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存档用不了:教学絮语(6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3:38:41
教学絮语(67)(2011-09-26 22:21:09) 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思想芳菲

从教二十余年,我常常遇到或听到两种类型的校长或教育行政干部:一是虽有地位,却对教育很外行。你与他谈教育规律、教育心得,他听不进,他听不懂。他平时很少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尤其很少看人文方面的书籍。他只是凭自己很肤浅的经验和认识,来管理复杂的教育活动。与这样的校长或教育行政干部打交道,可谓秀人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二是有一定的学问或才华,但心术不正。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他们当干部,决不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决不是出于对真理和美德的热爱,而是出于校长或教育行政干部这个位置,能够给他们带来许多油水。他们热衷于板着脸教训教师,热衷于任人唯亲,他们撒谎不脸红,他们变着法门化公为私。虽然也有校长或教育行政干部的身份,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社会上的贪官恶吏,没有多大差别。在这样两种校长的治校下,一个稍有个性、对教育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教师,要么遭到打压,其才学难以得到展示,要么就遭到同化。对那些未被同化,仍然坚持独立个性,仍然坚持对真善美的热爱,仍然坚持自己对教育规律的探索,这样的教师,我得给予最诚挚的敬意。

高中补习班,有一位英语老师,四十岁未至。当时那个年代,由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不是很好,多数女子不是很讲究打扮。但她不然。她过一段时间,就要烫一次发,把发型弄得很漂亮。县城有好多理发店,但她不在县城的理发店烫发,专门跑到邻县县城的理发店烫发。她说,我们这个县城的理发师水平不行,邻县县城的的理发师水平,才是技术精湛,合她的口味。她说,她烫一次头发要花很多的钱,一个月的工资,为了烫发就用掉很大一部分,但她仍然觉得值。她的衣服,也总是漂漂亮亮,档次不会很低。每次到教室,给学生上课,总是精神振发。她对待学生,也很友善。我们班级的同学,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这位英语教师如此喜欢打扮,最初并不怎么适应,说她有些臭美。但不久,大家逐渐适应。后来,这位教师调到县中教书,一直教到退休。听到她在县中教书期间,也很爱打扮,总是把自己的头发,烫得很好看。是一位充满朝气、富有个性的女教师。

曾经亲历一次听证会,省教育局主办。听证会主题,是三电三模的高考加分应不应取消。参加听证会的代表,有重点中学的教师与学生,有农村中学的教师与学生,有学生家长,有地方教育局的副局长,有三电三模的指导教师,有体育局领导,有大学招生办的教师,有参加三电三模比赛、并获奖的学生。大多数听证会的人,都要求取消三电三摸的高考加分,或者大幅度减少加分分值。他们的理由是,一是现在的社会风气不正,有钱就可以买奖。一位做生意、家庭条件很好的学生家长说道,他认识到许多家长,孩子的成绩不如别人,但由于家长肯出钱,孩子参加全国三电三模比赛后获得一、二等奖,结果孩子为名牌大学所录取。他说这对其他许多勤奋学习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二是对农村中学不公平。因为参加全国三电三模比赛,需要投入更多的师资和财力,在这方面,农村中学的条件,远不如城市中学。三是把中学教育引到错误的道路。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而不应该鼓励学生把那么多的时间,用在参加某个学科的竞赛。大家畅所欲言,敢讲真话,气氛十分热烈。只有参加三电三摸比赛指导的教练、体育局的领导等少数几个人,为三电三摸加分辩护。但在听证会上,这几个人的发言,得不到大家的响应。一位来自某县重点中学的学生,事先还对他所在学校的其他同学,进行调查,然后在听证会上,发表了长篇大论,发言时间至少有十多分钟。这位孩子口无遮拦,直言高考加分的许多弊端,引起其他许多听证会成员的鼓掌。看来,还是孩子更加单纯,期待我们这个社会有更多的公平。听证会分批召开,每一批开半天,参加这次听证会的成员,约有两三百人。吃的东西不错,住的旅馆也很好。一年之后,三电三摸的加分被取消了。看来,那次听证会,取得了积极效果。

我与孙,是大学同学。我在一班,孙在二班,四年间一直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同我一样,孙喜欢读书,也喜欢思考。大学四年,孙写了大量的思想随笔。孙的喜欢读书和思考,不是出于考研,而完全是出于对思想的热爱。有时,我也与孙聊天,谈些人生与社会的问题。孙的许多观点,与我不同。但我赞同孙热爱思考的精神,孙也对我的热爱思考,表示欣赏。大学毕业数年之后,在一次省教育局主办的大型教研会议遇到孙。问他忙吗?孙说:忙。一直在某校担任高三的把关教学工作。那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已获高层认可。到处都是下海经商,许多人通过各种违法乱纪手段,发家致富。孙说到,现在这个阶段,正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为了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许多人赚钱,是不择手段的,这个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今后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此后,又是十多年不曾谋面。两三年前,在大学毕业二十周年同学会上,再次遇到孙。现在孙在教学事业上,已经卓有成就了。同时,孙在经济上,也过着殷实的生活。回忆二十年前的大学时光,孙仍然缅怀那段喜欢读书和思考的日子,说那段时光是纯真的,快乐的,有意义的。但问孙,现在还经常读书,经常思考人生和社会吗?孙说:现在哪有这么多时间思考和阅读啊!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七七八八的事情要干。我理解孙。因为作为一个高中教师,确实忙碌,要花很多时间用于备课、改作、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作为一家之主,他还要处理各种现实生活的问题。但我还是为孙感到几分惋惜。如果孙在教学之余,如果他在忙于生计之余,还能把大学时的习惯继续保持下来,继续思考人生与社会问题,在我看来,当是一件更好的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论语》原文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千余年来,这句道德格言勉励着许许多多中国知识分子。近代东学西渐过程中,这句道德格言又得到伏尔泰、托尔斯泰、爱默生等思想文化巨匠的推崇。十多年前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全体大会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重申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道德格言,指出它应当成为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和无条件的准则,不论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这意味着这句道德格言逐渐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接受,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动人类社会的道德进步。透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我们看到,孔子是把这个人与另一个人放在对等的位置来看待的。你有什么权利,别人也应得到什么权利。谁也不应凌驾在他人之上,谁也不应把别人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强加给别人。透过这句格言,我们看到,孔子认为,人性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而是有深刻的相通之处的。贫困,饥饿,疾病,无知,失去人身自由,名誉遭到侵害,孤独,被别人坑蒙拐骗,等等不良遭遇,你自己不想要,别人同样也不想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是不公平的。这样的人,理应受到社会的谴责。透过这句格言,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并没有把道德当做如何高不可攀的东西,而把它看成一种很平易、很朴素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应该多多思考生活中哪些是自己“所欲”,哪些是自己“所不欲”,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给别人一些帮助,不给别人造成损害,就是道德题中之义,人人可做,人人能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格言,适应于各种职业,各种个人。对政治家而言,他在野时不愿意执政者对自己不民主,同样,他执政时也不应当用不民主来对待别人。对市场交易者,当他以顾客身份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时,不愿意遭到商人欺诈,同样,当他成为商人时,也不应欺诈消费者。对于狱吏,在自己以犯人身份身陷囹圄时,不愿意遭到狱吏的虐待,同样,当他成为狱吏时,他应当善待犯人,尊重犯人的人权。对农民而言,不愿意自己种在田间的蔬菜为别人耕牛所践踏,同样,当他牵着耕牛经过别人的田间时,也不要让自己耕牛践踏别人的蔬菜。对司法人员而言,他不愿意自己成为被告时,遭到法官的粗暴对待、乃至滥用法律,同样,他在担任法官、审判各桩案件时,就应严肃依法办事,不能贪桩枉法、错断案件。总之,任何一个人在采取某种行为之前,都要想一想,会不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带给别人。如果有,那就是不道德的,就应中止这种行为。正如林肯所说:“别去烧别人的房子,这样有朝一日你自己有房子时,就会感到安全”。

一个教研员写道:“有人问我:为什么好多教师见到教研员身份的人都要磕头?我本想告诉他,不是对我们手中掌握的什么学术技巧迷信,而是对他们自己眼中我们手里可发证书的利益迷信。生活之中,仅仅是我们教研员如此吗?社会各行各业,谁不尊重权贵?你的官大一点,钱多一点,想在你手中得到利益,就把你视为贵人,每一次酬客,被拉到高位置就座,不论辈分,不分年龄,真正尊重学术文化的人有几人,可能没有。这是社会病态文化。思考再三,我说道,社会上有一些人还要扮演学术权威,而且要达到一言九鼎,说出的错话也不收回,于是,就错上加错,导致道德沦丧。如一次教研活动,议课老师发表自己意见,说自己不喜欢浓妆重抹的作秀课,喜欢素面朝天的研讨课,没想到权威者批评他说:‘有些老师说喜欢这种素面朝天的课,家常课。但是,如果去参加比赛的话,这种课能拿出手吗?能拿奖吗?要是比赛的话,就得包装。我想说的是,就算让你去,你有这个本事包装自己吗?最近我们参加教学比赛,拿了些奖,说明我们还是可以的嘛。’……这是‘二元竞争’、‘利出一孔’。就拿教师的教学来说,老师总是用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跳坑,从不引领学生做人。由于权威掌握在个别人手里,在基层学校,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研”。这位教研员的文章,反映了当前教研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已经变得庸俗化,变成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教研员给教师发荣誉证书,而教师则向教研员请客送礼。二是一些教研员不尊重教育科研规律,把自己当做学术权威,容不得不同意见,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缺乏平等民主的交流气氛。三是现在的教研活动,已经脱离了它本来的意义,即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而沦为作秀、表演。

从教二十多年,对学生的个性和品德,也有较多的观察。在我印象中,学生有同情心。当我讲到一些弱势群体的不幸时,学生往往会静下来,听得十分认真。一些学生,还会流下同情的眼泪。学生信任教师。许多话,都喜欢与老师说。印象十分深刻的一次,是我大学四年级实习时,与学生们一起秋游,一位女生把自己的家庭不幸,一一说给我听。他们是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知己了。学生有正义感。说到一些人胡作非为,一些学生听了以后,会愤愤不平!学生是讲道理的。有时,他们彼此之间会闹矛盾,对某位教师有意见,或者会表现出对集体和他人的不关心。但如果晓之以理,他们中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消除成见,表现出他们积极可爱的一面。学生珍惜友谊。一次,我看到,一个女生骑车不慎,摔倒了,痛得难受。她的一位同班同学走了过来,为这位女生的伤痛而流泪。直到把这位摔伤的女生送到医院,这位同学才离去。学生有英雄主义,喜欢表现自己乐善好施、勇敢的一面,喜欢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适当引导,也不是坏事。能够促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能够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荣誉感的人。学生好动。整天呆在教室,他们是不习惯的。他们希望给他们时间自由活动。他们喜欢在大自然蹦蹦跳跳。如果他们终于习惯了整天呆在教室,不是他们成熟了,而必是他们那种自由的天性,遭到了不良教育的摧残。

杰克伦敦小说《在甲板的天篷下面》一文,说到一位摩登女性,以一枚金币为诱饵,使几个穷孩子中的一位,怦然心动,终于从甲板跳下数英尺深的海水,海水上出没多只凶恶的鲨鱼。在穷孩子跳到海水的那一瞬间,几只鲨鱼游了过来,孩子顿时被鲨鱼撕咬成碎片。使这个孩子陷于死亡,原因有二:一是摩登女性以一枚金币相诱,对一个穷孩子而言,一枚金币的诱惑力是大的。二,小孩子自身抵抗诱惑的能力较差,为了金币而置生命安危于度外。毫无疑问,两个原因中,摩登女性的诱惑,是最重要的原因。没有她的诱惑,就不会有这起悲剧的发生。我不禁想到,用某种利益作为诱惑,使别人作出错误抉择,这种现象,在教育界不时可见。我经常看到,有许多人,他们的才能更适合于做学问,但单位领导总是给他们这样那样的诱惑:你好好教书,给你一官半职!你好好教书,给你评上中级、高级职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十分优秀的人,也经不起名利的诱惑,放下他的写作与学问,安心于教书。结果他们做学问的最好时光,就这样被浪费了,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杰出学者的,现在却成了无数庸庸碌碌教师中的一个。当前有许多教师厌教。他们之所以厌教,并不是因为工资过低,而是他们认为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存在缺陷,压抑了他们的天性。他们希望我们的教育有所改革。面对这些教师的厌教情绪,一些官员不是想办法去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而是设法增加诱惑的砝码:你按照旧的体制和教育内容,努力教学,就给你评上名师,每年给你几万元的奖励;你再努力一些,就给你评上正高职称。这样做的结果是,确实有许多教师,经不起诱惑,更加努力去教学,但是他们自由的个性进一步遭到摧毁了,心灵将严重萎缩,他们的身体将不堪重负。与此同时,教育领域深层处的矛盾,不但得不到揭露,反而被掩盖了,使我们子孙后代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我强烈呼吁,不要以名利诱惑人们!名利可以给人们一时的热情,但毕竟是一种辅助、而不是根本的激励手段!“重奖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不是万能的。重奖奖不出热爱真理的人。重奖奖不出有爱心的人。重奖奖不出一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过于迷信名利杠杆的激励作用,实际是相信人性自私的表现。它歪曲了人性,不能不造成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堕落,不能不造成人们精神境界的降低,也必定不能使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就教育事业而言,要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固然要适当改善广大教师的经济处境,但归根到底,要靠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进行深刻的改革,要靠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对真理和美德的热情!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