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硝和皮硝一样吗:荐-------好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2:50:24

陕西蓝田:阳光普照“兰花草”

温融 本报记者 孙海华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14日   01 版)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留守儿童与兰花草,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自立、顽强、坚韧,却又柔弱、娇嫩、需要呵护。

    今年7月开始,陕西蓝田县县委县政府牵头部署,全民动员,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关爱该县1.8万名留守儿童,命名为“兰花草行动”。

    在蓝田县,“兰花草行动”被看成带着感情去做的“良心活儿”。“往大了说,这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对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蓝田县委书记李毅说。

    1.8万朵“兰花草”需要阳光普照  

    蓝田县厚镇梁锋小学的“视频通话间”里,13岁的贺晨趴在电脑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摄像头。电脑另一端,是贺晨的父亲,他在陕西宝鸡打工。

    “爸,爸……”贺晨急切地叫着,“你还好么?”贺晨的父亲露出慈祥的笑容:“好,都好!”

    “爸,我期末考试考得可好了,比上学期进步不少。现在,我每天都看书,自己学习……爸,你啥时候回来啊?我想你了……”贺晨哽咽了。

    “每次视频通话之后,都有好多娃娃哭鼻子。”站在一边的校长张新安说,“这些孩子,父母早早外出打工,身边只有老人陪伴,难免焦虑、孤单,情绪不稳定。”

    梁锋小学留守儿童众多。去年9月,学校里有几位教师想到,干脆为孩子们开设“视频通话间”,“让娃娃们能见着爸妈,跟爸妈说上话”。一间简易的宿舍,一台配有摄像头的电脑,就成了这所小学里最令孩子们恋恋不舍的地方。

    “这些孩子,如果跟父母进城,就被称为农民工子女。如果留在农村,又成了留守儿童。”李毅说,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约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超过4000万,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而在劳动力输出大县蓝田,常年在外务工者超过10万人,留守儿童多达1.8万人,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4.8%。

    “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事关千家万户、和谐稳定,更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为此,蓝田县委县政府将之列为“民心工程”,于不久前启动“兰花草行动”。

    “我热情,勇敢,聪明”

    蓝田县普化镇韩河小学的留守儿童,从这个暑假开始有了一门特殊的课:心理辅导课。在课上,通过一系列心理游戏,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重获自信。

    “我叫陈文博,我热情,勇敢,聪明……”在老师和同伴的注视下,五年级的陈文博显然还不太适应“自我夸赞”,结结巴巴地说着自己的“优点”。

    “没关系,别紧张!小朋友们告诉他,他还有什么优点呀?”志愿者陈蕊握着陈文博的手,向周围的孩子们提问。

    “陈文博还会画画”、“助人为乐”、“打乒乓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陈文博低下头,害羞地笑了。

    陈蕊告诉记者,这个心理游戏叫做“天生我才”。规则是让一个孩子先站起来叙述自己的优点,之后再让其他孩子一起轮流赞美他(她)。“这些孩子之前都很含蓄,甚至有些自卑。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能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陈蕊说。

    心理辅导志愿者、蓝田县三里镇文姬中学的张妮老师,向记者介绍了课堂上安排的一系列心理游戏:用来消除孩子间陌生感的“有缘来相聚”;用来增强大家团队协作能力的“相亲相爱一家人”;用来让孩子放飞理想,讲出心声的“未来的我”……

    与此类似,深入村组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开设“亲情热线”、向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红色夏令营……一系列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切实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兰花草行动”正在蓝田全县境内渐次展开。通过一系列游戏,孩子们开始打开心扉,顺利地与外界进行交流。

    “妈妈”带我“见世面”

    “兰花草行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为“手拉手”结对帮扶。从7月开始,蓝田县万名干部陆续进村入户关爱万名留守儿童,采取“手拉手”方式,一名干部帮扶1~2名留守儿童。他们要定期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家访,与孩子谈心,搭建起“亲情桥梁”。

    蓝田县赛峪水库山脚下的普化镇周董村,是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

    9岁的李锦洋是周董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小锦洋3个月大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多年来,一直是爷爷奶奶在照顾他的生活。因为上了年纪,文化程度不高,老两口只能照顾孩子的基本起居,但在思想交流和文化教育方面,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锦洋很乖,我一看到这个‘儿子’就喜欢得不得了。”蓝田县工商局职员王秀琴笑着说。在蓝田县“干部帮扶留守儿童”活动中,王秀琴的帮扶对象正是李锦洋。今后,每过一段日子,王秀琴就会定期来看望李锦洋,在生活、学习上照顾和帮助他。逢年过节,还会把锦洋接回家。

    “这些孩子和父辈的交流相对较少,我认这个‘儿子’,就希望能像母亲一样,不但从生活上照顾他,还能与他多沟通、多交流,更多从精神层面关心孩子。”王秀琴说。

    在锦洋的奶奶看来,有这样一位“有文化、见识广”的“妈妈”,是孙子的一大幸运:“能有人来教娃娃那么多道理,带娃见见世面,真是太好了。”

    “受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等因素限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普遍存在‘不想管、不会管、不善管、不敢管’等一系列问题。”蓝田县委宣传部部长何春萍说,参加帮扶活动的大多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职工和教师,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相对要好,爷爷奶奶教不了的,这些“爸爸妈妈”可以教。

    在蓝田县帮扶活动中,全县干部职工和教师一共帮扶18031名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就像兰花草,生长在条件艰苦、物质匮乏的大山里。但如果对他们多加关注、悉心照料,他们一样会回报灿烂和芬芳。”李毅说。

    本报西安8月13日电

 

少一点应酬,多一点书香

本报记者 胡洪江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16日   18 版)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宏伟蓝图正在绘就,云南面临前所未有的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云南省委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少一点吃喝玩乐,多一点读书学习;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应酬,多一点书香。”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重视学习、重新学习、继续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善学

  创新方式方法 拓展学用平台

  “在培训中,专家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如何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如何发展产业、科学种植等多方面的内容,增强了我们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云南农村干部学院2010年第五期培训班学员、昆明市晋宁县六街镇王家湾村党支部书记王洪良感慨颇多。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是我国首家专门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省级农村干部学院。自2009年5月成立以来,已培训县乡村三级农村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逾3000人。

  “‘桥头堡’建设需要大量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型农村干部。”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农村干部学院的开办,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得到有力加强。”

  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云南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学用平台。云南省委提出,用5年时间,每月举办一期“云南省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讲座”,通过电子政务视频网络进行远程实况转播,听取讲座的各级领导干部迄今已突破50万人次。

  结合少数民族众多的实际,云南各地将“用民族干部宣传、用民族语言讲解、用民族文字阐述、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党的科学理论”,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迪庆藏族自治州委编印了汉藏双语党建学习材料,方便藏族干部群众学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组织文艺工作者送戏下乡,用傣家人喜闻乐见的小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学习不是作秀,贵在坚持。为促进学习日常化,昆明市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开辟“党员学习交流QQ群”;大理则在新华书店设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图书专柜。如今,“田间培训学校”、“农村家庭党校”、“乡村流动讲坛”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云岭大地遍地开花。

  深学

  到基层去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孟连是中缅边境线上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2008年,这里曾发生震惊全国的“7·19”群体性事件。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孟连县委将“7·19”事件作为典型案例,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着力解决部分干部执政为民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问题。

  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县委组织16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若干小分队,深入村寨8个月,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仅在4个边境乡镇,党员干部就筹措资金5683万元,实施了202个民生项目。

  云南省委强调,学习要学深,就必须到基层去学,在实践中学,向群众去学。云南省委要求,全省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党员干部走出会议室,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矿企业……

  从2005年起,昆明市晋宁县就启动了大规模的干部异地培训,至今已组织10期,江苏工业园区建设、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等培训班,都带来干部思想的大转变、能力的大提升;为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临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临沧市委中心组把学习课堂搬到了省城昆明,学习借鉴昆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玉溪城区10所中小学与14所山区寄宿制小学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从城区优质学校组建支教组,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管理经验带到受援学校。

  云南各地各部门还有计划地组织登山、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能训练活动,开展书法、摄影、演讲等才艺竞赛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逐步形成党员干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学习的良好局面。

  真学

  严明考核标准 学习不流形式

  学习不是虚功,重在踏实。

  记者在云南电网文山供电局见到一个颇有意思的“党员岗位能力素质模型”,设置了35个党员思想政治修养要素、85个岗位技术能力要素和56个资深级能力测评要素,为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学习培训提供指引。

  学习如何不流于形式?云南的回答是,明确目标,严明考核。

  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右所村党支部书记王金乔介绍说,为督促党员干部学习,右所村在145名党员家门口或醒目位置挂上党员户标识牌,强化党员责任意识。

  临沧市建立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档案管理制度,要求每位干部每年至少向宣传部门提交1篇有质量的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学习由“软任务”变成了“硬约束”。

  如今在临沧,凡提拔任用干部,组织部门在考察工作中都要事先征求所考察对象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档案空白的,不列为考察对象,一律暂缓提拔使用;在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评工作中,对学习档案长期空白的领导干部进行诫勉,仍不改正者予以降职或免职;在国家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中,学习档案空白的一律不得评定为“优秀公务员”。

  同样严格的督促、考核也出现在云南其他多个地方。楚雄州牟定县各基层党组织广泛推行“周一学习中心发言人”制度,党员干部轮流“坐庄”谈学习体会,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曲靖市麒麟区委组织部每季度开展一次“评学会”,对于综合评分90分以下的,在年度考核中取消其参与评优的资格;玉溪市委学建办通过“查、看、问”等方法开展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市政务网上进行通报,改变了过去“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学深学浅一个样”的状况,有效杜绝了走过场的学习。

  活学

  学习之风蔚然 注重成果转化

  经过不断宣传、倡导和强化,学习正在成为云南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一部分、生活的一种方式。学习的结果,是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政策水平、行政能力等各方面的显著提升。

  在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工作程序简化、召开会议简短、公文材料简练、工作汇报简洁、语言表达简明、接待应酬简单、生活公务简朴、下乡调研简从”的“八简”工作法,已成为全行业干部职工的自觉要求和实际行动;在临沧,市委班子带头分析查找问题,结合年初工作目标,实行“工作目标倒逼管理”,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确保年初决策条条算数、任务件件落实。

  学习有了成效,如何使成效由“务虚”向“务实”转变?云南注重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方法,避免学习、工作“两张皮”。

  昆明市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设立了为民助老呼叫援助服务平台,建立起内容详实的数据库档案,准确、快速、便捷地为孤寡、空巢、高龄老人提供有偿、低偿、无偿服务。“通过不断学习,使我对做好社区工作,尤其是民生保障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社区党员李娟强化学习之后深有体会。

  同样生动的例子也出现在丽江市华坪县新庄乡。这个典型的农业大乡通过开展“党员干部带头学、健全制度规范学、创新方法扎实学、促进产业重点学、寓教于乐丰富学”活动,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2010年,全乡取得农村经济总收入9827万元,同比增长21%。

  怒江州兰坪县委也把工作实效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惟一标准,以重点工作是否有进展、难点工作是否有突破、民生是否有改善、改革是否有推进、稳定是否有巩固、城乡一体化步伐是否有加快等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刚性指标来检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