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鹿美人丞相 百度云:第二十章 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什么贪欲和占据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19:23:54


1之与23,相去几45?美之与恶6,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7兮,其未央8哉!众人熙熙9,如享太牢10,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11;沌沌12兮,如婴儿之未孩13;儽儽14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15,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16,我独昏昏17。俗人察察18,我独闷闷19。澹兮其若海,飂20兮其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21母。

【译文】只是随从那大的土山,相去多少又能怎样呢?美好的随从那羞耻羞愧,相去着怎么如此呢?人们之所以畏惧,是因为不可以不畏惧。扩大开拓啊,没有到达中央!众人都兴盛,就如同享受祭祀后的宴席,就如同春天登上祭祀之台。我独自淡泊恬静啊,没有众多人民。浑沌无知啊,如婴儿不会笑;凭高而立啊,如同没有地方可去。众人皆有闲暇,而我独自一人却如同被遗忘。我具有愚人的心肠啊!浑沌无知啊,世俗的人心里都很明亮,而我独自一人却昏聩、糊涂。世俗的人都会仔细审看,而我独自一人却烦闷不爽快。水波摇动啊就如同大海。西风吹啊好象不会停止。众人皆是有所作为,而我独自一人却愚钝而粗鄙。我独自一人不同于众人,而且重视背弃万物的来源。

【说明】本章亦是紧接上一章而言,在提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后,老子接着这个思路用我与众人的不同又详加了说明。

只是随从那大的土山,相去多少又能怎样呢?人生的道路不尽相同,但都有着高山和低谷,有着平坦和崎岖;有很多人只走到半途,只走到那大的土山上,便以为到了终点,便再也不思进取了。殊不知,人生的道路上还有更高的山峰,还有更辉煌的事业,还需要更努力的攀登。所以老子对这大的土山不以为然。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既然那美好的随从着羞耻羞愧,又追求和占有那些美好的做什么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看到所谓美好的便贪恋贪图而停止了前进;那么,在前面更美好的又怎么能看到呢?又怎么能得到呢?

人们之所以畏惧,是因为不可以不畏惧。畏惧而停止不前就行了吗?在第十五章我们说过,在自己一生的进程中,尤其是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凡事都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个人一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平平坦坦的,总有高山低谷,还会如同行走在薄冰上,所以要学会恐惧害怕,要小心谨慎,要考虑到后果,要看得广、看得开;要一分为二,要辨证地看问题。因为只有恐惧才会促使一个人有更多的思考,才能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更不能躲躲闪闪,迥避问题,因为无论怎样迥避问题,总有一天会无处迥避的,而要直面解决问题。不如此,便不能懂得自我勉力的真正含义。

所以,扩大开拓,而没有到达中央是不行的!一般人学了一点知识,便以为到达了中心,因此便再也不思进取;其实有很多人学知识仅是为了卖弄,而没有真正学到这个学问的核心。如谈文学,有些人一开口便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可是到底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为什么要如此,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所以,老子形容这些俗人如同享受祭祀后的宴席,就如同春天登上祭祀之台,兴致勃勃而自以为懂得了一切,而自以为达到人生的终点和巅峰,实在可笑而可悲可叹。我独自一人不同于众人,而且重视背弃万物的来源,就是不想要“有”。在第一章中,老子就说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母,就是产生了“有”的本源,就是用以称述万物的来源之意。母能生子,本源能生万物,而万物有了,才会有人们的贪欲和占据。我背弃这个母、背弃这个“有”,也就是想要回到“无”的状态,什么都没有了,无了,还有什么贪欲和占据呢?还有什么可贪欲和可占据的呢?在现代社会来说,“无”,并不是说一样都不要,而是要在思想上把一切财富、物质都看轻,可有可无,一旦有人比我更需要,即可以把一些多余的、不是必需的送给更需要的人。

—————————————————

【注释】1.唯:《左传》:“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老子·二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管子》:“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礼记·表记》:“唯天子,受命于天。”《吕氏春秋·慎行论》:“唯巨石岿然。”这里用为只有、只是之意。

2.与:(yǔ雨)《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战国策·魏策》:“与臣而将四矣。”《荀子·强国》:“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史记·项羽本纪》:“孰与君少长。”这里用为随从、随着之意。

3.阿:《诗·卫风·考槃》:“考槃在阿,硕人之薖。”《诗·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阿。”《诗·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诗·小雅·无羊》:“或降于阿,或饮于池。”《诗·大雅·皇矣》:“我陵我阿。”《诗·大雅·卷阿》:“有卷者阿。”《说文》:“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这里用为大的山陵,大的土山之意。

4.几:(jī基)《左传·昭公十六年》:“几为之笑而不陵我?”《孟子·离娄上》:“子来几日矣?”《韩非子·奸劫弑臣》:“而欲当严天子而求安,几不亦难哉?”《战国策·赵策》:“年几何矣。”《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年几何。”这里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之意。

5.何:《易·噬嗑·上九》:“何校灭耳,凶。”《易·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论语·述而》:“何有于我哉?”《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之意。

6.恶:(wù务)《诗·郑风·遵大路》:“无我恶兮,不寁故也!”《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孟子·公孙丑上》:“无盖恶之心,非人也。”《荀子·议兵》:“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集韵·莫韵》:“恶,耻也。”这里用为羞耻、羞愧之意。

7.荒:《易·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中行。”《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毛传:“荒,大也。”《荀子·正论》:“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汉书·叙传下》:“偪上并下,荒殖其货。”颜师古注:“荒,大也。”这里用为扩大、开拓之意。

8.央:《诗·秦风·蒹葭》:“宛在水中央。”《管子》:“方六里,名之曰社,有邑焉,名之曰央。”《荀子·正论》:“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礼记·月令》:“中央土。”《说文》:“央,中央也。”《汉书·外戚传》:“惜蕃华之未央。”这里用为中心之意。

9.熙:《书·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荀子·儒效》:“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这里用为振兴、兴盛之意。

10牢: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牛羊豕各一曰太牢,羊豕各一曰少牢。《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管子·事语》:“俎豆之礼不致牲,诸侯太牢。”《荀子·王制》:“宰爵知宾客祭祀飨食牺牲牢之数。”《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又如:牢羞(牛羊等祭祀牲品);牢礼(用牛羊豕三牲宴请宾客之礼);牢具(牲牢之体);牢酒(牢牲和酒)。这里用为祭祀宴席之意。

11.兆:《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孟子·万章下》:“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楚辞·九章·惜诵》:“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仇。”这里用为人民百姓之意。又如:兆民(古称太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又称“兆人”、“兆姓”、“兆萌”、“兆蒙”、“兆庶”、“兆众”、“兆黎”、“兆灵”)。

12.沌:《管子·枢言》:“沌沌乎博而圜,豚豚乎莫得其门。”《庄子·在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郭象注:“浑沌无知而任其自复,乃能终身不离其本也。”《白虎通·天地》:“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集韵·魂韵》:“沌,沌沌,愚也。”这里用为浑沌无知的样子之意。

13.孩:《说文》:“咳,小儿笑也。”潘岳《寡妇赋》:“孤女藐焉始孩。”本义为小儿笑之意。未孩:还不会笑。

14.儽:《六书统》:“儽,凭高众立貌。”这里用为凭高而立之意。

15.馀:同“余”。 《老子·五十四章》:“修之于家,其德乃馀。”《庄子·天道》:“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这里用为闲暇之意。

16.昭:《书·益稷》:“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有休。”《诗·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管子·心术下》:“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于四极。”《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说文》:“昭,日明也。”这里用为明亮之意。

17.昏:《书·大禹漠》:“昏迷不恭。”《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诗·大雅·召旻》:“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庄子·在宥》:“远我昏乎?”《吕氏春秋·有度》:“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楚辞·天问》:“昏微遵迹。”《楚辞·屈原·涉江》:“重昏而终身。”这里用为昏聩、糊涂之意。

18.察:《老子·五十八章》:“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楚辞·离骚》:“览察草木。”《吕氏春秋·本味》:“察其所以然。”《史记·魏公子列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贾谊《道术》:“纤微皆审谓之察。”《说文》:“察,复审也。”这里用为观察、仔细审看之意。

19.闷:《老子·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易·大过·象》:“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楚辞·九章·惜诵》:“中闷瞀之忳忳。”《说文·心部》:“闷,懑也。”《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王冰注:“闷,不爽貌。”这里用为烦闷、不爽快之意。

20.飂:(liu六)《吕氏春秋·有始览》:“西方曰飂风。”《说文·风部》:“飂,高风也。”《广雅·释诂四》:“飂,风也。”这里用为西风之意。

21.食:《易·大畜·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王引之述闻:“食言者,言而不行,则为自食其言,食者消灭之意。”《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诗·王风·丘中有麻》:“彼留子国,将其来食。”《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小雅·苕之华》:“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管子·君臣上》:“主德不立,则妇人能食其意。”《论语·述而》:“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古今韵会举要·职韵》:“食,吐而复吞曰食;又,消也。”这里用为背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