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制作活塞:湖南古村上甘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7 14:27:24

湖南古村上甘棠
湖南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是目前湖南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千年来,这里竟然一直由一个庞大的家族固守。
公元前111年,即汉武帝元鼎六年,这里叫谢沐,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县城,因谢水和沐水交汇而得名。
隋文帝开皇九年,谢沐县与邻县合并后撤迁。
据周氏族谱载:周氏族人周如锡自唐天宝年间为平定南方十州之动乱从山东青州来到宁远太阳洞;唐宪宗年间,周氏一族再迁至永明县谢沐乡机峰山;唐太和二年迁居甘棠山。
上甘棠村现有居民453户,1865人,除王姓2户、龚姓3户、何姓田姓各1户外,其余均为周氏族人。
上甘棠村依山傍水,坐东朝西,东边一线低矮的小山丘名曰屏峰山脉,村前一条如练的谢沐河水不息流淌。
步瀛桥在谢沐河下游,为上甘棠村的主要出入口。该桥自宋靖康元年建成后,于宋绍兴五年、元至元二年、明成化四年及清乾隆年间进行过“重修”或“大修”,现残存长30米。步瀛桥半圆形薄拱,造型小巧别致,与其左侧庄重高耸的文昌阁互为映衬。
在谢水和沐水环抱之处,是一大片开阔的田地。据说,那就是古谢沐县治的遗址。
远近闻名的“月陂亭”在村西侧,据说那里曾是周如锡读书的地方。这是湘中通向两广的古驿道口,在沿河的石壁上凿开的一条小径,形成了天然石亭,背倚昂山,前临沐水。在月陂亭附近几十米长的石壁上,各种形体的摩崖石刻有24方,是周氏家族在1000年间陆续镌刻下来的,有些竟形同女书,有的如蝌蚪文,让人捉摸不透。其中有周如锡题诗曰:“痴儿事未了,山照已衔西。数曲寻江路,层层步石梯。楼高得日早,壁峭与天齐。往矣初寮足,摩挲旧碣题。”
文昌阁位于谢沐河下游的村口,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其东侧曾建有濂溪书院。现在的文昌阁被用作了上甘棠村小学,建筑却依然是古代的。文昌阁高9米,进深均为20.5米;一、二层用青砖砌筑,三、四楼为全木结构,抬梁做工考究,童柱所骑驼峰均采用莲花瓣座,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特征;屋面为青瓦歇山顶,三重斗拱飞檐;整体庄重稳定,屹立旷野,蔚为壮观。走进文昌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侧坪地上的那些古老的石雕石刻散件。20世纪60到70年代,上甘棠拆毁了云归寺、关圣庙及一所祠堂,现在残存于这里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石碑刻、石狮、石础等。
寿宣亭是上甘棠通往广西的古驿道上的一个凉亭,位于文昌阁西南500米处,立于旷野田间,清代晚期建。亭内两边布置条石长凳供人休息,并勘石碑三方。石碑上的“81个他字歌”成为上甘棠人世代相传的祖训。
上甘棠族人按坊聚族而居,门坊作为族人的主要公共建筑及交通口,也可以说是该坊族人身份的象征,因而都十分讲究。某一坊如果出了达官贵人,必定要在入口处修建威武的石狮墩,以示显赫。上甘棠原来沿主干道分布有10座门坊,一律青石雕花抱鼓石,梁枋雕花,门坊内架设条石凳供人们歇息或小型聚会。现留存较完整的有4座,建于明清。
上甘棠现有民居200多栋,基本上保持了古湘南建筑的特色。其中大部分为清代晚期建筑,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明代建筑。密集的民居群体,具有典型的城镇住宅特点。高大的防火墙、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隐显着昔日的辉煌。各户均以天井组合而形成住宅单元,房屋墙体均以三六九寸大眠砖砌成,大面积的清水墙面,冠以起伏变化的白色腰带,并极尽所能地点缀门庐、漏窗,对比强烈、清新明快。房屋四周突起的马头墙争奇斗异,有一字形、担子形(二担子、三担子)、金字形等多种变化组合。房子的二三楼通过外挑走廊,配以各式各样的窗花、栏杆,较好地解决了户内交通、采光、通风等问题,又颇具小范围内的空间艺术特色。檐饰彩绘或砖雕,点缀小型青石花搁窗,从而形成各巷道不同的街景。主街一般为商业店铺,一层伸出小货柜,二层挑出以扩大房间使用面积。
上甘棠的建筑大多为楼房,内部以天井为中心布置各类生活用房。房子的门是格外讲究的,几乎全部设有屏风门,另有一道牢固的进户门,两重门都注重安全防范。
上甘棠村60多岁的周泽民对笔者说,明清时期,上甘棠因与广西交界,匪患频发,所以现有古建筑都注重安全防护。
在密而有序的民居间穿行,每一处民居都是一段历史,每一块镂刻都是一种文化。

摘自:《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