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选择电极结构图片:消息质量看导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9:18:22

消息质量看导语

用尽可能经济的文字,合理的句法,简明扼要地传递最重要的事实信息,这就是最常用的新闻报道文体——消息。它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战地报道的产物。当今时代人们传播信息的“急迫需求”,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度的新闻媒体共同选择了消息文体,无论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概莫能外。
  消息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方式——倒金字塔:大头在上,小头在下;结果在前,过程在后。新事实在前,旧事实在后。这种结构方式,有利于记者的快速写作,编辑的快速选稿、快速拟标题,最终是有利于受众的快速阅读和接收,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这种写法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之所以各类媒体都将消息看做是新闻报道的“常规武器”,是由于消息这种报道体裁的诸多优势:
   1.适应范围广——无论是动态信息或非动态信息,消息都可以快速传递。
   2.发稿速度快——因为它的倒叙结构和体裁短小,消息可以只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要害,从而保证新闻的时效。因而在速报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是记者编辑快速发稿时的首选。
   3.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由于报道内容简括,不必照顾事件的过程或细节,消息可以及时地用滚动传播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单位版面、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容量。
   4.易于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由于“外包装”的“客观性”,消息靠事实说话,提供给读者的只是事实信息,没有抒情和评论,这样,比较容易被不同宗教信仰、政治见解以及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
   消息的结构是倒叙而不是正叙,有赖于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语,处于消息的开头第一段。通过导语,将新闻事件的结果、新闻事实的精要首先呈现给受众。在这一点上,以反映事物最新变动的动态消息的导语尤为典型。
   新华社2004年3月22日电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22日凌晨在以色列武装直升机的轰炸中身亡。他的两名保镖同时丧生。
   新华社2004年11月30日电 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30日下午走进北京一家医院与艾滋病人握手、交谈,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抗击艾滋病魔的斗争。
   海南日报四川北川2004年5月15日电 15日上午10点37分,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地震灾区夏禹电力公司的一堆废墟上。当誉欣终于获救时,废墟上守候的人群响起一阵欢呼掌声。誉欣永远无法忘记这一时刻———被埋在坍塌建筑68个小时,当她绝望时,来自海南的地震紧急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为她打出一条生命通道。
   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往往是放在消息的第一段。就如同“卖盒饭”,最打眼的好菜一定是摆在最上层的。
   写作导语,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的:
   (1)它刊载的是最近发生的事实;
   (2)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最重要最精彩的结果和高潮;
   (3)它要求合理的句法和简洁的文字。
   上述三点揭示了导语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
   人们之所以重视消息的导语,是因为它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导语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项:
  (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重要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导语的这一作用,可以比做消息中的消息,快报中的快报。这是媒体充分照顾受众需要的结果。受众接触媒体,首先是为了获取新闻,了解新的信息。而且,他们的收看收听行为是匆忙的,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之内,立即抓住新闻中的要害。因此在写作导语时,挑选材料的眼光必须独到。
   (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这是导语的又一个使命。记者辛苦采集的信息能否为读者所接受,关键在于能否让读者将新闻作品读完。导语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导语精彩,内容与形式俱佳,可以引导读者耐心地,甚至兴味盎然地读下去。
   (3)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为一篇消息之首,导语确定了消息的写作重点,抓住了要害,消息主体中的材料取舍便有了依据和准绳。导语写好了,消息的主体也就容易展开了。导语定音之后,材料的取舍、笔墨的轻重,都应以此为准绳。因此,对于记者的写作来说,推敲导语,是写好消息的第一步。
  目前消息中出现的最大问题,还是导语写作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语应当简明扼要地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信息,但是仍然看到很多导语写得既不“扼要”,又不“简明”。以下几种现象的导语还是经常见诸于媒体:
   概念淹没了有用信息。
   很多非事件性消息的导语都采用概括式写法,即用一个总括式的词汇囊括诸多小的事实信息,如以下导语:
   (本报讯)针对近期香蕉滞销问题,三亚市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蕉农促销。这是记者今日从该市有关部门获悉的。
   这条导语的核心事实——“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蕉农促销”,细究起来,并未写错,三亚市的确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在具有“导读”功能的消息导语中使用概括式词汇,就显得空洞无物,不知所云,缺乏信息的吸引力,使人读后仍然不知道三亚市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蕉农,是个“空壳式”导语。其实报道中介绍的措施是:三亚市鼓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购买“爱农香蕉”;为蕉农促销提供运输、销售场地和贷款扶持政策等,每一条都很具体,远比导语中的概括性提法“采取多项措施帮助……”的空壳信息有效用的多。如果将某些具体措施写入导语,就可以使人们一眼就看到三亚市助农的诸多有用信息。
   试改写如下:
   (本报讯)通过媒体发布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购买“爱农香蕉”。这是三亚市针对近期香蕉滞销问题出的新招术之一。
   (本报讯)为解决近期香蕉滞销问题,三亚市对在银行贷款种植香蕉的农户全额给予贷款贴息。
   (本报讯)力争在15至20天内解决香蕉滞销问题”。这是三亚市有关负责人针对近期香蕉滞销对蕉农的承诺。
   具体的事实、视角,比笼统的、空洞的词汇更有吸引力和冲击力,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把握,因此更符合传播规律。
   议程重要还是信息重要?
   最难写的是会议消息,而偏偏中国的会议又特别多。很多会议消息的导语的误区,在于重视会议议程而忽略会议上传达出的重要信息:
   (本报讯)日前,全省法律援助工作会议暨第一届法律援助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在海口召开。会议强调要在新起点推进全省法律援助工作。2011年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全省法律援助机构要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其实这个会议新闻的亮点是——会议透露:法律援助办案量去年首次突破一万件。而这条导语的数字亮点——“一万件”完全被会议程序淹没了。如果改成以下的导语,这个新鲜的数字就很吸引人:
   (本报讯)一万件!这是我省法律援助办案量去年的首次突破。这个数字是刚刚召开的全省法律援助工作会议上公布的。
   会议中有很多重要信息。但会议新闻往往很难写。领导们重视的,是会议的议程、出席人,是政策的发布,政绩的记录和彰显。而广大受众更关心会议中透露出来的有用信息。
   句法不当淹没了重要信息
   既然是旨在产生信息冲击力的导语,就要讲究句法的合理和语言的美感。所谓句法的合理,就是要有利于突出中心信息,设法吸引读者。像以下这条导语的句法,就容易埋没中心事实:
   (本报讯)昨天,北京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市食品安全办副主任王建华表示,食品添加剂是民众关注、舆论关注的焦点,此次食品安全周将科学解读食品添加剂,“让公众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释疑解惑、正本清源,消除消费者的理解误区和心理恐慌。”今后,本市食品经营者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
   这条导语的第一、二句都缺少吸引人的信息,最引人瞩目的是第三句中的这个新规定:“食品经营者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因此,要突出新闻点,就要把这个新规定放在导语最显眼的地方——第一句话,所以,这里使用倒装句比较合适。试改如下:
   (本报讯)今后,本市食品经营者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这是昨天记者在刚刚启动的北京市食品安全宣传周上获悉的新规定。
   去掉的文字,一是“市食品安全办副主任王建华”,他本身非名人,放在导语中不能吸引读者;二是他的话:“食品添加剂是民众关注、舆论关注的焦点”,这已是群众已知的事实,没有新鲜感。而原来的导语,把老百姓并不关心的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的信息放在首句,浪费了导语“寸土寸金”的空间。
   这条导语还有一个新闻点:宣传周目的在于“重点解读食品添加剂以消除消费者的心理恐慌”,因此,也可作如下导语:
   (本报讯)“三聚氰胺”、“苏丹红”……针对上述添加剂给消费者造成的心理恐慌,刚刚启动的食品安全宣传周将重点科学解读食品添加剂。
   这里把消费者心理恐慌的背景放在首句,可以有效地衬托宣传周的新闻价值。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