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魔咒魏忠贤:作文讲评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1:54:00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

             ——作文讲评一得(陆 波原创)

一.存在问题

1. 字迹潦草

草字秀才:据说从前有个秀才是个出名的“草字先生”,写字十分潦草。一天,秀才诗兴大发,挥笔疾书律诗一首。书罢,命他的侄儿誊写清楚,过了好长时间,侄儿垂头丧气地拿着诗稿又回来了,问秀才道:“叔叔,这上边的字我一个也认不出,请您指教!”秀才拿过诗稿横看竖看,左看右看,忽然骂起来:“混帐!你为什么不早些来问我?现在我也认不出来了!”

买猪“千口”:明代墨憨斋主人冯梦龙纂集的《广笑府》卷一记载了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县官写字潦草,一天,他要请客,写个条子叫仆人去买猪舌,过去都是竖行写字,由于他把“舌”字拉得太长了,仆人误认作买猪“千口”。他四乡求购,只买到五百口,无奈回去请求宽恕。县官生气地说:“我要你买猪舌,你为什么买一千口猪啊!”仆人至此方才恍然大悟。

学生作文运笔常见毛病:刘斌——刘文武     道理——道王里      陆波——陆三皮

弹力呢——弓单加尼      姓张——女生弓长   火暴脾气——爆脾气  王晖——王日军

2. 错字较多

A. 要伞——要命的故事

B. 哥哥转正——哥哥专政         妹妹上调——妹妹上吊的故事

C. 速送一批袜子来——速送一批妹子来的故事

D. 古人丢状元的故事

E. 冯玉祥秘书一点之差导致中原大战失败的故事

学生作文运笔常见错误:以——已     侯——候     博——搏     茶——荼

即——既     毕竟——必竟     迅——凡     耽误——担误     床笫——床第

3. 轻忽标点

请您只寄标点来:十九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台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当编辑时,有一个青年作家寄给他几首粗劣的诗,并在信中说:“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请你用时自己填上吧!”冯达诺很快就将诗稿退还给那位作者,并在退稿信中说:“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来稿,请只寄些标点符号来,诗由我自己来填好了。”

奇特的自传: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提议,每人使用最简短的话写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到甚至可以作为死后的墓志铭。博士的建议,大家一致赞成,于是人们凝神苦思一会,纷纷书写起来。其中一个愁眉苦脸、神情沮丧的青年交给巴尔肯一纸通篇只有三个标点符号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巴尔肯博士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凄然作色道:“一阵子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博士一听,深有感触,他略一沉思,便提笔在这篇“自传”的下边有力地点了三个标点符号: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和一个大大的问号?接着,博士鼓励这位自暴自弃、对前途失去信心的青年说:“青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小站,道路漫长,前途无量,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青年听后,频频点头称是。这是一篇只用标点符号写成的自传,含义深刻,趣味无穷。可见,标点符号还能很好地传达人们的思想情绪,表露人们的内心世界。

4. 重复用词

已而已而:从前有位老夫子,写文章好用“而”字,他的门生专爱模仿他,可又用得很不恰当。老夫子便在他的卷子后面批道:“应而而不而,不应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后来有一个人看了,笑道:“‘而’字好比钉耙,用得恰当可以松土插秧,用得不恰当可以毁坏庄稼。”

了用了了:有个学生写文章好用“了”字,几乎每句话都有“了”字,老师看后,提笔写道:“你用的了,太多了,了要被你用了了。为了不把了用了,今后不再用了了。”

学生作文运笔常见毛病:这个……这个       这时……这时       但是……但是

因此……因此       所以……所以       不过……不过

A. 同学们去学习去了。(删第一个“去”)

B. 在那时我就在那儿工作。(当时我就在那儿工作。)

C. 这以后他就得了病,很快就死了。(删第一个“了”)

D. 前天从这儿过部队,从一点过到四点。(删第一个“从”)

E. 他回来把工具放回原处。(后一个“回”改为“到”)

F. 他答应着拿着书包走了出去。(后一个“着”改为“起”)

G. 他的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后一个“光辉”改为“英雄”)

H. 他愤怒地盯着叛乱分子怒斥道——(后一个“怒斥”改为“厉声呵斥”)

5. 行文罗嗦

罗柯的家信:过去,有个非常细心的人,姓罗名柯,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罗嗦,人家给他起了外号叫“罗嗦”。他父亲听说后很生气,就告诉他,今后说话、写文章都要简洁明了。后来,他离开家乡,到京城办事,父亲又一再叮咛他改掉“罗嗦”的毛病。在京城呆了一个多月,也没有人再叫他“罗嗦先生”了,非常高兴,他心里想:“父亲不必再为我担心,我的老毛病改掉了。”于是,他给父亲写了封信:

父亲大人膝下:

往日说话罗嗦,今天写信不再罗嗦。罗嗦就是累赘,累赘就是罗嗦。

京也,今修金銮宝殿,费银千千万!吾因事忙,无闲暇时间写草头大萬,故以方字去点代之。代与伐不同,盖有撇与无撇之分,有撇者伐也,无撇者代也。

吾之小妹,颇有姿色。对门张三,非好人也!告之吾妹大门不出,二门不进,见人低首,不视不语;否,眉来眼去,长此以往,岂不污乎?

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也。目今,春者过,夏者去,秋来冬必至矣。天凉将转寒,头怕冻也。吾之毡帽挂在大梁之下,三梁之上。以五尺高竿取下,取之日下晒之。拍拍打打,打打拍拍,儿盼捎之切切哉!

罗柯的父亲见此信后,气得不得了,当即把信撕得粉碎。“罗柯”渐渐无人知晓,而他的外号“罗嗦”却越叫越响了。

罗嗦先生:清朝,有一位秀才,写文章不简洁,喜欢罗嗦,人家给他起了个外号:罗嗦先生。

有一次,这位罗嗦先生赴京赶考,临走的时候,他妻子再三叮嘱,要他写文章不要罗嗦,他答应了。考试完毕,回家之前,他先给妻子写了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吾妻:

前日罗嗦而今不复罗嗦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因小月之故也。家中存有棉鞋一双,希吾妻拿出来拍拍打打,因多灰尘之故也。希吾妻千千万万不要忘记。为省笔墨起见,吾不写草字头大萬字,故以方字去点代之……

6. 言之无物

长城长的故事:北京市一所小学某老师率全班学生参观长城,事后布置学生写一篇有关长城的文章。一学生左思右想不得其法,唯一感觉仅知其长,于是写道:“长城长,长城长,真他妈的长!”

二郎庙记:据说四川有座二郎庙,内有一碑,刻着《二郎庙记》,全文仅72个字:好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前有二株树,人皆以为树在庙前,我独以为庙在树后。庙内有钟鼓二楼,钟声咚咚,鼓声嗡嗡,因而为之记。

小狗鲍勃的故事:美国一所学校老师在作文课上出题《我家的小狗》,规限150个字。有位学生写道:“我家的小狗名字叫鲍勃,它总是很安静地呆在我的身边,既不像我妈那样对我严加约束:‘不准看电视!’,也不像我爸那样对我严加管制:‘做作业去!’,更不像我哥那样对我大声呵斥:‘滚一边儿去!’。因此,我喜欢它,它也喜欢我……”写完一数,还差一半,于是续道:“只要我不在家,鲍勃一定会叫个不停……”再数,还差几十个字,实在想不出了,急中生智,添道:“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二.解决办法

1.行文当短而精

   最短的状纸:在封建社会里,寡妇改嫁是很困难的,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却有这么一位寡妇,她只写了八个字,就被县官批准改嫁了。这八个字是:“夫死,无嗣,翁鳏,叔壮。”它充分揭示了无依无靠的遭遇以及艰难危险的处境,实在令人同情。

   制鼓歌诀:有一则制鼓歌诀:“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打起一样音。”后来在传诵中被改为:“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音。”最后又被删改为:“紧蒙密钉,晴雨同音。”仍然不失原意。

   《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25个字起码讲了5件事:A。徒弟和师傅。B。所学本领。C。学习年限。D。耗费钱财。E。结果。

明武宗《祭靳阁老文》:朕在东宫,先生为傅。朕登大宝,先生为辅。朕今渡江,闻先生讣。哀哉尚飨!

宋李观《祭欧阳太夫人文》:孟轲亚圣,母之教也。夫人有子如轲,虽死何憾?尚飨!

陆放翁《祭朱文公文》: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髦,神往形留。公没不忘,庶其歆飨。

赵介如《祭贾似道文》:呜呼!履齐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闽死于虎臣,哀哉尚飨!

——少年学文,固以充沛为主,然不可不知凝练笔法,删繁就简,力拨千斤。

   最短的新闻:约翰点了根火柴去看油箱里有否汽油。有。56岁。

2.行文准则

   清代郑板桥诗写得好,画作得精,书法也堪称妙手。他对自己作品的文字也很注意锤炼,讲求行文简洁,反对芜杂。他曾写过这样一副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这是两句恰当的比喻。三秋就是深秋,三秋的树,繁枝脱叶,条干洗练,作文就应当像三秋树那样,“删繁就简”,不枝不蔓,选材典型,中心突出。二月早春,新花吐蕾,彩色宜人,沁人心脾,作文也应该像二月花那样,立意不凡,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显得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也只有这样的文章,人们才喜欢阅读。

附例文:

与他“同情”

——台湾·刘静娟

五十岁以前,她是个幸福的女子。丈夫给她丰足的物质生活,并且像宠孩子似的爱着她。可是有一天,一场意外,她成了寡妇,她的世界完全改观。

亲友同情她、安慰她,要她面对现实,要她打起精神,振作起来。

一年以后,她恢复过来了。至少外表上,她又是以前那个爱说爱笑尚有一分赤子之心的女子。

而她那些亲友则开始批评她穿得太花,打扮得太年轻。他们潜意识地认为她不该那么快乐。

那些亲友是小人吗?也不是。他们只是偏爱同情。同情别人使自己快乐。同情即是表示自己至少在某些方面胜过被同情者。他们因为自己的优越而庆幸,也为了自己心肠好而满意。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同情心已派不上用场时,便觉得不是滋味了。他们甚至气愤被同情者的快乐。当初看她悲痛欲绝时,他们是真心要她面对现实,要她快乐;现在却几乎妒嫉地:“她有什么资格比我更快乐!”

难怪有些人几乎不近人情地排斥人家的同情,他不愿自己是居于劣势的一方。

所以我们同情别人不应存有优越感。把自己当作对方,与他有“同”样的“情”感,才是真正的“同情”。

[评]

本文事理相发,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记叙部分不能也不可独立成章。

最成功的地方有三:

其一,全文以前事引发后理,以后理印证前事;事中有理,理中有事;事以感人,理以服人。事理分工契合,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意趣盎然,饶富小品风味。

其二,偏重说理的第五段,作者以“同情别人使自己快乐”的论点,展开一连串的析论;正说、反说,既推理又论事,可说是面面俱到。其中剖析一般人的同情心理,拈出“优越感”,直指人心,入情入理,尤堪玩味。

其三,全文透过叙述、剖析,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作者批判世人同情心理之用意,已呼之欲出。文末三句,轻轻一点,通篇论旨,遂豁然昭显,可谓举重若轻,劲捷有力。文中同情一词共出现十次,前九次不离世人之概念,第十次才是作者心目中的真谛,而全文即结束于此,颇具点睛之妙。

哦,对了,还有一点最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使我这样的读者终于幡然省悟:像马铁丁等人合著的《俭以养德》那样的文章,陈年谷子烂芝麻,说来说去一句话,也配叫作议论文吗?!

失败的价值

——台湾·曾昭旭

成功不是必然会对人有益的,失败也不必然有害。

事实上,我们似乎都已了解胜而骄的害处与败不馁的刚强了。但人们也许还不见得敢相信:如果不馁之后仍然不免屡败,则是否仍能自觉有益而处之泰然?因为我们既然说失败为成功之母,则若果毕竟无成功之望时,失败是否仍然具有价值?

我们应说失败是可以具有一种绝对价值的,它并不须以日后的成功来证实。这种价值就是智慧与德性的价值。

我们所遭遇到的每一次失败,都可以促使我们更了解自己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度,了解自己整个性格的优劣长短,了解自己在这个社会环境下的合理位置。总而言之,是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每一次失败,也都可以激使我们针对自己知识、能力、性格的弱处,更作努力与调理,让自己的形象更趋完整。并且,让我们更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得更稳,从而使我们更增自知与自信。

自知是一种智慧,自信是一种德性,它们的价值都是绝对的。而这种绝对的价值不但可以自成功的经验来,也同样可以自失败的教训来,或者毋宁说,从失败来的往往更多。因为成功太容易让人得意忘形,而失败却总是叫人刻骨铭心。所以孟子才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也因此,我常愿劝人不要害怕去做事。因为若成功了,你会得到光荣;若失败了,你也会得到智慧。无论如何,人,总是不会落空的。

当然,于此之外,失败的教训也仍然足以引导未来的成功。但我们若知即使不成功,失败也不白费的话,我们就真的立于不败之地了。

[评]

“失败是成功之母”,此说固然可以给人鼓舞;但老是要以未来的成功证实失败的价值,那么,失败也只是成功的附庸,本身不是独立的、绝对的存在。

本文独具新意,翻空出奇,作者并不否认失败“足以引导未来的成功”,但他更为着意阐发的是失败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的、绝对的价值,一种能使人们更增自知、自信的“智慧与德性的价值”,从而豁人耳目,启人心智;发人猛省,促人深思——

原来议论文是要这样议人之所不能议,论人之所不敢论的啊!

没有一种独立的思想,还写什么庸俗的文章!

螳臂当车新解

——车安宁

一天清晨,刚下过雨,一只螳螂趴在树上喝露水,忽然看见树下道路的路面上陷下去一个大坑,这个坑可真大,足以掉下去两匹大马。螳螂心想:糟了,这么大的坑,如果待会儿谁的车从这里过,肯定要出事的。

正这么想时,一辆疾驰的马车过来了,还没等螳螂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那辆车就“轰”的一声颠覆了。

于是,螳螂大声叫喊:“出事故啦!”可是周围一点回音都没有,螳螂急得没办法,只好从树上爬下来。

这时,远处又传来了车轮声,螳螂更是急得满头大汗,它几步跳到大坑前边的不远处,横在道路中间,伸开双臂,大呼:“停车,快停车!”

可是,赶车的人和乘车的人看到此情景,不仅不停车,还都一起嘲笑道:“螳臂当车,不自量力!”显然,他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危险。

后面发生的事,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只是再往后,人们谈到螳臂当车的义举时,都不愿承认螳螂的高尚、勇敢和悲壮,却仍将它当作嘲笑的对象。

历史就是这样的不公。究其原因,无非是螳螂实在太渺小。人微言轻,一只无足轻重的小虫儿,怎么可以去纠正赶车人和乘车人的错误呢?要知道,那个时候,能坐马车的人,可都是相当有身份的人 。

[陆波点评]

岂止人微言轻,有时候少数人的意见也不被多数人重视的。

像提议处罚五四运动时火烧赵家楼凶手的陈寅恪。

像在六十年代就提出要控制人口生长的马寅初。

像论证三峡工程必须尽快上马的陈演章。

像发明汉字输入的王选。

——其实,有时候所谓的大多数只不过意味着一群蠢猪集中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