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如何检索字符串:中学语文教材八升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5 11:54:06

中学语文教材

目  录

第一讲1:语言表达………………………………………………2

第二讲2:语言运用………………………………………………7

第三讲3:语段综合考查…………………………………………12

第四讲4:记叙文阅读…………………………………………...17

第五讲5:议论文阅读…………………………………………..22

第六讲6:议论文考点归纳及策略……………………………..28

第七讲7:散文的阅读技巧……………………………………..32

第八讲8:文学作品阅读………………………………………..36

第九讲9:说说阅读题的答题思路……………………………..41

第十讲10:记叙文写作指导…………………………………....45

第十一讲11:记叙文阅读——理清思路……………………….49

第十二讲12:说明文的赏析…………………………………….54

第十三讲13:整体感知文章……………………………………59

第十四讲14:学会几种论据分析的方法………………………63

第十五讲15:审清题意…………………………………………69

             

 

 

第一讲    语言表达

一、知识点归纳

 

语言表述是中考语文命题关注的一种试题样式,包括信息提取、读图表述、表格分析三个方面。信息提取是指把一段文字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用简要的语言提取概括出来,读图表述是对一幅漫画或一张图片进行观察并用精练的文字予以概括,表格分析是对一张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有效信息。2008年中考语言表述试题主要涉及这样一些内容:①用一句话提取语段的主要信息;②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语段的主要内容;③将简讯概括成一句话消息或为新闻拟一个简洁的标题;④观察一幅漫画或一张图片并概述其内容;⑤概述表格数据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试题材料主要来自于热点时事与社会生活。


二、题型分析

 

2008年全国中考语言表述试题的题型主要有:①表述题:限定字数为新闻拟一个简洁的标题;找出一则消息的导语。②概述题:限定字数将一则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限定字数用一句话概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信息;从语段中筛选出两条主要信息;限定字数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观点;根据材料归纳某一词语的含义。③简答题:对材料中的某一点谈自己的看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分析广告语的创意。④读图题:用精练的文字对标志图案进行说明;参照示例为图片写一段话;用说明性语言介绍漫画内容;给漫画拟一个标题。⑥表格题: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从表格数据中得到的信息。


三、解题方略

 

语言表述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在具体的语言、图片和表格情境中理解和把握信息的能力。构成试题的材料,可以是一则文字,也可以是一张图片,还可以是一份表格,基本的要求是从中筛选出符合命题要求的信息。在语言表述题中,考生只要抓住理解、概括、表述三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四、典型例题透视

 

下面是一篇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字。
  汶川蓥华镇中学初一(1)班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她说:“在下面,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另一个被埋在废墟里的名叫罗瑶的女孩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睡着,结果她战胜了死神。
  透视:这是一道概述题。试题材料来自汶川大地震中的一篇新闻报道,要求考生用不超过10字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报道中被压在废墟里的两名女孩,一名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另一名则靠哼乐曲激励自己不要睡着。结果两人都凭顽强的意志战胜死神最终获救。正确答案(示例)为“文学艺术(书和乐曲)使死神却步”。解答这道题,考生要注意三点:一是题干要求:概括的信息不能超过10个字;二是两名女孩的共同点:两人都是凭坚强的意志战胜死神最终获救;三是用综合性强的术语包含“书”和“乐曲”。

 

 

 

 

五、常见失误分析

 

   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规定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此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在规定发布之前,某民意测评机构作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调查项目
百分比
调查对象

 中老年

 

青少年 

 

 

 城镇居民

乡村居民 

城镇居民 

乡村居民 

 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

73.8% 

 95.5%

 58.3%

70.1% 

 更喜欢过西方节日

 26.2%

 4.5%

 41.7%

 29.9%

(1)根据上表得出结论:
  ①                                                                             
  ②                                                                             (2)对国务院的举措,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
  态度:                                                              
  理由:1.

2.

3.

4.

分析:这是一道图表题,要求考生分析表格中的有关数据,获取正确信息。第(1)题考生易失分处主要在不会将不同人群对待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考生易失分处在于对国务院的举措在理由方面回答不具体或者不全面。解误方略是平常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能力提升练习

 

中考试题精编
  1.将下则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人民网5月14日报道 5月13日,中国目前最大的一台光学天文望远镜在中国科学院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观测站落成并正式运行。这台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高8米,通光孔径2.4米,重40余吨,是东亚地区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之一。
  据悉,2.4米光学望远镜可以清晰地分辨出300公里以外一根蜡烛的火苗,其综合性能属同级望远镜中的国际中上水平,主要用于对恒星和星系进行观测。据介绍,该望远镜投入使用后,每年能容纳数十项先进水平的天体物理观测课题和研究工作。

2.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他们感动着古城襄樊,他们的故事传颂在襄江两岸。2008年3月25日,由襄樊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07年度感动襄樊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被评选出的感动襄樊2007年度十大人物是:年复一年地抚养、教育40多个“问题孩子”的江建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地成就一番事业的王国良;重病在身,却把最后的能量献给山区教

 

 

育的肖永才;面壁十载,临摹永乐宫壁画的“画痴”刘庸之……他们身份各异,经历不同,但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拥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3.从下面的语段中筛选出两条主要信息,写在横线上。
  按照“限塑令”的规定,自6月1日,所有超市、商场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样,市民购物只能自买购物袋,购物袋的价格自然引人注目。
  据报道,在广东一些超市、商场,购物袋的价格并不便宜,一般在3至5元蛐只。在个别商场,一只购物袋竟然达到15元。其他城市购物袋也价格不菲。如北京的家乐福、沃尔玛和易初莲花等超市,环保购物袋的售价一般都在1.8元至4.9元蛐只之间。“限塑令”的本意是保护环境,但动辄数元甚至十几元的环保购物袋显然已经“贵族化”了。如果环保购物袋不能“平民化”,就意味着多数人将其弃用,其结果是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推出环保且廉价的购物袋是当务之急。
  (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和阿基米德的名言,想一想你获得了怎样的信息或启示?(可以从物理学、美学、人生启示和科学探索等任意一个角度去思考,充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5.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服务集团,于2007年10月29日迎来了20周年庆典,聘请刘翔出任形象大使,推出了“速度,让世界改变看法;专业,让每个家庭拥有平安”的广告语。
  这则广告语很有创意,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分析。
  Ⅱ专项模拟训练
  1.阅读下面文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给其拟一个新闻标题。
  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8日隆重开幕,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近日从月球轨道传回一段祝福语音。“嫦娥一号”的祝福语:“今天,全世界最灿烂、最夺目的城市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主题将在北京一一呈现!中华文明的光彩将随着‘新北京,新奥运’的理念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林匹克精神将在北京完美演绎。我们祝愿,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届奥运会!”“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在此之前,科技人员录制好了一些语音数据储存在卫星中,每到一些特定的日子,如元旦、春节等,“嫦娥一号”就会发回相应的语音。
  我拟的标题是:                
  2.下边这则新闻报道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5月18日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3.阅读下边所给文字材料,请你用文中的话,说说国家为什么要颁布“限塑令”。
  据调查统计,我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超过30亿个。其中,超市塑料袋用量达40万吨,是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最多的场所之一。虽然商务部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从6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也不得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购物袋。但是超市以外的百货商店、菜市场、水果摊的塑料袋用量是超市的3倍,而生产这些塑料袋平均每天需要消耗

 

 

的石油至少13000吨。这些塑料袋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
  4.下表是教育部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调查所得数据。课题分布于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15家用人单位,根据录用一线岗位人员时,按对求职者应掌握的文化知识类别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发现用人单位对一线岗位从业者应有的文化知识类别要求有明显的倾向性。请你仔细阅读下表,用简洁的文字说说用人单位是怎样看待从业者的语文知识的。

 

不同行业对文化知识类别第一位需求调查

 排第一位

 电子数控

文员 

 餐饮服务

销售 

 数学

 30.66

 7.69

 5.66

 12.21

 语文

 22.63

 30

 55.66

 37.4

 英语

 6.57

 16.15

 21.7

 7.63

 计算机

 29.93

 33.85

 13.21

 38.17

 史地

 0

 8.46

 0.94

 2.29

 理化生

10.22 

 3.85

2.83 

 2.29


  5.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都显示出了共同的坚强、无私、善良与执著,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感动了全世界。大型纪实系列剧《震撼世界的七日》将再现感人的故事,升华生命的尊严,歌颂人性的光辉。这部16集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请你用简练的文字对其创作手法和思想内容予以概述。
  6.请细读下表,用一句简洁的话说明中国代表团的获奖情况:

 

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金牌榜(前五名)

 名次

国家及地区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1

 中国

 51

 21

28 

 100

 2

 美国

 36

 38

 36

 110

 3

 俄罗斯

 23

 21

 28

 72

 4

 英国

 19

 13

 15

 47

 5

 德国 

 16

10 

 15

41 


  7.请你阅读《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选段并提炼出两条重要信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环境问题也日益全球化。……环境污染最直接的后果是环境质量下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和生产活动都受到影响。例如:城市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水污染导致饮用水源质量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加拿大两所大学2007年10月合作发表的报告称,环境污染每年大约造成2.5万名加拿大民众死亡,带来2.4万个新

的癌症病例,以及2500个体重不足的新生儿。相比之下,环境问题不算严重的加拿大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可想而知。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世界卫生组织今2007年7月

 

 

发布报告显示,水污染、食物残留农药、土壤含铅量超标等,都可能改变儿童脆弱的生理组织。生活在世界最贫穷地区的儿童,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活不过5岁。至于男人和女人生育能力下降、人类生理机能退化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1)(2)

 

 

 

 

 

 

 

 

 

 

 

 

 

 

 

 

 

 

 

第二讲  语言运用

一、知识点归纳:

 

语言运用是中考语文命题关注的一种试题样式,包括仿写、拟写、续写、补写、缩写、改写等。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是语言运用最基本的要求。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在“语言运用”的考查上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①仿照例句写出句式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的句子;②拟写广告词、对联、颁奖词、标语口号等;③从文段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④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进行扩写、续写;⑤变换文段的表达方式进行改写。考查考生能否按要求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仿写、拟写、续写、补写、缩写和改写,试题材料主要来自于生活。


二、题型分析

 

2008年全国中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的题型主要有:①仿写。根据前后文内容及句式特点写出相应的句子;仿照例句按要求写出相似的句子;指定具体对象仿照例句写出相应句子。②拟写。为对联拟写下联;为名胜古迹选择合适的对联;将备选词语与指定对象组合成对联;代物业公司拟一份告示;为地震灾区孩子拟写赠言;结合消息和图片从备选词语中选用三个词语写一段赞美词;就某一重大事件写一段话;为某一英雄人物写颁奖词;对某一行为发表看法。③续写。按要求根据上句写出下句;在语段末尾填上恰当内容。④补写。根据提示把对联补充完整;联系上下文把语段补充完整。⑤缩写。按要求把长句缩写成一个短句。⑥改写。把两个句子改成一个单句;把一个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将画线句改为与上下文结构相似的短句。


三、解题方略

 

语言运用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学们应注意在平时阅读中留心各种语言现象,通过仿写、拟写、续写、补写、缩写、改写等训练形式,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典型例题透视:

 

仿照示例,写一句感情积极向上的话。
  示例:要相信,人生不总是布满阴霾,噩梦不总是连着噩梦,总有一天会迎来满眼晨光。
  要相信,                                                                                           
  透视: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命题者不给答案,只提出评分要求。解答这道题,考生要把握“感情积极向上”这一题干要求,仔细揣摩例句,然后写出句式相符、语句通顺的句子。

 

五、常见失误分析:

 

汶川“5·12”大地震后,亲历地震的灾区孩子在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创伤。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某报社开展了“心系灾区,真情六一”赠言征集活动,请你也来参加,献上自己对灾区孩子的诚挚鼓励。(30字以内)
  分析:赠言是一个人赠送给他人的勉励、祝福之类的话。赠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精神的共鸣、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延伸、真诚的关注、无声的关心和交往的足迹。考生此题失分

 

 

 

的原因是,不知道赠言怎么写,写出来的话根本不符合赠言的基本要求。解误方略是把握“心系灾区,真情六一”赠言征集活动主题,从鼓励灾区孩子的角度出发写出勉励和祝福的话。

 

六、能力提升练习:

 

  中考试题精编
  1.仿写句子。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                                                                 
  2.仿照例句“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再写两个句子。
  书是                      ,让人                     
  书是                      ,让人                     
  3.仿写。
一棵小草以它卑微的绿色,丰富着季节的内涵;                                            ;一块岩石以它孤独的肩膀,支撑着倾斜的山体。
  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岗;
                                            ;欣赏是一汪甘泉,浇灌枯竭的希望。
  5.根据下列的例句,仿写一句话。
  【例句】一块铀矿石,可以平庸无奇地在地层沉睡下去,也可以发出惊天动地的能量。
  仿句:一个人,                     
  6.根据语境仿写句子,构成排比。
  有理想,才会有追求。鲜花有理想,才会用美丽装扮大地;蜜蜂有理想,才会用辛劳酿造甜蜜;                                           

7.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仍以“幸福是”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8.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1)灯泡:                      (2)短尺:                     
  9.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
  例句: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仿句:                        

10.漳州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多姿。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技艺文化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形成了漳州特有的技艺和特色文化。请模仿示例,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一句话介绍布袋木偶戏、漳浦剪纸。(要求写7个字)
  示例:漳州片仔癀:神州妙药八宝丹
  布袋木偶戏:                     
  漳浦剪纸:                     
  11.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请仿照示例,

 

 

 

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内容。
  示例:形象表达:快刀斩乱麻 抽象表达:做事果断
  (1)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大度宽容
  (2)形象表达:眉毛胡子一把抓 抽象表达:                     
  (3)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互不侵扰
  (4)形象表达:                       抽象表达:人多力量大
  12.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请为“破冰除险情暖大地”拟一个下联。
  上联:破冰除险情暖大地
  下联:                        
  13.今天距奥运会开幕还有47天,祥云火炬不久将传递到我省。查干湖、净月潭、松花江、长白山……山山水水洋溢喜悦之情。为迎接圣火的到来,学校组织征联活动,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下联中要有我省山川名胜的名称)
  上联:迎奥运,松花江江水欢笑;
  下联:                     
  14.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l)如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大家庭,一国发生灾难,别国大力支援已成为国际惯例。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建筑垮塌、人员伤亡的重大灾难,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据此情境完成下面对联。
  上联:邻难我援,播撒中华大爱;
  下联:                     
  (2)对对联很讲究情境,有些看起来很难对的对联,一旦有了某种情境,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清代有一书生一次在湘江边游玩,看到橘子洲(也叫“水陆洲”)边停泊着一只小船,一会儿小船划走了,于是书生出了这样一个上联: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因上联有许多同音字,还运用了顶真修辞,书生一时也对不出下联来。过了一年,书生进京赶考,在京城里看到一座高楼,挂着一个匾额叫“凌云阁”,楼的飞檐上落着一只鸽子,下面游人嘴杂,鸽子受惊而飞,书生触景生情,马上对出了下联:                     
  15.请记住:这个美丽的女孩叫袁文婷。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袁文婷,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美丽女老师,为了拯救学生,青春定格在25岁。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了……
  结合这则消息和图片,从下面选用三个词语写一段赞美词。要求:感情真挚,句意衔接,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微笑 呵护 仰慕 柔弱 坚强 安息
  16.阅读下面的文字,为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难的谭千秋老师写一段颁奖词。要求紧扣材料,语言凝练,富有文采,不超过100字。
  5月13日23时50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对德阳市东汽中学坍塌的教学楼进行搜救,当救援人员挪开一块断裂的预制板时,他们看到了头发花白、后脑内凹、被砸得血肉模糊的谭千秋老师,他伸开双臂护住一张已被砸得变形的课桌,而课桌下,是4个已经昏迷、尚有生命迹象的学生。他们连忙将孩子救出,迅速送往临时医院抢救。
  颁奖词:
  17.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初中三年的语文之旅,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接受着心灵的熏陶,受益匪浅:漫步苏州园

 

 

林,自豪于我国园林建筑的杰出成就;走进黄土高原,惊叹于安塞腰鼓热烈奔放、震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登上地球之巅,
                                                                 

  18.缩句(不超过25字)。
  在整个火炬传递过程中,他以极富感染力的谦和态度和充满自信的稳健步伐传递着中国人渴望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
  19.长句节奏舒缓,短句急促有力。汶川地震后,某网站发布了下面这则消息。请将画线句改为与上下文结构相似的短句,使其更能表现情况的紧急。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
  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受阻!通讯中断!大量群众被埋!
  因水源受到污染等原因,可供饮用的水严重不足;地震掩埋了一切,造成食物匮乏;在震区,临时安置灾民的帐篷远远不够;救治伤员的医药用品奇缺。
  伤员痛苦挣扎!群众流离失所!情况十万火急!
  中华儿女,请伸出援助之手,抗震救灾!

Ⅱ专项模拟训练
  1.仿照画线句写两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
  (1)打开语文课本,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我们欣赏到北国雪景的壮丽;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让我们感受到黄土高原的豪迈;          
  (2)孩子是一首诗,老师只是诗的作者,在作者的精心创作下,小诗才能发表;孩子是;孩子是
     
  2.采用下列句子中“当……说……,我懂得了……”的句式,造两个类似的句子。每个句子不超过30字。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3.按照下面语句的格式仿写两句话,要求与原句构成一个排比句,表达一个中心意思。
  我们不做屋檐下叽叽喳喳的麻雀,要做搏击蓝天高瞻远瞩的雄鹰;我们不做     ,要做     ;我们不做     ,要做     
  4.仿照例句写一段话,使画线句的含义更加丰富、生动、形象。
  例句:失去了皑皑白雪,收获了美丽春天。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这样,如果没有失去,就不可能有收获。
  失去了     ,收获了     ;失去了     ,收获了     ;很多时候,在失去的同时,收获也随即而来。
  5.学校文学社团“新星文学社”决定举办一场“读名著谈感受”研讨会。作为“新星文学社”的一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A.请你设计一条体现研讨会主题的宣传标语(口号)。
  B.请你为研讨会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
  C.在平时阅读中,哪个人物形象是你最喜欢的?请说明理由。
  6.班级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手抄报,手抄报的两侧有一副对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品读名著似饮清露
            下联:       
  7.学校拟成立一个心理咨询辅导室,请你为它取一个恰当而有吸引力的名字,并将这个名字工整地写在方格内(不超过6个字)。
  8.学校“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即将到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请你帮忙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请你向班主任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3)有时候,老师上课也用方言,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你说道:
  9.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著。
  10.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
初中三年,各门学科的学习,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和智慧。语文课中的之乎者也,让我们感悟到人生的丰富;美术课上的红绿青蓝,让我们描绘出世界的缤纷;          
  11.结合语境,续写一段话,阐释你对“学习”的理解。
  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峰顶的雪莲只有那不畏艰险、不断攀登的人才能采得到。学习也是如此,     
  12.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仍以“她”为开头续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   ;她     
  13.“生命如四季”,请用简要的语言,仿照“春天,少年时期,耕耘人生”的句式,概括出人生阶段的生命特点。
  夏天,
  秋天,
  冬天,
  14.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要求:另举一个典型事例,句式与画线句相同。
  历史上,现实中,通过改行,在社会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人,获得了成功的例子是不少的。班超原先只是一名碌碌无为的小吏,他不甘忍受这种生活的摆布,怀着一腔热血,毅然投笔从戎,立下了赫赫战功。
  15.请用下列古典名著中人物的称谓补全回目。
  (1)□□□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16.阅读并体会句子特点,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更是处处涟漪。人生如酒,每一滴都是醉人的;          ;人生如泉,每一掬都是清爽的;人生如诗,每一句都是动人的;          
  17.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数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18.《醒世恒言》里有这样一首小诗:“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严霜起,只见青松不见花。”请根据诗意,按照下面规定的情景,以“松”和“花”为重点写一段话,不少于30字。                   春天 青松
  

第三讲 语段综合考查

 

一、知识点归纳: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2008年中考语文“语段综合考查”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③理解语段中的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或分析其表达效果;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二、题型分析

 

2008年全国中考“语段综合考查”试题的题型主要有:①选择题:选出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两项;选出填入选段括号内的词语或成语最恰当的一项;选出语段中加点词语书写与注音都正确的一项。②填空题:给加点字注音并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词语;仿照语段中画线句子填写句子;在语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结合语境补写句子;汉字笔画笔顺填空。③改错题:找出语段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修改语段中画线句子的语病。④书写题:将语段中重要词语书写在田字格中。⑤释词题:解释语段中画线词语或成语的意思。⑥连词成段题:用规定词语写一段话。⑦置换题:用合适的成语替换语段指定位置的文字。⑧表述题:从指定材料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⑨简答题:简述作者对其描写对象所寓含的情感。⑩排序题:将语段中打乱顺序的句子重新排序。

 

三、解题方略

 

语段综合考查以课外的语段为材料,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及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只要平时落实了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完成语段综合考查试题应该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四、典型例题透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芜湖最早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山青水秀,鸠鸟云集,故得名鸠兹。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而得名芜湖。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设县易名芜湖。三国时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孙权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西迁到长江边的今城东南隅的鸡毛山。两宋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区也迅速扩大,芜湖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沿江形成商业中心地带,号称“十里长街”。开埠通商以后,芜湖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芜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独具媚力的现代名城。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湖泊(    ) ②东南隅(   )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错别字:     改正②错别字:      改正:
  

 

 

3.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①易名:
  ②天翻地覆:
  透视:这是一道语段综合考查试题,共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给加点的汉字注音,第二小题是找出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第三小题是解释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三个小题分别从给汉字注音、改正错别字和解释词语三个方面对语段进行了综合考查。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要综合运用语音注音、文字书写和词语解释的基本知识。本题涉及到两个成语,一为改错,一为释义,而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记住成语中每一个字的字形、字义,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五、常见失误分析:

 

阅读文段,完成1~3题。
  人生如旅途,中间有一扇扇庄严神秘的大门,门与门之间,有向往,有努力,有艰辛,有失落,总留给我们丰厚的积淀。青春,是人生最重要、最宝贵,在人们的企盼中倏忽而逝,又在人们留恋中姗姗而来。当心灵的帆船回溯岁月的长河时,我们能够看到:在那阳光明媚、金色的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yìng在诗词中,最耀眼的是那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回(    ) 掩yìng(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积淀:
  3.画线句子有两种语病,请加以修改,并把正确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语段综合考查试题,共三个小题。第1小题考生失分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给“溯”注音,第2小题容易误把“积淀”解释成“积累沉淀”,第3小题失分主要是因为不知道句子的病因。解误方略是,认真阅读语段,在具体的语境中注音、释词和修改病句。

 

六、能力提升练习:

 

中考试题精编
  1.阅读文段,按要求答题。
  四季景色千zī百态,美不胜收。翠绿的春天,小草萌发,百花盛开,美丽的自然勃发出生机与朝气;火红的夏天,娇阳似火,万物生长,热烈的自然绽放出活力和激情;金黄的秋天,天高云淡,果熟稻香,成熟的自然收获着自豪与荣光;洁白的冬天,水瘦山寒,玉树qióng枝,沉默的自然孕育着希望与梦想。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千zī 百态 玉树qióng 枝(2)给加点字注音。 绽  放(3)画线句中有一个错字,请改正。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搭载长江三号甲运载火箭,在细雨后的天穹腾空而起。中国人进发星空的维幕正式拉开。11月5日,它成功飞入月球怀抱,与蔚蓝色的

地球完整而不可分割地形成了一个整体,在指控大厅的屏幕上构成了一幅“星月交会”的状观象。
  

 

(1)给加点字注音。
                载(    ) 穹(    )

(2)找出并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3)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可用成语   代替。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2008年5月8日9时17分,“祥云勇士”把奥运圣火送到珠穆朗玛峰峰顶,这表明中国人民正履行着对世界的郑重承诺,显示出中国人民勇樊世界高峰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1)请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加点字“履”字的读音:
  (2)选段画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3)填入选段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雄心勃勃 B.慷慨激昂C.趾高气扬 D.奋发图强
  4.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题。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一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就像     ,并不是非要到达          。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qiānxǐ()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河流,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那样的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jīngcǎi()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
  qiānxǐ(        ) jīngcǎi(        )
  (2)联系上下文,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
  就像   ,并不是非要到达             
  (3)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
  抵达 起伏 琐碎 不胜其烦 弥足珍贵
  5.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只要有一方泥土,一缕阳光,树便可以成长。那种成长是自然而从容的,我们丝毫看不见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其实,那突然冒出来的一片嫩叶,那不经意间多出来的一根枝条,无不说明它们确确实实在成长着。它们长得自自然然,心平气和。夜晚,它们聆听星星的喃喃低语;白天,它们分享小鸟的点点喜悦。它们在清风中歌唱,在        ,在        ,它们快乐地成长着。有一天,我们猛然发现那些树长得又高又壮,绿影婆娑,它们已经成材了。成了材的树,能做衣橱的,我们便取去做衣橱;能用来造房子的,我们便用来造房子。即使是那些飘落的叶子,却可以当作肥料。没有人说哪一棵树是没有用的。
  对于我们的孩子,都是一棵棵正在成长的树。让孩子们像树那样成长,多好!
  (1)请给下面划线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①一(    ) ②叶(    ) ③婆娑(        )
  (2)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3)根据语境,在语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前面一句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6.根据文段内容,解答问题。
  假如生命是树,就要Aqiè而不舍地将根须扎向大地深处,汲取生的源泉。假如树,就要努力实现树的理想,即使无缘在森林沃野里长成Byánɡ然挺立的参天大树,也要在Cɡē壁沙漠中倔强地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极度疲乏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的迷路的Dbá涉者以希望。假如生命是树,就要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
  

 

 

(1)文段中加粗的词语书写与注音都正确的一处是( )。


  (2)请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替换文段中的斜体文字。
  

(3)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应改为:
  

 

7.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那些内心高贵的人,即使 (曲折 挫折)不断,即使被压迫在人生的谷底,他区别于他人的是拥有一张(从容不迫 从容自若)的纯正的脸。脸如同一个人的心。林肯说,一个人活到四十岁,就该对自己的脸负责。在父母的无私之爱中孕育出的清纯美丽的脸,四十年后是否还能不染浊尘,无阿谀之风、汲汲之气、躲闪之态……这取决于我们自己。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内心过着严肃生活的人,他们的外表,往往是本真的、朴素的。真正的清贵之气,不是一件精于裁剪的皮装,不是位高权重的地位,    ,而是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
  真正高贵的人,是那些能够超越自我,始终带着情感前行。
 (1)文中①②两处应该选用的词语是:
  ①        
 (2)请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补写出第二节中的一句话。
 (3)请修改文中画线句子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7)题。
  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
  演奏快乐,就是品 快乐。不论是巍峨雄壮的高山,广mào无垠的大海,云彩飘飘的蓝天,还是qìn人心脾的气味,绚丽斑斓的色彩,感人肺腑的话语,这些如宝石一般晶 璀璨的快乐总是在我们身边盘旋。眺望高山,我们应有心田huò然开朗之感;遥望大海,我们应为生命的宽广而骄傲;仰望蓝天,我们应为云朵飘散后的重聚而高兴。懂得品味这些快乐的人,自然会得到快乐的青 
  演奏快乐,就是留住快乐。流星瞬间的消逝,昙花一现后的凋零,蒲公英随风飘零……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总会带给我们瞬间的幸福与快乐。快乐的人知道将快乐延续昙花凋零,还有来年绽放的期许;蒲公英飘走了,还有随风飞舞的绚烂;流星消失,还有宁静美好的星空……即使人生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试图留住这些快乐,学会将快乐延续。那么,快乐的天使终将降临在你的身上。
  万世cāng桑,悲欢岁月,痛苦难免,可是,懂得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旋律总会在他的心头回响。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 (根据《演奏快乐》改写)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写在横线上,注意规范书写拼音。
  快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广mào   无垠 ②qìn   人心脾
     

③huò   然开朗 ④万世cāng    
  (3)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字填在方格里。
  ①演奏快乐,就是品(位 味)快乐。
  ②晶(荧 莹)

 

 

③青(睐 徕)
  

(4)结合语境,辨析“遥望”与“仰望”在文中的异同。
  (5)文中画横线的排比句子顺序已经打乱,请结合语境将它们重新排序。
           。(填写序号)
  (6)写字要注意笔画笔顺,根据示例,完成下列填空。“腑”字共有12画,其中第5画是“、”。
  ①“肺”共有  画,其中第5画是  
  ②“脾”共有  画,其中第10画是  
            


  

 

 

 

 

 

 

 

 

 

 

 

 

 

 

 

 

 

第四讲 记叙文阅读

一、知识点归纳

 

根据课标精神,记叙文阅读考查包括如下内容:辨析记叙的要素、人称和顺序,明确其作用;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能整体感知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内容,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清楚作者行文思路;结合语境准确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其艺术手法能进行必要的赏析和评价。
  记叙文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主要为主观性试题,多数题目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来表达,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化。但也有一定数量的选择题,以保证知识的覆盖面和考查评分的客观性。

 

二、典型例题透视

 

                                梨一样的苹果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齐,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查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

 

 

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寡妇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
  (1)“痛苦”指的是:

(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
  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摘录的两则内容进行批注。
  摘录内容(1)
  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批注(1)

摘录内容(2)
  ①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②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批注(2)
  透视:选文是一篇很有意义的记叙文,符合教学实际,体现新课程理念,描写的三个人物都很有个性:执著、诚实的学生尤里卡,认真、严谨的老师米哈朵夫,具有创新和科学探究精神的科学家米丘林,他们围绕“梨一样的苹果”所做的事情很让人感动。在答题过程中,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受到熏陶感染。
  再从试题的设计看,也紧密结合了课标要求。1、2题为一种角度,紧密结合记叙文文体特点设计:1题要求的概括情节,就是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有起因、有结果,回答时参照示例简单作答即可,但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回答,不能泛泛而谈。2题抓住三处人物外貌描写,要求理解其作用。这三处描写虽然都写的是人物的胡须,但是根据情节的变化却各有不同,从快活地抖动,到不会快乐地抖动,到后来再次快活地抖动,很清晰地写出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虽然只是稍微变换了一些词语,但是人物性格却活灵活现,跃然纸上。3、4题考查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题选择了比喻句,4题选择了一个短语。回答时要结合人物性格组织语言。5题考查到阅读方法的运用——批注。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养成习惯将受益无穷,平

时引导使用,考试进行强调,就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两处要求批注的句子都是人物的语言,批注(1)要抓住表示强调的状语,批注(2)要从对比的角度看人物心理的变化。



三、常见失误分析:

                         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
  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
  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
  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我不能不钦佩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儿想哭。
  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了去。坐下来扳起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儿事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
  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①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②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岸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③
  我使劲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1.认真阅读文题,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回答两点即可)

 


 

 2.本文围绕“我不愿让父亲失望”而陪父亲到乡下转转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    ,第三件事是    。这三件事叙写了“我”在父亲的诱导下的过程。
  3.文中加粗的“厚”和“舔”这两个字,在用字炼意上非常讲究,请分别揣摩其妙处。
  4.文中加横线的三句话,是父亲对“我”饱含深意的教育和启发,第一句话告诉我    ,第二句话告    诉我    ,第三句话告诉我    
  5.朱自清的《背影》与本文都表现了如山的父爱,但父爱的表现形式却不一样,《背影》一文侧重于写父亲为我    ,本文侧重于父亲为我    
  6.等待不仅仅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成长。请围绕等待,写一段80字以内的文字,表达你的见解。

 

 

 

 

 


  分析:试题设计了六道小题,1题要求从文题中提取相关信息,就像作文的审题。审题最易出现的问题是片面性,比如此题,本来有四个信息,答题时很可能只注意了时间和事件,忽略了线索和文体。2题要求对三件事情进行概括,并要考生感悟这是一种什么过程。填空题有横线限制字数,但考生往往不顾线段长短而洋洋洒洒作答。其原因是缺乏概括能力,抓不住要点。这就提醒同学们要在平时加强锻炼用简明的话语回答问题的能力。3、4题的词语和句子理解题要紧密结合语言环境,如果片面地、割裂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理解肯定是错误的。5题考查课内外阅读比较,很可能考生会在第一空填“买橘子”,第二空填“解决思想问题”等,显得过于实际,没有高度。要考虑怎样把语言组织得准确一些,概括一些。6题是一道小作文,但与1题一样,很可能出现审题不清的问题。因为上文是记叙文,可能会误以为是仿写文章,写成记叙文片段,要看清要求:“表达”“见解”,应该运用议论的方法来谈对“等待”的认识。


四、能力提升练习:

 

Ⅰ中考试题精编
                                歪儿
   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                  

 

 

 

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3.第⑤段画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第五讲   议论文阅读

一、知识点归纳

 

根据课标精神,议论文阅读考查的内容是: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并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
  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与之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从而准确地检测考生议论文的阅读水平。

 

二、典型例题透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③                    。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有关:执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1.请在下列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
  3.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B.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透视:此例设计了四道考题,因为议论文逻辑性强,层次清晰,因此,1题首先考查对文章层次的划分,其实也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和把握。这属于整体性感知文章内容的考查。2题考查过渡句的填写。此题与1题考点紧密联系,考查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要认真领会题干中透露的信息:“联系上下文”“使上下文连贯畅通”,以明白其用意在于结合上下文内容填写过渡句。3题紧密结合议论文文体特点考查,采用了覆盖面大的选择题型,考查点涉及到论点、论据以及对作者观点的理解等方面。四个选项中C项表述错误,因为它与文章的观点不符,按照C项的说法如果“天才”都是“糊里糊涂”的,那自然不会是真正的天才。因此,要认真辨析选项的内容,不要受错误项的干扰。4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近年来此类试题出现较多,回答时答案不要求唯一,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关键要言之成理,即给自己的观点寻找充足的理由,使之能够成立。

 

三、常见失误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

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分析:此例设计了四道考题,1题考查论点,很多考生面对这样的考题往往不愿多动脑思考,而是直接选择文题或现成的话语作答。比如本文,题目仅仅是答案的一部分,作者论述得更多的是“要养成好习惯”,因此,要认真阅读文本,真正理解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不能怠惰取巧。2题考查文章思路,很多考生在解答填空题时很容易不顾线段长短啰唆半天,且不注意与题干上提供的内容相衔接。这些都是答题时的大忌。3题要求正确理解文章使用反复修辞方法的匠心,要从正面理解,明确其强调作用。4题要求宽泛,只要是学语文中的一个习惯就行,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自己的习惯上,要叙议结合,深刻分析,以表达自己拥有这一习惯后的结果。

 

四、能力提升练习:

 

中考试题精编
                            (一)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一直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等。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先生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

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1.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2.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3.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内容?


  4.第②段提到的“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读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你的积累,请写出其中任意两部书的名称。


  5.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见解。

 


  

 

 

                           (二)科学可以代替一切吗?
  ①人们相信科学是认为科学具有最大的力量,可以满足和达到人的一切愿望。但是,人类的愿望并非是一个人的,而是无数人的愿望,姑且不论用科学手段来达到部分人的愿望是否合理,就连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的两面性也让人感到,科学是不可能取代一切的。例如,原子弹的发明是科学力量,但爱因斯坦已经对其有过忏悔了,认为不该研制原子弹。
  ②进一步从别的角度看,如果科学可以改变一切和达到人们的愿望,那么是否应当让科学来这么做?
  ③作为一个正常人,工作、劳动的动机是指望回报,这种回报除了生存和养家糊口外,还有作为生物进化而贮存于神经机制中的精神满足感。英国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发现了这种获得回报的基因控制机理,原因在于人和猴子都有一个D2基因。如果切断猴子大脑中D2基因,会使猴子忘记对奖赏的需求,也就能让猴子没有抱怨、没有需求也不要奖励,一直以最快和最好的状态工作,并且既不怠工,也不表现出不满。同样,也可以对人进行这种基因改造。
  ④这样的观点甚至获得了一些伦理学家的支持。比如,牛津大学伦理学教授朱利安·瑟武列斯库就认为,人们有“道德上的义务”从基因上改进后代。进行这项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也表示,找到改造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方法为期不远。也就是说,通过基因改造,不计回报永远工作的“超人”或“完美之人”可能会出现。
  ⑤看来,科学可以改造人性已呈现希望之光。
  ⑥问题的实质在于,原本用于治疗疾病的方式现在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用于正常人的基因改造,跨越这一界线会为人类带来什么?
  ⑦当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时,人类的敬畏就不可避免地从过去的宗教、权力或政治转移到了科学,科学在逐渐取代“上帝”的角色。说得简单一些,科学家可能成为人人敬畏的“上帝”,因为他们有权决定对每个并不完美的人进行基因改造,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自由意志。
  ⑧其实,对今天并不完美的正常人进行基因改造并非是“上帝”的意旨。自然的造化把人造就成并不完美的状态并不是为了留给今天的科学家来改造或有意把“上帝”的权力移交给科学(家),而是大自然懂得不必这么做,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
  ⑨大自然的造化还在于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因为只有有选择和有自由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由于存在不同的差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觉自愿的行为、认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道路,人生才充满希望和趣味。
  ⑩剩下的问题是,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比如,努力工作和获得报酬与奖励是一个镍币的两面。如果去除了奖励和适当休息(休息也是回报之一种),人就会成为

 

 

 

完全不知疲倦的机器,最终死于高强度的工作。
  ⑾另一方面,自然造化把人塑造成今天这样的凡夫俗子,渴望报酬与奖励,有自私、虚荣、嫉妒等弱点,正是人性的自然和可爱之处。否则,即使工作获得巨大成绩也得不到奖励并无法从工作的成就中获得乐趣,这样的人不正是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么?
  ⑿说实话,对于忘却报酬只知干活之类的基因改造,也许只有老板最喜欢,而被改造者只会感到痛苦和恐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得掂量掂量,科学和科学家是否应当继“上帝”之后以人不完美或有“原罪”的借口让人接受基因改造。
  1.仿照第①节的举例方法,请你写出一个例子,用来证明“科学是不可能取代一切的”。

 

2.第⑥节中“这一界线”指的是什么?

 

3.从全文看,作者反对让正常人接受基因改造的理由是什么?


  4.文中“看来”“其实”“另一方面”“说实话”等词语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5.科学具有最大的力量,但是科学又不可能取代一切。对于文中的论断,你有什么评论?

 

 


                (三)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作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审时度势、善于放弃更难能可贵!
  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当初他曾经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他的最初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试想,如果没有他的放弃,无数的国民能战胜愚昧,争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可见,放弃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甚至可以造福万民。放弃也是一种大智。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
  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起程的脚步;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经为之付出过艰辛。俗话说“聚沙成塔”,“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珍惜它,就是珍惜自己的选择,                       
  然而,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这个放弃不是通常说的去掉,它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为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俗语“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为了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
  当我们放弃时,我们才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所         

 

以我们要学会放弃。
  1.阅读全文,请你为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
  2.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语境,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
  珍惜它,就是珍惜自己的选择,                       
  4.根据文中表达的基本观点,判断下面两句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名言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名言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
  5.生活中你肯定有过“放弃”之举,请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六讲  议论文考点归纳及策略

考点归纳一

 

一、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从文中找出,或能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叙述。

(一)寻找文章论点

解题思路

很多议论文的文章是直接指示型的,在原文中直接把观点表述出来。观点一般出现在如下地方:
1)标题
  在寻找议论文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把握标题,对于分析和把握文章的论点至关重要。题目本身是中心论点。        

2开头部分
  第一种情况:开门见山,直接把中心论点点出。如《静读是福》、《读书人是幸福人》

    第二种情况:引出论点。一些议论文是在初步议论之后,在第一段末尾或者第二、三自然段才摆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事例引出:诗歌引出:现象引出:

3)结尾
  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末,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

  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部分——结尾;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找论点还要注意五个分析:
第一,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第二,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第三,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第四,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特别提示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
(二)提取文章论点
题型示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解题思路

这类文章,论点并不明显,需要自己归纳总结。归纳论点有三个步骤: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每一个自然段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有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紧密,构成一个共同的层次,会有一个层意,然后把层意提取出来,归纳一下,就形成了文章的论点。
  归纳论点要注意,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要用判断的形式,任何疑问的不确定的词语都不能使观点鲜明;常用“×××××”“××不是××”的句式。

第二,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

第三,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考点归纳二

 

二、概括事实论据,或者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技或道理论据。

(一)概括事实论据 

解题思路

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分析论据的作用

题型示例

1)文中引用曹雪匠、贝多芬、诺贝尔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

2)文章第⑥段引用和珅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因此论据必须和论点一致。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

(三)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题型示例

1)《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三段说每个人都有历尽沧桑和饱受无情打击的时候,请根据自己的体验或所知,再举出两个历尽沧桑和饱受无情打击但最终走向成功的例子。

2)《说说感恩》请你为第⑩中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这个观点再找一个论据,并加以简要解释。 

解题思路

这类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如果是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

1)补写事实论据的基本要求:a、要典型;b、要真实;c、要一致;d、要简洁概括。

语言表述形式可用类似于概括事实论据的格式: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论据的时候要能够适当加以概括,不是说字数越多越好,往往是要求简练,紧扣论点,在论据中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句子和部分应该重点提到。

 

考点归纳三

三、对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认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一)明确论证方法

题型示例

 

 

1)《静读是福》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2)《镜子闲话》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读书与读书》最后一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解题思路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道理论证是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万无一失。

(二)论证方法的作用

题型示例

1)《珍惜弱点》第③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2)《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第③段除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读磨脑子的书》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你说说(2)段和(5)段中加点的词语现成的肉烂杏各比喻什么,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解答这类试题主要是弄清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的特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解答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考点归纳四

四、找出或概括与论点相关的观点。

题型示例

1)《唱响自己的歌》文中第⑤⑥⑦段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中心的?
第⑤段:  第⑥段:  第⑦段:

2)《善读可医愚》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3)《不设防》作者主张不设防,其理由有:

1    2     3    4

4)《读书人是幸福人》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5)《缺席的魅力》从全文来看,缺席的特殊魅力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解题思路

这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及提炼观点的能力。这类考题所在的文章基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然后归结。我们的答题指向基本可以确定在分析问题部分。具体操作如下:(1)抓中心

 

 

 

句,一般情况是在段首。例如:《唱响自己的歌》文中第⑤⑥⑦段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中心的?

有时中心句会出现在段尾。例如:《缺席的魅力》从全文来看,缺席的特殊魅力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要注意第2段结尾的总结句。

2)抓设问句、关联词语、标志性词语、过渡句。例如:《不设防》作者主张不设防,其理由有:

1     2      3     4

3)对于题干中只是笼统提出表现在那几个方面这样的问题,例如:(6)《读书人是幸福人》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就要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归纳。第3段第一句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就是答题所在。答案:读书可以使人们增广知识;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五、理清论证思路,弄懂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题型示例

1)《小议慎独》选文34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2)选文第②、第④两段位置可否互换?为什么?

解题思路

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主次、顺承、照应、对比等。例如:《小议慎独》选文34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不能调换。第3段论述慎独对完善自我的重要性;第4段推己及人,论述慎独对辨别人品高下的重要性;第5段上升到社会,论述慎独对净化社会的重要性。个人――他人――社会,这三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证了慎独的重要意义。又如:(沈阳市)选文第②、第④两段位置可否互换?为什么?不能。因为平和的心态轻看名利的前提。

 

 

 

 

 

 

 

 

 

 

第七讲   散文的阅读技巧

一、考点追踪

 

2007年中考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主要有:(1)基础题如填写汉字或注音;(2)语言赏析;(3)填写或补充过渡句;(4)理解句子的含义;(5)联系实际,读后感想;(6)情节的梳理;(7)通过形象分析主题;(8)探究实践。

 

二、技巧点拨

 

1.会理散文的线索: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析的脉络。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住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对人态度的变化、对景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我们要抓住。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文章的精髓所在。

2.会品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而凝炼、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而浓淡皆有,自然流畅。我们的品析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

3.会抓散文的重点句: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种句,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的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三是点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现的文章的末尾,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三、真题解析

 

阅读《听泥土说话》,完成1~5题。

听泥土说话(查一路)

(1)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2)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3)第二天,儿子走了,。

(4)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5)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7)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 

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8)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9)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10)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11)“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1.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第一次是在听到的是:第二次是在时倾听,听到的是:

2.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全文,仿照第(8)段,在第(3)段的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

第二天,儿子走了,

4.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有一对年轻父母,在空中缆车坠毁的瞬间,擎起爱的双臂,将儿子高高托起。

父母不幸遇难,儿子的生命却保住了。

 

解析:

第1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仔细阅读原文不难发现哑母的特殊的教育方式,两次用泥土来教育儿子,第一次是失败时回家,哑母给我以信心;第二次是我成功时,哑母教育我,不要自高自大。

第2题是对文题的理解,要联系平时学过的一些文章《背影》,不难发现泥土不仅是字面义,而且更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第3题仿写句,第八段是:“带着深深的羞愧。”注意句子的格式就行了。

第4题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联系本文的中心,抓住母亲对儿子独特的教育方式,表明儿子对爱的理解。

第5题是一道综合实践题,是对主题的加深了解,也体现了对我们的人文教育,说明母爱无所不在。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城市农夫

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l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佛

 

 

 

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l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1.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为什么?

 

2.②段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背影》时想到自己的父亲?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④段: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

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

 

 (2)⑤段: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

这句话里“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什么?

 

 

4.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提到舅舅的收入,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矛盾吗?为什么?

 (1)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

(2)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中“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一句,表现了舅舅饮食恶劣,生活艰难。

B.④段写“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是因为舅舅一心投入城市建设,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

C.⑥段中“我”感觉“钞票特别重”,“一捏就能渗出汗来”,形象地表明“我”深刻理解舅舅打工的艰辛和家庭责任之重。

D.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城市和农村不可分割的关系,肯定城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6.阅读④段中下面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

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五、链接材料

 

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第八讲   文学作品阅读

一、知识点归纳  

 

根据课标精神,文学作品(主要指散文和小说)阅读考查包括: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结构,明确文章思路;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指小说而言);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文学欣赏。
  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文一般来自课外,文章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强烈的时代气息、多元化的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典型例题透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
  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
  汶川大地震,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影响数亿人的灾难,已经造成了万余人遇难。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而遇难者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这一刻,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应急速度——在汶川地震后不到半个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16时,民政部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中国地震局启动一级预案,180人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飞往灾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向灾区调拨救灾物资……
  这一刻,人们记住了总理的泪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当他踩着泥泞,攀上瓦砾,看到抢险人员解救两个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流下了热泪:“听爷爷的话,一定要挺住。”
  这一刻,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救援行动以分秒计算,援助人员成倍增加。道路损坏,桥梁全部倒塌,车辆无法通行,但挺进汶川的救援之旅没有停步,成都军区700多官兵冒雨日夜前行,济南军区救援部队凌晨徒步开进……
  这一刻,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12日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当夜,成都街头无数个献血点和医疗站,前来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这一刻,成灌高速路上,数百辆出租车拉着应急灯奔赴都江堰灾区。没有人给他们一分钱,更没有任何人有过要求和命令,出租车司机却甘愿冒着莫大危险前往灾区  救援……
  这一刻,唐山市组织了医疗队和抢险队从抗震纪念碑启程,赶赴四川灾区……
  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来临之际,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更需要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
  曾经有过同样伤痛的唐山人,在互联网贴吧里的深情留言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告诉灾区       

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是的,我们在一起。灾难固然让我们伤痛,但也让我们空前团结。灾难中,每一位受灾群众

 

 

 

都不孤单,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
  1.联系上下文,具体评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


  ②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12日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


  2.文中画线句说:“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你认为这个“奥秘”是什么?


  3.这篇文章令人感动,请从本文主体部分的选材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①选材:                                         
  ②结构:
  4.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给文章补写一个在“这一刻”发生的与灾区人民并肩而立的事例。(30字左右)
  这一刻,                                                            
  透视:这是一篇情感浓烈的散文,作者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5·12”汶川地震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大救援的情形。四个小题的设计看似零散却都紧密结合了文章的中心。1题考查了两个词语:“星夜兼程”是描写党中央、国务院对灾情的十分重视,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万分关心;“但”字也不单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它突出地强调了成都市民心系灾民的情景。2题仍然考查词语——奥秘。回答此题,要关注指示代词“这”所包含的内容,即抓住“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这句话,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考查不像其他文体考点比较具体,但是设计的考题如同文章的特点一样——形散神不散。所以,尽管1、2题都从词语角度考查,但处处围绕着中心,揭示着中心。3题从文章的选材和结构两方面考查,比前两题对内容的挖掘更深入一步,选材是细节,文章集中描写了几件事情,结构上突出强调的是“这一刻”。这样表达既描述全面,情感也显得十分浓烈,仍然突出的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最后一题要求写见闻,能将最感动人的细节描写出来,就符合中心的需要。


三、常见失误分析:  

                                水家乡
  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黑鸬鹚(lúcí),白洋淀只是我南徙的中转站。
  那天,我飞过浩淼的水面,飞过远接百里的芦苇荡,来到了白洋淀边。我落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前唰地落下一道白光。荷叶倾倒,荷花飘零,我被一条渔网罩住了。渔网慢慢收拢,我看到了苇帽下一张黝黑年轻的脸,在船上,在阳光下得意地笑着。我铁青的羽毛闪着愤怒的冷光,磨圆的嘴重归锐利。等他伸手抓我双腿时,我奋力一扑,啄住了他的左眼……从此,我失去了自由,而这个叫陈大船的年轻人成了陈瞎子。
  我时刻准备迎接陈瞎子的报复。然而他眼伤痊愈后,却笑眯眯地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她洁白的羽翅缓缓扇动,犹如一团芦花飘落在船头。我呐喊着,跳跃着,一头扎进汪洋恣肆

的大淀,给她叼上一条欢蹦乱跳的红鲤。我轻啄着她光滑柔顺的羽毛,急不可待地说,白鸬,我不走了。
  就这样陈瞎子成了我的主人,白洋淀成了我的家乡。陈瞎子是个精明的人,几年以后,他成

 

 

了白洋淀有名的渔王,还娶了媳妇,生了一个双目齐全的儿子,我和白鸬也有了一群可爱的儿女。
  做鱼鹰很辛苦,陈瞎子更辛苦,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我们总能看到满淀荷花艳丽无比,成群的鱼儿跳出水面闻香嬉荷,姑娘划着小船唱着渔歌采摘莲蓬。有一次我们竟合力捕获了白洋淀的花头鱼王。①陈瞎子逢人便讲,我的鹰王逮住了鱼王,奶奶的,六十多斤呢!看着他独眼里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也用翅膀覆住白鸬,在儿女们的欢呼声里柔情地啄着她的脖颈……
  我和陈瞎子的好日月终于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戛然而止。水干了,鱼净了,鱼鹰也没了用场。陈瞎子的老婆病死了,我的儿女们先后被陈瞎子卖到了南方。只剩下我、白鸬,一起陪着陈瞎子慢慢老去。
  终于,在芦苇干枯、荷花凋败的时节,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白鸬在吃了一只有毒的田鼠之后离开了我和陈瞎子。陈瞎子拿着铁锹,抱着白鸬,肩扛着我来到村边的小岛上。他挖了个坑,把白鸬埋了。他盖好最后一锹土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独眼里滚下了几大滴混浊的老泪。就在埋白鸬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坟,那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
  陈瞎子流完泪,把我抱住,②一边梳理我脏乱的羽毛,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老伙计,你走吧。天快冷了,你飞到南方去吧。淀子里建了个旅游岛,再不去,你就会被我卖到那里供游人观赏了。
  他把我往灰暗的天上送去。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嘎嘎地叫了两声,奋力地开始了许久不曾有过的飞翔。
  我终于没有飞出白洋淀。我已融入了这方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在干旱的淀边凝望着天空,凝望着远方。我伸长了脖子久久地等待,希望能一直等到水的到来。
  1.请从陈瞎子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
  (1)                                                                 
  (2)陈瞎子驯化了黑鸬鹚,他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
  (3)                                                                 
  (4)陈瞎子把黑鸬鹚放走了。
  2.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小说中两处画直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陈瞎子怎样的心情。


  3.请联系上下文分析第六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有人说这篇小说是“一曲命运的哀歌”。请结合你真切的阅读体验,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不少于80字)

 

 

 

分析:选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鸟的角度写的一篇白洋淀生活经历。其寓意是明显的,由于人们不注意水资源的保护,白洋淀快干涸了,鸟类要离去了,美好的景致将不复存在了。设计的四道考题在体现小说文体特点的同时,又突出了对主题的理解。1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概括,不要忽略题干的要求,看清楚要从“陈瞎子”的角度梳理,不要认为小说是从鱼鹰的角度叙述的,情节梳理也依据文章原本的角度。2题要求正确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陈瞎子是被鱼鹰描述的对象,因此,他的心理活动只能通过外在表现揣测。切记揣测不能随心所欲,要依据文本内容来正确推断。3题要求正确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回答此题,最容易出现的差错是片面性

即只回答描写了白洋淀美丽的风景,而忽略与后文形成对比的内容。至此,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全部考查到了。再就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考查——阅读体会和认

 

 

识,第4题就是这样一道题,要写出环境恶化不仅仅是对鸟类的威胁,也是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这样才能符合主题的要求。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年的召唤
  ①酒水长,田野黄,糕点香,老树望,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②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伴随着的是由远而近的亲切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故乡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挂,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喜鹊以佛的慈悲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归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着的牛儿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的眼眸里盛满泪水,凝望着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作为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总能最先感知到亲人归来的讯息。这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使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
  ④年是在岁月深处汇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山川、田野、站台、人流,顺着故园的呼唤踏上归程,让游子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充分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歌唱,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无所顾忌地与大家尽情分享。
  ⑤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每一个皈依家园的游子都感受到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A的方言, B的故人,C的脸庞,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在喧嚣的尘世间,我孤单的心在召唤中归于安详。
  ⑥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在他乡,你只能将泪水咽下,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泪流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在他乡,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但只要回到与你血脉相连的家园,你便不再孤寂,不再寒冷。
  ⑦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像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使得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1.根据文章内容,从“熟识、熟思、熟悉、熟透”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⑤段的横线处。

A处应填           B处应填          C处应填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3.在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各种动物?

 


4.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              ,贯串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分别写出了游子在他乡              的感受和在故乡              的感受。
 5.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年”的认识。
  材料一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春节放假起始日由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年”的传统功能和内涵被冲淡,一些家庭的年夜饭不再在家里吃,部分年轻人对“年”很淡漠。
  材料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致使许多人无法返乡,“留在他乡过年”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第九讲    说说阅读题的答题思路

 

一、真题在线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

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      

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⑾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让”“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心痛的事?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⑾段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二、能力提升演练

 

                         (一)今天天鹅不想飞

     和朋友一道去鸟语林,很晚了才回家。先生问: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回答说:也开心,也不开心。先生细问原委,便告诉他说:开心,是因为看到了鹦鹉在游客高举着人民币的手臂森林中聪明地认出并叼走了仅有的一张百元大钞,还看到了饲养员指挥着一群灰鹤跟着《东风破》的节拍翩然起舞;不开心,是因为所有的天鹅全都罢飞了,任凭怎样用树枝轰、用食物逗,它们就是不飞!不飞!哼!
     先生笑了,说:谁规定的天鹅一定飞给你看呀?它们有选择不飞的权利。别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觉得飞鸟游鱼一定得按照你欢喜的样子表演给你看。鹦鹉叼百元大钞的时候,你很开心,可它未必开心;灰鹤被迫跳《东风破》的时候,你很开心,可它未必开心。只有天鹅,它选择了一个开心,你却因此而不开心。上帝创造他的花园时,原是想让万物都成为中心的。一个生命,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心地活着,并且,和其他生命发生着美好的联络。可骄傲的人类,却违背了上帝的意志,错以为世界仅有自己这一个中心,他要花以自己喜欢的姿态开放,他要果以自己喜欢的样子生长,他要鱼省略掉必要的生命环节,他要鸟按着他的吆喝声飞起或降落……他想指挥一切生灵,他想让所有的生命都来讨好他、取悦他。你记着,世界被扭曲的时候,人类也已畸形。
     听着先生的说教,我那被天鹅惹恼了的心渐渐平复下来。其实,在我内心深处,还有一个

更卑污的念头,是我羞于对先生直言的。今天去鸟语林聆听鸟语,原本是我提议的。当初有人反对,我以我曾在鸟语林目击了天鹅飞!为由说服了反对者。大家于是跟了过来。天鹅不飞,我便感觉甚失面子。我带着一份可耻的羞恼,背着饲养员去轰那些不争气的天鹅,但是,它们硬是抗议般地鸣叫着,弃我而去。
     坦白地讲,我的火气其实并不仅仅来源于气恨天鹅的不懂得阿顺或献媚,我的火气更来源

 

 

于自己骄横的虚荣心。我不允许在我郑重预告了天鹅飞之后天鹅却集体罢飞。天鹅飞起来是美丽的,我很愿意说自己本是希望和朋友分享这美丽的;可在那焦灼的一刻,我甚至宁肯天鹅为我们表演世间最丑陋的飞翔。只要它肯飞,只要它肯遵从着我的意志“show”给我的朋友们看。
     没有去想,天鹅们是否也有个约定,它们打算利用今天的时间回忆飞、总结飞、设计飞、拟想飞……
     今天天鹅不想飞,那么,我想,老天一定会微笑着,准许它们散步。 (选自《智慧背囊》第9辑)
     1.标题今天天鹅不想飞蕴涵着哪些意思?

【解题提示】天鹅不飞有客观的或主观的原因,尽快将答案锁定在主观方面,因为全文有一处写到上帝创造他的花园的意图,用拟人手法写天鹅不想飞,符合上帝的意愿。


     2.谈谈你对下列语句的理解。
     (1)上帝创造他的花园时,原是想让万物都成为中心的。
     (2)你记着,世界被扭曲的时候,人类也已畸形。
     【解题提示万物都成为中心,不是各自为政,割据一方,而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意思应向文章的中心靠拢。


     3.作者内心有着怎样的矛盾世界?请作具体说明。
  【解题提示】从观看前后的心理反应看作者的矛盾心态。


     4.顺着原文的意思,模仿最后一句的写法,在横线上写一句话。
     例:今天天鹅不想飞,那么,我想,老天一定会微笑着,准许它们散步。
     仿写:今天天鹅不想飞,那么,我想,老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提示】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走向了极端,出现很多伤害自然界以及与其他生物不和谐相处的行为。

                             (二)内心的叮嘱
     ①我的内心叮嘱我:爱是生命之源,应让它永不干涸。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错把各种欲望当成爱,任污浊的欲望把爱的源泉榨干而不自知。如今,我把爱从各种欲望里分离出来,还爱以清白,把爱扩展到时空里的所有生命中——包括亲人、朋友、熟人、陌生人;包括青山、绿水、天空以及天空中的飞鸟……
     ②我的内心叮嘱我:我每天吃的粮食荤蔬不是我手所种,我四时替换的衣裳不是我自己所做,我朝夕陪伴的书本不是我的心智所成,我信口哼唱的歌曲也不是我胸中所谱……感恩是我的分内之事。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太多,所得太少,社会待我太刻薄,胸襟间的不平之气总是随着岁月的延续而递增。如今,我懂得了与我的付出相比,我的所得其实已经太多太多,而我竟闭目塞听,一味地困在抱怨里。亡羊补牢使我心怀感恩,心怀感恩使我看到

了许多以前看不到的幸福和快乐。
     ③我的内心叮嘱我:虽然草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钱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日子走了却再没有回来的时候。当一个今天划归昨天的时候,我离人生的终点站便近了一步;当又一个今天划归昨天,我离人生的终点站便又近了一步;当所有的今天都划归昨天的时候,我便到了终点站,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了。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一直被时间的表象所蒙蔽,潜意识里总以为青山长在日子长流,今天去了明天来,今年去了明年来,总喜欢把花力气的事留给明天留给明年,结果从小到大到青年到中年仍一事无成。如今,我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

 

 

力求在今天的太阳落山之前把今天的地耕完。
     ④我的内心叮嘱我: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也曾用仰视的目光打量过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成功人士,他们的目光向上翘,他们的嘻嘻哈哈旁若无人。如今,我知道连金字塔也有为沙土掩埋的一天,再怎么轰轰烈烈,也终会化为尘埃。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以一颗平常心过平淡的日子,不为名利所累,吃饱喝足睡得着,理得清该做的事,看得清前面的路,永远都不用担心迷失了自己,再留一份悠然的心境旁观世情,比起那些为名利所累睡不着觉的人来不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吗?
     ⑤我的内心叮嘱我:健康是福。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得到生命的时候,带有一个条件:我们应当勇敢地保护它,一直到最后一分钟。在我的内心叮嘱我之前,我对我的健康视而不见,没有很好地珍惜上帝对我的馈赠,所幸上帝还是一如既往地眷顾我,使我在走到中途怆然回顾时至少还拥有这一样东西。我对内心的这声叮嘱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是啊,幸福的内涵很丰富,可如果没有了健康,幸福再多也白搭。
     ⑥我内心的这些叮嘱啊,零散如夜空中的星辰,及时扫清我心底的雾岚,引导着我不断前行的脚步,让我在人生旅途上走得踏实、坦荡、无愧。只要愿意去聆听,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这样。朋友,你听到你内心的叮嘱了吗?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馈(    )赠          雾岚(    
    2.第②段中刻薄一词反映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联系上下文说说亡羊补牢在文章中的意思是什么。
    解题提示】考查词语理解,借助一定的语境,准确把握词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所幸上帝还是一如既往地眷顾我,使我在走到中途怆然回顾时至少还拥有这一样东西。句子中的这一样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提示】锁定第⑤段首句,本段的议论中心就是答案。
    4虽然草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钱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日子走了却再没有回来的时候。这个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解题提示】考查对语言修辞手法的理解赏析。
    5.文章多数段落采用的是正反对比的写法。请以第③段为例,说说正面观点与反面观点的具体内容。
    正面观点:
    反面观点:
    解题提示】正反观点交织,叮嘱前的是错误观点,叮嘱后的是正确观点,现在的行为是正确的。
             6.文章①~⑤段之间是          关系,①~⑤段与第⑥段是            关系。
   

解题提示】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7.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你是否都赞成?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说说你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第十讲   记叙文写作指导

知识点归纳

 

一、写自己动过感情的事

 

一个场面,若干个镜头,写自己动过感情的事。

一个场面,是指“事件”发生的地点。将“事件”限定在一个场面,是为了给具体描写留下广阔的天地。为了具体的描写,就必须选择在自己情感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组镜头进行生动的描写,有了一组镜头的描写,主题就得到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情感也就等到不同程度的表现。

例文  目光

提纲

一个场面:座位上

1.同桌到来

若  2.她的目光打量我的全身

干  3.我不安

个  4.她窥视的目光

镜  5.对话中,她那无法躲闪的目光

头  6.我的尊严受到伤害

座位中的我,鞋跟上沾满了泥,雨仍在下着。马上就要上课了,同桌不慌不忙地坐到了座位上,不经意地,我们的目光相遇,我分明能感觉她一心的猜疑,她那直射的眼光一直射到了我的全身,使我难以心平,在她那紧盯的目光中,我的头一直深深埋于桌上。

她没有说一句话,一副高我一等的样子。铃声响了,老师已不停地在讲课,无意中,我发觉了她的头俯在胳膊上,一股偷窥的眼光斜射到我沾满泥泞及已破烂的鞋上,我的腿也很强烈地感到她移动的眼光,有点儿旧的鞋子也似乎在那一瞬间的眼光中变得破烂不堪,我心慌意乱地将自己的双腿及脚并起,遮掩自己在那眼光中的窘迫。

“哎,你那裤子是啥时候买的?”她一脸的期待,期待着我的答案同时想炫耀自己的时刻。

“去年。”我极不情愿地应了一声,想躲开我已再无法承受的眼光。

“我的这条牛仔裤花了90多块钱……”我只模糊地听到一些话语。

下课了,我想逃离她的视线,尤其是我连多看一眼她的眼光的力量都没有了。我想出去,但我又不知怎样离开座位。

“让一下”,我只能向她开口。于是凳子被拉前了一下,我也只好将腿从凳子上跃过去,不料,倒霉的我竟不小心在的抬腿时给她那新新的牛仔裤上碰上了一点儿泥。

“对不起!”我不失礼貌的说。

“讨厌!”,她又用那更犀利的眼神直逼了我几下,让人毛骨悚然,还不客气地发出了令人愤怒的言语,我那时真想大吼一声,我也有尊严。

她使劲地拍了几下裤子,好像故意在给我看,嘴里还不时的嘟囔着。(588字)

 

二.写自己经历的趣事

 

一个场面,若干个镜头,写自己经历的趣事。

趣事,其实也是情事——动过感情的事,不过,“情”常常隐藏在“趣事”之内。趣事,经历时亲切,回味起来甘甜,作文时笔端也就轻松面幽默。

 

 

例文   宿舍趣事

提纲

一个场面:宿舍里

1.听到怪声

2.两个人的捕鼠行动

3.一个人追寻声源

4.真相大白

我们宿舍九个人。九个男孩住在一起,那趣事可真够多的,其中一件既奇且趣,尤为难忘。

一天深夜,住上铺的我被一阵“嗝吱嗝吱”的怪声吵醒。声音不大,但在这夜深人静之时却颇为刺耳,仿佛是两个物体相互摩擦而发出的。我猛然醒悟:宿舍有老鼠。

第二天,我拉住下铺的胡斌,说:咱屋里出老鼠了!“胡斌吓了一跳:”不会吧!你看见了?”“没,”我说,“听到那厮啃东西了。这事人多还不好办。今晚咱俩行动,如何?”“好,要是我那双阿迪鞋被咬了,那可不得了。”

晚上,我们依计行事。我钻进了他的被窝。手上抓紧了羽毛球拍,只透一双“猎目”在外面,只等那厮一出现,便飞身猛击,可是直等到天将大明仍没有动静,胡斌不耐烦了:“你做梦呢吧!别忘了咱校门房可有只大黑猫。”连我自己也怀疑了,莫非真是个梦?没道理啊,我是亲耳听到的。

这样折腾了几个晚上,都没有出现任何动静,我彻底动摇了。

又是一个深夜。又是在梦中被吵醒,又是“嗝吱嗝吱”的声音。“小样,这会儿你跑不了了吧!”根据分析,声音是从床下面传出来的,也就是胡斌的床下。“这小子睡得真死,还是我来下手吧。”我轻手轻脚地下了床,左手拿了手电筒,右手摸出羽毛球拍,悄声向声源走去。怪就怪按理老鼠的耳朵灵敏度应该能和狗相媲美啊,可那刺耳的声音并没有被我发出的唏嗦声打断。“真是一只胆大的老鼠啊,”我想,“胆大,个头一定不小,这可将是一场惨烈的厮杀。”片刻,我来到了胡斌床边,慢慢地蹲了下去,声音越来越大,果然在这!我猛地打开电筒,照向床底,整个床底顿时被照亮了。然而,除了几又臭鞋臭袜子外,什么都没有。更让我心惊的是,声音好像是从胡斌的床上发出来的。

我躬着身子,手撑在床边,头慢慢向声源靠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终于,真相大白:一张再熟悉不过的脸,下巴在不停地左右摆动。我伸出大手,美美地在他屁股上给了一击,原来,是你这小子在磨牙啊!(767字)

 

三、写自己较为复杂的感情

 

一个场面,若干个镜头,写自己较为复杂的感情。

单一的感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复杂的感情更能引起读者在共鸣之后的沉思。能写出复杂的感情,作文的能力就上了一个台阶。

例文    那日黄昏

提纲

一个场面:篮球架下

1.落地破裂的石榴

2.飘落的树叶

3.僵住的手

4.背在身后的手

5.发抖的手

 

 

6.发抖的身子

7.坚决、干脆地走

那一刻,石榴挣脱冰凉的手指,掉在冰凉的石板路上——它破裂了!

那一刻,叶子摆脱冰冷的树枝,落在冰冷的泥土上,它枯了!

也就在那一刻,她毫不犹豫地走了,只留下冷冷的气息!

那日黄昏,他强装着轻松走向站在篮球架旁边的她。他手里拿着一个硕大的石榴,红艳艳的像似他脸上颜色映上去的,显得极其可爱。

他走上前先是用调侃的话语算是打个招呼,但明显的很尴尬!接着伸出已经渗出汗的左手将可爱的石榴递上前去,他完全没想到会遭到气绝,于是他误入傻乎乎地保持着那个姿势,像是石刻的一般!显然他被吓住了,不知如何收场。最终,在尴尬的气氛下,他渐渐地收回了左手并背在了身后。

他的手在发抖,似乎整个身子都在发抖!是深秋的晚风使他发冷,还是刚才那一刻使他激动?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

就在他觉得快要站立不住想要靠向立柱的那一刻,石榴挣脱他冰凉的手指,“呯”的一声闷响砸在了冰凉的古板路上!他不明白石榴为什么会掉下去,难道它不知道掉下去意味着什么吗?

他惊讶地转过头看着还在滚动的石榴。如在以前,他肯定会去拣它的。而此刻他只能用无奈的眼神去看着它,因为他已经无力地靠在了微凉的立柱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此时只有晚风吹动叶子所发出的“沙沙”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孤独安静。

终于,她走了,离开了这块孤寂的地方。她走的是那样的坚决,那样的干脆,他无奈地望着她那渐渐远去的背景,有种想喊的冲动,可在那一刻他像刚剧烈运动后似的软软地坐在    了冰凉的石板上面。他思绪万千又无法表达,沉默取代了一切。

他又看见了不远处那裂开的石榴,像是在讥笑他,而他却说不出一句话也只能嘲笑自己!

那一刻,一片叶子摆脱了枝条的束缚落了下来,飘呀,飘呀,竟落在了石榴的旁边!又是一阵冷风袭过,却怎么也吹不动石榴和叶子!他就那么呆呆地看着石榴和叶子,或许他内心是在想着什么,因为在他站起身来准备离开这块孤寂的鬼地方前,他说了句:“石榴,掉了,裂了;落叶,落了,枯了。可它们并没有死去,在我心中,石榴依然那么硕大红艳,叶子依然那么绿意盎然!”

他也走了,离开了那块孤寂的地方。他也走的是那样的干脆,坚决!(868字)

 

四、情节波澜起伏

 

一个场面,若干个镜头,情节波澜起伏。

例文    他这个人真虚伪

提纲

主题:通过对这件事情的描述,来反映现在社会有些人以权谋私,爱贪小便宜。

一个场面:在校广播室里

若干个镜头:

1.开会讨论校刊刊名

2.解决首期经费

3.学生前来捐钱

4.清点时钱少了十块

5.他拿着几个冰激凌进来

 

 

“你们想好了没有,想好了,咱们开始投票决定校刊刊名了,”一个脸黑瘦,个子高高的男孩问道。他便是我们学生会的会长。

通过投票,我们将校刊命名为“春华”——唯春华而秋实。

“可是我们首期经费怎么办呢?”最会计算的生活部部长喊道。

只见会长眼睛机灵地一转立刻回答到:“找同学捐助。”说着,从自己兜里掏出十块钱放在桌上,“我,第一个。”看到这个场面,我们几个部长也从兜里掏出零花钱,签名,写清数目。

我们学生会内部捐助总共七十五块钱,还差很多,于是宣传部马上行动,在学校广播上发出号召,希望同学们都能帮忙。

过了好一会儿没见一个人来,再加上七月天气已经很热了,房子外,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广播室里像个大蒸笼,蒸得我们几个心烦,合着忙了半天,白忙活了,连个捐钱的也没有。正当我们几个气馁的时候,忽然听到广播室外的吵闹声,原来是同学们前来捐钱,本来已经死气沉沉的广播室一下子沸腾起来,失望的我们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急忙从桌子上随便抓过来一枝笔和一个本子来登记人名和钱数。

我们没有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多同学来捐助,在广播室门口排了很长的三排队,虽然太阳火辣辣地晒着。我们也兴奋不已,只见手里的笔飞舞着,顾不得把脸上的汗水去擦一擦。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们才停下手中的笔,一个个手酸脖子痛,短袖也带着浓浓的汗臭味湿了几片。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计算,核对,怎么也对不上号,就是少了十块钱,但由于今天捐资的情况良好,少了十块钱我们也没有在意,没有去追究。这时,会长提着一个塑料袋进来,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还故意把手里的冰激凌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说:“我们几个在这也忙了半天,累了半天,顺便从中提成十块钱来犒劳犒劳。”

我们几个人这才明白为什么会少了十块钱,谁也没有说什么,都默默地走了。

他一个人站在那里,手里还提着快要融化的冰激凌,想着……(748字)

 

 

 

 

 

 

 

 

 

          

第十一讲  记叙文阅读——理清思路

[复习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复习目标] 能理清思路,正确分析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金点巧指] 

理清思路,是阅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步骤。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理清思路是认识作者思想的系统化、明晰化的过程。即认识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如怎样开头,如何承接、过渡,怎样围绕中心把选择的材料组织起来,哪些地方是为文章后文发展做的铺垫,哪些地方与前文有所照应,怎样结尾等。

分析文章层次的方法:

1、根据时间推移来划分。2、根据空间转移来划分。3、按事物性质归类来划分。4、根据情节发展来划分。

[中考例析]

阅读《大地的“女儿”》(宁波市2006年)

    ①少年时代的我,特别向往大海,酷爱大海的汹涌波涛。看到那惊涛拍岸,白浪滔天,不禁觉得自己就是那展翅奋飞、搏击风浪、凌空翱翔的海燕,耳边于是就响起高尔基的名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②青年时代的我,不由喜欢起大江大河来。长江6000多公里,从青藏高原格拉丹东雪峰姜古迪如冰川的滴滴融水,聚流成滚滚波涛,擦过怒江峡谷,横断山脉,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经巴蜀、跨荆楚、穿吴越,汇入太平洋。既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又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坦荡,更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豪放。而黄河从青海巴彦喀拉山东麓起源,穿越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百转千回于群山万壑之中,切割了陕晋峡谷,终于来到了黄土高原,在壶口瀑布,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声,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魄力啊!

    ③如今,我已步入中年,人生的坎坷和磨难,已渐渐磨平了棱角,趋向平和。现在,我喜欢的是淌着潺潺流水的小河。她不仅能抚慰我疲惫的心灵,更能激起我美好的想象和对幸福的憧憬。

  ④我心中的小河,既不激昂,也不宣泄、奔腾,更不暴戾。她总是愉悦而欢快,平静而又温柔。她既不泛滥,也不断流,总是不温不火,长年不息地流淌;不紧不慢,舒缓悠扬地吟唱。

   ⑤站在大海边,看到海天一色,一望无际,我顿觉自己渺小,如同沧海之一粟;站在大江大河旁,看到急流飞湍,漩涡一个接着一个,我则感到世间充满了险恶,不免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压抑和沉舟侧畔、病树前头的凄楚。

   

⑥只有站在小河边,我才感觉到安全、舒适、温馨、惬意。小河低眉信手,娓娓道来,如诗如画,如梦如歌。小河是我的知心朋友,是我的心灵归宿,是我的精神家园。她清纯透澈,绝无污染。因为她娇小的身躯根本无法托起大海和江河上的轮船,轮船也就失去了向小河排污泄秽的机会;她冰清玉洁,绝无造作。因为她涓细的水流带不动庞大的发电机组,也就少了被拦腰切断,筑起高坝大库的危险。

    ⑦小河是大江大河乃至大海的无私奉献者。没有涓涓细流,哪会有滚滚波涛;没有无数条小河,绝不会有长江黄河!过去人们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实为荒谬。只有小河长流水,大河才会满。如果小河都枯竭了,流不进大河了,那么大河也就断流了。

    ⑧小河又是地球母亲最珍爱的女儿。她柔弱的身躯绝经不起淤塞的折磨和污染的强暴。可令我不安的是,小河也往往难逃厄运:流经城市的小河,往往也出现了污染,她们被迫吞咽着污垢,一些飘浮物随波逐流,玷污了小河清白的面容;还有一些人,自以为高明,把小河的水抽干,把河床用水泥砌起来,如同一个温柔美丽的少女,硬给她穿上一层厚厚而又冰冷的盔甲。小河于是就切断了与大地母亲的血脉,而变成了一个池子,一个地沟。

    ⑨期待有一天,人类将停止一切污染的恶行,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期待那一天,鱼儿在小河中欢快地跳跃,垂柳在河畔的微风中婆娑起舞,鸟儿在枝头细细地诉说。期待那一天,我们可以在家乡清澈的小河里愉快地畅游,青山绿水装点着我们的金色梦境,绿色的原野盛满了我们美好的希望。期待那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皎洁的月光撒满星夜,我和我的小河共同沐浴在温柔的月色下,相伴而行,直到永远……

⑩我是多么想念那天生丽质、自然朴素的小河,我又是多么珍惜那温柔动人、善解人意的小河啊!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呵护那条永远属于我,在我心中不曾污染、永不干涸的小河!

                                                  (本文略有删改)

1、本文行文思路:由(                   )到中年,由(            )到现实的小河,由小河的现在到小河的未来。(2分)

2、 为什么说小河能“抚慰我疲惫的心灵”?(3分)

3、第⑨段中连用四个“期待”,第一个“期待”和后面三个“期待”有怎样的内在联系?(3分)

 

 

 

 

4、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用文中三个关键词作答。(3分)

 

5、文章重点写的是“我心中的小河”,为什么要以“大地的‘女儿’”为题?(3分)

 

 

[目标测评]

《雨的四季》

刘湛秋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都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般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索索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秩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睛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描绘的四季的雨的特点。

 

3、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5、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以第四段为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6、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十二讲  说明文的赏析

教学目标

1、能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结构。

2、能辨析、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重点词语含义及其表达作用,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金点巧指]:

1、说明文分类:

(1)根据说明文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可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根据语言不同特色可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3)根据表达方式不同可分:实用性说明文、科技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特征:

(1)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2)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3、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一般来说,说明事物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用逻辑顺序。另外,事物说明文更多用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更多用的是逻辑顺序。

4、说明结构:

(1)总分式:总  →  分,分  →  总,总  →  分  →  总。

(2)并列式、递进式

(3)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剖析事理。

5、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用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

(2)主要说明方法作用分析方向提示:

①下定义: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②分类别: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③举例子: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④列数字: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⑤作比较: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

 

果。

⑥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⑦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辅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6、说明语言: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的表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副词上。

(3)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要打破思维的惯性,不要只认为精确的语言或数据才是准确的(如确数),更应认识到有时模糊的语言和数据(如约数)会使说明更客观、更符合实际,更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一般而言,下定义、列数据、分类别和用图表时语言比较平实、简明;打比方、举例子、摹状貌、引用时语言往往比较生动、具体、形象。

[中考例析]

汉文读物的特质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字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②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③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字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④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字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

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⑤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⑥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处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代读书人。

1、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②                           

                               ④                           

2、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3、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④段画线句子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举这个例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5)“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的情景。

[解析]  第1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第3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和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第5题考查语言积累和联想能力。

[答案]  1、①悠远性 ②简约性 ③联想性 ④审美性   2、作比较 列数字 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  3、略。 4、“萤雪”一词会使人联想到车胤和孙康读书的情景,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汉文的词语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5、知音,俞伯牙弹琴遇到钟子期,两人相知相交的故事。

[目标测评]                       (一)

①去年的一场大海啸,让人们谈“海啸”色变。对海啸,好多人都想知道个究竟。

②海啸是由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巨大海浪。这种海水运动引发的惊涛骇浪,波高可达数十米,其转移速度可达每小时800千米。这么高的“前赴后继”的层层“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对生命和财产可造成严重危害。去年印度洋大海啸

 

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千米远的地方;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汹涌波涛,移动了上万千米,到达日本后还造成了一定危害。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制

 

的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也难以招架。

③凡是能引起海水置换或转移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海啸,如:地震活动、海底山崩、火山爆发以及宇宙的影响等。

④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50千米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引起的。在震动之后,振荡波在海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地方,这就像丢颗石子到水中,涟漪由内向外扩散一样,所以海啸不是单一的巨大波浪,而是一批具有很长波长的海浪。

⑤海啸的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不管海洋有多深,波都可以传播过去。而且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而涌动的水量越多,从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则和喷气式飞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千米;当海浪靠近岸边时,如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其时速放慢,变为40千米但由于前浪减速,后流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时流浪就会长高,能以极大的能量冲上岸。

1、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                                                     

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请说说地震引发的海啸的形成过程。

4、请细读选文,概括出“海啸”的特征。

(二)(2006连云港)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是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其本身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受到更大的触发而发光。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它们发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处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之为弥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大的闪光,有些鱼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

 

种物资和氧作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它

 

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种的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海损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预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游动时所发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

(选自《语文报》)

 5.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3分)

6.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3分)

7.“火花型海发光”为什么会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

8.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3分)

 

 

 

 

 

 

 

 

 

 

 

 

 

 

 

 

 

 

 

 

 

 

 

 

 

 

第十三讲   整体感知文章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金点巧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以是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层次,人物形象以及写作技巧的归纳。具体地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粗知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致思路,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要考点: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或段意;2、补写故事情节;3、分析题目含义;4、归纳文章中心。

解题方法:

一、文章内容概括或段意概括

1、抓“二主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或段的结尾,也有在段的中间。一般说,段首中心句就是首括句、启下句;段尾的中心句,就是总括句。

采用摘要法,即把文章或段中有主次之分的几层意思,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联合法,即文章或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几个意思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二、根据文章内容补写故事情节

首先,看清题目要求和题目的提示,其次,概括故事情节的大意,第三,用简明的词语进行归纳。

三、归纳中心思想  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

1、一类是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告诉读者的,要抓住文中表明中心思想的话语,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就是中心思想。这类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主要有以下方法。

(1)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一些文章的标题就表明了中心思想。如《背影》。

(2)从分析文中的点题句、关键句入手。一篇文章的点题句、关键句,往往揭示了中心意思。点题句,有的开篇点题;关键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常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有的是交待写作意图或时代背景等,对于准确归纳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

2、另一类是没有直接写明中心思想的,需要读者分析概括。方法是: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中考例析]

阅读《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马付才)(重庆市2006年中考)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

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⑾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3分)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浯的理解,(4分)

(1)  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2分)

  ⑵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2分)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3分)

4、请谈谈你对第⑩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3分)

5、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6.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50字左右)(4分)

[目标测评]

阅读《母亲的贺卡》完成下列问题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当年,他刚刚20岁,跑到南方的一座海滨城市做生意,没想到生意赔了,血本无归不说,还债台高筑,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快到春节了,他想了又想,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说,如果他春节不回家,可能就永远不会回家了,请老人珍重,忘掉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

他那远在北方偏僻农村的母亲收到他这封沮丧又绝望的信,悲伤得哭了很久。这个世界上,她最牵挂的,就是这唯一的儿子,他是她的魂啊。母亲从抽屉里找到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贺卡,让邻家孩子代笔,在贺卡上写上了一行留言:孩子,你不回家,妈也不想再活了。

母亲拄着拐杖赶到几十里外的镇上,把那张贺卡丢进了邮筒。那天的雪真大啊!一路上,母亲摔倒了好几次,纷纷扬扬的大雪,几乎把母亲裹成一个笨笨的雪人了。

 

 

快黑的时候,小邮电所的一个女营业员首先看到了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她将已举到废纸篓旁的手缩了回来,对老所长说:“您看,这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头发花白的老所长眯着眼睛仔细看了看那张泛黄的贺卡,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他说:“这张贺卡就是没贴邮票,我们也要马上把它投出去!”

第二天早上4点多,老所长骑上车趔趔趄趄地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上路了。七八十里的山路,白雪皑皑,路上积雪很厚,这样的行程太危险。但老所长看着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就仿佛看见了两条站在悬崖边上的生命!绝望的孩子,还有抱着仅仅一丝希望的老母亲……老所长的眼眶湿了,他顾不上自己那天一冷就隐隐作痛的老寒腿,把那张没贴邮票的贺卡紧紧地掖在贴胸的口袋里。

天黑的时候,老所长终于赶到了县城。分发室的人很惊讶,说:“这么大的雪你还跑来干什么,不想要你那半拉子老命了?”老所长笑笑,顾不上喝一口热茶暖暖身子,就从贴胸的口袋里掏出那张贺卡说:“这贺卡忘贴邮票了,但它拴着两条人命呢!”分发室的人一一接过那张还有老所长体温的贺卡传递着看了说:“寄,马上就寄,这张贺卡一点都不能耽误!”他们“啪”地在卡上砸上了鲜红的邮戳,想想,又在那张贺卡的空白边缘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黑体小字儿:这是一张很重要的贺卡,望能迅速投递!落款是:礼城县邮局全体同仁。

夜里10点多,邮车破例摇摇晃晃地冒着鹅毛大雪上路了。

次日8点,那张贸卡被准时送到了远去的火车上,开始了它新一程传递……

4天之后的深夜,蜗居旅店的他收到母亲这张没贴邮票的贺卡。他看着贺卡上母亲的留言和边缘空白处那行陌生人留下的小字,哇地一声哭了。其他旅客纷纷披衣围了过来。大家默默地传递着看了那张泛黄的、没有贴邮票的贺卡,默默地掏出钱放到他的面前说:“回家去吧!你妈在家等着你呢!”那一堆钱有10块的,有5块的,有1块的,还有角票和许多硬币,他知道,住到这地方的人都是些经济不太宽裕的人。

怀揣着那张贺卡,他终于踏上了北归的列车。如今,年过40的他,已是北方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了,他和善,乐于助人。他的办公桌上,总放着那张泛黄的用玻璃镶嵌起来的贺卡,没事的时候,他常常默默凝视着那张母亲的贺卡,那张没有邮票的贺卡,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为母亲,更为那些直到现在他仍不知道名字的人们,也许,是为了生命之间那些闪烁着爱的光芒的心灵吧!               (作者李雪峰 有改动) 

 

 

 

 

1、本文依次写 了( 写贺卡 ) →(           ) →(          )等情节。

2、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1)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2)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3、文中多次出现对雪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4、为什么一张没有贴邮票的贺卡却按时送到了“他”的手中?(3分)

 

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母亲的贺卡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传递一张没贴邮票的贺卡的故事。

   B.本文既刻画了老所长这一个体形象,又描写了县邮局工作人员和其他旅客等群体形象。

   C.在叙述故事表现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语言朴实而令人感动。

   D.本文着重表现了母亲的谆谆教诲对儿子一生的深远影响。

 

 

 

 

 

 

 

 

 

 

 

 

 

 

 

第十四讲   学会几种论据分析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论点选好材料。

         2.学会几种论据分析的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教学重点:学会几种论据分析的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教学难点: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议论文有关知识导出确立了论点后还要选好材料,完成配套练习一。归结有了材料就能写好议论文吗?完成练习二导出:初学者写出议论文,常常是引出论点之后,列举几个例子,便以为大功告成,却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引用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议论文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缺少分析议论,即使论据选得不错,也难以达到论证的目的,因为缺少分析议论,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油和水分离着。
    因此,要重视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分析议论得好不好,关键在认识,认识水平低,不可能分析议论得好。但有了认识,不等于就能分析议论,更不等于能分析议论好,这里还有个方法问题。对论据如何分析议论?有哪几种主要方法?课文中的议论文是典范,看看论据前后有哪些语句,是如何分析议论的?然后再看看训练题该如何分析议论,也就不难了。
对论据分析与不分析,是事关议论文是否具有说明力的很重要的一环。那么(怎样对论据作具体分析呢?)(本节课目标)

二、根据所选材料,各续写一段评析的话(分组进行)(课堂练习)。

三、对学生的表述评价点拨,归纳后,品读参考范文。对相关的论据分析法有感性认识后,归纳得出分析方法。(分别以练习三1---5题为例讲解)

1.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2.归纳分析法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这种分析方法称之为“归纳法”。

3.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4.阐释分析法  这种分析,就是对引用的理论(名言)作解释阐发,证明论点的确凿。

5.意义分析法就是通过提示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四、强化训练(可作为课后作业)见配套练习四及相关材料:

重点结合奥运素材训练实际运用能力

五、中考议论文范文欣赏,整体把握。

 

能力提升

一、不符合同一论点的事例,并说明理由。        

A.美国成功人士富兰克林有钱后开始骄傲起来,有一次去拜访他的一位朋友,他昂首阔步向一位朋友家走去,走到门口时撞到门檐上,他的朋友送他一句话:做人要懂得低头。富兰克林听从朋友劝告,及时反省,一直谦虚好学,终成一代名人。

B.20岁就残了双腿的史铁生,正是从母亲的猝死中深刻反省,折了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将自己从死亡的阴影里摆渡出来,成为当代著名的作家。

C.孔子一辈子勤于学习,知识渊博,后人尊称他为圣人。其实,他本人还是很诚实,很谦虚的。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指出下段文字在论据使用上的毛病,并加以修改,使之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以下事例围绕议论中心,写一段分析的话。

1.靠奋斗斗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学会“战胜自己”。

俗话说,事在人为。人是很有潜力的,关键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真正战胜自己。

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向自己的学习目标迈进的时候,往往都有那种“战胜自己”的体会。战胜什么呢?诚如,要大清早起床读书,就要战胜自己睡懒觉的坏习惯;上课时,就要战胜自己思想不集中的毛病;晚上搞好晚自修,就要战胜自己老爱看电视念头;天冷读书,要战胜怕冷;夏天读书,要战胜自己怕热和蚊咬,等等。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立志的重要性。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砚池中起墨波,石军书法妙如何?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生因磨炼而精彩》,联系实际对以下俗语进行阐释。

1)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见《我拥有一方磨难之剑》第一段

5.《动力来自阻力》根据题目阐明唐玄奘取经的人生意义。

唐玄奘要取得真经,必须要翻山越岭,渡过滔滔不绝的金沙江,穿过杳无人烟的大草原、茫茫的大沙漠。在横穿沙漠中,因为饥饿曾几次昏倒在沙漠,醒来继续向前进,经历了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得了真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强化训练

1.指出下节文字在分析论据方面的毛病,并试加以改正。

失败是成功之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六百二十八项发明,曾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说,仅在发明电灯的试验中寻找一种适合的灯丝就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试想,假如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困难而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2.如果以下节材料来论证“就应该‘这山望着那山高’”,那么划线处应怎样的分析?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原来是一位职业篮球运动员,后来他发现自己颇有文学爱好,充满自

信,改作起小说来,竟而佳作迭出,一发而不可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下事例,仿照练习三的模式:对事例进行概括后,写一段分析的话。

 

 

 

最新作文素材:

2008北京奥运金牌背后的故事

赛场如人生,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一串非同寻常的故事……

1、菲尔普斯:“水中外星人”独霸奥运之巅

水中“神童”菲尔普斯8金梦圆。8月17日,菲尔普斯拿到了个人本届奥运会的第八金,这样他已经收获了14枚奥运会的金牌。难怪有人感叹:菲尔普斯这条大鱼长得太像人了。他比鱼更适合游泳。

为水而生的“水栖动物”: 1985年6月30日,菲尔普斯诞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郊外的一个小镇。菲尔普斯是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长大。父亲是一名警察,妈妈是位小学教师。父母离异那年,菲尔普斯年仅7岁。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游泳,菲尔普斯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2、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为救重病儿子征战五届奥运会

8月17日进行的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跳马决赛中,33岁的德国运动员丘索维金娜夺得银牌。北京奥运会是她第5次征战奥运赛场,支持这位高龄选手在体操场上奋斗至今的只是一个单纯而坚定的信念——为患白血病的儿子治病。

曾经辉煌突遭横祸

丘索维金娜的体操生涯,可以说成绩显赫。1991年的美国世锦赛,她获得了个人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她作为独联体代表团的一员(2006年前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参赛),夺得了女子体操团体比赛的金牌。国际体操联合会中,有三个动作以她的名字命名。

1996年,丘索维金娜功成身退组建了家庭,儿子阿里什也在3年之后出生了。一家三口的生活,看起来如此的平静而快乐。然而造物弄人,2002年,这个幸福的家庭遭遇了晴天霹雳——在一次突然的呕血之后,阿里什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

由于白血病的治疗费用昂贵,并不富裕的丘索维金娜和丈夫卖掉了房子和汽车,但高昂的医疗费依然压得这个不幸的家庭喘不过气。她坚强地选择了复出参赛,通过获取奖金来挽救孩子。2002年釜山亚运会,丘索维金娜以27岁的高龄复出参赛,一举夺得跳马和自由体操的金牌,震惊世界。

不会在北京奥运后退役,以后的事谁都说不准,但是我会尽量享受的。”丘索维金娜表示。

北京奥运会赛场上的体操妈妈,终于能够重拾久违的轻松心情,享受体操运动带来的纯粹乐趣。向我们伟大的母亲致敬!

3、冼东妹:33岁的“妈妈选手”,用实力卫冕冠军

谁能想到,生下女儿后仅仅半年,冼东妹就重新站在了奥运赛场上。在众人眼中,她是两届奥运会的冠军,是完美的英雄。在孩子眼中,她是“绝情”地断奶后离去的妈妈,是不称职的母亲。所以赛后,冼东妹谈及女儿,泪流满面,“妈妈一年都没有在你身边了,我会好好回去补偿

的。”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舐犊情深。

凭着自身丰富的经验,冼东妹一直将对手压制得毫无翻身之力,动作潇洒,目光如炬。现场看过她比赛的人都说:“她的眼神中,只有犀利的杀气!”朝鲜选手安琴爱面对冼东妹,退缩了、畏惧了。

看着这位33岁的老将身披红旗走向观众席,不禁让人心潮起伏,却无人说得清柔道的伤病为她带来了多少痛楚。大幕落下,这一次,她的角色是——母亲。

 

 

4、埃蒙斯: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北京时间8月17日,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3x40决赛举行。美国选手埃蒙斯在倒数第二轮领先将近4环的情况下,金牌几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重演了雅典的严重失误,最后一轮仅打出了4.4环,邱健凭借最后一枪稳定的发挥以总成绩1272.5环获得了金牌。埃蒙斯仅获第四。

赛后,德国《图片报》也评论道:“这就是一场悲剧,美国选手埃蒙斯成为奥运会中最不走运的人。”在上届雅典奥运会上,埃蒙斯也是在领先的情况下,最后一枪不可思议的打出脱靶,拱手让出了最后的金牌,在这次的北京,埃蒙斯在最后一枪前领先了3.3环,“这仅仅需要平常的一枪就可以拿走冠军,但是埃蒙斯的心理上再次崩溃,他不可思议的打出了4.4环,而他的竞争对手打出的都是10环左右的成绩。”在经过了短暂的等待之后,最终的成绩公布,埃蒙斯再次奇迹般的与冠军无缘,“4.4环对于夺冠而言还不够,此前排名第三的中国选手邱健后来居上,拿走了冠军,而埃蒙斯最终只是获得了第四名。”

古希腊的哲人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是,时隔四年之后,埃蒙斯竟然重复了历史,他踏进了同一条河流,瞬即被水淹没,排在他后面的对手们又一次突然从水中冒了出生,起死回生了,而且最幸运的人竟然又是咱们中国射手!

5、杜丽:5天破茧成蝶

2008年9日至14日,5天的时间,从一个冲金失败的运动员,一个被寄予厚望的运动员,重新回到了领奖台的最高峰,杜丽完成一次超越!其实杜丽最大的对手就是她自己,她成功地从那些消极情绪中挣脱出来,展示了一个强大的自己。

2004年8月14日,杜丽获得了雅典奥运会的射击冠军。4年后,2008年的8月14日,她从卫冕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再次获得另外一个项目的冠军。同样都是8月14日,但对于杜丽来说是一个蜕变,是一个心灵的蜕变!这个蜕变来得那么完美。

6、张娟娟:射破韩国24年垄断,报雅典奥运会一箭之仇

8月14日,中国射箭老将张娟娟在奥运女子射箭个人赛决赛中110比109击败韩国的卫冕冠军朴成贤,为中国夺得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枚射箭金牌。

其实,张娟娟在这几年中曾有过放弃的想法。“不知道什么结果,一直挺矛盾,就像有两个自己。想过放弃,但是另一个自己说不能这么下去,要坚持下去。自己跟自己较量是最大的挑战。”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品质,张娟娟坚持了下来,并在北京奥运会上一举夺魁。

张娟娟的职业生涯获得过无数冠军,然而这一枚奥运金牌才是最完美的。打破魔咒、创造历史,“这位为射箭而生”的女孩无愧中国射箭队领军人物。

 

优秀议论文:

为生命的尊严喝彩

当11岁的北川女孩李月,在轮椅上缓缓给右脚穿上红舞鞋,开始跳那“永不停跳的舞步”,很多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残酷的命运让一个酷爱芭蕾的女孩失去了左腿,但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在全世界面前重新起舞。

坐在轮椅上的侯斌,抓住那条长长的绳索,努力向上攀升,点燃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主火炬,这一幕同样感动了世界。

健全人或许很难真切体会到,失去一条腿、失去从此站起来的能力,对当时只是一个9岁的

孩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打击,但我们看到他终于从残疾少年成长为残奥冠军,并在点燃主火炬的过程中向全世界展现了动人风采。

人生有坦途,也有坎坷。春风得意或许引人艳羡,但生命的硬度与尊严却往往体现在人生遭遇挫折的当口。李月、侯斌们直面命运的残酷挑战,在努力抗争中重新获得人生飞翔的翅膀。他

 

 

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强者姿态,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感动,更有深深的启迪:灾难可以摧残肢体,但摧不毁生命的意志、尊严;挫折或许可以让人一时失意,但却永远无法阻挡坚定的追梦者奋勇向前的脚步。

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让我们记住了李月、侯斌等原本并不熟悉的名字,而我们更该记住的还有他们在人生逆境中所展现出的顽强不屈和永不放弃。

记住李月、侯斌,记住这些名字背后的感人故事,我们会真切地理解“超越、融合、共享”的丰富内涵,我们更会从中收获坚韧不拔、携手共进的精神动力。

 

我拥有一方磨难之剑

有一句话说得好: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金子经过磨打,冶炼后方显坚利,玉经打磨后,清晰透明。人也一样,只有经过磨难,才会变得刚强。我正是拥有了这样一方磨难之剑。

纵观古今中外,成就大业者无不经受过磨难的考验。

不论是辛苦一生才写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明珍,还是风餐露宿,矢志不渝,跋山涉水,笔耕不息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还是实验上千次,发明电灯的爱迪生,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由此看来,磨难不但不是通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且还是通往成功的顶峰的阶梯,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面对磨难!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想,这是对磨难的最好的诠释吧!

破茧成蝶,说明磨难是使物升华的阶梯,正是磨难造就了蝶的飞翔之梦!

风雪中那一枝绽开的梅花,说明磨难是造就坚韧和芳香的使者。

蝶飘逸的飞翔,梅风雪中的芳香,都是艰难困苦磨练出来的。人也是这样,只有经历磨难才能进步。

雄鹰何怕长空比翼,战舰哪怕激流漩涡;骏马飞越千山壑,壮士踏破峥嵘岁月!

经历磨难的人生才会坚韧刚强,亮丽多彩,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这一方磨难之剑吧!

简评:本文以引用名言警句提出文章论点,选取古今中外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实例,充分论证了“磨难对于成功的作用”,接着又以“破茧成蝴蝶”和“风雪中绽开的梅花”进行了强有力的补充论证,语言简洁犀利,态度鲜明,总结式的结尾,准确扣题,是文章主旨的高度升

 

 

 

 

 

 

 

 

 

第十五讲   审清题意
知识要点:
  1、审题是应试作文的关键。
  2、审题要快速、准确。
  3、审题就是要弄清文章的写作范围和角度,确定写作的重点。
考试说明:
   随着考场作文命题形式的演变,考生们除了审视题目(材料),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复体会。题目审准了,才会写得切题。
1
、审清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初中生活二三事》,题目要求写发生在初中生活中的事,而且至少要写两件。如果写的事情与初中生活无关,或者只写了一件事,就不切题意。
  (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学习是青年学生特别突出的任务》一题,就要注意强调特别突出这个限制条件。青年学生正处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时期,他们有各种任务,但是比较起来,学习是特别突出的任务,不是一般的任务。这是特别突出的含义。文章紧扣这些内容来写,就能突出中心,体现题意。
  (3)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命题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在题目的首尾有”“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标明写某个过程、某人事迹等,这就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首尾有”“”“”“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明确提出一种主张或一个问题,这往往是要求写成议论文。
2
、审清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炼,然后据此展开想象,依据要求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给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种形式:纯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这种题型的特点一是考察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因为它要求读者看、听、写结合,便于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看图、听音)、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及写作能力;二是对写作范围、题材以至主题有较强的限制,极好地扭转了考试时猜题目猜类型范围、事先准备作文的现象;三是由于给了材料,学生有材料叙述、有问题议论、有对象说明,既减少了学生无材料可写的现象,又能全面考察学生记叙、议论、说明的能力。由于这种题型的客观性较强,便于作文评卷,所以已成为各级考试和竞赛的主要题型。
  (1)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作者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要求另外作文,包括立论文、驳论文、读后感、思想评论等;有的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有的还应用到应用文的格式,如书信等;有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重组材料作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组写(将几则相关材料组写成文)等。
要写好这类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

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
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

 

 

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2)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类型有以下几种: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加上自己创作,并将构想的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还有要求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这类题型审题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对材料(画面)理解有误。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审这类题分析画面、推敲含义就更显得重要。
具体审题也可分两步走:首先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展开联想:与社会上的类似的人和事进行联想,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是多幅图,还要将他们联系起来思考,理清楚画面意义以后,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样,将图画寓意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作文。
  (3)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记叙你听后的感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一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表现在能听出一些常见的乐器所奏出的声音,更主要的是能听出音乐所传达的意义。如,当听钢琴协奏曲《命运》时,会有一种激昂奋进、向命运挑战的雄壮气概;当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那如泣如诉,凄婉哀绝的乐声令人伤心欲绝;当听到萨克斯管演奏的《回家》时,那种轻快温馨的感觉会立刻溢满心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源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
、审清作文要求
  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都还对诸如文体、选材范围、写作手法、作文重点以及写作人称、作文表达内容的时间、作文字数等等作了一定的要求。例如同是1986年初中升学试卷的作文题,齐齐哈尔市题目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要求有两条:①不要写成诗歌或记叙文;②字数:600字左右。而武汉市的题目为《我所期待的星期天》,要求就多达六条:①从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期待;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要有真情实感;③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句通顺;④不要写成诗歌;⑤字迹清楚,书写规范;⑥不少于600字。
  这些要求对写好作文,或者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是很重要的。那些对作文中心,选材上的要求自不必说,还对字数的要求也不能轻视,以一般考试作文而论,每比规定字数多或少50字的要扣5%——10%的分。
  因此,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除审好命题、材料,填好半命题之外,还要审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与命题、半命题、材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可偏废。
一般说来,作文的文体要求都比较直露,只要作文时加以注意就行了。而且,诸如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内容具体、中心突出等要求是每篇作文都要做到的,也不是哪篇作文的特殊要求。倒是对像前述齐齐哈尔市题《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的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和记叙文这类要求特别注意,因为以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分类,记叙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说,因此如果把此题作文写成散文也就不符要求了。在审这些要求时,可采取提炼要点并将其写在草稿纸上的办法加以强调,在确认与要求无误后将其作为作文的自然评判标准,作文立意、构思、选材、写作过程中都要想到它们,初步完成后再以它们评判自己的作文,并将不合要求的地方加以改正。
  [2—1] 我爱唱的一支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导思:应试作文审题是关键,不仅要分析清楚文体的含义和结构,尤其要抓住重点——题眼来做文章。
 

 

 1、《我爱唱的一支歌》中心语是,只能是一支,而重点落在爱唱上。为什么爱唱?这就是文章要表现的中心。
  2、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歌声。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更是处处有歌声、时时有歌声,每个同学或多或少都会唱歌,所以说,本题的选材范围还是很广泛的。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得高分,就要在立意上下功夫。比较一下,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篇文章写我爱唱这支歌,是因为它是某某歌星唱的,另一篇写我爱唱这支歌,是因为它的旋律好、内容好,哪一篇得高分呢?毫无疑问,大家都会选后者,这就是立意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区别。
  3、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一首歌,引用是必不可少的,但这里的引用切不可全盘照搬歌词,而应该引用那些最能反映深刻含义,最使你感动的部分,并加以议论或抒情,做到引议结合,不脱节。再加上语言流畅,结构合理。何愁文章不得高分呢?
  [2—2] 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不要在这里找他,不要在这花果飘香、金浪翻卷的地方找他。他是拓荒者啊!到那荆棘丛生的地方去找他吧,到那需要用胸膛抗击风雨、筋肉爆发力量的地方去找他吧!
导思:这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多具有象征意义。诗中赞美了拓荒者与拓荒者的精神。
  1、审题时,仔细研读所给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地思考材料的精神实质。分析深层的含义,防止停留在表面上。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①开拓,永不停息;②无声奉献是精神;③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从中选择一个把握最大的论点作为行文的中心论点。

 

3、然后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组织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从材料到观点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