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师现状分析:陕北民歌作者、歌唱者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02:18:41
陕北民歌作者、歌唱者初考       【作者】崔月德 王峰存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中国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文艺和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爱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陕北民歌丰富多彩,浩瀚如海。据有关专家统计,已收集到的陕北民歌达二万多首,革命历史民歌一千多首。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创作者们,是陕北的精灵,是黄土地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理应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民歌,是千百万群众的口头创作和口头传唱的民间艺术。所谓民歌创作者,一般是指利用原有民歌曲调,或改造原曲调、创造新曲调、创作新词形成新的民歌的最早作者,在传唱中群众又不断修改提高。陕北传统旧民歌,由于历史久远,其作者以无法考证。现代新民歌,特别是土地革命以来的革命历史民歌的作者,除了李有源、孙万福等为世人所知外,多数作者已被历史淹没而难以考证。由于受“民歌无确切作者可查”观点的影响,由于重视收集和研究陕北民歌,轻视对陕北民原作者的调查和研究,致使多数现代陕北民歌的原作者都被埋没了。国家新近出版的最权威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上)》,收录陕北民歌594首,署名的作者共5人,农民作者仅2人。研究文艺作品,离不开研究作者。这对深入研究陕北民歌,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而且埋没了他们也很不公正。陕北民歌的作者们,名不可埋,功不可没。为了对这种遗憾有所弥补,也想为陕北民歌的作者们计个公道。笔者多年来,留心翻阅搜集各种零散的历史资料记载,查证到有据可查的现代陕北民歌作者50多人,(除文艺工作者,农民等35作者人),他们大体是由七种类型的人物组成,现整理出来,供陕北民歌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可有的原资料很不完整,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的人来调查抢救陕北民歌作者们的史实,把前人遗留下来的这个空白尽可能的弥补起来。
(一)农民作者
绝大多数陕北民歌都是农民创作的。现代陕北民歌的农民作者,都是旧社会受压迫最深重的劳动人民,热烈拥护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成为革命时代的进步分子,有些还是边区的劳动英雄、文教英雄、人民代表、农村干部。他们继承发扬了陕北民歌的优秀传统,自觉编创了许多新民歌宣传革命教育人民。他们的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时代潮流,曾发挥过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例如:
李有源--《东方红》的作者,誉满中外的“人民歌手”,佳县城北五里张家庄农民,家贫无田三辈佃户。仅上过一冬冬学,长期自学,竟能看书写字。1940年佳县民主政权建立以后,李有源翻身得解放,满怀激情编创了许多民歌、快板、小剧宣传革命。但他总觉得自己的歌还没有把自己和劳动人民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浓厚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他朝思暮想要创作一首歌颂党和毛主席的好歌。194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李有源担着粪桶到县城去担粪。此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霞光万丈,浑身顿觉温暖起来,他心中一动:“把毛主席比作太阳最好不过了”。到了城里,又见到“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的标语。他开妈构思着一首新歌,经反复推敲,终于编出了以《骑白马》为曲调的《移民歌》。第一段歌词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1943年春节闹秧歌时,由侄子李增正在佳县山城第一次演唱出去。1944年春,李增正任佳县移民队付队长,带领七十多个农民到延安开荒种地,走一路唱一路,传到了延安,经文艺工作者加工整理,形成后来的《东方红》,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唱红了全中国。
孙万福--《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作者,边区劳动英雄,陇东人。共产党使当年作马的孙万福翻了身,他带头劳动致富,勇跃支援抗战。1943年11月光荣地出席了边区劳动英雄大会。毛主席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宴请全体劳动英雄。
孙万福面对毛主席,噙着热泪高唱了他编创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表达了边区人民对人民领袖的无限热爱。
王庭有--《绣金匾》的作者。边区文教英雄,边区关中分区人,农村木匠。他积极编创新民歌开展宣传活动。1944年当选为边区文教英雄。受到边区政府的奖励和毛主席的接见。他编创了过许多新民歌。他用陕北民歌《绣荷包》曲调创作的《绣金匾》,驰名中外,久唱不衰。
常永昌--《三十里铺》的作者,绥德县三十里铺村农民,1990年去世。小时家贫无地,多年揽工度日,爱唱民歌闹秧歌。1937年,本村的年轻人郝增喜与王凤英相而私定终身,遭到村里人的非议和增喜父母的坚决反对,强迫包办增喜和另一个女子结了婚。凤英一病不起,仍钟情于增喜而拒绝嫁人。1942年3月,郝增喜参军起身,凤英站在硷畔上依不舍流泪送行,增喜一步一回头走出村外。此情此景激发了常永昌的灵感:“提起我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他根据这个爱情悲剧构想出一个新的民歌,后又找几个青年改改唱唱,用男女对唱的形式,编成了后来风行全国的《三十里铺》。
杨进山--民歌《井岳秀》的作者,著名的农民诗人、民歌手,绥德县白家硷乡海满坪村农民。他心灵嘴巧,能唱能编。半个世纪来,从土地革命唱到改革开放,唱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他一生编创了很多民歌和快板,代表作有《井岳秀》、《翻身歌》、《送公粮》、《变工队上了山》等。《井岳秀》生动地揭露了陕北土皇帝井岳秀的黑暗统治,讲出了“官逼民众反”的真理,指明了红军不可战胜的光明前途。土地革命初期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张永--四季生产歌》的作者,靖边县镇靖人。小学毕业,曾任乡青年主任。是一个有文化的青年歌手。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编创了《四季生产歌》,很爱群众欢迎。这首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边区人民四季生产繁忙的热火景象和努力支持抗战的喜悦心情,也是一幅陕北四季都美的风景画.
马有宽--《边区米脂县》的作者,米脂县杨家沟农民歌手。杨家沟是陕北最大的地主庄园,转战陕北时,毛主席曾住过四个多月。旧社会受尽了压迫的马有宽,对共产党毛主席有说不完的好,唱不完的歌。1947年冬,在土改批斗地主分子马新民的大会上,贫农团团长马有宽以唱代批,唱出了他自己编创的《边区米脂县》,控拆了马新民的滔天罪行,激起了群众的无比忿怒。他还编唱了《毛主席送来幸福粮》、《杨家沟儿女想领袖》,表达了老区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深沉怀念。
白孔章--《打川口》的作者,清涧县高杰村农民。高杰村是陕北土地革命开辟最早的活动中心这一。青年白孔章勇敢地参加了土地革命斗争。1936年高杰村被白军侵占,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红军在川口设伏,把驻高杰村的白军两个排诱出歼灭。白孔章满怀激情创作了长达20段的民歌《打川口》,在清涧广泛流传。
王有--《父子揽工》的作者,边区三边分区盐池县城郊四墩子人,著名的民歌手,小时家境尚好,因官府匪和天灾人祸而破产,父母双亡,妻子病故,领着十多岁的儿子揽工活命,受尽了牛马之苦。在人民政权的支持下重建家业,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民歌《父子揽工》,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惨无人道。以1936年红军西征打开盐池为题材,用《刘志丹》曲调创作了《红军打屈县长》,还有《劳动英雄王科》等20多首民歌和快板诗流传于世。
党成庆--《党成庆哭妻》的作者,绥德县贺家石涧农民,1960年去世。他家贫勤劳,与妻子相依为命同甘共苦,感情甚深。不料一场大病,妻子竟丢下他和孩子英年早逝。他在悲痛欲绝中编了抒情民歌《党成庆哭妻》,倾吐了他对妻子深情怀念,反映了劳动人民纯真的爱情观。
《拔兵小曲》的作者,宁夏人,初中毕业,家贫务农,家有父母妻子小孩,二十二岁被马鸿逵部抓壮丁当兵七八年。1943年秋,他所在的部队准备攻打边区,他趁机弃暗投明逃到了边区。两种政权两重天,使他感慨万千。1944年他创作了长达30段的《拔兵小曲》,全面系统地揭露了马鸿逵统治的腐朽反动罪恶,歌颂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边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他怕国民党迫害他的家属,特意要求民歌采录者隐去姓名。
王统--民歌《红旗》的作者,佳县坪暖子村农民。《红旗》反映的是陕北和晋西北黄河两岸军民同仇敌忾配合作战,抗击日本鬼子犯河西进的英雄事迹。
(二)民间艺人
陕北的民间艺人,都是究苦的农民。深爱欺压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天然的拥护革命支持革命。陕北闹红以后,他们欢心鼓舞,以民间艺术为武器,积极宣传革命。歌颂自己的翻身解放。他们的突出代表如:
丁喜才--1920年出生于府谷县麻镇。天资聪慧,嗓音特好,自幼酷爱陕北民间音乐。12岁投师学习演唱和演奏陕北二人台,成为一个能编能唱能奏的全面手。年轻时,在神府内蒙一带过着以卖唱为生的艺人生活。在演唱实践中,他大担把陕北二人台和绥蒙二人台进行融汇和嫁接,为继承和发展创新陕北二人台音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3年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奖。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慧眼识才,特聘丁喜才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民间音乐。学生鞠秀芳演唱丁喜才改编传授的《五中哥牧羊》、《走西口》等陕北民歌,风行全国,深受欢迎。
张天恩--(1910-1969)吴堡县张家??村人,著名的陕北民间艺人。很有编民歌、编快板、闹秧歌的天赋。在青少年时即兴编创了许多民歌。如《卖菜》、《赶牲灵》、《白面馍馍掇点点》、《跑旱船》、《十劝奴的人儿》等,广为流传,演唱至今。闹秧歌最善扮演蛮婆,吸收戏剧丑旦表演艺术,把蛮婆刻画的非常风趣出神。多次出席地、省文艺汇演会。1959年随陕北民间艺术团赴京演出,文化部授予“民间文艺天才”的奖旗。
郝永发(1917-1983)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绥德县枣林坪乡郝白家山村人。双目失明。12岁跟父亲学吹唢呐、唱陕北碗碗腔(皮影戏)。一生未婚,过着卖艺流浪生活。在晋陕两省的陕北碗碗腔、晋剧、蒲剧戏班演唱伴奏三十多年。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创新,会演奏各种乐器,会唱碗碗腔、道情、晋剧、薄剧、秦腔、眉户,会唱民歌、会说书,晚年即以上为业,他创造性地把各剧种和民歌中的很多曲调,移植发展到陕北碗碗腔中来,为原比较单调的陕北碗碗腔创造了许多新的唱腔曲牌,他是陕北碗碗腔音乐的集大成者和一代宗师。他对陕北民歌的发展也有杰出的贡献。《卖菜》、《五哥放羊》、《偷山药》等不少民歌,从曲调到歌词他都进行过修改和提高。如他把《偷山药》原词改为穷人饿的不行、出山专门偷地主家的山药,增强了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精神。
冯明山--《反对巫神歌》的作者,靖边县新农村乡海子畔村人,是一个以说书为职业的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他不仅会说书,而且会唱戏,会闹秧歌,会唱小曲,会编民歌。1935年刘志丹打开镇靖城,建立了红色政权,冯明山热情参加农村文艺宣传活动,编创了许多宣传新生活的民歌和书词。代表作是1944年夏创作的《反对巫神歌》流传很广。
李思命--《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作者,佳县荷叶坪人。家贫无地,弟兄四人皆以搬船为业。常年奔波于包头至潼关的黄河惊涛骇浪之中。李思命性格豪放,才思捷敏,嗓子特好,是当地出色的民间艺人,是唱秧歌搬水船的高手,深受当地群众欢迎。1920年左右,他与张士铭同演“搬水船”,李思命以老船工与陈姑娘对歌的形式,唱出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和《搬船难》,观众纷纷叫好。后经著名学者李绍华记录整理,词曲基本固定下来,很快流行于陕北和晋西北各地。至今仍为陕北闹秧歌的传统节目。
拓开科--《闹官》的作者,杰出的民间艺人,边区文教英雄,子洲县拓家峁村人。拓开科虽不识字,但很有艺术才怀,善于闹秧歌、说快板、唱民歌、讲故事。陕北闹红以来,他创作过很多快板、民歌、秧歌词进行宣传。影响最大的作品是《闹官》。《闹官》反映了1933年在共产党领导下清涧东区几百农民围攻县城围斗县长,取得抗粮抗捐胜利的故事。1944年冬,拓开科被选为边区文教英雄。11月9日《解放日报》一字未改全文发表了《闹官》,同时发表了周扬同志写的评介文章,对拓开科的创作评价很高。
(三)干部战士作者
1934年,随着土地革命游击战争的普遍展开,陕北高原开始兴起大唱革命民歌。以刘志丹、谢子长为首的土生土长的陕北革命领导者们,因势利导,要求红军和地方干部把开展群众大唱新民歌作为政治任务完成。很多革命干部战士以至党的高级干部,带头编唱新民歌。陕北高原到处是歌声,“唱民歌,闹革命”成了时代的风潮。
崔田民--《游击队歌》的作者,绥德县铁笳坪人。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等职。他带头编创了《游击队歌》。歌子讲了敌人虚弱不可怕和红军必胜的道理,号召大家为粉碎敌人“围剿”,迅速扩大苏区而英勇战斗。
陆定一 李伯钊--1935年红军长征到泸定桥一喧,遇上国党的骑兵进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红星报》主编陆定一同志,为教育红军步兵适应打骑兵,利用民歌曲调,和李伯钊合作了《打骑兵歌》。主要讲了骑兵不可怕和如何打骑兵的战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1936年傅作义骑兵师向陕北根据地北线进攻,气势汹汹,锐不可挡。正在陕北红军急需打骑兵经验的时候,《打骑兵歌》从中央红军传到了陕北红军,很快流行开来。流传中演变成为一首陕北民歌。
白明善--《清涧起义歌》的作者,清涧县高杰村人,著名革命烈士,清涧起义和中共陕北特委重要负责人之一。清涧起义前夕,他创作了《清涧起义歌》,起义官兵高唱起义歌举行了震憾西北的军事暴动。1928年腊月,他还编写了几段秧歌词,交群众春节活动演唱,很受欢迎。
王月明--清涧县人,土地革命时任少共陕北省委组织部长。创作了民歌《骂十声》、《五更鼓天》等。他在青年工作中,非常重视组织青少年大唱革命歌曲,他自己带头编唱新民歌,并登台在省府瓦窑堡的文艺晚会上演唱。
薛世丰--革命烈士,《革命课文歌》的作者。绥德马家川乡薛家坪人。1930年奉党的指示回家乡创办小学,开展革命活动。他废除了《三字经》、《千字文》等旧课本,应用民歌 形式自编了一套宣传革命道理的新课文,既教学生识字懂道理,又让学生向农民宣传演唱。流传下来仅有《革命课文歌》一段。正薛世丰的教育下,这个小学的20多个学生,后来都参加了革命工作。1933年,陕北特委派他到神木参加创建红三支队的工作,后任神木团委工委书记,1935年作战牺牲,年仅21岁。
薛耀邦--创作了《红五团战斗歌》,吴堡县人,红27军红五团战士。这首民歌歌唱了1935年农历正月十五,刚成立不红五团与三倍于我的敌84师艾亚春部激战火烧山(吴堡县城附近),打得敌人大败而逃。晚上晚移到慕家塬,打开民团寨子,全歼守敌。当时在吴堡广泛流传。
郭汉洲 王喜桐--西北野战军战士。1947年8月上旬,西野攻打榆林时,他俩创作了《红缨枪》,在部队和陕北广泛流传。民歌反映了弟兄争上前线,军民团结解放榆林,打败蒋军的豪情壮志。
《兰花花》的作者--陕北红军战士,兰花花的恋人。兰花花本名叫姬延玲,延安县临镇人,从小心灵手巧,长的非常俊秀可爱,人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兰花花”。1936年春红军解放了临镇。一个能歌善舞的英俊红军战士,在宣传活动中与兰花花一见钟情,频频相会,私定终身,偷吃了禁果。不久红军战士东征离开临镇。兰花花的父母受不了风言风语的压力,便把17岁的女儿强迫嫁给本街富户任小喜(就是歌中说的“周家的猴老子”)。任小喜是个恶棍无赖,在宜川抢劫杀人被枪决。第二年,父母又把兰花花包办嫁给镇上一个姓石的有钱人家。这个丈夫一脸大麻子,经常毒打兰花花。兰花花日夜思念自己的红军情人,久病不起,1942年正月病故。红军战士从前方回来听说兰花花被迫嫁人,怕给情人招惹是非,没敢再去会兰花花。后知兰花花病故,悲痛万分,大病一场,在医院里构思创作了后来风行全国,久唱不衰的情歌《兰花花》。
(四)妇女作者
陕北妇女天然爱唱民歌善编民歌,特别是许多婚恋情歌都是她们所创作。可惜多数作者被埋没了,流传下来的作者如:
余步英--著名的女歌手,安塞化子坪人。1935年,她和丈夫积极投入土地革命斗争。丈夫被选为乡苏维埃政府委员,受命到敌区宁条梁镇购买军用品和刺探敌情。被发现,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惨遭杀害。余步英在悲痛欲绝中编创了《想起我丈夫背地里哭》的长篇抒情民歌,歌颂了丈夫的英雄气慨,表达了她继承烈士遗志,革命到底的决心,反映了新时代妇女的高尚情操。
史秀云--《妇女解放歌》的作者。1935年任少共陕北省委青年妇女部长。为了动员广大青年妇女踊跃报名参军和支持革命战争,史秀云和团省委宣传部长白治民等亲自编写文艺节目,登台进行表演。她创作的民歌流传下来的有《妇女解放歌》,对动员妇女放足、反封建、闹革命起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李XX--《陕北民歌选》”信天游(二)、二”的作者,延安县人。家里很穷,父亲病死,母亲改嫁。在她三岁时,继父赌博把她输给人家作媳妇。十三四过门到延安申家庄受尽了虐待。她自编了20多段的《信天游》,诉说她的苦难。1943年18岁时,她奋起反抗,毅然脱离婆家参加了延安宣传队工作。为了避免婆家的纠缠,她要求民歌收集者不要公开她名字。她的民歌情真意切,具有新时代妇女反封建的特色。
(五)集体创作
民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很多民歌是群众集体创作的。就是确切由某人编创的作品,无数群众在传唱中,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比较典型的集体创作如:
石兴昌变工队--石兴昌是边区富县太乐区五乡农民变工队队长。他们村接近蒋管区,抗战期间,国民党53师和168师经常来边区抢劫破坏,群众非常愤恨。在劳动中,石兴昌引导变工队农民编民歌唱民歌,你一句他一句,天天编天天唱,就编出了两首共24段的《吆号子》,揭露了国民党军队为匪作歹的罪行,颂扬了地方干部和群众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田庄民工队--1956年,绥德县组织全县几百民工在石家湾乡牛黄砭沟建筑陕北第一座大土坝。崔家湾乡民工队住在徐家坪村,民工队队长和一回娘家的女青年晚上偷爱,被其妹妹发现,惊动了民工知道,有人竟将男方绳捆吊起,后经批评教育打发回家。事情发生后,田庄民工队以刘四俊为首的一伙青年,众人编,众人凑,编出了20段唱词,由刘四俊配调,形成广泛流传的《牛黄砭打土坝》。歌子说了事情的经过,教育青年人要注意道德,不可乱爱。
(六)文艺工作者
陕北革命民歌兴起于土地革命,成熟于抗日时期。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由“小鲁艺”,深入边区各个角落,向工农兵学习,向民间艺术学习,对陕北民歌深入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提高和仿制创作,使陕北民歌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并很快推向了全国,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歌“采风”活动,仅“鲁艺”一家就收集记录回陕北民歌数千首。鲁艺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1945年由何其芳、张松如(公木)负责编辑出版了第一本《陕北民歌选集》。以后陆续出版了李季选编的《陕北信天游》,严晨选编的《陕北信天游》等陕北民歌集子。
一些广为流传深受欢迎的陕北民歌,都是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整理修改。如马可等对《东方红》、李冠春、王方亮对《三十里铺》、孙谦对《刘志丹》、贺敬之对《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郭兰英对《绣金匾》进行了改词和加工修改,使原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文艺工作者通过“旧瓶装新酒”,用陕北民歌曲调填词,创作了很多深受群众欢迎的新民歌中。如张寒辉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创了著名的《边区十唱》。贺敬之的《秋收》、《军民一条心》、《歌唱我们的解放区》;安波的《欢送抗日军》、《拥护八路军》;高敏夫的《打得日本强盗回东京》、《送郎上前线》、《献给八路军出征将士》;魏风的《永远跟着毛主席》、魏民的《支前线》;白秉权的《秧歌队来到了枣园》等,都是这类作品。
全国解放以后,仅我知道的榆林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尚爱仁、霍向贵、樊奋革、孟海平、陈江鹏等,为收集研究和创作发展陕北民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延安地区我不了解,应该说他们一定做了更多的工作。榆林地区民间艺术团副团长霍向贵同志,三十多年来,踏遍了陕北二十二县、榆林地区175个乡镇、878个村庄、走访了3425个民间艺人和农民歌手,收集回陕北民歌和各种民间音乐5430首(段)。他对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唢呐音乐、榆林小曲、陕北碗碗腔音乐等方面的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起了国内外专家重视和好评。十多次受到省上和全国的奖励。他带着论文参加了“第三十一届国际传统音乐研论会”。他还创作了《说不上婆姨好心焦》、《面对面坐下喝烧酒》、《栽下幸福享万年》、《扬起胳膊甩开手》等50多首新民歌,有的广为流传。
(七)新时期歌手
全国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北民歌培养成长起来一批深受全国人民欢迎的著名歌手。和前辈农民歌手比较,们的特点是: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乐理基础,有些则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演唱家;他们继承发扬了陕北民歌的优秀传统,并从曲调、歌词、唱法上大胆改革创新,赋有新的时代特色;他们通过各种演唱会和广播、电影、电视、唱片、录音带等现代化手段,把陕北民歌推向全国每个角落,推向世界。突出的代表人物如:
李治文(1931-1994)绥德县城关镇人。著名的陕北民歌手,被誉为“黄土高原的歌王”。七岁开始学唱民歌,嗓音特好,能编善唱,很有才气。五十年代初入中央民歌合唱团,一时唱红大江南北。三年困难时期返乡务农。多次参加地方和全国会演获奖。为《人生》、《黄河谣》、《巍巍昆仑》等影视配唱,声名大振。李治文很有创作才能,《拉骆驼》、《跑旱船》、《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等许多陕北名歌经他加工再创作,格外增辉,妙趣横生。他的演唱独树一帜,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体现了朴实、自然、真切的美学原则。权威专家称他是“真正的中国民歌演唱家”。
马子清--著名的女歌唱家,1935年生,绥德县人。她天生一副好嗓子,从小爱唱民歌。1953年入中央歌舞团民歌合唱队任领唱。1958年后,调至延安歌舞团,后到陕西省歌舞剧院歌舞团合唱队。她演唱陕北民歌质朴无华,独具风韵,有创造、有改革。尤其是她演唱的《三十里铺》、《兰花花》、《走西口》、《红军哥哥回来了》等,影响甚广,唱片、录音带很受欢迎。她还为电视片《万里长城》、《黄土魂》、《黄土舞诗》等配唱了民歌。马子清勤奋演唱一生,对陕北民歌的普及和提高有突出的贡献。
贺玉堂--安塞县人,1948年生,极负盛名的陕北民歌改革者、演唱家,延安地区曲协副主席。贺玉堂从小受民歌之乡父老乡亲的影响,酷爱学唱陕北民歌。他继承传统又不断改革创新,他把《走西口》、《摘南瓜》等很多传统民歌,进行修改提高形成自己高亢、宽野、深沉的独特风格,多次在地方和全国比赛中获奖,中宣部授予“全国民歌大王”的光荣称号。为《黄土地》、《黄河》等影视片配唱,震撼了音坛。发行的演唱磁带,深受欢迎。
王向荣--陕北民歌手的后起之秀,1952年出生于府谷县一个父母都是民歌手的农民家庭。从小跟着大人学唱民歌,上学时已显露了他唱歌的艺术才华。因生活拮据而中学辍学。在掏炭、烧砖、赶牲灵、跑口外的艰苦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陕北、山西、内蒙的民间艺人,向他们学会了许多山曲、蒙汉小调和二人台曲目。1983年入榆林地区民间艺术团任歌唱演员。在国内外演出很受欢迎,荣获全国优秀节目奖。参加了《黄河在这里转了个湾》、《悬崖百合》、《泥土芳香》、《陕北民间艺术》等电影电视片的摄制和配唱,引起强烈反响。他擅长编山曲、改民歌,老歌经他一唱便有了新意。他音域宽广,真嗓假声,变化自如,给陕北民歌增加了新的光彩和时代气息。《你把哥哥心扰乱》、《一年四季浪里钻》、《十对花》、《上香》、《参神》等旧民歌,经他修改再创作而演唱,热情奔放,神韵独特,轰动了国内外歌坛。
陕北民歌的有名作者和无数无名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创作了陕北民歌这一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研究陕北文化、历史、社会、人文、民俗等最丰富最真实的历史资料。深入研究陕北民歌的起源发展和创作实践,发扬陕北民歌的优秀传统,发扬延安时期革命文艺和民间艺术结合的成功经验,对繁荣新时期文艺创作,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来源:魅力陕北)
最近读者
醉竹
rain703703
gtm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