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的无抵押信用贷款:为修21米宽的马路,清代的邓元侯祠要砍掉十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03:18:40
时间里残存的老建筑,如何抵挡“旧城改造”潮
为修21米宽的马路,清代的邓元侯祠要砍掉十米
2011年11月8日

2011年11月3日,湘乡北正街,裕和祥绸庄的老房仅剩一堵封火墙,“庄”字也掉了。

□撰文/刘见华  摄影/朱辉峰
湘乡老城被称为“三街九巷十八弄”,北正街、南正街就是“三街”中位于城北、城南的两条大街。与其它地区辉煌的古建筑相比,这两条街上多是一些最常见的民房,但也正因其普通,它们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老建筑变迁的缩影,其中的伏虎井(蒋公祠遗迹)和邓元侯祠又是这个变迁的焦点。网友“骨骨龙2011”在北正街的裕和祥绸庄周围出生和长大,但这片地区明年就不存在了,她遗憾以后只有照片和记忆伴随自己。湖湘地理记者走进湘乡老街,寻访这些记忆。
蒋公祠只剩一口井,一块碑;而今,碑在博物馆,井处于“十字路口”
1987年被定为文物时,“蒋公祠”就已名不副实
北正街长约600米,70多岁的居民组长欧阳国强,住的是裕和祥绸庄的老房子。欧阳国强记得他祖父就已买下这个宅子的一部分,时间应是清朝末期,因为他父亲生于1893年,“和毛主席同年”,当时就在这里了。老人说,这也表明,这个绸庄老板“败的早”,后来店铺都转手给别人了。而湘乡花鼓剧团的退休团长冯作梅回忆,绸庄在上世纪50年代时有个姓杨的老板,公私合营时建筑被拆掉一部分,如今只剩一堵青砖墙耸立在小巷,墙上的“裕和祥绸”四字及墙头的雕刻证明了它昔日的风采。
80多岁的冯作梅解放初期随剧团进城,当时没有房屋,就借用一个张家祠堂做场地,称作人民剧场,那是一个有点像庙宇的家族祭祀场所,有300-400平方米。1979年这个祠堂“寿终正寝”,于原址建职工宿舍,都是红砖构筑的现代普通民房。而现在,这批民房也将随着旧城改造而消失。还有些历史的老房子,如老街上的几家豆腐店、中药店等,都是民国时期的土砖房,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破败不堪而相继拆掉。
新湘路文化站的杨新颜带我们找到北正街上的伏虎井,它相传是三国蒋琬(零陵湘乡县人,后入蜀,继诸葛亮之后任尚书令)开凿的古井。古井旁原有清道光时湘乡典史袁宪健书刻的“伏虎古井”石碑,二者同属纪念蒋琬的“蒋公祠”的附属建筑。冯作梅记忆中的蒋公祠其实是一个庙,中间一个天井,里面住着和尚,后面的房子里还住着一批居民。
1987年蒋公祠被列为湘乡市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祠堂就已不存。湘乡文物局表示,“蒋公祠”名称不准确,应该是“伏虎井”,当时的文保范围就是井和石碑。2009年北正街旧城改造,石碑移至湘乡博物馆保存。那口井正处于改造街区的十字路口,堵在中间很是“碍眼”,若不是已列为文物,可能轻易就被填埋了。文物局向建设局、规划局提出过修复和利用方案,称要竭尽全力保存它。市政协也提出按晚清湘乡建筑风格,恢复蒋公祠标志墙和伏虎古井,并在原遗址最邻近位置建 120平方米的纪念馆。
文物局做的是“立此存照”的尴尬工作,政府对它则是“左右为难”
至今保存着如此独特风格的古祠堂,在湘乡市仅此一处
南正街长约千米,80多岁的退休工人伍石泉,解放前进城,那时南正街窄窄的石板路上,“并排走不下两顶轿子”。街上有几个地主,1949年后他们的屋子收归公有,由房产局出租给贫民住。1970年将南正街的石板路改造成柏油路时,这些老房子被拆掉一部分。1973年,陆续建了一批新房,包括现在的居委会办公楼。2008年开始,南正街旧城改造启动,这里都在拆迁的范围。
退休的原居委会书记张丽萍回忆,南正街有邓、罗、陈、王四姓的家族祠堂。罗家祠堂,门口是石头狮子,有高高的台阶,中间一个天井,两厢青砖房屋,屋后有亭。
邓家祠堂也即邓元侯祠,是清代湘乡邓姓的家族祠堂,也是东汉名臣邓禹(东汉开国功臣,南阳新野人)的纪念地。在湘乡图书馆负责地方文献工作的市政协委员陈湘魁根据明万历《一统志》及《湖南通志》、清雍正《长沙府志》、康熙癸丑(1673年)刊《湘乡县志》等记载,考证在公元58年邓禹死后,谥为元侯,葬京都洛阳北邙。但在南北朝的北魏时代,讨虏大都督尔朱荣叛乱,邓禹十九世裔孙邓献当尔朱荣攻入时,奉命拒之,后又投奔南梁。尔朱荣大怒,欲掘其祖邓禹墓。邓献速遣人将邓禹墓转运属于南梁的今湖南湘乡,葬在县城西。乾隆八年(1743年),有邓氏后人邓文泮倡议族众于湘乡县城南门修建元侯祠。
现在的邓元侯祠是光绪年间由邓屏藩等重修,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 600平方米,厢房面积为 1300平方米,“粗具规模”。民国时期邓碧淇、邓茹真先后捐修两旁房屋,“规模愈宏,岁以九月廿六日致祭,庙正中墙上悬邓禹图像”。1944年,日寇侵入,县城饱受战火之创,而南门元侯庙幸存。
当地居民还是习惯叫它“邓家祠堂”。
南正街居委会书记曾桂英说,1949年后祠堂及其附属建筑一部分成为私房,一部分归房产局作为直管公房。多少年来,“都是住人的”,现在祠堂主体租给一个建筑公司,作为堆放杂物的仓库。记者到来时,破旧的木制大门紧锁,有商贩在门口摆摊,门头上可以看见雕花的石制围墙顶部。
湘乡市文物局认为整座建筑堪称湘乡市传统建筑的杰作,至今保存着如此独特风格的古祠堂,在湘乡市仅此一处,是研究湘乡传统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具备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文物局曾于2007、2009年多次报请市政府将其立为市级文保单位,但一直没有得到批准。市政协调研组的一份保护规划中提出应对其主体建筑进行抢救性维修,恢复祠堂原貌,在主体建筑维修工作完成后,对两旁厢房进行维修保护,同时对祠堂周边民居进行保护性整治,以保留其清末民居建筑群风格。
在“湘乡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定“旧城片区主要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主,近期重点改造旧城中心区,梳理商业设施体系,增加文体娱乐设施”。规划中南正街要修21米宽的马路,邓元侯祠要砍掉十米。因为文物部门的介入,对邓元侯祠的拆迁暂停。但究竟它是否列为文物,如果保护对居民又如何安置,目前都没有一个结果。
湘乡市文物局负责人说,即使列为文物的,产权并不属于文物局,他们仅仅是从业务的角度进行指导、监督。文物局所做的无非是提建议、向政府汇报,市政府也组织过多个部门开会讨论,但终因涉及面广、关系复杂而没能解决问题。现在正处于一个节点上,政府也是“左右为难”。之前也有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果没有文物部门强烈介入,“那一个破房子可能早就拆掉了”。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作为文保单位,他们希望能把湘乡所有的老建筑都保护起来,但目前能做的也是一个“立此存照”的尴尬工作,就是将现有老建筑调查、登记并上报,留下一个记录,或许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不存在了。
链接
湘乡保存较好的老建筑
东山书院
位于湘乡市郊东山学校内,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895年湘乡士绅许时遂等筹建东山精舍,设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时之急”,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书院因毛泽东、陈赓、谭政等学生而出名,现在的校名“东山学校”也是毛泽东于1958年题写的。书院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合计六十余间。初建时是一片田野围着一个池塘,围墙内是古朴风格的书院建筑,“枕山面野,环以大溪,缭以长垣”,现在周围已渐成市区。
湘乡文庙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移建于黄甲岭也即今湘乡一中校园内。 1994年,湘乡一中筹集资金再度重修。主体建筑大成殿系典型的明清古建筑结构,重檐斗拱,红墙碧瓦,酷似天安门城楼。大成殿后面是崇圣殿,因其珍藏过许多儒家经典等珍贵古籍,故又称“尊经阁”,现为小型会议室。两殿前两侧的四间厢房,建成了校史陈列室和教育教学成果展览室。文庙为湖南省文保单位。
云门寺
始建于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名石碑寺。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一高僧慈慧,自浙江云门山来寺居住,时观五彩祥云,映其殿阁,故易名云门寺。为湖南省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