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辰超生日:道家三宝与儒家三宝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4:43:48

道家三宝与儒家三宝之四

(2009-02-03 21:39:31) 转载▼标签:

宗教

仁爱

宇宙意识

三宝

孔子

杂谈

分类: 杂谈

 

 

 

 

        泛爱众,而亲仁。

 

 

 

 

 

 

 

 

老易(易中天)认为儒家的仁爱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亲亲之爱,恻隐之心,忠恕之道。仁爱有内外两层意义,仁是人在宇宙意识觉醒过程中所生发的善心,是在社会意识觉醒之后所产生的正义之感。这种善心和正义之感施之于外就是爱,具体的体现为义、礼、智、信,所以说孔子虽不言爱,而爱在其中。只不过他老人家不愿赤裸裸的说出来罢了,“泛爱众,而亲仁”,他老人家还是说出来了。有人问孔子的仁爱思想来源于哪里?下面就谈一谈我的浅薄见解。

孔子仁爱思想的现实基础。孔子不满于他所处的时代,称他所处的时代是乱世,是无道之世,礼坏乐崩,人心不古,小人当政当道,横行天下,诸侯大夫之间为争名逐位、争权夺利不断发动战争,君子如儒丧家之犬,到处碰壁,无处施展抱负。他多么渴望仁人圣贤出来治世,实施仁政,让百姓安定,让天下和平。天下无道,诸侯不仁,使他更加向往仁爱的社会。不仁思仁,乱则思治,这就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现实基础。

孔子仁爱思想的文化基础。残酷的现实让孔子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从《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经典之中透视出了仁政、仁道,从古文化的研究和阐发中寻求到了治邦安民的仁爱思想,从尧、舜、禹、商汤、文王、伯夷、叔齐等先贤志士身上,悟出了仁爱思想可以安邦兴邦的历史事实。他要用先圣的仁爱思想,治世方略,来拯救世人,复兴世道。并从古文化的研究中总结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见仁思慕,见贤思齐,他要以必生致力于仁道追求,忠实于仁德修养的实际行动来拯救他所处的社会。他坚信无道过后必有仁道,无道废则仁道兴,人类社会就是在有道与无道、仁与不仁中轮回的。仁道必兴是孔子坚定的信念。所以他在乱世中不退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忠于仁而恕于人。孔子毕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述而不作,甘愿做文化的传承者,仁道思想的传播者,觉悟后人的大使者。

孔子仁爱思想的哲学基础。《易经》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据说孔子非常喜欢研读《易经》,那时的经文刻在竹篾上,并用牛皮经子串连捆绑,他老人家废寝忘食,反复阅读,以至于捆绑经书的牛皮经子就折断了三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故事。孔子从天道的阴阳中看到了人性的善恶,并说天道是人性善的根源,又进一步阐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到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他认为天德法则中就包含着仁爱的本性。这是圣人社会意识觉醒后上达宇宙意识的跃迁。孔子的一生也同样经历人生意识的觉醒(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社会意识的觉醒(四十而不惑)、宇宙意识的觉醒(五十而知天命),自然意识的觉醒(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四个阶段。孔子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一生是不断觉悟的一生,是觉悟众生的一生。是致力于觉悟仁、忠实的实践仁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