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珞珈山剧院:英特尔续航(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3 22:28:47

杨叙:跨越技术与用户体验的战略转型

文?/??邓勇兵

当市场还在质疑英特尔是否能延续竞争优势时,英特尔早已蓄势待发。

第三次转型,英特尔将主战场或者说是先头堡选在了中国。而作为中国区总裁,杨叙的角色无疑相当重要。事实上,从1986年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加入英特尔公司,25年来,杨叙见证并经历了英特尔的每一次重大转型,同时也见证并引领了英特尔中国的成长与发展壮大。对于又一次波澜壮阔的转型,他将做何解读?

 

新转型,体验导向

《中外管理》:英特尔对转型并不陌生,之前已有成功经历。那么在您看来,这次转型和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选择现在开始?

杨?叙:这次转型发生在产业发生了一些大的变化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越来越个性化,另一方面,计算已经扩展到了一个多智能终端的时代,而与此同时,人们的使用习惯变化推动计算方式从过去的纯以计算为主、体验为辅,过渡到计算和体验并重。这些大环境以及产业的方向性变化,必然导致身处其中的各个公司重新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未来建立核心竞争实力而重新进行规划和布局。在这个时候,英特尔就得考虑下一步怎么走,就需要转型。

这次转型,和当年那次转型(放弃存储业务转而集中做芯片业务)一样重要,它意味着,英特尔从下一代芯片以后,就不再做通用芯片,而是要完全转向系统芯片(SOC)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如果说通用芯片只是标准化产品,系统芯片就是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它能根据多个智能终端不同的细分需求,将相匹配的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芯片里,从而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体验需要。但要做到这个转变,无论从技术、生产、成本控制,还是其他许多方面都并不容易。可以说,这种转变对英特尔来说是革命性的,对英特尔而言,这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型。

《中外管理》:您说的个性化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公司的角度来讲,这仍是一个市场细分的概念吗?我们知道,当年贝瑞特上台后,就曾对原来单一的芯片进行过细分。

杨?叙:还不太一样。当时贝瑞特先生看到的是互联网的早期趋势,并第一个提出来计算通讯的融合。所以那时英特尔收购了很多通讯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并没有整合得很完美,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再去做的就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和通讯的融合,而是在云计算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服务在各种不同智能设备上能随时体验。

而在具体操作上,这次更多是从英特尔自己的核心竞争实力里边长出来的。我们也买一些我们现在没有的,但是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实力建立形成以后,看我们缺什么,然后来弥补,而不是只考虑到符合趋势,没有想好怎么去整合,就去买几个过来再说。

《中外管理》:在移动业务领域,英特尔似乎慢了一个节拍,这是否意味着,英特尔这次转型,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被转型”?

杨?叙:英特尔在过去可能走了一点弯路,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也不晚,因为正好赶上智能手机时代,在提供个性化体验效果的背后,它更多需要处理个性化的数据,这正是英特尔的强项。这也是英特尔看到的机会。

我在英特尔25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英特尔的文化里面有一种重要的精神是冒险精神和前瞻性。它最前瞻的判断还是很准的,但不可否认,有时候它不一定能及时地做到。但同时,英特尔又是一个纠错能力极强的公司,一旦发现哪块不对,公司就会全面调整,及时纠正。

 

摆脱PC的思维模式

《中外管理》:在提及英特尔计算解决方案转型战略时,英特尔内部人士也曾公开评论过,认为英特尔在数据中心、云等方面都没问题,但是终端的挑战最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超极本能拯救一切吗?

杨?叙:是,我非常同意。

实际上超极本解决不了一切问题。在多智能终端领域,英特尔现在面临的,一个是芯片的低功耗,第二个,就是方案的集成、内容的集成。PC时代是横向的,标准硬件、标准软件,装上去就能用,而现在需要的是垂直整合。这两个是最大的挑战。

但是,超极本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什么呢?以前PC只是以工作为主,现在这些多智能终端都是以体验为主,超极本将其融合。这一定是跨时代的改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

最近我们也跟谷歌达成合作,其实在全球范围内,采用谷歌android系统的手机,总体量比Iphone还大一些。为什么谷歌在这个时候选择来做这个事,不是它以前不喜欢英特尔,现在喜欢了,它不看别的,就看你的功耗,因为英特尔芯片的性能是一向让人放心的。功耗让它有信心了,它才要根据英特尔芯片,将自己的下一代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优化。

现在,不但我们的相关芯片产品已经出来了,连我们厂商的智能手机,在不远的将来都能够上市,而且可能不是一家两家。这就是一个趋势,什么是英特尔的转型,这就是转型,一定朝这个方向走的。

《中外管理》:那么这次转型,将给英特尔带来哪些改变?包括您和欧德宁先生,在许多不同的公开场合都提到了英特尔将加强对用户体验的关注。英特尔未来,是不是将更加强调用户体验导向?

杨?叙:在推行这些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多。以前做横向模式,现在做垂直模式,这个变化很大的,首先就是思维上的变化。

现在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首先是更多考虑到从PC的影子里边走出来,从PC的思维方式里走出来。比如:在智能手机领域,现在要看的是针对手机需要什么,要从它这儿开始。

而且的确,英特尔正在不断将技术与体验两者更好地结合。英特尔以前只考虑技术,过多考虑技术,而几乎不太考虑体验。现在一定是一个兼顾两者的时候了,甚至需要用最好的技术满足更高的体验效果。英特尔在从两个端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局端,一个是终端。在未来个性化互联网时代,在云计算的驱动下,英特尔最好的技术平台能够为这种云计算体验在局端做集成。同时,随着处理器功耗的不断下降,以及针对不同市场端功能差异化的集成,英特尔的技术和产品能为更多的个性化的智能终端提供更好的体验效果。

 

信心之源

《中外管理》:我相信您肯定会回答我说,对这次转型很有信心,所以我想问的是,这个信心来自于哪里?

杨?叙: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英特尔这么多年对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竞争实力,英特尔选择做一个通用芯片的时候,我们做出了全世界最强的通用芯片,现在我们选择要做系统芯片,英特尔也一定能够做出针对这一市场最好的系统芯片,这个是一个设计理念的改变。

第二,我们的制造工艺不容置疑,不光现在是领先于所有半导体产业,甚至领先一代以上。

第三,英特尔的人才,我在英特尔25年了,天天跟英特尔的人才打交道,中国的、美国的,绝对世界一流的,从文化到执行力,英特尔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公司。

《中外管理》:您认为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英特尔这次转型的显见的成效?

杨?叙:我这个转型会持续很长时间,它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出现最显见的成果可能要到2013年年底,我觉得到那时就会看到一些实质性的变化。

责任编辑:焦?晶

 

 

 

 

英特尔的三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放弃存储业务,聚焦微处理器

主导人物:安迪·格鲁夫(首席执行官1987年-1997年)

英特尔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型,发生在1980年代中期。在那次转型中,迫于来自日本竞争对手的压力,时任英特尔总裁的戈登·摩尔和首席运营官安迪·格鲁夫经过沟通,果断决定放弃了日薄西山的存储业务,转而致力于当时尚前途未卜的微处理器领域。随后,由格鲁夫担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事情像后来发展的那样,这次转型挽救英特尔于危亡之际,并将英特尔推向全球最大微处理器生产商的巅峰,英特尔成功确立了在PC产业的领导地位。

这次转型也被认为是英特尔历史上最为深刻和成功的一次。

第二次转型:细分处理器市场,转战互联网

主导人物:克雷格·贝瑞特(首席执行官 1997年-2005年)

英特尔历史上的第二次转型,发生在1990年代末克雷格·贝瑞特(Carig Barrett)执掌英特尔期间。一方面,面对来自AMD等公司对低端市场的进攻,贝瑞特决定对微处理器产品进行市场细分,向低端市场渗透。另一方面,贝瑞特认为当时微处理器在公司战略中地位过于强大,以至于其他业务几乎无法成长,他认为这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贝瑞特看到了当时通信和互联网产业融合的机会,决定引入这个领域的业务,主导收购了很多通讯公司,甚至启动了一项浩大的工程:互联网服务。

对于互联网、移动市场,这次改革并没有走得更远。但是,贝瑞特让英特尔看到产业发展的趋势。第二次转型毫无疑问地给英特尔未来的格局打下了基础。

第三次转型:打散通用芯片,主攻嵌入式市场

主导人物:保罗·欧德宁(首席执行官 2005年-至今)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英特尔历史上的第三次重要转型。欧德宁执掌英特尔之后,随着个性化与用户体验需要的兴起,英特尔面临着来自ARM主导的嵌入式芯片对移动市场与平板市场的威胁。为此,英特尔决定将逐渐停止通用芯片的开发,转而开发嵌入式系统芯片,通过优先产品的用户体验,以适应日渐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市场需要。公司的定位由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扩展到个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成为一家计算服务提供商。

至于这次转型的成效,仍待观察。但英特尔无疑延续了自己的前瞻性和对大趋势的适应能力,其转型的勇气和魄力,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