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优质商家:公选考试,公开选拔党政领导考试教材之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9:49:08

第一章 中共党史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

中共党史部分是一些史实问题,因此新大纲针对本章的修改并不大,主要是增加了党的十六大内容。从目前各地出题情况来看,中共党史所占比重并不大。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和判断题,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关键历史事件上,包括其原因、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等等。复习中共党史,应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史等内容来综合理解,这样有益于全面掌握该几部分的内容。另外,复习本章内容,还应注意对部分知识点的排除,一般来说,考核要点主要是一些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事件。

知识点详述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一、五四运动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1.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上不顾与会国中国的请求,决定将德国战前在山东霸占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北京十多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于1919年5月4日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并火烧了曾参与同日本进行有关“二十一条”谈判的前外交次长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但却迅速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6月5日开始,上海、天津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形成了波及全国22省100多个城市的,有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最终赢得了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卖国官僚职务和中国政府出席巴黎和会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签字的胜利结局。

2.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在不断壮大。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200余万人。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潮蓬勃兴起。

1919年5月起,《晨报》副刊、《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广东《新中华报》等纷纷登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1920年初,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相继发表了《谈政治》、《马克思主义学说》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并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

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和推动下,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也开始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和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周恩来在天津主编《觉悟》和创办觉悟社、挥代英在武汉主办《武汉星期评论》和建立利群书社,都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一时形成了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为中心的新的思想运动,全国出现了几百种进步刊物和许多进步社团,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论争。第一次是有关问题与主义,即是应当采用实用主义的渐进改良方法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应当采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方法从根本上改造社会之争;第二次是有关社会主义,即在中国能否马上实行社会主义和怎样实行社会主义之争;第三次是有关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争,即如何看待个人与团体、自由与秩序、革命与专政、平等与平均等问题的论争。通过论争,使先进分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革命的方向,也使一批倾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派别的界限,从而跨入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列。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最早酝酿建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1920年2月,李大钊在陪送陈独秀离京赴沪的途中,两人交换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并相约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活动。4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了解中国革命的情况。维经斯基在北京和上海分别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讨论了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并具体帮助陈独秀等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随后,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等在广州,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张申府、周恩来等在法国,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也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经过共产主义小组的准备工作,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熹、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日本的周佛海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也列席了会议。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大会还通过了党的第一个决议,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大力发展工会组织。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熹、李达三人组成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党的一大的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有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全新式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工作重点放到发展工人运动方面。1921年8月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自1922年初到1923年2月,全国发生上百次罢工,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这些罢工主要有苏兆征、林伟民领导的香港海员罢工;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罢工;邓中夏、罗章龙、邓培领导的开滦煤矿罢工;中共北方区委领导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中共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伟大力量和共产党员英勇坚决、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大大提高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政治威望。同时,斗争的实践也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斗,而没有强大的同盟者,是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的。这种认识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投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工作。1923年3月,由于“二七”大罢工失败的惨痛教训,党加快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步伐。为了正式确定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建立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大大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它有利于党从工人运动失败的低潮中走出来,去开拓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民党改组与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自1922年9月起,孙中山组织研究国民党改组计划,成立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国民党改组方案起草委员会。1923年11月,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160多名代表中有20多名共产党员。这次大会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

(1)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大会审议并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的三民主义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中强调了国家的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会后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这一经过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也被称为“新三民主义”,它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纲领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

(2)事实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会议通过了允许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得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的章程条文;决定大力吸收工农分子加人国民党,积极开展农工运动,扶助工农革命团体的发展。

(3)按照国共合作的精神选举了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在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10人分别担任了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占全体委员人数的1/4。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和随后兴起的国民革命的领导者。

2.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高涨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北伐军分为西、中、东三路。西路军先头部队于5月起即进军湖南,8月下旬在汀泅桥、贺胜桥大战中歼灭吴佩孚主力,10月10日攻克武昌。其间,叶挺独立团作为先头部队的一部分和首登武昌城头的部队,建立了重大功勋,该团所属第四军被誉为“铁军”。中路军于9月进军江西,攻占南昌不久复失守;11月上旬在南得路一带歼灭孙传芳主力,占九江、南昌。东路军于10月上旬出击,一举攻占福建各地。与此同时,受到奉直军阀压迫的冯玉祥在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帮助下,于1926年9月率国民军在五原誓师,加人国民革命军,n月下旬占领西安。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下令定都武汉。此后,北伐军继续推进,西路进入豫南对奉军作战;中路和东路于3月下旬进占上海、南京。至此,北伐战争取得了前一阶段的重大胜利。

北伐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全国范围反帝斗争和工农运动的高涨。1927年1月,汉口和九江发生了收回英租界的斗争。从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从1926年秋到1927年春,两湖和江西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由共产党员担任领导的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举办过6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干部。各地农会领导农民向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开展减租减息、清算罚款斗争,有力打击了农村的封建势力,显示了农民的伟大革命力量。

3,大革命的失败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国民革命的形势发生变化。帝国主义者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并且相继发生了英国军舰炮击北伐军和民众,造成1000余人伤亡的“万县惨案”和英美军舰炮击南京,造成2000余人伤亡的“南京惨案”。蒋介石一面争取帝国主义势力的理解和支持,一面违背国民党中央决议,要求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改迁南昌,挑起“迁都之争”,同时,加紧反共和破坏工农运动,进而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政变,袭击工人纠察队,镇压游行工人,并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的“国民政府”,公开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与此同时,陈独秀等人继续对反共势力实行妥协。1926年12月陈独秀在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上提出,使统一战线面临破裂的主要危险是民众运动日益向“左”和国民党军事领袖日益向右,主张大力扶助汪精卫,同时推动蒋介石“左”转和纠正共产党及民众运动的“左”倾。这些主张表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已经形成。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中共在武汉举行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仍选举他担任中央总书记,而且未能针对挽救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1927年5月13日、21日,武汉政府区域内相继发生夏斗寅、许克祥叛变。6月,政治态度发生了变化的冯玉祥先后在郑州和徐州分别和汪精卫、蒋介石讨论蒋汪合作,共同反共。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与共产党决裂。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党虽然后来继续北伐,但是,它投靠帝国主义,成为新军阀,建立专制政府。因此,革命终归失败。

革命失败的原因是: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②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犯有若干脱离实际的错误。

革命虽然失败了,仍具有重大意义: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远比辛亥革命深刻得多、坚决得多的勇猛冲击;它大大唤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觉悟,把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年轻的中共党人在革命中站在斗争最前列,不怕牺牲,英勇拼搏,成为开拓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主要力量。

二、八七会议与土地革命的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和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消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这对扭转党内的悲观情绪和思想混乱、整顿党的组织有重要作用;毛泽东等人在会上就农民土地、武装斗争等问题做了发言,毛泽东明确提出党在“今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根据新的形势,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赣粤等省份发动农民秋收起义。会议通过了《告全党党员书》等重要文件,选举了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

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始实现中国革命向新的发展阶段的转变。会议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已经开始滋长的“左”倾情绪。

从八七会议到六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分别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但起义军退出南昌后,转战两个月,最终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广州起义仅坚持三天,亦被镇压。秋收起义在毛泽东领导下,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将部队转移到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

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由于受到坚持“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以占领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结果遭到强大敌人的围攻,受到重大损失和失败。其中只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攻打浏阳等县城受挫后,改变了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主动转移到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在那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受到党内外有“左”右倾思想的人的反对和怀疑。为了回答种种疑问,从1928年10月开始,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1936年一1939年,毛泽东通过进一步总结经验,又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完善了这一道路理论。

毛泽东在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中,首先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其可能性是:中国是一个被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有一些受大革命影响、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有相当数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有党的正确领导。其必要性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外无独立,内无民主,只有进行武装斗争,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反动统治力量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其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也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朱德、周恩来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条道路理论的形成,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从1928年一1930年,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它各地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也迅速得到扩大。到193。年底,红军发展到10万人,建立了大小15块革命根据地。这就成了蒋介石的心腹之患。从193。年12月到1931年4月、7月,蒋介石先后调集了10万、20万、30万兵力,进行了对以井冈山中央革命根据地为重点的三次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指挥下,红军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方针,并逐渐形成了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先后共消灭敌人7万多人,取得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3年2月,蒋介石又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采取了毛泽东制定的红军的正确的作战原则,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3年9月,蒋介石再次调集50万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在这之前,中共临时中央已由上海迁到瑞金,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在政治上缺乏实际斗争经验,不注重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只知道照抄照搬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革命的某些经验;在军事上,他们根本不懂军事,一切听命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而李德也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到根据地后,极力排挤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权,撤消了毛泽东红军总政委的职务,完全否定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其结果,红军作战屡遭失败,损失惨重,根据地也越打越小,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被迫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开始长征。

五、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由于“左”倾领导人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红军损失惨重,人员锐减。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了“左”倾领导者的军事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多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中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1931年9月以来出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负责人博古,负党中央总的责任,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l)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在极端紧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生死枚关的转折点。

(2)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召开的,表明中国共产党已能自己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从此,共产党和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了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越过雪山、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吴起镇,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另一部分红军在张国蠢错误指挥下历经曲折,后经朱德、任弼时等人的努力工作,亦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与先期北上的红军会师。红军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围剿的彻底失败,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并且广泛宣传了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为抗日战争和后来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六、瓦窑堡会议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4个月后侵吞了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初,日军突然袭击上海闸北中国驻军,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同年3月,日本政府扶持清朝废帝溥仪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日军占领山海关、承德,分兵进犯长城喜峰口等要塞,矛头直指北平、天津。1935年,日军迫使国民党地方政府官员与之签定了掠夺河北、察哈尔两省主权的《秦土协定》、《何梅协定》,又策划了旨在将华北与中国领土分离的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制造了华北事变。

针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新形势和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这一策略总路线作了精辟阐述。决议和报告指出: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就迫使一切不愿当汉奸亡国奴的中国人民起来参加抗日民族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是坚决抗日的基本力量,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有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其另一部分可能保持中立态度。地主买办阶级由于其依靠不同的帝国主义“主子”,也有一部分会参加抗日。因此,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会议还对党的政策作了若干调整,并明确提出了中共要在抗战中加强组织建设,争取实现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路线,保证了党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七、延安整风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为整风运动的开展作了思想动员。1942年春开始了全党普遍整风后,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报告,明确提出了整风运动的任务、方针和方法。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只有反对主观主义,才能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整风运动的方法是通过学习,采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召开,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它使全党掌握了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战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还创造了解决党内矛盾的好形式、好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八、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1.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报告。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三个方面:

(1)总结了党领导民主革命,特别是领导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领导抗日战争彻底胜利的纲领和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通过了新党章。新党章有三个特点:第一,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第二,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第三,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3)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在随后进行的七届一中全会上,选出13名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还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代表大会,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20多年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政策,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组织基础。

2.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1945年8月,随着中美英三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的发表、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两颗原子弹及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8月9日,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立即向日伪军发动猛烈反攻,解放县以上城市150余座。8月14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向盟国代表签署投降书。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l)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它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结束了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奋起的历史转折点。

(3)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和转折点。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人民革命力量经过艰苦斗争的考验得到重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有着120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着120万人的正规军和220万民兵,建立了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1亿人口的19个解放区。这一切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九、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作出了相应的决议。毛泽东的报告主要内容是:①指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最后夺取这个胜利的方针。②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③阐述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后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党在各方面的政策。④估计了革命胜利后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制定了党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政策,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蓝图,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报告的内容,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的思想基础。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十、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先进的革命政党的坚强领导。在五四运动后30年的中国革命斗争中,由于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虽然也经历过许多曲折,但最终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历史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指导。五四运动前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证明,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民主主义等学说都没有能够救中国。只有在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民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新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才夺取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3)必须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坚决依靠农民这个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对资产阶级要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4)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由于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必须通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采取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使武装斗争与其它各种形式的斗争紧密配合。

(5)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由于中国革命所处的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革命主要的是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同时也要争取世界各国革命力量的援助。

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内外形势:

第一,在国际上,新中国一方面得到苏联、东欧与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以及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承认与支持;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却对中国进行封锁、禁运和武力袭扰等破坏活动,成为新中国来自外部的主要威胁。

第二,在国内,人民解放战争虽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还未全部解放国土;人民的中央政权虽已建立,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还有待建立和巩固;国民党溃退时潜伏下来的大批政治土匪、各种特务、反动党团骨干以及各类反动分子,仍在各地进行疯狂的破坏与捣乱,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安全;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未开展,那里的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动员和组织起来,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

第三,新中国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废墟之上的,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文化极其落后。1949年,整个国民经济中,现代性的工业经济只占10%左右,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而国民党统治时期造成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资供应紧缺,投机活动猖撅等情况,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依然存在。

根据上述形势,党在当时的任务主要是:除需继续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并完成民主革命的其他遗留任务外,所面临的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是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最大的努力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以便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面临上述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建国初期,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首先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进行了多方面的斗争。

在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华南、西北、西南进军,完成大陆的解放。到1951年10月,全国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几个海岛外,全部国土获得解放,祖国大陆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多年来所未有的统一。

在政治上,建立和健全地方各级人民政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各地立即摧毁国民党旧政权,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或其他临时人民政权。随后相继召开各级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基本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长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以外国家的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在外交上,本着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积极发展同各国政府与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到195。年10月,新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还同许多国家恢复和发展了通商贸易关系。这样,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形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有利国际环境。

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管理,并稳定物价。新中国刚一成立,人民政府即采取了革命的手段,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牢牢地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同时,这期间还对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残存于中国大陆的1000多家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措施,陆续转归国有,这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1950年3月,政务院又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着重讨论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党的战略与策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提出了争取在大约三年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奋斗目标,阐述了为获得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为此,他提出了全党和全国的任务是有步骤地进行土地改革、巩固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必要的精兵简政、有步骤地进行旧有文教事业的改革、灾民和失业人员的救济工作、团结各界民主人士、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等八项工作。这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斗争纲领。

1950年6月,朝鲜国内战争爆发。不久,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人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中部仁川登陆,不久就越过三八线,侵占了平壤,并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为了维护祖国安全和邻邦朝鲜的独立,全国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运动。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赴朝参战,和朝鲜人民军同甘共苦,团结战斗,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共歼敌109万人(其中美军39万人)。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的胜利,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保卫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又直接地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的同时,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底至1952年5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清除了一批被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腐蚀的国家干部。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对革命队伍的腐蚀,对加强党和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在进行“三反”运动的同时,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违法的工商业户分别不同情况进行了处理,揭露和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行为。“五反”运动的开展,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巩固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并为进一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二、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总路线规定,要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改造非社会主义工业,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使我国的工业不但能够制造人民必需的工业品,而且能够制造为社会主义工业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同时为农业的机械化创造条件。这样,使社会主义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据优势,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还把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视为两翼。总路线规定要把分散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将他们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逐渐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把资产阶级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因此,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发展生产力和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的。

三、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我国从1953年起逐步展开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l)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2年冬,在一些已经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广泛地开展了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第二阶段,从1953年初到1955年上半年,全国以兴办初级农业合作社为中心,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起来。第三阶段,从1955年秋到1956年底,合作化运动进入到建立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评价: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它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五亿农民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伟人的创举。农业合作化运动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逐步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既使农民愿意接受,又避免了农业生产力的破坏;在合作化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团结广大农民共同走上集体化道路。

在合作化运动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缺点和偏差。这主要是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及经营管理混乱等缺点。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和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这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1953一1955年夏,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的阶段。这主要是在工业中采用委托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委托经销、代销等。这些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各种合同在原料供应、产品的生产计划、销售及价格上被国家控制。当时企业的利润分配,实行所谓“四马分肥”即所得税占3。%,工人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方股息红利占25%。这样资本家的利润受到了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有所减轻。但这种企业仍然属于资本家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仍采用资本主义方式,其内部的劳资矛盾依然存在,还不能全部限制资本主义的消极作用。

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是实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有两种,即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由国家投资并派干部同资本家共同经营,企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变成了公私共有,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联系由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外部联系变成企业内部的联系和合作,社会主义成分居领导地位。利润仍按“四马分肥”的原则,但资本家只能按私股所占比例取得红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红利则转为国家所有。因此,这种公私合营的企业可称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按地区每个行业所有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组成一个大的企业单位,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统一管理生产,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计算企业的盈亏,并按清产核资所确定的股份实行“定息”制度,资本家不再参加利润的分配。1956年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过程中,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和相应的赎买形式,从而实现了以和平方式完成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向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转变;另一方面,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了团结资本家,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并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奇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存在着一些偏差和缺点,这主要是公私合营的面过宽,改组过多;后期工作过粗、形式简单;合营后,产品单调,商业网点过少;对许多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有不当之处。

(3)与此同时,国家采取了类似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大致经历了相同的进程,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和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一、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确认,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报告中还提出了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现有力量的具体措施。毛泽东到会并讲话。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会后,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集中200多名专家,编制了1956一1967年全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草案,哲学社会科学远景规划草案等。在全国的知识分子中间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的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提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报告的后五条主要讨论政治思想和文化问题,提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报告的中心思想,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开创了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河,并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准备。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宣布:这次大会的宗旨,就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会提出: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大会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①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④着重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大政方针。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所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6年6月和10月,发生了波兰、匈牙利事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日渐突出。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科学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具体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实际上,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1957年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两个报告的传达,就是整风运动的开始。

1957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中,极少数右派分子乘机鼓吹“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1.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示发布后,广大的党内外群众真诚地提出了许多改进党的思想作风的有益的批评建议,但在其中,却有极少数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煽动一些群众闹事,造成全国性的政治紧张空气。为了制止事态扩大,6月,中央发出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并发表了社论,由此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对于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由于当时党对阶级斗争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采用了错误的“大民主”群众运动方式,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导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斗争中,有55万人被划为右派,其中除了极少数是真正的右派分子外,绝大多数都是错划的,这不仅给他们造成一了严重的个人伤害,也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屡犯扩大化错误的根源。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虽然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但它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作用,忽视了客观经济的发展规律,为全国迅速出现的“大跃进”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会后,各条战线一拥而起,盲目追求生产的高速度发展,追求高指标,并随之带来生产关系上急于向更高形式的过渡,农村中力汗决了农业生产合夜社小社并大社的速度,河南、山东农村开始出现了少数人民公社。不久,毛泽东视察了这些地方,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一个办人民公社的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和干部特殊化为特征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秩序,打击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一次严重失误。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危害,加上从1959年起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从1960年底开始,党中央决定接受教训,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讨论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了全面调整时期。调整首先从农业开始。3月,由毛泽东主持起草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对人民公社的性质、组织、规模、分配原则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对纠正了农村经济政策中的“左”倾错误,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对工业也进行了调整,制定了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其他方面也制定了各种条例,如“科学十四条”、“高教六十条”、“文艺八条”等等,全面调整各条战线。

为了总结经验,统一认识,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有各级领导干部7000人参加,又称“七千人大会”。会议在发扬党的实事求是和民主集中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毛泽东等人都作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会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中的基本经验教训,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着重指出了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尽管会议没有能够彻底改正并从指导思想上清理党的“左”倾错误思想,但它在当时对于全党动员起来战胜困难,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由于党的“左”倾错误没有能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改正,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国内的阶级斗争问题作了错误的判断,断定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必须对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进一步系统化,为“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作了理论准备。

八届十中全会后,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指导下,党中央决定在城乡进行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大规模的阶级斗争。1963年2月,毛泽东又在一次会议上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并决定在农村进行以“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1965年初,中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又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规定了今后的“四清”运动改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就使“左”倾错误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次运动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运动中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打击了不少基层干部,其中提出的整走资派的观点成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口号。

随着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开展了过火的错误的批判和斗争。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先后在对文艺界的两个批示上,对文艺界的形势作了不切合实际的估计,严厉地批评了文化部和文艺界,从而导致发动群众运动和政治斗争来解决文艺问题。在文化部门、文艺单位和全国报刊上,先后对小说《刘志丹》、戏曲《李慧娘》、电影《早春二月》等和许多文艺理论观点,公开进行政治批判。从1964年夏季开始,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到其它各个学术领域,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和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受到不同程度的猛烈批判。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大的错误批判运动,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五、“文化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通知》开始发动“文化大革命”,到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这时主要是摧毁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号召在全国进行夺权斗争,林彪、江青等人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造成全国动乱。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等人在中央的地位。第二阶段从中共九大到1973年8月中共十大。这时主要是党同林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并粉碎了他们企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阴谋。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各方面出现了好转。中共十大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力量得到加强。第三阶段从中共十大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4年毛泽东发现了江青集团的阴谋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1975年邓小平主持了中央日常工作,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毛泽东又不能容许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纠正,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国再度陷入混乱。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先后逝世。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经验教训:①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还存在,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而绝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②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防止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③必须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使全党能够坚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④必须保证党和国家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围绕这个中心,全会着重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

(l)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2)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全会重申了我国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全会强调健全党规党法和民主集中制,建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审查并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要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增选了中央集体领导机构的成员,加强了党中央的领导。

(4)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全会提出,采取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权力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教育工作。这是党确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重要方针的开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使广大干部和党员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健康发展道路,开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的新的革命。所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六中全会。会议的议程是: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于历史问题的决议》;改选和增选了中央主要领导成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①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错误,以及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②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地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③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的前进方向,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意义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三、+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二大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把继续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全面开创新局面的首要任务,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内,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使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要解决好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问题,并必须力争把全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要分两步走,即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人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在经济建设中还须着重解决关于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和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重大问题,做到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大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其特点是: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人;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逐步转向城市;城市经济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迈出了重大的步伐。

农村改革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到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农业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农村中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在1987年(即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的第一年)已经取得明显的进展。

四、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三大在思想上、理论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并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基础,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

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具体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总体目标和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报告指出: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改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

五、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政治局常委,增补李瑞环、丁关根为书记处书记,免去胡启立等三人在政治局和书记处所担任的职务,新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1989年11月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鉴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形成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已逐步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会议接受了邓小平关于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由江泽民担任中央军委主席。这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了顺利交接,这对于保证党的政策的性、稳定性,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六、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开幕大会上,江泽民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十四大报告有以下重要内容:

(1)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十四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十三大归纳了12个理论观点。1990年12月召开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12条原则。江泽民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在这些基础上,十四大报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9个问题。这个新的概括,既坚持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杰出贡献;既已初步形成体系,又需要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是指引全党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

(2)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十四大报告指出:"14年伟大的实践,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有了正确路线必须贯彻始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国际国内风浪,除非大规模敌人入侵,否则就不要改变;重申了邓小平“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论断。

(3)关于改革是党领导的又一次革命。十四大报告阐述了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这不仅肯定了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表明党对改革性质、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改革和革命都有解放生产力、破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任务,改革引起社会深刻广泛的变革,因此,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十四大报告认为,这场革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报告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角度认识改革的革命意义,这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继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之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一新的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十四大是中国共产党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会上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这次会议是在世纪之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确定我国跨世纪的战略部署。为此,会议通过党章,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的总纲,表明了我们党要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会议确定了21世纪前50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即:第一个10年实现力尽筋疲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的跨世纪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成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并以此为标志而载人史册。

八、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大会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经验。认为在这13年中,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党中央审时度势,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归纳为十条,即“十个坚持”。大会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修改后的党章,体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将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大会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了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人判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画了宏伟蓝图,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大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认为,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会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大会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的6个方面的任务,突出强调了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群众路线等问题。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代表大会。大会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了修改后的党章,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准化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是( )。

A.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B.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C,果断地停止了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D.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2.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中央全会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

C.十二届五中全会D.十一届六中全会

3.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D.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武装斗争

5.中国共产党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一切工作指针的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七大

6.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国民革命的影响

C.党的领导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

7.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中,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是( )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俄法革命之比较观》 C.《庶民的胜利》 D.《BolsheVism的胜利》

8.《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翻译者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陈望道 D.李达

9.中共一大的中心任务是( )。

A.讨论确立党的最高纲领 B.讨论确立党的最低纲领

C.讨论确立党的策略 D.讨论正式成立中共的问题

10.中共二大最突出的贡献是( )。

A.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B.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C.通过了党加人第三国际的决议案 D.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

二、多项选择题

1.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是( )。

A.孙中山 B.鲁迅 C.毛泽东 D.邓小平

2.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问题

C.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D,处理好农轻重比较关系的问题

3.1960年8月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李富春 D.刘少奇

4.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有( )。

A.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华南、西北、西南进军,完成大陆的解放,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权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C.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管理

D.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5.1942年中国共产党整风运动的方针是(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团结―批评―团结

C.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D.批评与自我批评

6.1928一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 )。

A.《井冈山的斗争》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反对本本主义》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导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军的力量过于强人 B.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干涉

C.红军军事指挥上的单纯防御路线 D.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被否定

8.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提出的中心口号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拒绝和约签字”

C.“取消二十一条” D.“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9.1920年春,在中国最早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是( )。

A,周恩来 B.李大钊 C.陈独秀 D.毛泽东

1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创建工农红军新时期的武装起义是( )。

A.南昌起义 B.黄麻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三、判断题

1.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在中共二大上。( )

2.毛泽东提出今后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是在八七会议。( )

3.标志我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事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4.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5.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是党的十五大。( )

6.党的十五大载入史册的标志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7.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

8.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任务就是立即消灭资本和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9.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四、问答题

1.简述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2.简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及意义。

3.简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及其意义。

4.简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过程。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5.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6.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和意义是什么?

7.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9.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政治形势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10.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什么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1.试述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1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13.试述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最新概括和系统阐

14.简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的历史功绩。

15.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主题是什么?

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B 5.D 6.A 7.A 8.C 9.D 1O.A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C 3.BC 4.ABCD 5.AB 6.ABCD 7.CD 8.ABCD 9.BC 10.A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