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报文硬件类型:宜城市政府门户网站 ---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2:03:53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2日在宜城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2-23
市人民政府市长 周森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紧盯“两翻番一冲刺”奋斗目标不懈怠,坚持一切围绕经济干、经济围绕工业干、工业围绕项目干、项目围绕招商干、招商围绕环境干,迎难而上,奋力开拓,较好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亿元,同比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亿元,增长6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增长2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增长23%;出口创汇5742万美元,增长9%;利用外资4401万美元,增长3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3元,分别增长10%和11.2%。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由2008年的30.8:39.6:29.6转变为27.7:43.4:28.9。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市”称号,成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试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加速、质量提高、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㈠农业经济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粮食生产连续六年丰收增产,2009年粮食总产达57.4万吨,比上年增长10.2%;油料总产达7.4万吨,增长13.3%,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达16个,新建襄大农牧、宏全牧业等5个万头养猪场,全市生猪养殖突破80万头,巩固了“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畜牧大县”创建成果。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创建了水稻、小麦、油菜等5个国家级万亩高产基地,“大山合”牌香菇等16个产品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认证;襄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5家,发展到22家,数量位居襄樊各县市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各类项目资金1.26亿元,着力加快襄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小河片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力开展集镇面貌整治工程和一镇一村“清洁家园”活动,镇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完成了鲤鱼桥、沙河等10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板桥店低丘岗地改造和南营基本农田开发等一批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兑现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9198万元,发放退耕还林补贴资金6182万元。扎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首批试点移民210户已落户邓林农场,其他移民点建设工程正全力推进。
㈡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总量快速扩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0亿元,增长51.8%。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1家,比上年净增38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4家,比上年新增7家;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3家,比上年新增1家。工业用电、用地逐步增多,累计用电6.55亿度,位列襄樊各县市第二名;新报批用地1830亩,位列襄樊各县市第一名。工业效益不断提升,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05,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实施了宇帆精制米糠油、楚天化纤竹纤维等技改项目20多个,全年共完成投资25亿元,增长83%。产业集群特点更趋鲜明,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和精细化工三大产业实现产值79.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7.6%。
㈢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抢抓中央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资引项,投资24亿元的雅口航电枢纽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投资2亿元的207国道市区复线工程已经批复,投资1.7亿元的207国道城南段改造已经开工,全年共争取各类国家投资10.08亿元,增长42.8%,其中四批国家扩大内需项目投资2亿多元。强力推进18项重点工程建设,除开发区输变电工程调整计划外,葛洲坝输电线路、襄沙大道综合整治等17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再结硕果,2009年全市共签订招商项目65个,总投资75.1亿,到位资金25亿元;经济开发区和雷大工业园新入驻规模企业10家,楚钟磷化、诺鑫生化、富亿农机、富亿服饰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正在建设,经济开发区白庙核心起步区已基本实现“企业满园”目标;投资近7亿元的葛洲坝水泥竣工投产、投资4亿元的安能生物质发电项目点火运行,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与招商引资相得益彰,全市外资外贸工作再上新台阶,在襄樊各县市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㈣基础设施建设有声有色,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在完善提高经济开发区6.5平方公里起步区功能的基础上,启动了经济开发区二期5平方公里扩区建设规划;加快雷大工业园区建设,编制了雷大工业园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项目建设规划,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雷雁大道即将全线竣工。投入2亿多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随南路21公里改扩建工程,峪板路、郑七路、孔许路、讴张路等县乡道路改扩建工程,新修通村循环公路240公里,改造危桥18座,新建雷河老桥、3个乡镇客运站和87个乡村客运站棚,取消邬家冲收费站,城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多方筹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襄沙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了七里岗一路、北环一路、南环一路等7条城市道路建设工程;绿化了公园北路等6条城市道路,绿化覆盖率达到38%;架设了七里岗一路、步行街等7条道路路灯544盏,点亮了汉江大桥路灯;建成地下停车场地3000平方米;全年开发规模以上小区15个,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嘉豪城市花园、湖畔人家、中宜岸尚城、锦湖名都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已陆续建成,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着力加强城市管理,集中开展了城区交通秩序、户外广告设置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清理了集贸市场、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的“垃圾死角”,加大了对城区违法建房行为的防控打击力度,市容市貌有了新的改观。
㈤城乡市场繁荣兴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积极推进“家电、汽车下乡”工程,全年新购家电19105台,补贴524万元;新购汽车249辆,补贴125万元。大力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工程,新建农家店70家、村级综合服务社46家。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全市新发展各类企业136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395家。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全力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宋玉商城、华中光彩大市场、鲤鱼湖四星级大酒店、楚都大虾商业广场等项目启动建设,宋玉故里、楚皇城遗址被列为“荆襄文化五日游”重要景区。
㈥财税金融高速增长,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在政策性减税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22.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增长28.2%,创历史新高;全年财政总支出同比增长46.2%,基本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确保了公务人员工资津补贴、教师绩效工资的正常发放,确保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确保了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入推进诚信企业、诚信社会建设,全市A级以上信用企业达到99家;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鼓励增加信贷投入,2009年全市存款余额65.3亿元,增幅达22.7%;贷款余额32.1亿元,比年初新增贷款9.41亿元,增幅达39.5%,新增贷款数量和增长幅度均居襄樊各县市之首;新增存贷比达到75%,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㈦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科教文卫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广转化“西瓜抗枯萎大面积应用”等10项科技成果,科技贡献率达到80%。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完成了“普九”债务化解工作;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省线率和万人比均列全省农村县市榜首;学生资助工作成绩显著,荣获“省学生资助先进县市”称号。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成了流水、雷河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新建村级文化室11个、农家书屋51家;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谐之声大家唱”文艺展演、“少儿电视才艺大赛”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加强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全市未出现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参保人员分别达35万人和11.7万人,参保率分别达到95.9%和83%,参保人员得到了更多实惠。二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200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657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37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8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参保覆盖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解决了“小集体”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发放各类养老保险金1.98亿元;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发放农村低保金1100万元、城市低保金1837万元;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全年发放大病医疗救助金287万元、临时救助金68.8万元;扩展了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余额达到8278万元。三是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3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3,均控制在正常值以内,计划生育工作在襄樊考核中排名第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重点加强汉江、蛮河水资源保护,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正加速推进;加强环境污染物监测,万元GDP能耗下降4.8%,圆满完成了襄樊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整顿规范用地行为,全面完成了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优化配置了磷矿、石灰石等资源。四是社会稳定大局有效维护。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三项行动”,实现了安全生产指标“四降一杜绝”,连续三年在襄樊市保持领先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五五普法”,扎实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建立健全抓信访维稳工作的长效机制,每个乡镇都建成了一个“便民、维稳、综治”联动中心,妥善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㈧八件实事全面落实,一批民生问题较好解决。市政府在四届三次人大会议上承诺的八件实事全部或超计划完成:①新开发就业岗位2650个,提供公益性岗位629个。②投资380万元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720户。③全面落实了农村福利院公益经费,共发放95.4万元;维修改造了流水雅口、王集福星等四所农村福利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93.5%。④新建560套经济适用房、756套廉租房,对1473户特困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资金203万元,同比增加145.8万元。⑤送戏下乡165场,送电影下乡2136场,送科技下乡82场(次)。⑥解决了5.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⑦新建沼气池4100余口。⑧投资560万元,完成了南营沽河沟整治、木渠沟清淤等7处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小水利工程。
㈨效能作风建设大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得到较大增强。健全完善《政府工作规则》,不断提高市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市长碰头会和市政府专题工作会议质量。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继续开展百名科(局)长评议活动,切实纠正了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改造建设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大厅,着力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切实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快速响应、协调联动、有效处置能力明显增强。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4件、政协委员提案102件,办结率达100%。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健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重大事项报告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政府工作人员的勤政廉政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府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机关管理、民宗外侨、史志档案、新闻出版、统计、气象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取得上述成绩,这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市政协积极参政、通力协作的结果,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宜城建设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驻宜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充分理解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宜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业经济受基础设施、煤电油运等要素的制约还很明显,项目落地推进还不尽如人意;二是农民增收难度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城市功能尚需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统筹安排,采取更加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让人民更满意。
二、2010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也是推动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做好2010年的工作,虽将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国家“扩内需、保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改变,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所积聚的后劲已经开始显现,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只要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拼搏进取,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翻番一冲刺”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和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2010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亿元,增长3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5亿元,增长4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35亿元,增长20%以上;出口创汇64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亿元,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把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做大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必须把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今年,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㈠坚持以工业为主导,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
牢固树立工业至上的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的突破性发展来带动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增长35%。
一是全力推动企业成长和全民创业,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对年产销300万元以上的小企业逐个制定成长计划,综合运用土地、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建设科技孵化基地。抓好担保体系建设,降低金博担保公司门槛,增强担保机构贷款担保能力。出台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从放宽准入条件、提供融资担保、减免行政规费、落实创业用地等方面,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营造全社会支持创业、全民踊跃参与创业的良好氛围,力争全年新增个体私营等经济组织1000家以上。
二是全力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亿元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银轮机械、乾兴化工、东风天神、龙祥磷化等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路,全年力争新增亿元企业10家以上。鼓励扶持襄大农牧、天鑫油脂、雅新家纺、楚都酒业、甲林粮油集团等企业快速发展,全力助推金源化工、华明纸浆、大山现代、楚天化纤等企业扩能及产品升级,在基础建设、融资贷款、财政支持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年力争培育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家以上,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
三是全力壮大支柱产业,不断培育产业集群。坚持工业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开发强度和集约化水平,形成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重点以襄大农牧、天鑫油脂、甲林粮油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精心策划包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项目,力争挤进全省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的“笼子”;以雅新家纺、万众纱业、天王服装等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新东方、金源公司、富地丰田、诺鑫生化、共同药业等企业为龙头,加粗产业链条,形成化工医药产业集群;以银轮机械、东风天神、银辉金属等企业为龙头,进行上下游产品配套,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四是全力帮扶保障,不断创造企业成长条件。完善工业企业生产调度会制度,加大市领导联系企业力度,组织开展“百名局长包保百家企业”活动,协调解决好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充分挖掘职业教育资源,引导企业与职校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尽力破解企业招工难题。进一步加大对工业经济的奖励力度,扩大工业经济在实绩考核中的分值,形成重视工业、支持工业、齐抓工业的良好局面。
㈡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统领,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策划大项目,争取大投资,引进大企业,实施大工程,把加快发展的任务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项目上。
一方面,千方百计抓招商。坚持目标管理不动摇,对招商引资有功之臣实行重奖,在全市上下形成抓招商、比招商的浓厚氛围。进一步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做到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广泛招商与重点招商相结合,主动走出去,上门招商、敲门招商、点题招商,力争在招大商、招名商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突出抓好大企业、大品牌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企业,固定领导,固定专班,一鼓作气抓到底,力争在矿泉水开发、涂料产业园、农业机械制造、新能源等大项目上有所突破。二是突出抓好资源招商、产业招商。紧紧围绕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抓好畜禽屠宰深加工、茶油加工、营养大米加工、方便面生产等招商项目。注重依托我市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在加粗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三是突出抓好重点区域招商。提升驻点招商质量,加大对相关地区产业特点、转移目标和企业愿景的研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引进更多的项目。通过努力,全年争取新签约项目100个以上,到位资金30亿元以上。
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抓投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策划、包装、引入、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一是抓好工业投资项目。重点完成华明纸浆、龙祥磷化、金源民爆产品、安达特种水泥等23个重点技改项目,加快楚钟磷化、诺鑫生化、襄大冷鲜、西湖轻工产业园、富亿农机、雅新家纺等一批投资过亿的新建项目进程,确保这些项目早日开工生产,为我市跨越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全年力争完成工业投资35亿元。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重点推进麻竹高速宜城西段建设、207国道城南段改造、雅口航电枢纽、邓林农场移民安置、城市垃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投资10亿元。三是抓好农业投资项目。抓住中央加大对粮食生产和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做好襄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小河片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低丘岗地改造、低产林改造、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高效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投资达8亿元。四是抓好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类投资项目。加快光彩大市场、鲤鱼湖四星级大酒店、楚都大虾商业广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校舍安全等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8亿元。
㈢坚持以新区开发为重点,展现城市发展新风采。
深入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打造“适宜人居、适宜企居”的双宜居城市。
第一,以建设“百亿园区”为目标,提升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新的城市功能区来规划建设,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集聚能力。以“延伸基础,扩区增容”为重点,提档升级宜城经济开发区,建设楚源大道西段、宋玉四路南段等道路,同步配套路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展开发区建设用地。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承载能力”为重点,推进雷大循环工业园建设,完成雷雁大道建设,加快工业废水处理厂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以精细化工、医药为特色主导的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步伐。以250省道为纽带,着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和雷大工业园区的一体化进程,建设宜城工业经济走廊,打造“百亿园区”。
第二,以建设“宜居新城”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环湖(鲤鱼湖)城市生态新区,按照“政府主导、项目带动、有序推进”的原则,启动以鲤鱼湖四星级大酒店、楚都公园为重点的湖北片区,以光彩大市场、中心客运站为重点的湖南片区的综合开发,同时延伸七里岗一路、科技路,配套路灯、绿化等附属设施,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成滨江大道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加快推进楚都大虾商业广场建设,新建前进路,通过市场运作的办法,启动滨江大道区域综合开发。
第三,以争创“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着力实施六大建设工程:一是城市道路工程。新建或改造京忠路、望江路等7条城市道路,打通九龙路;二是城市排水工程。综合整治宜岛大沟,完成盘岗渠、老浆沟整治工程,解决客运站等重点区域内涝问题;三是市容环卫设施工程。完成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新建3个垃圾中转站,所有城市公厕免费向社会开放;四是城市增绿工程。实施“大树进城”工程,配套完善七里岗一路、南环一路等8条道路绿化,启动楚都公园建设,新建燕京大道、中华大道两个绿化岛;五是城市照明工程。配套建设10条道路路灯,实施城区两年消灭“瞎子街”工程,点亮紫阳观路路灯,对重点公共建筑、工业企业实施亮化工程;六是居民小区建设工程。坚持规模开发,引导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重点抓好嘉豪城市花园、锦湖名都等小区建设。
第四,以“清洁城市、美化宜城”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推进环卫、绿化等城市维护作业领域模拟市场化改革,提升清扫保洁、绿化、道路养护的作业水平,实现管理标准化、维护日常化、作业市场化、考核绩效化。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落实门前“四包”责任,提升小区物业规范管理水平,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加大违法建筑打击力度,严格控制私房建设,坚决遏制私搭乱建行为。继续实施城市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工程,严格管理交通秩序,加强对城乡公汽、城市公交与出租车的管理,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靠等突出问题。
㈣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方向,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抢抓国家新的强农惠农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大发展。
一是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继续推进45万亩优质水稻、30万亩优质小麦、30万亩油料和10万亩西瓜、10万袋香菇、8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力争进入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重点推进小河石灰、王集襄江等5个国家级农作物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建设;抓住国家鼓励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机遇,建设3万亩油茶基地;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新建5个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襄大农牧、楚台食品为依托,加大招商力度,培育畜禽屠宰深加工龙头企业;以甲林粮油集团为依托,整合粮食加工业,打造粮食加工龙头;以天鑫油脂为依托,做大做强油料加工业,打造油料加工龙头。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全年力争新成立10家以上专业合作社。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抢抓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随南路、宜远路改造工程,加固维修汉江大桥、孔湾蛮河大桥;推进莺河小流域整治和小南河、松林寺等11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沼气池4000口;改造低产林、新增“长防林”,成片植树造林5000亩;加快新型实用农机具推广步伐,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力争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0%以上。
三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争取国家对产粮大县的扶持政策,保护和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探索农村土地等资源合理有序流转新模式,促进资源向更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进行优化配置。坚持以点带面,整合资源,努力把襄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小河片区建成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继续实施“文明家园”工程,支持鼓励迁村腾地工作,大力开展以改厨、改圈、改厕和建沼气池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全年新启动实施生态文明新村20个。
㈤坚持以发展第三产业为突破口,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
一是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出抓好与工业企业、重大项目、公共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仓储和物流信息中心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重点支持光彩大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着力构建一批特色专业市场、专业街;继续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新建农家店20家、农村综合服务社80家,力争年内80%以上的行政村都有一个便民超市。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带动和促进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落实兑现鼓励出口政策,最大限度调动企业积极性。以大山现代、雅新家纺和富亿织造为重点,扩大主导产品的出口;以富亿服饰、大平水晶、共同药业、楚台食品等企业为重点,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以广交会、华交会等展会为重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引进外资型项目、出口型企业为重点,提高经济外向度,新增2家以上外资企业。
三是大力培育旅游业。以博物馆、张自忠纪念馆和十里长山等为基础,优化组合,打造宜城“一日游”精品路线。紧紧抓住“宋玉故里、楚皇城遗址”列入“荆襄文化五日游”重要景区的机遇,编制好宋玉故里、楚皇城遗址旅游开发规划,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对外加大招商力度,尽快启动建设。延伸旅游服务链条,以楚都大虾商业广场建设为契机,提档升级宜城特色美食,叫响“美食宜城”。
㈥坚持以强化保障支撑为目的,推进财政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
努力提高理财聚财能力。大力培植税源,严格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税、骗税、逃税和抗税行为,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证工资、保证运转、保证重点支出;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严格审核各种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保证财政资金运行安全、规范、有效;切实加强国有及公有资产管理,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质量,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54%。
致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完善政银企协调制度,加强金融联席会议调度,探索建立金融单位支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组建一家贷款担保公司,新引入1-2家金融机构来宜开展业务,支持金融机构网点和服务延伸。狠抓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创建湖北省A级金融信用县市。规范保险市场,组建保险协会,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争创湖北省保险先进县市。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力争全年新增贷款8亿元。
㈦坚持以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谱写和谐社会建设新篇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成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健全完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施规划,加大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力度,为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区创造条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引进资教生,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优惠政策,积极创建省级教育收费规范县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全力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筹办好“友好城市乒乓球邀请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广泛开展“市民乐”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年送戏下乡100场,送电影下乡1000场;实现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病防控防治,确保公共卫生安全;认真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确保新农合参保率达98%,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5%。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降低人口出生性别比,努力实现“保先”目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汉江、蛮河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以节能、节地、节水、节电、节材为重点,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依法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提升城市经营能力。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开展军民共建和拥军优属活动,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与此同时,关心青少年成长,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全面推进统计、气象、档案、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机关事务等各项工作。
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强技能培训,大力提倡以创业带动充分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500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000人,基本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以“人人有保障”为目标,扩大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低保扩面提标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做好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新建市人民医院手术大楼,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社区诊所管理,改善市民就医条件。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市场物价监测和调控,确保物价稳定和市场秩序良好。全力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圆满完成接收安置工作;认真落实移民后扶政策,促进移民安居致富。
全面建设平安宜城。严格安全生产监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消除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消防等领域的安全隐患,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严打斗争,重点打击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深化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和社会联动工作,加强城区网格化巡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抓好信访工作,把信访工作与社会稳定和便民服务结合起来,通过维稳联动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这一工作平台,完善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确保群众信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三、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对全市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我们将牢记宗旨、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以新举措回应人民新期待,以新作为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㈠坚持民主决策,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涉及发展与改革的重大决定、重要政策,充分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问政于民;涉及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事项,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议政于民;巩固扩大政务公开事项,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拓宽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听政于民。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全力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切实加强群众监督,让政府的一切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㈡坚持制度创新,提升科学行政的能力。坚持以科学的制度和方法来推动政府工作开展,做到工作谋划重长远,工作推动重细节,工作落实重成效。立足我市市情,突出加快发展,突出项目建设,突出民生改善,科学编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强对全局工作的统筹协调,完善工作运行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经济运行、综治维稳的经常性调度。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推行项目化管理工作法,加强对重要目标、重要任务、重点项目的过程管理,在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工作标准上实施清单式管理,在工作过程、关键节点、时限要求上实施挂图作战。建立健全目标考核管理与奖惩挂钩制度,强化表彰奖励和行政问责措施,强力推进政府工作。
㈢坚持服务至上,提升高效行政的能力。下大力气精减会议、文件,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工作落实。实施“行政审批服务提速增效”工程,整合行政资源,集中入驻新的行政服务中心,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加强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继续开展“百名科局长评议”活动,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过错问责追究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坚决严肃处理。
㈣坚持清正廉洁,提升从严行政的能力。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着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关键部门、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监管,加强对行政审批、建设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方面的管理,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杜绝铺张浪费。
2010年,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市政府将集中力量继续办好关系民生的10件实事:①兴建广播电视发射塔,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让东西两山10余万群众看上宜城电视节目。②实施6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解决蛮河沿岸的孔湾、雷河片饮水不安全问题。③完成城区廉租住房建设工程,建成廉租房756套,让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3平方米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享受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改造农村危房500户。④实施两年消灭城区“瞎子街”工程,完成10条背街小巷路灯建设工程,新架设200组社区路灯。⑤实施城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完成城区公共区域420个安全监控视频点建设目标。⑥实施城区泥巴路改造工程,完成5条泥巴路改造。⑦健全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开通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大厅窗口服务,加强镇办区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建设,实现一镇一辆便民服务车、村村便民服务代办制。⑧新增就业岗位5000人,扶持创业300人,转移培训劳动力5000人。⑨启动中心客运站迁建工程,新修通村循环道路200公里。⑩完成中心福利院建设并投入使用,新改扩建5所乡镇福利院。
各位代表,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重托,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职责。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埋头苦干,为实现“两翻番一冲刺”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