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名的导演:董和与董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3:31:43

董和,字幼宰,籍南郡(今长江中游和川东)枝江县董市镇。其先祖为巴郡江州(今重庆)人。董和“以荐辟显”,由乡里推荐贤良方正而踏上仕途。东汉末年,荆州成为战场,民不聊生。董和为避战乱,带领宗族人西迁入蜀。受到益州(今四川西部)牧刘璋的器重,派他先后到牛鞞(今四川简阳县西部)和江原(今四川崇庆县东部)任职,升任成都令。蜀中号称天府之国,十分富足,高官显贵沉溺在奢靡之风中。富豪之家,日常生活享受如同王侯。操办婚丧大事,往往倾家荡产,在所不惜。董和身体力行崇尚节俭,穿着简朴,饮食简单。饮食起居不准许超过标准,形成生活制度。他所到之处都使当地社会风气好转,富豪们因惧怕他而不敢挥金如土。时间长久,地方豪强难以忍受,要求刘璋将董和调离。刘璋懦弱而无主见,明知董和清廉,又不想得罪权贵,便调董和至川东任巴东属国校尉,管理川东的军事,保卫益州东大门。董和离开成都赴任时,官员和百姓有几千人,扶老搀幼前来挽留他。两年后,刘璋将董和升任益州太守。其清廉作风,一如既往。董和任益州太守,常与西南少数民族有政务往来,他推诚相见,公平对待,受到西南少数民族的爱戴和信任。

刘备取成都,久闻董和清廉之名,为他设立官职掌军中郎将,让他与诸葛亮同任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议论国事革弊兴利,进谏劝善,他与诸葛亮成为至交。董和官居要职,参与内政外交达二十多年,去世之日,家中无担米之财,为世所罕见的清官。诸葛亮任丞相后,经常思念董和每言必尽,忠心为国的精神。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主持朝中大小事务,他写《群下教》教导下属,其中说董和任职期间,能够直言不讳,他认为处理不周到的事,曾经往返十次来报告不同意见,商讨妥善的处理办法。诸葛亮号召大臣们向董和那样热情周到处理政务,敢于直言,为国尽忠,这样就可以使他少犯过失。董和约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当时人杨戏在《季汉辅臣赞》称赞他“掌军清节,亢然恒常,谠言惟司,民思其诤。”

董允,字休昭。自幼受到父亲董和的严格教育,品德操行如父。刘备立太子,选他为舍人(文书),不久升任太子洗马(太子威仪前导)。建兴元年(223年)五月,太子刘禅继位,任其为黄门侍郎,管理宫廷事务。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之前,驻扎汉中,考虑后主太年轻,担心他“朱紫难别”,不辩是非,耽误国家大事。认为董允公正无私,将看护后主,管理宫中大事的重任交给他。诸葛亮在临行前写给后主的《出师表》中说,董允等人是先帝选拔留下的忠臣,商讨国家政务利弊,进忠言,是他们的责任。要求刘禅处理宫中事务,无论大小,都要向董允咨询,一定能够弥补过失,有所收获。根据诸葛亮的提议,升任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亲兵。朝中政务,都是董允向后主劝善规过,想方设法弥补过失。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退兵时,魏延想杀掉杨仪,替代诸葛亮辅政,不服从杨仪,相互开战。二人将消息飞报宫中,相互指责为叛逆,后主一时慌而无计,难辩忠奸,急向董允和蒋琬问计,他二人力保杨仪,避免了危及政权的一场内乱。

后主刘禅多次想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说古代制度天子后妃不能超过十二人,现在宫中嫔妃已满员,不应当增加了。后主不敢再提非分之想。尚书令蒋琬上书后主,建议给董允加官进爵,以表彰他勤劳为国,但董允坚辞不受。刘禅长大成人,偏爱宦官黄皓。黄皓系奸佞小人,时时企图干预朝政。董允经常对上帮助后主纠正差错,对下则多次教训黄皓。黄皓很惧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董允在世时,黄皓只是个黄门丞,没有得到升迁重用。

董允平时谦恭待人,礼贤下士。有一次他与尚书令费褘、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外出游宴,车马已备好,临行前,郎中襄阳人董恢来拜访他。董恢是个年轻人,官职亦小,见董允不打算出门,产生顾虑,便徘徊不定想回去。董允不准他走,说:“我外出是想和志气相投的朋友游玩交谈,现在您屈尊来拜访,正好畅谈,怎能舍弃我们的交谈,到那里去赴宴呢?那就太不像话了。”于是就下令解开架车的马,不去游宴了。有识之士称赞他有“周公之德”。

延熙六年(234年)董允加任辅国将军,第二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褘副贰。延熙九年(246年)十一月去世。《华阳国志》载:“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褘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董允墓在四川泸州分水岭,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将地名叫作董允坝。在湖北石首有一座董王台,传说是董允和诸葛亮驻兵处。董和父子的故里,是枝江市董市镇,古代玛瑙河在董市的入江口,叫作董滩口。东汉末年董氏家族的聚居坞堡,是古镇董市的前身。董滩口附近的水府庙山墙上,尚有近人隶书题记“后汉掌军中郎将董幼宰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