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tdi中国代理:毛泽东的佛教因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19:33:24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高度重视佛教文化。他对佛教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与见解及对宗教政策的制定,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宗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少年毛泽东与信佛的母亲

        毛泽东的外祖母和母亲都笃信佛教。在毛泽东出生前,毛泽东的母亲文氏已生过两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氏生下第三个儿子毛泽东,格外疼爱。她唯恐这个儿子再夭折,她坚持吃“观音斋”的历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文氏虽未读书,但佛教思想对她影响极深。毛泽东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响。1909年,毛泽东因为母亲生病到南岳朝山进香许过愿。还经常和母亲一起到附近的凤凰山佛寺里去拜佛。他自家的堂屋供有菩萨像,也是依时按节烧香叩拜,从未间断。同时,也拜天地,祭祖宗。1959年6月,毛泽东重返故居时,还指着堂屋正中摆过神龛的地方对工作人员风趣地说:“这就是我初一、十五工作过的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个精明能干、性格倔强的农民,不信鬼神不敬菩萨,他一心想的就是发家致富,对妻子和子女们的施舍行为非常不满,甚至体罚和责骂毛泽东。家庭出现了矛盾,毛泽东认为其根源是父亲不敬佛,导致思想分歧。因此,他和母亲千方百计引导父亲。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的窖洞里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谈到自己的母亲,毛泽东说:“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正是因为有高尚的母亲,佛教对毛泽东造成深远的影响,少年时代他曾朝山进香,后来的生活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毛泽东与佛寺僧人

       毛泽东对佛教寺庙有着浓厚的感情。1917年7月中旬暑假期间,24岁的毛泽东邀同好友萧子升徒步从长沙出发,进行了一次游学。在游历湖南五县时,曾在寺院住了一个晚上并受到方丈及百余僧人的热情款待,愉快而又充实的体验使毛泽东难以忘怀。毛泽东曾经游历过香山寺、回龙山,还远至仰山慧寂的得法处──沩山密印寺参观,他们特意拜访了老方丈,翻阅了寺藏的各种佛经,与方丈讨论了佛理。据萧子升后来在《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一书里记述,他们从沩山下来后,兴致勃勃地议论起佛教与人生哲学问题。毛泽东说,自古以来,中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对宗教也不过于执著,不像西方那样发生长期的宗教战争。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举世闻名。毛泽东深谙历史,早就想一睹为快。毛泽东说:“寺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引以自豪。我们去年转战陕北时,还到过佳县的白云寺,这次来五台山,大可一饱眼福。”

1948年4月的五台山,入夜很冷,毛泽东一边用饭,一边烤火,还捎带翻阅着一本经书。老方丈来到毛泽东居住的院子,毛泽东和江青急忙走出屋子笑迎方丈。方丈合十行礼道:“打搅贵人了,贫僧不安得很。”毛泽东回答:“哪里哪里,是我们打搅贵寺了,请多原谅。”方丈忽然发现毛泽东桌上有一本翻开的经卷,吃惊地问:“怎么,贵人也读经书?”毛泽东笑着将佛经送给方丈道:“随便看看。”毛泽东同方丈亲切地交谈,并详细询问了五台山寺庙的建筑史,而且还颇有兴味地向方丈打听鲁智深和杨五郎在哪座禅院里修行。方丈笑而作答,并邀请毛泽东翌日观赏五台山胜境,自愿担当向导。次日吃过早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江青、警卫员阎长林等在晋察冀军区保卫部长许建国、晋察冀边区政府秘书长周荣磊陪同下,由老方丈作向导,游览参观宏大壮观的诸寺院。

       

        这天瑞雪初霁,旭日东升,五台山群峰银装素裹,香火缭绕,钟鸣鼓钹参差交响,合着抑扬有致的梵唱声,好一派佛教胜境庄严肃穆的气氛。毛泽东高兴至极,一边急匆匆地从里院走出,一边对任弼时感叹道:“古人灿烂的文化,都是和宗教紧密相连的。”

毛泽东一边观赏一边兴致勃勃地踏上了通往灵鹫峰菩萨顶的108级石阶。方丈气喘吁吁赶到毛泽东身边:“老衲老矣,跟不上贵人龙骧虎步了。”毛泽东回首作答:“慢走,不急,我们这几年转战陕北,成天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周旋于崇山峻岭之中,早已习惯了。”方丈仰视毛泽东,目露崇敬之情,对搀扶自己的小沙弥道:“徒儿,此人雍容富贵,体拥佛云,目蕴睿智,行止大度,有拔众生脱苦海之力,苍生有福了。”此时,早已进殿的毛泽东,正端详着弥勒佛慈笑憨态,打趣道:“胖师傅,久违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刚从殿外进来的任弼时,见众人大笑,说道:“笑么子哟,莫非要和弥勒佛比个高低!”毛泽东面对方丈道:“讲得好,等革命成功那一天,老师傅可给我们作证,看谁笑得最好,笑得最响。”方丈垂头念佛:“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敢嬉笑佛爷,罪过罪过。”毛泽东赶忙表示道歉:“噢,是我们的不是了。方丈若能明白我们说革命成功是什么意思,恐怕就不见怪了。”毛泽东不无感慨地说:“所谓革命成功之日,便是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天下老百姓耕者有其田,万民乐业安居时。”任弼时插话:“用佛教话说,就是人无贵贱,众生平等,行善慈悲福极无涯的境界。”

毛泽东与佛学经典

      毛泽东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他非常关注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文化,当然也包括宗教。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始终认为,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佛教进行批判研究,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

在中国佛教几个宗派中,毛泽东最熟悉的是禅宗。对于禅宗的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禅宗不立文字,通俗明快,使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毛泽东高度评价六祖慧能《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读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该书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是一部慧能圆寂后由其弟子法海编篡的语录,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主张“顿悟”。《六祖坛经》的传播,对禅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关于禅宗六祖的故事,毛泽东和担任秘书的林克说过许多次,特别赞颂慧能勇于革新的精神,不要教条,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后世将他的创树称之为“佛学革命”。当时毛泽东还脱口背出慧能所作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精神,毛泽东说是和自己的性格相通的,毛泽东还给林克专门解释了这首偈的背景:慧能本来是做下等粗活的,文化不高,几乎不识字,但他的悟性好,在听人诵《金刚般若经》后,发心学佛,投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弘忍便将禅法秘诀传授于他,并付法衣,这也就是“继承衣钵”的出典。

          毛泽东还能背出《六祖坛经》里记述的另一首神秀所作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毛泽东对《六祖坛经》的评价极高,尤其高度评价六祖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扬。毛泽东说:“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慧能是唐太宗时的人,他的学说盛行于武则天时期,唐朝末年乱世,人民无所寄托,所以大为流行”。毛泽东也曾对班禅大师说过:中国佛教史上能被佛教徒尊为“经”的,就仅《坛经》一部。有一次,毛泽东和周谷城谈论哲学问题,说到胡适写哲学史,然后突然对中国至当时尚无一部佛教史流露出遗憾之情。

       慈悲是佛教文化的重要思想。佛教认为:“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意思是:给你快乐就是慈,为你解除痛苦就是悲。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的众生,也要给他们以最大的快乐,就是大慈;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以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解除痛苦就是大悲。

       受母亲的影响毛泽东对佛教的理解,有自己的发挥。毛泽东读佛经,对它的引伸发挥,重在普渡众生、解民痛苦这一面。为此,他很推崇释迦牟尼佛不当王子,去创立佛教的举动,认为它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人讲话”的。毛泽东还把佛经分为“上层的”和“劳动人民的”两种,提出《六祖坛经》就属于后一种。这算是他立足于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情感立场的一家之言吧!这个观点,在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隐显。他当时熟读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谭嗣同的《仁学》,这两部书吸收了佛教学说的许多思想,强调君子仁人、英雄豪杰当以慈悲为心解除现世众生的种种苦难。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若以慈悲为心,则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体也”,因此“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他在1955年3月8目的谈话中,说出佛教徒与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 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不杀生”在中国古代就甚为推崇。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远庖厨也。”不杀生更是佛教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历代高僧大德纷纷阐扬。文氏反对暴力和杀生,毛泽东耳濡目染,他“小时候常随母亲去庙堂,而且还学会了唱佛经,那时候他深信杀生是罪大恶极的。”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他虽然身经百战,指挥大大小小的战役,内心却总是不失慈悯。跟随他十五年的卫士长李银桥说毛泽东一生有三怕:一怕泪,二怕血,三怕喊饶命。

       警卫员第一次看到毛泽东落泪,是毛泽东看到一名病重的孩子,那孩子母亲哭,他也跟着掉泪,命令医生尽全力去抢救。后来,毛泽东开始住香山的双清别墅。同住在香山的将士们都听惯了枪声,此时耐不住寂寞。几位警卫干部便打起鸟来。毛泽东开会回来看见被打得血淋淋的麻雀,显出大不忍的悲戚神色,以手遮脸,喊起来:“拿走,拿开!我不要看。”并下令禁止任何人打麻雀。他说:“麻雀也是有生命的么!它们活得高高兴兴,你们就忍心把它们都打死?”据跟随他上井冈山的陈士渠将军回忆,毛泽东只在朱、毛红军会师庆祝大会上,被任命为红四军党代表兼任第十一师师长时挎过一次匣子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他身上带过枪。”有一次,毛泽东与李银桥拉家常时,李银桥说他尊敬母亲,因为母亲心地善良对人宽厚,毛泽东说:“你母亲一定信佛,你说她心善么,出家人慈悲为怀。”

1949年毛泽东路经五台山塔院寺时,见一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毛泽东默念着,颇为赏识,便问:“这对联是谁写的?”老方丈忙答:“是老衲所写。”毛泽东略一沉吟道:“这副对联应广为宣传。” 虽然毛泽东毕生以各种形式,同佛教文化保持着接触,把佛教寺院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对佛教敬而远之,并与佛教人士有所来往。但是,由于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也使佛教文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遭到可怕的浩劫。所以说,毛泽东对于佛教的态度是相互矛盾的,这正是他小时候父母对佛教的不同态度,在他身上的反映,这种态度延续影响了他的一生。 (完)(摘自《台州佛教》2010年第2期 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