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tv 后端 待遇:人体经络穴位知识与按摩---5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02:31:36
穴位知识与按摩
中医穴位及相关知识大全__独穴的妙用
【图解】人体穴道. 足底对应穴位及病症. 特效穴位:神奇的经络穴位组合 人体上下对应穴
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及其穴位位置和对应疾病的治疗
一种方法即可打通人体全部经络!
****************************
穴位知识与按摩
不打针不吃药不花钱,坐着按摩穴道就治病(组图)
手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

内关穴: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头晕目眩。


各手指指甲旁边:手心拇指(肺经)、中指(心包经)小指(心经)手背食指(大肠经)、无名指(三焦经)、小指(小肠经):抒压/解除疲劳。

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著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抒压/解除疲劳,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避免「中痧」,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曲池穴: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

劳宫穴: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位置大约在握拳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脑、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无名指第一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手指的肝穴:无名指第二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百会穴:位置在头顶,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风池穴: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

承泣穴: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睛明穴:眼头起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
攒竹穴:约眉头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转折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鱼腰穴:眉毛中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丝竹空穴:眉尾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太阳穴:眉梢与眼角之间,向后方约一指宽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耳穴中的脾、胃两穴:针对肠胃不适、控制食慾。

耳穴中的神门(位于耳上方三角窝处)、心区、内分泌及皮质下等穴:针对疲倦且睡眠品质不好。
耳穴中的髋点、膝点及颈椎点等处:针对腰痠背痛。
足三里穴: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

阴陵泉:膝盖下方,拇指与食指由膝盖往下,扣住胫骨两侧缝隙可压到一凹陷处,小腿胫骨内侧缘,往上推到尽头的地方: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

三阴交穴:脚内踝最高点上方约四指幅:改善失眠。

阳陵泉穴:小腿外侧,膝下1寸之凹陷,腓骨小头附近:改善腿酸腿粗。

承山穴:踮起脚尖,足跟轻提,在小腿肌肉正中出现凹窝处:改善腿酸腿粗。
湧泉穴:位于脚底人字中心,往下约1/3处的凹陷处:改善失眠。

(身体)
水分穴:肚脐上2公分处,腹部中线上:修饰曲线,恢复窈窕。

关元穴:肚脐正下方4指宽处,腹部中线上:修饰曲线,恢复窈窕。
膻中穴:位于两侧乳头正中间与胸骨中线的交接点:情绪郁闷、心悸、焦躁等有缓解作用。

肩井穴:位于第七颈椎下与肩膀外高骨突起(即锁骨肩峰端)连线中点:消除肩膀酸痛,帮助入眠。

敬告各位佛友、朋友,也许您人生有很多的苦恼及不顺心事,没关系告诉您一个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点击下面链接进入
http://hi.baidu.com/%B0%A2%B1%C8%BC%D7%B5%B1%B8%C2/blog/item/f69ad6ffd674ff3d5c6008aa.html
施食常见疑问及心理顾虑,遇人阻挠怎么办?
http://hi.baidu.com/%B0%A2%B1%C8%BC%D7%B5%B1%B8%C2/blog/item/4cb29745648dc48fb3b7dc5c.html
*****************************************************************************************************
中医穴位及相关知识大全(fiash动画教程)
注意:点击图左的穴位名,该图将显示相应的穴位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印堂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迎香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疾病:  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水沟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水沟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病症:  水沟穴的主治病症为: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人中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过于强烈。
睛明穴
取穴方法: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攒竹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主治疾病:  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在学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按摩此穴,可见其保健效果非同一般。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完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颊车穴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翳风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膻中穴
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四肋间隙。
主治: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中脘穴
位置: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详见上述图解。
主治: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安神定志。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炎、便秘腹泻、呕吐、肠鸣、心慌失眠等病症。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人体穴位之一。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天枢穴
位置:肚脐旁开2寸处。
主治:调理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鸣腹泻、腹痛腹胀、大便不畅、肠炎、水肿、月经不调等病症,对减肥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有时可向下发散。
气海穴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
主治:升阳补气,益肾固精。适用于气虚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病症。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并向下腹发散。
关元穴
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
主治:温肾减阳,回阳固脱,增补元气,通调冲任。适用于虚症、神疲乏力、元气不足、性功能低下、腹泻肠鸣、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复,有强壮作用。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大椎穴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肩井穴
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开窍通经,理气活络,振奋阳气。适用于元气不足、头颈强痛、肩背疼痛、麻木、上臂抬举困难、高血压、感冒、风湿病、颈椎病等病症。
感觉:局部揉拿有酸麻胀感,并向头部及下背部发散。
天宗穴
位置:肩胛骨冈下窝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颈项、肩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肩背风湿症,外感风寒等病症。
命门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补肾壮阳,培元固本,强壮腰脊。适用于肾虚腰脊疼痛、精亏脑鸣、阳痿、闭经、尿频、腹泻、肢冷、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补阳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腰阳关穴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的治疗与保健。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心俞穴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
肝俞穴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疏肝利胆,宽胸和胃,清头明目,理气调经。适用于情志不畅、胸肋胀闷、头目昏花、烦躁易怒、肝郁气滞、黄疸、肋痛、脊背痛等病症。对肝胆病有一定的作用。
脾俞穴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健脾化湿,和胃止泻。适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溃疡病、糖尿病、呕吐、泄泻、身体乏力、腰背痛等病症。对脾胃病有一定的作用。(俞穴图)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曲池穴
位置:曲肘成90°,肘横纹外端凹陷中。
主治:袪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适用于外感发热、高血压、咽喉肿痛、上肢疼痛、麻木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向上肢指端发散。
内关穴
位置:掌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宁心安神,理血止痛,宽胸理气。适用于情志不畅、神经衰弱、失眠心烦、胃脘不舒、心绞痛、胃痛、恶心、呕吐、晕船晕车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可发散至中指端。
外关穴
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主治:清热疏风,疏通肩臂。适用于上肢外侧疼痛或麻木、偏瘫、落枕、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发散至手指。
合谷穴
位置:拇、食指掌骨之中点,稍偏向食指侧。
主治: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神、通利五官。适用于头昏脑胀、口眼歪斜、咽喉肿痛、头痛、牙痛、耳鸣、发热、神经衰弱、手臂疼痛等病症。并可防治感冒。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痛的感觉,有时可向上肢发散。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阳陵泉穴
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委中穴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主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面正中线,委中穴直下8寸,小腿腓肠肌两肌腹下方之间凹陷处。
主治:疏筋止痉,疏利腰腿。适用于腰脊痛、小腿转筋、下肢无力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可有酸麻微痛感,揉捏可有胀感。
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点击连接查看最大化fiash
涌泉穴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开窍醒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厉兑穴
位置:在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面肿、口喎、牙痛、鼻衄、鼻流黄涕、胸腹胀满、多梦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昆仑穴
位置: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取穴。
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头痛、头项强痛、落枕、坐骨神经痛及目眩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申脉穴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详见上面穴解。
主治:常用于头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疗与保健。
太溪穴
位置: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牙痛、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寻找穴道诀窍:
穴道疗法最难的,就是穴道的找法。
没有什么比穴道疗法更适宜作为家庭疗法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寻找穴道的诀窍,自然因找穴道困难,而不被广泛使用,真是可惜。
还有,关于穴道疗法的书虽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穴道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穴道疗法,也无法如愿。
因此,本站在严选特别有效穴道的同时,也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任何人都能简便地找到穴道的方法。
寻找穴道的诀窍,在本站相关疾病穴道疗法的网页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仅就一般寻找穴道的诀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④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⑤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
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道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首先,先从代表性的穴道刺激法开始介绍。
★ 指压
在家庭中进行的穴道刺激中,使用普遍的是指压。指压最主要是利用施力容易的大拇指,或食指、中指。利用指腹部分按压是其诀窍。因为这样,可加重压力,而且长时间按压也不致疲倦。
因慢性病等因素而导致身体衰弱时,一般仅予以轻压,这称为“补法”,即补充能量,是促进器官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刺激法。神经亢奋、有强痛时,则予以重压,这称为“泻法”,此乃抑制过高能量的刺激法。虽然统称“指压”,实际操作时,应视疾病、症状而有不同指法。压的时间是每压3-5秒,休息2-3秒,再压3-5秒,每一部位重复3-5次。注意指压时要配合独特的呼吸法,基本要领是:指压时呼气,停压时吸气。
★ 按摩
认为按摩是一种搓揉身体的刺激方法的人也许很多。可是,真正的按摩,五指并用,有“捶”、“搓”、“揉”、“压”等各种按摩法。其中,所谓“压”的手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指压。
一般来说,捶或用力压的是泻法,应用于神经痛等疼痛厉害时使用。轻轻搓、揉等是补法,用于手脚发麻等,按摩时间为5-15分钟以内。
★ 灸术
灸术,是利用艾草给予皮肤热刺激。基本上,灸术是种补法,自古以来便被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在家中进行灸术时,首先在手掌中放置艾草,并将它捻成细长状。然后在其尖端部分,2-3厘米处摘下,制成大约是米粒一半大小的金字塔形灸。
以少许的水弄湿皮肤,在穴道上放置上述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上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此法是在发热之后拿掉艾草,故称为“知热灸”。
由于灸发热后,会留下痕迹,所以有许多人不喜欢。如果这样,可使用“间接灸(温灸)”。此法是在皮肤上放置大蒜、姜、盐、味精等,再在其上燃烧艾草。依使用材料之不同,可称为蒜灸、姜灸、盐灸等等。
这种热刺激十分缓和,不会有留下痕迹之虞。市面上已有卖间接灸的商品,所以可利用这些商品。
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刺激穴道要在呼气时
穴道疗法,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呼吸。似乎很少人知道:呼气时刺激穴道,刺激的传导较佳,可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吸气时,肌肉收缩而僵硬。这时,即使指压穴道,也仅是痛,刺激本身并不太会被传达。相反地,呼气时,肌肉松弛而柔软,此时,若给予刺激,痛感少且刺激传导佳,是非常有效果的“刺激”。
因此,要刺激穴道时,请配合呼吸的频率进行
================================================================================
独穴的妙用(一)
陈廷梅老师讲了独穴点按有关知识,整理如下。
1、穴 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 治:发烧。
手 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 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 治:心动过速。
手 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 治:心动过缓。
手 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 治:失眠症。
手 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 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 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 治:足心热。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 治:头痛。
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 治:头顶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 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 治:偏头痛。
手 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 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泻。
手 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 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 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 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 治:白内障。
手 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脑疲倦,(醒脑)
手 法:中指点按刺激。
独穴的妙用(二)(课堂笔记整理)
16、穴 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 治:眼皮浮肿。
手 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 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 治:急性腰扭伤。
手 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 治:坐骨神经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 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钟。
21、穴 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 治:小儿厌食症。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 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 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 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 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 治:喉头肿痛。
手 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 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 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 治:鼻窦炎。
手 法:按揉1-2分钟。
26、穴 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结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 治:麦粒肿。
手 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 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 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 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 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独穴的妙用(三)(课堂笔记整理)
31、穴 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 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 治:失眠、偏头痛。
手 法:中度点按。
33、穴 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 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点按。
35、穴 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 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 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 治:落枕。
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穴 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 治:头痛。
手 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38、穴 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 治:晕厥。
手 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39、穴 名:人中(任脉)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 治:休克。
手 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 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1、穴 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主 治:呃逆。
手 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42、穴 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取穴方法:
主 治:止呕吐.
手 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43、穴 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 治:便秘
手 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44、穴 名:脚后跟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 治:止鼻血。
手 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45、穴 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 治:胆绞痛.
手 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46、穴 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 治:肾绞痛。
手 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47、穴 名:至阳(督脉)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 治:缓解心绞痛.
手 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返回顶部
=========================================================================================

1、穴 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 治:发烧。
手 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 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 治:心动过速。
手 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 治:心动过缓。
手 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 治:失眠症。
手 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 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 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 治:足心热。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 治:头痛。
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 治:头顶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 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 治:偏头痛。
手 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 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泻。
手 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 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 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 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 治:白内障。
手 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脑疲倦,(醒脑)
手 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 治:眼皮浮肿。
手 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 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 治:急性腰扭伤。
手 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 治:坐骨神经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 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钟。
21、穴 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 治:小儿厌食症。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 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 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 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 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 治:喉头肿痛。
手 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 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 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 治:鼻窦炎。
手 法:按揉1-2分钟。
26、穴 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结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 治:麦粒肿。
手 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 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 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 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 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 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 治:失眠、偏头痛。
手 法:中度点按。
33、穴 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 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点按。
35、穴 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 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 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 治:落枕。
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穴 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 治:头痛。
手 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38、穴 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 治:晕厥。
手 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39、穴 名:人中(任脉)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 治:休克。
手 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 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1、穴 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主 治:呃逆。
手 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42、穴 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取穴方法:
主 治:止呕吐.
手 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43、穴 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 治:便秘
手 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44、穴 名:脚后跟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 治:止鼻血。
手 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45、穴 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 治:胆绞痛.
手 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46、穴 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 治:肾绞痛。
手 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47、穴 名:至阳(督脉)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 治:缓解心绞痛.
手 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
【图解】人体穴道. 足底对应穴位及病症. 特效穴位:神奇的经络穴位组合 人体上下对应穴
(一)身部

身体穴道说明
B1 打隔、咳嗽、喉咙痛
B2 酸痛疲劳
B3 消化不良、减轻压力、头痛
B4 晕船、增进食欲
B5 舒缓焦虑
B6 失眠
B7 舒缓手腕酸痛
B8 膝盖酸痛、风湿痛
B9 胃不舒服
B10 舒缓膝盖问题、水肿
B11 眼睛疲劳、宿醉
(二)脸部

脸部穴道说明
F1 舒缓头痛、使眼睛明亮
F2 解决青春痘、粉刺问题
F3 减轻鼻塞、眼睛容易流泪症状
F4 舒缓抽筋、晕眩
(三)手部

手部穴道说明
D1 鼻窦 D6 腰部
D2 耳朵 D7 直肠
D3 肩膀 D8 眼睑
D4 肝脏 D9 胃
D5 胆 D10 脖子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穴位作用注解图:­
­
­
­
­
­
­
­
­
================================================================================================================
特效穴位:­


­
­
特效穴位:­
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
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
12.  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
14.  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
15.  少泽: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 ­
16.  后溪: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 ­
17.  天宗:对胆囊有收缩作用,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提高免疫功能。 ­
18.  攒竹: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 ­
19.  天柱:可使头痛清醒,记忆力增强,针刺天柱,能解除支气管­痉挛。 ­
20.  大杼: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 mg%,继续留针,血钙不再发生变化。 ­
21.  风门:常患感冒伤风之人,按之灸之,颇见功效。 ­
22.  肺俞:针刺肺俞,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气道阻力,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缓动脉硬化。 ­
23.  心俞:可使心率减慢,治疗心房颤动有良效。 ­
24.  肝俞:血小板增加,针刺肝俞可使胆道压力降,解除括约肌痉­挛,对血糖有调作用,针刺后白胆固醇明显下降。 ­
25.  脾俞:针刺全血血细胞减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炙脾俞对放射治疗后白细胞数过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的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脾­俞可降低胆道压力,解除括约肌的痉挛。 ­
26.  胃俞:对消化道溃疡,胃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针刺可增强胆囊的收缩作用。 ­
27.  三焦俞:对肾与输尿管结故事石用三焦俞,肾俞,京门,天枢­,气海为主穴,治疗后约半数患者能排出结石。 ­
28.  肾俞:针刺肾俞,能显著抑制钠潴留,故有利尿作用。 ­
29.  殷门:针刺殷门,肺俞可缓解支管哮喘证,一般在3~45min获­得缓解。 ­
30.  秩边: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 ­
31.  至阴:矫正胎位有显著疗效。 ­
32.  涌泉:对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机能有兴奋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压作用。 ­
33.  照海:能促进肾脏泌尿功能,日排尿量显著增多。 ­
34.  内关:配公孙调理三焦平衡,增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心率。 ­
35.  风池:治风之要穴,有双向调整胃酸及胃蛋白酶。 ­
36.  环跳:针刺环跳,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双向调节。 ­
37.  悬钟:此穴与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性折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性白细胞有特异性。 ­
38.  章门: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 ­
39.  长强:补肾,健脾,通络,固锐。 ­
40.  大椎:针刺大椎可使体温下降,针刺大椎可使的细胞增加,并­明显左移,艾灸或电针,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针刺大椎可治心房­颤动。 ­
41.  中极:中极配关元,大赫有促进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 ­中极配血海,大赫,三阴交,可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黄体生成素增加­。 ­
中极配颊车,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一定影响。 ­
42.  石门:针刺妇女的石门并配合谷,经4~6次可使子宫变更达到­避孕目的。 ­
43.  鸠尾:针刺鸠尾,对血压有调节作用。 ­
44.  膻中:膻中配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89.2%。 ­
­
足底对应穴位及病症 ­
­
­
­
涌泉穴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人体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解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
大敦穴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人体的足部,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详见此脚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  此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太冲穴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详见此脚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
太白穴取穴法: ­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
太溪穴取穴法: ­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详见此足部穴位图解中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申脉穴取穴法: ­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详见此足部穴位图中的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
丘墟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详见此足部穴位图中相关图示) ­
主治症状: ­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 ­
昆仑穴取穴法: 昆仑穴位于人体的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详见此脚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
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足临泣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详见此脚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症状: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行间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详见此脚上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里内庭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
下痢穴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详见此脚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下痢非常有效。   ­
高血压点取穴法: ­此穴位于脚的大拇趾趾根上,有粗的横纹。在其中央是称为“高血压点”­的穴位。(详见此脚底按摩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位,对于治疗高血压很有疗效。   ­
第二厉兑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第二厉兑位于人体的足部,第二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的二毫米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呃逆、呕吐、食欲不振等。   ­
第三厉兑取穴方法: ­第三厉兑位于人体的足部,第三趾甲根边缘下方约二毫米处,稍微靠第二­趾。(详见此足底按摩穴位图相关图示) ­
主治疾病: ­此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位,对于治疗烧心、嗳气很有效果。 ­
­
神奇的经络穴位组合 人体上下对应穴
1 百会 --涌泉     主治神经系统疾病,如厥逆,卒中,休克等,或针或灸,一补一泻,有良效。
2   太冲--合谷      主治筋脉拘急,痉挛,抽搐,口噤以及头疼,牙疼,疝痛,无汗等症。
3   肩隅--环跳       凡四肢所发生的一部或半侧痉挛疼痛,麻痹等,用之皆效。
4   尺泽--委中      凡瘀血阻络,栓塞或时疫吐泻,中毒等,取二穴青筋放血即可。
5    人中--风府       主治卒然口噤,昏迷不语或癫狂歌哭,精神失常等疾。
6    少商--隐白      主治出血癫狂等疾。
7    天枢--足三里    可调治消化道诸疾,如腹疼腹胀,消化不良,泻泄,痢疾等。
8     胃俞--梁门       主治胃脘疼痛,痞满,呃逆,呕吐等胃部疾患。
9     肺俞--俞府        主治咳嗽,哮喘,咳血等肺部疾患。
10   命门--关元        主治一切虚脱,宜灸。
11   中脘--至阳        主 治一切脾胃疾病。
12   公孙--内关        主 治心腹胃痛,呕吐,痞满,心悸,怔忡,等疾病。
13 后溪--申脉          主治头面颈项诸疾以及目肿,喉痛,盗汗,癫狂等。
14    临泣--外关         主治手足麻痹,头风,面肌痉挛抽掣,牙痛,耳聋以及肝胆相火引发之肋痛等。
15   列缺 --照海         主治 疝气,痔疮,便血,小便淋漓不畅,死胎不下以及牙痛,咳血等。
16   三阴交--间使      治疗恶寒发热,疟疾,腹痛,便秘,男女生殖器疾病以及妇人月经诸病。
17   绝骨--支沟          主治热结便秘,腹胀,肋痛和胆结石症等。
18   曲池--阳陵泉      主治 四肢疼痛,麻痹,瘫痪。
****************************************************************************************************
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及其穴位位置和对应疾病的治疗
人体经络循行动画图和主治疾病
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及其穴位位置和对应疾病的治疗
看图说明:按⊙为重播 按⊙为播放 按⊙为暂停  按⊙为动画说明
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
',1)">
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
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是补肾的穴位。(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
列缺:不好找。合骨相对凹点。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头项寻列缺”
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
太渊:很深。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
鱼际:火穴。治疗热性病。咳、喘有效果。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
少商:大拇指外根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2)">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
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
肩俞穴:把手伸平了有个窝。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五十肩、肩周炎)
迎香穴: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小结: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疼。头面部疾病;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神经性皮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三、足阳明胃经循行图
',3)">
足阳明胃经主治疾病
四白穴:可以治疗眼袋、黑眼圈。是给眼睛供血的穴位。
天枢穴:肚脐眼旁边2寸。治大肠功能不好,慢性结肠炎、便秘腹泻双向调节。
梁丘穴:在膝盖上2寸。治急性胃痛。是胃经的郗穴,治急和妇科急性乳腺炎。
足三里(犊鼻穴):膝眼下3寸旁开一横指。强壮穴及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虚,也是消气穴吃的不舒服有胀起要揉足三里。还专治慢性胃痛。小贴士:先揉左腿会对脾胃调节更好一点;要是肝胆从右边好
上巨墟:足三里往下3指。治疗大肠疾病。
下巨墟:上巨墟下3指。治疗小肠疾病,小腹痛。(肚子痛的位置不在胃脘,靠近肚脐眼位置,就揉下巨墟
丰隆穴:下巨墟旁边。外踝上8寸旁开一指。(向后)离穴不离经。去处高血脂,是一个化痰穴。痰湿重适合。可化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小结: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头面疾患: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癖。其他: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四、足太阳脾经循行图
',4)">
足太阳脾经主治疾病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头晕,手麻、手脚冰凉是脾功能差。始于足大趾内侧的足阴穴。
足阴穴:通常用艾灸法用香烟代替。鼻出血治、例假不止,艾灸可止血。
太白穴:贴着脚内侧骨头揉,缝里向指间揉。通过脾来补肺的穴。(山药臆米粥)
公孙穴:大拇指往下滑有个壳头。重要穴位,连心脏,促进肠子蠕动,对消化不良、憋闷、吃太多了肚胀效果明显。
其他脾经都小腿内侧:
三阴交:胫骨的边缘,地机、阴陵经、 脾经治痛风。
血海:把掌心放膝盖上大拇指的位置,敏感的点,气血聚集的地方。治血症:出血、贫血、血淤症。
小结: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痢疾。妇科病: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五、手少阴心经循行图
',5)">
手少阴心经主治疾病
主心理、思虑、神志、睡眠、感情纠葛等。
极泉穴:在腋窝终点。可以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预防心血管早期的疾病、可调心律,治疗两肋疼。
方法:用大拇指点按极泉穴然后拨动一下小筋,就会有电麻感(通的)痛而不麻(血管有淤阻)不痛不麻(供血不足)预防心梗、心绞痛。
少海穴:肘横纹边缘处。是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对心脏的调节很好。属水(水在五行中是属肾)多梦叫心肾不交,就会造成五心烦热,踏实不下来。可调节心脏,交通心肾,减缓心律,降低血压。
灵道穴:腕横纹下1.5寸贴着骨头揉:防治心脏早搏,心跳过速、心烦躁上火、慢性心脏病,减缓心律,平静心神。对慢性心脏病的人非常重要。
阴郗穴:腕横纹上0.5寸。手脚心发热、出汗,中医讲五心烦热,睡不踏实、起夜,其实尿也不多(小便頻数)穴位在骨缝当中,点按要往里掐。
神门穴:在掌横纹上凹陷处。穴位深。可用大拇指指节搁它。就是安定心神的门户。增强睡眠。
是原穴:属土,火(心脏)生土(脾)把心脏烦热过多的气血补到脾胃上去。增加了消化能力,安神了同时也把心火泻掉了。还可防止老年痴呆。一安定心神增强睡眠,泻心火。二增强胃动力。三防老年痴呆。四治疗晕车。五增强通便能力。
少府:在感情线上攥拳小指尖对的地方少府是心经的火穴。因此湿热症、火症可通过少府调节。可直接调节心脏的穴。主治先天心脏疾病。
少冲:小指内侧指甲旁。#穴(急症热症)发烧、癫狂、昏厥症。它有开窍醒神的功效。放血、去热。
小结: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动国缓。神经及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其他: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
',6)">
手太阳小肠经主治疾病
属火。由手走头,起始于少泽穴、前谷、后溪、小海、肩贞、天宗、肩中俞、天窗、听宫。
治疗肩背、颈椎、脸部、耳朵
少泽穴:井穴(源头)治疗热症,通常刺血方法比较好。咽喉痛、发烧、牙肿点刺,滴一滴血就可缓解。不适合按摩。
后溪穴:掌纹末端凹陷处,往上推,推到骨缝。穴位深。是八脉交会的大穴。一治疗后背督脉上的病。二可治疗落枕、肩膀疼。
养老穴:手放平手心朝下,食指肚顶着最高点,往外转凹陷下去的位置。治疗眼睛昏花、耳聋、耳鸣、高血压。
支正穴:腕横纹上5寸,在侧面。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有个特殊的功效治人体的赘生物猴子、扁平疣、脂肪瘤(痰湿凝结、气淤症引起)小肠功能增强了就不会有瘤子
小海穴: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之间手一拨动手指就会麻。一。常拨动小海会增强心脏力量。增强消化功能。小海是合穴属土。(合治脏腑)小肠经属火,火能生土。所以把火散到脾经上了,可以增强脾的力量。二。可去人体的燥火。
天宗:小海穴往上在后背肩胛骨的凹陷处,天宗是个大穴,防治乳腺问题,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防治肩膀酸疼。
听宫穴:耳平前1厘米,张口时是凹陷的。治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聋耳鸣听力下降
小结:五官病: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其他:失眠、落枕、肩痛、腰扭伤。
七、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
',7)">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疾病
功效:是最大的排毒通道。督脉旁开1.5到3寸都是膀胱经。
睛明: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疲劳。按穴位的方法是把指甲剪平,用右手按住头,利用中指奔手按的头的方向按穴位。也可以两边同时按。
肺俞、厥阴俞、心腧:用点按,哪个穴位敏感就多刺激哪个穴位。按摩,拔罐,针灸,刮痧均可。
厥阴俞:治疗胸闷,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肾俞:治疗腰痛的要穴。腰痛的地方,站立,肘尖和膀胱经相交的位置。
委中:膝盖弯曲的中间。右手用大拇指点按,左手拽住脚脖子,往上弯,这样穴位才敏感。腰背委中求,治疗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还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承山:腿肚子边沿的位置。可治疗腰腿痛,痔疾。
飞扬:承山穴往外旁开三指再往下俩指。治疗慢性腰痛。
昆仑:外踝后侧有个凹陷,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对治疗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申脉:外踝边沿。治疗胯骨两边腰痛效果显著。
金门:治疗急性腰扭伤和急性头痛的要穴。
至阴:小脚趾外侧指甲旁。艾灸可转胎。
八、足少阴肾经循行图
',8)">
足少阴肾经主治疾病
功能: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治疗人体骨骼方面的疾病。肾开窍于耳,肾之府为腰。
涌泉:脚底前掌凹陷处,每晚按摩100次可引血下行。可调节高血压。
一. 按摩时无弹性,体质虚寒的人可用艾灸的方法。
二. 肾火旺,肾阴不足,可多揉涌泉穴。
太溪:脚内踝后侧贴着内踝。肾经的原穴,补肾的大穴。拔罐、按摩都行,什么体质都可以按。对人体非常有补益作用。
大钟:太溪穴下面一点。肾经的络穴。治疗慢性疾患,本脏以外循经走向联络到的其他经上的问题都可治疗。可治咽喉痛,失音症。
复溜:大溪穴之上紧挨着。贴着骨头方向去按。治疗淤血症,要防止静脉曲张一定要多按摩复溜穴。可以通月经,揉复溜可帮助伤口愈合,特别是在脾经上的。滋肾阴,治疗干咳,哮喘。
阴谷:紧挨着委中的一个窝边沿。肾经合穴。治脏腑及肾经的主要疾病。通膀胱,利尿,治疗女士的阴道搔痒,不孕症。男士的阴囊湿疹。
俞府:胸口中线旁开三指。调动肾经的气血。上边气血不足,即肾不纳气,如饥不欲食,女士的梅核气等。按摩俞府穴可得到缓解。同时按摩太溪、复溜。把整个气血都运转起来。
九、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
',9)">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疾病
始于天池,终于中冲,由胸走手。刺激左侧效果最佳。
天泉:腋下横纹两寸。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等。
曲泽:肘横纹中点。治疗很多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调节心血的供应。
郗门: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是12寸,郗门穴在离腕横纹5寸处。急救穴,治疗突发性的心绞痛。按这个穴一定要用大拇指按住,然后手腕转动,才能揉到。
内关:治疗因心理压力大引起的失眠等症状等,可调节心率。
大凌:在腕横纹的中间。可治压力引起的头痛,预防由于心血管淤阻产生的口臭等。
劳宫:是一个大补穴。揉这个穴可使心情放松。
中冲:中指甲内侧。可用指甲掐或用指节咯。是泄心火的要穴,治口疮
小贴士:推天河水,从腕横纹到肘横纹的中点(推时从劳宫起,推300次),对内热性小孩发烧,不出汗等症状有缓解作用。成年人心里烦躁也可以推。虚寒体质的小孩不能用。
十、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
',10)">
手少阳三焦经主治疾病
主内分泌失调,主情志,主气郁。多按摩右侧效果会更好。
关冲:在无名指外侧指甲旁。要用食指的指节来咯它。防止晕车,
液门:小指无名指交界处无名指这一侧骨缝当中。治疗口干舌燥,夜里口渴的症状
阳池:腕关节的中点。刺激阳池能激发人体阳气,对身体虚寒怕冷有缓解作用。也可艾灸。
支沟:腕关节上3寸。治疗肋间神经痛,气郁不舒等症状,按摩支沟穴还有通便的作用。
翳风:在耳后根。治疗急性耳聋、耳鸣。尤其是急性耳聋、耳鸣有很好的效果。
丝竹空:防治黄褐斑、鱼尾纹的产生。
十一、足少阳胆经循行图
',11)">
足少阳胆经主治疾病
胆主决断,帮人决断谋虑,使人心情舒畅。
童子缭:在鱼尾纹旁边。主治眼疾,对青光眼,眼压过高,眼睛胀痛有治疗作用。
率谷:耳尖上3至5厘米略微凹陷的地方。治偏头痛。
风池:在发际边凹陷处。对眼睛酸涩,头部眩晕有治疗作用。把眼睛闭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按揉风池穴,按的方向是奔鼻子的位置。
肩井:大拇指贴在脖子然后把手弯成弓型中指点的肌肉的位置有一个凹陷就是肩井穴。主治痛症。对头痛、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等上半身痛均有缓解作用。
京门:肋骨边沿,肋骨和肉交界的地方,用手点一点就会有一个特别痛的点,这个点就是京门穴。是肾经的发源地。刺激京门穴起到调节肾气的功效。对肾虚、腰痛有缓解作用。
带脉:手贴脸部,肘尖下3寸。治疗妇女肥胖,预防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
风市:站立起来中指点的地方。用拳头的指节来敲打它。是一个很敏感的穴位。是治疗一切皮肤急症的要穴。对风症(如吃海鲜引起的疹子),拘挛有缓解作用。治疗一切斑疹,疔疮,皮肤搔痒等皮肤病。
阳凌泉:膝盖外下方有个骨头,贴着骨头边沿。光揉效果不好,一定要拨动它。对中风,脑血管后遗症等筋病有治疗作用。能预防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小儿多动症。
光明:外踝上5寸。防治眼疾,经常按摩可使眼睛明亮。
丘墟:贴着外踝。可治疗和预防腿抽筋、经常崴脚的症状。对治疗肢体和腑脏的各种炎症有很好的效果。(如眼睛发炎,中耳炎)胆经的穴位不太好找,可用指节来敲。从上往下敲。
十二、足厥阴肝经循行图
',12)">
足厥阴肝经主治疾病
肝经三大功能:
一.肝主疏泄,抒发宣泄情志;
二.肝主藏血,储藏不用的血;
三.肝主宗筋,男性生殖问题。
太冲:大脚趾和二脚趾指缝之间上面1寸。揉太冲穴可以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有宣泄作用。是肝经的原穴。和行间一起按效果最好。
行间:大脚趾和二脚趾指缝之间。配合太冲穴向行间方向推,可起到消除肝脏郁积的作用,使肝血源源不断地供到心脏。
蠡沟:内踝上5寸。一,治疗女性阴道搔痒。二,月经不调,白带不调,月经湿疹。
章门:八大要穴之一。肋骨的边沿,把手贴在脸上,肘尖的位置,就是大概章门的位置。调节五脏协调,敲打它可疏肝健脾,防治乳腺增生,防治妇科病,减肥。
十三、督脉循行图
',13)">
十四、任脉循行图[/url]
',14)">
十五、冲脉循行图
',15)">
十六、带脉循行图
',16)">
十七、阴跷脉循行图
',17)">
十八、阳跷脉循行图
',18)">
十九、阴维脉循行图
',19)">
二十、阳维脉循行图
',20)">
更多医疗保健常识,请浏览“民间偏方大集合 再也不用去医院 ”。
返回顶部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869bf30100gujp.html) - 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及其穴位位置和对应疾病的治疗_月光倾城_新浪博客
*****************************************************************************************************
一种方法即可打通人体全部经络!
一法打通人体全部经络
一打坐,您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
一个人打坐的时候,一盘腿,就可以把气聚集在丹田之下,就跟生了一堆柴火似的,不但肚子这块热,腿也会感觉暖洋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不打坐的时候,能量是分散的,但是你一打坐,就把能量聚集起来了。
积聚自己的能量,然后把它点燃,就是您打坐所要达到的一个功效。
不过,最好是通过自然生火的形式来让能量燃烧,不要加入太多人为的因素,否则反而会对身体产生消耗。有些人非得使劲,一心想用意守住某个地方,结果适得其反。
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旦加入"人为"两个字,它就变得不自然了。那么,我们怎么让身体的能量自然而然地生成呢?打坐的时候,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通道,哪怕这是一条没有用的路,我们也得借助它冲破阻碍,走到有用的地方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这条路的路口。找到了路口,我们就能顺着它找到答案。怎么找呢?有些人觉得应该意守丹田,至少要学会静心。可是这样一般人不仅很难做到,而且未必有效。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简单还很管用的意守办法,那就是身体哪里疼就守哪里。
比如说,你盘腿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静不下心来,而且腿也疼。那么,此时,您就可以定下心来,先找到腿疼的地方,可能疼处是胆经的原穴--丘墟穴,这就说明您的胆经在这一块儿不通了。
那您就先顺着胆经揉一揉,等它不怎么疼了再盘。这时候,您就会发现,自己能盘得比刚才高了。可能刚才还只能单盘,现在就能开始尝试双盘了。
双盘时如果又有一个地方疼。那您再把疼的那条筋敲一敲。这样一来,在盘腿的过程中,您就能把那些不通的经络逐渐打通,而您的体质也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提升。
这些东西就是您自己掌握的,最终会变成您自己的内力。如果打坐时您觉得疼就干脆放弃了,或者今天练一下,明天就不练了,打坐也就失去了它的灵性。
就在这个逐渐打通经络的过程中,您就逐渐开出了一条道路。而所谓的路口,其实就是您不通的地方。养生就是要学会自我修复,这要靠大家"没病找病"才能做到。什么叫"没病找病"?就是没打坐的时候,您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但是一打坐,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
这时,您就自然而然地学会静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本来,您想意守丹田,关注点是在丹田,可身上酸痛使得注意力无法集中,结果越守越乱。可现在您哪里痛就关注哪里,意念也跟着酸痛的地方走。比起守丹田,这种做法就容易得多。当注意力慢慢地跟着一条条经络上的痛处走的时候,您的意念就能集中,逐渐就能开始静心。
到这种程度,再让您意守丹田,就会容易得多。随便守哪条经,您都能轻松做到,因为您已经找到了守经的感觉。相反,要是您不这么做而去硬守丹田,就很难办到。更何况,这时您也会因为没有对比,体会不出什么是静心,什么是杂乱。但是经历过这个对比的过程之后,您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静心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平静地关照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
同样,所谓的意守丹田,也就是让我们学会集中注意力,把意念引到我们所要到的地方去。丹田是活的,如果您要死守着某个部位,那您一定得不偿失。
可以说,凡是您能把气集中的地方,都可以叫丹田,反之都不是。比如有些人学枯木禅,像一根枯木似的呆坐在那里,而且强迫自己去死守某个部位,结果时间一长就坐不住了。其实,这种打坐方式错就错在把人当成了枯木,毕竟,人是会运动的活物,而且丹田也是会变化的。
实际上,通过打坐,我们能迅速发现身体上的毛病,得知自己身上哪些经络不通。发现这些问题后,您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过去,有人一提到倾听内心的声音,就觉得很玄虚。其实,它一点都不复杂,关键在于意念。我们可以先问一下自己:身体会发出哪些声音呢?我们想倾听什么呢?声音是从肚子发出的吗?还是从身体的其他部位?这些都不必急着下结论。
我们只要在打坐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痛的地方,哪里疼"听"哪里,就会慢慢地掌握这种"听"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听"到身体酸痛的感觉,可以"听"到刺痛的感觉,还有气血畅通之后身体十分舒服的感觉。我们可以"听"得特别详细,不管身体有多么细微的变化,我们都能感知得到。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听懂身体的声音,并且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