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航班 txt下载:《人生生存智慧》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0:00:08

第四章进退自如

善于进退者,无论命运如何不公,他们都如老练的航海者一样在风暴的浪尖上照样破浪扬帆,在暗流汹涌,在岩礁错综间进退自如,最终游刃有余地抵达成功的顶峰。

只进不退,智者不为;只退不进,懦夫所为。

进和退本一点之差,却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掌握主动,视机而动是现代人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样也是走向成功的决定因素。

进,人生成功的上上策;退,嬴家出手的最高招。

第一节 “忍”以成功

成功靠“忍”

成功靠什么?成功要靠忍。忍以理性,忍以方法,我们就能够有所作为,有所成功。

元朝末年,元顺帝荒淫无道,民不聊生,逼的天下皆反,当时诸侯并起,义军多如牛毛。灭元后,大家为了那个九鼎之位,杀的你死我活,但最后天下却归了开始实力不算强大的朱元璋。朱元璋之所以能笑到最后,一统天下,其秘诀就是一个“忍”字。

当年朱元璋统率的义军占领金陵后,在各路诸侯为王位杀的昏天黑地时,他却采纳谋士高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金陵招兵买马,积草囤粮,一忍就是十年。因他不称王,没人把他当作竞争对手,在各路义军相互拼杀,元气耗尽时,朱元璋图穷匕现,持生力军一举荡平天下,开创了大明王朝。忍人之所不忍之事,成人之所不成之业。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位极人臣之位。待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何把握好时机,把握好节奏。其秘诀,就是一个“忍”字。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做。

全国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忿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像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很多的人以为成功很难,成功要付出太多、成功会很痛苦,就不去想和追求。实际上,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吃惊地发现,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才是真的有耐心,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正是以这种惊人的耐心忍受着不成功的现实和生活。你可以不思成功,但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而轻松。你追逐成功,你会因此而生活得更好。

人们一般会认为失败的人承受的很多,其实成功的人所承受的更多。不论成功或者失败,关键只有一个字“忍”。“忍”别人不能忍的,“忍”自己不想做的,“忍”时间让生命的衰老……

而忍却要靠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要成功就得靠忍,就得靠自己。

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

“再搓搓它。”智者说。

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

“再用手捏它。”智者说。

那人用力捏着,却怎么也没法把它毁坏。

“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说。

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

“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一颗能忍天下一切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说。

还有人说,成功就是积累,人生也是一样。没有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没有自己一步一步的苦苦追求、真挚实干的努力,想要成功是不可能的。成功就是靠积累所有的“忍”出来的。

有这样一种现象,想必大家都知道:凡是成功的人,都有着他(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比如他的热情洋溢、比如他的坚定的目光、比如他的雷厉风行等等。而且,越是成功的人,也就是取得成功越大的人这样的特质在他的身上就越加明显。因此,可以说:完善的人格是成功的关键。但这些完美的人格,并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他需要生活的慢慢锤炼,需要失败挫折的打击,需要求实的诚恳态度。他也是一步一步修饰成功的。

完善的人格包括哪些内容呢?富兰克林在他79岁的时候,回顾他的一生,把成就归功于他完善的人格。他说:完善的人格包括以下13个原则:节制、寡言、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适度、清洁、镇静、贞洁、谦逊。

而这些原则无一是天生的,他们都需要慢慢积累,忍受生活中的磨练,才能够达到的。

在美国,有一位钢材大王叫特纳,他30年前是一个贫困的青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只想睡在一张舒适的床上,而这对他来讲简直是奢望。正在这时,隔壁公寓富翁的儿子走下楼来,并请他进屋,让特纳睡在自己的床上。这一刹间,特纳终于明白,现在他睡在了床上,他实现了梦想,他成功了,但这成功却是短暂的,是靠别的人施舍而得来的。于是他走进花园,睡在了椅子上,这时他认为椅子是他最好的床。30年后的现在,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了举世闻名的钢材大王。

特纳30年换来的成功绝对不是一时的爆发,是时间对他的30年辛勤奋斗的一种肯定。想要成功,就要使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华人成功学权威、国际著名演讲家陈安之在美国的时候,在他的老师世界第一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的机构上班。此时陈安之已经是一位著名的演讲家了。陈安之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演讲活动和拜访大量的顾客,但他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演练的呢?其实也并没有窍门。陈安之每天去第一个演讲会场的途中就已经在车上演练他的演讲稿了,这样他的第一次演讲事实上已经是第二次了。这次演讲一讲完之后,他又会在去下一个会场的车上演练事实上的第三次了,等到了第二个演现场讲的时候事实上陈安之已经演讲四次了……按照这种办法,陈安之每天都要演讲十几次,而且晚上还要对着镜子自己练三个小时!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安之每天完成100个陌生顾客的拜访,并且最为关键的一条是要站着打电话!并且,在安东尼?罗宾机构每一个人每天都要站着打100通电话!安东尼?罗宾机构认为,打电话坐着效果显然是不好的,打电话就要像演讲一样!

要想获得什么就看你付出的是什么,假设你看到或是你发现目前在你的生活各个领域当中,你对你的结果不太满意,或是甚至没有看到任何结果,那只告诉了大家一件事情,那就是之前你没有播种。要知道陈安之就是靠着这种努力,2年之内从身无分文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新贵!

有人问华人首富李嘉诚,您到底是怎么成功的?他说,很简单,比别人努力两倍。又有人问当时的世界首富日本西武集团总裁堤义明,您是怎么成为世界首富的?他说,很简单嘛,比别人努力三倍。如果我们有志超越这些成功者,陈安之告诉我们就要永远要比全世界最努力的人还要更努力。所以,我们要努力几倍啊?四倍!

上个世纪70年代末,邱继宝到东北补鞋3年,用积累的资金学技术造缝纫机。1986年租房创办缝纫机厂。目前企业拥有总资产15亿元,成为全国同行排头兵,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2003年销售产值31亿元,利税2.54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

18年艰苦创业,飞跃在困难中发展,发展中壮大。而邱继宝也是在“忍”的过程中慢慢把企业发展壮大的。

1986年,邱继宝办了厂生产缝纫机,产品市场渐渐从台州扩大到浙江和全国。1989年,第一个危机来了,他们第一是没品牌,第二是没技术,第三是没资本,第四是没有完善的市场网络,而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时候邱继宝千方百计想产品怎么销出去。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产品是怎么打进国际市场的。1989年,邱继宝请浙江的一家外贸公司把我的产品带进了广交会,自己也想直接会会客户,但是进不去,只好翻围墙,被广交会保安罚款50元,罚站半小时,这些没有阻挡邱继宝进入国际市场的信心。他通过那些天天在深圳香港进出的人,花500元买了一本香港电话号码本,找到香港的经销商,把产品拍成照片寄过去,又坐车去温州宁波邮局打国际长途。香港经销商说产品太落后,没人要,说可能南美洲、非洲能要。冲着这个“可能”,邱继宝找省外办借了一个翻译,去了南美,当年就挣了2万多美金!这是他走向国际市场的开端。从1989年到1994年是最顺利的5年,飞跃出口增到千万美元。1994年底,邱继宝遇到第二个危机。一方面,南美洲出现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又遇上了国内政策调整。双重打击使飞跃差点死掉,却也推动了飞跃的发展。他没有坐等南美经济复苏和国内政策调整,开始跑中东、跑非洲、跑东南亚。两年努力,与5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出口额达到2600万美元。又好了不到两年,危机再来。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邱继宝在东南亚打开的市场遭到严重冲击。当时的邱继宝就想,这辈子怎么这么倒霉,困难老是降临在我的头上,后来一想问题还在自身,产品档次不高,只能和发展中国家打交道。而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不够稳定。要有本事,就应该把产品卖到欧美发达国家。通过3个月努力,发达国家需要的产品,他们开发了出来。同时,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货币贬值,从韩国、日本引进了大量设备,使生产装备达到国际水平,产品也达到了国际水准。1998年出口达到3000多万美元,产品50%销往发达国家。去年出口产品65%销往欧美。

邱继宝就是靠一步一步“忍”下来,然后慢慢的壮大自己。如果他在保安罚他站的时候,不能够忍,那么他就失去了第一个机会,那么他以后的机会也就不可能会有了。

司马懿兵败上方谷,困与大火之中,幸亏天降大雨,救了其父子三人的性命。于是他坚守不出,任凭蜀军怎么挑战,只是按兵不动。诸葛亮无奈,派人送去一套白色的女装和头巾,并附送书信一封,讽刺司马懿:“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肩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变异哉?今谴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过书信,心中大怒,却强作笑颜:“孔明视我为妇人耶?”接过衣物,厚待来使,继续坚守。这件事《三国演义》作了相当精彩的描写,史书上亦有记载。

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当时,妇女是愚昧无知,懦弱胆怯的象征。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素衣,把他视为妇人,无疑是个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对方,使之出战。司马懿身为魏军大都督,按常情决不能咽下这口气,但他老谋深算,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冷静分析:一是战事于魏不利。诸葛亮六出祁山,锋芒正锐,誓与魏军决一死战。且新败之后,贸然出战,难操胜券。二是蜀国小,力弱,虽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后方悬远,蜀道崎岖,30万大军的补给不易解决,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消耗,利在急战速决。魏国则不然。国大人多,物力雄厚,战场又离渭水平原不远,补给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劳。司马懿出于对己彼双方形势的正确估计,出师前就与魏主一起制定了以攻为守,拖垮蜀军的作战方略。交战不利,更坚定了其坚守待变的决心。他并非没有羞耻之感,但在他看来,受辱事小失利是大。因而强忍激愤,只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于是坚壁高垒,静待时机。

司马懿不是消极的“忍”,他在忍的同时,密切注视着蜀军的动静,特别注意抓住机会了解蜀主帅诸葛亮的情况。蜀军使者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系缆也。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一番话,无意中透出一个重要消息:“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呼?”司马懿由此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估计。原来不仅蜀国拖不起,而且诸葛亮本人也没有多少时间了。

司马懿对这番侮辱没有白忍,形势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蜀军正打熬不住,盟友吴军又不在配合攻魏中兵败合肥,无功而退。魏国两面受敌的局面已告结束。诸葛亮闻讯,长叹一声,昏倒于地,五丈原秋风,大星陨落,蜀军不战自退,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退却。司马懿兵不血刃,凯旋长安。

常有人以司马懿接受巾帼素衣为笑料,并以“死诸葛吓退生仲达”笑司马懿之怯懦。岂不知他苦不含怒强忍,而逞匹夫之勇,率众一搏,蜀军很可能打破魏国防御而挺进中原。即不如此,魏军也将蒙受重大的损失。此前不久,魏将张鸽之死,就是因司马懿经不住诸葛亮的引诱而出击造成的。罗贯中为了突出司马懿的智慧,把这个责任栽到张鸽身上。因而这次司马懿不能再上当了,中国历史当忍不忍,导致惨败的战例并不鲜见。项羽往梁地前再三嘱咐大司马曹咎会合。后来汉军果来挑战。曹咎起初还能耐心坚守。后汉军派人羞辱他,这位大司马终于按捺不住心头怒火,渡兵汜水出战,被汉军“半渡而击之”,曹咎自杀,全军覆没。待项羽获胜归来,成皋已插上了汉军的旗帜。司马懿比曹咎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需要坚守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辱骂所怒,不争强,不上当。能够以忍对待危机,以忍来解决问题。

忍也有“巧”

一个人成大事的工作方法在于:即不要以弱忍,亦不要以强忍。该花的心血一定要投入,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一个人的一生是很繁杂的,即要看他的人格,也要看他的能力。

做人做事,已准备为主,以平和为核心,把“忍”字放在心中。然后,你就可以无限制的发展,任何事情在你的面前都不会是你的障碍。你也有了你奋斗的目标和勇气。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栾盈要求留在齐国,齐庄公答应了。但是大夫晏婴劝谏齐庄公不可收留,庄公一点也没有听进去,反而厚待栾盈,虽然,庄公也有他的目的。但是,谁知就留下了祸根。过了几天,齐庄公让栾盈潜回晋国作为内应,然后想自己亲率大军里应外合攻打晋国,妄想以此报仇雪耻。

但是,齐庄公很快被晋将范鞅战败,齐庄公在退兵时不想没有一点收获。就顺便攻占了晋国的边邑朝歌,晋国国君非常的生气,因此又准备大举伐齐,很快就大兵压境。

这个时候,齐庄公害怕了,才知道当时的想法是错误的,晏婴的话是对的。很快就让晏婴出主意,于是晏婴就建议联楚抗晋。

在当时的形势是楚国的实力没有晋国的强,但是齐国的实力又不如楚国的,秦国又远在西边的地方。在经过连年战争之后,齐国的实力很快就被削弱了,在四大强国中,地位是最低的。齐国与楚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是一对敌国,之前,两国很少通往使者。这个时候,想说服楚国出兵援助齐国,这个任务在这个时候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但是晏婴很快就答应了要承担这个重任。

当时的楚国是楚康王熊昭在位,他在位的方式和其父楚共王是不相同的,他在位的十一年几乎没有打过什么仗,就你他在位期间,楚国是少有的太平年月。也是所有国家中战乱最少的。

当他听到晏婴来使,自然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来意,但然就不抱欢迎态度了,对他的大臣们说;“自从我的父亲去世以后,我从来没有到过中原地区,我们国家的军队也局级有十年没有打过什么仗了,我们国家的人民也得到了休养生息,以待天时之变。现在齐国和晋国之间有个大的争论和战争,晏婴先生来到我们国家,他的来意是十分清楚的。我想杀杀他的威风,挫挫他的锐气,顺便侮辱他和他们国家的人格和国格,使他的难言善辩的本事没有办法发挥。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就都说出来,让我做一下参考。。”楚国大臣一听说楚王要挫侮齐国的使者,尤其又是以贤能闻名诸侯的晏婴,一些自以为智谋之士便各自献出了自己的奇谋,认为自己能侮辱晏婴倒也是对自己智能的一次深刻测验,对自己的身价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自然都不甘落人后,很快设计出一个又一个陷阱。只等着晏婴到来自讨没趣。这应该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第一次以屈辱对方为目的的接待。

晏婴来到楚国的郢都,便使人通报楚王自己的到来,但等了很长的时间却不见楚国官员出来迎接,城门也是关闭的,只是在城门旁边新凿出一个小门,高仅五尺,几丈宽的城墙跟基部凿出这样一个小门,与旁边可以驰车出人的高大城门相比,简直如同狗洞。门旁站着接待他入城的宾者也都是侏儒,这是有意要侮辱晏婴的。

因为晏婴非常的短小,仅五尺多高,晏婴当时就明白这是楚国君臣为了挫侮他而特设的小门。楚国对来使的态度,即是楚国对齐国的态度,晏婴感觉出此次出使游说的难度是多么大了。但晏婴自有他的办法。以晏婴的智慧和身份,是自然不能跟随接待他的侏儒从这个狗洞进城的。但又不能大怒而去,轻易就放弃联楚抗晋的目的,使此行落空,使齐国遭受灭顶之灾。但又不能在楚人面前显示出齐人的无能,晏婴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了齐国的国威。

晏婴并没有显出着急或动怒的样子,而是很有涵养地端坐车中,让他的随从上前去叫门。那些守在小门洞口的侏儒宾者指着小门对晏婴说:“大夫你有这个洞进去,已经是非常的宽广了,又何必劳神叫门呢?”他要求晏婴下车随他从小门钻入。晏婴很庄重地对他说道:“请你回去禀报楚王。我听说出使狗国者,从狗门入。楚国乃是堂堂上等国家,我实在不敢从这狗门入城而辱及楚王啊!”

这小侏儒听到这话,很是不好答话,就差人回去报告了楚王晏婴的答语。楚王和大臣们正等着看晏婴的笑话,想看看这位号称贤明的齐国大夫如何受辱而去,听到晏婴的话,楚王感叹着:“寡人欲戏弄晏先生,反被晏先生所戏弄啊!”不由地心生产生了敬意,就立即传命打开城门,按使节之礼把晏婴迎入了城中。

楚康王召见了晏婴,等看到他的身材,对他的敬意少了很多,就想用身材短小的缺陷使晏婴自惭形秽,先从气势上首先折服晏婴,于是就笑着对他说道:“齐国没有人吗,怎么找你这样的人出使我国呢?”

晏婴说:“齐国都城临淄,光城里各里巷的门就不下三百。齐国中人呵气成云,挥汗成雨,比肩接踵,怎么说我齐国无人呢?”

康王说:“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派先生您出使楚国呢?

晏婴不卑不亢地说:“大王您可能不知道,齐国派遣使者,是有规矩的,,其贤者出使贤主,不屑者出使不屑之主,臣最不屑,所以派我来出使楚国啊!”

康王本想利用晏婴的先天不足,使晏婴惭愧折服,反倒被晏婴的锐利言辞弄得狼狈不堪。楚国的大夫阳启疆见康王局促不安,感到非常的难堪,就忙将话题引向了别处。命武士捆绑一人走到大殿前,康王就问:“绑着的这个人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啊!”

武士回答:“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康王看着晏婴笑道:“齐国人天生爱偷盗吗?”

晏婴从容回答:“我听说,桔子树生在淮南就结桔子,在淮北则结枳,叶子很相似但它的果实味道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各地水土不同的缘故,齐人在齐国不作盗贼,到了楚国就干偷盗之事,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使民善于偷盗呀?”

楚王很不好意思地笑了,觉得三难晏婴,本欲辱之,反为晏婴所辱,可见晏婴名闻诸侯的贤能之名不虚,赞叹道:“真是圣人啊!”楚国群臣也为晏婴的才辩折服,更为他人格的光辉所折服。

晏婴没有忘记来到楚国的目的,随后为楚国君臣分析天下大势,说明继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春秋五霸迭兴之后,时局变幻莫测,应识时通变,结盟抗晋的道理。楚国大夫相继与晏婴辩论,都被晏婴据理驳倒,无言答对。楚王钦服,即同晏婴订盟,齐、楚联合,共御晋国。这一年八月,晋国会同宋、鲁、曹、卫诸国之兵伐齐,楚康王亲自挂帅合陈蔡之兵伐郑救齐,使齐国转危为安。

晏婴把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给办成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其才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用其人格的力量征服了楚国君臣,使楚康王这位不愿动兵的君王亲帅军队救助齐国,也使楚国十年未动之兵再次出现在了春秋战国的战场上。晏婴的人格和人品是非常受人钦敬的。出使楚国,凭其才能和品格使楚国君臣折服。以后数十年,晏婴在齐为相期间,齐、楚两国友好相处没发生战争。齐楚的人民也过了数十年的太平生活。

永争争先是绝大多数人竞争的一种性格,但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情,就会把事情做到最好。

善忍者与非善忍者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有时候决定了事情的成败和生死存亡。

成功的过程更是要“忍”

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这话本来不错。因为他只教人忍小事,当然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忍耐小事件为是。倘若对方要使你的大计划弄不成,那就不是小事,只要你还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无可忍了。孔子的话虽然这样说,可是他老先生常常为了一点小事气得胡子发抖。比如他看见鲁国当权的阔人季氏在家里擅用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的乐舞,他就气愤愤地说道:“这个可忍呀!还有什么不可忍呀!”又有一次齐国打发人送女戏子给季氏,季桓子玩疯了,三天不办公。恰好有祭祀,胙肉又忘记分送给孔子,孔子只好气冲斗牛地出走,连官也不要做了。可见孔子还有修养不到的地方。

五代时候,冯道以孔子自比,他的忍性的修养工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相传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驴子,用一块布写着“冯道”二字,挂在驴子的脸上,这分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理。有个朋友告诉他,他不好再装聋,只好答道:“天下同姓名的不知道有许多,难道那一冯道就是我?想是人家拾了一匹驴子,寻访失主呢。”

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肚皮窄狭,不能容忍,那是不配做宰相的。相传唐朝有一个宰相,叫做娄师德。他放他的弟弟去做代州都督,要动身了,他叮嘱弟弟道:“我本不才,位居宰相,你如今又做了一州的都督,我家阔气过分,这是人家要妒忌的,你想怎么了局?”弟弟道:“从今以后,有人吐我一脸的唾沫,我也不敢做声,只好自己抹去,这样或者不致累哥哥担忧罢?”师德道:“这恰恰是我担忧的地方。人家要吐你一脸的唾沫,那是因为他对你生了气。你如今把脸上的唾沫自己抹去,那就会更招人家生气。唾面不抹,它会自干,为什么不装着笑脸受了呢!”弟弟道:“谨受哥哥的指教。”这就是娄师德唾面自干的故事。这一故事活活描出了为着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

吾家白沙先生,是明朝大儒,他有一篇忍字箴道:“七情之发,惟怒为剧。众怒之加,惟忍为是。当怒火炎,以忍水制。忍之又忍,愈忍愈励。过一百忍,为张公艺。不乱大谋,乃其有济。如不能忍,倾败立至!”他要学张公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宰相,像娄师德冯道之流,以忍治国,他只能学张公艺以忍治家。从家到国,都离不了一个忍字,一忍了事,中国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伟大的民族了。

这个忍字,真可算得咱们惟一无二的国粹。忍的哲学:道家发明最早,不过不曾呈请注册专利。老子的不争主义,就在于能忍。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只算是他的诡辩。道家每每把黄帝老子并称,称作“黄老之学”,其实不对。倘若关于黄帝的史事可靠,那么,黄帝开国,他是用抵抗主义斗争主义战胜一切的。他把蚩尤赶走,外患消灭,他才开始整理内部,建设了一个像样的国家。老子主张不争,主张柔弱,不但不曾继承了黄帝的道统,他简直不配做黄帝的子孙。

自从佛家的哲学传到中国,老子的哲学又得了一个帮手。

相传释迦昔为螺髻仙人,常常行禅,在一棵树下兀坐不动。有鸟飞来,把他看作木头,就在他的发髻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脑袋顶上有了鸟蛋。他想,我若起身走动,鸟不会再来,鸟蛋一定都要坏了,他即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生鸟儿飞去,他才起身。这个故事虽然未必真有其事,可是佛家忍性的修养工夫,实在比咱们的道家不知高了许多。六朝道家佛家的思想最有势力,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最倒霉,北方经过五胡十六国以及北朝的蹂躏,可怜南方小朝廷,还是偏处一隅,相忍为国,醉生梦死,苟安旦夕。

宋朝虽说好像是儒家思想最占势力,其实一般道学家戴的是儒家帽子,却穿了佛家道家的里衣。他们好发议论,没有实际工夫。“议论未定,兵已渡河”,贻为千古笑柄。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也最倒霉,北方始终在异民族手里,结果南方的小朝廷退让,退让,一直退到广州的海里崖山,小皇帝投海死了。明朝道学号为中兴。所谓儒家还是贩的佛道两家的货色,即消极的哲学,懒惰的哲学,不求长进的哲学。虽说有个王阳明算为无用的书生吐了一口气,可是王学的末流,堕落做了狂禅。明朝亡了,中国民族又倒霉三百年。这三派思想浸透中国民族的血液,已经久远了,三派所最注重的忍性修养工夫做得愈精进,愈深湛,就愈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性。因此这个在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的民族,也就愈成为最适于被侮辱被侵略的民族了。

被作为墨家的一个哲学家说,“见侮不辱,救世之斗。”忍受一切,提倡和平,好伟大的和平主义者!

记得清儒张培仁的《妙香室丛话》里有一段说: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人相辩是非,这其间著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如与美人同眠,这其间著个忍字,养了多少精神。凡世间种种有为,才起念头,便惺然着忍,如马欲逸,应手加鞭,则省事多矣。但忍中有真丹,又是和之一字。以和运忍,如刀割水无伤。

和者,众人见以为狂风骤雨,我见以为春风和气,众人见以为怒涛,我见以为平地,乃谓之和耳。这也像是说的忍耐与和平二者有不可分离的关系。难怪中国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伟大的民族。

成功,一个很诱人的词语,每个人都渴望它终有一天能用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却很难实现。

其实,成功很简单,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会天下一切证忍,你就一定会成功。

有一个人,他从小到大都是一名失败者,失败永远陪伴在他的身边。他感到上天的不公平,于是,他决定去寻找上帝,询问上帝:成功是什么。

这个人翻山越岭,来到河边,见到一位老翁,就走过去问:“老人家,成功是什么?”那位老人就回答他:“成功就是能每天都钓到鱼,那就是成功。”

这位年轻人继续他的旅途,他渡过了河,来到了森林中,遇见一个正在赶路的中年男人,就问他:“成功是什么?”那个中年男人就回答他:“成功就是每天都能捕获野兽,那就是成功。”

他听了,就继续赶路。这个人穿过了森林,也穿过了沙漠,来到沙漠边缘,找到了上帝,问:“成功是什么。”上帝很慈祥地回答:“成功是生活,成功是经验,成功是汗水。年轻人,不要执着于成功,而应享受成功的过程。”年轻人听了,顿时明白了,就辞别了上帝,回家去了。

到家之后,他将旅途上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出了一本书,他凭借着这本书,终于获得了成功。

很多人都想成功,却很难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贴近生活,收集在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没有付出汗水,所以,就不能成功。

但是,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不应该执着于成功,要忍受不成功带来的种种悲哀。更应该学会享受忍的过程,从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才叫做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只要能够在成功的过程中吸取经验,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除了要学会享受忍的过程外,亦要懂得享受失败所带来的挫折,古语云:失败乃成功之母。

风雨的过后,未必会见到彩虹;但在彩虹之前,必先经历风雨。

曾国藩一生的传奇经历就是一个忍的长期过程。

曾国藩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最受争议的人物,他作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首领,被一些人称为清末第一名臣,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位官场的楷模。也有人贬斥他是“汗奸”、“卖国贼”。更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会忍的一位封建官吏,是“忍经”之模范,一代逆境成功大师。当然也会有人说他“阴险狡诈”、“以杀为善”。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做得的确值得人去学习。

通过曾国藩的逆境成功,不难发现,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在绝境中求生路,在逆境中出转机,并因此度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低谷,成为满清第一汉臣,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善于忍耐,长于忍。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太清王朝风雨飘扬、大厦将倾,各种危机,各种矛盾,各种打击纷纷集中向他。

曾国藩没有慌乱,他以过人的胆略和高超的手腕,用尽了人间的“忍”功。他在他的长期做官时间里,总结出了三句至理名言,“打脱牙和血吞”、“居官以忍耐为第一要义”、“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第一句是说:当人生遭受巨大的打击时,要能够默默的忍受,以等到希望的出现。第二句是说:做官一定要以忍耐来自我约束,以防止浮躁而铸成大错。第三句是说:做人做事要有骨气,任何时候都要耐得住寂寞,而不放弃希望。

三句至理名言,无论是从人生、官场还是生活的角度都体现了曾国藩的“忍”术,是关于忍的体验,也是关于他一生经验的总结。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以“忍”字立世,他一再告诫自己和幕僚,盛世当作衰时想,要把逆境当顺境。为人处世要用谦和赢得人缘,切莫得意忘形。并将“忍耐”作为人生第一要义,处处运用和遵守,终于成就内圣外王之伟业。

曾国藩的一生,是忍的一生,他的一生也是一个忍的过程。之因为他的忍,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名臣中的一员。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我们不能忍受生活中的无聊和空虚,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能够忍受一点生活的过程,一生中也许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我们的成功也会是一个全面的成功。

学会忍受生活中的过程,也许成功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座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第二节 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

早年的林肯出言尖刻,甚至到了与人决斗的地步。后来,他接受了教训,在非原则问题上,总是避免与人争执,按他的话说:“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与它冲突被咬一口好。”

林肯身材瘦高,腿长。一次,有一位自命不凡的同事不无讽刺地问林肯:“一个人的两条腿应该有多长?”

林肯沉默地回答道:“我认为至少应该碰得到地面。”

林肯得体的让步,不仅避免了无益的争端,还显示了自己了大度,使对方陷入了尴尬。直至他当上总统以后,此话仍然被人们引以美谈。

大文豪歌德也曾碰到不怀好意的挑衅。有一天,歌德漫步在魏玛公园。不料,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狭窄过道,遇到一个曾把他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的批评家。他们面对面站着。

那位批评家十分傲慢,把头一昂,毫不让步地说:“对一个傻子,我决不让路。”

歌德微笑着说:“我却让的。”然后,站到一边。

强者让步,避免一切无价值的纠缠,不是胆怯,不是无能,而是大度,智慧和勇敢。做一个强人,应该强在心里,而不应该强在表面上。但是许多人误以为强人就是举止豪爽,声嘶力竭,其实,真正的强人是强在智慧上。

一个“让”字,在许多时候,它实质上所展示的正是一个人内在心灵的闪光点,是一个人历练完美的素养和做人的睿智。

一个“让”字,它往往使一个人活得洒脱而又豪爽,使一个人活得从容而又轻松。

忍让,矛盾的速溶剂,它能使即将爆发的矛盾失去引爆的导火索,使大的矛盾变小,使小的矛盾化解到无,使忍者成为真正的仁者。

谦让,是人性的光芒,它使一个人的心灵在不争与无为中升华,使一个人的翩翩风度在自谦中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礼让,是一个人修养之树上的一支最美丽的花朵,不管他走到哪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那从心灵深处飘逸而出的修养之花的芳香……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畦,不失一段。”何必为争一句话、一步路、一点虚荣、一点功利,费尽心思,机关算尽,甚至不惜闹得不可开交、你死我活?

俗话说:“让一步海阔天空,千帆竞发路路通;宽一分春风浩荡,万物竞秀处处美。”

如果说“争”是压在我们心头的一块巨石的话,那么“让”无疑就是一种解脱,一道融化冲突与矛盾之冰的灿烂阳光;朋友们,在做人与处世中,让我们以一个“让”字来尽情地展示自己生命的洒脱,以一个“让”字来使我们活得更加轻松快乐吧!

“退一步”哲学

经常会看到两辆车的驾驶互不相让,为了小事争执不休,甚至头破血流。这些怒发冲冠的人中,或许有人连死也可以看破,弃功名富贵如敝屣,但为何一口闲气忍不下来?人的眼睛可以看尽高山、大海,甚至宇宙万物,为何唯独容不下一颗细砂?

遇到冲突能否退一步,关乎一个人的修养。退一步若不能建立在忍让和宽容的基础上,就未必海阔天空。唯有真正的宽容才使容忍成就美德。

郑板桥做官时,他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要做到“得理且饶人”,着实不容易。如果觉得自己还是不能忍,那么学学林肯吧!他曾说过:“人没有必要与狗争道,遇上了狗,最好的方式是让开,否则即使你赢了,也必然狼狈不堪。”

居住空间过于狭窄,的确会影响一个人的眼光、判断和耐性——丢弃一些不用的杂物吧,给自己一点空间。一颗清爽的心能将事情看轻、看淡;云淡风轻,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懦弱者或人在懦弱的时候最是惧怕这句话,因此这也就使得懦弱者一生平庸,或人在懦弱的时候犯下一个又一个让自己痛苦一生的错误。

成大事者,海纳百川,胸容万物。前进的征程上,我们时刻会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困惑与迷茫,波折与障碍,当我们为一件件小事而钩心斗角时,当我们为一点点面子上的体面而争强斗胜时,当我们为小角色的诋毁而穷于争辩时,当我们为了暂时的私利而费尽心思时,当我们为一时的命运挫折而怨天忧人时,我们的性格中的种种负面因素将占据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气度将严重受困于前进的陷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这该是一种生命极致吧。

有一条小河,心中有远大的目标:要成为大河。它不畏艰难,绕过巨石,冲倒高墙,淹没森林,直到遇见沙漠。虽然它冲劲不减,水却渐渐陷入沙中,小河的存亡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时,它才听见造物者对它说的话:“孩子,放下你自己,让我来吧!”

小河别无选择地答应了。这时太阳出来,把沙漠中的水吸上去,成为天上美丽的云彩。云彩飘到另一个地方,变成雨水降下,滋润蔬果生长,结出鲜艳翠绿的花草及可口甘甜的果子。小河终于有了一个丰盛的生命。

一个如此朴实无华的故事,描绘出了一种生命的极致困境,也更描绘出生命的一种境界的升华。“放下你自己”,这该是我们一生都应该认真感悟的一句话。

胸中无一物方能容万物,方能成就人生境界的至善至美。

每当看到一个个成功的人士背后的故事时,我们都会激动万分,可是谈到自己的成功时,大家却不能坚定信念;每当作起人生规划时,有上进意识的朋友都是群情激扬,可是等到用时间去签证时,我们却一次次被心理与生理上的惰性所玩弄。

真正地放下自己,给别人足够尊重时,我们会赢得数千倍的回馈尊重,于是放下了自己,反而赢得了人生最大的被尊重;真正地放下自己,急人之困而勇于送出援助之手时,我们会为人生种种一朵朵幸福的花朵,在我们需要美丽点缀时,我们的身边处处鲜花绽放;真正地放下自己,放开眼界看远方时,迎来的将是万人同乐的共同进步;真正地放下自己,我们将化解生活中的心灵难解的结,能召回一颗颗本性善良的心,能为我们一生的幸福创造最恬静的港湾。

人的一生,价值的体现在生命中能时时感到价值的呼应,能感到心灵的呼唤,能感应到万千心灵的共呼吸。这将会使我们人生充实而充满活力,当人性的光茫为我们点燃希望之长明灯时,前进中我们会孤寂与茫然。

拓展心胸的度量,一切以平常心待之,展望前方,胜利只会在气度中成长。

放下你自己,肚可撑船,眼可揉沙,没什么不可以。鸟儿把自己看的很轻,才展翅高飞。鱼儿把自己看的很轻,才纵情遨游。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先接受其合理性。真理是相对的,世界是变化的,万物是联系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些是一定的。

“退一步”又如何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地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呢!”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来的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鸡鸣的时候,我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神啊!祈求您,再赐给我一个力量,让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狮子兴匆匆地跑到湖边找大象,还没见到大象,就听到大象跺脚所发出的“砰砰”响声。

狮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却看到大象正气呼呼地直跺脚。

狮子问大象:“你干嘛发这么大的脾气?”

大象拼命摇晃着大耳朵,吼着:“有只讨厌的小蚊子,总想钻进我的耳朵里,害我都快痒死了。”

狮子离开了大象,心里暗自想着:“原来体型这么巨大的大象,还会怕那么瘦小的蚊子,那我还有什么好抱怨呢?毕竟鸡鸣也不过一天一次,而蚊子却是无时无刻地骚扰着大象。这样想来,我可比他幸运多了。”

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天神要我来看看大象的情况,应该就是想告诉我,谁都会遇上麻烦事,而它并无法帮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后只要鸡鸣时,我就当作鸡是在提醒我该起床了,如此一想,鸡鸣声对我还算是有益处呢?”

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在沛县微山湖畔有一个仅几十户农民组成的小村子,善良的乡亲们有着比湖水更清亮的淳淳之心。在这群民风淳朴的农民中,有两户人家让大伙羡慕,一家姓李,一家姓王。李王两家世代有交情,在长长的岁月里走过了一程又一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到了李强、王齐这一代,两家你来我往,很是和睦,要是谁家来了客人,一准会叫上对方陪客;就是平日里,若是谁家做点好吃的,准会端上一碗送给另一家。而且两家的田块紧挨着边,平日里一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农忙时节,更是你家帮我、我家帮你。

可谁也没想到,平静而幸福的日子,就因为一棵栽在庄稼地边的树被打破了。

18年前的春天,李强和妻子商量着栽些小树苗,给家里增加点收入。小两口在集市上精心挑选了上好的树苗栽在房前屋后,因地方有限,最后剩了一棵小树苗没地方栽,他俩认为与王齐家的关系不错,就将那棵树苗栽在了自家地与王家田块相连的地边。几天后,王齐发现了栽在自家地边上的小树后,认为小树枝繁叶茂时必会影响庄稼收成,他找到李强看能不能将这棵小树移走。李强认为自留地是自家的,栽树也无可非议。这次商谈两位好友不欢而散,从此,埋下了祸根。日子一天天过去,两家的冷战变成正面交火,一次,两家大打出手,两家都有人挂了彩。十多年来,两家闹着别扭。

最终李强同意补偿赵齐250元钱,而王齐感慨地说,当年如有一人退后一步,哪还能闹18年别扭。是啊,如果当时,他们两家都能忍一下,退一步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对狮子和大象一样,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份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以退为进,这是一种大智慧。特别是领导人,在这方面如果运用得好,更能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受大众至少是团队内部成员的关注程度肯定会高于一般人。而有些人可能对情况不怎么了解又喜欢乱下结论,甚至有时候会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到头上,这时候你去辩解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后得到澄清也极可能给旁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更何况有时候你无意之中真的会犯一些错误。

对没有的事情不置可否,事情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时候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吗?有什么小错就承认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人家反而会觉得你人格高尚,勇于承认错误更易得到大家的谅解,而且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即使错又能错到哪里去呢?

不辩自明,以忍取胜。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居高位,握重权者,每天都会处在一个“忧”的氛围之中,至于成败成福,完全要靠天意了。清朝时期的曾国藩在“退”一步的方面,做得非常之标准。曾国藩饱读诗书,对历史上种种功高而人不退而引起的种种悲惨的事情可谓了如指掌。而他自己又处于一个少数民族当权的清朝,其危险程度更甚。因此,曾国藩一旦功成,马上就身退了,落得了一个千古英名,而且善始善终。

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功大了曾国藩者有,而能全身而退的,却寥寥了。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曾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大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南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叨叨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为人臣最让人不放心的就是功高震主,这会让君觉得不高兴的。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己的地位也不安全,从而百般想让你下去。三国时,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就了,为什么呢?其实,刘备在中国的历史上,算是一名君的。诸葛亮在他的手下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刘备对诸葛亮也是言听计从的。因此诸葛亮也能在那个时候,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当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面对的是刘禅,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扶不起来的一个人物,诸葛亮也只有鞠躬尽瘁了。其实,刘备在死前给诸葛亮说的一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的信任的。有人说诸葛亮是最为聪明的功高震主者,刘禅“手下”的诸葛亮和刘协“手下”的曹操多少有相同之处。不过要论起“震主”来,恐怕连曹操都要望尘不及。据说汉献帝有一次对曹操说过一句话,说“我要是阻碍了您的事业,那您就直接把我杀掉得了”,曹操听后立即是汗流浃背,从此后再不入朝见君。而诸葛亮则不然,他往朝堂上一站,刘禅在后面就不知道是怎么坐住的。诸葛亮有一次在朝堂上大骂宦官,吓得刘禅也只能跟着点头。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以“鞠躬尽瘁”代替了“功高震主”。其实诸葛亮的“功”还得不到完全“震主”的时候,他的北伐并没有成功。不过我们也要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下了长安,说不定一个“太祖高皇帝”就此就会诞生,这当然只是一个假想。功高震主而不被诛的,做的比较好的还有张良。张良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千古名臣,被后世的谋臣们推崇备至,只是靠他为刘邦打下汉朝江山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在于他能够因时制宜,适当的时候做了一些适当的事情。最后,不但保全了自己一事英名,还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没有像萧何那样下狱,也没有像韩信那样成为兔死狗烹的样本。自从刘邦入主关中,天下初定后,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汉高祖因功封臣时,让他自己选齐地的三万户,而张良只是选了一个一万户的留县,他是这样说的:“今以三寸之舌,而为帝王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极,于良足矣。愿从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他是看到可帝业成后的难处,也看出了刘邦的为人之短。在汉初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张良是保存下来的惟一一位名臣。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学会再“忍”一次

再“忍”一次,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能够忍下一种事来,就已经退了一步,如果再忍一次,那就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毅力了。再忍一次,是对自己足够的考验。

明嘉靖年间,广州府有一位状元,姓伦名文叙。他生了三个儿子,都考取功名,老大已经中了榜眼,连最小的三少爷也考取乡试,成为举人。

有一天,伦家的三少爷坐轿子经过一个地方的山岭,走到山岭上,正值路窄难行,恰巧前面也来了一顶轿子。

伦家三少爷心中认为:“我的父亲是状元,哥哥是榜眼,自己又是新科举人,在岭南一带,很少有人比我尊贵!”于是,他命令仆人大声传话:“来者请下轿让路!”

没想到面护前轿的仆人也大声说:“来者请下轿让路!”两顶轿子相遇,而且各不相让。

伦家的三少爷因为年轻气盛,看对面轿内坐着一位老妇人,毫不放在眼里,气愤地说:“来者是什么头衔,要三少爷让路,请报上来!”

只见那妇人答道:“你既然有大官的头衔,请先报来!”

伦家的三少爷说:“状元爹,榜眼兄,自己又是新科举人,难道要让路?”

那妇人听了笑说:“小小的状元、榜眼,何足挂齿?你听着:我乃是皇帝的阿姨,国公的女儿,宰相的妻子,我的小肖子还做了边疆大总制,现在到底谁要让路呢?”

伦家的三少爷听了,面容失色,知道对方是杨夫人,只好下轿,跪着叩头赔礼,说:“小子有眼不识泰山,触犯老太夫人,祈求您恕罪!”

杨夫人回答:“不知者不罪。不过年轻人以后要谦虚些,以免得罪别人!”

她劝伦家的三少爷几句,就离去。

这时候,杨夫人心有所感,便对仆人说:“我年幼时跟随父亲,长大后跟随丈夫,现在老了,又随儿子到岭南做官,三次走过这艰难险峻的羊蹄岭,命运真苦啊!”

后来,大家便用“请莫作伦三少与杨夫人争道”来讥讽人的妄自尊大,又以“杨夫人三过羊蹄岭,还在叫苦”来形容人的心不知足。

这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小故事,故事中的三少爷和杨夫人都没有做到再忍一次。这里所说的忍是指生命中的忍,他们都没有充分的忍受生活,没有生活中的平常的心态。为历史留下了一些谈料和警戒。

曾国藩把逆境分为两类,一是比较大的,它关系到了生死存亡。一是小的,它关系到事情处理得是否顺利,曾国藩就是靠着对大小逆境的深切思考而以忍成功的。他总能再“忍”一次。

1854年,新组建的湘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得了岳州,但不久又被太平军给夺回去了。岳州之战后,太平军乘胜追击,曾国藩于是于三月集众军计议,都说:“人城坐困,宜亲督战。”湘勇经岳州、宁乡两次挫败,阵亡和淘汰了近两千人,就是这此不太多的乡勇,用来对付强大的太平军。曾国藩做出了孤注一掷的战略,来迎战太平军。

岂料,四月,湘军刚接近太平军,就被密集的炮火轰击,不敢近岸。曾国藩急令后退。却因风大水急,不能逆水而上,而至使水师大乱,船炮损失了近三分之一。湘军在一时之间几近崩溃,曾国藩见兵败如山倒的情形,虽喝令也无法制止。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之下,情绪悲愤,想投水自尽。被部将强拉才没有死成。

曾国藩出战以前,陈士杰、李元度估计,如曾国藩失败,肯定会死的。使章寿麟藏在曾国藩的船尾。这个时候,曾国藩见到章以后,依然尊严不减,怒道:“你来这里干什么”,章慌乱中随意编出几句话来,“湘潭战事已经胜利,我是来报捷的。”他随便给了曾国藩一个台阶下。曾国藩衣服尽湿,蓬头赤足的回到了长沙市。

靖港之败的消息在长沙传开后,人们议论纷纷,都说曾国藩无能。布政使徐有壬更是惊恐万状,在自己家里不停的走了整整一夜。他与按察使陶恩培一去给巡抚骆秉章写了字条,请求弹劾曾国藩,并且要求罢遣乡勇。只因骆秉章认为这样不太合适,才没有做。曾国藩在这件事情中极其孤苦,在他的家书中,他把他的萧条孤苦表达的很是透彻。

曾国藩于咸丰三年因奏请以杨健入祀乡贤祠而被降二级调用。他自靖港归省后,独居城南的妙高帆上,想起自己的处分,又想起自己出师以来,初战失利于岳州,继而挫败远靖港悲观至极,料到必然会被朝廷用知重刑,于是就写好了遗折,说自己“不特不能肃清下游江面,而且在本省屡次丧师失律,获罪甚重,无以对我君父,谨北向九叩首,以示悔心”。只是由于身旁的人多方劝慰与鼓励,又要遵循他父亲的“尽心王事”,这才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当然,曾国藩没有去自杀的悲剧,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湘军在湘潭的战斗中打了几个大的胜仗,太平军死伤不少。湘军的胜利给曾国藩打了一针强心剂,当他悲中有喜,他像捞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能够继续上游。

曾国藩的第二次投水自尽,则是由于湘军的骄傲造成的。1855年,湘军在岳州、城陵矶、武昌等地打了几个胜仗,很有一股骄气和锐气,在田家镇的战斗中,湘军更是大败太平军。

在这次战役中,使太平军于九江、安庆证上游顿失屏障,水师几乎完全损失,西征的计划再次受到打击。而在湘军方面,“自有此军以来,随路杀贼之多,无有过于初四之战,水路烧船之多,无有过于十三之役”;加上,北路桂明之绿营虽被朝廷明令归曾国藩节制,但是行动缓慢,节节逗留,军功无几,屡遭上谕谴责,故湘军营中多用骄慢之气,几有不可一世之慨。正是因为如此,它的挫败必然接踵而至。咸丰四年,曾国藩因田家镇一战,清廷“着赏穿黄马褂”。然而,就在这天的晚上,湘军大败于长江的水面上。曾国藩的座船也被俘虏,连皇帝奖赏的黄马褂也成可太平军的战利品。曾国藩见自己手中的赌注已经没有了,痛心疾首,再次投水自尽,又被幕僚救起,送入罗泽南陆军营内。他还想效仿春秋晋国先珍的例子,策马赴乱敌以死,事隔四年,至咸丰八年,他犹有余悸,感叹“吉凶同域,殊不可解”!

人生在绝大多数场合,都要面临挑战,成功的人选择的是再“忍”一次,这也是成功的规律。曾国藩在风云人际中,自然是反败为胜的智者,更是再“忍”一次的高手。他虽然是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他的精神就在一个忍字,也是一个坚字。

孔子说:“君子如果有勇,却又没有道义,便会作乱;小人如果有勇,却又没有道义,便会作盗。”这是子路问孔子是不是推崇勇敢时孔子的回答。这里的君子小人,是根据地位来说的,是指在上位的君子,为他的血性本性所驱使,又不用义理来加以控制,就会为所欲为,部成强度了。

王莽末年,连年荒欠,蝗灾特别严重,人民群众的生活极为痛苦,农民起义经常爆发。绿林、赤眉是这个时期声势浩大的两支起义队伍。刘秀看到王莽政权腐败,天下大乱,便和哥哥刘伯升、友李通等起兵,响应绿林起义军。

刘秀率几千兵马拒敌,但又自知不是敌手,便返回去了。他的手下都很害怕,又非常的思念家乡,便吵着要散伙。刘秀面临困境并没有气馁,决定团结大家,坚持战斗。他对局势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兵粮都不足,打又不是对手。要是同心协力,也许还有可能侥幸成功,如果分散,将会被敌人各个击破。如今各位不思同心破敌,而要考虑私心,这样,只有死路一条啊!”诸将愤然地说:“死到临头,你还和我们谈什么功名利禄呢!”

这时,正好敌人大军已到了,队伍绵延数百里。大家都无计可想。刘秀给他们分析形势、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布置好了兵力,大军都很是佩服。在战斗中,刘秀带着三千多人的敢死队,果敢冲杀,打乱了王寻的阵脚和作战计划,摧毁了敌军,杀掉了王寻。

刘秀依靠再忍一次的决心,鼓舞了大家的士气,打胜了这场关键的战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二个桃子就杀掉了三个勇士。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景公手下的三个勇士。有一次他们三个人坐着说话,齐相晏婴走过他们面前,他们没有站起来行礼。晏婴进去对齐景公说:“我听说明君手下的勇士,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幼之礼,内能除暴,外能抗敌。现在主公手下的三个勇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幼之礼,内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敌。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啊!我看该把他们除掉。”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既没人抓得住,也没人杀得了。”晏婴说:“主公可以派人送两个桃子给他们,就说:给最勇敢的两个人。”

公孙接一见使者送来两颗桃子,立刻仰天长叹道:“晏婴是个智者,一定是他出的主意,让主公叫我们三人争功火并。我虽然能看破他的阴谋,但如果不敢接受桃子,也算不上勇士了。”于是他对田开疆和古冶子说:“三个人两颗桃,只好各摆功劳了。我陪主公出去打猎,第一次杀死一头野猪,第二次杀死一头老虎。我大概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他拿了一颗桃子。田开疆说:“我率领军队两次打败进攻齐国的敌人。我大概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他也拿了一颗桃子。古冶子不紧不慢地说:“我曾经为主公驾着马车渡河,一头巨鼋咬住了左边那匹马,把马车拖向河心。我不会游泳,只好猛吸一口气跳下马车,在河底走了一百步,终于把巨鼋杀死,救主公脱了险。难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吗?”说着站起来拔出了剑。公孙接说:“我的勇敢不如你,功劳也不如你。我居功恃勇,毫不谦让地拿了一颗桃子,是贪功的小人。但我不是懦夫,敢做敢当。”说完交出桃子,拔出剑自杀了。田开疆也一声不响地交出桃子,拔剑自杀。古冶子看着两具尸体和两颗桃子说:“我们三人本来亲如兄弟,现在为了争这两颗桃子,你们两人都被我逼得自杀了。我如果独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是不义;悔恨自己做错了事还不肯死,就是不勇。”他把两颗桃子放在两具尸身上,也举剑自杀。使者回宫向齐景公报告:“三个人都死了!”齐景公下令为他们厚葬。

显然,三士都是匹夫之勇,他们都没有再“忍”一次的精神。做事情当然需要勇气,但是只有勇气是不行的,想要成功还需要一定的气量,具有再“忍”的精神。遇事多思考,对己对人都是大有益处的。

能忍就是要我们再试一次。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或比水还软?然而软水却穿透了硬石,坚持不懈而已。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勇敢者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第三节 能忍人之所不能忍

在一个企业当中,忍别人所不能忍,就是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坚忍负重,居卑忍辱。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能忍人之所不能忍。

对于领导者,为了长远的利益,为了时势,情理的转换,必要的退让、忍从不是坏事。以退为进,常常是屡用屡胜的。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只有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对细微敏感的小事隐忍不计,不怨不怒,不躁不忧,方能成就大事业。

老百姓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谁若不忍把祸招”教导后人要能忍,善忍。这一点,常人都会有体会,也就是那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汉代的张良,曾被高祖 刘邦称道。他赞誉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却能“决胜千里之外”。但在张良年轻时,曾有这样的故事:

一次,他漫游在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故意将鞋坠落桥下,然后,叫张良去捡。张良虽有些怨气,却没有发作,老老实实地下去捡起了鞋子。

老翁非但没有感谢,反叫张良给他穿上,张良知道他是故意刁难,但又容忍了,便跪着给老翁穿上了鞋子。

老翁看也没看张良,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张良恼怒是必然的,但望望背影,也只是摇头而已。谁知老翁又折回来了,说:“小子可教啊!五天后黎明在此等我。”

后张良得到老翁传授予他的兵书。正是依此兵法,张良学有所成,帮助刘邦成就了霸业。

张良之可教,在于其有温厚、富于忍从气度的优良品质。老翁之选择张良,实是考验了他为政的必备之德。如若张良换一态度,这故事将会改写,而张良最终也不过是只会从事暗杀的韩国贵族后裔而已。

中国有句古话:“宰相肚里能行船。”这是现代领导者也应三思的经验之谈。

老子曾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谗。”意思是,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于柔弱的地位,如此,才能常立于不败之地。应该说,老子的这种哲学对中国的为政者也影响非浅。

在中国人看来,忍让绝非懦怯,能忍人所不能忍,才是最刚最强。天下之人莫不贪强,而纯刚纯强往往会招致损伤。

战国时代,三家分晋是段有名的历史。当时,晋国最有势力的大夫实际有四家,最强大的是智伯瑶。他想独吞晋国,常显得非常跋扈。当时,赵襄子刚继父位,立足未稳,在宴请智伯瑶时,智伯瑶当其手下的面打了赵襄子,赵襄子隐忍不发。但后来当智伯瑶胁逼三家大夫供奉于他时,赵襄子却首先反对,在使智伯瑶的野心暴露之后,他联合其它二家大夫,灭掉了智伯瑶。

这故事说明智伯瑶的纯刚招致了失败,而赵襄子的忍韧却确立了取胜的基础。

雨果说:“最伟大的人,也是最能忍辱的人。‘一忍百悟生,资质不高的人,在艰忍地涵育下,也能培育出良好的悟性。假如有着良好悟性的人,若没有艰忍求实强有力的支撑,那么也只会落花流水、庸碌无为地终老一生。

企业家希望成就大业,必须忍人所不能忍。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胜不骄,处变不惊,平常心态;感恩惜缘,回报社会;都是成功企业家艰忍人生伟大的光彩折射。

企业家基于忍。悟的个人奋斗,在冥冥之中,撞上了时代涌动前进的潮流,必然要把他推向成功的辉煌。就整个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言,俱备坚忍、善悟等优秀个人品格的企业家的成功,一定是必然的、不可更改的。

然而,就企业家个体成功的现象来论,人们所能看见的,确实是他们交上了好运。因为这种导致企业家走向成功的历史潮流,是任何个人意志所无法左右的。所以,走好远,便形成了人类世代沿袭相传的‘命’定说。只不过,凡此以前,对‘命’或‘运’的解释,过于消极、神秘罢了。

孔子曾经讲过两句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些矛盾的话:“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实际上,这是孔子对基于学习的‘悟’与基于奋斗的‘命’,做出的最好诠释。

企业家成功大法则,莫过于忍?悟?运三字。然而这三字,却就包罗万象,让人无所适从的。无论是国有企业家,还是民营企业家,他们取得的辉煌业绩,无不是来源于忍?悟?运联为一体的结晶。

‘忍’是企业家成功的基础,心上斜插一把刀,很难为这个‘忍’字的啊!

尽管忍。悟只是过程,运气才是结果;但是企业家做企业,做的却是过程,因为过程做好了,结果也就一目了然。有什么样的过程,便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结果关系到社会对企业家的评价,确乎重要。可是,企业家的价值毕竟在于他们是否做好了过程,因为,唯有通过控制过程,才能影响到结果。并且,现实所给予企业家的结果,或许不是他们原来所预期的结果,甚至于这个结果本身就是失败的。

但是,成功的企业家,面对失败毫不气馁。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常的心态,处变不惊。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了悟到时代跳动的脉搏,直到历史大潮,把他们涌向成功的彼岸。

赞成人要学会忍,但不能一味地忍。所谓能忍则忍,不能忍则一定不忍。但是什么是能忍的呢?那些无伤大雅,我让一分就能过去,我少说一句,就能避免一场更大的灾难。公交车上踩着你刚买的新皮鞋,同宿舍之间,别人情急之下用了你的手纸,拖鞋之类的。父母,师长,朋友对你的批评,尽管批评的可能不对,你也可以忍。你可以做,做出让父母看等等。我这样举下去,真是举不胜举,民间有个“忍字经”把能忍的都列了上去。

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那是指士大夫用了君王的奢侈礼数,觉得越礼。在我们今天看来,实在不是什么不可忍的事情。什么又是不能忍的呢?忍一时,不仅不能风平浪静反而风更狂,浪更暴。退一步,不仅不能海阔天空反而海更暗,天更黑,是决不能忍的。那些忍了让了,只能让小人更猖狂,君子更寒心的,也是不能忍的。但忍要有一个限度,不能伤到个人的尊严,同样不能伤到社会的尊严。

当然,生活中的小事情,我们要忍,但并不等于我们处处让处处避。忍也要争取自己的权利。是那种“行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的气度。是独木桥上相逢,你过得去我也过得去的智慧。

忍在汉语中还有能耐的意思。《说文》中“忍”能也。其意解为“敢于止亦曰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而我认为,忍确实是一种能耐,多少人做不到敢于止呀。但是,忍所体现的能耐仅仅是“敢于止”吗?如果仅于此,也就只是老百姓的那句“忍字头上一把刀”。那忍又有多大意义。要知道刀插在谁的心上都会疼,甚至会送命的呀!所以忍更有一种为,一种不一般的大气之为。这一点上,其实老主宗早想到了,我们不得不佩服祖宗的造字水平。大家请看“忍”;她是“刃”下有“心”,“心”上立“刃”。“刃”是什么,刃是刀的精气神,是刀最锋利的地方。没有刃,刀就是一堆废铁,一块失去刀的作用的废铁。而刃是怎样锻造出来的呢?是在火里烧,是在板上经过千锤百炼锻出来的。

同样在生活当中,夫妻之间的忍让也可以营造出家庭的一种和谐气氛。

第四节 在失败中忍辱求尊

失败不可怕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宗教故事。

从前,有个生麻疯病的病人,病了近40年,一直躺在路旁,等人把他指到有神奇力量的水池边。但是他躺在那儿近40年,仍然没有往水池目标迈进半步。

有一天,天神碰见了他,问道:“先生,你要不要被医治,解除病魔?”

那麻疯病人说:“当然要!可是人心好险恶,他们只顾自己,绝不会帮我。”

天神听后,再问他说:“你要不要被医治?”

“要,当然要啦!但是等我爬过去时,水都干涸。”

天神听了那麻疯病人的话后,有点生气,再问他一次:“你到底要不要被医治?”

他说:“要!”

天神回答说:“好,那你现在就站起来自己走到那水池边去,不要老是找一些不能完成的理由为自己辩解。”

听后,那麻疯病人深感羞愧,立即站起身来,走向池水边去,用手心盛着神水喝了几口。刹那间,他那纠缠了近40年的麻疯病竟然好了!

理想每个人都有,成功每个人都要。但如果今天您的理想尚未达到,成功遥不可及,您是否曾经问过自己:我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多少努力?我是不是经常找一大堆借口来为自己的失败而狡辩?其实,我们不要为失败找借口,应该为成功找方法。只要努力去开发,命运将永远跟着你。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做到尽职尽责,全力以赴,让自己的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就是最好的了。

秦王政杀了荆轲,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里是秦军对手,马上给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秦王政又向尉缭讨主意。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咱们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秦王政听从尉缭的计策,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十万人先攻魏国。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理他。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到咸阳。

接着,秦王政就打算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议论了一下。作战勇敢的青年将领李信,在攻打燕国的时候,曾以数千人击溃了数万燕军,使燕王血肉相杀了太子姬丹向秦无求和。于是,秦王就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要多少人马?

李信很是有信心的说:“以大王的英明决策和秦军的雄伟之师,不过二十万吧。”

秦王听了,很是高兴。但因事关重大,想听听他人的意见。

他便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久经沙场,身经百战,数十年来,一直是秦王的爱将。他十分了解秦王的个性和脾气,见秦王听到李信的回答后面露喜色,就知道他有了轻敌之心。王翦是一代名将,当然在这等事情上不会敷衍,就面色凝重的对秦王说:“大王,楚国原是一个幅员数千里、军队有数百万的大国,这些年来,楚国虽然遭受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实力,况且楚国的士兵和秦国作战时非常的勇敢。所以,用20万人去攻打楚国是不够的。依臣的估计,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政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得对。”就派李信带兵二十万往南方去。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秦王现在虽听不进他的意见,将来一定会采用。不过秦王现在既已认为自己不行了,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恐怕会丢失性命。于是他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回老家去了。而对别人对他的误解和嘲笑,一点也不去计较。

李信带了二十万人马到了楚国,不出王翦所料,打了个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死了七个,只好逃了回来。

秦王政大怒,把李信革了职。秦王很是后悔,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说:“上回是我错了,没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误事。这回非请将军出马不可。”

王翦并没有在此时得意洋洋,忘乎所以。他非常的冷静的说:“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六十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一百万人马也不难。我说我们要出兵六十万,还怕不大够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

秦王政赔笑说:“这回听将军的啦!”就给王翦六十万人马。出兵那天,还亲自到灞上给王翦摆酒送行。”秦王政见王翦好像有话要说,赶忙问道:“王将军有何话要说?请你说出来吧,我一定会答应你的。”王翦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我良田、美宅给我。”秦王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我的最得力的将军,我以后靠将军的地方还多着哪,我不会亏待你的。”

王翦分辨道:“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心中所想的只有大王能多赏赐。我现在老了,不得不为子孙考虑了。”

秦王就赐给了王翦很大土地和美宅。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王翦老了,没有了年轻时的豪气了。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把整个国家的军队都给了我,他对我却并没有深信不疑。我这样做,只是让人觉得,我并没有政治野心。因为一个求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去谋反叛乱的。”

这时众将们都很信服。

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去理睬。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驻防的。”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没想到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攻势,六十万人马像排山倒海似地冲杀过去。楚国的将士好像在梦里被人家当头一棍子,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各自逃命。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战船,训练了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自杀。

一个成功的人,不怕失败,也不会甘心于自己的失败。王翦如此,丘吉尔也是如此。丘吉尔爱好军事和政治,他把他毕生的时间和经历都奉献给了军事和政治。他生性非常的执拗,非常的自信。由于他的这种自信,使他具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几起几落。

1906年,丘吉尔就入阁了,先后担任殖民大臣,商务大臣,内政大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担任至关重要的海军大臣。然而,就是由于他的这种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几次没有经上司的同意,采取了轻率的军事行动,终于因达达尼尔战役失败,被解除海军大臣的职务。

1917年,又被任命为军需大臣。在1929年的大选助中,保守党的失利,他不得不离开政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渡过了十年的“政治荒漠期”。1940年,他临危受命,出任首相,但1945年的大选,他又迫下野,直到1951年,高龄的他再度出任首相。他的不怕失败使他在他的政治风浪中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成功者都是如此,曾国藩说,人开始奋斗的时候,像刚开始飞的小鸟一样,有很顽强的向上飞的意境。但等到它能够飞的足够高的时候,它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一步高山仰止,退一步草木皆兵。曾国藩实是以不怕失败而成功。事业失败之时,不失志,不气馁。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前艰苦卓绝,即使晚年身体不行了,仍然为清王朝为鞠躬尽瘁,天津教案后,他再任两江总督也是如此。他虽然脱离了是非之地,但仍在政治的漩涡中苦苦挣扎,难得片刻的安宁。他一方面以理学家的道德信条自宽自勉,他表示要“揆诸古人鞠躬尽瘁之义,一息还存,不敢安逸”,兢兢业业地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做最后的努力;一方面以学问家的治学标准自律,“自恨少壮不努力,老年常多悔恨”,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和疾病,为完成自己的学问做最后的拼搏。因此,为了晚年的政绩或者说挽回近年给世人的不好的影响,他拖着病躯辛劳的工作。

同治十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他在读书中却找到了乐趣。就在这种清政府极端的不信任的情况下,曾国藩仍想着能够做点什么。尤其想重建江南。

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怕失败的一生,他的不怕失败充斥了他的重要的一生,也是晚清王朝中最为重要的一页。

失败也是一种体验

失败是一种体验,因为来日方长,我们坚信自己会成功,你就会变成成功之子,也不能骄傲,这样会让一时的成功不能保留太久,从而变成失败之子。其实失败和成功是两个平等的因素,有时成功稍大,就会成功;有时失败太大,就会失败,要想成功,必须是:失败后+努力中=成功。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

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

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看得起自己。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所有的决定均取决于自己。

我可以成为一个最高收入的辛勤工作者,也可以是一个最低收入的轻松工作者。”霍普金斯就这样成为销售冠军的。

汤姆?霍普金斯是这个星球上最能卖房子的人,被美国报刊称为“国际销售界的传奇冠军”。他三年内赚到三千多万美元,成为吉尼斯世界记录地产业务员单年内销售最多房屋的保持者,平均每天卖一幢房子。他27岁就成了千万富翁。从一贫如洗到财务自由,他只用了10年时间。

后来他就开始销售他的生财之道,被称为“销售冠军的缔造者”,曾与美国前总统布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同台演讲。现场接受过他的销售培训的学员全球超过500万人,他著作的销售书籍被译成11种文字,在世界各地被列为销售认证必读。

失败

“我从来不把失败看成失败,它只是我方向上需要调整的一些反馈,是开发我幽默感的一个良机,是练习技巧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机遇,是一场必须要赢的游戏。”1963年,18岁的汤姆?霍普金斯步入房地产销售业。最初6个月,他屡遭败绩,穷困潦倒。

天性乐观的霍普金斯,用自己的方式消除因为被拒绝而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爱迪生发明灯泡时,也许在别人看来,经历了一万次失败,可霍普金斯却理解为“只是找到了9999种不成功的方法而已”。

那时,娃娃脸的他,看上去不过16岁。没有汽车,他骑摩托车陪客户去看房。如果客户扭头就走,他只有开摩托去追。后来终于狠下心来买了辆1950年出厂的汽车。

那几乎是一堆钢筋铁骨的垃圾:当尖叫声响起,他才知道,副驾驶座上突出的弹簧扎到了身旁的客户。但他不失时机地玩笑:你买了房子,我才让你离开车。

就在拥有那辆车的第二天,霍普金斯接到一个让他兴奋不已却又将信将疑的电话。一位女士,用他从未听到过的迷人声音告诉他:需要买一套房子,预算是20万美元。霍普金斯惊呆了:这样一笔钱,现在是一套两间卧室住宅的平均价格,而在1963年,三间卧室的房子,只需要1.75万美元!

当他弄清了的确是有一笔大买卖从天而降的时候,马上去问销售经理:“什么房子可以卖给她?”经理建议他问问其他公司。

驾着他的破铜烂铁,霍普金斯几乎跑遍全城。终于找到一套700多平方米带私家泳池和花园的房子。

异常激动的霍普金斯,回到办公室就迫不及待地计算佣金的数额。

下午两点,那位女士如约而至:戴着很大的钻石,她化的妆看上去至少要用两个小时。霍普金斯说,生命中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女士——始料不及的是,就在那一天,就在陪她看房子的过程中,发生了更多的“从未”。

开上老爷车,他们去往那套漂亮的大房子。霍普金斯突然担心油不够用——1950年出厂的车是没有汽油表的。一路上他紧张地默默祈祷,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车开始晃动,再也不能前行。

好在不远处就有个加油站。当他用了半小时买来汽油时,车内的女士已是大汗淋漓。7月,那辆打不开窗户的老爷车里,最少有40多度。

终于到达目的地,霍普金斯早已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该怎么介绍那套房子,就走到落地窗前,拉开窗帘,指着外面的杉树林,请女士过来看看美丽的风景。

晕头转向的女士,不止是走到窗边,而是干脆一头撞到大玻璃上。之后便转进了洗手间,关门大哭。

霍普金斯手足无措,只有在外面走来走去。实在忍不住了,就去敲门,请她一起回办公室。

一路上,他一直用余光观察那位女士,她的头转来转去。他吓坏了:是不是脑子撞坏了?

车还没停稳,她就跳下车……

公司的每个人都问他,这单大买卖怎么样了?他完全不知该怎么说。

彻底晕了,考虑自己是不是还要继续在地产业发展。

20分钟后,一位男士在电话里问:“是你向我太太展示了一套房子吗?简直不敢相信!我要过来看看。”

恐惧袭上心头。年轻的霍普金斯对他的经理说:“他要杀了我怎么办?”经理要他在办公室坐着,放松自己。

接下来的事更加不可思议。

1963年,许多人还用马做交通工具,卫生环境不够好。就在双方交流过程中,许多大苍蝇在周围嗡嗡飞。一只苍蝇,先是叮在那位先生胳膊上,被轰走后又落在了女士身上,接着赶到霍普金斯面前。匪夷所思,但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他抓住了它,并顺手迅速扔进嘴里。

只有两个选择:吐出来或咽下去。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

抬走头来,夫妇俩嘴张得大大地盯着他。“告诉你,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太太说。

本来让他兴奋不已的大买卖,结果可想而知。

他经历了实在的失望乃至绝望,曾经想放下这一切。冷静下来,他突然悟到:也许不会再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他相信柳暗花明。

既然有尴尬、沮丧,相应地,也许就有轻而易举?

霍普金斯可不承认:“成功是不懈努力造成的。我连续三年只在圣诞节休过三天假,其他时候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晚离开。”

1964年到1972年从事房地产业的8年期间,当时整个产业比较看好。1969年,美国房地产业不景气。许多人离开而他却坚持。

“越是情况糟糕,越能做得更好。”在霍普金斯看来,他的生命不是取决于失败的次数。他相信,成功的次数,永远与失败后继续努力的次数成正比。

学习

用钱袋里的铜板去填满你的内心,你的内心会把你的钱袋注满黄金。

收入最高的销售人员,永远可以开发出自己的成交风格。

汤姆?霍普金斯把定义为“一门艺术”,旨在通过建立亲和,不断筛选,演示讲解,处理疑虑,然后再有机结合系列言语和行为,来感性地营建一种双赢的协议。

“所有的决定均取决于自己,一切操之在我。我可以成为一个最高收入的辛勤工作者,也可以是一个最低收入的轻松工作者。”

因为贫困,汤姆?霍普金斯只接受过三个月的大学教育。他永远记得,30多年前,决定辍学那一天,有些惶惑地回到家里,父亲却坚信他将来会有成就。

即使是在建筑工地扛钢筋为生的日子,他仍然相信世上一定会有更好的谋生手段,最终开始尝试进行销售。但是,前90天,他才挣到150美元。

去留之间,他选择了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于是决定把最后的积蓄投资到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一个为期五天的培训班。

没想到,这五天的培训,成为他生命的转折点。在之后的岁月中,他潜心学习钻研心理学、公关学、市场学等理论,结合现代推销技巧,凭着自我教育和毅力,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当然,事业的成功是靠自己去努力的,有成功就会有失败。

失败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人都想成功。成功人物所具备的条件,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有一项却是绝不可少的,就是必须要有非常的毅力。

世上唯有勇于面对事实、不怕艰难和打击的人,才能创出一番事业来;不然,难免会在遭受阻碍时,便半途而废。

德国兵工业巨子克鲁伯,留下一句名言说:“世上没有不经过危难而成功的事,越受挫折,越要坚定志。”这话最能表现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败北,复兴的速度之快,有如奇迹。像这样的例子,实在值得深思。

失败不但是“兵家常事”,也是人的一生中常有的事情。重要的是失败后不要气馁,大多数人都有第二次或第三次的机会,把失败变成成功。故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年轻时投考军校。没有考取,结果仍成为全球知名的大政治家。华德狄斯耐是个著名的漫画家、电影制作人,他创办的狄斯耐乐园和狄斯耐世界,是人人向往的游乐场,但是他创业的时候,好几家出版商都拒刊他的漫画,他们一致说他没有天分。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炮以前,曾试用六百种灯丝,每次都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终于获得伟大的成就。美国作家萨洛扬说得好:“优秀人才优秀的原因,是他们能从失败中获得智能。”珍惜失败中获得的智能,再试,三试,终有把失败变为成功的一天。

有这样一个故事,教给了我们永远的一课。

那天的风雪交加,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雪恶狠狠地寻找袭击的对象,风呜咽着四处搜索。

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栽了下来。

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一反常态: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同学们惊异地望着欧阳老师。

“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几十双眼睛在问。

“因为我们要在操场上立正五分钟。”

即使欧阳老师下了“不上这堂课,永远别上我的课”的恐吓之词,还是有几个娇滴滴的女生和几个很横的男生没有出教室。

操场在学校的东北角,北边是空旷的菜园,再北是一口大塘。

那天,操场、菜园和水塘被雪连成了一个整体。

矮了许多的篮球架被雪团打得“啪啪”作响,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

同学们挤在教室的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

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同学们站定,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风雪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在操场上去,站好!”欧阳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谁也没有吭声,这时同学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三列纵队。

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单薄。

后来,同学们规规矩矩地在操场站了五分多钟。

在教室时,同学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叫他们站半个小时,他们顶得住,叫他们只穿一件衬衫,他们也顶得住。

面对困难,许多人戴了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正如生命中的许多伤痛一样,其实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如果不把它当回事,它是不会很痛的。你觉得痛,那是因为你自以为伤口在痛,害怕伤口的痛。失败亦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怕失败,那么,我们就能在失败后重新战起来,直到成功。

失败,成功的要素

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而失败却时常会有,否则“文学家”“科学家”的美名岂不轻易落到每个人的头上?纵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成功的大道。

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吴国;英国将领威灵顿接连被拿破仑打败六次,他毫不气馁,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一洗前耻;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8000次失败的实验,却并不认为这是个浪费精力、时间,而这8000次失败使他明白这8000个实验是行不通的。

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成功的否定,也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然而,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和超越。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谬论,因而误入成功与失败间的误区。

我们在学习中容易失败,也容易灰心。因此,我们只有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才能从失望中看见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

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有1400多项发明。在这些发明中,他不知失败了多少次。

爱迪生二十一岁那年,对于双重式电报的研究认为已经没有问题,便辞去工作,还向朋友借了本钱,准备表演这个新发明。但因所派的助手不太熟练,致使本可以成功的试验失败了。因此他不仅失业了,而且还负债累累。但他没有退缩,仍信心百倍地去努力。他的第一项发明是投票电动计算机,这可是辛苦几年的成果,却没有获得分文的报酬。因为可以利用此项发明的国会议员们,经他说明其效用之后,不感兴趣,不予收购。这在他人一开始便遭遇挫折,多不免灰心,而丧失其继续研究的兴趣。但他却不是如此。不怕失败,失败了再干,这就是爱迪生成功的秘诀。

掩卷沉思,细细回味,其实,任何一项科学发明都是不怕失败的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果。像居里夫人提炼纯氯化镭经过整整四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第一次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多一点的纯氯化镭。瓦特发明蒸汽机,前后反复试验20多年,才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和改造飞机,整整耗费了他们一生的精力。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勇于承担失败带来的打击,把失败当作最大的动力,只要留有清醒的头脑,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

咸丰八年,曾国藩被命再度出山,在江西领导湘军作战。曾国藩的湘军在这个时候,早已成为抗击太平军的主力,非常的英勇顽强。但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仍是困难重重。这时候的太平军同样非常的强盛。石达开所部太平军,转战东南各省,使清军疲于奔命。李秀成活跃于江、浙、皖等省,陈玉成则雄居于江北皖、鄂地区,给清军的打击非常之大。

湘军在江西,虽然有很大的功劳和作用,但是地方上的部队却并不怎么买他们的账,常常遭到地方团丁的伏击和杀戮,有时候这种杀戮非常的严重,达到了几十上百的地步。再加上连年的征战,流行病大量出现,湘军士兵纷纷病倒。曾国藩来到江西后,感到非常的无奈,非常的棘手。九月安徽又传来失败的消息,大将李续宾、曾国华在三河镇被陈玉成击败,六千军士无一成活,达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而这支部队是湘军最为精锐的,消息传来,湘军全军非常的震动。给了曾国藩以巨大的打击。就在这时,在景德镇的湘军,也屡次被太平军打败,曾国藩与胡林翼全力挽救,才使湘军没有崩溃,大局暂时得到了稳定。为这个关键的时候,曾国藩忽然接到命令,要他去援助浙江,后来又改命为赴闽,又没过多长时间,再次改命令为援助安徽。可又当石达开率领他分部队到达四川的时候,朝廷又再次命令他去四川。同时,还要分兵湖南、安徽、江西。这么短时间内这么多的命令,使曾国藩几近崩溃,十分的无所适从。当是他却又苦于没有自己的地盘,也只好任人摆布,可他的精神却极端苦闷。

江南大营被故破使清廷出现了出曾国藩之外,已经没有挽回局面之人,在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之下,只好再次起用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到现在为止,曾国藩才开始掌握了地方上的实权,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再寄人篱下,他终于可以充分发挥他自己的能力了。但是此时的局面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曾国藩仍被围于祁门,和外面联系的方法都没有了,粮草问题也没有解决好,此时的曾国藩着急不能入睡,无奈之下,不助的求神问卦。幸好此时的湘军接连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左宗棠也在全体地方接连大破太平军,使曾国藩的粮道畅通了。祁门才转危为安。此时的曾国藩仍然坚持原来的作战计划,并没有采取比较稳妥的措施,他因休宁进取徽州。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曾国藩调动九千大军,兵分两路进攻徽州时,景德镇又被太平军夺去,曾国藩的粮道又再次被隔断,曾国藩又被陷入重围之中,而这时的太平军的总数足比曾国藩的湘军多次三倍以上。曾国藩之得退守休宁,当太平军不屈不挠的继续追击时,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几近失去了希望,他甚至都作好了遗书,准备为大清尽忠了。左宗棠又再次击败了太平军的李侍贤部,接着又打了几个胜仗,通往祁门的粮道又再次被打通。曾国藩这个时候终于变化了部署,计划由长江进兵。

当曾国荃攻陷安庆后,千里长江都被湘军掌握了。曾国藩兵分三路,进取江浙地区,准备给太平军最后的打击。就在这种非常好的形势下,曾国藩所面临的困难仍然是非常大。曾国藩最为得力的帮助人之一的胡林翼由于长时间的劳作,病死。胡林翼的死使曾国藩一时没有合适的人来代替他,对他的打击很大。而三路大军中,也只有曾国荃一部完全的听命于他,其余的李鸿章一部和左宗棠一部并不是完全是听命。使曾国藩很伤脑筋。

此时的湘军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长期攻城不下,湘军士兵哀声尽显,粮草问题依旧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随着时日的增加,士兵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局面也越来越难以控制,以至于因兵饷的欠发使曾国荃有了对不起兵士的思想。曾国藩此时也身心疲惫,积劳成疾。但是他们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终于曾国荃率军攻下了金陵,使兄弟两人的事业都达到了高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要忍受失败,只有忍受了失败,才能取得成功。一时的失败不是绝望,跌倒了之后不等于人生就完了,你还可以再挺起身来,重新分析你的形势,认真的估量你自己,对自己做出调整,想想自己是否能够胜任。然后找到自己适合做的事情。一旦失败,而从此消沉下去,或者干出一些蠢事来,即使过后明白过来,也一定会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自己的情绪。从而引出更大的失败来。日本有一个青年,到一家公司去求职,等到张榜公布的那一天,他跑去看时,却发现他落榜了。这一失败使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以至使他难以忍受。于是,他愤为自杀。可是他的自杀技术也是非常的失败,他没有死成。正在这个时候,消息传来,他没有被录用是由于计算机出现了问题,而不是他本身技术上的问题,他还名列了榜首。他看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是高兴,正当他要将这个喜讯告诉给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时,又传来一个消息:他被这家公司的老板给解雇了。原因是他自杀之事被老板知道了,老板认为他连这么小的打击都承受不起,肯定不会有大的作为,此人水平再高,也是不用。相反,失去了此人,对我们的公司是一件非常有帮助的事,使公司避免了在以后会出现的更大的悲剧。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职场故事,也是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当老板话却让人看到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我们不得不说,老板是非常明智的。

忍败而求胜,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又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英国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世界文坛上著名的作家。一生写了五百多本书,达到了四千万字。没有人会想到,这么一个人才,在出名前,却是一个在全世界收到最多“退稿条”的人。这个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但他喜爱文学,自己也非常地想做一个文学家。他从35岁才开始搞创作,并没有指导他,他自己完全是靠自己的摸索干起的,几乎全英国所有的出版社都收到过他的稿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743张“退稿条”。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仍然坚持,他的才华终于得到了编辑们的承认,人终于成功了。

人收到的743张字条,其实就是743次的失败,即是遭到了743次的打击。可是他并没有被击溃,他每次都把希望放在了下一次上,他终于成功了,他是凭着自己坚定的追求和信念而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伟大理想。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曾经说过:“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第五节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为什么要“忍”

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古代,生活中人们不可能万事如意,总会些大事或小事让人不称心,有些事让人觉得难如意,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和无奈。如果是生活教人们会忍,那还不如说是生活逼会了人们学会忍。

可是,到底什么是忍呢?其实,忍就是克制自己的愿望,忍就是压抑人们的冲动,忍就是人们不得不控制自己的行为,忍就是做非所想,忍就是想笑不敢笑,想说不能说,想做不能做,想闹不敢闹。我们中国人的“忍”功肯定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是其他民族难与之抗衡的。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这其中就包含着忍,其主要成分也是忍。“忍”字头上一把刀,而且不是钝刀,而是一把锋利的刀。可见我们的祖先对此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什么推崇忍,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忍。这应该是说明我们不得不忍,因为忍有忍的理由。因为在这个现实和残忍的生活中,忍可以化解矛盾,忍可以回避冲突,忍可以使人寻找实现自己心愿的良机,忍对一个人是种苦难,但“能否忍”、“如何忍”,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智慧。忍中有学问,忍是一种智慧,而且是种很高的智慧,会忍的人功成名就,而不会忍的人呢?却事事不顺,所以说忍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人处世,退让与得失,很多中国古人都有了议论,其理解也各不相同,列子在这方面有其独到的理解。

列子曾在《天瑞》篇中写道过:“若使很聪,明的人计算利害,估量虚实,揣度人情,所得一半,所失也一半。若是不太聪明的人,不计算利害,不估量虚实,不揣度人情,所得一半,所失也有一半。计算与不计算,估量与不估量,揣度与不揣度,有什么不同?只有无所估量,才能无所不估量,则完全成功而没有失败。”所以说,让人不是怯懦,“让”中有伸,“让”中有术,列子所说的,也许就是忍的最高境界吧。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时,在家境非常困难的时候地来到了楚国。而楚成王却把他当作国君一样的贵宾看待。曾经有一次,楚成王在为重耳举行的宴会上向晋文公问道:“公子如果回到晋国当国君以后,寻你会用什么来报答我呢?”晋文公当时就爽快的答道:“玉石、美女和绫罗丝绸你们有的是,珍奇的鸟羽、名贵的象牙就产在你们国土上,是流落到我们晋国去的,不过是你们剩余的物资,我还真的不知道要拿什么来回报你们。”楚成王不过还是抓住这个话题不放,于是就继续说:“假如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可你总得给我们一点报答,有所表示一下吧!”

重耳慎重的考虑了一下就说道:“如果我能托您的福,顺利的返回到晋国去,或者有朝一日不幸两国军队在中原相遇,我将后退三舍回避您,以报答今日的盛情。若这样做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也就只有驱马搭箭与您周旋一番了,但是这并想是我想的。”

生活就是那么现实,那么会抓弄人,因为晋文公的话得到了实现。

在公元前的632年,晋文公采纳了中军元帅先轸的计谋,离间了楚国与齐、秦三国之间的关系后,又使曹、卫与楚的关系恶化。楚国这个时候被激怒了,楚王命令尹子玉立即率军北上,征讨晋国。

晋文公重耳见楚军逼近,便想起了当初的诺言,下令晋军后撤90里(古时一日行军30里称为一舍,90里即为三舍)。晋军将士对面临楚军来犯而自己后撤不大理解,大家都认为:晋国之君躲避楚国之臣,这是一种非常耻辱的行为,更何况楚军在外转战多时,不过宋国一直不能被攻打败,而晋军的士气也已经衰竭,可是这个时候是不应后退的。

大家为了消除士兵们的情绪,晋臣狐偃向大家解释说,我们国君之所以要这么做,完全是为了报答当年楚国的恩惠,兑现“两国若交兵,退避三舍相报”的诺言。如果说国君以前说的话不算数,我们就会理屈,而别的国家的人都会笑话我们的。

当然,晋文公不会是一个如此“窝囊”的人。一天,晋文公下令退兵90里,一方面是为了当年他与楚王之间的诺言得已实现,但更重要的还是军事上的需要,晋文公想以此法来激励晋军将士,这样也使晋军避开楚军的锋芒,同时进一步养成子玉的骄横情绪,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同楚军会战,是一个非常好的计谋。

果然不出所料,晋军撤到城濮后,宋国、齐国、秦国等别的国家也分别派来了军队,支持晋文公的行动。而在楚军中,一些将士见晋军撤退90里,而且有可能还有点佩服晋文公的为人,于是也主张就此撤军返楚。可是,子玉坚决不同意,他一直认为,晋军的后撤是惧怕楚军的表现,于是率领楚军紧追不舍,一心想着吃掉晋军,一直到城濮的一个山头下驻扎下来。结果,城濮一战,楚军被晋文公率领的联军打得大败,元气大伤,国力损失非常的严重。

春秋战国七国争雄中,其中“魏”、“齐”两国都是当时的强国。

有一年,魏、齐缔结了同盟条约,而且相约军事联合。两个国家互不侵犯,但是过了几年。齐国弃约,攻打魏国。魏惠王恼怒非常,想着派杀手刺杀齐王。

于是,惠王召集重臣开会。结果,赞成与反对两种意见一时难以决下。结论没有马上得出。

这时,宰相惠子向惠王推荐了一位名气比较大的人——戴晋人。戴晋人被邀入座后,就对惠王说道:

“大王可知蜗牛这种小动物吗?”

“当然知道。”惠王答。

“这个蜗牛的左角上有一叫触氏的国家,右角上有个叫蛮氏的国家,两国为领土问题,不断刀兵相见。有一次,双方激战了15天,直到死伤数万方才息兵。”

“哦,不是开玩笑吧?”惠王不解。

“这决非玩笑,大王,您是否想过宇宙上下四方可有尽头?”

“应该的没有尽头吧!”惠王回答。

“那么,让一位可以以内心悠游于无穷世界的人来看地上的诸国,是不是都很微小?”

“就是在这些国家里,有个魏,魏里有个梁都,梁都里住着大王,以此来看,您与触氏、蛮氏相比,没有多大差距吧?”

“哦,是没有什么差别!”戴晋子的一席话,听得惠王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

就是因为戴晋人的一席话,刺杀行动也是不了了之了。

是啊,我们看问题应该有恢宏的视野。晋文公对楚国军队退避三舍,表面上是“退”,实际上都是“进”,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就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是对忍的一次非常合理的运用,梁王被戴晋人的一席话所说的,以忍为安,使自己的国家少受了不少的损失。

进退的学问在《孙子兵法》中有述,“不以进为进,不以退为退,进中可退,退中可进”,此为兵法和做学问。一句话在于灵活性。

说到进退有度,以忍为安,我们还是不得不说到曾国藩。曾国藩作为一个职业政客,对进退之道特别有体悟。他有说过这么一句话:身当时任,首先应是造就自己进取的资本。如何造就,那就是靠一种坚忍和执著,用知识和学问来武装自己的心灵。

曾国藩的一生是非常的热爱学习的,从少年至老年期,没有一天不读书。他受书籍的影响,是非常的巨大而且深厚。他说:“心灵不牵执于物,随遇而安,不为以后的事操心,专心过好现在,对于已经过去的事不常依恋。”说的多好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使他纵横官场几十年,位极人臣,而又善始善终。就是这话放在了今天,仍然是很高明的处世之道,而曾国藩竟然能在读《易经》时体会出来。可见,曾国藩对各门学问的理解实在是非常的深厚的。

对于人生的进退,最易造成两种错误的行为,一是盲人骑瞎马式的莽撞,一是自暴自弃的沉沦。曾国藩虽善于忍让,但也有不愿退却的时候,如拒交关防一事,则看出他也对“忍”学问的理解,是非常高明的。

曾国藩为钦差大臣镇压捻军,当时刘秉璋作为辅佐军事的襄办之官,献防守运河之策,于是清军在河岸修起长墙,阻止捻军马队渡过,试图把他们围在一个角落里聚而歼之。李鸿章在江督行署,力争不可,亲自给刘秉璋写信说:“古代有万里长城,现在有万里长墙,秦始皇没有意料到在两千多年后遇到公等知音。”显然带有嘲讽的味道。刘秉璋率万人渡运河,接到李鸿章的公文,说粮饷匮乏不能够增兵。李鸿章事事进行干涉,大多像此类事情一样。并且时常上报情况,条陈军务,曾国藩很不满意李的这种做法。等到时间长久,军无战功,清政府让李鸿章接替为统帅,曾国藩感觉惭愧,不忍心离去,自己请求留在军营中继续效力。李鸿章接任后,急忙派人到曾国藩驻所领取钦差大臣的“关防”。曾国藩说;“关防,是重要的东西;将帅交接,是大事,他不自重,急着要拿去,弄没了怎么办?况且我还留在这里。”李鸿章派客人百般劝说,让他回到两江总督之任上,曾国藩也不答应。有人给李出主意,并调停说乾隆时西征的军队用大学士为管粮草的官,地位也与钦差大臣相等。曾国藩故意装作不懂,说:“说的是什么?我怎么没有听明白啊?”刘秉璋说:“现在您回到两江总督之任,就是大学士管粮草的官职呀,在先帝时就曾有过。”李鸿章又私下告诉他说:“以公的声望,即使违旨不行,也不会有人说什么。但九帅之军队屡屡失利,难道不惧怕朝廷的谴责吗?”曾国藩于是东归,从此绝口不谈剿捻的事。李鸿章接替为统帅,也没有改变曾国藩扼制运河而防守的策略。后来,大功告成,李鸿章上疏请求给从前的领兵大臣加恩,曾国藩仅仅得到了一个“世袭轻率都尉”,因此大为恼怒,对江宁知府涂朗轩说:“他日李鸿章到来,我当在他之下,真是今非昔比了!”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是有高明之处的。

曾国藩在处理进退关系问题上,该进时进,当退时退。在曾国藩启程不得已赴两江总督任之时,途中观者如堵,家家香烛、爆竹拜送,满城文武士友皆送至下关。申刻行船时遂将郭嵩焘所纂《湘阴县志》阅读一遍,以抑制自己复杂的心情。睡后,则不甚成寐。“念本日送者之众,人情之厚,舟楫仪从之盛,如好花盛开,过于烂漫,凋谢之期恐即相随而至,不胜惴栗。”后3天,他每日只看《湘阴县志》,并将此志寄还。从第四天开始上半日处理文件,见见客,下半日与晚上便开始抓紧时间读《国语》、《古文观止》。告别了他经营多年的江宁,离开自己血脉相承的胞弟,曾国藩怅怅如有所失,内心十分不安,只企望旅程之中能在自己喜爱的书籍中得到安慰与休憩。同治8年(1869年)一月九日,曾国藩行至泰安府,忽然接到新的寄谕,所奏报销折奉旨“著照所请”,只在户部备案,毋须核议。这等于说,一些人原抓住曾国藩军费开销巨大的把柄,要审计查账,现在一纸圣旨就将此事一笔勾销,不再查他的账了。曾国藩为此大受鼓舞,认为这是清政府对他的特别信任,空前恩典。谕旨使他“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因而便又有点心回意转,虽虑“久宦不休,将来恐难善始善终”,但不再要求辞职了。此时,虽然眼蒙殊甚,可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但看书的劲头更足了,轿中、宿店的旅途之中,竟将《战国策》、《左传》反复阅读,似乎要在见到皇太后、皇上的时候,能够陈述自己心中的中兴大业。

小不忍乱大谋

其实,忍有两种,一种是思而不发,以忍求安;一种是忍而待发,以忍求变,求人者要特别学会后一种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目的。战国七雄的赵国赵武灵王在位时为公元前352年至多299年,当时的赵国国富民强,又因地处中原,常被转入战争的旋涡,所以广行富国强兵之策比其他的国家来得更急切。

赵武灵王经过多年的征伐,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作战是值得仿效的战术,其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战场条件适应性很强。

于是想改变自己军队的作战战术,改革颇费了一番周折,首先,当时的中原服装不适合骑马作战,就要该穿游牧民族的胡服,胡服的下身相当于今人普遍穿的裤子。

接着下来,要穿胡服并不那么简单,服装式样的改变,在中国古代有是一场大的改革。

决定以下,预料中的反对势力蜂拥而来,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支持这项改革,主要理由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祖宗去穿胡服丢丑买脸,不能改变中国的传统式样。

面对大批的反对势力,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他不发王者之感,不以王者之尊强行推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富国强兵的要略,反复的阐述自己的意见,拿出了最大的忍耐力推行战术,最难对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听劝,武灵王特知道他病在哪儿,绝口不谈正题,天天如此,他叔叔大为感动,因为彼此都明白对方在做什么。

武灵王的“忍功”确实达到了目的,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目标明确的“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咽得下这口恶气,你才能办得成大事,这就是很多求人朋友值得参加训练班的理由。

假如你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县官而已,今后的升迁还须看上司的印象而定,要是你的才干一直超过上司,这对上司的地位是很危险的,那时他们不但不会赏识你,反而会对你产生偏见,你会随时惹祸上身而又不自知,那又如何发挥你的济世之志呢?那就提醒你用心与周围的人协调,适应环境,暂时委屈,实在是为了你将来能有大的作为啊!

这是宋朝七十二天率相杜衍教导学生的话,它穿越于百年的时空界限,对于今天的人一样有着明灯般的指导意义。

中国人好“忍”,从历史上看,已是无可质疑的了,几乎已成了习惯,连中国人自己写出来的歌也有“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歌词里是洋溢着热血的爱国之情,不过,可惜多了点阿Q精神。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样一句极富远见的战略名言,与“亡国”似乎有点“牛头不搭马嘴”。但若我们翻翻历史书,就会不难发现这并不是“牛头不搭马嘴”了。

南宋,对于金国对宋侵略主和的“杰出”代表秦侩,当时肯定少不了在宋高宗面前左一句“以和为贵”,右一句“小不忍则乱大谋”地发表一大通很系统的大道理。这样,才会有后来的以“莫须有”的罪名绞死精忠报国的岳飞的历史。当然当时的情况,是战是和的确也是颇有争议的。但“小不忍则乱大谋”嘛,以大局为重,不要为了眼前的些许利益而坏了“大谋”。后来,南宋的版图越来越小了,于是人们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大谋”就是“卖国”!

又看看满清,两次鸦片战争就不说了,因为肯定有人会说“那是因为落后”。那我们就来看看流行“西学中用”思潮的时期的那号称“东亚第一旅”的北洋水师。当时国人以为是惟一可以扬我国威的北洋水师,结果怎样了?碰上了小日本的海军,几下子就给被灭了。就论实力,北洋水师不弱啊,虽不敢妄言对付小日本是什么“一碟小菜”,但是胜是负,怎么说也不是那“几下子”的事吧。“不要打,要保存实力”——当时当政者如是说,为什么啊?哦,“小不忍则乱大谋”也!

张居正是明朝名相,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大胆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张居正2岁那年就认得“王日”两字,被家人认为是神童。13岁参加乡试时,他年龄最小,却沉着冷静,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若非湖广巡抚顾辚爱才,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他肯定中举。终于,几年的发愤读书之后,张居正考上了进士,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才23岁。

张居正被选为蔗吉士之后,一面大量读书,一面细心琢磨官场上的门道。他有满腔的政治抱负,但当时皇帝世宗昏庸,奸臣严嵩为非作歹。张居正只得忍耐,与严嵩周旋,一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样苦苦熬了十几年,张居正内心十分痛苦。

终于,严嵩在专权15年后倒台了,徐阶成了首辅,张居正也开始得到重用。然而,张居正入阁后又遇上精明强干,头脑敏锐的政治对手高洪。张居正只得再次忍耐,他深深感到,在官场上没有阴一套阳一套的本事是无法生存发展的,所以尽管高洪对他傲慢无礼,他便用谦恭与沉默表示更加激烈的无声对抗。

高洪下台后,张居正资格最老,被诏回当了首辅。

张居正掌权后,立即改变了过去那种谦虚和祥、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理有节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场改革活动,把国事整理得井井有条,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在明朝的政治家中是很有作为的,但他为了爬上首辅的位子,同样采取了许多卑劣的手段。所以他死后立即遭到权贵的攻击,官职被尽削,家产遭籍没,甚至家族也受到株连迫害。

在官场浮沉要学会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要保全自身,甚至委曲求全。

《三国演义》描写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争逐。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事业大展,乃至建立了西蜀政权,与曹魏和东吴抗衡。然而,刘蜀政权却又是最早丧失的。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集团中存在着个人感情超越于集团和国家利益之上的问题。

刘备集团在发展顶峰时期,镇守荆州的关羽十分藐视东吴,不把孙权放在眼里,口口声声骂孙权集团是“鼠辈”。当孙权派诸葛瑾为使,以其世子愿与关羽之女联姻结好而至荆州做媒。这本是巩固孙、刘联盟的美事,然而关羽不但当面拒绝,还怒斥说:“吾虎女安能嫁犬子乎!”而又逐出使者,令孙权十分难堪。他完全不顾诸葛亮与刘备制定的“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不顾孔明一再强调的“北拒曹操,东和孙吴”的战略方针,却以个人感情好恶来处理事情,因而结怨于孙吴。当关羽攻打曹操的襄阳、水淹七军之际,孙权却乘荆州空虚令吕蒙白衣渡江,暗袭荆州。结果导致关羽父子败走麦城,终遭杀身之祸。关羽之死,不单是一地一将之损失,其严重后果是直接打破了刘蜀的战略部署,是刘备失败之前奏。

关羽失荆州也与孔明任用关羽的决策有关。本来他很了解关羽的个性特点,又很了解这一战略要地的重要,可是他为什么把镇守荆州这一重任交给刚愎自用,骄矜固执,缺乏战略观念的关羽呢?当刘备入川受挫、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刘备立即派关平送信请孔明带兵入川相助时,孔明却从送信人的身上领会到刘备的意图说:“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我身上,教我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捎书信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这样,就把留守荆州这个重任交给了关羽。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孔明的决策也犯了感情用事的错误。其实,当时并非没有合适的大将之才。而关羽则一贯恃才傲物、藐视东吴,他怎能贯彻联吴抗曹的方针呢?如果说孔明让关羽镇守荆州是用人不当的话,不如说他碍于刘备的情面,不得不做出这种错误的决策。所以在关羽死后,孔明劝慰刘备说:“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有今日此祸。”可见他对关羽这一性格特点以及关羽不善应付复杂的斗争形势和失败的可能性是有所估计的。

至于张飞被自己部下的叛军所杀与关羽之死是有直接关系的。当他在关中得知关羽被东吴所害时,则“旦夕号泣,血湿衣襟”,坚决请旨伐吴。刘备使者告诉他朝中大臣主张先伐曹魏,再伐东吴时,张飞便大怒道:“是何言也!昔我三人桃园结义,誓同生死;今不幸二兄半途而逝,吾安得独享富贵耶!吾当面见太子,愿为前部先锋,挂孝伐吴,生擒逆贼,祭告二兄,以践前盟!”他请准出征后,即命部将范疆、张达于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二将因无法完成任务,要求宽限数日。张飞复仇心切,完全不顾客观条件,怒责二将,将二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还要来日备齐,若违限期,即杀二人示众。二将不服,连夜潜入张飞帐中杀了张飞,率领数十叛军投奔东吴而去,显然张飞之死,也是起因于感情用事。

刘备作为集团领袖和蜀国之君,同样也对关羽之死问题犯了感情用事的错误。“孙子兵法,火攻”载:“主不可以怒而于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国亡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些话正像是对刘备、张飞所言。然而刘备闻知关羽被害、张飞遇难,便急切要为结义兄弟报仇雪恨。决心起倾国之兵,亲自讨伐孙权。文臣武将纷纷劝阻,可谁也说服不了他。他声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这种把兄弟情义看得高于一切、单凭感情用事、决断军国大事的思想、理国方式,直接导致了刘备集团政治和军事上严重错误,并直接导致大伤蜀国元气的虎亭惨败。

综观上述事例,可见西蜀领导集团核心人物,在事业与感情的矛盾中,往往取了小义而损大义、以感情代替政策的错误态度和倾向。这对于领导者来说并非是一般小节,其严重后果有时会导致事业的失败。刘、关、张的悲剧和血的教训,我们应引以为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H

老子说: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容易激怒;善于取胜的人,讲究战略战术,一般不与敌方正面交锋而取胜;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而忍让。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5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讨捕群盗。对于一般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都能手到擒来,毫不费力;但对于北邻突厥,因突厥自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却是大伤脑筋。经多次交战,李渊败多胜少,突厥兵更是肆无忌惮,李渊视之为不共戴天之敌。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竞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美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的这种屈节让步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后还耿耿于怀:“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颉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

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有他自己的盘算,屈节让步虽然样子上难看一点,但意识到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

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就大业,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住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惟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且亲写手书:“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我唐公,美女玉帛则统统献给可汗。

退一步,海阔天空。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的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领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时的唐王不仅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而且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再一重要原因,由于李渊甘于屈节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突厥骑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颇骑兵,自然平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屈节让步的行为,虽为不少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

“小不忍则乱大谋”,由此看来,不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支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节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人生在世,如同过眼云烟。其中最贵重的就在于以成就自我人生为最高目的。要成就自我人生的道路万端,并不能仅在功名富贵中见,并不能仅在成为显赫于天下的事业中见,重在完成自我,超越自我,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修养自我。在克制和忍耐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一个人在创建事业的途中,谁也无法预料到将来是成功还是失败。然而,有的人艰难地通过了充满荆棘而且处处有泥坑陷阱的沼泽地,走向事业成功之路。也有人在沼泽地中跌入了陷阱,事业失败了。此时,失败者首先最要紧的是静下心来,不要惊恐绝望。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想想创业之初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如果当初的用心不良,那么他的失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出发点正确,就能创造出一番事业来,虽然现在遇到挫折,但不必恐慌,那是对你的考验。只有经过了惊涛骇浪,成功之时才能更加珍惜这份成果。反之,一旦事业失败就悲观失望、心灰意懒的人,是没有办法创大事业的。

“忍”的技巧

忍有两端,一在于平和着忍,一在于一定的程度的忍。平和之忍是忍的一个小小的升华,是人生最为可取的部分。

负荆请罪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平和之“忍”,把忍发挥到了极限。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气越是能忍,越见刚劲,勇以越养越是浩大。因此说:忍有藏蓄之意,养有孕育之义。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战败,阖闾伤足而死,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春天越伐吴,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困守于会稽山。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太宰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谏而同意。

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三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吴王不听,将夫差放回。

这是一段很有趣的历史,就在这段历史中,有这样一件事,越国国王战败后,就把自己的王妃虞妲给了夫差。

越国王妃虞妲用清白之身服侍夫差之后,夫差非常的高兴,又召了勾践入朝来见。勾践跪伏阶前,回答了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夫差撇下勾践,对立在他身后的范蠡说道:“我听说‘哲妇不嫁破亡之家,名贤不仕灭绝之国’,如今勾践无道,国已将亡,你们君臣同居一室,皆为奴仆,不也太简陋了吗?我想赦免你的罪过,只要你悔过自新,弃越归吴,我必重用,去忧患而取富贵,你以为如何?”范蠡尚未作答,勾践已泣不成声,哭作一团。

范蠡躬身施礼道:“我听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之将,不敢言勇’。我在越不忠不信,不能辅越王善为朝政,才得罪了大王。幸亏大王不加诛杀,得以苟延性命。入备扫除,出供趋走,我愿已足,又怎敢想富贵在身?大王的美意,我心领了。”勾践听了十分高兴,夫差却惟有叹息。

勾践和范蠡又回石室,依旧是养马放牧,除粪洒扫。如此无所事事,渐渐过去了两年。夫差屡次派了人来窥探,这三个人白日里一起外出,辛苦劳作,夜里共居石室,没有一丝的怨恨之色,也不闻叹息声。夫差以为勾践当真是无志返乡,便放了心,不去理会。

这一日,夫差登上姑苏台,远远望见在阖闾墓侧,越王和夫人端坐在马粪堆旁,范蠡手持棒棰站在左边,君臣之礼肃然,夫妇尊卑之仪也没少半分。夫差心里称叹,对太宰伯嚭道:“勾践不过是一个小国的国君,范蠡也不过是一个大夫,在这种绝望的境地,竟不失君臣之礼,我很敬佩他们。”伯嚭道:“不但可敬,更是可怜啊!”夫差道:“太宰所言极是,我有些不忍心看了,倘使他们能改过自新,可以赦免他们吗?”伯嚭道:“我听说‘无德不复’,大王以圣人之心,怜悯孤苦之士,加恩于越,越国又怎会没有厚报?请大王决断。”夫差点头,道:“命太史择一吉日,放越王回国。”

从姑苏台下来,伯嚭暗中命人去石室告诉勾践这个喜信。勾践匆忙来告范蠡,范蠡道:“我为大王占卜一下。今日戊寅,以卯时闻信,戊为囚日,而卯复克戊,正谓‘天网四张,万物尽伤,祥反为殃’,虽然有信,不足为喜。”勾践听了转喜为忧。

伍子胥听说了吴王要放勾践回国的消息,急急入见道:“以前桀囚汤而不诛,约囚文王而不杀,天道还反,祸转成福,所以桀为成汤所灭,商为周所灭。如今大王既然囚了越王,而不加以诛杀,怕是夏、商之祸不远了。”夫差听了伍子胥的话,立刻改变主意,要杀掉勾践。

伯嚭抢前一步又把这消息告诉了勾践。勾践吓出一头的汗,慌慌来告范蠡。范蠡道:“大王何必害怕,夫差囚大王已快三年了,尚且不加杀害,又怎会在一日内忍心加害你呢?”勾践心下稍安,执范蠡之手道:“我所以隐忍不死,全是仗了大夫的计策啊!”

勾践辞了范蠡,入城来见吴王,等了三日,却并不见吴王上朝。正猜疑问,伯嚭出来传吴王的命令,让勾践先回石室去。勾践很是奇怪,伯嚭道:“大王被伍子胥的话所迷惑,要行诛戮之事,才把你召来。谁知昨日忽然染了寒疾,一病不起。我进宫问病,进言吴王‘禳灾宜作福事,如今越王匍匐待诛于阙下,怨苦之气,直冲云霄。大王应该保重,先放越王回石室,等病愈再图之’。大王听了我的话,所以传令你出城回石室去。”勾践听了如释重负,再三向伯嚭道过谢,匆匆出姑苏城,自回石室去告诉范蠡。

一转眼,又过去了三个月。

勾践呆在石室里,闻知吴王夫差的病还没有痊愈,便请范蠡占卜吉凶。范蠡布成一卦,道:“夫差不会死的,他的病到己巳日会减轻,壬申日会痊愈。”勾践叹了口气,踱步不语。范蠡上前来道:“大王,我有一计,或许能够侥幸成功,脱身返国。”勾践听了双目圆睁,扯住范蠡的胳膊道:“范卿快讲!”范蠡道:“大王请求人宫问病,倘使夫差肯召见,大王便借机求取其粪而尝之,观察颜色,再拜称贺,言病愈之期。到时夫差的病真好了,必念大王忠孝之心,这就有望回国了。”勾践一听,双泪横流道:“我虽不肖,也曾为一国之君,又怎能含污忍辱,尝人粪便呢?”范蠡道:“以前纣囚西伯于羡里,杀了西伯的儿子伯邑考,烹而饷之,西伯忍痛食吞子肉。欲成大事,不问细行。吴王夫差有妇人之仁,没有丈夫之决,已经准备放咱们回国了,却又中途变卦,不这样,又怎能再取得夫差的怜悯?”勾践沉默半晌,点头称是。

当日勾践便来太宰府中见伯嚭,道:“为人臣之道,主疾则巨忧。如今我听说大王抱病不愈,真是寝食难安。请与太宰一同人宫问病,申表心意。”伯嚭道:“你有此心意,实是大王之福,我定代为转达。”

伯嚭先入宫见了夫差,道明勾践的相念之情。夫差正在病中沉沉昏昏,听勾践有此忠孝之心,就答应了。

伯嚭领勾践进入内室,夫差挣扎着问道:“勾践,你也是来探病问安的吗?”勾践叩着奏道:“我闻听大王玉体失康,如摧肝肺。愿上天保佑大王早日康复。”二人方说这几句,夫差便觉腹中胀痛,忙令使者捧了便盆进来。一会儿,使者退下,勾践又道:“大王,我在东海之时曾从师名医,观人泄便,能知病情消减加剧之变化。”说完起身,到户外取来便桶,揭开桶盖,手取其粪,跪而尝之。

片刻,勾践又复人内,叩首道:“我有好消息,大王的病快好了!到已巳日会减轻,到了三月壬申日必定痊愈。”夫差很奇怪,问道:“勾践,你怎么知道的?”勾践道:“我听医师道‘夫粪者,谷味也。顺时气则生,逆时气则死。’如今我尝大王之粪,味苦且酸,正应了春夏的生发之气,这才知道的。”夫差大悦道:“勾践真是仁者啊!臣子事君父,又有谁肯尝粪断病?”这时正好太宰伯嚭在一旁,夫差便问道:“太宰能这样做吗?”伯嚭摇头道:“我虽敬爱大王,却也不能做到这样。”夫差叹道:“不但是太宰,连我的太子也做不到啊!”

当下夫差便命令勾践回去就迁出石室,先就近僦居民舍,许诺道:“待我病愈,即当遣你回国。”勾践再三拜谢,退出来,与太宰伯嚭一道出了姑苏城。伯嚭回府歇了。勾践自回去告诉虞妲氏和范蠡,三人俱欢喜不尽,就近找了民舍居住,每日里仍是执牧马之事。

不久,夫差的病渐渐好转,日期与勾践所言并无二致。

夫差心里牵念勾践的忠孝。这日上朝,便命使者设酒宴于文台之上,请勾践来赴宴。勾践欲换过衣服,被范蠡劝住了。这二人着了破烂囚服,来赴宴席。

夫差听人报知,忙赐了二人鲜亮的衣冠,命他们沐浴换过了,入朝来见。勾践和范蠡沐浴更衣完毕,入内拜道:“大王玉体安康,久病新愈,大喜,大喜!”夫差慌忙下殿来扶起勾践道:“使君乃是仁德之人,又怎可久辱!”又传令道:“我决意赦越王囚役,放还回国。今日为越王设北面之坐,你等众人都要以宾客之礼相奉。”众人皆应,夫差就揖让勾践入客座,诸大夫列坐于旁侧。伍子胥见夫差如此善待死敌,心中忿忿,不肯入座,拂袖出了大殿。伯嚭上前对夫差道:“大王以仁者之心,赦仁者之过。我听说‘同声相和,同气相求’。今日酒宴,仁者宜留,不仁者去。相国是刚勇之夫,他不入座,不正是自觉羞愧吗?”夫差笑了称道:“太宰所言极是。”

勾践的忍耐本领可谓到了家,他对夫差百般顺从,为的是保全自己,日后洗雪耻辱。正是由于这种忍耐的功夫,成就了他日后的成功。

众所周知,曾国藩本来是一个虔信程朱理学的学者,不幸的是那个时代把他造就成了一代中兴名将。从1852年奉旨兴办团练开始,到1872年他死前的一二年,他一直在过问军事。他仿照明代戚继光创建了一支不同于绿营军(官兵)的新型军队,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到后来,正当它处于威震四海的顶峰时期,曾国藩却下令解散它。

曾国藩自从“特开生面,赤地新立”拉起一支从团练改编而成的军队——湘军时,便汹汹然地冲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最前列,此时他完全被维护皇权的义务感和炫耀自己的功业心交融在一起。但在以后的征战生涯中,不仅战事棘手,屡屡受挫,而且也时常受到来自清政府内部的多方掣肘,真可谓身陷炼狱,备尝艰辛,但他毕竟都竭蹶经营,“咬牙立志”地坚持了下来。在1857年回家守制时,他深深地反省了自己率湘军出征以来的经验教训,后来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曾有所提及:

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年,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因此,当他在1858年再次出山时,则变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特别注意调整自己和清廷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历史上那些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有鉴于此,他将周公旦视为自己的楷模,时常提醒自己以李德裕、霍光等人专横跋扈而不得善终为戒。由此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在出任两江总督兼节制四省军务以后,对如此位高权重却显得喜不胜忧。曾国藩在日记中披露了他的真实心迹:

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具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覆负乘之咎也。

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贵常蹈危”这一残酷的历史教训,他更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封建统治术。只有推美让功,才能持泰保盈。

当天京合围之后,李鸿章、左宗棠先后攻下了苏、杭,可五万大军陈兵于天京城外,却难以将天京攻下,来自于朝廷上下的各种议论纷起,这不能不引起曾国藩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在与沈葆桢争夺江西厘金问题上,更引起他的警觉,他已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朝廷有意偏袒沈葆桢而压抑自己,使之处于极难的处境之中。

曾国藩十分了解其弟曾国荃的秉性:精力充沛,有谋有勇,敢做敢为,愿为人先。同时又不失骄纵、蛮横。随其势力逐渐扩大曾国藩愈益为他担心,惟恐其稍有不慎,而酿出祸患。因此,在天下瞩目的天京战役上,曾国藩苦口婆心,提醒曾国荃要慎而又慎。

那些清军将领,自己不行,最忌才能,早已讨厌曾国藩这班书生风头太健,常思惩之。清军中有一位高级将领,名叫胜保,每战必败,每败必保,时人称之为“败保”。他最讨厌曾国藩兄弟。蔡寿祺跟胜保最久,所以他首先弹劾曾国藩,曾国藩先裁湘军,以免授人以柄,就是这个关系。

在攻克天京前,曾国藩对于如何处理大功后他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当天京陷落的消息传至安庆以后,他更是绕室彷徨,彻夜思考,对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预测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办法。

当曾国藩从安庆赶到江宁的时候,持盈保泰的解决方案已完全成熟。

于是,他在湘军声威达于极盛之时,毅然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理由,奏请裁湘军归乡里,明白表示无挟军权自重的态度。然而他持盈保泰,裁军“自抑”,而非裁军“自灭”,因在裁军上,曾国藩的计谋手法,自是超人一等。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前,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五百万两。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告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了。

裁兵经费筹妥了,裁兵办法拟好了。1864年6月16日攻下天京,七月初旬,曾国藩便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二万五千人,随后亦略有裁遣。人说招兵容易裁兵难,以曾国藩看来,因为事事有计划、有准备,也就变成招兵容易裁兵更容易了。这也是他强人之处。

曾国藩裁军不辞官,在攻破天京后,皇帝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爵位。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领,无论是执掌兵权抑或出任疆圻,都视他为精神上思想上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被裁者多至数万,功名路断,难免有很多人感到心怀不满。

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终制,皇帝当然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但如他在回到乡间之后,以一个在籍乡绅的地位,为一群图谋不逞之人所挟制,并奉之为领袖人物,即使曾国藩知道如何应付,而对清朝政府来说,也仍然不是保全功名之道。如果清政府怀有过分的恐惧,以为曾国藩之辞卸官职,正表示他有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意愿,那就更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猜忌了。

所以,曾国藩在此时一方面自动解除兵柄,一方面更留在两江总督上继续为清政府效力,决不轻言去留,无疑正是使清政府绝对感觉放心的最好办法。试看他在两江总督任内因奉旨剿捻而不以劳苦为辞,逢到军事失利,立即趁机推荐李鸿章自代,亦无非仍是远权势而避嫌疑的做法,不过在表面上不太显露痕迹而已。至此,我们当然要相信曾国藩之功成不居与远嫌避位,正是他的一贯作风了。

曾国藩虽然裁军数万,但却自有尺度,以不损害自己根本利益为前提,既解除了朝廷内外的疑忌又保留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忍”忌

当我们面对失败时,若是心中产生自怨自艾的想法,将会招致严重的挫折感。这就是极度脆弱的性格! 极度脆弱的性格会长久地深植在我们身上,而且不断地在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上表现出来。一旦你的脑海中,充满失败的感觉后,你的外在行为将会表现得和你的想法一致,而且愈陷愈深。由此,我们开始变得更加脆弱!

坚忍的性格奠定信心的基石,有了自信为基础等于向成为英雄豪杰的目标迈开一大步,因此而成功立业的类型真是细数不尽。在失败面前,懦弱甘拜下风,无所作为不是忍,高明的做法是不畏失败,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是很多的;当我们遇到不顺心、不合意的事,首先要忍。但是事有可忍与不可忍之分。我们提倡忍耐精神,提倡柔性处世,但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也不是惧怕邪恶势力。如果什么事不问缘由全都一忍了之,有时候会害人,也更可能害己。

忍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是任何时候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忍的。有的时候,忍是不能被接受的,欺人太甚,也就势必忍无可忍。什么事都是有一定节制的,不可能无止境地发展下去,忍也有个度的问题。一味地毫无界限地忍,只能是一种懦弱的表现,甚而是愚蠢的。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了,当你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应该是你奋起反抗的时候了。这时候的一味忍耐,只能让你的敌人更加嚣张。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他认为:一个人获取成功性格要靠能力和智力,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失去三大法宝——立志、忍耐和明心。

咸丰五年(1855),自从罗泽南等离开江西以后,曾国藩在江西的处境更是一天比一天坏。在这种危急时刻,曾国藩认为首先要“自救”,那就是加强自身建设,苦练自身的硬功。在内湖水师缺乏一位得力的统领,几位军官都是平平之才的情况下,曾国藩只好让李元度兼辖水师事。

曾国藩不断地给李元度写信,教他如何带勇、如何列阵打仗。在8月28日的信函中,曾国藩写道:

兹特有数事叮嘱,千万不能忘记:

第一,扎营宜深沟高垒。虽仅一宿,亦须为坚不可拔之主计,但能使我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

第二,哨探严明。离贼既近,时时做敌来扑营之想。敌来之路、应敌之路、埋伏之路、胜伏追击之路,一一探明,切勿孟浪。

第三,禀报详实。不可专好吉祥话,遇有小事不如意,辄讳言之。

第四,痛陈客气。未经敌阵之勇,每好言战,带兵之人也是如此,如果有了一些阅历,便自然觉得我军处处都是漏洞无一可恃,也就不轻言战了。

写了这些,曾国藩仍然不放心。他想起上年写的《水师得胜歌》在军中影响很好,既通俗又实用,便再花几天的功夫,写出了一首《陆军得胜歌》。歌中讲到了湘军陆师在扎营、打仗、行军、法纪、装备和训练等六个方面所应注意的事项。

尽管曾国藩如此苦口婆心,但李元度仍然不能将他的陆师部队训练成能战敢战之师。曾国藩吃不香、睡不熟,他预感有一天会出大事。

在陆师方面,湘军在江西的两支主力,统领也都不很出色。周凤山马马虎虎,只能说还算过得去。至于李元度,简直是一个书呆子,而且不可教。曾国藩花在他身上的心血最多,他也让曾国藩最不放心。因此,曾国藩在自救的同时,还必须求救。

曾国藩首先写信给湖北的胡林翼和罗泽南,请求罗泽南率部重回江西救援,以解他及其驻江西湘军的坐困之危。同胡林翼函商,则是打算将彭玉麟调到江西来充内湖水师统领。胡林翼知道彭玉麟与杨载福矛盾甚深,尽管经过别人的苦心调解,但仍不能尽释前嫌,也正愁如何安置他,所以便非常痛快地同意了曾国藩的要求。可这个彭玉麟是个极重乡情、特重孝道的人,他提出在去江西之前要先回一趟湖南衡阳老家省亲,这样来回折腾,直到1856年初才赶到江西南康,曾国藩总算是身边有一位可以依赖的水师将领。

但湘军在江西樟树镇很快遭到太平军袭击而大败。樟树镇位于吉安与南昌之间,是赣南重镇,南昌南路的重要屏障。1856年2月,周凤山风闻石达开率部来攻,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全部营盘竟在一天之内丢失无遗,大量的官弁和勇丁溃向南昌。

曾国藩闻讯之下,惊骇不已。从南康乘坐一艘小舟,急速赶到南昌,收拾残局。他过去曾立下一条规矩,凡是溃散的勇丁,一律不准重新招募人营,而这一次他看太平军来势凶猛,而自己手下又再无可战之军,回湖南重新招募更是远水不解近渴,最后只得违背定制,将溃勇重新招集起来,编组成军。然而,他决定将统领革职,另委贡虎臣和毕金科为统领。

在这个时候,曾国藩一面写奏折请求咸丰帝同意将从自己身边调走的罗泽南、刘蓉的善战之师重新调回江西,但却遭到了咸丰帝的拒绝。同时还一面分别写信给胡林翼和罗泽南,希望他们能够同情他的处境,救人于危难之中。

罗泽南回信曾国藩,谈了自己的想法,表示一旦武汉攻克,即率部东下,与曾国藩等会师于九江。

胡林翼也不愿意罗泽南离开湖北。他在给清廷奏折中表示,武汉即将攻克,希望罗泽南一军再在湖北停留十天半月,保证到时候就一定可以占领武昌。因此十天半月之后,他就派出得力部队东下救援江西。

但不久罗泽南战死,太平军在江西节节进军,曾国藩更加困难重重。当年五月,曾国华等从武昌出发,经湖北咸宁、蒲圻、崇阳人江西义宁,于八月抵达瑞州城下。

同时,曾国藩的另一个弟弟曾国荃,也在骆秉璋和左宗棠等人的授意之下,募勇二千人,配以樟树镇败将周凤山回湖南所募道州勇两千,合共四千人,组成一军,由湖南东攻江西吉安,称之为吉字营。

这样,到1856年9月,湖南、湖北两省先后组织了三支部队共计一万三千余人援赣。这些湘军部队的到来,使奄奄一息的曾国藩又扑住了几根救命草。

心力交瘁的曾国藩看见太平军从江西战场上大量撤出,一开始感到迷惑不解。但很快,他派到天京城中的密探就发来了消息,将天京内讧的情况告诉了他。

求救、自救,天机终于使曾国藩渡过了大灾难。

这一过程给我们成功者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一是在艰难时刻一定不要失去信心,徒然的抱怨是无用的;懦弱、甘拜下风,也只能使情况更糟,在困难时刻重要的还是要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办法,哪些是自己能办的,哪些是需借助他人的,在此前提下去努力经营,或可有“山穷水复”的一日,至于天机则是不可企及的。

曾国藩因为他有自己获取成功性格的意愿,并靠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惊世的大成者。在他的一生中,处处留下了关于获取成功性格的忠告,假如把他的忠告概括为一句话,即为:一个人获取成功性格要靠能力和智力,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失去三大法宝——立志、忍耐和民心。

身处危难,才能更加进发获取成功性格的欲望和激情,更加考验一个人挑战危难的硬功。曾国藩获取成功性格的硬功在于:磨砺身心,顽强自助。

在面对灾难时,惧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惧强敌,依靠自己智慧,控制惧怕情绪,要有所作为,才能取胜。

东晋时期,北方后赵王石虎对内横征暴敛,修长安、洛阳的王宫,广征美女;对外连年用兵,东征西讨,民力空竭,怨声载道。东晋永和三年,石虎命凉州刺史麻秋率军8万。向西进攻前凉国。消息传到前凉国都姑臧,举国惊慌。前凉小国,实力远不如后赵,国君张重华急忙召集大臣,共商对策。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福禄伯谢艾却站出来说:“臣愿率军拒敌!”张重华十分欣喜,他素知谢艾年纪虽轻,但智勇双全,便任命他为使持节、军师将军,率兵出战。张重华问谢艾要带多少人马,谢艾说,兵在精不在多,胜败在将军能临战镇定,指挥有序。他只带了3万步骑,向东迎战。谢艾派副将张谓率军绕向敌后,自己乘坐一辆轻便战车,穿戴着宽松的中服,敲着战鼓,带部队缓缓接近后赵军营。

麻秋看见谢艾毫不在意的模样,勃然大怒,说:“一介少年书生,竟敢轻我!”为了挫败谢艾的锐气,麻秋派出3000“黑稍龙骧”军夺下谢艾乘坐的车子。他亲自登上高台,擂鼓助战。“黑稍龙骧”军军威大震,铁骑扬尘,高声呐喊,向谢艾军中冲来。谢艾的随从很为将军担忧,劝谢艾下车换马。谢艾微微含笑,从容地下了车,但并没有换马,而是命随从取来一把椅子,放在一座小山岗的大树下,他泰然自若地坐在椅子上,命令部队偃旗息鼓,按他的指挥行事。“黑稍龙骧”军冲到离谢艾有数箭之地,见谢艾如此从容镇定,以为前面设有伏兵,不敢前进。麻秋闻报,也大感奇怪。随从们对他说:“这是空城计,我多敌少,冲过去,定能生擒谢艾!”麻秋沉吟不语,他摸不清谢艾的底细,不敢轻举妄动。谢艾见麻秋的“黑稍龙骧”军按兵不动,命人取来酒肴,在阵前举杯痛饮,谈笑风生。这一来,麻秋更加举棋不定了。这时谢艾的副将张谓已从小路绕到后赵军的背后,突然发起进攻,而且按谢艾的指令,故意虚张声势。本来就举棋不定的麻秋闻报大吃一惊。麻秋慌忙下令撤军,数万兵马突然听到撤军命令,不知就里,顿时军心涣散,乱了阵脚。谢艾乘机擂鼓进军,势如排山倒海。麻秋要控制局势,为时已晚。兵败如山倒,8万大军顿时溃散,麻秋单骑奔回。

由此可见,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恐惧都于事无补。只有克制住恐惧心理,团结一致,共同抗敌,才能赢得胜利。人之所以恐惧,是因为自己有毛病,行得正走得直有什么可怕的?古语说的好,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三更鬼敲门。故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