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明月刀第一门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7:23:50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文言难点】

    1.注意理解句中的通假字

1)长沮、桀溺耦而耕。                (“桀”通“杰”,形容高大)

2)是鲁孔丘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

4)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辟”通“避”,躲避)

5)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除草)

6)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返”,返回)

2.注意句子中活用的词

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子路从而后。                      (“后”,名词活用作动词)

3)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4)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歌”,名词活用作动词)

5)耰而不辍。                       (“耰”,名词活用作动词)

6)止子路宿。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

3.注意区别句子中古今同形异义词

1)君子之至于斯也。  

(“至”为动词,“到”的意思;“于”为介词。现代汉语中“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夫子”指孔子。现代汉语中“夫子”指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3)使子路问津焉。    

(句中“问津”意思是“探询渡口”。现代汉语中“问津”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丈人”尊称老年男子。现代汉语中“丈人”指岳父)

5)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指第二天。现代汉语中“明日”指今天的下一天)

4.正确理解下列多义词  

1)见

仪封人请见。                 (读作xiàn,引见)

吾未尝不得见也。             (读作jiàn,见面)

(2)是

是鲁孔丘之徒与?             (相当于现代汉语判断词“是”)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代词,这样)

(3)为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作为)

曰:“为仲由。”               (是)

杀鸡为黍而食之。             (做饭)

(4)与

是鲁孔丘之徒与?             (通“欤”,句末语气词,吗)

鸟兽不可与同群。             (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与)

(5)行

至,则行矣。                 (走)

明日,孔子行以告。           (走上去,赶上)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推行)

(6)于

君子之至于斯也。             (介词,到)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介词,对于)

子路宿于石门。               (介词,在)

(7)之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助词,起破坏主谓短语独立性的作用)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代词,那儿)

是鲁孔丘之徒与?             (助词,的)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代词,他)

5.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宾语前置句。宾语“何”位于动词“患”前)

2)夫执舆者为谁?        

(判断句。“为”表示判断)

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介词“以”的宾语“谁”前置)

4)子路行以告。      

(省略句。“以”“告”后均省略代词“之”)

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省略句。前句省略主语“接舆”,后句省略主语“孔子”)

6)子路从而后。   

(省略句。“从”后省略代词“之”)

7)至,则行矣。   

(省略句。前句省略主语“子路”,后句省略主语“丈人”)

8)晨门曰:“奚自?”

(介词“自”的宾语“奚”前置)

 

【翻译参考】

    1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

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

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啊?”

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道:“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农具松土,根本就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了老师。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改正了,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话。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还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把这事儿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这位老人。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能废弃呢?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行为原则。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至于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早晨看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啊?”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专题探究】

    1.针对长沮、桀溺的嘲讽指责,孔子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怎样理解孔子此言?从这一话语中看出孔子怎样的思想境界?

孔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层意思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说天下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一层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后一层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是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从孔子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世间众生深刻关怀,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的思想境界,或者说,这是一种“悲悯天下”的情怀。

2.选文中出现了长沮、桀溺、接舆、荷丈人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孔子跟这类人物有什么异同?

孔子跟长沮、桀溺、接舆、荷蓧丈人等都对混乱污浊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与人生追求有很大的差异。长沮、桀溺等人选择了消极避世,洁身自好,不注重对社会道义的承担;而孔子则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力图改变社会现状,并且不屈不挠,很少考虑到自我的名利得失。

3.从“长沮、桀溺耦而耕”和“子路从而后”两则文字,可以看出它们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人物语言内涵丰富。子路探询渡口,是实实在在的问路,而长沮、桀溺却“顾左右而言他”,就人生道路大做文章,话语之中蕴涵着对人或事的深刻认识、贬责或者箴诫。荷蓧丈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针砭之意十分鲜明。这些人物的语言显示了不同信念和追求的强烈碰撞,而且各具声色情态,耐人寻味。

第二,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既简练,又为人物增色。例如“子路问津”一则,在描写桀溺语言之后,加上“耰而不辍”这一动作,显示了桀溺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情态度,同样的,“子路从而后”一则中写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也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神态。这些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是却使人物格外增色,人物形象也格外鲜明。

第三,人物相映成趣。这两则文字,直接出场的是子路和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但实际上场外有一个跟长沮等人对立的核心人物——孔子。长沮等人避世却没有忘世,对世俗有一定的关注,却终究超然避世。在先秦典籍的人物画廊中,他们显得非常独特,跟孔子相比就更是如此了。而在这一组形象的映衬之下,孔子形象也变得更加鲜明突出,孔子的思想境界更加高远。

4.如何认识孔子的勇于担当精神?

首先,孔子有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那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他的有道境界,就是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主张的政教伦理观念,社会一派祥和安宁。他把实现这一有道境界作为自己的责任,认为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推动力。

其次,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还表现在他那悲剧性的执着上。为了达到实现天下有道境界的人生目标,他百折不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点,选文既通过长沮、桀溺、接舆、荷蓧丈人等避世之士的对比,通过仪封人、子路、晨门等人侧面描写凸显出来,还通过孔子自己义无返顾的话语体现出来。孔子一贯的行为就是如此,他周游列国的时候,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陈蔡间的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可吃,随从的弟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可是他依旧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坚定地面对困难,丝毫不言放弃。

再次,孔子的勇于担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人格本质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勇于担当民族重任的悲壮、崇高的人格一直闪耀着光辉,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千古,渗透到了文化血液之中。孔子甘为“木铎”、勇于担当的精神,正彰显了这种人格品质,闪烁着这种人格魅力,它至今仍激励着人们“铁肩担道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