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奥运纪念币回收:再论郄会穴及其配伍方法的临床应用(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7 12:42:01

1.2 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肋(章门)、筋会阳陵泉、髄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八会穴虽然有《难经》首次提出,但八会穴的起源可能还要早些。在《灵枢"海论》中有一段与“八会”有一定联系的叙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胃者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中者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说明“四海”与“八会”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针灸甲乙经》“膈俞,为背腧穴之一,内应横膈,位于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难经"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者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阳之脉动也”。八会穴的穴名古医籍中所提到的腹会、脏会、气会与现代医籍有些差异。《针灸甲乙经》说章门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八会穴自《难经》提出后,后世医家就将腹会解为中脘,脏会解为章门,气会解为膻中。《医经理解》:“以喻脏气之会而为章,将章门穴定为脏会”。《难经"译释》注释:“大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名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灵枢"海论》说:“膻中者为气之海”。 为何将膻中称为气海?在《医经理解》中如下解释:“膻中,两乳之中,气所回施之处也,故又名上气海。本经有二气海:下气海,生气之海;上气海,宗气之海”。因膻中位于上焦积聚宗气,故称膻中为气之会。这样八会穴才有各自穴名,延用至今。

 2. 郄穴、八会穴主治考

2.1郄穴主治考

临床上常用郄穴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古代文献对郄穴的主治作用多有记载。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素问》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刺郄中出血”。《素问》曰:“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如《针灸大成》和《针灸甲乙经》记载:“肺经郄穴孔最治疗吐血;大肠经温溜治疗上肢痛,肠鸣痛,口齿痛等病症”。王淑琴[8]提出以郄穴点刺出血治疗本经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如刘云鹤[9]所述:以触到结节、条索状物及指下感觉硬胀等为阳性征象,认为孔最主呼吸道、皮肤疾患;……中都、地机同时触知者主妇女病及血液等。在盖国才[10]所编的《穴位诊断法》中,将十二经郄穴作为“定性穴”,再配以某些“定位穴”,并以此来进行穴位辨病定位诊断。如温溜穴诊断为消化道穿孔,配中脘、左承满,则诊断为胃穿孔等。天津中医学院石学敏教授[11]编写的《针灸治疗学》中关于叙述郄穴的临床应用如下:郄穴在生理上为气血深聚之处,在病理上也是脏腑经脉病证的反应点,对本经所属络之脏腑及循行部位之病证,可以切循扪按郄穴,查其“应动”以协助诊断。如心绞痛、胸膜炎患者,往往在患侧手厥阴经郄穴出现压痛等。在郭长青[12]等编纂的《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中提到: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这些说明郄穴在用于治疗急性病证和协助诊断上有很好的效果。

2.2 八会穴主治考

八会穴分别具有主治脏、腑、骨、髓、气、血、筋、脉八类疾病的作用。《难经"四十五难》:“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说明八会穴还可以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的主治,古代医籍中记载较为详细。《素问》曰:“狂脉满大,急刺背俞(大杼),用中针傍伍取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素问》曰:“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针灸聚英》:“难经,脏会章门,疏曰:脏病治此”。《备急千金方》卷三十:“章门主心痛而呕,章门主四肢懈惰喜怒,章门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针灸甲乙经》卷九:“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针灸甲以经》:“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医宗金鉴》记载膈俞穴“更治一切失血证”等叙述。这些记载说明八会穴对于脏、腑、骨、髓、气、血、筋、脉相关组织及热病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