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 57预算:谈自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4:10:18

  谈自私  
   最近一段时间“自私”这个词总是在我脑海里盘旋。爸爸见我将喜欢吃的菜往自己面前拉,说我自私;在整理物品时我只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说我自私;就连我拿起电视机的遥控器点击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时也说我自私……  
  “自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有什么危害性呢?我从未思考和认真去了解过。  
   这次节假日,全家出去旅游,在我背得包里只装了我的物品,妈妈有一把雨伞要放进我的包里,我不愿意,爸爸又说我自私。这次外出,路途上有很长时间,我就和爸爸详细谈论了这“自私”名词的含义。  
   爸爸说:“‘自私’实际上也很好解释,就是一事当前,只为自己考虑,不为别人着想,一言一行都是围绕着个人的好恶和利益,从不管别人。从大处讲,就是不管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你们这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又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你们一身,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大少爷,大小姐的作风。当然,这是我们过去用的名词,如果你们不能改变这种习气,这对将来是非常不利的。”  
   我联想起在外地的表姐,她在网上和我聊天时,总是谈她如何如何,一有事或心情不好就和我聊,而我想和她谈些我有兴趣的事,总遭到拒绝。这难道也是爸爸讲的“自私”吗?怪不得我对表姐的做法很不满。  
   爸爸启发我在学过的书本上寻找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用来联想自私的反面是什么。他们如果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就不会去献身,正因为他们放弃了个人利益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会有那样的英雄壮举。雷锋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名言:“对待同志要有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有困难的人要有夏天般的热情,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起他的这种思想和事迹,我们的言行则是多么可笑啊。  
  难道“自私”真的只是我们这一代的人的“专利”吗?我认为:不是!在许多见义勇为的勇士中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在许多慈善活动中活跃着我们的小伙伴,在社会公益活动中,我经常看到与我同龄人的身影,在我们的学校的校园里……  
  他们的实际行动不都说明了他们都是舍弃个人得失,有很强的集体主义思想吗。当然,我们的特殊地位容易滋生“自私”的不良品德,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薄弱环节,在我们的身上,在我们的周围确实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我们这代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上都会呈现出自私的行为,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这种不良的思想会腐蚀我们的品德,毁坏我们的形象,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我们今后踏上社会,参加工作,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自私”的危害性,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一件事,不论大小、轻重都应该认真考虑各种利益的问题,不能只想到自己而不顾他人。在家里,尤其会发生这种情况,尽管爸爸妈妈对我们都非常溺爱,可我们要自觉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每一件事做起,多为别人考虑。  
在社区和社会环境中,要遵纪守法,遵守“七不规范”,养成各种好的习惯,做个合格小市民。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心态。  
  在学校,在同学中要经常考虑到集体利益和别的同学的需求,助人为乐,热爱集体,自觉克服“自私”的习惯。  
  只有这样对自己严格的要求,才会逐渐培养出好的思想品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杜绝“自私”的陋习,成为一名受人欢迎的人。  
  我把这些想法对爸爸说了,爸爸高兴的说:“你有进步,只要按照自己刚才讲的去做,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谈自私的概念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化复兴之社会观

    人文科学概念,是来自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经验体会。拿出大家的经验智慧来体会自私这个概念,大家会说,所谓自私就是满足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需求。道可道,非常道,大家都能说出来的观点,不是真理的观点,只是有道理而已,但真理应当建立在道理基础上的,应当是对道理的发展。现在我们来发展一下经验意义上的自私的概念。当人的利益需求没得到满足,人的精神会觉得不舒适,不舒适是不稳定的一种具体形式。用活得舒适或不舒适这样的概念来谈自私,会显得很实在,很合乎人类的实际,然而用稳定或不稳定这样的概念来谈自私,虽不实在,显得抽象,但抽象的概念,就有普适性。要将经验性的或狭义的道理,扩展成科学性的普遍性的真理,就一定要用抽象的普适的概念。

    现在我们就用稳定这个概念来谈自私,所谓自私就是人力求自身或少数人的生存状态从不稳定变成稳定,或从低层次的稳定变成高层次的稳定的本能。当我们用稳定这个概念谈自私,自私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能得到大大地扩展。我们发现,不只是人类有力求自身稳定的本能,连机械物体也有力求自身稳定的本能。惯性质量力求自身运动状态不变,不变比变化稳定,所以惯性质量有自私性。引力质量力求物质聚集成团。物质团结起来,就更能抗拒外来的作用,自身也就更稳定。于是引力质量也有自私性。电质量通过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这样的互补机制,使得游离的原子彼此之间相结合,形成分子。这意味着电质量也有力求物质要素团结起来或称结合起来的稳定性,于是电质量有自私性。热力学体系,群体物质有一种熵性,不妨称为熵质量,这个熵质量力求群体物质的物质分布与能量分布均匀,平衡。均匀平衡也是一种稳定态,所以熵质量有自私性。生命细胞的基因,有一种使自已一代一代不变地传递下去的遗传性,这遗传不变性当然也是一种稳定性,所以细胞的遗传基因也有自私性。我们知道遗传基因,能将自身的信息,通过转录与翻译,传递给蛋白质,这意味着蛋白质完全是听从遗传基因的信息指令,执行生命功能的。什么叫本质物或本质质量?就是处在物质的核心处,用信息指令支配现象物(也就是功能物)的领导者。根据这个定义,细胞的遗传基因是本质质量,且是细胞水平上的本质质量。生命的大脑神经中枢及人类的精神,显然也是本质质量,且是有机体水平上的本质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概念,凡是质量,就有力求自身稳定的自私性。质量与能量是对立的概念,质量自身就稳定,也力求其势力范围内的物质稳定。能量自身就不稳定,就有波动性,弥散性(比如能量场,就是高度弥散的),它也力求被其作用到的物质变得不稳定。力求自身稳定叫自私,力求自身不稳定,并不叫为公!对于一个系统来讲,如果它的一个组成元素,只力求自已稳定,那就叫自私,如果它力求整个系统的稳定,这才叫为公。

    那么一个系统中的什么元素,应当有为公的本能呢?答案是本质性的元素,或者说领导性的(当然是合格的领导性)元素。对于细胞来讲,各个具体蛋白质可以自私,但作为领导者的遗传基因不能自私,它必须力求细胞这个整体稳定。对于生命有机体来讲,各个身体里的器官可以自私,但作为领导者的中枢神经不能自私,它必须力求有机体这个整体稳定。因为本质代表整体,这就决定了本质必须力求整体稳定,国家领导人代表国家这个整体,国家领导人必须力求国家稳定,或获得更高层次的稳定。市长则代表所管的城市这个整体,市长必须力求整个城市的稳定,或获得更高层次的稳定。

    本质本身首先要高度稳定,如果他自身不稳定,或不高度稳定,他就无法力求其势力范围内的物质稳定。什么叫高度稳定?比如一个国家领导人,他非常有钱,这可不叫高度稳定啊,经济上的稳定是基础性的稳定,不是有高度的稳定,有高度的稳定是指智慧与精神境界有高度,能服众,能得到大家拥护。当然高度稳定是建立基础稳定之上的,但上层高度与物质基础还有对立性,过分有基础,过分有钱,那是会有损高度地!一个人先富起来,过分富下去,就会腐败坠落,就会失去高度,如果富到适度,能带动大家共同富裕,那就会获得高度。所以基础上的稳定要讲适度,但高度则是可以无限的!可以无限追求的。

    明白了上层与基础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给自私及为公下一个更确切的定义。什么叫自私,就是过分力求基础性的,没有高度的稳定!什么叫为公,就是力求越来越有高度的稳定。人不是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什么叫小人,小人就是没有高度的人,就是本质性不高的人。什么叫君子,君子就是有高度的人,就是本质性的人。什么叫价值,价值就是本质性,就是有扎实基础的高度性。什么叫人,人就是有高度的自然物,就是本质性的自然物。就是能支配自然物的,自然界的领导者。人之所以比自然物有价值,也就在于自然物不本质,没有高度,而人很本质,有高度。自然物要变得有本质,有价值,那就要接受人的劳动同化。劳动产品这种人工自然物,因为融入了人的思想,人的智慧,所以就比纯自然物更有本质性,也就是更有价值性。

    当然,凡是都是从小做到大,先做小事,小事做到足够程度,就做大事,先做较自私的小人,小人做到足够程度,就要做君子。先使自已富起来,富到足够程度,就要带到大家共同富裕。什么叫人在进步?所谓进步,并不是很有钱了就进步了,也不是当了大官就进步了,而是从小人变成了君子,从君子变成了圣人,从圣人进化成了神。

再谈自私与自信

有的网友说自私与自信没有关系,我很反对,为什么呢?首先,自信是一个人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这没错,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你的第一本能是什么?当然是求的自己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为了生存,你必须求得一些满足(物质和精神),过程中不免要和其他的异类和同类去展开竞争,去竞争的条件是什么?就是你比同类或异类更强,否者你将被吞食,如何求的这种强呢?我刚才已经提到了,就是自己要得到的更多,你的内心自然而然就会觉得我有比其他事物竞争起来更多的资本,你才有胜算;反观那些我们通常认为的老好人,他们的内心是什么呢?“要对别人友好,”“时时处处帮助别人,”“别人是值得同情的”等等,自己却无条件付出,不懂得去得到,取而代之的是以别人对自己的“哦,这人真好,真助人”,来求的自己的内心的虚荣心的满足。这样的老好人同别人竞争起来有什么底气呢?毛主席对别人发表过对华国锋的看法:“哎,可惜,老实人就是没用”,因为老实人不懂得去竞争,不懂得怎么去得到他该得到的那份,恪守着自己纯正善良的那份对自己的“谎言”,而不懂得怎么去生存,对别人从自己这儿掠夺走的避而谈之,选择逃避的态度,还以“我帮助了他/她”来抹平自己的创伤,所以老实人所变现的就是所谓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是建立在他日积月累的不断失去的过程中的,这种失去最终导致了在生存这个大舞台上自己没有竞争的资本,连他自己都会觉得“我还有什么资本去跟别人竞争呢?”,这种“失去”是为不该,即使他有自信,他的那份自信也是建立在虚荣心的基础上的,而非“自私”。这里没有唾弃“自私”的意思,确实,“自信”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的,如果还有什么人要去故意伤害这些老好人,那这些老好人真的是太可怜...
总的来说,人都是自私的,这自私体现在方方面面,不管是物质的也好,精神(女的体现在寻求男的保护呵护,这也是自私)的也好,不懂得“自私”的人是没法获取“自信”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生存,男的在对外在世界的索取,女的又对男的索取,相互利用而已
那些说什么自信与自私无关的网友,请仔细想想,是否你们的观点很荒唐? 且谈自私..2010-05-25 15:39       自私?!不知为何不由得想到了这个话题,本还在由于到底要不要发表一下自己看法,毕竟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决定了....还是聊聊吧。但以下言论纯属个人立场。

      我一直认为:正如人之初,性本善一样,自私也是人的一种属性,人非绝对的自私,也非绝对的无私。当人在一方面是无私的时候,必然有在另外一个空间是自私的。

       人们往往会赞赏那些有被我们看到的无私的人,却不曾给那些自私的人机会,那些被人们称为崇高的大公无私者,也不过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看上去是无私的人,在某个时候,也会客观的自私,他可能是坦荡坦荡的,也有可能是为虚伪的掩盖自己的自私,找出百般的借口。    其实我比较讨厌后者,但这也不是谁的错,人嘛!都这样,遇到利益问题时,本性就被掀盖起来。讨厌是因为不喜欢,或不习惯。就像有天一个你一直认为很自私的人突然对你很大方了,你会怀疑他是不是有目的的。

  我曾上网搜自私的含义是什么,可是,我有点失望,那都是一些政治上的、官方的言论一样,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可能他的是比较全面的讲法,但是,却远不能将人变幻莫测的自私论有声有色的表达出来,终于记起来以前老师说过一句话:有时候语言是苍白的。

         我认为自私就是一种选择。在两个或多个事件的比较中,选择的好了,符合大众的想法,就有可能是被世人传诵,若不好!那你也是臭名昭著。这就是人权!但在遇到政权时,估计有些人的人权就成了忍权或任权!

         都说母爱是无私的,可最近网上出现的一篇“母爱本质上是自私的”,引来一场抨击。内容大致如下:

        在《“母亲节”应予以取缔》一文中,张一一标新立异地表态“母爱从本质上是自私的”,并振振有词地从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进行论证,张一一认为父母生孩子的出发点都很“自私”,农村生孩子是为了将来能光耀门楣老有所养,城市生孩子以张柏芝为例是为了套住丈夫稳定婚姻,“绝大多数母亲都只是下意识地为满足自己作为‘完整女人’的愿望,儿女不过是父母生理需求和家庭需要下的附产品,儿女都是被动的,不可抗的,因而对父母不必承担太多的责任”。

  暂且不谈作者是否是作秀,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的观点是太过偏激,可是我们看问题不能总感情的从一方面看,从他举得例子来说,有谁又能进行质疑呢?!难道我们社会中没有存在这样的现象?孤儿院的那些小孩大部分是怎么来的.....然后,为何80的作者会有这种想法,难道这不也反映了现在部分青年人的思想?!!

       我们称赞一个人无私的时候显得格外小气,那么当我们准备讲一个人自私的时候,是否也能适当的吝啬一点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很爱国,爱家,爱你,爱他,爱那些花花草草,可是我也会爱爱自己,所以我并不伟大!!


谈谈自私     

时间:2009-03-04 17:45来源:赤壁文学 发布人:蔡志鹏  昨天与朋友谈及“自私”这个话题,感触颇深。
  自私若是放在比较狭义的环境下来看待,它应是彻底的贬义词,人一旦表现出自私,人民大抵都会去鄙视他,心想着:这个人怎么这么自私!
  可从大方向去思考的话,情况就很不相同了,打个比方,社会价值取向问题,中国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与之对应的社会价值取向又在相对发生着改变,若是说世纪初是一堆散沙的话,那么到今天,已经开始凝聚,或者说正在凝聚着,而这个变革过程中,关于“自私”问题的讨论与实践又被人们摆在了上升的位置上。人们开始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进行了质疑。与此同时,对于自私是否是人的本性这个话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个辩论会,题目是“自私是卑鄙还是伟大?”当时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遗憾的是最终并没有真正从本质上阐述清楚这个问题。
  这里先说说经济学对自私的假定,这其实是一个研究的方法论的问题。张五常在《自私对社会的贡献》一文中说到:经济学是以自私做假设来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究竟自私是否是人类的本性,是生物学的问题,与经济学无关——在科学上,任何能够有效地帮助解释现象的事物,都是有用的;只要这个“自私”假设能有效地解释人类行为,用之也就无伤大雅。在真正意义上,经济学家并不关心人是否自私,以及自私的含义,他们只是觉得在这个假定下才能演绎出一整套的理论,并且能够圆满地解释出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类经济行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私本身确实是个好东西。两百多年前斯密说的“我们享受的富裕物质,都是其他人出于自私造就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们因为自私才使音乐变得高尚,也因为自私才使音乐显得毫无生机,尤其在创造和传播它的时候,所以自私是伟大的,自私也是卑鄙的。”这种“卑鄙”,是在狭隘片面的价值体系支配下的自私,而“伟大”,则是在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支配下的自私,自觉地为社会利益奋斗,同时也就维护了个人的利益。其实这是个方向问题,同时也是范围大小的问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人们的观念单薄到只能思考眼前的利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这样一种眼前利益,他们没有把眼光拉大、放远。
  记得昨天朋友和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人最大的问题是自私,而自私既是多面多层和多种表现形式的,也是人性的重要部分。人能多大程度上合理解决自私,就等于解决了做人的事。而这做人的事做好了,就等于将做事的事也做好,或者有了做好的基础。”这话说得在理,尽管人们都是自私的,但由于人们决策能力的高低不同,所以人们的发展程度也就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自找麻烦,自取灭亡。
  朋友还说:“对自己的思想要用极度自私的心态去爱护,就是要创造,要有自己的独立性,尊严,这样我就不会随意认同任何政治意识形态的东西,不随意认同哪怕是全世界都惧怕或者追随的东西,那样,我就可以为了维护这份尊严而不怕付出现实的代价,哪怕为了它去坐牢去做乞丐。”苏格拉底说过,一种未经检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经过长时间的检视,最终发现最值得自私的东西是尊严,而他的这份尊严是成为一名民族英雄,“他们撑起我,我便要撑起他们整个家园,他们爱我,我就要成为他们希望中的民族英雄。” 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说的“私”就是伟大的自私。
  人的智慧命中注定地要服务于一个更高的目标,需要有宗教、理想道德等等来引导全面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些目标,仅仅服务于人的基本需要,人就会变成魔鬼,智慧反而给人带来了灾难。
  关于自私,还有一个话题至今被人们讨论着,就是人的本性是否是自私的?就我来看,这确实是两个立论都可以成立的。“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人性是自私吗?是,也可以不是。若是我们抛开社会性,单纯的从内容上去把握,人性就是自私的。而把人放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下,当我们强调人的能动性,这个论题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因为这里所说的能动性不仅把“追求生存的物性”转化为“追求幸福的人性”,更主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追求幸福的方式和手段。
  人的能动不仅使他们创造出财富,也使他们明白在自己幸福的同时也需要同大家一起分享幸福,不仅创造了道德、信仰、理想,也使他们在这样的气氛下学会互相帮助和理解。从以上几点考虑,人是无私的。
  人格可塑,人性却永远也不会变,除非人彻底在这个世界里消失。

  以上阐述的是两大问题,一是:人的自私是伟大还是卑鄙?另一个是自私是不是人的本性?读毕全文,你会发现,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当人性从理论联系到现实阐释的时候,它不是全然的自私,道德伦理约束下,有可能会形成“伟大”的自私,而仅仅服务于人的基本需求,人就会变成魔鬼,那就是“卑鄙”的自私了。   谈谈自私 作者:长春雪淞  发表日期:2008-12-3 8:43:00 一提起自私,人们就认为是个贬义词,说某人自私,就是说某人品质不太好,有毛病。其实不尽然,自私可分为广义、狭义,内涵也有不同。
    广义的自私定义为:考虑、谋取自己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私是动物的本性。动物生存的目的只有两个:完成自己生命过程;繁衍后代。为了实现这个生命任务,动物只有考虑自己利益,为自己和后代寻觅、争夺食物与存身之地。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还存有一些动物的本能,因而人也有自私的本性。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都源于人自私的本性。
    广义的自私有其合理和能动的成份。它让人珍惜生命,爱护后代,促使人努力奋进,实现个人的生命目标。而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健康、富裕、成功,那么社会也必定发达、繁荣。
    但是自私发展过度,就会越过合理的界限,落入狭义的自私领域——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利益,甚至损害他人、集体利益。这就会产生破坏性,不但会破坏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财富,还会破坏人的自身,破坏人的天良,使人生出各种丑恶行为。
    狭义的自私可分为两方面:1、损人利己(包括欺骗、盗窃、抢劫、贪污、索贿、剽窃等行为)。2、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冷漠,缺少公德,缺少同情心)。
    奸诈的南宋丞相秦桧与贪婪的南宋将军张俊合谋杀害爱国名将岳飞。张俊提出从岳飞爱将王贵入手。他抓住了王贵一个把柄,威胁他:检举岳飞,否则死路一条!岳飞对王贵恩重如山,有如师长、父兄,王贵犹豫再三,最终内心的自私占了上风,为了活命出卖了岳飞。他编造了三条岳飞的罪状:一是在淮西战败后,岳飞当众说,皇帝不修德。这是明目张胆诋毁皇上。二是在朱仙镇班师之后,岳飞问爱将张宪:今后天下事如何办?张宪回答:就看你想怎么办。这不是想谋反么?三是岳飞说过,自己与太祖赵匡胤都是30岁当上了节度使。这说明他有篡权野心。王贵无耻的捏造和背叛促使岳飞走上了不归路。岳飞倒下了但英名永存。王贵暂时保命但名秽千古。南宋也随着岳飞的冤死而很快灭亡。
      明代大贪官严嵩、严世蕃父子倒台时,《明史》称,抄出来“黄金可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其它珍宝服玩所值又数百万”。在《天水冰山录》一书中,更刊有查获出来的赃物详细清单,其中:“纯金器皿共三千一百八十五件,重一万一千余两,玉器共八百五十七件,耳坠 耳环共二百六十七双,布缎绫罗纱共一万四千三百余段,扇柄二万七千三百余把,南昌和分宜的第宅房店两共三千三百间。”此外,据指挥抄家的直隶巡按御史孙丕扬所说,还有“裘衣,共一万七千四十一件,帐幔被褥,二万二千四百二十七件。”沈德符《野获编》说抄严家时,光碧玉白玉的围棋就有几百副,金银象棋也是数百副。这位老学究感叹:对弈本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拿着一 颗颗足赤纯金浇出来的棋子,沉甸甸的,岂不累煞人也。只严家的金子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就值两亿多元,遑论其它。天下的财物是有限的,严家搜刮如此多民脂民膏,不知使多少平民百姓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正是“朱门酒肉臭,路上冻死骨。”
    狭义的自私显然对人类和社会不利,所以自古以来各种圣贤书都提出要治理、清除之。许多伦理学著作都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爱他人,爱集体的理论 ,反对损人利己,反对冷漠。各种法学著作都提出要限制、治理狭义的自私行为。但是,事物有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反对狭义的自私到反对私欲,反对考虑个人利益,要求大公无私,取消私有,实行完全的公有。理学大师朱熹就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西方中世纪也流行过禁欲主义,我国“文革”时要求大公无私,柬埔寨的波尔布特党干脆取消一切私有,一切充公。
    完全公有,取消私有,可以行得通么?理论和实践证明行不通。如果取消私有不准人谋取个人利益,那么无个体公又何来?公是由个体组成的。为公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每个人活得更好。如果取消个体,为公也就没有意义,成了空架子。从实践上看,完全的公有制也行不通,体制上会形成垄断、僵化等弊病,个人会形成不负责任、懒惰等毛病。取消个人意志和自由,也会阻碍民主,形成专制和特权。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这些弊病而走向崩溃。我国改革开放前粮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工业发展速度不够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也是仿效苏联实行完全公有制的结果。从个人角度看,完全不考虑个人,一点自私心理没有的人可能只在幻想中存在,就是圣人也会考虑个人利益,比如孔子,他老人家也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门也要求有车。
    要使社会科学、合理地发展,就要遵循客观规律,对于人来说,就是要尊重人性,允许人发展自我,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谋取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了,社会才能发展,个人富裕了,社会才能富裕。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在城市发展私营经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个人发财致富,都是依循人性,考虑个人发展,考虑个人利益,科学发展社会的做法。效果是明显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较快。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家庭要管理好,也要尊重个人利益、个人意志,遵循人性规律。
    极端的自私会损害他人、社会利益,会违反公德,甚至会触犯法律,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人是具有社会性、群体性的,离不开社会、他人。投桃报李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爱人者人恒爱之是人际交往的规律。你关心他人,他人也会回馈;你对他人冷漠,从他人身上得到热和爱也会折扣。极端自私的人往往抱怨社会、他人对自己关心少,其实责任主要在自己,应该扪心自问:你对社会、他人关心如何?
    广义的自私应该得到尊重,人性的合理成分应该得到发展;狭义的自私必须得到限制、治理,这是对自私科学地思考。我认为从哲学上说,有生命的个体本质都是自私的,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意义.圣人实际上等同于一台编好程序的机器.
  
  构建以自私个体为基础的群体行为制度,只能以自私性为基础.可以用制度规则去激励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为公谋利,但做不到真正的大公无私.因为这个"公"的实现实际上是出自于个体"私"的本性.
  
  客观地积极看待个体的自私本性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出路,利用好个体的自私性建立和谐的社会制度才是正道.简单说,自私性是个体发展的动力,社会则是由个体组成,因此自私性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发挥好这个动力,社会自然会快速发展.每个个体都是个发动机,方向一致的话力量无穷.
  
  完全公有制,在一定规则条件下,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但显然它的动力来源稍显不足.个人不看好完全公有制.公有制动力不足,效率一般也不足.
  
  公有制应该在各个各体的自私性与整体效率之间无法协调甚至对立的地方设立.能以规则制度引导自私性产生统一动力的时候要尽量去做,能代替公有制就尽量代替掉.
  
  生命社会只有自私本性是稳定的.利用好它可为社会发展作发动机,用不好这个本性本身就是祸害,而且永远除不掉.
  
  圣人想消除人的私欲,开始方向就错了.由于他是圣人,带着社会集体走错了路,这一走就走了两千多年...... 谈自私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很少人否认自私是一种人类的本性。许多年来,自私却受到“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误解。彷佛自私只是被丑化的资本家和剥削的代名词,是邪恶的人性。于是,几千年来坚信“人性本善”的善良的中国人陷入了痛苦的逻辑矛盾之中:与生俱来的人性都是善的,那么自私又何以为恶?更可怕的是,这种误解掀起了对自私的战斗,人们痛恨自己的本性,并痛苦地对这种与生俱来的本性进行残酷无情的改造。  

    自私的对应名词是无私。人们痛苦改造自己的目的就是想让自私从这个社会中消失,每个人都变成无私的。但是稍稍动动脑子也可以明白,自私和无私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一对词语,没有了自私,哪还会有无私?一个人人都无私的社会是无法存在的。道理很简单,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损失,必然另一个人获利,反之亦然。无私的人损失自己的利益保存别人的利益,那就必然有自私的人损失别人利益保存自己利益。这就像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有散热就有吸热,能量总不会消失。从这个角度上说,自私是无私的基础,而无私促进了自私的扩大。一个人越无私,他身边的人就越自私。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们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施舍的人越大方,乞讨的人就越多(在北京有些人甚至带着自己的孩子每天以乞讨为工作,且收入不菲)。

    无私社会的不能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人在舍己为“人”的时候,忘记了别人对于他本身而言也是“己”。  

    存在的就是有道理的。自私就是人人为己,作为人类的一种本性,是必须存在的,是不能被消灭的。不仅如此,自私往往还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一个人人为己的社会可以成为个和谐的社会,一个人人为己的国家可以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不再排斥自私,并基于这一本性设计了不同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和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粮食卖得多,挣的钱就多,于是农民不管烈日当头,在天地中竞赛似的挥汗如雨;完成的工作多,奖金就高,于是工人加班加点,心甘情愿地超额完成任务;分数考的高,就能享受更优质得教育资源,于是学生不分昼夜刻苦读书,家长也把教育投资看的比以往都重;知识技能掌握的越多,工作薪水就越高,于是才有无数人参加成人教育或是在职培训,中国的国民教育才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们现在引入西方经济学,用其中的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政府通过听取经济学家的意见进行宏观调控,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普通民众大概很少有人关注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即人都是“理性人”、“经济人”,人在经济活动中只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句话,人都是自私的。
  
    自私使得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有了统一的目标,那就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公德心往往比较高。某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会主动帮忙,不是因为别人无私,而是因为别人想到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忙。因为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更好的社会环境中,所以每个人就会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样的社会是和谐的,英美这样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发达国家证明这种美好的社会构想并不是乌托邦。  
  
一个人人自私的社会没有损人利己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满足别人,所以爱贪别人小便宜的人难以生存。
  
    经济学中有个经典的“帕累托改进”原则,即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使别人的利益最大化。如此看来,“帕累托改进”这个美好假设的实现的前提是这个社会首先是人人自私而非无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