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专用空气: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8:59:21

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术,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术。

 

慧眼识人、明察秋毫

 

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有着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在于吸引人才,治理部下。萧何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安定后方,调度物资。张良擅长创造性地制定战争策略和方针。曹参灌婴等人骁勇善战,但在统帅大军,出奇制胜方面非韩信莫属。因此刘邦整合了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戆,陈平可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其后的历史真象他说的那样,萧何死后,由于曹参为相,吕后不敢轻举妄动。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灭诸吕,扶汉文帝即位。这说明刘邦对身边的大臣的性格、才能和品德了如指掌,对周围的人明察秋毫,他识人的眼光不能不令人叹服。

 

仁爱大度、虚怀若谷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因此刘邦在沛县便有了樊哙、灌婴、周勃、夏侯婴等志同道合的朋友。随着交往的频繁,刘邦有机会结识了担任长官的萧何、曹参等人。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当上了泗水亭亭长,他的外交圈更大,他也由此飞黄腾达。后来刘邦押送一批刑徒和民夫到骊山服劳役,行至中途释放了所有刑徒,这表现了他的宽厚和大度,被人称为长者。因为他宽厚,楚怀王想依靠他制衡项羽,分给他一条顺利的路线,使刘邦得到先入关的优势。刘邦入关向西路过高阳时,郦食其为监,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于是郦食其归附沛公,帮他收复陈留。刘邦入关后为了严明法纪,安定人心,把关中父老豪杰召集起来废除秦二世的严刑酷法,与大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相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刘邦的仁厚、大度、谦虚,使他周围人才济济,张良、陈平、韩信等纷纷投奔。刘邦的大度在任用陈平上表现得非常突出。陈平归附刘邦后,被破格任用,诸将不服,连周勃和灌婴亦馋之盗嫂,贪金。刘邦经过调查后仍能对他宽容,并拜他为护军都尉。这一切使陈平大为感动,从此死心塌地地为刘邦出谋划策,为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今社会,由于受利益的驱动,上下级之间往往缺乏真诚,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些员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感到十分压抑,所以一有跳槽的机会他们便溜之大吉。如果领导对下属多些关爱少些埋怨,多些真诚少些欺骗,多些宽容少些报复就有可能将更多的员工留住。

 

因才施用、人尽其才

 

刘邦在用人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因才施用,使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当年追随刘邦在沛县起义的同乡中萧何曾当过主吏掾,有文化,德才兼备,刘邦让他管理国政。樊哙、灌婴、周勃骁勇善战,刘邦任用他们为将军,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但是,刘邦的这些同乡都缺乏开拓精神和创造性的谋略。张良和陈平精于谋略,韩信精通兵法,这三人都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得到了重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三人。

 

张良和陈平都精于谋略,他们却各有所长。张良沉着、稳重,战略思想正确,善于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恰当的战略方针,刘邦的每次重大决策和重大胜利几乎都少不了张良的主意。刘邦对张良的意见言听计从,在一系列关键环结上抓住了时机。刘邦西入咸阳灭秦很大程度上在于张良的一系列计谋;鸿门宴上多亏张良才使刘邦脱险;刘邦被排挤出关中时采取了张良之策,经营巴蜀,积蓄力量,建立根据地再进行决战;刘邦入蜀,张良建议火烧栈道,打消了项羽的疑心;刘邦彭城兵败,张良建议东结彭越,南连英布,让韩信向北发展,即正面防御,两翼牵制,敌后骚扰,进行持久防御,不同项羽决战的战略;刘邦兵困荥阳,依郦食其计准备分封六国,张良以其远见卓识力劝刘邦,使刘邦避免了一个大错误;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鸿沟协议签订后刘邦准备撤回关中,张良和陈平极力劝阻,制定了战略进攻的计划,垓下之战击败了项羽;击败项羽后刘邦封赏功臣,一些功臣因没得到封赏而欲造反,刘邦依张良计封赏其最厌恨之人雍齿,稳住了人心。

陈平在稳重上和总体战略谋划上不如张良,但他在机智灵活,急中生智,使用诡计方面比张良高出一畴。他反映快,越是危机时刻越能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刘邦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一直把陈平留在身边并大胆任用,以防突发性危机。刘邦在荥阳被困,白登山被围时,连张良也没有了主意,多亏了陈平的诡计刘邦才保全了性命。当韩信要求做齐王时,刘邦大骂,话说了一半,被反应机敏的陈平踩了一下脚,张良对刘邦耳语了几句,刘邦急忙改口,如果刘邦后半句话说出来拒绝了韩信的要求,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刘邦依陈平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依陈平计生擒了韩信。刘邦死后,陈平又同周勃消灭诸吕,保住了刘家的江山。

 

韩信用兵如神,是难得的统帅之才,被称为兵家之仙。但他却不被项羽重用,为了施展抱负,他投奔了刘邦,刘邦仍然没有重用他。萧何月下追韩信使刘邦开始相信了他的才能,于是刘邦和韩信认真地谈论天下大计,韩信精辟深入地为他剖析了楚汉形势,刘邦大开眼界,他认定韩信就是自己军中所缺乏的统帅之才,所以完全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做出了令军中诸将军目瞪口呆的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全权指挥大军。此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后,又渡河奇袭安邑,占领魏国全境,俘获魏王豹。接着,韩信平定了代国,公元前204年,他率领不足万人的队伍在井陉背水一战,巧出奇兵打败赵国20万大军。打败赵国后,他又迫使燕王献地投降。公元前203年,韩信伐齐,攻下齐都临淄,赶走齐王田广,用诱敌深入之计,水淹楚将龙且率领的20万援兵。公元前202年,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重重包围,最后逼项羽乌江自刎。

 

刘邦用人不拘一格,以才能为标准,不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他曾对儒生非常反感,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取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曰:必聚徒合义之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座,谢之。刘邦乃听其言,依其计攻下陈留。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泽而有惭色。刘邦接受了陆贾的规劝,明白了要保住手中的权力,必须行仁义,法先圣,文武并用。应刘邦之命,陆贾写成12篇,起名《新语》,《新语》将儒法道三家思想揉合在一起,为新兴地主阶级创造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主张简朴廉洁,用人唯贤。刘邦不希望秦朝的悲剧重演,完全接受了陆贾的思想,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汉初经济很快恢复起来。刘邦还让儒生叔孙通制定了朝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新的朝仪有利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则,以维护皇帝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后来刘邦接受了儒生娄敬的建议,建都长安。刘邦62岁时不顾年迈和病魔,亲赴孔子故居曲阜祭祀孔子。刘邦从讨厌儒生到重用儒生,说明了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根据时局的变化调整对人才的看法和使用。

 

驭人有术、防患未然

 

刘邦能够成就帝王之业,保住胜利的果实,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高超的驭人之术和防人之术。楚汉战争时,刘邦的主要任务是同项羽争天下,所以他对部下的控制主要靠感情的投入和适当的政治驾驭。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时戒斋三日筑拜将台,仪式非常隆重,令韩信感激不尽。韩信在攻下齐地之后,蒯通劝韩信谋反自立。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逐谢蒯通。这说明刘邦的感情投入起了作用。另外,刘邦还利用政治手段驾驭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但统帅汉军的主帅权却丝毫不让。在长达四年的战争中,刘邦把大本营放在关中地区,在主战场(彭城战役、成皋战役、垓下战役)作战,却让韩信在支战场(三秦战役、安邑战役、井陉战役)作战。韩信的战役打得很漂亮,但毕竟是支战场的局部胜利,对主战场起配合作用,不会功高震主。尽管如此,刘邦还是不放心,几次限制或削夺韩信的兵权。

 

楚汉战争后,刘邦称帝。为巩固统治,必须处理好功臣集团、外戚集团、宗族集团之间的关系。相比一下和皇帝最亲近的莫过于同族,其次莫过于外戚,功臣是最疏远的。刘邦采取了巩固扩大宗族集团,利用宗族集团和功臣集团限制外戚集团,利用外戚集团打击削弱功臣集团的做法。首先,刘邦通过一系列手段除掉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消灭了可能威胁中央集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充分利用了外戚集团的力量,樊哙充当了哙子手,吕稚则从后台走上了前台。功臣集团中刘邦连与自己关系最好的萧何也放心不下,为了不让刘邦生疑,萧何疏散家财,自毁声誉,后来还是被关进监狱,出狱后更加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为。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徙跣谢。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加强了同姓宗族的势力,巩固了皇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其次刘邦也认识到了吕氏外戚集团的潜在的威胁,他利用宗族集团、功臣集团严加防范限制吕氏外戚集团的势力膨胀。他与大臣刑白马盟定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为吕后篡权设置了难已逾越的障碍。刘邦死后。吕后没敢名目张胆地分封诸吕。后来勉强分封诸吕,却激怒了群臣,使自己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刘邦为了进一步削弱外戚,决定除掉樊哙,樊哙虽得以保全性命,但锐气大减,此后一直没有大的举动。刘邦临终时安排的三代领导班子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实际上是用功臣来防备吕氏篡权,保住刘家的天下。刘邦死后,因为功臣集团的继续存在,吕后一直不敢做皇帝。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灭诸吕,扶汉文帝即位。既能管好身前事,又能预知身后事,刘邦的驭人之术可谓炉火纯青。

刘邦铲除功劳赫赫的诸侯王,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有些不仁义。刘邦毕竟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消除异姓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有利于社会安定。再者,随着时局的变化,一些功臣也在变,韩信的高傲,彭越、英布等诸侯的谋反,也促使刘邦的变化。至于刘邦对萧何等人的猜疑实际上是刘邦身上小农意识的反映,刘邦毕竟是农民出身,我们不能苛求他完全摆脱小农的狭隘和私心疑念。

 

刘邦的用人之术可分为人情和用术两部分,有术而无德之人往往是大奸大恶之人,有德无术之人虽受欢迎,但难成大事,刘邦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的识人之术,容人之量,爱人之心使大量的优秀人才团结在他的周围。他因才施用、人尽其才使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不同类型的人才优势互补形成了的巨大的合力。他的驭人之术保住了自己的胜利成果。

 

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日益繁杂,人才也日益重要,刘邦的用人之术会留给我们很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