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成长记后宫无敌版:评剧大王李金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6:16:16





李金顺(1902~1953),天津人。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评剧李派创始人。出身贫苦,幼年学习京韵大鼓、京剧。十六岁拜孙凤鸣(东发红)为师,演评剧花旦。曾与著名演员倪俊声、阚子林、喜彩春等合作,组织元顺戏社,领衔在天津、营口、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演唱。是评剧“奉天落子”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艺术上敢于突破旧规,大胆创新,吸收京韵大鼓曲调,增加伴奏乐器,对评剧音乐的发展贡献颇大。同行多争相仿效其唱腔,称为“李派”。擅演剧目有《王少安赶船》、《杜十娘》、《珍珠衫》、《芙蓉花下死》等。1933年后脱离舞台。
在早期评剧发展中,李金顺是一位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人物,她开创、规范了评剧坤旦唱腔,在以后的评剧旦角唱腔中,虽产生了众多流派,但无出其右,无不从李金顺的唱腔发展而来。筱桂花、刘翠霞、芙蓉花、白玉霜、喜彩春、喜彩莲、花玉兰、爱莲君等早期女伶完全是从李派的唱腔中吸取营养而自成一格。
    李金顺其貌不扬,肤黑又有点水蛇腰,一双小眼睛还近视.但凭高超的技艺,她领衔的元顺居社在几年里红遍关里关外.1928年,在哈尔滨主演了爱国**的现代评剧《爱国娇》,引起极大的反响.连许多不看评戏的知识分子也赶来看戏.戏剧家洪深盛赞此戏"于正义感". 个人作品     李金顺是评剧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她创立的李派对后辈影响甚大,刘翠霞,白玉霜 ,芙蓉花,花云舫,筱麻红,喜彩春,鲜灵霞,喜彩莲等均受其教益和影响.她留下的唱片有《杜十娘》、《移花接木》、《三节烈》、《珍珠衫》、《书囊记》等十余种唱段. 其他信息   
    1952年天津文化局安排她培养青年演员,1953年心脏病猝发故于天津,终年51岁.  
    李金顺嗓音高低兼优、刚柔相济。一十年代末她首将F调提高为A调 ,音域能超两个八度。她的演唱在冀东语音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天津语音,并保留了某些说唱艺术特色。念白多采用半白半韵的方法。由于受津门曲艺的影响,其(慢板)起唱,一改早期头眼起唱、板上落腔的格式,变为顶板、头眼、中眼、末眼和闪板等多种起唱方式兼而有之。节奏变化也较为多样,如顶闪结合、赶板夺字以及唱中夹垛等 ,均有较多运用。又由于唱中衬词、衬字的大量运用,造成了句型结构的紧缩的扩展,从而使句幅产生不同的变化。在旋律上,她更大胆地吸收入卫梆子(二六板)音调的皮黄腔。她还在《三节烈》一剧的旦腔(二六板)仍保留了男旦时期(二六板)的某些特片,但旋律润腔却有了新意唱段中(见《三节烈》“心中有事火烧身“唱段曲谱)。李的唱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说唱艺术的韵味,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腔美韵浓、节奏多变,刚劲委婉、说唱结合的艺术风格。   
   此外,她的伴奏曾一度尝试加用越调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时采用起唱伴奏停、行腔伴奏弱,过门慢一快一慢,落板强而火等方法,使演唱同伴奏达到有机结合,这种方法沿用至今。李金顺一生为评剧女腔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是评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Vj6lOgB7ak/
李金顺 评剧老唱片 杜十娘 闻听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