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哭着弹琴 视频:三国谋略的精义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11 07:10:02

三国谋略的精义何在?

 

 

 

毛泽东没有上过军事院校,当年领导红军、指挥作战总带着一部《三国演义》,曾受到有些人的嘲笑。其实这些人是不懂得《三国演义》谋略学价值。

 

一般人们谈论《三国》,往往以为那里面讲的就是“用计”,动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所谓神机妙算、诡计多端,其术也无非“兵不厌诈”、离间反间等等。有些研究者以为这就是《三国演义》的谋略,可以拿来运用于现代的商战,这也是相当皮相而且小儿科的。现在出版的关于三国谋略的书,也大多只是谈计策和战例,言不及义。

 

其实,如果从谋略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它不仅是一部以文学形象作全景展现的活教材,而且在谋略理论上颇多发轫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所谓谋略,那就不仅要讲“略”,更重要的是要讲“谋”,也就是活力对抗的思维规律,讲正确的策略、方略的生成过程。人类最原始的“谋”就是占卜,可以说是庙算神谋。那个时候人们对客观规律,也就是必然性的认识甚少,所以只能对未知世界的偶然现象、偶然因素、偶然联系、表象联系、或然机遇进行观察分析猜测,占卜实际上是关于偶然性的谋略方法,也是人谋的发轫。《易经》可以看做是这种谋略方法的总结,是最原始的谋略思维教材。

 

从对偶然性的谋略到依据必然性(客观规律)的科学性谋略,古代最早涉及的当然是兵书。我国最有名要算《孙子兵法》,但是这些兵书里讲的主要还是“略”,真正涉及“谋”的很少。《孙子兵法》里有“计篇”,强调“庙算”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具体讲怎么“算”法,也就是没有触及谋略的思维规律,大量的篇幅是讲“略”。

 

只有在《三国志》等历史记载和《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才首先提到谋的思维规律和谋略是生成过程。比如曹操多次讲袁绍“见事迟”、“多谋寡断”,这里的“见事”也就是“敏锐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捕捉战机”的问题,这里的“断”就是“当机决断”的胆魄和能力的问题,还有书中多处强调将帅指挥作战要善“变”,也就是随机应变,这些都是谋略思维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环节。《三国演义》里几乎把谋略生成的思维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态势分析,因素评估、心理较量、时机把握、实施决断、机变修正等等都涉及到了。所以说,通过三国谋略,才把兵书“计谋”提高到了谋略学的层次。

 

再则,《三国演义》的谋略不仅涉及军事,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地缘等等。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鲁肃的发展战略,就是对当时全国范围政治军事力量、社会经济情况和发展态势的综合谋划。而在其军事和战争谋划中,也是把政治社会地缘自然等都列为相关因素来加以综合考虑的,其中还特别重视“谋人”,也就是对领导者、谋士决策集团和将帅的个人胸怀、气质作风以及人心士气的分析。所以说《三国演义》就不仅是兵书,而是一部全方位目标的谋略学活教材。

 

第三,以前的兵书计谋也好,纵横术也好(纵横实际上是把多边关系简化为双边关系来处理),权术也好,在思维上都是二维的,也就是只局限于敌对两方的博弈。而三国谋略则开启了三维、多维和多边关系、多极态势的谋略思维,这可是谋略思维的一个飞跃。多维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现代谋略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三国谋略为其奠定了基础。

 

第四,《三国演义》里描写了众多职业谋士和“智囊团”,他们大多不直接从政挂帅,而是专门出谋划策的谋略家,比如荀彧、荀攸、许攸、郭嘉、刘烨、贾诩等三十多名,大都是见诸《三国志》的真实历史人物。他们是中国历史上首先出现的职业谋士或者说谋略家(不同于古代的兵家、纵横家、和儒、法游说客),其中有些人的才能相当杰出,他们的智慧和方略对谋略学的贡献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