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予同款包包:周公的历史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6/29 21:06:15
周公的历史贡献马执斌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即今陕西岐山东北,故称为周公。周公生活在商末周初这一王朝鼎革的历史时期。他多才多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有以下几方面:

一、成功地解决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等问题,彻底消除了复辟的隐患。

牧野一战,局促西隅的“小邦周”灭掉了“大邑商”,但殷商的社会潜在势力依然存在。《尚书·多士》记载周公“告商王士”曰:“非我小国敢弋殷命。”亡国之民,犹称之商王士,新朝之主,却自谓我小国,可见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殷人的势力还相当强大。因此,如何处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是周初统治面临的严峻问题。姜尚主张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将敌人全部杀掉;召公认为应当区别对待,有罪者杀,无罪者赦;周公提出分化瓦解,恩威并举的办法,即利用殷人治殷人,一方面采取武力监视。另一方面施加恩惠笼络,从而改造敌人。武王最后决定,采纳周公的办法,封纣子武庚为商后,留居朝歌,利用他统治商的遗民;又分商王畿为邯、鄘、卫之区,授给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让他们监视武庚,叫“三监”。不久,武王病死,子成王还在襁褓中,周公摄王位,代行国政。王室大臣召公奭等疑忌周公,管叔、蔡叔散布流言蜚语,造谣说:周公要谋害成王,篡夺王位。武庚见周王室内部发生矛盾,便煽动管叔、蔡叔,串通东方的蒲姑、徐、奄等国,发动叛乱,想复辟商朝。周公处于内外交攻的境地,非常困难。他首先恳切地向召公等大臣作解释,稳定内部,然后亲自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息叛乱,杀死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和霍叔,攻灭奄等十七国。商贵族作了俘虏,被周人称为顽民。周公知道,商顽民丧失往日的威福,绝不甘心,会继续反叛,让他们依旧全部留居商地,对周的统治不利。于是他在洛水北岸营造东都洛邑,作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重镇。周公对商顽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将一部分商顽民迁到洛邑,派八师(一师二千五百人)兵力监视;将另一部分商顽民之中的“七族”赏赐给卫侯康叔,“六族”赏赐鲁侯伯禽,由他们监督管束。周公告诫商顽民,说:“我执行天罚,把你们抓来做臣子。现在不杀你们,给你们房子住,田地种,你们要顺从我,如果再反抗,我不但要收回房屋田地,还要杀头治罪。”接着又劝诱商顽民,说:“夏朝的好人在殷朝里都有官有职,而且很受信任。我也将效法殷朝,只要你们当中有好人,我亦将用你们做官。”周公特树微子启作榜样,微子启是纣王的庶兄,武王克殷,他“肉袒面缚”,至军门请罪,武庚叛乱,他也不曾参与,周公便封微子启于宋,命其代武庚为商后。在周公恩威并举的政策下,商顽民看到反抗已没有出路,顺从或许能升官,于是逐渐软化降服了。随着商顽民的软化降服,周统治者终于消除了殷商复辟的隐患。

二、推行分封制,巩固了西周中央政权,结束了殷商小邦林立的局面。

武王克商,猝然间“小邦周”取代了“大邑商”的地位,一举占有了东方的大片土地。纣王为什么会丧国?新土怎么样去统治?这些问题都需要周统治者认真研究。鉴于商纣王一朝废坠,四方无援的教训;面对殷商残余势力依然强大并时刻阴谋复辟的危险和戎狄部落经常骚扰边疆的现实,周初统治者决定采取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在于:建立藩屏,护卫王室;稳定政局,镇抚各族;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清朝道光年间陕西出土的周初青铜器《大丰簋》铭文记述了武王在太庙举行分封诸侯的典礼。但那次分封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因为当时东方尚未大定,受封的很多诸侯不能赴国。周公东征胜利以后,继续推行分封制。相传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齐、鲁、卫、燕、宋等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王族五十五人,剩下的是功臣和先代贵族。

周王与侯国的关系跟商王与方国的关系不同。商王与方国只是松散的联盟,关系好就合,关系坏就分,在商的势力范围里形成小邦林立的局面。周王与侯国则保持着严格的君臣关系,侯国官吏要职须由周王任命。《礼记·王制》记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另外,周正对侯国有监国之制,仲几父簋有“诸侯、诸监”的铭文。诸侯对天子要定期进行朝聘,不敬者天子可削夺其地,直至处死。周夷王就曾“烹”齐哀公。诸侯国实际上是周王在各地建立的政治、军事据点,通过它们有效地统治全国。周初统治者实行分封制是合乎当时情势,顺乎历史潮流的。由于不断地分封,西周中央政权得到巩固,结束了殷商小邦林立的局面,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无疑,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三、提倡“敬德”,制定礼乐,从政治思想方面,强化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商人信仰天命。而武王以忌日起兵,牧野麾旄,一举克商,使周人对天命产生怀疑,提出“天不可信”(《周书·君奭》)、“天畏棐忱”(《周书·康诏》)等思想。周人一面怀疑天,一面仿效商尊崇天,表面上看很矛盾,其实不然。从周初的材料看,凡是尊崇天的话都是对商人及其归属国讲的,而凡是怀疑天的话都是对周人自己讲的。周人自己不信天,可知道商人信天,用天来统治商人是再好不过的工具。周人把天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但是他们心里有数,不敢完全依赖这种工具,于是周人进一步提出一个“德”字来。“德”字,从“直”从“心”,意思是把心思放端正,不要胡思乱想。周人对商人讲;天所以弃商佑周,是因为商人丧德而周人明德。明德是周人获得天命的原因。周人对自己提倡“敬德”,敬者警也,即要求周人时刻警惕自己,不可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要全力控制政权,不给丧乱有可乘之机。这样天下不生乱子,自然就能保住天命。“德”字在甲骨卜辞和殷商彝铭中没有出现,而在周诰中却象同一母题的叠奏曲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这的确是周人独有的思想。在关于天的思想上,周人注重修德,强调人力,这确实是一大进步。

“敬德”的实质就是加强周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敬德”的标准就是遵守礼乐制度。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制度,即奴隶制的等级名分制度。它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的阶级地位和等级特权,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因此,只要各级奴隶主贵族的一言一行都合乎礼乐制度,就是发挥了敬德精神,周朝的政权就可以保持巩固。

敬德思想和礼乐制度,是从怀疑天命,注意人力出发的;以天道为愚民政策,以德政为操持这个政策的机柄,从思想上绝不放松统治力量,在实践中以礼乐制度为准绳。这套思想体系和礼乐制度对巩固周朝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影响极大。而主张这套思想体系,完成这套礼乐制度的人,正是周公。

200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