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宝的电影全部国语:【文集专贴】宗萨的可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3:47:47
目录

蒋扬钦哲仁波切祈请颂
宗萨仁波切简介
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教示及佛法事业概要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行传
金刚乘的外相与内在意义
双运 空性
无明始于当下
明空不二
觉悟战士的修行次第
不分教派——宗萨仁波切专访问答录
佛法概要
什么是佛法 什么不是
四共加行与四加行
前行法(四加行)的重要性
在金刚乘的道路上——龙钦心髓四加行教授之问答
智慧与慈悲
给修道者的建言
忠告
实相从来就不是二元性的
奢摩他之开示
上师与弟子
师徒之间与男女关系
佛法的修行人
我的堪布——贡噶旺秋
虔诚
讲授《如雨般加持上师瑜伽》之前所做的开示
行善养成习惯 积功德可运用于实际生活
替别人着想 以别人的观点看事情
学佛的动机
没有参考点
专访《高山上的世界杯》导演宗萨仁波切
钦哲仁波切对《旅行家与魔术师》的评论
《旅行者与魔术师》
左手佛典,右手电影
如何同时成为一位修行者与生意人?
西藏佛教在西方
金刚橛大法会开示
对于供灯的开示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接近上师
谈佛教的大护法之一:印度阿育王
修心七支法要
见地、禅修、行为
由注意得到自由
静忿百尊开示
入中论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中观见
动机与行为——佛教与印度教
如何趋进佛法
时间是个大骗子
论善巧布施——为什么我不是建筑迷
大海中的一滴水
佛教的大护法之二:须达多给孤独长者
介绍佛法
仁波切答复某些问题
佛教与治疗
《普贤上师言教》开示辑要

附录:莲花生大士祈祷文

【收集、整理:阿枫】
愿我堪为众生之依怙     
文殊福慧
等级:四禅五不还天
文章:640
积分:84
注册:2004-01-11 14:27:00
  2006-10-21 08:41:18  第 2 楼 蒋扬钦哲仁波切祈请颂
根松成林嘉才仁波切 译

法界怙主白玛东俄楞
无二蒋扬曲杰洛珠尊
化身土登曲杰江措知
虔诚祈请加持本性净



宗萨仁波切简介

宗萨蒋扬钦哲秋吉嘉措,一九六一年出生于不丹,在九岁时即被萨迦法王认证是宗萨蒋扬钦哲秋吉罗爵(是上世纪最著名的西藏上师,有所有派别的传承,生于一八九六年,圆寂于一九五九年)的转世,噶玛巴(即大宝法王)亦加认可,由顶果钦哲法王为其举行升座典礼。在西藏,大家公认秋吉嘉措是第三世蒋扬钦哲传承的主要化身和继承人。仁波切从萨迦佛学院毕业后,更接受了包括噶玛巴、萨迦法王以及敦珠仁波切等大喇嘛的教导。

萨迦法王曾经谈到:第一世与第二世钦哲仁波切都是真佛以人身来示现,无论他的禅定、说法、著作以及修持,都是凡夫所不可思议的境界,第三世的钦哲仁波切虽然其身体与前两世不同,但他的心与前两世是完全一样的。另外,竹巴噶举的竹千仁波切亦曾说:钦哲仁波切是文殊菩萨在二十一世纪的化现,对钦哲仁波切有一分的信心,就能得到文殊菩萨一分的加持。
愿我堪为众生之依怙     
文殊福慧
等级:四禅五不还天
文章:640
积分:84
注册:2004-01-11 14:27:00
  2006-10-21 08:41:37  第 3 楼 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降生事迹

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生于一九六一年七月六日,降生地为不丹,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其祖父为红教法王依怙主敦珠仁波切,父亲为红教大德依怙主听列罗布仁波切,母亲之家族出自贝玛宁波,外祖父为著名之竹巴噶举喇嘛,得法自释迦师利,终身修持“那洛六法”。宗萨蒋扬先由萨迦崔津法王认出,后由大宝法王、萨加达钦法王等认证。敦珠法王授以法衣,并由顶果钦哲法王在不丹为其主持升座大典。

受法经过

宗萨蒋扬升座时年七岁,其后十年间,跟随众多之堪布学习佛教哲理,包括在印度德拉东的萨迦大学就读六年,此后七年间又从众多不同教派之仁波切学习,例如从顶果钦哲法王和敦珠法王得完整之宁玛派教法;从萨迦崔津法王得完整之萨迦派教法;从噶举派的大宝法王、苏南桑波、康杜、圆社等仁波切修习佛法,钻研西藏佛教四大宗派之法要。

弘法特式

宗萨蒋扬仁波切自一九八一年开始,先到东南亚,后到香港访问。一九八四年先后到澳洲、东南亚及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弘法,此后随缘度众,如今其弟子遍及全球,为新一代最具风格及名气之大仁波切之一。

其弘法之方式深入浅出,透过世俗之电影、音乐、艺术、幽默之演说方法,将佛法渗入人心。其作风果断而大胆,将一些佛教名相与概念,以崭新的理念加以诠释。例如将寂天菩萨所着的《入菩萨行论》配合中国著名之《孙子兵法》及卓钦充巴仁波切之《香巴拉》教法加以融和来讲授;将苦恼之人生比喻为“战场”;修行人为“战士”;“菩萨”为内心充满勇气及使命感之战士;“五毒”——贪、嗔、痴、妒、慢为“敌人”;“戒律”与“专注之投入”为行军所须之“纪律”;“智能”为战士之眼睛,失却则变成盲目等。

宗萨蒋扬仁波切另一个特点是坦率、真诚、谦卑、敢言而无畏——言人所不敢言,将一些传统之藏密概念、修行过患,甚至自身之尊严加以击破。从以下之演说及答问对话中,可略知一二。如:

——“今天许多自称上师的人,提供许多缺乏基本见地的修行方法,却根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西藏人有个特征,喜欢追逐许多喇嘛和灌顶,这是为什么西藏人比较迷信的原因之一;而印度人虽然可能也有许多迷信,但基本还是倾向于理智。”
——“给予灌顶的人,必须从他自己的上师得到过同样的灌顶,而且他也必须修过所灌的这个'本尊’或'密续’的法——这些条件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了悟的相续,必须要出现在上师身上,灌顶才能有效。如果你想为某人倒一杯水,那么从水咙头经水管到水源,都必须有水才行;要是水咙头坏了,或是水管接得不对,就算井里的水再多,你也无法从那个水咙头取得一滴水。这种不中断的连接是给予和接受灌顶时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现代许多上师并没有这种连接,很可能是因为从来没修过这个法,没受过这个灌顶。在你和上师建立关系之前,譬如接受他灌顶之前,要毫不犹豫地检查上师的资格与凭证。误把敬意或信任放在仁波切、活佛、喇嘛等头衔上,或者放在某人的名声上,可能会为你带来许多麻烦。有些人自称为仁波切,但却未必有资格给人灌顶。”
——问:“怎样将忍辱与智能落实于日常生活?”仁波切答:“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而且你也问错对象。不过倒是可以提供两首偈颂,凡是关切这个课题者,赶快将之记下。(外相是骗人的,外相所显未必是事物之本性。)、(替别人着想、以别人的观点看事情。)这或许多少帮助你长养忍辱、智能,我本人则根本做不到。之所以再三强调这点,无非是希望大家不要对我有过高的期望。十七年来,我被训练如何说法,因此我可以说法无碍。但是永远不要来到我面前,祈求做我的弟子。我太爱自己,以致不会对你说实话,自然是不够资格做别人的上师。”

宗萨蒋扬仁波切弘法多年,其间亦经常闭关修持,对自身之要求,从不松懈。他甚少为其弟子举行灌顶,喜欢以说法的方式先令众生之智能萌芽,再引导他们作进一步之短期闭关修持。其作风踏实而稳健,不喜浮夸,也不会为收多点供养而随便举行大型灌顶,因而建立了一种既清新、爽洁而又带刚强之气之独特形象,为新一代之修行人树立了典范。

为了培训人才,利益后世,宗萨蒋扬仁波切开办佛教大学和闭关处多所,造就许多有学问和有成就的导师,遍及整个世界去弘法利生。仁波切除了承继在西藏东部之弘法职责,主持“宗萨大学”及其闭关中心外,亦在印度、不丹、西锡金之圣地扎卡塔西顶开办佛学院及大学。

宗萨蒋扬仁波切不喜欢成立学会,后因顶果钦哲法王之提示与感召,并应信众之恳求,作出了具智能之抉择,于世界各地纷纷成立“悉达多本愿佛学会”,以更有效及有组织地弘扬“不分教派”之思想及佛法。学会分布于加拿大、美国、德国、印度、澳洲、台湾及香港。

由于顶果钦哲法王的指示,宗萨蒋扬仁波切制造数以千计经特别修法之宝瓶,由各喇嘛或堪布带往世界各地埋藏地底或投入海中,以祈求世界和平及环境物质元素之调和。此行动历时数年,宗萨蒋扬仁波切花了无数的精神、金钱与时间以完成此悲愿。此行动亦突显他的毅力与无尽的慈悲,以实际行动寓修持于日常生活中。

修持证量

宗萨蒋扬仁波切从不谈及此等话题,亦无人敢问,即使有此提问,相信答案一定十分有趣。毕竟众生之“执着”与“我见”甚重,修行时若视此等所谓“证量”为必备产品,将之投以“崇拜”、“祈求”甚至“渴求”之心态,将令修行误入歧路,引致严重之障碍。对大德之生平及其证量,应以随喜赞叹及鼓励视之,修行时之心识变幻无尽,执之将成过患。所有神变,可以当作一场魔术表演,甚至一笑置之。修行欲更上一层楼,必须破此一执。

请转法轮

宗萨蒋扬仁波切近数年因闭关修持而甚少来港弘法。为解众生之渴求,仁波切之着作《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最近被译成汉文在台湾出版。此书以深入浅出之例子与文字,精简地对佛法作全面之通论,并将西藏佛教的一些正确观念带出,以纠正扭曲不纯的一般观念。此书既适合初学者,亦带给资深佛学者一些启示与提醒。

宗萨蒋扬仁波切的着作一般比较凌散,由其弟子结集并译成中文的不多,亦不普及。今次此书以具体、系统而富结构性及较详尽之形式编排推出,为众生之一大福音。此书虽然能舒解众生之短暂饥渴,仍有待仁波切之努力,为再进一步之深广弘扬佛法,作出更大之贡献。除了祈望他能够接触更多信众,举办更多佛学讲座外,对他更大之祈愿,是希望他能够推出更多有系统、有层次之佛学着作,以其独特而精辟之演译风格,带领众生进入智慧之佛法大海。由于他曾周游列国,对大多数众生修行时之弊病甚为了解,其着作将可适当地纠正歪风。若能如此,实乃众生之福,如甘露飘降。

请佛住世

宗萨蒋扬仁波切秉承藏传佛教里最优质之传承与教育,是一位出色的上师,享誉世界。由于推行“不分派别”之优良传统,其胸襟之宽大引发修持佛法之正确观念。为利如母有情,于此谨以至诚,衷心祝祷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健康长寿住世,并祈望所有众生及其弟子,均能常持忆念,颂祷仁波切之长寿祈祷文,请佛住世。

常忆文殊师利师 至诚祝祷恒住世 健康化示无尽法 利乐有情甘露施
愿我堪为众生之依怙     
文殊福慧
等级:四禅五不还天
文章:640
积分:84
注册:2004-01-11 14:27:00
  2006-10-21 08:41:59  第 4 楼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教示及佛法事业概要

钦哲传承

佛教强调一位活生生老师(活佛)的需要。从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传承中,持续地有许多伟大的行者跟随着佛陀的典范,藉此达至究竟成就的目标。这些伟大的圣者也不断地教导他人证悟之道。因此,佛教徒视己之师为觉悟根源的活教材。就佛学之道而言,一位真正的上师是相当重要的,他可以激励学生成长,并直指学生入道的歧途。

在藏传佛教里,认证得道上师的转世是相传甚广的传统,由于他们对众生奉献的愿望,趋使自己一再转世于人间社会。这些转世化身被称为“祖古”,意即因慈悲愿力而转生。这些祖古通常会继续他前世或过去多世的责任,并延续维系过去理论与实修的传承,钦哲传承便为这些祖古之一。

蒋扬钦哲旺波(公元1820—1892)在西藏是以精通藏传佛教各教派而家喻户晓,他创立了不分教派的“利美”运动,并致力于保存所有现存的西藏佛教传统。他学识渊博著作广泛,被视为已成正觉的最高成就者。他的转世蒋扬钦哲却吉罗卓(公元1894—1959)被视为蒋扬钦哲旺波的主要化身,并继承了他的弘法利生事业,且亦著作等身。蒋扬钦哲却吉罗卓在中共入侵,离开西藏后,圆寂于锡金的冈托克(Gang-tok)。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于公元1961年出生在不丹,被视为蒋扬钦哲旺波的二度转世,他曾跟随许多伟大的上师习法,尤其是尊者顶果钦哲法王。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年纪很轻便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成立佛学中心,资助修行者,出版经典书籍,并到世界各地弘法。宗萨钦哲仁波切承继了传承上在西藏东部的弘法职责,主持宗萨学院及其闭关中心,并在印度及不丹又创立了佛学院,且在澳洲、北美及远东地区成立了许多佛学中心。近年来,仁波切以较多的时间专注在闭关修行。

佛陀的教示以及利美运动

证悟的本质并非获得新知,而是去认知并了悟到心意本然的明觉。努力达成这种开悟的成果,乃是为一切有情众生之相对福祉与究竟证悟而为。延续佛教在印度千年的古老传承,佛教在西藏,使成千上万的行者得道成就,自此佛教便在西藏繁荣兴盛起来。此兴盛的基础为寺院僧团,出家僧尼为个人之解脱,持守别解脱戒(Pratimoksha)他们修行强调智慧与慈悲的合一的大乘教法,于个人禅修的秘密庄严,他们会引用密咒乘之果乘道的观修法。

个别的上士行者,会到高山之上离群索居,并在洞穴或茅蓬中,过着非常简陋生活,进而达至觉者的最后成就阶段。尔后,便献身于教诲他人。这种心意本然明觉的持续体悟经验,于是就这样代代地相传下来。这种未曾中断的相续经典知识,与内在的觉悟,合称做传承。

佛教传承的原意,并非为政治权势或致富,而是为寻求证悟者提供教法。即使某些伟大的上师选择做个乞丐,或过着怪异的生活,他们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要利益有情众生,并维系佛法不衰。佛法能够留存至今而未腐败,即由于这些男女修行者的贡献,以及他们全心全意真诚关怀他人的福祉与解脱。

依于时空的需要,许多的传承在西藏兴起。一般来说,他们总称为实修传承的八派,这些包括宁玛、噶当巴、道果(萨迦派)、玛尔巴噶举、香巴噶举、决、觉朗(Jonang)以及布顿(Bodong)传承。他们都含盖了佛法旳精要,并能让行者成就圆满正觉。经过几世纪的传递,这些法要教示都维持相续不断,但却变得越来越稀少,其中的某些传承持有者,过着凡夫俗子的生活,成为不起眼的小市民。

蒋扬钦哲旺波自小便极关切佛法的保存,青少年时期,便四处向这些传承持有者求法,最后,共追随了一百五十多位上师。后来,在年近四十之时,不再学法,而开始终生闭长关,在藏东的宗萨佛学院里,他从未跨出自己的房门一步。在他修行与闭关之间,他会和亦师亦友又是弟子的蒋贡康楚罗卓泰耶,一起有系统的整理这些教法,以帮助他人来经验领悟这些教法。这样的做法,让禅定与见地的实修,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因此而名闻遐迩,成为不分教派的利美运动。这开启了佛学理论更宽广的视野,并凸显出使佛学成为生活经验的必要性。

由于蒋扬钦哲与蒋贡康楚的声望日益远播,他们超越了个别传承的限制,成为当代许多伟大上师们的导师。他们的弟子也延续这样的趋势。而蒋扬钦哲旺波的转世,尤其是蒋扬钦哲却吉罗卓及顶果钦哲(公元1910-1991)延续维持了利美的传统。身为钦哲却吉罗卓的转世,并为顶果钦哲的主要弟子之一,现在的宗萨钦哲突登却吉嘉措(生于公元1961年)誓言献身沿袭此一传承。

宗萨佛学院

由于过去生的法座,西藏的宗萨佛学院,仍由现在的宗萨蒋扬钦哲主持。另因西藏佛教团体仍处于流亡之中,仁波切在印度、锡金以及不丹成立了几个分院。这些学院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教育,通常为九年的学院教育,学业完成者,便授予堪布的学位。在几位伟大的学者指导之下,尤其是尊者堪布贡噶旺秋,这些学院赢得了道地佛学院之美誉。仁波切更进而在锡金与不丹成立了闭关中心,提供出家僧或在家居士到此闭关。

仁波切曾接受许多的传承法要,主要来自于顶果钦哲仁波切,以及他的祖父敦珠仁波切和索南桑波老师,而他自己也将这些法要,传递给他的学生们。他在东方以及西方广为弘生,为随应学生们的祈望,在世界各地为在家修行者成立了佛法中心。这所有的组织,已统筹为一,称为悉达多本愿会。

悉达多本愿会

悉达多本愿会的目标,乃为提供个人成就证悟必要的协助,并在佛法的教示中,激起不分教派的觉醒正念。

悉达多本愿会,在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指导之下,是一个非营利中心之国际性社团。大多数都在当地国家,合法注册为慈善的社团组织。

悉达多本愿会的工作项目包括有:建立学校和禅修,举办佛学讲演与座谈,筹募教育与修行训练基金,出版重要佛学经典,资助出家与在家行者长短期的禅修闭关,并帮助需要扶助的人。

初期,悉达多本愿会在公元1989年,举行了一个吉祥宝瓶计划,这个计划是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祥和,而在全球各地埋下特别装藏过的宝瓶,共有五千个宝瓶,装满了各种药草、珍贵物质以及祈祷文,分散到世界各大洲的每一个国家。

目前,有几项主要的活动正努力地在推动,有些则尚在开发之中。在印度比尔(Bir)的宗萨佛学院,有将近两百五十位的出家僧受惠,截至目前造就了十四位的堪布(相当于藏式佛学院的博士学位)。不丹德瓦唐(Dewathang)的却吉贾措佛学院,有五十多位学生研习佛教哲学。在藏东接近德格的宗萨佛学院,共有两百多位出家僧侣。而金刚持寺院(Vajradhara Gonpa),则是在澳洲的一个闭关中心。在加拿大的惠斯勒滑雪胜地,则有海天闭关中心。中华民国悉达多本愿佛学会亦于民国八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正式成立。悉达多本愿会亦计划在德国成立一个分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耶输陀罗出版社。而白莲教育基金,则是为失学儿童募款,目前已认养了四十多位难民儿童。

【注:悉达多本源佛学会 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
愿我堪为众生之依怙     
文殊福慧
等级:四禅五不还天
文章:640
积分:84
注册:2004-01-11 14:27:00
  2006-10-21 08:42:25  第 5 楼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行传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降临世间,他所传下的教证二法,由于过往上师及善知识们的执持与弘扬,使得至今仍有佛法可以听闻。也由于他们的指导,使我们入佛们之后,知道要去恶行善,进入解脱遍智的道上,他们的功德是等同佛陀的。西藏四大教派中有一最重要的口诀就是“要知道上师善知识的恩德比佛陀还要高、还要大”。说明了上师的重要。

知道上师的重要后,必须对上师有信心、相信上师,但是对上师的信心要如何产生呢?就是要了解上师的生平事迹,对上师的信心自然生起。不论是显教或密教,对上师的信心,都要透过上师行传的了解,因此听闻传记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世 蒋扬钦哲旺波

第一世汤杰千巴蒋扬钦哲旺波的名字是蒋噶旺贝蒋千,第二世的名字是确吉罗卓,第三世的名字是突登却吉嘉措;在这三世仁波切的名字之前,都要冠上“汤杰千巴蒋扬钦哲旺波”,这个名称为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赐。

汤杰的意思为一切,千巴是知道,合译为“了知一切”。所谓“汤杰千巴”意即没有一样不知道的,是全知的;这四个字的涵义是不容易做到。以世间法来说,要精于歌唱、舞蹈等技巧,就得花上一、二十年的工夫,更别提要完全了知了。因此蒋扬钦哲旺波名字之前冠上“汤杰千巴”就是意谓他对一切所知法的要点完全了知,而且对于西藏八大教派,他没有不知道的。

蒋扬钦哲旺波到卫藏、西康等地游学参访十三年,在这十三年当中,亲近了一百五十位上师,接受他们的教法、口传、灌顶及教导。曾依止过一百五十位上师的,在西藏是绝无仅有的。他所依止的一百五十位根本上师都是不分教派的上师,其中不共的根本上师有四位,女性上师也有四位。他将依止一百五十位根本上师所听闻的教法集结成七百大册,这就现在来说是无法计算的。以大藏经为例,共约四百册,而七百册是远大于四百册的,所以它难以计数。即使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里西藏教法的藏书也不可能有七百册,且要七百册均是不同的教法,更是困难。就密续教法而言,目前存在的只有五、六种之多,如:幻化网、喜金刚等,但当时蒋扬钦哲旺波就已听闻到二十七种;他不但将所听闻的教法合集为七百册,并且加以修学,他亲口讲说自己对每一教派都非常熟悉;所以他是经学习后而成为智者、博学多闻的。试问世间能读上七百本书的人有多少?且对于所学的七百册教法,不只是读诵而已,听闻后,又自修自学。且所听闻的是七百大册而非七百小册;因此蒋扬钦哲旺波的博学多闻和智慧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所谓的“了知一切”。

其次,“蒋扬”是文殊的名字,即诸佛的智慧称为“蒋扬”。西藏有很多上师是文殊的化身,而我们说蒋扬钦哲旺波为文殊的化身,是根据几个原因来说的:文殊真实名经上记载:“赤松德真王是文殊化身。”此乃佛陀亲口授记的。

赤松德真王在西藏有身语意功德事业五个化身,如:第五世的达赖喇嘛是赤松德真王的事业化身,而其五个化身的总集就是蒋扬钦哲旺波。莲师也授记里赤松德真王的五个化身会总集于蒋扬钦哲旺波,并且说他出生时就有头发。当蒋扬钦哲旺波出生时,果真如莲师授记般,头发长及耳际;也就是一出生就是长发。蒋扬钦哲旺波在他自己的传记也提到,他出生时就得到莲师和文殊的摄受。他出生时,天空中出现“第”字的声音,当时他的心并非一般的意识,而是已了知一切法,且对于他以前所有的转世及过去所做的事,了若指掌。他对寻获的法本或佛像,一看即刻知道它是写于或制于什么年代。比如第五世达赖喇嘛时的法本,他一看就知道是第五世达赖喇嘛时代的。再说到蒋扬钦哲旺波有肚子痛的毛病,为什么呢?他回忆起自己还是一位印度班智达时,名叫拿吉宁千。当他在没有人烟的山上修行时,一天一位外道国王带着臣子来到他修持的地方,歌舞饮酒、尽情欢乐;开心之际,他们商议要做一件大事。有臣子建议去抢夺其它国度的村镇,搜刮他们的钱财,有些则认为:“若能毁灭佛教,使他们改信我们的教法,这才是好事。”

建议一提出,国王和其它臣子都一致赞同。当时空行母授记说:必须由拿吉宁千班智达诛除这些国王及大臣才能拯救佛教,若拿吉宁千不将他们诛除,佛教将此毁灭。因此拿吉宁千化为一头牛。牛一出现,国王及大臣们完全还来不及知道它从哪儿来,就以牛角将他们抵死;由于这个缘故,蒋扬钦哲旺波才有肚子痛的果报。

又在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殷切祈请下,蒋扬钦哲旺波写下宁玛巴一百多位伏藏师的传记。这是他于禅定的净相中,了知这百位伏藏师的出生年月、出生地点、父母是谁、住世几年、取出何种教法等等,除了文殊菩萨之外,是没有任何人办得到的。当时若你知道八百多年前有位名叫多杰汤美的伏藏师,其余别无所知,以此请教蒋扬钦哲旺波,只要他稍作禅定,便能清楚的告诉你他是什么时代的人、出生在何处、取出多少伏藏教法、现在仍有多少伏藏教法留存世间。所以他是文殊化身,他的了知是没有任何障蔽的。

钦哲的“钦”是智慧的意思,“哲”是慈爱的意思,指对所有的众生就如同母亲对独子般的慈爱。“旺波”是最好的、最上的意思。蒋扬钦哲指的是文殊菩萨现出人身,用意就是为了利益人道的众生。蒋扬钦哲旺波住世七十三年间,所做一切都是利益众生的事,除此之外其它都没做。他如何利益众生呢?可以外传、内传、密传三部分来讲。

外传讲的是他的父母亲、出生到圆寂前依止的上师、接受的灌顶、教法、如何传给弟子、一生如何修持、修建几座寺庙、塑了多少佛像等等。这些由蒋贡康楚仁波切写下,已有英文版发行。内传记述他亲见到八大教派的上师、本尊,且得到他们的摄受,并获得八大教派近传承的教法等,这些以我们来看都非常神奇。密传记述他经由不同途径,亲见印度班智达、成就者等传授给他七种教诫,也就是密传中提到的气脉、明点的部份。

佛陀降临世间,转法轮是佛陀的利生事业,那么蒋扬钦哲旺波的利生事业又是如何呢?在他的讲述下由蒋贡康楚仁波切写成了五部大藏教法:大宝伏藏、所知法遍布(了解这个法后,其它的法都能了知)、教授藏、噶举语藏、广大教敕等五部大藏。这些教法至今仍然存在,很多上师都还在教授及口传。另有二部是过往印度修行教法全集和续部全集,现今萨迦法王在印度各地都还在传授这二部全集的教授和灌顶,其中续部全集灌顶花了十年的时间。这二部全集是蒋扬钦哲旺波收集后,指示其弟子写成的;它们的存在是他的恩德,我们才得以修持。

以上为名字的意义“了知一切的文殊悲智最上”的解说。

蒋扬钦哲旺波出生在白玉县的NaMoNa顶波家族(至今仍存)。他住锡的寺庙是现今的宗萨寺;他因寺名宗萨而被称为宗萨蒋扬钦哲旺波。目前西藏存有四个教派,过去有八个教派,而蒋扬钦哲旺波是通达一切教派。若有人问他,你的教派是什么?他一定回答是释迦牟尼佛教派。在他之前,并无不分教派的教派,不分教派是在蒋扬钦哲旺波时代产生的。各位大部份是宗萨仁波切的弟子,对自己上师的传记一定要了知。若要考证其是否属实,可以阅读过去所留下的文字。了知以后,就要修学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之心。经由上师的传记,对上师生起信心,这种信心就十分坚定。

席间有人问:“蒋扬钦哲旺波和伏藏师秋吉林巴的关系为何?”

蒋扬钦哲旺波有六位伏藏师弟子,在这六位当中,和他互为师徒的就是秋吉林巴。大伏藏师秋吉林巴是赤松德真王第二个儿子的化身,而蒋扬钦哲旺波又是赤王的化身,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们二人有七世父子的关系。

秋吉林巴从岩洞中所取出的伏藏教法是意修持、除障的教法及金刚鬘的伏藏法,三者是蒋扬钦哲旺波和秋吉林巴共同的伏藏教法。秋吉林巴共有四位根本上师,其最重要的根本上师和大圆满最根本的上师就是蒋扬钦哲旺波。秋吉林巴在其座下接受萨迦派普巴金刚教法时,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降伏了二十一位的魔障,并在梦中看到蒋扬钦哲旺波就是普巴金刚。第二个接受的是扬大本尊灌顶,灌顶时看到灌顶上师就是本尊,并看到上师背后有空行母,为上师撑着一把孔雀羽毛伞。由于秋吉林巴对上师的虔诚恭敬,在上师的加持下,五轮中喉轮的喉结因此而解开,这使得他在写伏藏教法时,将空行文字写成一般的藏文时,变得非常容易。吟唱道歌,也变得没有障碍。接受贝玛宁体灌顶时,看到的上师蒋扬钦哲旺波就是贝玛那密渣,也看到了一发母护法。当一发母出现时,大地震动。一发母必并说将在三年内赐给上师和弟子成就。其次,在接受无死度母心髓时,亲见到自己的上师就是度母,在整个灌顶的过程中,秋吉林巴见到自己上师的手、脚掌心上各有一只眼睛,额间亦有一眼、见到上师共有七只智慧眼。另外一篇授记文写到“伏藏王的眷属”,伏藏师之王指的就是蒋扬钦哲旺波,而“眷属”在授记文中就写到秋吉林巴。因此秋吉林巴和蒋扬钦哲旺波的关系是非常的深且密切的。

蒋扬钦哲旺波亲见过很多的上师和本尊,包括莲师、贝玛那密渣、依喜措嘉等。他只要念几次七句祈请文即能亲见莲师,然而讲这些亲见上师本尊的情景彷若在讲故事一般,意义并不大。但若依其名号来解释这一段,仔细想想便可知道,蒋扬钦哲旺波已经成佛了;既已成佛则所有业都是清净的,亲见上师本尊、得授记是自然的了。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就是有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所以对一切法无法了知。如:对于昨天发生的事,今天已不记得;明天将发生什么事,今天也无法预知。为什么我们会不知道或忘记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所知障、习气障并未清除,若能清除则就能了知一切了。

视上师为凡人,则自己只是一般凡夫,所获上师的加持,也只是普通人的加持。如果视上师为有功德者,则自己稍微有功德,也能获得上师慈悲的加持,对自己是有利益的。如视上师非常珍贵,上师在此世间是非常稀少,如奇珍异宝般稀少,会非常重视他,加持也就不可思议。

上师的事迹必需与一般上师相符,而共同的事迹又必需不同于其它上师,这才能显出其不共、其特别。钦哲旺波的传记与其它上师相吻合,如:一开始是依止上师闻法,修持、再为他人灌顶,此事迹与一般人相同;另外还要更殊胜、不同:依止一百五十位上师、听闻七百多教法、为别人灌顶次数多到无法计数,还磨破两个宝瓶,受教的弟子也非常有名,如雪谦嘉察等。可以看出与其它上师相符,但又特别殊胜不同。目前有人到尼泊尔与法王合照,回到台湾后,说他与法王平起平坐,自称为法王,他的行传就与一般人不吻合。

这些年来台湾的上师多如雪片般的降下,其中有真有假,如每位都亲近,也是相当困难,何况依止一百五十位;接受纯正的七百册不同教法、并实际修持,更难以想象;从三十八岁到七十三岁,足不出户闭关,还能完成五部大藏、其利生事业,无法思议。诸如此类,已经了知上师事迹,再思维自己的上师与他人不同,思维后所生起的信心,将会非常稳固。透过这样的观察,会发觉自己的上师比连花生大士、贝玛那密渣还要殊胜,因为连师的行传只是事迹,没有让我们思维、观察的空间,而钦哲旺波,是近代人亲眼见到的,是可以观察思维的。不对自己的传承,仔细观察思维,对传承的信心,即会不稳,随时都会改变。

第二世 蒋扬确吉罗卓

蒋扬钦哲旺波在他所寻获的伏藏法中,授记到他圆寂后,他的心会融入五台山贝玛那密渣的心中;融入之后会再转世到西藏来利益众生和佛法。转世后,会有身、语、意、功德、事业五个化身,五个化身又各会有五个化身,总共会有二十五个化身来利益众生。蒋扬钦哲旺波的五个化身,将会由自己的弟子来护持和照顾,并住在他们的寺庙中。例如:蒋贡康楚仁波切就是主要护持者之一,他所认证的一位蒋扬钦哲旺波化身,出生在北瑞称北瑞钦哲,迎请入寺庙后称为巴旺钦哲仁波切,曾为蒋中正迎请至中国。蒋贡康楚仁波切并认证另一位化身,住在宗萨寺,十三岁时圆寂。卓千寺的卓千仁波切也护持一位旺波的转世。雪谦嘉察仁波切认证的转世住在雪谦寺中,即是顶果钦哲仁波切。还有噶陀寺的却吉罗卓也是经由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认证的,是蒋扬钦哲旺波的事业化身。

却吉罗卓仁波切生于蛇年,父亲是位大伏藏师。十三岁时由噶陀寺的锡度仁波切将之迎请至噶陀寺,在寺里住了五、六年之后,恰遇那位住锡宗萨寺的钦哲仁波切圆寂。当时护持宗萨寺的是蒋扬钦哲旺波的侄子,向锡度仁波切禀告后,即将却吉罗卓仁波切迎请回宗萨寺。到了宗萨寺却吉罗卓仁波切也经由不断地学习,学问渊博而通达。他有四位不共的根本上师,其中萨迦派的上师是洛卓旺波,在其座下受教,由于上师的加持使他亲见到自心的实相。第二位根本上师噶陀锡度却吉蒋措,在其座下接受了三种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及密乘戒)。第三位根本上师即第三世多竹千仁波切登多宁玛。第四位是安卓竹巴仁波切,在其座下接受了大圆满心髓的教法。以上四位为主要上师,其它尚有五十一位上师,共依止了五十五位上师。而和却吉罗卓仁波切互为师徒的,有现住在尼泊尔的贾札仁波切及在锡金钢铎的多竹千仁波切,还有顶果钦哲仁波切等主要的弟子。在却吉罗卓仁波切弟子当中,就我所认识的,仍在世间的尚有一百多位。例如:住在锡金钢铎的佛母、储熙仁波切、敏林赤千仁波切、萨迦大部分的上师和白教的上师都是钦哲仁波切的弟子;西康也有五、六位堪布。堪布贡噶旺丘和堪布阿贝也是他的弟子。

却吉罗卓仁波切一生闭关的修持,前后加起来有十四年之久,毕生的著作有二十二册,他二十五岁创办康杰宗萨佛学院,一直到现在,西康、印度也都有宗萨佛学院。又如:佛陀的教证二法中的教法之所以能在西藏历久不衰以及萨迦巴的教法之所以能住世,完全要归功于钦哲仁波。他为了要执持正法,在嘎巴嘎仓设有关房让行者在此修持八大教派的教法。并于德格印经院成立关房,让行者修持道果的教法。他一生都在给予灌顶和口传,而他所塑的一尊青铜塑金佛像,在西康是最大的一尊。以上是却吉罗卓仁波切共通的外传。

却吉罗卓仁波切共通的内传:他小时候住在噶陀寺时,噶陀锡度仁波切常问寺庙中年纪轻的转世祖古,他们的梦境为何?有的说梦见喇嘛,有的说梦见到班智达或大成就者,只有却吉罗卓仁波切一再地梦见自己是在家人,留长发、绑辫子、身穿丝绸的蓝袍,右耳戴着松耳石的耳环。当时锡度仁波切就说这是非常奇异的。其它的祖古于是称他为在家祖古。其实他所梦到的这位在家居士就是赤松德真王。还有当他于噶陀寺寒林(尸陀林)中修行时,有天晚上,当他念诵到一位本尊咒语时,月亮现出,他看到萨迦寺在月中,如此景象浮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他有一世曾为萨迦家族后代的原因。有时候他的心不知到哪儿去,当前的景象消失了;有时又浮现出第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或第六世达赖喇嘛或大圆满的上师吉美林巴的景象。在宗萨寺他亲眼看到汤东嘉波坐在宗萨寺上师的座椅上,手拿水晶为他指示心的实相。有次当却吉罗卓仁波切一大早起来修十六罗汉供养仪轨时,看见释迦牟尼佛及声闻众的弟子和十六罗汉从虚空中飘降,进入宗萨寺内。还有一次,在十五月圆时,看见了宗喀巴祖师在月中,结说法印、穿三法衣,并见他融入自身。而密勒日巴尊者的习气也经常在他心中显现出来。还亲见宁玛巴的祖师龙钦然蒋九次。

传记中也提到却吉罗卓仁波切亲见到印度的大成就者色拉哈,在其座下接受了密咒乘不共的第三灌和第四灌的近传承和教法。钦哲仁波切的日记中统计,自己到铜山净土面见莲师,接受灌顶、授记、口传共达九到十次之多;依喜措嘉佛母和他也是如影随形不分离,经常给予授记并为他清除障碍。他在为弟子灌贝玛宁体时,也经常见到贝玛那密渣坐在坛城内蓝色的光圈中。传记中提到他到印度喀林邦山上看日初时,心中想着东方有五台山,五台山住着贝玛那密渣;于是太阳一出现,马上转为贝玛那密渣为他灌顶、授记。

他并亲见过莲师几位重要的伏藏弟子,从那儿接受了伏藏教法和灌顶。例如:他亲见到在吉美林巴的顶上有持明总集的坛城,里面有持明圣众。在其喉轮处出现单尊依喜措嘉的坛城,坛城内亦有依喜措嘉的圣众。其心轮出现八大嘿噜嘎坛城及圣众,在脐轮处看到普巴金刚的坛城及圣众。密轮处见到一发母的宫殿。当他祈请时,见到各轮圣众身上放光为他灌顶,之后光再收回本尊圣众身上;光在放收之后,吉美林巴五处的圣众身上都放光,融入吉美林巴的身上和吉美林巴合而为一。之后再见到吉美林巴化光融入他自己的身上,此时吉美林巴与却吉罗卓仁波切无二无别。

再如大宝伏藏里面有二千多个坛城的本尊教法,却吉罗卓仁波切知道噶玛巴的儿子第二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大宝伏藏的传承非常纯净、非常好,他想得到这个传承的灌顶。于是当他祈请时,就看到康楚仁波切和莲师是一体的,且由他心中放光,放射出无量无边的本尊空行圣众,再从无量无边的本尊圣众中化现出大宝伏藏中所有教法的坛城,在坛城内又有主尊和眷属圣众们。他不但看到不同的坛城和本尊圣众,而且在同一时间,于不同坛城前接受所有不同本尊圣众坛城的灌顶,之后这些本尊圣众全部融入莲师身上,莲师再为却吉罗卓仁波切灌顶,再化光融入却吉罗卓仁波切的身上和他合而为一。像这样的事迹是一般凡夫所难以想象的。

还有当他见到蒋贡米帕仁波切时,米帕仁波切身穿游牧民族的衣服,不断向他祈请之后,米帕仁波切转变成四臂双运文殊菩萨,他看到四臂佛父佛母的文殊,在其顶喉心脐密五处有身语意功德事业五部的文殊和佛母双运;亲见这个景象后,看到文殊菩萨手上的剑朝他砍来,当时他的执着心全部消失,心的意识转为“第”字进入对生文殊口中,到文殊身上的五处,受不同文殊的五个灌顶,受完后从文殊密处出来,“第”进入坛城中,转为却吉罗卓仁波切的形相,文殊菩萨则转为米帕仁波切,手拿一法本(法本发出子、元音的咒音)为却吉罗卓仁波切灌顶。当他接受灌顶后,他把法本全部吃下,子元音的咒字和“第”字刹时遍满全身,他的身体如彩虹消失在虚空中一般,完全化空。

他也一再亲见到宁玛派中重要的教传派和伏藏派的上师,从他们接受了不共传承的教法。当他修护法的时候,他曾见到雷登护法(四臂智慧尊的护法),对他非常的恭敬,弯着身聆听他的指示。

他也曾亲见一发母;在浓烟中只见一发、一眼、一齿、一乳的一发母在听他的指示,之后即融入他的脐处,拙火阿喜里面。也曾亲见大护法贝噶王骑大象来到宗萨寺,然后将象系在门口,自己徒步入寺见他,向他顶礼并聆听吩咐。

像萨迦巴的祖师毗哇巴,也亲见过几次。一次亲见毗哇巴传道果时,毗哇巴用脚踢他的身体;当他被踢到时,整个身体顿时消失,心念进入到无念的境界中,身体消失转成为喜金刚。毗哇巴也转成喜金刚的形相,手拿宝瓶为他做瓶灌等。获得了道果近传承的教法。凡接受道果教授的第子,都知道这个过程。

乌金督佳仁波切接下来要说少一点,若就仁波切所知,恐怕要讲上七天。

其次他在贡噶桑波座下接受过几次的比丘戒。他在禅定中见到萨迦班智达,在其座下获得有关因明的教法,如四量论、量明宝藏论等的因明教法近传承。在迦巴蒋千上师座下,亲见迦巴蒋千并获得喜金刚道灌。并亲见过萨迦祖师贡噶宁波三次,获得完整的道果近传承。他将所亲见到的贡噶宁波形相塑成像供奉在宗萨寺。在德格有个地方叫忍叩,有一个护法殿叫那吉滚康,殿中有元朝帝室八思巴所塑的智慧尊护法,因为有点破损,却吉罗卓仁波切就为他修护并开光,开光是要迎请智慧尊降临融入护法塑像;当其专注观想迎请智慧尊降临时,护法像的身体突然动了起来,当时事业金刚正拿着除障香来到护法像面前,护法像的脚因踏动的关系,所以地也跟着震动;这时事业金刚以为是地震,害怕的逃到外面去了。

接下来为亲见噶举巴的上师:当他到尼泊尔帝诺巴修行的山洞时,见到了帝诺巴;到玛尔巴的住处时,见到了玛尔巴,并在他身体的五处看到上乐金刚,同时接受上乐金刚的灌顶。到那西当处见到密勒日巴。见到冈波巴时,达波仁波切和帕莫是没有分别的,并在他座下接受咒的灌顶。在黄教中,他亲见到许多祖师,例如宗喀巴、帕当哇桑杰获得大威德金刚的灌顶以及玛吉瑙准并获得施身法的近传承教法。

到菩提迦耶金刚座朝圣三天时,三天当中都见到了塔里的释迦牟尼佛穿着化身的三法衣。释迦牟尼佛心中有蓝色的金刚持,蓝色金刚持心中有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安坐。在金刚座菩提树下禅定时,于面前虚空中看到千佛、佛父佛母在转法轮,周边围绕着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他将所见到的景象逐一写下来有一大册之多,因遭受到中共的迫害,现所存的一册大约只是二十年所见的纪录,而非一生所见的全部景象。九五九年六月一日,确吉罗卓仁波切六十五岁时,当天晚上天空出现如太阳般的强光,地上微微的震动;当时他在住处,身坐直,手结旗克印,面向西藏,手指天,口念“啊!啊!”示现涅盘。

现今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蒋扬确吉罗卓圆寂之后,有三位转世,其中经萨迦法王和顶果钦哲仁波切认证的就是突登却吉嘉措,现在的宗萨仁波切。萨迦法王受托寻找转世,寻到之后保密了七年,并说:“在这三位转世中,若认证敦珠法王长子董谢听列仁波切的长子为宗萨寺确吉罗卓仁波切的转世的话,对众生和佛法会有最大的利益。”

在萨迦法王未认证之前的二年,听列仁波切曾带他的儿子到菩提迦耶朝圣。当时顶果法王也在菩提迦耶,曾对罗卓仁波切的侍者札西南嘉说:“这就是确吉罗卓仁波切的转世。”侍者问:“要是萨迦法王认证另一位怎么办?”顶果法王回答:“如果萨迦法王有神通的话,就只会认证他。”

宗萨仁波切七岁时,顶果法王在锡金的寺庙,为他举行坐床典礼,并择吉日给予他无死度母心髓长寿灌顶;还教导他藏文字母gha、ga、kha、nga等,自此以后,在顶果法王座下接受上千灌顶。坐床之后,我本人(邬金仁波切)曾陪同宗萨仁波切到达兰萨拉面见达赖喇嘛,最主要是去接受皈依戒和接受法名。当时达赖喇嘛送给他一尊佛像及一件衣服,并为他取名为突登却吉嘉措;对他说道:“你前世是一位学理渊博通达的成就者,这一世也必须和前世一样。”

宗萨仁波切从萨迦法王座下接受道果传承教法及续部全集的所有教法的灌顶,可以说萨迦派的灌顶在法王座下都已完全获得。截至目前为止,宗萨仁波切共亲近了五十位上师,在其座下接受灌顶。虽然不像第一世蒋扬钦哲旺波接受七百大册的教法,但是在当今所有转世的上师中,他已算是接受最多教法的一位。

他的第一位指导老师是罗卓仁波切的事业金刚确滇。确滇在指导宗萨仁波切的期间,身体无任何病痛,有天晚上自然入睡,隔天早上就圆寂了。第二位老师为上一世的一位出家众弟子苏渣,他是一位很好的僧侣。第三位老师是邬金仁波切寺庙(秋林寺)的一位喇嘛,他负责教导念诵读写。之后为乌金喇嘛和香窦贡噶(前一世的弟子,也是一位很好的上师)。
萨迦佛学院一成立,宗萨仁波切就在堪布阿贝的座下研读经论约七年之久。他的学习无人能比,尤其善于辩论。至于闭关的修持,六个月的关共闭了四次,三个月的关约六、七次,为弟子灌顶,第一次是在不丹给予敦珠新岩藏的灌顶,总共有一万五千人受灌,为时一个多月。又在不同的时刻传了一次,共给了二次敦珠新岩藏教法的灌顶。另外在比尔给了秋吉林巴新岩藏宝藏教法的灌顶。在西康宗萨寺给了教法全集及前世仁波切的教法和灌顶。至于其它国家给了什么灌顶我不是很清楚。

乌金仁波切和宗萨仁波切非常的熟,也很了解他的个性。他总把最不好的表现给别人看,但一个人独处时,最好的部分就完全展现出来,这就是他独特的个性。他做别人没有做的事,在世间法上,绝不依传统、反传统,创造自己的风格。但仔细观察现今世上,法上应怎么做就那么作,真正如法去做的就是宗萨仁波切了。他不高兴把他所做的事告诉别人,他一定会问其它人,我说了什么?他有没有说我作了什么坏事,有没有说我有很多女朋友。因为没有人说,他很痛苦。不像有些上师暗中做些隐密不为人知的事情,虽隐密在做,却为大众流传着。宗萨仁波切常问:为什么我都在做,别人却不讲,到底是何原因?例如:我有很多女朋友,萨迦法王一定知道,也应该有所听闻,可是他从不问,也不提这件事,这实在令我担心。还有一次宗萨仁波切自己向顶果法王报告,他有多少女朋友这件事。而顶果法王却只有双手合掌说:“是的。”也没骂他,这为什么,令他很担心。前几天,他跟我说:“我做了很多坏事,萨迦法王却对我愈来愈好,这是为什么呢?”他的个性就是要大家说他不好,可是没有人说他不好。

有一回,他在巴黎,戴着很长的假发和胸罩走在香榭大道上,要我走在后面注意有没有人看他。很多人走在路上却不看他,当我告诉他:“路人都是看我们这些穿喇嘛服的。”他立刻把假发和胸罩都脱掉,嘴里直嚷着:“这真没有用!这真没有用!”他在加拿大,只有他一人的时候,他就穿僧服修法。课诵时,必须要没人看到,他才做功课。人多的地方,他就会带很多女朋友去看电影,他说要让很多人都看到;但没有人会去说他这些事。有时候他问:“堪布贡噶旺秋常会指责弟子,要他们做一个好的出家众,可是他从未责骂过我,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观察他,不管他有多少财物,只要用于法上的,他毫不吝啬;不是用于法上的,他就不会去花这个钱。至于供养上师的物品,他也绝不吝啬。萨迦法王有次到比尔,他把前一世仁波切珍贵的佛像、经典和塔都供养给法王。供养前还问我好不好,我是觉得可惜,可是他一点也不觉得。他可以说是一位很特别的上师,愈是亲近他就愈能了解到他的深处。他的口中是什么都说得出来,但他内心所想的是绝不会说出来的。例如:他要往东去,他定会说往西走。我经常跟他说,钦哲仁波切有七种不同的法必须由他取获和修持,而你除了这七种之外,还要加一种,就是“说谎”。

他的确是第一世、第二世蒋扬钦哲旺波的转世,但他自己却不认为他是一位这么重要而珍贵的转世。我们常跟他说第一世和第二世仁波切是多么重要和珍贵的上师,但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他们没有到过洛杉矶、好莱坞,也没坐过飞机,他们一点都不重要,我才是全世界三十七个国家的上师。嘴巴虽然这么说,但其实在他心中第一世和第二世仁波切和佛是无二致的。

平常他都说他不会卜卦,但其实所有的事情,他是完全了知的;关于这一点我是很清楚知道的。有时候他会说,在那个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由此可以确定他对于情况是了知的。还有前二世的钦哲仁波切都是修持大威德忿怒文殊有成就的,因此这一世也必定有极大的慈悲和力量;但是他总说自己没有任何的能力和力量。他说:“我的功德主们经济情况愈来愈不好,不管我修多少法,他们的情况都是每况愈下。”

实际上,他和其它人是不同的。看他所行的事业就知道他都是在弘扬护持佛法的。他护持西藏及印度的宗萨佛学院,还有西藏闭关关房的费用。在印度、不丹也有他护持闭关的行者;可见他的确有能力护持弘扬佛法事业的。他绝对不会浪费他自己的时间,只要一有时间,他马上修法或举行大法会,他所做的事,绝对是有利于佛陀教法的讲说和修行。有时候他会说该有一部好车子,可是他又说这在因果上是不容许的,因此而作罢。嘴巴去讲这是合法不合法是容易的,人人会讲,但是像这样真正去想这是合法不合法的人,却是非常的少。如此观察他隐密的作为时,可以发现他许多特殊不共的地方。如果你愈观察宗萨仁波切,你会愈觉得他好;但是你若不观察他,你会觉得他是一个疯子。

宁玛巴曾在菩提迦耶举行一次会议,会议中有几位转世仁波切建议成立一个团体,并应迎请宗萨仁波切参加。当时有位祖古提到宗萨仁波切是萨迦巴,绝不能让他加入。宗萨仁波切听了之后,表示非常的高兴,且从没有这么高兴过。那一年会议结束后,宁玛巴在菩提迦耶举行大法会时,宗萨仁波切决定把他在菩提迦耶原预定盖萨迦寺的一块很大的土地献给了宁玛巴。他所做的事就像这样:在萨迦巴说宗萨仁波切是宁玛巴,在宁玛巴说他是萨迦巴,他却很高兴。

在没有神通的众人中,我算是最了解他的。他有时会叫我到他身旁,然后说了好多好多的话;但我知道他讲的都不是实情。我坐那儿是要看他做什么事情,而不是听他说些什么事情。要是我听到有人说宗萨仁波切要去当小偷,我可以肯定他一定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如果有人说宗萨仁波切是小偷,我绝对不会相信的。我对宗萨仁波切是有这样的信心,他是个什么话都说得出口的人。例如:他会说谁是他的女朋友,实际上他和那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观察过几次,当他这么说时,根本和那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管第一世、第二世或这一世的宗萨仁波切都是不分教派的上师。在教派上绝不会有偏失、偏颇的。对人种他也没有分别。但是如有西藏人在场时,他定说西藏人不好;有不丹人时,则说不丹人不好;他在东方人面前会说欧美人的头发、体态等多么的优美;到欧美国家则说东方是个非常美的地方,佛法非常的兴盛,你们就像猴子一样。他虽年已过四十,但是习性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根本没有改变过。八岁时作的表情,现在还是这样,所以我相信他一定会非常长寿的。
愿我堪为众生之依怙     
文殊福慧
等级:四禅五不还天
文章:640
积分:84
注册:2004-01-11 14:27:00
  2006-10-21 19:20:02  第 6 楼 金刚乘的外相与内在意义

金刚乘(密宗)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传统

我们今天晚上来简短的讨论一下,“金刚乘”的各种附属物,或属于“金刚乘”的一些东西。在我们讨论这些附属物之前;如果能了解一下“金刚乘”的基本理论,那对于我们以下的讨论,将会非常有益。

“金刚乘”在许多世纪以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传统。“金刚乘”之所以这么具有争议性,是因为要了解“金刚乘”的理论非常非常困难。困难之处并非在于“金刚乘”的理论广博深奥,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太简单了。反而使得别人难于置信和了解。

因此,“金刚乘”的许多方便法门,对许多不同的社会而言,难于接受,尤其接近或趋近佛法。

举例来说:印度的社会,受到古老《吠陀经》非常深的影响。《吠陀经》相信种姓制度。因此相信种姓制度的人,自然相信所谓的清净或污秽。在印度的社会里,当然有很多他们的道德律是受到印度教或佛教的影响。所以有很多事是不能公开讨论或公开给别人看的。因此,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果你公然展示了一座佛父拥抱着佛母的雕像,那么对别人的确是会有一些震撼。

当然,我不敢说对中国的社会了解多少。但是从我这很有限的观察里面,看到中国的社会仍然有里许多非常保守的一面。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通常我们说比较神圣的行为,一定不能扯上比较粗暴的那一面。对于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或社会,佛陀当然也给了一些能满足他们这种“心理状态需要”的教授。

譬如说佛也讲了“小乘”的法,或“大乘”的法,像刚才所说的所谓“神圣的”这种法。同时这“神圣的”概念,也是我们这个世界一般人所具有的概念。这也就是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显现一个出家众的样子。剃了头,赤着脚,拿着一个行乞用的钵。

也许大家都能够了解,如果化身佛带着佛母,露出獠牙,赤身裸体,有着一万六千只手。这样的“佛”对多半的众生来说,可能不太合适,同时这种事情,你也可以从佛的十二种事业里了解到它。

佛一生中十二种事业的故事,也是我们实际上需要了解的。但身为一个佛教徒,通常我们都忽视了佛一生的故事。或许我们觉得这很简单,也并不太重要。如果你喜欢读这一类的书,那么有一本由梵文翻译成英文的书。书名叫作《布达?恰哩塔》(佛所行赞)。作者名叫“阿虚哇?钩夏”(马鸣菩萨),是印度古代一个最伟大的诗人。他原本是一个印度教徒,曾经和那烂陀寺的许多佛教学者辩论,这些佛教的学者们都输了。后来有一位名为法称的佛教大师跟他辩论。当时约定,辩输的人要拜对方为师。结果这个印度教的大师输了。但是由于他的慢心,他拒绝成为法称大师的弟子。心里想;不如跳到恒河里淹死算了。

但,不幸的是,事情并未如这位印度教大师“阿虚哇”的愿。法称大师命令众弟子们把他逮住,关在那烂陀寺的图书馆里。把门关上、镇住、钉牢、整整关了七天。(历史上是这样的)七天之后,他垂头丧气的出来,作了法称大师弟子。实际上这位“阿虚哇”,是佛曾预言的少数几位佛教学者之一。很多人说,他可能是第一个写下佛本生故事的人。

佛故事的真正意义——出离

在佛的故事里,你一定也看到。当佛在“忉利天”的时候,他观察这个世界上,他所要选择投生的家族。在众多的选择中选了第二个种姓,那就是武士。佛选择武士作为自己出生时的种姓。就好像未来的弥勒佛,选择婆罗门,作为出生时的种姓是一样的。

这个故事并不是说,佛选择投生的家族或种姓,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所以说释迦牟尼佛选择作净饭王的儿子,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不管怎样,他最后还是从王宫里离开了。把他所有的六千或六万个妃嫔,都留在王宫里。这个故事只是要告诉我们,佛所示现的这一切,不管是剃了他的头,或从王宫里出离,主要的目的,都是在于教化众生。

你可以说;当时王子悉达多,他主要显示的是“出离心是多么重要”。因为;当时若佛陀投生在一个乞丐的家里,那么:一个乞丐丢掉他的破草席走到深山里,也不会有什么人去恳求他回来。

王子悉达多,他当时住的是三个季节里的三个不同宫殿。然后有五头大象作为随时的坐骑。而又有五百头大象准备随时替换这五头象。马、皇后、将军、大臣,所有无数的珍宝与荣耀。这一类的全部东西。

就是说,虽然在这种状况下,王子悉达多仍然是从王宫里出来。我所要表示或强调的是这一点。所以我们要了解,从王宫里逃出来,或六年的苦行,或者在菩提树下得到最究竟的觉悟,都是有它所象征的意义。佛陀之所以要这样的示现“出离心”。是因为“出离心”对一般人是非常重要的。以一般人而言;要舍弃六千个妃嫔或六万个妃嫔是非常困难的。有的人会说,我就一个老婆也丢不掉。

但是佛有一些弟子,非常非常聪明,心智极为锐利。他们了解,离开一个老婆和离开六千个老婆;并无不同。对于这一类的弟子,佛就教导他们,“从出离中出离”。因为所谓的“出离心”本身,也会变成另外一种执着。所以,你可以说,为了要表示或培养这种“从出离中出离”的心。为了要表示这个,所以“密宗”有许多非常复杂的坛城中的宫城、佛母、供养天女、各种空行勇父。它的理由是这样。

我们要了解,“金刚乘”的教授是“果乘”的教授;“结果”的教授,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举例来说,你有一个非常顽固的朋友,你想让他看你家里一个非常贵重的东西。这东西你没办法拿到外面去。如果你跟他讲,嘿!我家里藏了十六公斤钻石!请你来看看。他可能根本不相信这个,连到你家去都懒得去。不管你怎么讲都没有用。

也许对这么一个人来说,你告诉他,我家放了十六公斤钻石,请你来看。倒不如跟他说,我烧了顿好菜,晚上请你来喝两杯。于是当你那顽固朋友来了之后,你就可以安排他看一看你那十六公斤的钻石。这个比喻,可以说是一般“大乘”或“小乘”教授的方法。而“金刚乘”则是直接的把这十六公斤的钻石,展示给你。

何谓真正的“金刚乘”(密宗)

也许你会认为我在这里赞美“金刚乘”或有意看低“大乘”或“小乘”。但完全不是这样,我们所谈的是那个很顽固的人。因为如果你碰到一个心灵很开放的朋友,你会很轻易的把他请到家里来。如果他是一个很顽固的人,你就要准备给他烧上一顿好饭了。

我所要讲的“金刚乘”的弟子是需要最上根器的。这并不表示“金刚乘”的教授比一般的教授更好,更高。只不过是“金刚乘”的弟子,应该具有更开放的心灵。说实在的,如果有人问我个人的意见,我倒觉得“小乘”是最好的,然后是“大乘”,然后是“金刚乘”。理由是:例如你有一个学校,里面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有一个学生非常难教,然后第二个稍好,第三个是特别的聪明。在这三个学生里面,若其中一个老师能带好这第一个学生,那他比其他两个老师可能要好得多。因为这老师面对的是更多的挑战,我的意思是在这边。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大家也都认为:要和顽固的人打交道,是需要更好的涵养和沟通能力。

因为“金刚乘”很直接和结果来打交道,所以“金刚乘”可以使用任何东西作为教材。但对于一个“小乘”的老师而言,很多东西他都不能够用。因为对这老师而言,他知道,这学生最大的障碍,就是各种各样的象征。所以这个老师,他会避免用各种各样象征性的东西作为教材。因此在“小乘”,譬如说上座部的出家人,他们的生活都是非常的简单。

“金刚乘”假定前来的学生都是“能了解”,并且“能欣赏”这些象征物意义的学生。所以就使用了许多这种象征物作为教材。在“小乘”里,你很少看到他们的老师会把一些泡了西藏红花的黄色的水倒在徒弟的手里,让他喝下去。然后告诉他,“你这样的喝下去,就可以成佛”。“小乘”的老师对这种方法,可能会发笑。
在“金刚乘”的传统里,用水作灌顶所依物。我相信在座各位一定已经喝下非常多的这种水了。“金刚乘”相信水可以作为灌顶所依物,也相信有一种很好的逻辑在里面。就像前面所讲的,“金刚乘”是“果乘”的教授,是一个“结果的教授”。他所要告诉你的是:你所认为的水,只不过是你一个概念。水只不过是一个概念的这点,可以用逻辑来证明。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独立于你之外的水是存在的。

“金刚乘”可以说是把一个东西赤裸裸的显示在你面前。你几乎可以这样讲:当“小乘”或“大乘”讲到“空性”的时候,他们是把“空性”煮熟了给你吃。而“金刚乘”就好像给你吃生菜沙拉一样,不煮的,直接的就给你端了上来。

在我们相对的,一般的世界里,会认为这个是水,而水可以喝,可以沐浴,可以洗涤。我们有这样的概念。所以在“密乘”的逻辑里,它就会说,这水也可以代表“本尊”,也可以代表“坛城”。实际上,他们经常说:一滴水里面有三百二十亿个“空行母”在其中。同样的,这样讲也是一个概念。

我们把面前这个杯子里的,当作是水。和把它当作是本尊的坛城。站在我们的观点,或概念的立场上来说,这两者完全相同。

但这两个不同的观点,对我们却有着不同的影响。就算这同样的水,你也一定会注意到,如果它出现在杯子里,你会认为它可以喝。如果它出现在水桶里,你会认为它可以用来洗东西。如果同样的它出现在马桶里,你就会觉得,它万万碰不得。

所以我们同样对于水的概念,也是这样子在改变。所以如果你能把认为“它”是水的概念,转化成“它”就是本尊,“它”就是坛城。如果你真的有这种概念,而且很牢固的话,当你喝了它,它就真的能够帮助你。

非常抱歉我要这样说,它实际上是一个能够操纵你的办法。如果我现在一遍又一遍的跟你说,“这个翻译是个坏蛋”。由于在座各位都非常相信“宁波车讲的话”,而我又一遍一遍的讲,到最后你就真正的相信,这个翻译的确是一个坏蛋。而且怎么看他,也看不出一丁点的好样来。

同样的这种情形也发生在你修“仪轨”的时候。你希望看到的一切外相都是本尊,一切的声音都是本尊的咒音。那个时候,你实际上是依照这个方法为你自己洗脑。

也许你会问,我们这样作,要作到什么时候呢?我们到底为什么要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呢?到底用意在那里?如果你观想这个水就是一个黑色空行母,然后你有很多很多的执着,然后又造了许许多多和这个空行母的绮思幻想。在这种情形下,倒不如你单纯的认为这是一杯水比较好。因为至少你对一杯水不会有什么绮思幻想。

我发现有很多“金刚乘”的学生,真的是把这个观想出来的本尊,当作是他们一种“性”的对象。这样子听到总是令人有些挫折感。是吧!这样子的作法,是件非常明显令人失望的事。在现在这个时代,就算你有一个活生生的对象在那里,通常我们所谓的这种恋爱关系,都弄得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会相信一个你想出来,你观想出来的一个关系会弄得很好?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你能了解,你所观想出来的空行母,他是你自己心情中那个“空”的特质的话。那你的这种了解,势必可使你趋近成佛。即使不能使你因此而成佛,但至少可以让你比较接近成佛。

密乘的独特修持方法:净观

上面我们简短的稍微谈了一下“密宗”的哲理。现在要开始讲一些比较契入题的东西。对于比较不熟悉这些“密宗”术语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比较无聊。可是我见到现场许多老面孔。所谓老面孔是一些“密宗”场合的狂热份子,经常出现的;或者我们可以说是每逢灌顶必到的这一种。

这个实际上和现在许多场合一样,你第一次去,他给你一张卡片。以后每次去,给你的卡片记上几个点。然后累积若干点数之后,他免费给一些什么东西一样。

“小乘”当然是接受“空性”的见地。然后他要放弃伤害一切众生的行为。“大乘”当然是在“小乘”既有的基础上建立。“大乘”所谈到的“空”,不仅包括了小乘的“人无我”,也包括了“法无我”。也就是现象的无我。在修行的过程来说,除了前面说的不伤害一切众生之外,还要加上“必须去帮助一切众生”。

我再次强调,“金刚乘”和一般的大乘,并无不同。所以“金刚乘”解释“空性”的方法,和“大乘”可说是完全一样。在修行上来说,除了“小乘”的“不伤害一切众生”和“大乘”的“要帮助一切众生”之外,密乘更加上一个“净观”的修行。对所有修习“密乘”的学生而言,“净观”这两个字,是你最应该知道,也最应该了解的,也最关键的两个字。所谓“净观”是表示说,你并不是毫无一点“觉知”,毫无一点“觉性”的来接受任何事情。

因此许多“金刚乘”的老师,包括我在内,都要占学生的便宜。怎样占学生的便宜呢?首先,对学生大谈“净观”。然后当学生把这些话听进去之后,老师就可以为所欲为,要求学生把他所作的一切事情,都看成是清净的。这个并不是“净观”。因为在这过程中,有一个人,他在否定一些什么东西。同时这里面也有一些基本上是自我欺骗的心态。然后在相对的层次上而言,这种作法也和我们所处的相对层次产生矛盾与冲突。

所以!我再重复一次,所谓“净观”也就是说:不以这种不加“觉知”的方式来观察一切的事物。

当我们谈到“净观”的时候,我们所讲的是“没有分别,没有特殊的喜好”。学生的修行是“经由修行而减少你的各种各样的喜好,或选择上的喜好”。

当然如果我们指的是“特别喜好什么或特别选择什么,或是,不喜好什么,特别不喜好什么”,这就简单了。但在“金刚乘”里,它有着很特别的意义。这种所谓“没有特别的喜好”,并不是表示别人问你“要茶或咖啡”,你说“没有关系,我并无特别喜好”。并不是这样的,在这边,我们的意思是“以修空性为道”。当你以“空性”为基础,观察一切事情的时候,你会看到,没有什么是叫“比较好”的。“金刚乘”接受这样的观点。

像上面讲的一样,“金刚乘”是“果乘”,是以“果地”的修行为“道”。所以我们对于“空性”,是以这种没有喜好,或“没有偏颇的心”来修行。譬如说“金刚乘”里所使用酒或肉,就是这个样子。

谈起这件事很令人伤心,这个伤心有一部份是来自“大乘”的人。因为他们对“金刚乘”缺乏了解。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现代某些“金刚乘”师徒之间的表现,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让人觉得,或他们自己觉得,“金刚乘”允许你饮酒吃肉,或者允许你纵情于异性之间。他们认为“金刚乘”是一条允许你干这些事的道。

但是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在所有的“密续”中,找不到任何一句话,是允许你作以上这些事的。

在“小乘”的传统里,非常卑视或渺视“欲望”。在这情况下,这个欲望的对象,举例来说,对一个修“小乘”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美女。但他们用修行的方法来对治。例如说“不净观”。

在“大乘”里来说,以相对的层次而言,还是很轻视欲望。但在究竟的这个层次,你会认为欲望实际上就是“空性”。所以对于一个“大乘”行者,一个修习比较广大的道的修行人来说,他们会认为:假如你认为某人很丑,而你又执着在“他很丑”的概念上时,仅仅这个概念,就足以将你系缚在轮回之中。

对“金刚乘”而言,我刚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金刚乘”是没有特别的喜好或特别的偏颇。换句话说,就是直接的去修“空性”。然而在没有偏颇或没有分别的这种状况之下,而你说“我一定要吃什么,或我一定不能吃什么”,这个当然也是一种偏颇。

像我,或者别人称我为一个“金刚乘”的修行人,对于“空性”,我并没有完全的了解。这表示我有特别的喜好,如果我吃肉,那完全出于我的欲望和以前这些不好的习惯。所以身为一个“金刚乘”的修行人,若他不能了解“空性”而去吃肉,同样也破了“密乘”的戒律。

在“金刚乘”的戒律中,第二个最重要戒律就是要遵守一切佛说的话,不管佛说什么。佛在“大乘”的经典里,重复的讲“不要吃肉”。所以对我们这样子,在“空性”上只有一点点学理的了解,而实际上对“空性”完全没有“证悟”的人来说,吃肉,不仅破了“大乘”的戒律,也破了“密乘”的戒律。

这也是为什么,在前面我说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可能最好的道是“小乘”。看起来有非常严格规律的“小乘”,实际上远比看起来非常开放、你可以为所欲为的“密乘”要更容易修行的多。我们也比较容易说“我是一个大乘行者,从今天起,我不吃众生的肉”。也许断除肉食的那几天,你会对肉味念念不忘,但慢慢的,你就习惯素食了。而且素食有益健康,这类的修行也很简单。

如果你是一个“金刚乘”的修行人,别人拿了两盘东西给你。一盘是麦当劳汉堡包,一盘是很精美的食物。比这个更极端的是:若有人端了一盘食物和一盘粪便给你。而你对那粪便有丝毫的不悦,或对那盘食物有丝毫偏私的心,那都是破了“金刚乘”的“事业戒”。所以比较起来,“大乘”的素食,是要容易得多。

同时对于“修双身”,也是同样的这种情形。我知道很多东方或西方的学生,甚至老师,因为首先他们不了解“金刚乘”的真正意义,其次把“金刚乘”的这些东西,当成满足自己私欲的许可证。许多人听到“密宗”有所谓的“双身法”,都觉得对自己的情绪或欲望是一个很好的消息。这些人是完全不了解“金刚乘”。

我这样说是有一个绝对的理由。因为只要一有人提到空行母,所有学“金刚乘”的人,包括我们这屋子里的每一个人,立刻会联想到一个非常美的女性。这个概念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漂亮的女性,我们会说“哎唷!一个空行母呀”,这表现出你对于所谓“空行母”这个字,是一点都不懂。

如果我们看那诺巴金刚瑜伽女的教授。依照这个教授,如果我了解得没错的话,那些漂亮得会让你产生欲望的女人,她完全不是空行母。若你修这个教授,然后你向某一个方向走去,你所碰到的第一个异性,不管是什么样子,你都要有勇气去拥抱她。也许你会碰到只患有极严重皮肤病的母狗,是的!在那个情况下,她就是空行母。你若有勇气真诚的去亲吻,去拥抱这只母狗的话,那你对空行母,可以说是稍微有一点了解。

何谓真正的金刚乘“上师”

所以,从这边你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对于空行母的概念,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另外一套东西。对不对?

以上讲的,只是给你一个简短的背景,可以让你了解什么叫“金刚乘”的“净观”。以这个为基础,我们来谈“上师”是修行上很重要的关键。首先,请你要忘掉刚才所说的,没有偏颇,没有好恶的这种状况。然后把你熟知的那些所谓上帝,仪轨,你的灌顶,你的修行,套进去。这样才比较接近“密乘”真正的意思。

举例来说,一开始,要你对每一个众生都有“净观”,会比较困难。因为至少你自己就没有这种净观。为了要发展出你自己的净观,所以我们需要有一面镜子。因为有镜子,你就可以为自己涂些口红,擦点粉。这样一来,你就会觉得对自己有信心。“上师”就是这个目的,就是那个镜子。就是你一直放在手提包里的那个镜子。你永远不应该跟他分开。

例如,你在“轮回”里参加了一个宴会什么的,然后你要吃芒果,那吃完之后,你的口红都没有了。这时你就需要一个小镜子。就像这样,因此“上师”一直要在那边。这个可以提醒你,让你知道。我们所谓的“上师”,同时也是指你内在和秘密的“上师”。这三个都是同样的重要。

“上师”和“弟子”间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几乎就像你和某人恋爱一样。当你期望太高,或希望太多的时候,这个关系通常没有办法维持。你们一定都知道这个,对不对?就像经常所讲的一样,当你有问题的时候,你就希望你的“上师”有许许多多的神通来解决他们。总是期望,当“上师”把手放在你头上的时候,你的问题就去掉一半。

但若是你今晚为“上师”举行一个宴会,你就会希望这个“上师”和凡夫一样,从大门走进来而不是由窗户飞进来。所以如果我们以情绪上的观点来观察或看待一个“上师”,那“上师”和“弟子”间的关系是无法维系下去的。

就一般来说,“上师”是要破除你的“自我”。但在现代如果真有一个“上师”要干这种事的话,他肯定会搞到衣食无继的。在现代反而是那种把你的“自我”搞得肥肥胖胖的那种“上师”,是我们认为最好或最成功的“上师”。

如果你回头看一下我们的“传承上师”,像帝诺巴,那洛巴,他们之间,老师从未给弟子一些所谓的特权或特许的东西。在座的大多数是竹巴噶举的修行者,如果今晚,那诺巴若真要从门口走进来的话,我甚至怀疑,各位是否会允许他走进来。这老兄看起来不怎么庄严,吃活鱼过日子。衣服破烂看起来怪怪。你若请他去吃午饭,他也许坐在桌子上也不一定。总而言之,他不会是你想要的那种“上师”。然后我们说“本尊”、“上师”的“传承”。“上师的传承”非常重要,就像一座楼梯,你一直往上爬。爬到最上面,碰到的是你自己。若这条楼梯断掉的话,你就没办法爬上去了。

金刚乘的专有名词

(一)“本尊”、“空行”、“灌顶”、“修仪轨”的真正意义

然后“本尊”,这也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你的“上师”修得很好,那当然你可能就不需要修“本尊”了。但是“本尊”主要是清除我们一切的概念。

然后“空行”,我们说到“空行母”的时候,并不只是讲女性的这些好的特质,我们讲的是我们的能量和行为。

然后“灌顶”也很重要,在“灌顶”之中,我们可以说是直接的把我们自己介绍给“空性”,或我们的“自性”。用的方式是这一切的“灌顶”所依物。用“手印”、“持咒”等这些方式,直接的把我们自己介绍给“空性”。

受“灌”之后,“修仪轨”也是很重要的。“修仪轨”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中,保持住“净观”。若我们认为“修仪轨”只是为了得到一些特殊的“力量”或“神通”的办法,那是我们以一个非常有限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仪轨”。“修仪轨”是使我们保持或安住在“净观”之中。

(二)“法会”、“会供”、“开光”的真正意义

然后是修的法,修“法会”。再一次我强调,你不应该把这些“法会”当作驱除你暂时性头疼,或其他问题的一个方法。“法会”是一次一次的增加你的“净观”。举例说:像“会供”。“会供”不只是“我们肚子饿了要吃东西”。而是说用以供养我们内在的“本尊”。然后“火供”,“火供”是我们用以供养外在的现象,而这些外在的现象,是我们用以观想成“本尊”的。这一切都是要使你认知“平等”。

“开光”也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密宗”的“咒语”、“手印”、“三摩地”(定),可以把任何一个东西转他成另外一个东西。这朵小小的花,在刹那间可以转他成上乐金刚或时轮金刚的坛城。“加持”这些米、“加持”这些花,或者说,对这些米或这些花朵“开光”,让它们转化成“本尊的坛城”。是我们另外一个增加“净观”的方法。

(三)“金刚乘”四种事业中的两种:息与增,然后密宗所谓的四种事业

“息灾”,用以消除我们的恶业或过失。“增益”,这并不是为了我们自私的目的去企图得到什么。如果是为了自私的目的,那我门在“没有偏颇”的这场战争上,又输了一阵。所以“增益”实际上是使我们增加在“净观”上的财富。利用修法或法会来增加我们的净观。

但是这样子的作,这个“自我”仍然非常作怪,非常干扰我们的话,这时“密宗”的人就修一些“忿怒”的法,例如“降伏”的法,“调伏”的法,“困绑”的法。这一类的。

(四)口诀

问:为什么有些“金刚乘”的上师说“口诀”是秘密,不能公开?
答:因为这些“口诀”也许会被别人误用。也许别人会把它浪费掉,同时一些“口诀”也是非常的危险。因为很多时候,“金刚乘”的学生把“金刚乘”当作是一种可以放纵他们情绪的许可。当然这也可能是这些上师们对这些“口诀”不太清楚。所以当你问他的时候,他会说“喔!这是秘密,不能讲”。但这也可能是他的慈悲。同时也可能是他的慈悲与方便。

(五)“上师”的辨别

问:我们应该怎样去辨别“上师”?
答:你问要怎样去辨别!这很困难,这几乎就像问我,你应该怎样去选择恋人。这种时候你就必需要靠你的“直觉”。或你的“业”(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业”是让逻辑的推理去发生一段时间的作用。不要让某种突发的情绪冲动即刻占有你。因为身为一个人类,我们很容易被这种突发的情绪冲动所驱使。或让我们感觉到应该怎么样。如果我们立刻让自己跟着所谓的“直觉”跑,那就好像你跟很多不同的人约会一样,到后来你发现你一个人也没抓到。不但没抓到,可能还有很多妒忌的状况,很多困惑的情形会发生。

(六)“咒语”与“神通”

问: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咒语”?
答:对待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念诵它。嗯!我们除了念它之外还能作什么?还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保存着。
问:很多人认为念诵“咒语”可以得到“神通”,是或不是?
答: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身为一个佛教徒,或已经作了这一阵佛教徒了。现在我们应该搞清楚,佛教徒所说的“力量”或“神通”到底是什么?佛弟子们所真正应该得到的“神通”或“力量”,是那一种“神通”或“力量”呢?在天上飞行?能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预知股市涨跌?或变得富裕?不是的!这些!就是这些!使我们系缚于“轮回”。这些绝对不是佛弟子所应该追寻的力量。有一个近代的西藏学者,名叫根顿?却柏尔。他说“佛真正的神通是佛真正的,看到了、见到了并且就安住在实相当中”。我觉得,根顿?却柏尔是以一种非常具有评断性的语言来赞美佛。因为,你要知道:真正看到事情的“实相”,是这么的有力,在一瞬间旋转了九十六亿个银河。你仔细看一下,在我们平常的日子里也这样。我们先不要讲佛教。讲我们的日常生活。举例来说,你是一个非常有权力的政治家。或者你是一个有十亿家财的商人。或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但是,你竟然不知道你床底下有颗滴答滴答的定时炸弹,那你就什么都不算了。对不对?因为随时你都会被炸成一片片的。而你茫茫然是吧!反过来说!任何一个最卑微的人,如果确实的听到那滴答声,像听到自己的心跳这么确实的话,那他绝对能逃开,能活得下去,对吧!至于说到算命或卜卦吧!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要找西藏喇嘛,我每次来都找台湾的相士卜卦,算命,结果比我自己卜的还要准(全场爆笑)。所以我们真正应该觉得自豪的是“我们能够看到万物究竟的实相”。这是这样。
问:我们是否可以透过“持咒”来看到“实相”?
答:当然!“持咒”当然也可以看到“实相”。但这要看你如何的去持它,以及是谁教你,这一类的。

(七)小乘、大乘、金刚乘(密乘)

问:情欲是否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使我们见不到“实相”?如果是的话,“金刚乘”有什么办法?
答: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使我们见不到“实相”。但,“金刚乘”有一个办法,就是去修“小乘”。你要知道,小乘是“金刚乘”的一部份。这点!各位要非常非常清楚的知道,它们绝非如此。绝非一个是马铃薯,一个是橘子,一个是苹果。不是这样子的。我觉得“金刚乘”最基础的教授,就是“小乘”。因为你问这个问题,所以我想知道你是否可以接受我的请求去作一件事。你是否可以去做一件T恤。然后上面印上中文“请不要忘记小乘”。你去做两件,一件送给我。(全场爆笑)
问:“持咒”是否在“修定”?
答:“持咒”可以是“修定”的一个办法,但“持咒”也可以是一种最持续的干扰。
问:请问宁波车,“金刚乘”和印度教相通和相异的地方?
答:关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这世界上能谈这个问题的人至多只有两人,一个是阿底峡尊者本人,一个是弥勒巴,就是玛尔巴的上师。
问:何以说“持咒”是最久的打扰?
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你是知道的!我的意思是:很多人“持咒”,像是鹦鹉学舌,骚扰四邻而已。
问:既然宁波车说“密宗”的这些象征性的东西,都是与“空性”、“佛性”有关,那我要如何把它们和“空性”、“佛性”连在一起呢?
答:要了解这些,需要适当的环境、教材、和适当的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可以教给你各式各样不同的方法。但是!同样的!你如何去吸收如何去运用这些方法,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这一点,我建议大家除了努力在学理上作了解之外,多去听教授,多提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问:如何能了解一切外相都是“本尊”?一切声音都是“咒音”?
答:你了解的方法,就是要确知,它们就是那个样子。请不要忘记“果地的修行”。譬如说,你怎么知道我的翻译是“吉米”?就算我告诉你:他是“吉米”。那你怎么把“吉米”和他连在一起呢?为什么你不怀疑这一点?为什么你不问我“他何以是吉米”呢?主要原因是:你接受“他就是”。
问:何以我们不能接受外相就是“本尊”?
答:我们现在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以前这些负面的影响,习惯太过深入。我们的习惯不但不能接受这一切的外相都是“本尊”。我们甚至不能接受别的众生或别的人和我们是平等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愿意花上一两万元去喝一点点东西,或花很多的钱去卡拉OK荒腔走板的唱一段。比较于像柬埔寨这地方,平均每人每年收入四十三美元而已。虽然有这么大的差异,可是我们对于自己这样富饶的生活,却不能由衷的欣赏它!感谢它。
问:如果以“小乘”的身体,“大乘”的心来修持,宁波车可以接受吗?
答:如果容我略作调整,“小乘为身,大乘为语,密乘为意”,这样我就可以接受了。这个好问题,最好再穿上印度教的衣服!好吧!

(八)转化与适应

问:以前的社会很单纯,现代的社会很复杂。我们要怎样把“心”变得像以前这样单纯?
答:我不想把“心”变得单纯,我们为什么回去过石器时代的生活。在现代这种情况,我们能做的已经不多了。我的意思是:若我们设计一个像公司这样外在的东西,而想去达到这个目的,是不可能的。寂天菩萨曾说:你如果要把整个大地用皮革铺起来,使它柔软是不可能。你没有这么多的皮革。所以!用它作一双鞋子穿在你脚上。因此在这种情况,只要改变你的“心”。改变你的“心”之后,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我再一次重复,把这放在日常生活里来看。譬如说,你们家一直有很多困扰,你不要尝试去改变家人。你改变你自己,改变之后,别的事就都好办了。
问:宁波车说:“轮回”就是痛苦,痛苦就是没有安全感,我们要如何得到安全感?
答:得到安全感的方法,就是你不要想去得到安全感。因为根本没有一种叫作安全感的东西。
问:“执着”是修行上很大的障碍,要怎样去除对人、事、物的执着?
答:这是一个大问题,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但是!这个问题要去请问你自己的上师。

(九)“坛城”与“菩萨戒”

问:请宁波车解释一下“坛城”的意思。
答:“坛城”的意思就是“中间”,早期的翻译,有人翻作“中围”。“坛城”实际的意思就是“中观”。或者我们说是“中道”,也就是不落在那四种偏颇的任何一种。在绘制坛城的时候,虽然也画了角堕落边等。但事实上在“观想”时,不应该“观想”它有边。
问: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如何保持“净观”?
答:这个问题是,当你觉得生命受到威胁时,那就代表你已经失去“净观”了。
问:什么是“菩萨戒”?
答:那就是你发誓使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这也是最大的“戒”了。

(十)“修持”上应有的一些正确观念

问:“上师”是否是弟子唯一修“净观”的对象?
答:绝对不是的,我们修“净观”的对象,不仅是对一切的众生,而且是对一切的东西都修“净观”,但对我们而言,“上师”比一个纸巾盒更易于修“净观”罢了。因为以我们一个人类的心灵而言,我们绝对不会认为一个纸巾盒子可以使我们得到“成就”(成佛)。我们的心灵认为“上师”可以使我们得到成就。
问:宁波车你经常作“开示”,很少给“灌顶”的原因是什么?
答:并不是我随便说说,许多宁波车以及他们给的“灌顶”,都是珍贵难得的。真的,许多传“灌顶”的“上师”是真正的珍贵难得。我很少给“灌顶”,修法会,或替人占卜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我要让大家知道,“金刚乘”不只是这些。学理上的了解也是“密乘”里极重要的部份。我希望别人了解这一点。不过这也很难。因为对学理有兴趣的人不多。另一方面,我觉得,安排“法会”的人偏重于安排仪式性的“法会”,以便吸引会众,也是一个原因。
问:我们是否能摆脱藏传佛教外在的形式,而直接得到它的精要?
答:当然是有办法。但首先你要好好的多学一些。大家要知道,“金刚乘”有很多外相的内在意义,是我们必需要学习的。
问:如果受“灌顶”,回来没有“修”,怎么办?
答:严格的来说,这不可以。因为“灌顶”的时候,“灌顶”上师通常都会跟你讲,你要记得怎样怎样。而你也承诺,我们记得这样这样。一般来说,若你没有“修”,就是破了这个誓言。但是另外一点就是说,你修一个“仪轨”,可以替代别的“仪轨”。
问:如何和“传承上师”有最大的相应?
答:修“上师相应法”是最好的办法。
问:如何“从出离中出离”?
答:就是你要安住在没有偏颇或没有喜好或厌恶的状况。
问:该要怎样去作或怎样修行,才能离开一切的痛苦,或抛下沉重的负担?
答: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它,以一颗坦然而不偏颇的心,去接受它。
问:如何对“上师”有正确的概念,而不盲目的崇拜?
答:要作到这样,你最正确的方法,就是你要以“上师”为“道”。例如今天“法会”完了,你坐计程车回家,那司机带你东绕西绕的,你就观想他是你的“上师”,这样也正好可以试一下你的“执着”是多少,或是你的忍耐有多大,但是要小心,这样可以不太经济就是了。
愿我堪为众生之依怙     
文殊福慧
等级:四禅五不还天
文章:640
积分:84
注册:2004-01-11 14:27:00
  2006-10-22 06:46:58  第 7 楼 无明始于当下
(摘自《活的智慧与方便》)

今天各位要听到的是相对的智慧,或者可以称做是“举例”的智慧。我从我的上师处听到很多关于相对智慧的教授,这些大多是举例来说明的。因为究竟智慧是没有办法谈的,为了了解究竟智慧,我们必须谈一下相对的智慧。举例来说,也许有人从来没有见过月亮,对他,我们就要把月亮的照片给他看,这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人还需要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教他月亮是什么东西;譬如:它的本性是什么?有什么能力?什么时候出来的?它怎么变成上弦月及下弦月的?因此老师在教导的时候,多半是举例子,而不是拿真正的月亮给他看,有一天在不需要老师的情况下,他也可以自己看到月亮。所以,有一天他真正见到智慧的时候,就不需要任何指点了,因为藉着相对的智慧,我们也可以认识绝对智慧。

文化与佛教

首先,我要谈的是“不明了”、“无知”本身就是痛苦,或者我们可以说,它就是痛苦的原因。我们都应该避免文化的影响,因为在不同的社会里,人对各种不同的名字有很大的执着。例如谈到佛教我们便会认为它是很好、平和的,并且会对我们微笑;因此,只要我们一谈名字,就不再谈真理了,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趋近真理。我们热爱各种名字,没有名字我们就受不了。大家为各种不同的名字打得头破血流,产生各种恨,以及情绪上的问题。虽然在相对的社会里,名字也有它相当的功用,至少它可以给我们一种认同。但是我们应该透过智慧去趋近真理,而不是用名字或者阶级、权势去趋近真理。好像多半的人很在乎文化,却不在乎佛法本身,例如,我们很在乎小乘、大乘,而金刚乘有戴红帽子、黄帽子、各种不同颜色的帽子的,可是就从没听过释加牟尼佛戴过什么帽子。这些都是人类狂热的心灵创造出来的现象,是我们加进佛教的不同文化。文化和佛法是完全不同的二件事。仔细想想,这是非常有趣的事。佛教从印度开始,传入不同的国家,每一个国家的人,都把他们自己的看法加一点到佛教里面。以佛像来说,每一个国家对“最好看的”都有不同的定样,每个国家的人都希望他们的佛像最好看。有一次,我去日本,看到日本佛像不好看,肚子大大的,好像都太胖了。后来,我想想,这样的想法实在很蠢,因为佛不是为了我一个人来的。对日本人来说,只要他们向这样的佛祈祷,佛便会给予加持,那么佛像肚子的大小又有何关系。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一点关系没有,重要的是佛法。文化像是茶杯,佛法好像是茶,为了喝茶,你需要茶杯,为了修习佛法,你当然需要根据某个传统,也就是某种文化,否则没有办法开始。重要的是你要喝茶,而不是要喝茶杯,但现在我们总是在谈论茶杯如何,而不是谈论里面的茶。总之,我认为佛教并不是一种宗教,它跟你的生活是不分的,它是对生命的阐释,这种阐释可以让你了解你自己。

文化篇

很多人有意无意地都有这个问题:我们到底是什么?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对于这一生都觉得很厌烦,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每天吃饭、睡觉、上班,第二天同样的事情又重新再来一次。多半的愚痴的众生感觉这样子已经很满意了,但他们真的满意了吗?不尽然!他们似乎永远都在想追求什么,或许追求所谓的成功,或许追求真理。因此,有些人就问比较聪明的人到底生命是什么,得到的却往往是肤浅的答案。如果他们问基督徒,基督徒说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他们就很满意了。如果问佛教徒,佛教徒的答案可以说一切都是空的,这类答案实际上是很肤浅的。这一类空洞的答案我们已经讲了二千五百年,我们经常说空啊,空啊,或者有时换个别的名词叫“无常”,或者有时候我们去落发,衣服的颜色也改了,然后到山上把门关起来,但问题是没有人能真正花时间去看看什么是实相。有人想真正追寻真理时,却往往走错路,甚至离真理愈来愈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受很多人影响的结果。别人给我们答案,我们就接受,如同婴儿一般让别人用汤匙来喂食我们。是婴儿还好,只怕我们往往因此变成了二手人,如同二手车一样。我们体会的往往是第二手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别人创造出来的,父母、老师、社会都在教导这些,譬如,别人教导我们一齐吃饭是好的礼貌,一齐上厕所是坏的礼貌,我们就毫不考虑的接受了。如果你问为什么,那他一定说:“不可以!不可以!否则社会会把我们摒诸门外。”就这样,所以我们没有自发性。如果我们修的都是这些东西的话,怎么可能接近智慧?佛陀曾说过许多次,我们的智慧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如前所说,要喝茶,我们需要茶杯;我们是须凭藉某种文化,但要明白,是藉由文化的帮助去了解真理,而非完全接受文化的束缚影响。我遇到过很多人对我说:“我什么宗教都不信,我只相信自然的东西。”其实这种说法很笨,佛教和自然有何不同?自然和基督教又有何不同?佛教不是自然,他认为的“自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然”,因为他从不接受“自然”,也就根本不了解“自然”。所以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独立,其实永远都在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影响。佛说“一切皆空”。我们很笨,就因为佛说的,我们就接受了。其实佛说:“没有一个人应该接受我的教导,只因为那是我说的。”佛在经典中也曾说:“你看一些金的东西,不能说它就是金子。你应先检查它是否是金子。”我们不应依靠人,而是依靠那人所说的佛理,此即依法(实相)不依人。依法不依人对佛教徒来说是很重要的。好像,我们现在崇拜佛,并不是因为他在二千五百年前有很大的能力,头顶上有顶髻,而是尊重他的教授所指出的实相。如果有人给我们很好的建议,我们尊重他,为什么?因为他给了我们好的意见,而非他好,是吗?如果他死了,为纪念他,我们将照片留着,依他的法来做,现在我们就是如此,因为尊重佛的法教而尊重他。

痛苦是什么

现在我们来谈谈智慧。前面说过,“无知就是痛苦”,这是文殊师菩萨给的有关智慧最重要的教授。一切现在的不幸,如战争等等,都是因为无知,所有的误会源自于无知,可以说,现在我们的智慧很愚蠢,无知它会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想像。比如有一个故事:从前西藏有一位格西,因为重听,所以老是以为别人在讲他的坏话。一个年轻的和尚想开他玩笑,当他在花园散步时,就问:“老师,你要做什么?到哪里去?”格西因为对这个年轻人有成见,认为他们老要找他的麻烦,就说:“你给我闭嘴!”年轻和尚又小声的说:“那你去吃大便好不好?”格西回答:“那当然好!”就像这样,格西完全被自己的想象控制住了,这都是因为对真相无知的关系。释迦牟尼在菩提迦耶成佛之后,帝释天王和大梵天王请转法轮,佛在现今称为瓦拉那西(鹿野苑)的地方给的第一个教授就是“了解痛苦”。不了解痛苦的话,痛苦将会继续下去,而且我们也会不知道什么是该放弃的。没有一个人喜欢痛苦,人们却时常感到痛苦,为什么?因为没有人了解痛苦以及它的原因。如果我们真正了解痛苦和其原因,当然就应该去除苦因,是不是?所以,如果我们能真正了解痛苦,那么真诚的出离心也会产生的!在这个时代里,世界的各个角落,修金刚乘的人看起来都没有什么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的人学佛法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好像是个犯人了解监狱是一个不好的地方,他唯一的希望便是离开它。我们如果知道轮回的痛苦,自然会想要离开轮回的监狱,而且一点执着也不会有。但非常可悲的是,现代人学佛却是为了这辈子要过得很好,如受增益灌顶,祈求今生富裕;受长寿灌顶,祈求今生活得长久;求文殊灌顶,希望变得聪明,考试考得好,这些都是在显示你对今生的强烈执着。如果想利用佛法来使今生过得很好,那是完全错误的,其实佛法是让你今生过得最差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叫你落发,对不对?因为它叫你放弃世间的一切,对不对?很悲哀的是,一般人很少想到下辈子会怎样,即使你不想成佛,起码也要想想下辈子会怎样吧?但是,好像我们很少追寻成佛,而只希望活得久、活得好,做这一些世俗的事情,而最糟的是,我们把佛法运用到这里,并希望达到目的。不知幸运或不幸,金刚乘来了,他们给了各种各样的广告说:“持咒很有效!只要上师一吹法器,什么事都没问题了,那些多头多脸的本尊也都很有力量!”受了广告的吸引,只要有方法能令今生过得好,任何人都希望去做这种事。所以现代人参加了成千上百的灌顶,换了成千上百的本尊和上师。他们这样做了三十年,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一点效果也没有。他们认为佛教徒在说假说,因为做了这么久还没有效果;他们会说修了三十年的财神,还是像三十年前一样穷,为什么?因为他们离开智慧越来越远,从来没有人想要作一个真正的自己。多半人都只想今生,而不想想下辈子。我们持了很多咒,仍对此生很多执着,只是为了竞争心,希望比别人好,所以念了很多咒,像这样做能够再投生人道已经很不错了,像这样子的修习佛法是完全错误的。印度有一位圣者说:“如果你不知道怎样习佛法的话,佛法是最好的毒药,它可以立刻让你下地狱。”所以,每一个人应该好好地想一想什么是痛苦!

痛苦篇

有很多人来找我说:“我今生实在过得很厌烦,这么多的工作,得到的东西却是这么少,压力又大。既然生活过得这么不好,我想出家当和尚,到山上好好去闭关算了。”这些人对佛法的看法实在是很大的不敬,学佛好像是出去野餐一、二个月,再回来过正常生活似的。但是如果你真正有智慧的话,便能够找到涅盘的地方,就在痛苦里面。痛苦是最好的老师,你不必花一分钱,不必很尊重他,也不须发什么戒言,这位老师都与你同在,事实上,痛苦是你逃不掉的。所以,我们虽然生活在这充满痛苦的社会里,如果有清楚的觉知,那我们便会更尊重佛法。这即是法对我们的加持。我们常常说要去闭关,这表示你划出一个界线,什么界线?这个门我不出去了,别人也不能进来,然后你坐在里面,远离一切车子、电话等等吵闹的声音,然后你觉得非常轻松,在好好地招持你自己似的。你坐在里面,以前所做的事滚滚而来,以后的事情你了都为它做好了周详的计划。几个月以后,你出来了,好像比以前胖了一点,然后你对别人说,你闭了这个关,闭了那个关,但是你真正做的是打妄念。妄念比持的咒还要多,就算你是在持咒吧,也是自私的,因为你想把咒念完,你要比别人好,你要做一个很好的老师,很好的禅定人。这些想法都是自私的,如果你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你大可不必去闭关。不了解痛苦的人自然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举个例说,现在有一个疯子来找你,希望得到你的帮助。这时如果外面有一个很富裕的人要见你,你多半会进去,而不会注意脚下的那个疯子,这表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痛苦。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最大的,穷人认为总统没有痛苦,因为他坐的车子很大,住的房子也不错,其实总统也有他的麻烦。很多有钱人觉得穷人很好,因为他们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实际上,我们都不能了解别人的痛苦,就连婴儿、动物、精神病患者也都有很多痛苦,只是我们不注意罢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痛苦。通常我们都在非常好的地方修行,所以我们会说:我从没有那样的问题,你怎么会有呢?疯了附说许多奇怪的话,因为他生病了。所以了解别人的痛苦,体会别人的痛苦,在佛教里是很重要的,只知道还不够,应该进而去尊重别人的痛苦。如果你真正具有这样的心,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了。这种慈悲与智慧是没有分别的,这也就是菩提心的真义。知道别人的痛苦,同时也尊重别人的痛苦。别人的痛苦对我们来说,也许没有什么,但是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这是我们都应该知道的事。其实谈痛苦并不需要讲得太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痛苦,问题是我们永远都在欺骗自己,就算我们有痛苦,也装着不知道。就在现在这一刻,有上千百万的人正面临死亡,有人快渴死了,有人在水里快淹死了,还有很多诸如地震、洪水的灾难正发生。事实上,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让我们继续活得下去,情况有问题时,一张纸都可以要掉我们的命。从实相上来说,谁也无法知道是晚餐先到,还是死亡先到?我们一直无意识地认为我们可以活下去,我们都避免谈论死亡,都希望把死亡隐藏起来,我们远觉得前面还有很多好日子在等着我们。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死,从出生那一刹那就一直在死,我们一直在为将来作安排,我们一生都花在这样的安排上,我们一直都在准备什么,但是在准备的当中,一生就结束了。从智慧的观点来看,我们是可以利用这些显现发展出一些正面的意义的,我们也许应该好好讨论什么是死亡。从某个角度来说,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死亡。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没有死亡,我们也不会感谢此生,就象没有分离,就不会珍惜友谊一样,朋友死了以后,我们才会觉得此人还不错。要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如何感谢生命。以上是简单解释“无知”。

今天谈智慧,谈智慧就得先谈无明。无明可以创造很多想像,想像可以创造很多愤怒、嫉妒。举个例子来说,你很喜欢你的女朋友(或是男朋友),因为五毒中的我慢,你想在你朋友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就带着你的女朋友去参加舞会。再谈无明,在舞会里你看到女朋友跟别人讲话,便产生了很多怀疑,心想:我从不知道他们会这样搞……,如果他们两人谈笑自若,你就越发嫉妒。其实,也许她只是问别人洗手间怎么去罢了,那个人根本是无辜的。以后,你若再遇见他们两人时,因为心中有了这样的种子,各种行为就产生了。你或者把门用力关上,或者把杯子摔破,或者用眼睛瞪他们,这一切都是从无明引起的无知。


问答录

问题:为什么有无明及无知?
仁波切: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有无明?无明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有两种答案,一是究竟的,一是相对的。就是因为我们有无明,所以我们认为自己有无明,我们不知道自己就是佛。好像云和太阳一样,太阳在云后头,云遮住太阳并不表示没有太阳。好比一个小孩问父新:今天为什么没有太阳?你回答小孩说:有云遮住。云即无明,智慧即太阳。为什么有无明?因为有无知。为什么没有太阳?因为有云。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错误的,就像我们问为什么我们有无明一样,是错误的。太阳是一直都在那儿的,只是云遮住了而已。那现在云走了,小孩又说:太阳出来了。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太阳本就一直在云后头,只不过是云走了。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父亲,由于孩子还小,你也许可以告诉他:不是这样的,太阳一直都在云后头,现在只不过是云离开而已。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就像这样的。有人认为大乘与金刚乘是不同,这种讲法是很悲哀的,大乘与金刚乘实际上一样的,因为具有相同见地。对金刚乘来说,最重要的见地是修习菩提心。但金刚乘的方法与大乘不一样,大乘讲的是要去除无明,就好像我们说云走了一样。这个教授当然很好,但金刚乘却直接跟他说,根本没有无明这回事,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是佛,就好像刚才的譬喻一样,太阳一直都在那里的呀!所以从相对的方面来说,什么是无明呢?不如说它如何产生,如何存在。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没有敏锐的觉知。因为无明本身并不知道它是无明,所以才有无明的相续。那么它停留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任何染污的心灵存在,无明就住在那个地方。无明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相对来说,佛教徒是不相信有个开始的,因为所谓开始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无明,像一九三二年,廿世纪等等这些时间的称谓都是无明。地球在旋转,所以我们会十二小时看得见太阳,十二小时看不见,于是我们将之分为白天和晚上。我们称三十天为一个月,称十二个月为一年。就这样我们定出一连患各种各样不同的年代。如果你希望得到答案,无明是西元前那一年开始的,这个答案就没办法回答了,因为所谓开始与结束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无明,在实相里没什么叫开始。如果你坚持要问无明的开始,那么我会说:就在现在,任何时候就是开始。

问题:成佛之后是否还有慈悲的痛苦?
仁波切:这样感觉,就得把你分成两个了,一个就是在你自己的感觉里,你已经成佛了;另一个感觉是我们眼中认为的你。在你的感觉里,再也没有痛苦,也没有众生的痛苦。可是在我们感觉中的你,这时候还有痛苦,也还有众生在受苦,还有你在帮助他们。

愿我堪为众生之依怙     
文殊福慧
等级:四禅五不还天
文章:640
积分:84
注册:2004-01-11 14:27:00
  2006-10-22 06:51:54  第 8 楼 明空不二
(摘自《活的智慧与方便》)

究竟的智慧是佛性的根本,也就是我们讲的“无知”的相反,也可以说是一种了解、一种觉知。如果我们知道觉知的主体,这就是究竟的智慧。相对地来说,智慧可以说是一种敏锐的觉知,这觉知是可以培养的。比如经过修定,或者修行、修法,我们便能够得到智慧。所谓“得到”的意思,并不是从外取得,它的意思是因为我们本来具有,所以可以得到。但是从绝对的观点来看,无明的本质就是智慧。从究竟而言,心的本质就是觉知。要发展这种智慧,定力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修空。例如说,开车时,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车祸,这是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照此慢慢培养定力,就会成为智慧。
我们的心常有一种盲目的期望,因而产生很多希望和恐惧。比如说,你认为自己明天还会活着,这表示你对以前发生的事以及现在围绕着你的一切,没有敏锐的知觉,因为就在目前正有许多人濒临死亡的边缘,这就是盲目的期望。我们应该有聪明的预期,而不是盲目的期望。譬如目前你很快乐,你应该预期这种情形会改变,因为在我们的生命里,从来没有一个快乐是永远的,这种事情已经改变太多次了。因为我们盲目期望,所以对目前的快乐很执着,但总有一天快乐会过去;当我们和快乐分开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沮丧。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一点,就有所称的敏锐的觉知。

要发展敏锐的觉知,有两种方法。首先我们要培养这种觉知,我们应该去听闻有关的开示,或阅读有关的经典书籍,并逐渐养成这种习惯。我们的心是非常多面及富弹性的,所以任何东西都能容纳接受。多半时候,我们没有敏锐的觉知,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惯坏了。例如,你们交了我这个新朋友,也许你们认为我可以对你们的生意有帮助,这对你们而言是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很不喜欢别人在我面前搔头,那么你们就会克制,就是头再痒也不去搔,这就是觉知,觉知是由注意而产生的。为了发展觉知,我们必须很注意。但渐渐地,因为我们变熟,成为朋友,大家被这种情形惯坏,慢慢地注意力就降低了,我对大家渐渐就不再重要,然后慢慢地不再被需要。你们慢慢地会对我不耐烦,会在我面前搔头。为什么?因为你们对我不在乎,这种不在乎会毁掉自己的注意力。当没有注意力时,就会失去觉知,就再也没有友谊了。我在这里试着以此为例来解释什么是注意力。为了发展这种注意力,我们要修定。

其实修定是佛教的一种花样。许多大师都告诉我们:我们妄想太多了,现在我们要集中,比如集中在佛像上,好好修定。但妄想是如此之多,从早上到现在,我们已经打了上百万个妄想;因为如此之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在妄想之流中,我们东奔西跑,就因为如此散乱,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正在散乱中,也不知道是如何散乱。当知道自己在散乱时,已经太晚了,我们总是说知道得太晚了,其实我们一直就是如此散乱。因为如此散乱,不但修习佛法不成,甚至世俗的事业也做不成功。因为心是如此散乱,我们会抱怨自己的记忆不好,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集中精神。例如,他说明早八点要见你,那么从现在到明早八点前,你都会担心。如果你没事,就不会担心,这种担心会使人衰弱。你也可以如期进行,但有敏锐的觉知,就是智慧;如此,自然就会很放松。所以,一旦有人要你集中在某个定点上,不出五分钟,你就会开始抱怨:我没有办法集中啊!我的心到处乱跑,很多很多妄想都产生出来了!实际上,这就是佛教大师希望你这样讲的一个结果。到目前为止,你终于发现你自己是散乱的,一般人根本连知道都不知道。我们一旦能够发现自己是散乱的,慢慢地,就会发现那个散乱者是谁!如果你真的了解谁在那儿散乱,这个就是觉知,这是发展觉知的另一种方法。

现在,可以谈一谈什么是智慧。也许我们可以把智慧分成很多类,譬如究竟智慧、相对智慧,或是“举例子”的智慧。什么是真实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什么是佛呢?相对上来说,佛是头上有肉髻,去过菩提迦耶的那个人;但究竟上来说,佛和你并没分别。你也可以把智慧分成五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等等,或是分成三类,根、道、果三种;不论如何分,都是一样的。

先谈五智。五智是果上的智慧。在究竟上来说,等于是佛的心;在相对上来说,我们可以去研究、去修行。它有两种特性,一为空,一为明。要了解这两者,必须先了解心的本性,否则很难了解什么是智慧。我们要了解三界是唯心的,这说起来很容易,但修证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心不让自己修行。例如很美的花,从理论上而言,我们知道花就是我们的心,但实际上,我们要去市场才买得到,我们会觉得花跟自己是分开的;但在实相上,万法唯心,我们可以这样确定:主体和客体是同时出现的。这一点,在印度是被人引用最多的论证。外在有各种现象,但这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产生之前,都不可能产生。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六个感官系统(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没有六个外在目标(六尘)。比如在座各位,一定有人今天才看到我的。在这个世界上,以前我不存在你的世界,因为世界是你的世界,那么现在你看到我了,你可能会这么想:这个人一年以前一定在印度某个地方。这是你把现在的现象投射到以前。你也可能会这么想:这个人以前头上长角,来台湾前锯掉了。但是你多半不会这么想,因为你有一个很坚固的习性,认为人的头上不长角。由这一点可以证明一切唯心。

如果这个解释你不太同意,我们后面可以再谈谈,或再辩论。但是如果你去找心,心在哪里?如果你去创造一切事物的心的时候,那么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心?那么心是什么呢?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东西叫做心,所谓“心”,只是一个名字,我们对心的看法只是一个概念。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在修行的时候,如果你努力去找心,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东西叫做心,那么是谁知道没有心?一定有人知道没有心,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没有人去知道空了。但是,如果一切都是空,是谁知道一切都是空呢?“心”知道“心”是空?对,这就是究竟智慧,也可以说是究竟觉知。为了心的两种特质,我们给了它很多非常美的名字。由于“空”的特质,我们叫它法身;由于“明”的特质,也就是“了解空”的特质,我们叫它报身。实际上,这两者是合一不可分开的。“空”和“了解空”,二者是不可分的,分别就是一种痛苦。任何特质如果分开为主观和客观,就是痛苦的开始。因为主观为了去了解、去感谢、去利用客观,必须做很多事情,做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痛苦。我们刚刚所谈的这些是属于相对的智慧,以此为基础,可以谈谈五智:大圆镜智。所谓大圆镜智,并不是跟智慧完全不同的东西。大略来讲,智慧有五种特质,谈到智慧时,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应该把智慧和空性完全分开。很多人好像觉得空是一个目标物,是一个我们要弄清楚,要去了解的目标物。如果你把“空性”分开,成为一个你要去了解的东西,那么这个“去了解的主体”就已经不能空了。如果你认为“了解的主体”本身就是智慧,那么我们便给了它两种不同的名字。对于喜欢有不同见地的人,就给予“空”这个名字;对于想修行的人,或对“觉”有很多执着的人,就给它一个叫“智慧”的名字。

有很多人认为“空”好像是一个空间,事实上不是的,它可以说是一种了解的潜力,这点很重要。以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同学们经常说,讲“空”并不殊胜,我们要讲“满”。这个讲法是对的,“空就是满”,被一切事情所充满。举例来说,前面坐的这一位,有人觉得他好看,有人认为他很丑;对同样的对象,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概念。通常我们说美是指一个对象,如果此对象不具空的特质,我们每人看他应该都是美的,但他不是绝对的美,有人觉得他是丑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空——因此有人可以看他是美,有人可以看他是丑。但是,你也可以说他是满,被一切美丑所满。在这个观点上来说,空和满所代表的意义完全相同。我讲一个我的故事,可是你们不要太当真。我的一切并不都是跟我的老师学的,也有从别的方面学了一点相对的真理。我学空性学了十八年,可是一旦头痛、肚子痛的时候,空性一点也帮不上忙,那时候,我会立即向上师祈祷,我认为上师是一定具体存在的,一定会从他那里得到加持。可是这个跟我学的却是两回事,我学的都是空啊空的,可是做的都是不空,实际上,向上师祈祷比空更有效。但有时候我也想,正因为它是空,所以有效,如果不是空的话,就不会有上师在这里帮助我,也不会有一个我在接受上师的帮助。所以,不要忘了,空是生命的一种特质,不要把它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来。

有一次我到美国,参观了环球小姐选美,结果我认为最丑的女孩子竟然当选环球小姐。那时候,我觉得所有参加的人都很悲哀,因为没有人能看到真正的美,全在为自己的想象拼命争斗,没有人看到真正的美就是空。如果是在佛土,根本不会有选美会,每个人在那里都是环球小姐,因为每个人都一样空。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我们的分别非常强烈,因而产生了很多执着,使我们变得很忙碌,忙得要去办选美这一类根本做不到的事。比这更糟的是,那里有十个裁判,他们怎么可能选一个这么丑的人来当环球小姐?至少有一个我不赞成,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做这种不可能的事。在台湾有三个电视频道,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所以看一个频道时,其他的频道都看不到了。如果佛到纽约的话,纽约五十个电视频道,他可以同时看到,而且是开始的、中间的、结束的同时看到。我常觉得,佛大概不会喜欢侦探片,因为那样子的话就没有悬疑气氛了。

现在回头来讨论心。心的本质是空,这是我们自己要证得,而不是从外取得的。心的本质是空和明,也可以叫它做法身、报身,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所以应该去了解并证悟。如果以水晶做比喻,透明的水晶本身比喻为空、为法身,水晶所映现的彩虹为明、为报身。这个水晶球,每个人都有,就是佛性。现在水晶被一块很脏的布包裹着,放在盒子里,比喻为无明。但是水晶即使放在盒内千年,虹光并不会因之减少。就像这样,我们本具的佛性,虽然为无明所覆,当我们把水晶拿出来放在太阳光下,彩虹就会现出来了。太阳比喻为上师,或者我们所修的道。如果没有太阳的照射,便没有虹光的映现;没有上师教导,我们就不能体会自己的佛性。但就像虹光是水晶本有,并非太阳给的,上师并不能把佛性给我们,只是没有上师的指引,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自己本具的佛性。在这观点上,我们就有所谓因、道、果的智慧。因就是佛性,道是上师所给的方便,果就是因本身,当我们修到最后,又回到因。

这果有五种,其本性都是空。

一、大圆镜智

为什么要取“大圆镜智”名字?因为空性本身就跟镜子一样。虽然美丑形相都可以从镜内显现出来,但是镜子本身完全不受污染分别,大小品质都不会改变;就像这样,空性从来不变,但是不同的观察者去观察,就有轮回、有涅盘,所以称之为大圆镜智。

二、妙观察智

在究竟上,这种智慧了知所有事情都是同样的,其本性都是空。因为知道一切事情的本性都是相同的,所以它就能观察得更好。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它不去分别、不去观察,所以它分别观察得最好。佛有这种智慧,所以对小乘根器的人,就教他去出家,自求解脱;希望远离贪欲的人,就教他修不净观;对另外一些人,他却说光修不净还不够,还要修空观;有些人知道外在并没有可以贪执的对象,一切都是心,佛便教导他们好好驯心;至于知道贪欲本身就是智慧的人,佛便知道如何教导不同层次的人,因为所有事情根本都是平等的,都是空。

三、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就是刚才解释的一切,其性平等。轮回与涅盘平等,佛与众生无差,主体与客体也没有分别。修定与修定者没有两样,一切现象本性都是相同的。

四、成所作智

这是智慧的另一种特质。因为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从开始时就是圆满的。举例来说,他可以化身无量,也可以在微尘里跳舞;他可以做这样的事,因为对他而言,没有一个叫做“微尘”的所谓“小”的东西,也没有称为“佛”的比较“大”的东西。但对我们来说,问题就很大,因为我们认为小的就小,认为大的就大,我们不知道这两种情形是互相依靠的。如果有一天有人头撞到墙壁,我们只会去想到墙硬,从来不会去想是自己的头太软。其实如果没有头,便没有一个用头可撞的墙。对我们而言,墙是一个自己以外很硬的东西,头是自己一个很软的东西,所以为了让头高兴,我们就把墙揍一顿或推倒。但是佛不会这样做,佛了解两者皆空,每件事都是完满的,没有痛苦,也没有误解。

前面四种智慧的总集,称为法界体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