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退款是退到哪里:关于“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讨 11 席 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0:32:22

历 史 专 题

从毛泽东晚年的一些谈话中还可以看出,对于接班人考验和锻炼,也是他发动“文革”的一种考虑。毛泽东认为苏联出了赫鲁晓夫,斯大林没有选好自己的接班人是一个重要原因。自1962年以后,毛泽东越来越感到刘少奇不是可靠的接班人选,需要重新考虑。1966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同外宾谈话时说:“我们都是七十以上的人了,总有一天被马克思请去。接班人究竟是谁,是伯恩斯坦、考茨基,还是赫鲁晓夫,不得而知。要准备,还来得及。”出于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感,毛泽东提出:要年纪小的、学问少的、立场稳的、有政治经验的坚定的人来接班。他一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而中国已长期处于和平环境,怎样使接班人得到大风大浪的锻炼和考验呢?通过“文革”兴风作浪,从中培养和挑选接班人,在毛泽东看来似乎是一条出路。“文革”被说成是一次认真的反修防修大演习,从考验接班人的角度,也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一种考虑。
毛泽东发动“文革”包含着“破”和“立”的双重意向。而在他的哲学思想中,破和立的关系是“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等,总是把“破”放在先头的。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却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位革命家的性格特征。“大跃进”失败后,他把党内的分歧看得越来越严重,把党内和社会上的“黑暗面”看得越来越大,从而产生了危机感。在他的目光中,这个党不行了,要打烂重建;在中国大地上“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在大破中建立起一个纯洁的、完美的理想社会,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树立光辉的榜样。
毛泽东发动“文革”所要达到的社会目标是什么?他所追求的“天下大治”的蓝图是什么样?这在“文革”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中并未提及。《五·一六通知》讲的完全是“破”,而要建立什么,并没有说。《十六条》提出要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但怎么个新法,谁也没有说得出来,仅仅是一堆抽象的口号。因此,探索毛泽东发动“文革”所要追求的社会目标,只能从别的史料中去找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