不足,原有仪器较陈旧,某些实验的新仪器未能及时配备,实验药品缺乏。各校应尽快配齐必须仪器。作好实验仪器的清洁和维护工作。充分发挥生物园的作用、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寻找代替品,解决部分实验用具和材料问题。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能更进一步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2.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生物教师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开足开设好生物学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但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尽可能不用课件演示等虚拟方式来代替真实实验。在不便利用生物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如《标准》中模拟尿糖的检测。模拟的方法也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教师和学生还可以自行设计或者改进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创新性实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技能训练和情意教育,要把这些方法、技能和情感态度纳入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中,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特点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见图2)。

课程教学设计

模块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节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章教学设计

主题教学设计

 

 

 

 

 

 

 

 


图2    高中生物新课程不同层面教学设计图解

1.生物课程教学设计

生物课程的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设计排课方案。在新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下,不同的课程模块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开课时间;可以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甚至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选择。

2.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新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在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设计。单元是依据对模块学习主题内容的分解而进一步划分,形式上既可以“章”和“节”来划分,又可以主题的形式划分,分解的单元有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就是围绕这个单元主题展开的。因此,单元教学设计属于阶段性的教学过程系统设计,它对某个单元主题进行整体的规划。下列为两种特殊的单元教学设计:

(1)模块教学设计

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主题可以说是模块的“灵魂”,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鲜明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实现模块中各知识点的统整。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这种模块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另一方面使得知识以结构化的而不是零散的形式整合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理想的模块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主题单元,模块教学设计就是单元教学设计,它既具有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特征,也具有模块教学设计自身的特点。

(2)基于模块的主题教学设计

基于模块的主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单元,实际的教学主要是针对主题展开的。例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主题教学设计。一般地说,针对节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个主题教学设计。针对主题的教学设计,既具有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又可以分解为不同的课时教学内容。主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习得内在的原理及其思想方法,其教学程序设计上的一般的模型是:从具体案例引入,教师讲解,师生共同探讨,用一般原理与基本概念来解释案例。

系统方法,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单元教学设计包括的具体内容和操作程序可概括为图3:

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组织策略

教学内容的传递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传递策略)

管理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单元教学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环境分析

编制单元教学目标

形成性测验

总结性测验

选择和设计表现性评价等

侧重过程的或质性评价的方式

设计单元教学评价

选择和设计

单元教学模式

 

 


        

 

 

 

 

 

 

 

 

 

 

 

 

 

 

 

 

 

 

图3:单元教学设计包括的内容和操作程序

3.课时教学设计

模块教学设计主要是在单元和主题的层面上进行教学设计,但课时教学设计依然不可缺少。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与上述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基本符合。广州市经过10年教学设计和实施活动,在课时教学设计的层面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要在发扬和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要求更深入地进行课时教学设计的研究,使课时教学设计更优质高效。

(五)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必将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但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对相关史料进行适当的整理,突出其主题和关键事件,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单元课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关科学史的学习中接受教育和启发。

 

(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自然地理同属科学领域,这些学科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学与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也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四、以教学评价研究促进新课程实验,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能够确保课标理念的实现。

(一)以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为核心,构建高中生物学科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新课程学生评价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进步。高中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主要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见图4)。

主要的

评价方式

其他方式如表现性评价

考试

评价的方式、工具多样

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促进学生的发展

证明学生已达到的水平,预言在后续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评价的主要目的

评价的主要目的

高中生物新课程学生评价目标体系

 

 

 

 

 

 

 

 

 

 

 

 


图4   高中生物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

 

(二)以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内容和基本能力为重点,全面落实对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控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高中生物新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学生学业成就时,需要考虑多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标准》界定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同模块根据三个维度的课程总目标把不同教学内容规定为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如知识的维度就区分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表述。在教学中,应根据总体课程目标和各模块的具体教学目标制定具体教学活动中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学习评价具体标准。

2.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学习结果

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学习结果,就是说,用各类学生的表现来说明他们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上达到不同水平。这种描述明确指出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评价的重点,并有助于使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如果目标强调实验设计策略,教学就会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实验设计的策略,学生就会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练习使用实验设计策略上,评价中会通过向学生呈现新的实验设计任务来测量学生灵活运用实验设计策略的能力。在学生学习之初就应明确告知其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这样有助于师生关注共同的目标,使教学和评价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3.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的过程

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的开放性,因此,多种评价方式都可以在过程性评价中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目的。例如对于基础性的知识点,利用量化的纸笔测验进行评价就是恰当的,纸笔测验能够很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但是,纸笔测验可能就难以评价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相反,表现性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却存在着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对教师要求高、评价结论的一致性相对较差等困难和不足,如果用它去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则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不能保证覆盖面。因此,教师要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优劣,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时,既要考虑评价方式是否适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的具体特点,又要讲究效益,充分考虑各种评价方式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以及对教师、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高效益的评价方式,并综合平衡和优化组合多种评价方式。如何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如何使不同的评价方式能与评价内容相适应,发挥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这是在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摆在广大生物教师面前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问题。

4.动态把握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学生对待生物科学的态度、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以及在生物科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等,都是在生物科学学习过程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把握、及时引导。可以通过向学生呈现蕴含人文、道德、社会冲突的案例或问题情境,如“保护湿地等生态系统与水资源问题”、“粮食危机与杂交水稻”、“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问题”、“转基因食品问题”、“克隆人问题”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对这些案例或情境进行讨论、分析或撰写短文,再根据学生表达的观点把握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要重视运用非正式评价的方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最终要落实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地的关怀或引导,避免简单粗暴的态度、简单量化或脱离实际的单纯打分。

(三)研究和应用我市课堂教学评价成果,以评价促进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适合高中生年龄特征、符合生物教学内容特点的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1.确立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

利用课堂观察,录像分析、问卷调查等评价方法,具体研究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心理环境等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确立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修订并完善生物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2.探索多元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此项研究,建立学科课堂教学规范,制订新课标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形成具有操作性的、体现学科特点的、适合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追求课堂教学状态的改善和教学效能的优化,让课堂教学富有成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

3.认真把握好课堂学习评价的每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和学习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和把握每一个课堂学习评价的契机。课堂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有:了解学生在每个环节中学习目标达到度的情况,诊断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老师及时得到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和调整教学的策略,维持学习兴奋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若教师只是“一言堂”,则学生就丧失了表达自己的空间,实施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首先要设计评价策略、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教师才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才能把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身上。

(四)开展学分认定方案的研究,实施有效的模块终结性评价

学生修习某模块的学习时数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修习完后参加由学校命题和组织的考试,并且考核合格,方能认定该模块学分。

学科学分认定构成项目及权重:学分认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及结果进行综合评分。学分生成的计算方法:学科模块成绩=过程性评价(占30%)+终结性考试、考核(占70%)。(见表2)

表2   生物模块学习学分认定表

班级:                模块:               时间:       

姓名

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模块

总成

学分认定

备注

出勤

5%

形成性测验、作业与任务等15%

其他

10%

总分

实验操作考查为主的任务表现10%

模块考试60%

等级

记录学分

 

 

 

 

 

 

 

 

 

 

 

 

 

 

 

 

 

 

 

 

 

 

 

 

 

 

 

 

 

 

 

 

 

 

 

 

 

 

 

 

 

 

 

 

 

任课教师(签名):                    学科组长审核(签名):

教务处主任复核(签名):              主管教学校长确认(签名):

说明:

(1)终结性评价中的“实验操作考查为主的任务表现”和“纸笔测试”满分分别为100分。

(2)“实验操作考查”是生物课进行非纸笔测试的主要形式,在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属于终结性评价,一般由教师评定成绩;它也可与过程评价结合,采用平时实验的综合表现,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结合,成绩在模块考查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具体多少可根据模块内容、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实验条件决定。

(3)“其他”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性中表现,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具体评价指标可由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根据不同生源制定。

(4)“任务”是指学生在解决现实中存在真实生物问题或模拟生物现象中的学习评定,它包括有课题(项目)研究、生物实验、生物模型的制作、生物调查、学生成长记录袋等。

(5)学生所学模块在考试或考核中不能达到合格要求时,可申请一次补考或重新考核机会,补考或重新考核仍不合格,必修模块可进行重新补修,选修模块可放弃此模块改选另一模块。补考和重修的成绩应列于本表全班学生成绩的后面,在备注加以说明。

(6)参加全国生物竞赛获奖且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可以获得在相应模块学习的学分。

(7)模块总成绩90—100为A(优秀)、80—89为B(良好)、70—79为C(中等)、60—69为D(合格)、59及以下为E(不合格),等级为E的学生不能获得学分。

五、高中新课程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会给课程标准实施带来实际的难题,这种教学实施与教材内容的落差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2.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的问题

广州市各类学校的班级学生人数一般都超50人。过大的班额,将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质量,增加组织各种自主学习活动的困难,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尤为突出的是,这种情况会迫使教师不得不沿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探索适应大班教学的、多元化的教与学的的方式,提高大班教学的有效性。

3.对探究活动的理解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依照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落实好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因为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在科学上已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

此外,提倡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不要或废止教师的讲述或讲解,关键是讲什么,什么时候需要讲,怎样讲,教师的讲述、讲解,总体上应该减少,应该围绕探究活动的需要讲,学生能够解决的事就不必讲。探究中学生提出无论是科学方法上还是理论认识上的问题,在学生相互交流后都难以解决的时候,就需要教师讲解指导;在小组形式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对小组和小组中的个别同学讲,也就是有更多的个别指导,等等。甚至我们提倡,在一些时候,一些问题上,教师精彩地讲,精辟地讲。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探究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某些内容可能更有价值。

4.师资的综合素质问题

师资水平一般地说,应通过继续教育来解决。我市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将紧密结合此次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即“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此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负有责任,同时教师自身也需提高对继续教育紧迫性的认识,应该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科领域的新进展,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论等,并把学习和教学实践及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争取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高。

5.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

我市还有一些区内学校教学硬件不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生物科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与原来执行的生物教学大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新课标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制订的。执行这个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教材编写者和生物课程的教师,都是全新的任务。教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同一内容的教学,不同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可以说,教学活动也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但不管什么样的创造,不管什么样的个性,都应该是更出色地达到新课程的目标。

六、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5套教科书的课程资源

在校内课程资源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配套《标准》的教科书有五套,分别为(以出版社名称区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浙江科技出版社(浙江科技版)、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儿版)。我市选用了人教版教科书。首先要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教版教科书的资源,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他四个版本教材的特色以及对人教版教科书的互补作用,达到五套教科书内容的优化组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目的。在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充分利用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转变。

(二)建设与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或以亲自参与到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国家提供的课程标准成为教师主动学习研究的指导性纲要,国家提供的配套教材是教师自主选择的对象,不再是教师的课程集装箱。这样教师就能在学校这块基石上,鸟瞰国家的课程或其它学校的课程,使我们教师都“站起来”。

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取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位教师的共同参与、探究和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在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他们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探究和合作十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建设与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作用,建立校内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

(四)建立学校内部、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市、区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对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和师生共同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和交流各种课程资源,以适应学生日益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同时,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在特色课程、专业教师以及场地设施等课程资源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健全与利用好市、区和学校等三级教研骨干力量,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办学思想研讨等活动。学校还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德育教育基地、传统教育场所、纪念馆、电影院、工厂、农村、商场、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辐射与共享。

(五)挖掘和利用“人”的资源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突破口,在所有课程资源中,教师是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和创造者,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师自身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最长期和最核心的工作,教师也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资源也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环节,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突破口和生长点。

学生本身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现有体验上建构新知,是教师教学中应重视的教学策略。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教师可以从中发掘到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师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用于丰富教学,基于“学生”的资源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和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专长以及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都是校内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树立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师生共同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各种学习资源,并能利用各行各业的家长资源,对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不断进行整合,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

七、开展生物课程设置的研究,全面规划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工作

(一)模块开设模式

结合广州市高中学校和教师资源的实际,服从广州市高中新课程的整体结构调整和安排,提出下列模块开设模式(见表3和表4)

表3:2004级高中生物模块开设模式

年级

高一方案1

高二方案1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学段

开设

模块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3

 

周课时

 

 

4课时/周

4课时/周

 

年级

高二方案2

高三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学段

开设

模块

必修1

必修2

必修3和选修3

同时开设

选修2

选修1

 

 

周课时

4课时/周

各2课时/周

4课时/周

4课时/周

 

 

 

表4:2005级高中生物模块开设模式

年级

高一方案1

高二方案1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学段

开设

模块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3

 

选修2

 

周课时

 

2课时/周

4课时/周

4课时/周

 

年级

高二方案2

高三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学段

开设

模块

必修2

必修3

选修3

选修2

选修1

 

 

周课时

4课时/周

2课时/周

4课时/周

4课时/周

 

 

 

说明:根据高中生物选修模块的知识内容特点,选修的三个模块的开设,可以根据不同学校师资条件、选修学生的情况不同而有一定的选择弹性,三门选修的开设顺序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灵活调整。

(二)我市2004级高中生物模块开设模式的利弊及对策

该模块开设模式有其有利的一面,如:(1)师资相对比较有保障;学生学习的时间比较集中,降低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2)各模块的紧密连接,利于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整体、特别是跨模块知识的系统性的理解和把握;(3)有其他高一就开设生物课的地区的经验作为借鉴。

该模块开设模式也有其弊端,如:(1)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存在较大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2)由于生物学推迟一年开设,学生对生物课程缺乏了解,导致对科学领域中的四门课程缺乏总体认识,这样对于学生后续对不同科学科目的选择性学习和选择特长科目发展方向是不利的,无法实现学生对科目的真正自主选择,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引领。(3)由于开设时间相对短促,不利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师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反思和调整时间过短甚至没有反思的时间,新课标的理念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有可能使新课程的实施变成穿新鞋、走老路,匆匆走过场。(4)由于初高中的生物学学习间隔了2年,学生对初中的基础知识遗忘较多,不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各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生物新课程两年教学;(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3)继承和发扬已有的教研成果并应用到教学中;(4)适当复习初中生物知识;(5)在高一开设生物学课程介绍讲座,在学生选择特长科目发展方向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等等。

八、开展课题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课题研究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题研究有不同的层面,它不是专业研究者的专利,广大的一线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开展课题研究。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实验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暴露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科研课题。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各种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育科学的支持,就新课程实验而言,一切教学工作都可以视为科研工作,都可以而且应该当作科研工作来做,以便针对性地解决实验中发现的各种教育教学难题,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二)课题研究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验,为广大生物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课题研究平台。我们要善于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确立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方针。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反思,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基于实践,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开展不同类型的课题研究(参照附件Ⅱ:课题研究指南)。用课题研究成果推进实验教学,在教研活动中展示、推广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让更多同伴分享经验,分担困惑。通过新课程实验课题研究,锻造一批走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前列的骨干教师,从而带动全市生物教师共同发展和提高,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附件Ⅰ:五个版本教科书共有的知识内容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  走进细胞

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主要内、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意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认识不同细胞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的统一;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和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种类、结构通式、结合方式;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多样性)

3.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的种类和功能;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其结构)

4.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糖类的元素构成、种类和作用)

5.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脂质的元素构成、种类和作用)

6.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7.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水的生理作用、含量、存在形式;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作用)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1.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2.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叶绿体、液泡、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溶酶体的结构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观察叶绿体、线粒体)

3.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功能;染色体与染色质的联系与区别)

4.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说出物质运输进出细胞的方式(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由扩散、主动运输)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酶的发现、化学本质、产生部位、作用和特性)

2.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的结构特点;高能磷酸键;高能化合物;ATP与ADP相互转化;ATP形成的途径;ATP的利用——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3.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区别、实例、反应式;细胞呼吸的概念、原理的应用)

4.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反应式;叶绿体色素的种类、作用)

5.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叶龄等)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1.简述细胞增殖的周期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细胞周期的概念)

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异同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

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无丝分裂的过程;实例)

4.说明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概念;实例;意义)

5.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干细胞等实例;意义)

6.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衰老和凋亡的区别;实例)

7.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癌细胞的概念;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癌症的防治)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研究方法;成功原因;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2.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总结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总结自由组合定律)

3.  例说明基因与性状关系(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特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主要行为的变化)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两者的异同)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4.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5.概述伴性遗传。(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实例、特点及其应用)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化学组成;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复制的概念、过程、条件、时期和意义)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和遗传信息的概念;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密码子的概念;RNA的种类;中心法则;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分析;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基因重组的概念;基因重组的意义)

2.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概念;以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推导——染色体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概念;三倍体西瓜培育图解;单倍体育种方法)

3.人类遗传病(人类遗传病常见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搜集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应用的事例。(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原理、方法、意义和局限性)

2.搜集基因工程育种应用的事例。(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基本步骤)

3.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现代进化理论(种群的概念;基因库的概念;基因频率的概念;;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原材料的来源——突变和基因重组;进化方向的决定——自然选择)

2.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物种概念;隔离概念;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3.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进化的历程;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   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5.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反射弧;反射)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膜电位的的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4.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反馈调节;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

5.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维持稳态的相关生理结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的过程)

6.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7.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8.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的概念、功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9.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第三章  植物激素调节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列举其它植物激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3.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3.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4.群落的演替(初生或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演替的原因)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特点及其应用;碳循环)。

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4. 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1.探讨人口的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

3.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