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上证50etf基金:中国人的模糊思维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8 21:04:07

中国人的模糊思维方式

  •  
  • 所谓模糊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的过程中,以反映思维对象的模糊性为特征,通过使用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等非精确性的认识方法所进行的思维。模糊思维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给人以很大的解释空间或联想余地,模糊思维里有分析,却不以分析为主,它讲究“悟”。

    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说中国人当代之所以科学研究赶不上外国人,之所以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都归咎于国人的模糊思维方式。将这些观点摘要如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中国人的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缺乏思维工具的运用

    中国人的主流思维仍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模糊性;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以上几种所谓"模糊"最突出的是概念的模糊。概念模糊就很难清晰地认识未知世界,概念模糊是我们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你就不可能和他讨论清楚任何问题。所以,概念模糊也为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和诡辩术留下了空隙。轻视概念是不可能对范畴产生兴趣,也不可能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因而我们中国人思维重视直观和经验,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而不作周密详细的分析。所以中国传统思维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这样的思维很难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所以对事物的规律和世界就容易产生不可知论,也就缺少积极性去探索未知领域。这样,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走过来的,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仍然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感性思维,属形象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感性强,理性弱。因此,中国主流思维模式注重直觉体会,粗略地认识思维对象;不追求对感性材料的深层思考和对事物的精确分析,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及对事物粗浅和笼统地描述。

    三、缺乏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使中国人进步缓慢

    虽然中国历史上出了不少的哲人、思想家,但似乎没有一个进入思维领域本身的研究,如何正确地思维,一直不是中国文人视野中的对象。思维的科学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也几乎是一个空白,而西方从2000年前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这种经久不息的研究,把思维工具打造得越来越犀利,逐步成为西方主流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正好相反,我们先秦时期由于中国古代一直未对思维科学进行过研究,对思维的工具性缺乏自觉的认识,先秦时期我国的逻辑思维的火花,就一瞬即灭。(PS:转自http://book.qq.com/s/book/。作者:楚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以下为另一种相反的观点。(本人比较赞同下面的观点)

    模糊思维以定性分析见长,可以用定性分析的语言,简明、规范、扼要地表达客观事物的规律。模糊思维不是“非此即彼”的求证,而是善于多角度考虑问题,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特别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概括,估测事件的进程,作出近似的、灵活的结论。爱因斯坦对中国古代人作出了和西方科学一样的成果感到惊讶,他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这“全部做出来了”,就是模糊思维魔力作用的结果。世界本身是模糊的,人脑的思维机制本身也是模糊的,思维的极致不是精确而是模糊,不精确处蕴含着极大的活力和创造性。电脑之所以没有创造性,就在于电脑只能按照人编好的程序进行确定性的理性思维。《周易》所创立的古老的模糊思维,尽管需要经过理性思维的洗礼,但在今天,这种模糊思维方式不仅有独到的应用价值,而且人类思维的现代发展,不是走向精确,恰恰是向模糊挺进。(PS:转自http://lz.book.sohu.com。作者:陈树文)



    本人在这方面初步涉猎,理论匮乏,就不在这里发表什么观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