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array.parsearray: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实现路径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5:14:46
Vol.7 NO.3
2007 年9 月Sep. 2007
第7 卷 第3 期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
的路径之一,并一直为中国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所探
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可能在两个路径上推进,一
方面是民办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部分公办院校
的改制。公办院校的改制目前并没有实质的推进。民
办高校在总体规模和个体实力上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
展,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1]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外
部环境的制约:强大的公办院校体系和现有的高校招
生体制已经锁定了民办高校发展的空间。本文尝试将
推进部分公办院校的改制与构建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
境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一条中国高等教育市场
化的实现路径。
一、高等教育领域非市场化带来的影响
1.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概念
经济合作组织(OECD)把高等教育市场化阐释
为一个引入市场机制,使大学更具有竞争性和广泛适
应性的过程。高等教育市场化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
和绝对的私有化,其本质就是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使大
学的办学和管理有某种程度的市场特征,其中包括: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实现路径的思考
——基于构建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的视角
毕振力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摘要:公办院校体系和高校招生体制使中国高等教育市场被分割成公办高校市场和民办高校市场两
部分。这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一外部环境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部分公办院校的改制是我
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又一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将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从而有望打通两个分
割的市场,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机遇。本文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一条具体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民办高校;路径选择;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粤内登字O-10267(2007)03-0006-04
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莫
家豪与罗浩俊在整理、比较有关教育市场化的趋势后
总结了高等教育市场化应具备的八个特征:自负盈亏
原则(Self-Financing Provision);市场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Market);政府提供者角色减弱(The Reduction
in State Provision);市场管理原则的采纳
(Adoption of Market-oriented Principles);市场主导
课程(Market-driven Courses);校院创收(Revenue
Generation);内部竞争(Internal Competition);强
调效益(Concern profit)。[2-3]
在教育市场中,学生和家长是教育消费者;在就
业市场中,学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校培养的人
才是学校的产品,用人单位是人才的消费者。市场力
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动力,高等教育市场化是顺
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缺乏市场机制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和
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远大于高等教育供给能
力(我国2007 年高考录取率为58% )的现状,决
2007-08-13;修回日期:2007-09-10
毕振力(1966-),男,吉林松原人,广东培正学院助理院长,高级经济师,法学硕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
学院管理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第3期毕振力: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实现路径的思考7
定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缺乏市场机制。具体体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公办院校领域里,政府集兴办者、投
资者、管理者和消费者于一身。学校的兴建、机构
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工资的发放等都在国家严密而
具体的计划之中。其次,在民办院校中,虽然实现
了办学资金的市场化,但其生源是非市场化的。民办
院校被限制在特定的层次内招生。以广东省为例,民
办院校和独立学院被划分为第二批(本科)的B 档和
第三批(大专)的B 档,同批次的A 档与B 档分数
线差别较大,民办院校在生源上并不能与公办院校展
开竞争,而生源的竞争是高等教育竞争的主要内容之
一。整个高等教育市场被分割为性质不同的公办高等
教育市场和民办高等教育市场。[4]
3 .非市场化机制对高等教育的三大影响
(1 )非市场化机制对公办院校的影响。对于公
办院校而言,计划手段造成以下后果:一方面是教育
经费短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因重复建
设、分拆合并造成的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和管理上的漏
洞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
(2 )非市场化机制对民办院校的制约。如前所
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市场被分割为两个部分,一个是
作为主要部分的公办高等教育生源市场,另一个是作为
次要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生源市场。在民办教育发展初
期,这种市场的分割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民办院校办学
条件与公办院校存在差距,无力承担高层次的高等教
育;让分数低的考生承担民办院校的高学费(因民办
院校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这种高学费是民办院校
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没有
民办院校,这部分学生将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这种
安排难免使人们得出了如下的推论:公办高等学校和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质量不同的高等教育服务,
民办院校在质量方面根本不能与公办院校抗衡。[4]这
对民办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民办院校
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假设(应该也是事实)现在已经有个别民办高
校在教学设施和教学水平上超出个别的公办高校,假
设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个别高水平的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
放在同一档内招生,基于民办高校现有的收费标准和
社会形象,又有多少考生会选择民办高校,或者说高
水平的民办高校是否敢于担此风险?答案可能是否定
的。如此说来,民办高校只能在其内部竞争,领先
的民办高校发展动力不足,落后的民办高校在教育市
场出现萎缩时最先被淘汰。民办院校的地位只能是
“拾遗补缺”。[ 5 ]
再次,非市场化机制对整个高等教育服务水平的
影响。在公共垄断的前提下,高等学校缺少服务成本
最小化的动力机制。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年年增
加,可以说没有哪一个行业会有如此高的投入,而学
生负担高等教育学费却有增无减;高等教育的办学
规模在扩大,而高校的服务水平却在下降,不仅
存在高等教育专业老化、课程老化、教学方式陈旧的
问题,同时存在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校管理不善、
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路径
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或
混合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由完全竞争市场中
的私人提供。 [6] E·S·萨瓦斯认为,高等教育的民
营化发展方向不可逆转。[7]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
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和高等教育需求增加的矛盾,各
国高等教育都经历了程度不同的民营化变革。20世纪
90 年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民营化趋势,如
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出现,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
控制权部分下放到地方和学校,中央与地方两级管
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下学生学费的不断增加;教育与就
业市场的挂钩;公办院校内部的改革等都是其中的表
现。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涉及部分公办院校转
制、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模式的转变、招生录取制度
改革等一系列变革,具体可以按照以下路径来实施:
1 .对部分公办院校进行转制
公办院校“转制”的关键在于运行机制,它主
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包括扩
大财务、人事、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其核心是使
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二是经
费筹措机制,包括通过重组扩大投资渠道,改革政府
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方式。[8]
吴开俊阐述了公立高校转制存在的三种形式:第
一,可能是部分公立高校整体转为国有民营的非营利
性高校。学校的产权仍属于国家,校园和基础设施仍
为国家所有,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私人来维持
学校的日常投入并进行管理;第二,可能是部分公立
高校整体被收购,实现产权转移,学校成为一所适度
营利的营利性高校。第三,是部分公立高校转为一种
8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2007 年 第7卷
办学主体与投资主体高度混合的高校。这种模式较复
杂,本身可能有多种形式:一是参与公立高校“转
制”的私营机构依托公立高校的品牌资源新办独立学
院;二是参与公立高校“转制”的私营机构对公立
高校现有某个学院收购改造;三是公立高校变成一所
股份合作制高校,既有国有股份,也有私人股份,甚
至国外股份。[6]
笔者认为,转制的范围应是有选择的,可以包
括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和地方(行业)所属的大专、本
科院校,并采取先试点再整体推进的步骤。转制的结
果是政府部门不再对转制高校进行直接的财政投入,
转制高校实行与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相同的收费标准。
2 .改革政府对改制高校的投入模式并将民
办高校学生纳入政府资助范围
高等教育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对高等教育
的投入和对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的保障责任,而是政
府对高等教育投入方式的转变。一种观点认为保证入
学机会公平的方法不是政府补贴高校,而是根据财政
需求直接补贴个体学生。[9] 补贴方式包括现行的助学贷
款进一步扩大,建议同时引进国外的教育券制度。
教育券制度创立于美国。为了改变美国公立学校
系统质量和效率低下的状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其1955 年发表的《政府在教育中的作
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券理论。[10]其基本思想是改变
当时政府对公立学校进行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
将原来直接投入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按照生均单位成本
折算以后,以固定面额的有价证券(即教育券)方
式直接发放给家庭或学生。学生到经过政府认可的学
校就读时,可以凭教育券充抵部分学费,学校凭收到
的教育券到政府部门换取教育经费。在这样的教育投
入方式下,学校为得到政府的财政资助,就必须提高
办学水平以吸引更多学生入学。
教育券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投入方式,并已经
在西方国家施行多年。教育券制度在我国可能在两个
方面发挥作用。首先,作为改革政府对改制高校的投
入模式的工具。具体说就是由国家向在转制公办院校
就读的学生发放教育券,学生以教育券抵偿部分学
费,高校则通过与政府部门兑现教育券取得政府的财
政资助。其次,作为国家对民办院校学生资助的途径
的一种有效办法。由于民办院校无法取得政府的财政
投入,民办院校学生无法享受到政府对公办院校生均
投入(包括教师工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部分,
这部分相当于民办院校学费高于公办院校学费中的大部
分,即民办院校学生的高等教育支出完全由学生家长
承担了,这是民办院校学生因高考分数低而付出的代
价,考虑到民办院校毕业生与公办院校毕业生在就业
市场上的竞争力,实际上民办院校学生付出了双重代
价,而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的招生计划同为国家的招
生计划,这已经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新的不
公平现象,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笔者建议,将
民办高校的学生也作为教育券资助的对象。
3. 打破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的招生界限
改革现有的招生体制,不是按照学校的公办或民
办性质,而是按照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由国
家相关部门评估)划分录取的批次。在对改制的公办
院校和民办院校学生均实行教育券资助政策的前提下,
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放在一个批次内招生成为可能。
高等教育被分割的公办高等教育市场和民办高等教育市
场将被打通,学校的品牌、办学水平和收费标准将成
为考生及家长选择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由于有竞争
力的学校可以招收到更多的学生,也就能够得到更多
的政府资助,各类办学主体实现公平竞争,由于实现
了市场化调解,各校的学费标准可能下降,整个高等
学校的服务水平会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各类高校的良
性竞争,进而实现政府、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共赢。
三、部分公办院校转制将为民办院校的发展提
供新的机遇
更多的公办院校转制,高等教育市场化路径将成
为现实,民办院校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吴开俊认
为,对规模庞大的公办院校体系中的部分高校实施
“转制”能很好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促使
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竞争格局的形成。[6]张乐天也指出,
从长远的观点看,公立高校转制将有利于促进公立高
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因而也会从整体
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实施部分公立
院校向民办院校的转制,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
了另一条路径,开拓出另一种空间。[11]
笔者认为,外部环境是制约民办院校发展的关键
因素,但并不否认民办院校内部存在的问题,民办院
校的治理结构、举办者的办学理念等发展战略问题对
民办院校实现持续发展同样重要,人才机制及质量控
制等内部管理问题也是民办院校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外部环境的改变只会给有准备的民办院校的发展带来机
第3期毕振力: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实现路径的思考9
遇,对于发展不利的民办院校,部分公办院校的转制
则意味着更大的挑战,甚至是生存上的威胁。
(责任编辑:宋晓辉 责任校对:彭海河)
参考文献:
[ 1 ]鄢波,李文利.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供需机制初
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
[ 2 ] 莫家豪,罗浩俊.市场化与大学管理模式变迁:香港与
台湾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集刊,2001,(47):329.
[3] 史秋衡. 论高等教育产业化趋势[ J ] .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2 :84-92.
[ 4 ] 刘泽云.从分割的高等教育市场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J].江苏高教,2003(2 )
[ 5 ]蔡克勇.拾遗补缺:民办高校特色发展之选择[ J ] . 中国
高等教育,2007 (1).
[ 6 ]吴开俊.公立高校“转制”: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J ] . 高
等教育研究,2005(10 ).
[7]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3.
[ 8 ]吴开俊.公立高校“转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J ] . 教育
发展研究,2006(3B ).
[ 9 ]金子元久.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问题与前景[ J ] . 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 (6).
[ 1 0 ] 季苹.米尔顿·弗里德曼.“教育凭证”思想及其影响
[J].教育研究,2002(4).
[ 1 1 ]张乐天.实施部分公立高校向民办高校的转制[ J ] . 复
旦教育论坛,2003(1).
An Innovat ion on Career Guidan ce for College Studen ts
in th e Career-Boundless Era
Wu Xiaoy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PsychologicalResearch Institut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1)
Abstract: Shoul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intend to meet the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graduate career-
boundless era, they have to reconstruct their career guidance system. The writer suggests that two shifts must
be effected to construct a new “Entire faculty involved, whole process served”career guidance system. The two
shifts are: 1. from former mentality of tutoring students finding jobs, choosing a career to employability nurturing
hence to serve their life-long employability; 2 from former single-routed on campus career tutoring to a comprehensive
career guidance comprising of direct, indirect on campus tutoring and college-society collaborative
guidance.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Vocational Guidance; Channels; Era of Career-boundless
(上接5 页)
Ponderin g on th e Route for the Market ization of Ch inese
High er Edu cat ion
BiZhenli
(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30)
Abstract: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is severed into two segments—public and private— by its
enrollment system. This environment system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EIs. Another issue that confronts
Chinese HEIs is the reform of the public HEIs. Should the reform get a satisfactory result,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Chinese HEIs would realize. Then the barrier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HEIs could be abolished. The
chance for private HEIs to develop may arrive. A concrete rout to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marketization is
proposed.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Marketization; Civilian-Run HEIs; Route Selection; Outer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