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致死:武式太极拳的"起承转合"与"起承开合"---郝瑞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5 11:47:18

武式太极拳的"起承转合"与"起承开合"---郝瑞科

(2008-01-12 11:33:51)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动作简洁紧凑、小巧灵活、虚实分明、连续顺随,讲究意、气、力与拳势的相互融合,是一种集技击、健身、修身养性功能为一体的太极拳式,尤其是它的理论研究方面,内容博大精深,与太极拳练习丝丝相扣,故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推崇。

    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论述了太极拳的“起、承、转、合”,而到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桢,便将拳论中的“起、承、转、合”演变为“起、承、开、合”。此后,人们也将武式太极拳称为“开合太极拳”,或称“郝式太极拳”。

    武禹襄先后从杨禄禅、陈清平两位大师处学得太极拳艺后,又根据其兄武澄清所赠王宗岳《太极拳论》,创编了一套独具风格的太极拳式套路,且发展了太极拳理论研究,“起、承、转、合”就是他在太极拳研究中的一大创举,他在《十三势说略》中讲到:“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起、承、转、合”原是科举时代士子赋诗和做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们常用的术语。词典中对“起、承、转、合”的解释是:“旧时写文章用的行文顺序。 ‘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全文的结尾,拍合起始所提出的问题。泛指文章作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公式。”另外,旧时写毛笔字也讲求“起、承、转、合”,以写笔画横“一”为例:落笔为“起”,运笔为“承”,将至收笔时略顿笔为“转”,收笔藏锋为 “合”。

    武禹襄身出书香门第,因此,将写文章和毛笔字所用的“起、承、转、合”格式运用到太极拳的创编和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创举。

    继武禹襄拳谱“起、承、转、合”之后,第三代传人郝为桢又将其发展为“起、承、开、合”。

    郝为桢从学于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得其衣钵后,他在精通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与近亲杨班侯(杨班侯继配郝氏系郝为桢近亲)学得一套自己喜爱的杨式太极拳小架。

    杨式太极拳小架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故称小架。其名称顺序虽然与武式太极拳拳架接近,但从中增加了六十多个“开合”动作,整个套路中两手掌始终似抱球运动,从表面看,架势较小,速度较慢,然其内涵却有质的飞跃,使太极十三势在此拳架中前后穿插练习,但主要以练十三势中的“开合”为主,一旦功力成就,技法娴熟,由此进入炼神还虚阶段。亦即由抬功、劲功进入气功阶段,真正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蓄发、体用合为一体,乃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纯任自然之境。故此,该架被历代传人视为珍宝,即便是入门弟子也要严格择人而传。拳谱中歌诀日:“往用柔来弓用刚,刚柔相济阴阳彰,开是内弓合外发,背丝缠丝更生香”。通过演练体会,郝为桢就将“开合”加进了武式太极拳中,使武式太极拳又得到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

    郝为桢之子郝月如在《武式太极拳行功走架要言》中对“起、承、开、合”是这样叙述的:“太极拳走架,每一架式分四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起’(如‘左懒扎衣’第一式);第二个动作是‘承’(如‘左懒扎衣’第二式);第三个动作是‘开’,也是即是发(如‘左懒扎衣’第三式);第四个动作是‘合’,也即是收,收是蓄的意思(如‘左懒扎衣’第四式)。但不是呆板的,有开中寓合,有合之再合,所谓不丢不顶,处处恰当也。”

    郝为真之孙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说明》中述“由于武式太极拳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所有的动作都是按照四个要领来编排的,以四个动作做为一个起承开合的节序,节序大都是由一个拳式构成的,如‘左懒扎衣’式有四动,成为一个节序;但也有两三个或四五个拳式结成一个节序的,如拳式中第四式 ‘单鞭’和第五式‘提手上势’就是合并之后,编为四动,作为一个节序的。”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对“开合”也有专门的论述:“气向下沉,由两臂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臂,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

    “起、承、开、合”虽为四字,但不可断开来练,行功走架时要用意而不用力,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的结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整个套路演练起来自始至终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由“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身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达到内外相合,表里一致,循此不断前进,当可越练越精,攀登上太极拳的新高峰。

 
谈武式太极拳母势"懒扎衣"


    武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广府人武禹襄所创,由第二代宗师李亦畲进一步继承完善,发展成为一大具有鲜明特点的太极拳流派。武禹襄、李亦畲开启太极拳理论研究之先河,他们的著作至今在太极拳界奉被为经典。武式太极拳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正是它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太极阴阳的变化之理,一招一式中规中矩,举手投足讲究分寸,蕴含着丰富的太极哲理。如在走架上要求做到松柔圆活,连绵不断,出手高不过眼、远不过足;在开合上求做到开合有致;在虚实上要做到虚实分清,有虚要虚透,实要实足之说;在技艺上要求不丢不顶、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追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奇境界;在功法上要做到周身一家,劲整浑圆、内外相合、阴阳互补等。这些都是武式太极拳的艺理精华,技击原则和处世哲学。

    不管什么武术流派,都有它的看家本领与代表势法。武式太极拳的“母势”是“懒扎衣”,它是整个套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式,有万法皆出“懒扎衣”之说。它贯串于整个套路之中,千变万化。恩师魏佩林时常教导我们说:“练好懒扎衣,走遍天下无人敌。”恩师姚继祖说:“看一式懒扎衣,便能断定一个人太极功夫的深浅,过去逊之(李亦畲次子李宝让)宗师讲到,武式太极拳懒扎衣,别看只有一个圈,在运作中包揽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法,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这要看自己怎样去领悟了。”郝为真宗师曾说:“我练了一辈子拳,就学会了一个懒扎衣。”都说明了懒扎衣在武式太极拳中的地位。

    通过本人五十多年的太极拳修炼,深深地认识到“懒扎衣”一式在拳架中的主导地位。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深知学员们的感受,普遍认为懒扎衣看起来简单,做好却很难,大量重复性练习这一式,显得单调乏味,难于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使后学者少走弯路,多出功夫。本人结合自己的练拳与教学经验,在继承与发展的前提下,总结并出版了《原地桩功》、《活步桩功》、《武式太极拳精要九式》等一系列的内功劲法论著,这些都是在懒扎衣的各种变化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几年的推广,学员们普遍反映这些功法圆活紧凑,身体松柔合度,意气内外相合,气感强,上功快,解决了练习中的单一、枯燥无味而难以理解的难题,从练习中体会到懒扎衣的奥妙与乐趣。

    武式太极拳到第三代郝为桢宗师,发明了在走架时每一势要分四字来完成,即“起、承、开、合”,贯串于每一势法之中。我感到非常好,有利于集体演练,更有利于教学。现在具体的谈一下“懒扎衣”式中的起、承、开、合的作用。

    起:即是一势的开始。如“左懒扎衣”,在武式太极拳套路起势后,便是左懒扎衣式的开始,要求腰微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腿,两腿开始分虚实,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同时,两手随腰转向右后捋带,这时要做到两腿微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气沉丹田等身法,在技术上为圆活接化,在配气上为吸气。

    承:是承上启下之意。接上动,身体继续向下松沉,尾闾前送,命门后撑,意气向下沉于右实足,使下盘更加稳固,同时,左腿有上提之意,向左前方45度迈出,以足跟着地,足趾上翘,两手内合向上弧形掤起至胸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与左肘平齐,要做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身法,在技术上做到阴阳相济,圆活,含蓄,引化,沾制,在配气上为吸气。

    开:是扩展发放之意。接上动,右实腿足跟蹬地,身体前移,左腿前弓的同时,两手坐腕,竖掌,外旋向前拥出。可使对方向外跌出,这是在对方落空拔跟失控的情况下,自己已做好蓄劲待发,才可使对方跌出,在完成开时要注意,以后实足蹬地,是利用地面的反弹力,劲由脚跟起,由腿而腰直达两手,要一气贯串,要求前弓腿膝不可过足尖,后腿不可蹬直,要做到曲中求直,上下协调一致,在技术上为发放,做到内外相合,劲整浑圆,在配气上为呼气。

    合:是收拢之意。接上动,身体向前足下松沉,同时两手向下合力外旋,与身体协调进行,两手下行于腰齐,向左右分开,这时意气沉于前腿,使根基稳固,两手有沾化之意,两手继续划弧向上竖掌,内合于胸前,呈抱球状,同时右足向前跟步,至左足右后方,以足尖点地,两腿为左实右虚。这一动作是一个势法的终了。

    武式太极拳在整个套路中,每一式都要做到起、承、开、合,要用心体会,默识揣摩,去探究太极拳的精义。这里要把开合作以认识,“开合”在武式太极拳中有开、合、隐、现之说,在运动中,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达到刚柔相济,但它是在松静之中,暗含着开合隐现,在运动时,开则俱开,即周身骨节和肌肉群都有开展之意。开在技击上为发放,发力的神意,微现于体外。开在配气上为呼气,在手法上是以小指领意,坐腕竖掌,外旋为开。合则俱合,即周身骨节和肌肉群都有收缩之意,把运力的神意收隐于体内。在技击上合为收,为含蓄,为松随。在配气上合为吸气,在手法上是以小指领意放松内旋,所以在武式太极拳中,两手内旋为合,外旋为开。在每个势法的运动中都是以开合贯串于整个势法之中,由合转开,由开转合,无时不在变化。武式太极拳在练功上是用内气的潜练和内劲的转换支配外形的运动,要求做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由开到合,由合到开,互相转换的渐隐渐现。武式太极拳在保健医疗上,除开、合,隐、现使周身骨节和肌肉群进行开展、收缩运动外,每式还结合“开呼”“合吸”使横膈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压的作用,促使胸、腹、脏、腑亦随着蠕动,这样就形成了周身骨节、肌肉群、五脏六腑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种内外协调而统一的运动,是太极拳能够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根本原因。拳论中讲“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有开中再开,合中再合”之说,所以每个势法中都是由开到合由合到开或由合再合,由开再开到合。开合即为阴阳的演变,恩师姚继祖经常讲“开合即是打手”,可知开合在拳术中同样很重要。武式太极拳母式“懒扎衣”在动作中的起、承、开、合,是指导练习者注意每式的动作过程,处处都要做到位,明白其中的各个涵义,只有懂得了其中之理,才可练好太极拳。

    任何事情都有它一定的规律,我们只有按规律操作,才能顺应自然,达到理想的彼岸。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一个动作的成功包括:从初步掌握,到动作正确定型,到动作的自动化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急于求成,俗话说“欲速不达”就是这个道理,拳谱上有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学者应先明理而后行。当然要想在太极拳领域有所成就,还得记住一句话“师父领入门,修行靠个人”,太极有路“懒扎衣”,修炼无涯苦作舟。若要敲开太极拳大门,“懒扎衣”便是这道门的钥匙,在正确的练法基础上,太极拳的秘诀就是——“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