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乾隆吧小说完整版:2004—2006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分类解析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3 19:19:44

2004—2006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分类解析2

(三) 山水田园类(含隐逸诗)

1. 2004年全国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 体现的思想情趣:     

(3) 如何体现的:

【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2. 2004年全国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 1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 2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1)“一挥手 ” 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 ” 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 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 2005年全国卷(四川、云南、贵州、陕西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 池 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200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案】 ( D )( E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5.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

【答案】(1)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6.2006年高考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 柯 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 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7.200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 四 )  写景抒情类

1.2004年全国卷(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木 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 ]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2.2004年全国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3.2004年全国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 “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4.2005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 ( 其三 )                       舟下 建 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 为什么 ?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5.2005年全国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 ]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

(2)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6.2005年高考全国卷(河南、河北、安徽、山西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春行 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1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 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五) 抒发壮志类

1.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12 .读下面的诗,完成 ① ― ② 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注 ]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 ” 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 12、① C      ② A

13、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2.2005年全国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1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 2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傍晚      西风

(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2005年全国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 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① D   ② C

 ③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六)  讴歌河山类

1.2005年全国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 ― 16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 山 瀑 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14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15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