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墙抹灰施工流程:徐向前元帅的军事大谋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9/28 07:47:45

  动员民众 创造“人山”

  所谓军事谋略,是指在军事斗争中,为达成一定目的而构想并运用的计谋与策略。徐向前在各个革命时期运筹军事、思谋定策时,都首先着眼政治,认为军事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军事一刻也离不开政治。正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军事斗争,他在军事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动员民众,创造‘人山’”的制胜谋略。

  十年内战,“徐向前从戎十余载,多在山区转战,莲花山、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太行山,差不多都踏遍了”。因此,他对山地的作战指挥可以说已经纯熟自如。可1938年春天,他遇到了一个新问题:作为副师长,他奉命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一部,到冀南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冀南平原,除了孤独的尧山之外,平沙无垠,林木稀疏,既无险可守,又无地形依托。当时有人断言:从战术上的眼光看来,在平原地开展游击战争,游击队无山地依托与隐蔽,游击队员的两条腿又哪能跑得过敌人的骑兵或坦克呢?因此,平原地区是不可能开展游击战争的。

  徐向前却不信这个邪。5月21日,他在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刊物《群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开展河北的游击战争》的文章,他明确提出了在平原建造“人山”的思想,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伟力。

  徐向前认为,游击队活动的依托,一面是地形上的便利条件,如山地森林等等;另一面是与广大人民的结合。游击队要自己能巩固和发展,并进行机敏的灵活的动作,其主要条件是取得广大人民的拥护与帮助。

  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创建“人山”的思想:

  河北是人口较稠密的区域,假如我们能在河北平原地上,把广大的人民推动到抗日战线上来,把广大的人民造成游击队的“人山”,我想不管什么样的山,也没有这样的山好。……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力量,也只有这伟大无比的活动的人的力量,是日寇无法战胜的力量。

  如何能把散处的人民造成团结的“人山”呢?徐向前给出了科学的答案:

  那就必须在人民中进行广泛的深入的教育说服和宣传组织等艰苦工作,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政治觉悟,使人民本身的利益,与抗日的利益联系起来,使每个人民认识到要想自己不受日本的蹂躏,那就只有为中华民族的自卫战争而牺牲一切,为民族的生存而奋斗到底,这是每个人民的天职,是每个人民应担负起的责任。凡是苟安贪生,把个人利益看得比国家民族利益高的观念,是极端有害的,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整个民族亡了,个人还有什么?

  最后,他得出结论:

  真正站在保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才能造成“人山”,这是政治上最主要的工作。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思想,徐向前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战术要求和详尽的组织计划,其要点是:一、利用村庄,只能作为袭击的掩护,不能作为固守的据点。二、组织骑兵支队,但不应过大,过大即有笨重之累。三、一般游击队的组织也不应过大,但在许多游击队中必须要有基干游击队,其周围组成若干小游击队,配合基干部队作战。四、游击队的主力应位于可以四面周转的地区,其根据地或休整场所应多取几个。五、组成小的脚踏车游击小组,向远距离的行程上活动。

  在徐向前创造平原“人山”思想的指导下,河北各地游击战争的火焰很快熊熊燃烧起来了。

  胸中有数  不变应变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能够不为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准确把握敌情、我情,做到“胸中有数,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个指挥员成熟的标志。在这方面,徐向前堪称一代大家。

  1930年7月下旬,时任鄂豫皖苏区红一军副军长兼红一师师长的徐向前,率红一师两个团及师直特务大队出击平汉路。当部队活动到青山口一带时,得悉敌钱大钧部一个团驻守在距该地20公里的花园镇。该团刚从武汉开来,没有和红军作战的经验,非常惧怕红军袭击,白天挖壕,夜晚坐更。徐向前分析认为,对手虽然装备较好,但属于训练部队,战斗力较弱,红一师指战员则斗志昂扬、求战心切,决定出敌不意,夜袭花园。

  28日晚,部队从青山口出发了。由于各级干部缺乏组织大部队夜行军的经验,致使部队进到花园车站东南7.5公里处时,天已经破晓了!徐向前心里琢磨开了:失去了夜袭时机,还打不打呢?打吧,违反红军尽量夜袭的传统,不一定有把握占到便宜;不打吧,又觉得失去了一次大好的歼敌机会。

  就在这时,地方党组织来人报告说,昨夜镇内敌仓库着火,敌人为灭火折腾了大半夜,官兵刚刚安顿下来,没有特别的戒备。得知这个情况,徐向前当机立断:按原定部署--打!于是,部队轻装疾进,由师特务队化装成赶集的群众,首先清除了敌人外围的岗哨,随后部队主力分路跟进。

  29日早上5时,太阳刚刚露头,敌人正在洗漱,红军主力突然从四面八方冲进花园街。战斗不到3小时,全部敌人被歼。这一仗全歼敌1个团1400余人,缴获重机枪8挺、迫击炮5门、枪800余支和大量物资、弹药。战后,徐向前组建了一个机炮混成团,从此鄂豫皖红军开始有了自己的炮兵。

  1938年3月下旬,为了进一步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决定:在邯(郸)长(治)大道上适当地点,对敌人的运输部队进行一次较大的伏击战。由于刘伯承要到八路军总部开会,他便提议这一仗由徐向前指挥。根据情报侦察,徐向前决定:在邯长大道上黎城、涉县之间的响堂铺设伏,理由是:“这是一个理想的设伏地,在路北设伏,便于隐蔽,又便于出击;而敌人退无路,守无凭藉,且此地居中,是东阳关和涉县两个敌人据点增援的最远距离。”31日凌晨,部队进入伏击地域。

  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使指挥所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电话里传来陈赓的声音:“七七二团报告,东阳关之敌200余人进到马家峪;另外,发现敌骑兵正向我侧后运动。”陈赓判断,可能是敌人发现了我设伏企图,欲从右翼侧击,截断我军后路。这突如其来的情况,给徐向前提出了难题:如果是敌人发现了设伏企图而将计就计,包抄后路,那就应该撤出阵地,放弃这次战斗或别作他图;但如果不是这样,盲目撤出,失掉胜利的机会,那是没打败仗的败仗。徐向前在紧张地思索、判断着。

  “撤不撤?”陈赓又打来电话催问。指挥部里,大家都注视着徐向前。“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徐向前两眼盯着地图,斩钉截铁地说:“情报不可靠!如果敌人发现设伏企图,决不会只派这么点兵力前来‘打草惊蛇’。速派人核实情况!”他拿起电话对陈赓说:“没有我的命令,原计划不得变更。部队不能动,要严密埋伏,不得暴露。情况先不要向下传。”

  约两个小时后,得到的情报完全如徐向前分析的那样:东阳关方向,敌人没有异常动静;陈赓报告的“敌骑兵”,是几头驮驴,由老百姓赶着向北去了。听完报告,徐向前毫无得意之色,只是淡淡地说:“仗是可以打的!”

  早上8点半钟,日军180多辆汽车由黎城经东阳关向响堂铺路段开来。9点左右,完全进入设伏地域。徐向前一声令下,顿时,步枪、机枪、迫击炮,一齐开火,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毙伤敌400多人,180多辆汽车全部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