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投资乐视汽车:曾子问第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00:14:56

曾子问第七

【题解】

本篇的命名,当是取篇首声曹一子问”三字、全篇采取问答形式。除去子游问的一条、子夏问的两条,其余都是曾子发问。曾子,即曾参。他和子游、子夏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等所问,都是出乎常礼的特殊情况,孔子则随宜而答之。后代礼家处置意外事故,往往以此篇为根据。无怪乎王夫之说:“此篇所记,皆礼经之所未备,圣贤补为发明精义以会通于事物之变也。”旧说以为本篇出自《汉书?艺文志》所录《曾子》一书,但也不敢肯定。

【原文】

曾子间曰:“君亮而世子生①,如之何?”孔子曰②:“卿、大夫、士从摄主③,北面于西阶南。大祝裨冕④,执束帛⑤,升自西阶,尽等⑥,不升堂,命毋哭。祝声三⑦,告曰:‘某之子生⑧:敢告b’升,奠币于殡东几上,哭降。众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⑨,不踊,尽一哀,反位。遂朝奠⑩。小宰升,举币⑩。三日⑩,众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大宰、大宗、大祝皆裨冕⑩。少师奉子以衰,祝先,子从,宰、宗人从⑩。入门,哭者止。子升自西阶,殡前北面。祝立于殡东南隅。祝声三,曰:‘某之子某⑩,从执事,敢见。’子拜稽颗哭⑩。祝、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⑥。降,东反位,皆袒。子踊,房中亦踊,三者三。袭衰,杖、奠⑩。出,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于五祀山川叭”

【注释】

①世子:即太子,国君的继承人。

②孔子曰:孔子的回答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始生之日的告殡,第二段是生后三日世子取命之后的见殡。

③摄主:代替嗣君主持国政和丧事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摄主,而由世子主持国政和丧事。今国君死时世子尚未生,故有摄主。这里是以太宰为摄主。

④大祝:即太祝。本书中的“大”字,除了在大小意义上读d。外,其余都读太。裨冕:一种祭服。即头上戴冕,身上穿缔(zhi旨)腻烯服,衣裳上面绣有粉米、精、敝三种图案的礼服。

⑤束帛:捆作一束的五匹丝绸。这里是用作祭祀的礼物。

⑥等:台阶。

⑦声三:孙希旦说:“谓发声告神者三,欲其听之也。”所发之声,大约是感叹之声。

⑧某:指国君的夫人某氏。

⑨众主人:国君的亲属。房中:指房中的妇女。

⑩朝奠:死者既殡之后,每天的早晨和傍晚,死者亲属都要到殡宫去哭,此礼叫做朝夕哭。朝夕哭时还要设奠祭祀死者,叫做朝奠、夕奠。

⑩举币:郑玄注:“举而下,埋之阶间。”币,指上文的“束帛”。

⑩三曰:世子生下三日,应行负子礼(详《内则》),命名则在三月之末。从下文看,世子生下兰日即已命名,这是因为“丧事促遵,于礼简略,不暇待三月也”。

⑩大宗:管理宗庙之官。

⑩少师:负责教养世子之官。衰(cui作擎服解的“衰,均同此,后不复出。

⑩某之子某:下“某”字指世子之名。

⑩稽颗:见《檀弓下》“晋献公之丧”

⑩三者三:跺脚的动作每三次为一节,

⑩奠:指朝奠。

⑩五祀:见《月令》孟春节注。崔):同“编”,孝服。本书中宗人:诸侯的礼官。节注。共跺三节,故云“三者三”。

【译文】

曾子问道:“国君死后灵枢停在殡宫,这时候世子诞生,怎样行礼呢?”孔子回答说\:“世子诞生的那天,卿、大夫、士都跟着摄主到殡宫,脸朝北,站在西阶的南面。太祝身穿裨冕,手捧束帛,从西阶往上登,登上最高的台阶,但不跨进堂内,让在场的人都不要哭泣。然后,太祝长喊三声,向灵枢享告说:‘夫人某氏生了世子,特此察告。’说完登堂,把束帛放在灵枢东面的几案上,哭泣一阵,下堂。众主人、卿、大夫、士、妇女都开始哭泣,但不顿足,尽情地哭了一阵之后,都回到平常朝夕哭的位置。于是举行朝奠。礼毕,小宰走上堂,把放在几案上的束帛等祭品取下,埋在东西两阶之间。第三天,众主人、卿、大夫、士都来到殡宫,站在前天站的位置上,面向北。太宰、太宗、太祝都身著裨冕。少师抱着世子和孝服,太祝走在前面,少师抱着世子跟在后面,太宰、宗人又跟在世子后面。进入殡宫的门,众人都停止哭泣。少师抱着世子从西阶登堂,走到灵枢前,面朝北而立。太祝则立在灵枢的东南角,长喊三声,向灵枢察告说:‘夫人某氏所生世子某,让执事陪同着,特来拜见。’然后少师便抱着世子向灵枢稽颗再拜,哭泣。太祝、太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都一齐哭,跺脚,跺脚三次为一节,共跺三节。众人都从西阶下堂,回到东边的原位,袒露左臂。少师抱着世子跺脚,妇女等人也跟着跺脚,也是跺三次为一节,跺够三节。然后让世子穿上孝服,拿着哭丧棒,举行朝奠。礼毕,走出殡宫,太宰命令太祝、太史把世子的名字遍告五祀及山川诸神。”

【原文】

曾子问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则如之何?”“大宰、大宗从大祝而告于称①。三月,乃名于称,孔子曰:以名遍告及社樱、宗庙、山川。”

【注释】

①称(n1尼)':本指父庙。此指神主。神主此时尚在殡宫。

【译文】

曾子问道:“如果国君的灵枢已埋葬而世子出生,则应当如何、行礼?”孔子答道:“太宰、太宗跟着太祝到殡宫去向神主察告。到了三个月以后,又丢拜见神主,并给世子取名,然后把世子的名字遍告社樱、宗庙及山川诸神。

【原文】

孔子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称①。冕而出视朝②,命祝史告于社樱、宗庙、山川③。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叭道而出⑤。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凡告用牲币⑥,反亦如之。诸侯相见,必告于称。朝服而出视朝⑦,命祝史告于五庙、所过山川⑧。亦命国家五官,道而出。反,必亲告于祖称。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⑨,而后听朝而入。”

【注释】

①告于祖,奠于称:这是互文,应读作“告奠于祖,告奠于称”。祖,祖庙。称,父庙。

②冕:指裨冕。是诸侯朝见天子之服。视朝:听朝,处理国事。

③社樱:王引之认为此二字是衍文。

④五官:诸侯有三卿、五大夫。五官,即五大夫,即小宰、小司徒、小司马、小司寇、小司空。五大夫留守国内,分掌国事。

⑤道:祖道。即出发前祭祀道路之神,祈求旅途平安。

⑥牲币:郑玄说“牲币”当作“制币”,制币即束帛。束帛,见上节注。

⑦朝服:朝会之服。此指皮弃服。即头戴皮弃(如今瓜皮帽,以白鹿皮制成),上身穿素衣,下身穿素积,腰束细带。

⑧五庙: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再加上太祖庙。详《王制》。

⑨告至:返国后的告祭。

【译文】

孔子说:“诸侯去朝天子,一定要在祖庙和父庙设祭察告。然后穿上裨冕听朝,命令祝官史官告祭于社傻、宗庙、山川诸神。然后对留守的五大夫郑重交代一番才动身,出发之前,要举行祖道之祭,祈求旅途平安。祝官和史官必须在五日之内将告祭进行完毕,否则便是违礼。凡举行告祭,都以束帛为供品,返回时的告至也是如此。诸侯之间互访,也必须告祭于父庙。然后穿上朝服听朝,命令祝官、史官告祭于五庙和途经山川之神。同样也要对留守的五大夫郑重交代一番才动身,动身之前,举行祖道之祭,以祈求旅途平安。返回时,诸侯一定要亲自告祭于祖庙、称庙。然后命令祝官史官向出发前曾祭告过的众神举行告归之祭,然后才回朝听理国事。

【原文】

曾子问曰:“并有丧①,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礼也②。自启及葬不奠③。行葬不哀次④。反葬奠,而后辞于殡⑤,遂修葬事。其虞也⑥,先重而后轻,礼也。”

【注释】

①并有丧:指父母或其他亲人同月而死刀

②“葬,先轻而后重”至“礼也”:因为葬是夺情,故先轻后重;奠是供养,故先重后轻。以父母为例,父重而母轻。徐可类推。

③启:启殡。古时死者大硷入棺后,棺枢用柴草泥封,临葬前数日,拆除泥封,叫启殡。不奠:指不为重者(即未葬者)设朝夕奠。因为这段时间内孝子主要忙于葬轻者。

④不哀次:次是大门外的倚庐,孝子居丧时的临时住宿之处。灵枢至此,孝子当哭踊发泄悲哀。今先葬母,父枢尚在殡宫,故孝子不在此处哭踊魏。户、

⑤殡:当作“宾”。辞于宾,谓告诉宾客重丧的启殡日期。卜:

⑥虞:葬后之祭,有安神之意。

【译文】

曾子问道:“如果有两个亲人同月而死,这丧事怎么办?谁先谁后?”孔子答道:“埋葬,先埋恩轻的,后埋恩重的;祭奠,先祭恩重的,后祭恩轻的。这是正礼。从启殡到下葬这段时间,因忙于埋葬恩轻者,所以对恩重者暂不设朝夕奠。出葬时,灵枢经过大门外的倚庐,孝子也不在此哭踊致哀,这是因为恩重者尚停枢殡宫。葬毕恩轻者回来后,为恩重者设奠,然后将恩重者的启殡日期告诉宾客,接着就为恩重者举行葬礼。至于葬后的虞祭,先祭恩重者,后祭恩轻者,才是正礼。”

【原文】

孔子曰:“宗子虽七十气无无主妇。非宗子,虽无主妇可也。”

【注释】

①宗子:大宗的嫡长子,一族之中的主持祭祀者。宗子统领宗男于外,宗妇,具p宗子之妻,统领宗女于内”其角色不可缺少。所以宗子即令已经七十岁,如已丧偶,还应再娶。孔颖达解释说:“此谓无子孙及有子而年幼小者。若有子孙,则传家事于子孙,故《曲礼》断七十老而传’是也。”

【译文】

孔子说:“宗子即使已经七十岁,也不能没有主妇。如果不是宗子,即使没有主妇也是可以的。”

【原文】

曾子间曰:“将冠子,冠者至气?揖让而入②,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内丧则废③,外丧则冠而不醋④,彻撰而扫⑤,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大功、小功之丧⑧,则因丧服而冠⑦。”“除丧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弃服于大庙⑧,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酸⑨,无冠醋。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称,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

【注释】

①冠者:指冠礼中的宾及赞者。宾,指为主人之子加冠的宾,从主人的僚友中选出。赞,宾的助手。

②入:指入称庙。冠礼在称庙进行。

③内丧:同姓的亲属之丧。丧是凶礼。同姓亲属死,也要在庙内办事。冠是吉礼,吉凶不可混杂,故云“内丧则废”。

④外丧:异姓亲属之丧。酸:一种甜酒。这里是指冠礼中的一种仪式,即在三次加冠之后,由宾向被冠者敬醛表示祝贺。

⑤撰:指各种陈设。扫:打扫行冠礼的场地,使之清洁更新。

⑥齐衰、大功、小功:丧服五服依重轻次序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练麻。此言丧服五服之三。见《檀弓》注。

⑦因丧服而冠:冠礼本应穿吉服,加吉冠,现在既已服丧服,就加丧冠,因为只有成年人服丧时才有丧冠。总之,无论吉服加冠还是丧服加冠,都能起到认可冠者已成年的作用。

⑧天子赐诸侯句:此指诸侯、大夫未冠而继位,天子赐以冠服。

⑨冠酸:也是冠礼中的一种仪式,即在三次加冠之后,.由宾向被冠者敬酒表示祝贺。行蘸礼用酒。《士冠礼》:“若不醛则酸,用酒。”参注④。

【译文】

曾子问道:“将要为儿子举行冠礼,被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和赞者已经来到,并且已被以礼相迎让入庙内,这时候主人突然得到齐衰、大功亲属的死讯,怎么办呢?”孔子答道:“这要看是哪种亲属。如果死者是同姓亲属,就将冠礼停止;如果死者是异姓亲属,冠礼可继续进行,但要简化掉由宾向冠者敬醛的节目。礼毕,把行冠礼的各种陈设撤去,把场地再打扫一番,然后按照自己和死者的关系就位而哭。如果被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和赞者尚未来到,冠礼就停止。如果将要为儿子举行冠礼,但还没到选定的日期,主人忽然遇到了齐衰、大功、小功亲属的丧事,那就让儿子按照亲疏关系穿上相应的丧服,到时再加上丧冠。”曾子间道:“加丧冠的人在除丧之后是否还要补行冠礼呢?”孔子答道:“天子在太庙赐给未冠的诸侯、大夫冕服、弃服,他们在回去以后,设奠察告祖宗,然后就穿戴起受赐的冠服。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对冠者行酸礼,而不行醛礼。这说明不须补行冠礼改加吉冠。如果是父亲死后举行冠礼,那么,在冠礼三加之后,要打扫庙堂,向父亲的神主行祭告之礼。祭告礼毕,前去拜见伯父、叔父,然后设宴酬谢参加冠礼的宾客。”

【原文】

曾子问曰:“祭如之何则不行旅酬之事泉①?”孔子曰:成.了“闻之。小祥者②,主人练祭而不旅,奠酬于宾③,宾弗举④,礼也。‘昔者,鲁昭公练而举酬行旅⑤,非礼也。孝公大祥⑥,奠酬弗举,亦非礼也。”

【注释】

①旅酬:个节目众人互相劝饮。但主人、尸和祝不参与旅酬。这是祭祀中的一。但并非任何祭祀都可以进行旅酬,近丧期终了,可以举行旅酬,而小祥之祭,

②小祥:服丧满一年时的祭祀。-

就居丧来讲,大祥之祭,接哀痛尚深,不宜举行旅酬。

③奠酬:奠是“置”的意思,酬指主人回敬宾的酒。宾将主人回敬的酒杯接过来不饮而放置席前,叫做奠酬。

④弗举:不举杯旅酬。

⑤鲁昭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名稠,在位三十二年。

⑥孝公:鲁孝公,鲁隐公之祖父,公元前806~前769年在位。

【译文】

曾子问道:“祭祀在什么情况下才不进行旅酬呢?”孔子答道:“我听说,小祥的时候,主人改服练冠练服,但不举行旅酬,主人回敬宾的酒,宾接过来不饮而放下,不举杯劝饮,这是合乎礼的。从前,鲁昭公在小祥时就举行旅酬,这是性急了点,不合乎礼的要求。鲁孝公在大祥时还不举行旅酬,这是拘谨了点,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原文】

曾子问曰:“大功之丧,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①尸孔子曰②:“岂大功耳!自斩衰以下皆可,礼也。”曾子曰:“不以轻服而重相为乎?”孔子曰:“非此之谓也。天子、诸侯之丧,斩衰者奠③。大夫,齐衰者奠④。士则朋友奠⑤。不足,则取于大功以下者;不足,则反之。”曾子问曰:“小功可以与于祭乎⑥?”孔子曰:“何必小功耳!自斩衰以下与祭,礼也。”曾子曰:“不以轻丧而重祭乎?”孔子曰:“天子、诸侯之丧祭也,不斩衰者不与祭。大夫,齐衰者与祭。士祭不足,则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曾子间曰:“相识,有丧服,可以与于祭乎?”孔子曰:“绍不祭,又何助于人?”曾子问曰:“废丧服,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孔子曰:“说衰与奠气非礼也。以摈相可也⑧。”

【注释】

①馈奠:停枢在殡宫时的祭奠。

②孔子曰:孔子的回答非曾子所问。曾子问的是参与他人之馈奠,孔子回答的是参与为所服者奠。下文的间答还有这种类似的误会。

③斩衰者奠:服斩衰的群臣为之馈奠。天子、诸侯死,世子和群臣皆服斩衰,但因世子是丧主,沉浸于悲哀之中,没有心思顾及馈奠,所以就由群臣包办了馈奠之事。

国大夫,齐衰者奠:大夫元其嫡长子和家臣为之服斩衰,但操办馈奠的事,要由服齐衰者去做,以避天子、诸侯之嫌。

⑤朋友奠:士无家臣,又要避大夫之嫌,所以由服大功的朋友馈奠。

⑥祭:在殡之祭曰奠,出殡之后的奠曰祭。此泛指虞祭、卒哭之祭、小祥之祭、大祥之祭。出殡下葬以后,丧主哀痛渐淡,可以主持祭事,他人特助其执事而已。

⑦洗通“脱”。

⑧摈相:导引宾客和赞礼。摈,通“侯”。

【译文】

曾子问道:“自己正穿大功丧服,可以参加别家的馈奠吗?”孔子答道:“岂但大功可以,从斩衰以下的丧服都可以,这是礼所规定的嘛!”曾子问道:“这样做,岂不是有点轻视自己的丧服而把别家的事看得过重了吗?”孔子答道:“不是这般说法。比如天子、诸侯死了,服斩衰的臣子为之操办馈奠;大夫死了,服齐衰的家臣为之张罗馈奠。士死了,服大功的朋友为之操办馈奠。如果遇上月朔之奠而人手不够.,还可以让服小功、绍麻的人来帮忙;如果人手还不够,还可以让每个人奔回奔跑,身兼数职。这岂不是自斩衰以下的丧服都可以参与馈奠吗!”曾子问道:“身有小功丧服,可以参加葬后之祭吗?”孔子答道:“不一定只有小功可以参加,自穿斩衰以下丧服的人都可以参加,这是礼所规定的。”曾子问道:“这样的话,不是有点轻视丧服而看重丧祭了吗?”孔子答道:“天子、诸侯的丧祭,不是穿斩衰丧服的人还没有资格参与。大夫的丧祭,不是穿齐衰丧服的人不能参与石士的丧祭,因为士无臣下,所以才让兄弟大功以下者参与。”曾子又问道:“对于相识的人,自己身上正有丧服,可以参加他的吉祭吗?”孔子答道:“如果自身有丧服,那怕是最轻的练麻,连自家的吉祭都不可参与,哪里还谈得上参加他人的吉祭呢?”曾子又问道:“脱掉了丧服,可以参加他人的馈奠吗?”孔子说:“刚脱掉丧服就参加他人的馈奠,显得忘掉哀痛太快了,这不符合礼的规定。如果做他人馈奠时的侯相,还差不多。”

曾子曰:“昏礼既纳币①,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孔子曰:“婿使人吊。如婿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父丧称父,母丧称母;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②,不得嗣为兄弟③,使某致命④。’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婿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婿弗取而后嫁之⑤,礼也。女之父母死,婿亦如之。”

【注释】

①纳币:男方向女方交纳聘礼。又叫“纳微”,微,成也,纳过聘礼之后婚事就算定下来了。这相当于今天的订婚。古婚礼分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叫做“六礼”。纳币是六礼的第四步骤,而下文的“有吉日”,则是第五步骤请期,即双方已把迎亲的吉日商定。

②某:指婿父的姓名、官位。

③嗣为兄弟:结为婚姻的代称。

④某:使者名。致命:郑玄注:“必致命者,不敢以累年之丧使人失嘉会之时。”居父母之丧而嫁娶,古人视为不孝,后来被列为十恶之一。

⑤取:“娶”的古字。

【译文】

曾子问道:“婚礼已经进行到订婚之后,连亲迎的吉日都择定了,如果忽然女方的父亲或母亲死了,那该怎么办呢?”孔子答道:“婿家应该派人去吊丧、如果是婿的父亲或母亲死,女方也应该派人到婿家吊丧。如果一方是丧父,另一方就以父亲的名义吊丧;如果一方是丧母,另一方就以母亲的名义吊丧;如果父母不在,就得以伯父、伯母的名义。从男方来说,在料理完葬事之后,由婿的伯父出面向女方致意说:‘某之子不幸遇到父或母之丧,居丧期间,不能和府上结为婚姻,特派我来致意。’女方答应了,但并不敢把女儿改嫁他人,这是正礼。婿除丧之后,女方父母派人到婿家敦请联姻,这时候如果婿还不迎娶,女方就可以把女儿改嫁他人,这也是正礼。如果女方的父或母死,男方也要这样。”

【原文】

曾子间曰:“亲迎,女在途,而婿之父母死,如之何?"孔子曰:“女改服①,布深衣②,编总③,以趋丧。女在途,而女之父母死,则女反④。”“如婿亲迎,女未至,而有齐衰、大功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男不入,改服于外次⑤。女入,改服于内次。、然后即位而哭。”

【注释】

①改服

②深衣衣》。:改出嫁吉服为始丧未成服之服。:古人家居常穿之衣。衣裳相连,前后深邃,故名。详本书《深

③编总:以八寸长的白绢束发。

④则女反:女也要“改服,布深衣,编总”,这里没说,是省文。

⑤次:临时搭的帐篷,用为休息夜宿之所。外次在大门外,内次在大门内。

【译文】

曾子问道:“亲迎的那天,新娘已经上路,如果突然新郎的父亲或母亲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新娘要立即改换服装,穿上布做的深衣,用白绢束发,赶往夫家参加丧礼。如果是新娘已经上路,而新娘的父亲或母亲突然去世,新娘就应立即折回娘家奔丧。”曾子又问道:“如果新郎亲迎的那天,新娘还没来到,而新郎突然有齐衰、大功亲属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新郎不进大门,在外次改换服装。新娘则进入大门,在内次改换服装。然后各就其位而哭。”

【原文】

曾子问曰:时不祭不息烛,礼也。“除丧则不复昏礼乎①?',‘孔子曰:“祭,过又何反于初?”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②。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称,成妇之义也③。”

【注释】

①复:补偿。

②思嗣亲也:念及接续香火。娶妇是喜中有悲之事,因为它关系到人生的繁衍生息问题,故不举乐。

③三月而庙见四句:按《仪礼.士昏礼》云:“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即祭之以菜)。祝告,称妇之姓曰:某氏来妇。”此处即申明其义。“祭于称”,也就是“庙见”。如果舅姑健在,新妇要在亲迎的次日行盟馈之礼,表示新妇将履行供养舅姑的义务。舅姑去世,就以庙见代替蛊馈之礼。

【译文】

曾子问道:“除丧之后不再补行婚礼了吗?”孔子答道:“拿祭礼来说,过了日期就不再补祭,这才合乎礼的规定。婚礼还没有祭礼重要,又有什么理由再补办一次呢!”孔子说:“嫁女的人家,一连三夜不熄火把,是因为念及骨肉就要分离了。娶媳妇的人家,一连三天不奏乐,是因为念及传宗接代、双亲日趋衰老。新娘进门三月,要备礼祭祀公婆的亡灵,祝词中称之为‘来做媳妇’。这样做了以后,才算是正式成为此家的媳妇。”

【原文】

曾子间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祖①,不衬于皇姑②,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婿不杖、不菲、不次③,归葬曾子问曰: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衰而吊,亦如之。”“取女有吉日而女既葬而除之。夫死

【注释】

①不迁于祖:即不朝庙。即出殡时不像通常那样迁枢朝见祖庙,好似生人临行前的与长者告别,就直接下葬。因为未曾庙见,也就无须朝庙。

②衬: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神位之后。皇姑:祖姑。即婆婆的婆婆。

③次:丧次。见上节注。

【译文】

曾子问道:“新娘没有庙见而死,?该怎么力俘”孔子答道:“她的灵枢,出殡时不须朝见祖庙,她的神主也不附在祖姑神主之后,做丈夫的不须持丧棒,不须穿孝鞋,不须居丧次,归葬于她娘家的墓地,以表示她尚未成为男家的媳妇。”曾子又问道:“迎娶新娘的吉日已经商定而新娘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婿应该穿着齐衰孝服前去吊丧,新娘下葬后即可除去孝服。如果是丈夫突然死去,新娘也照此办理。”

【原文】

曾子问曰:“丧有二孤①,庙有二主②,礼与?”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谛郊社,尊无二上③。未知其为礼也。昔者齐桓公函举兵,作伪主以行④。及反,藏诸祖庙。庙有二主,自桓公始也。丧之二孤,则昔者卫灵公适鲁,遭季桓子之丧⑤,卫君请吊,哀公辞不得命。公为主,客入吊,康子立于门右,北面;公揖让,升自东阶,西乡;客升自西阶吊,公拜,兴,哭,康子拜稽颗于位叭有司弗辩也。今之二孤,自季康子之过也。”

【注释】

①孤:指丧主。

②主:指神主。

③尝谛郊社,尊无二上:尝与谛是宗庙时祭,虽合食群主,但只有太祖最尊;郊是祭上帝和日、月诸神,其中以上帝最尊;社是祭众地神,但以后土最尊。

④作伪主以行:详下节。

古时征伐,必载迁庙之主同行,以示是奉先王之命行事。

⑤卫灵公二句:卫灵公卒于鲁哀公二年,季桓子卒于哀公三年,卫灵公不可能“遭季植子之丧”。郑玄认为当是卫出公(灵公之孙),但《春秋》也未记载。此处当是假托之辞。季桓子:鲁桓公的后裔分为三家:仲孙、叔孙、季孙。号称“三桓”。季孙氏自鲁文公之后,世世专鲁国之政。季桓子名斯,是季康子(名肥)的父亲。

⑥康子拜稽颗:按《丧服小记》:“诸侯吊于异国之臣,则其君为主。”据此,卫灵公吊季桓子,应由鲁哀公作丧主。按丧礼的规定,只有丧主才拜吊宾,这里,不但鲁哀公拜,季康子也拜稽颗,这就造成了有两个丧主的局面。‘

【译文】

曾子问道:“丧事有两个主人,庙里有两个神主,这是合礼的吗?”孔子答道:“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宗庙天地之祭,最尊贵的神也只有一个。由此看来,恐怕难说是合理的。从前齐桓公屡次起兵南征北伐,做了个假神主随军同行。等到胜利归来,把假神主藏到祖庙。一个庙里同时有两个神主,就是从齐桓公开始的。一宗丧事而有两个丧主,起因于从前卫灵公来鲁国访何,碰上了执政大臣季桓子之丧,卫君请求吊唁,鲁哀公推辞不掉。于是哀公自为丧主。卫君入吊时”桓子的儿子康子站在门的右边,面朝北。哀公揖请卫君上堂,自己从东阶升堂,面西而立;卫君则从西阶升堂吊唁,哀公拜谢卫君之吊,起立,哭泣;与此同时,康子在丧主的位置上也向卫君拜谢并向灵枢叩头。当时的司仪也没加纠正,就好像这宗丧事是有两个丧主似的。现在丧事有两个丧主,是从季康子的违礼开始的。”

【原文】

一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①?”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②,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亮与去其国,与拾祭于祖,为无主耳。吾闻诸老耽曰③:‘天子崩,国君亮,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拾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桦④。’老聆云。”曾子问曰:“古者师行无迁主⑤,则何主?”孔子曰:“主命⑥。”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称,遂奉以出。载于齐车以行,每舍奠焉,而后就舍。反必告,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乃出。盖贵命也。”

【注释】

①迁庙主:迁入太祖庙的远祖神主。天子七庙,即太祖之庙加上三昭三穆。诸侯五庙,即太祖之庙加上二昭二穆。就天子来说,如果从太祖到今天子还不足七世,那就会出现有的庙里还没有主;如果恰好七世,那就恰好每庙一主。如果超过了七世,庙就不够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太祖庙的神主是永远不迁动的,但其余六庙的神主就要按照昭穆的次序依次往上递迁,其六庙中最高一庙的神主就成了无庙之主,这一无庙之主,以及后来的无庙之主,都要迁到太祖庙里栖身。这就是迁庙主。诸侯悠此刀据皇侃说,随军队同行的迁庙主,是最近迁入之主。

②齐车:即斋车。齐,通“斋”。

③老耽(dan丹):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④哗:清道戒严。

⑤无迁主:指建国不及七世的天子或建国不及五世的诸侯。参注①。

⑥主命:神主的命令。即神主命令的象征物,即下文的“币帛皮圭”。

【译文】

曾子间道:“古时候出兵,必定要带着迁庙主同行吗?”孔子答道:“天子巡守,带着迁庙主同行,将迁庙主载于斋车,表示天子也有所尊敬。现在倒好,天子巡守,带着太祖以下七庙的神主同行,这就搞错了。在正常情况下,天子七庙、诸侯五庙都不会空着而没有神主。庙空着而没有神主,只有在天子驾崩、诸侯去世和出奔、在太祖庙里合祭群庙的所有神主的时候,才会庙空而无主。我听老耽说过:‘天子驾崩,国君去世,则由太祝把群庙的神主统统取来藏到太祖的庙里,这是礼当如此。等到下葬并且举行了卒哭之祭以后,再把群庙之主送回各自的庙里。国君逃难出奔,太宰就将群庙的神主取来同行,这也是礼当如此。诸侯在太祖庙里合祭群庙的神主,就让太祝把其余四庙的神主迎来。凡是迎送神主出庙入庙,一定要清道戒严。’这是老腆说的。”曾子又问道:“古时候出兵,如果没有迁庙之主可以同行,那将用什么神主呢?”孔子回答说:“用神主的命令。”曾子不懂,就又问道:“什么叫做神主的命令?”孔子答道:“天子、诸侯在出行之前,一定要以币帛皮圭作供品向祖庙父庙举行告祭,祭毕,就恭敬地将这些币圭捧出,装到斋车上带着同行。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先祭奠这些币圭,然后才敢休息。回来以后,要在祖庙举行告至之祭。祭过之后,把这些作为‘主命’的币圭收集起来,藏到堂下的两阶之间,然后走出。这样做就是表示尊敬神主的命令。”

【原文】

子游问曰:“丧慈母如母①,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昔者,鲁昭公少丧其母②,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丧之。有司以闻曰:‘古之礼,慈母无服,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乱国法也。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遗后世,无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练冠以燕居③。’公弗忍也,遂练冠以丧慈母。丧慈母,自鲁昭公始也。”

【注释】

①慈母:“慈母”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一是抚育自己成人的庶母。据《仪礼?丧服》,某妾所生之子失母,其父命另一无子之妾抚养他,此子即称抚养他的父妾为慈母。这样的慈母死了,《丧服》明文规定:“慈母如母。”即对待慈母要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应穿三年齐衰孝服。一是家内的女教师,下文孔子所讲的和本书《内则》篇所讲的慈母,就属于这种类型。对于女教师意义上的慈母,因为不是母子关系,所以无月及。

②鲁昭公少丧其母:此与史实不合。昭公生母齐归,死于昭公十一年,其时昭公已三十岁,不可谓“少”。,《孔子家语》卷十谓是鲁孝公事,近是。

③公曰句:郑玄说:“公之言又非也。天子练冠以燕居,盖谓庶子王为其母。”意谓鲁昭公套用先例套得不对。庶子为其母和庶子为其女教师不是一码事。练冠:用煮练得柔软洁白的布做的丧冠。据《丧服》,诸侯的庶子为其生母可以练冠,葬后即除。

【译文】

子游问道:“为慈母挂孝,其规格就同为生母挂孝一样,礼是这样规定的吗?”孔子答道:“这不符合礼的规定。古时候,男孩子的教育,在外边有师傅,在家内有慈母,他们是奉君命教育孩子的,没有理由为他们挂孝。从前,鲁昭公幼年丧母,有个慈母待他很好,等到这个慈母死了,昭公于心不忍,要为地挂孝。有关的人就向昭公报告说:‘按照古时的礼节,对慈母不须挂孝妥现在您要为之挂孝,那是违背古礼和扰乱国法。如果您坚持这样办,那么,我们将把此事记入史册以传之后世,这样一来损失可就大了,恐怕还是不要这样办为好。’昭公辩解说:‘古时候天子也有平常戴着练冠表示为其生母挂孝的。’昭公不忍心不挂孝,于是就头戴练冠为慈母挂孝。为慈母挂孝,是从鲁昭公开始的。”

【原文】

曾子间日;“诸侯旅见天子①,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四。”“请问之。”曰:“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②。大庙火,则从天子救火,不以方色与兵。”曾子问曰:“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曾子问曰:“天子尝、筛、郊、社、五祀之祭③,置篡既陈④,天子崩,后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曾子问曰:“当祭而日食,大庙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接祭而已矣⑤。如牲至未杀,则废⑥。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饭不俏⑦,醋不醉而已矣⑧。自启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毕献而已⑨。”

【注释】

①旅:众。

②各以其方色与其兵:东方诸侯衣青,用戟;南方诸侯衣赤,用矛;西方诸侯衣白,用弩乡北方诸侯衣黑,用盾;中央诸侯衣黄,用鼓。古人认为日食是阴侵阳造成的,所以各以其方色与武器来助阳驱阴。下文的太庙火不是阴侵阳造成的,所以不这样做。

③尝谛郊社:见本篇上文注。五祀:诸侯五祀,天子七祀,大夫三祀,详本书《祭法》。

④薰篡以0gui抚轨):古代盛放祭祀所用谷物之器。方的叫黄,圆的叫篡。这里泛指所有祭品。

⑤接祭:即简捷的祭祀。简化祭祀步骤,迅速结束祭祀。

⑥如牲至未杀二句:牲已杀,则意味神已降临,祭便不可废;牲未杀,则意味神尚未降,故祭可废。、

⑦三饭不俏:尸吃了三口饭之后,祝不再劝尸继续吃够应吃之数。按规矩,士祭则尸九饭,大夫祭则尸十一饭,诸侯十三饭,天子十五饭。

⑧醋(y怕印)不醉:尸食毕,主人酌酒请尸漱口,这叫醋。尸漱过之后,按礼还应当回敬主人,现在被省掉了,所以说“不醉”。

⑨祝毕献而已:按照祭礼的进行程序,主人酌酒酷尸,尸醉主人。主人饮毕,然后酌酒献祝,祝饮毕,主人再酌酒献佐食(佐尸进食者),主人初献之礼才算完毕。现在是已葬而祭,虽然比着既殡而祭可以多进行一两个节目,但因为毕竟还不是吉祭,所以只进行到向祝献酒为止。

【译文】

曾子问道:“众多诸侯一同朝见天子,已经进入太庙的门,但未能把朝见之礼进行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废,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四种。”曾子说:“请问是哪四种?”孔子答道:“太庙失火,日蚀,王后去世,大雨琳湿衣服而有失仪容,在这四种情况下就停止行礼。如果所有诸侯都在场而发生日蚀,那就要跟随天子去救日,救的时候,哪一方的诸侯就穿哪一方颜色的衣服和拿着当方的武器;如果是太庙失火,也要跟随天子去救火,但在诸侯的穿衣和武器方面没有要求。”曾子又问道:“诸侯互相访问,主人已把客人礼让进门,但未能按程序行礼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废,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六种。”曾子说:“请问哪六种?”孔子答道:“天子驾崩,太庙失火,日蚀,王后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大雨淋湿衣服而造成仪容不整,遇到这六种情况,就得中止行礼。”曾子又问道:“天子宗庙之祭,天地之祭,七祀之祭,各项准备工作都已作好,这时如果天子突然驾崩,或者王后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祭祀停止进行。”曾子又问道:“如果正在祭祀的时候而发生了日蚀,或太庙失火,祭礼还要不要继续进行呢?”孔子答道:“在这种情况下,要简化程序,赶快进行。如果栖牲已被牵来但尚未杀,祭礼就应停止。天子驾崩,灵枢未入殡宫之前,不举行五祀之祭,等到灵枢已迁入殡宫,然后举行祭祀。但祭祀的程序要简化,尸入席之后,吃了三口饭,此后就不再劝吃;主人酌酒请尸漱口,尸在漱过之后也不再回敬主人,程序到此就算结束。自启殡到葬后反哭期间,不可举行五祀之祭。葬后虽然可以进行,但也要简化程序,进行到主人向祝献酒就算结束。”

【原文】

曾子问曰:“诸侯之祭社樱,姐豆既陈①,闻天子崩、后之丧、君亮、夫人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自亮比至于殡,自启至于反哭,奉帅天子②。”

【注释】

①姐豆:两种礼器。姐用以盛放牲体,豆用以盛放范酿。这里泛指祭祀所用的一切礼器。

②奉帅天子:遵循天子之法。即上节所言,自初宛到入殡,自启殡至反哭,皆不祭。此后之祭,也应简化程序。详上节。

【译文】

曾子问道:“诸侯的祭祀社稠,所有的礼器已经摆设停当,这时忽然听到天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答道:“祭祀立刻停止。从初死到入殡,从启殡到反哭,这期间”祭与不祭,如何祭,都遵循天子在这种情况下的作法。”

【原文】

曾子问曰:“大夫之祭①,鼎姐既陈,篷豆既设②,不得成礼,废者几?”、孔子曰:“九。”“请问之。”曰:少天子崩,后之丧,君亮,夫人之丧,君之大庙火,日食,三年之丧③,齐衰④,大功⑤,皆废。外丧自齐衰以下,行也。其齐衰之祭也,尸入,三饭不俏,醋不醉而已矣;大功,醉而已矣;小功、绍,室中之事而已矣⑥。士之所以异者,绍不祭⑦;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

【注释】

①祭:指宗庙之祭。

②鼎:礼器。用以烹煮牲体。’篷:礼器。用以盛放果实。③三年之丧:指父母之丧。子为父服斩衰三年,父卒为母服齐衰三年。

④齐衰:齐衰之丧。如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之丧便是。

⑤大功:大功之丧。即大功亲属去世,如堂兄弟之丧便是。以上皆指内丧,即同族之丧。

⑥室中之事而已矣:据《少牢馈食礼》,主人、主妇、宾长献尸,皆在室中进行。所以,所谓“室中之事而已矣”,就是祭礼进行到主人、主妇、宾长在室中向尸献了酒为止。此后本来还应在堂上举行候尸礼,即把尸作为宾客来招待一番,因遇丧而省掉了。从齐衰到绍,关系愈疏远,祭礼的节目愈周备。

⑦练示祭:练不祭,则小功也自然不祭。这样一来,大夫有九种情况停止祭祀,士则有十一种,因为又加上了细麻和小功两种。

【译文】

曾子间道:“大夫的宗庙之祭,各种祭品都已准备妥当,但却不能进行到底,以至中途而废,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孔子答道:“原因有九。”曾子又问:“请问哪九种原因?”孔子答道:“禾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国君的太庙失火,日蚀,父母去世,祖父母、伯父母去世,堂兄弟去世,遇到这九种情况发生,祭祀就要停止。至于外族亲属去世,凡齐衰以下者,祭祀都可继续进行,但也应简化程序。具体地说,外丧属于齐衰亲属者,在祭祀时,尸入室内,吃了三口饭,便不再劝他继续吃,食毕,主人酌酒请尸漱口,尸漱过后便不再回敬,进行到这节目就应结束;外丧属于大功之亲的,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尸回敬主人酒的节目;外丧属于小功、绍麻之亲的,祭祀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到主人、主妇、宾长向尸献酒为止。在这个问题上,士和大夫所不同的是,即使有绍麻之亲在祭祀时去世,祭祀也应停止。但是,如果所祭的祖先与死者已经没有丧服关系,那么祭祀可以照常进行。”

【原文】

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孔子曰:“三年之丧,练①,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②?”

【注释】、

①练:指代小祥。即一周年之祭。

②虚:假。郑玄说:“为彼哀则不专于亲,为亲哀则是妄吊。”

【译文】

曾子问道:“在居父母之丧期间,可以到别人家去吊丧吗?”孔子答道:“居父母之丧,到了小祥的时候,还不和众人立在一起,不和众人一道走路。君子是通过礼来表达感情的,现在你自己正处在丧失父母的极大沉痛之中而到别人家去吊丧哭泣,这种哭泣岂不成为虚假的了吗?"

【原文】

曾子间曰:“大夫、士有私丧①,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川‘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而弗除也。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②,礼也。”曾子问曰:“父母之丧,弗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弗举③,礼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过于制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

【注释】

①私丧:门内亲属之丧。

②殷祭:盛大之祭。此指小祥、大祥二祭。

③过时弗举:礼以饰情,情随时变,时过境迁,情已非旧,故日“过时弗举,礼也”。

【译文】

曾子问道:“大夫、士正在为私亲挂孝,到了可以除孝的时候了,而国君忽然去世,又须要为国君穿斩衰的孝服,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孝服还除去不除去?”孔子答道:“如果是正在为国君穿孝服,就不敢再为自己的亲人穿孝服,因为为国君的孝服重于为私亲的孝服。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原有的孝服是没有理由除掉的。于是乎就出现了大夫、士过了丧期还不能除去孝服的现象。等到为国君服丧期满,才可以为私亲举行小祥、大祥之祭,这是合乎礼的。”曾子又问道:“为父母所穿的孝服,永远不除可以吗?"孔子答道:“先王制定礼仪,错过了时间就不再举行,这是正理。先王并不是不能作出永远不除的规定,问题是人们是否都能做到。既然不能做到,那么还是规定个时限为好。所以君子错过了祭祀的时间就不再补行,这是合乎礼的。”

【原文】

曾子问日何?”孔子曰::“君亮,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归居于家,有殷事则至君所①,朝夕否②。”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哭而反送君③。”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④;士,则子孙行事。大夫内子⑤,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注释】

①殷事:指每月初一、十五向死者亡灵进献食品的祭奠。因为较朝夕奠盛大,故曰殷事。殷,盛大。

②朝夕:朝夕奠。既殡以后,每天早晚各一次的祭奠。

③归哭:服君服而归哭父母。

④室老:大夫家中的总管。

⑤内子:大夫的嫡妻。据《仪礼?丧服》,大夫嫡妻为夫之国君,如儿媳为公婆,应服齐衰。

【译文】

曾子问道:“国君死,灵枢已经停在殡宫,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臣子应该回家料理父母的丧事,但每逢初一、十五举行殷奠时,要赶回国君的殡宫,至于朝夕之奠,可以不回去。”曾子又问:“国君的灵枢已经启殡,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应该穿着为国君的孝服回家哭泣致哀,然后赶快折回为国君送葬。”曾子又问:“国君死,尚未停枢殡宫,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臣子可以回家料理丧事,直到父母入殡,?然后再回到国君的殡宫。家中初一、十五的殷奠,可以回去,至于朝夕奠,就不再回去。大夫家的朝夕奠,由室老代行;士家的朝夕奠,由子孙代行。大夫的正妻,每逢初一、十五的殷奠,也要到国君的殡宫去参加;至于朝夕奠,可以不去。”

【原文】

贱不诛贵①,幼不诛长,礼也。唯天子②,称天以诛之③。诸侯相沫,非礼也。

【注释】

①诛(回垒):罗列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的文字。是为死者议定溢号的重要依据。

②唯:通“虽”。

③称天以诛之:天子至尊,无人敢诛。因此,群臣要在天子死后祭天,以天的名义为天子作诛。

【译文】

卑贱者不能为尊贵者作诛,晚辈不能为长辈作诛,这是礼的规定。虽然贵为天子,也要以天的名义为他作诛。诸侯互相作诛,不合礼的规定。

【原文】

曾子间曰:“君出疆以三年之戒①,以稗从②。君莞入如之何?”孔子曰:”共殡服⑧,则子麻弃经,疏衰,杖④入自网⑤,升自西阶⑥。如小敛⑦,则子免而从枢今入自门,升自昨阶。君、大夫、士一节也。”

【注释】

①三年之戒:死的准备。国君的丧期是三年,所以叫三年之戒。

②裨(P1间:诸侯之棺三重,其最内层叫稗。《檀弓上》:“君即位而为市卑。”

③殡服:大敛至殡时所服之服。郑玄说是麻布做的深衣,头戴布弃,上有麻经,腰续的多余部分散垂着。

④麻弃经:布弃而加环续(环纽是个麻绳圈)。疏衰:即齐衰。孝子本当为父服斩衰,因枢未至,尚未成服,故服齐衰。菲:蒯草编织的草鞋,用作丧展。

⑤入自阀:破墙而入。即《檀弓上》所说的“毁宗”。

⑥升自西阶:西阶是宾客之阶。这意味着对死者已经当作宾客看待。⑦如小敛:指死时离国不远,尸体小敛之后即运回国内。因尚未大敛,故用生前仪式待死者。

⑧免(w色门问):一种丧冠。详见《檀弓上》注。

【译文】

曾子问道:”国君出国要为自己的万一不幸去世作准备,所以带着紧贴尸身的棺材同行。如果国君真的死了,应当如何把概运回来呢?”孔子答道:“给执事人等提供殡服,孝子头戴麻弃续,身穿齐衰,脚穿草鞋,手扶丧棒。灵枢从打坏庙墙的阀口进入,从西阶抬上堂。如果死者是小敛后运回来的,孝子就头戴着免跟在灵枢后面,从大门进来,从东阶抬上堂,其礼数和生前一样。大夫、士死于境外者,其运概回国的礼数和国君是一样的。”

【原文】

曾子问曰:“君之丧既引①,闻父母之丧,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而归②,不侯子③。”曾子问曰:“父母之丧既引,及涂,闻君芫,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改服而往④。”

【注释】

①引:牵引柩车。指出殡。

②封:郑玄说当作“定”(bi。n贬),下棺。下文“既封”之“封”同此。③不侯子:不等待孝子。_因为下棺之后,孝子还要封土、谢宾、谢乡人等,这些活动闻父母之丧者就不参加了。

④改服:孝子送葬父母,穿的是斩衰或齐衰孝服,现在去奔国君之丧,不敢以私丧包至尊,所以要换成始丧之服,即去掉冠饰,露出发笋,用网巾包住发髻,光脚,把深衣前幅的下摆掖进腰带。详见本书《问丧》。

【译文】

曾子问道:“国君的灵枢已经出殡发引,这时候臣子突然得到父母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回答:“那就要先把国君的灵枢送到墓地,下了棺就可以回自己家料理丧事,不必再等孝子封土、谢宾、谢乡人了。”曾子又问:“父母的灵枢已经出殡上路,这时候突然听到国君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答道:‘万先把父母的灵枢送到墓地,下棺之后,就连忙改换服装去奔国君之丧。”

【原文】

曾子间曰:“宗子为士①,庶子为大夫②,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③,祝曰:‘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④。’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摄主不厌祭⑤,不旅⑥,不假⑦,不绥祭⑧,不配⑨。布奠于宾⑩,宾奠而不举@,不归肉⑩。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⑩,使某辞。'”

【注释】

①宗子:嫡长子,为一宗之主。

②庶子:宗子以外之子皆谓庶子。庶,众也。

③上牲:指少牢,即一羊一猪。按礼,大夫祭用少牢‘,士祭用特豚(一头猪)。于宗子之家:因为庙在宗子家。庶子家不得立庙。

④孝子某:孝子,指宗子。某,宗子之名。介子某:介子,指庶子。某,庶子之名。庶子而称介子,名义上好听点,这样似乎就有资格参加祭祀了。荐其常事:进献通常的祭祀。

⑤厌祭:祭祀时不用尸作代表,以食品直接供奉祖先使之饱食。厌,亦作“膺”,饱食。厌有阳厌,有阴厌,详下文。

⑥不旅:不旅酬。见前节注。

⑦不假:不报。假,通“暇”。不暇,祝不代神向主人致祝福之辞。

⑧绥祭:也叫“堕祭”。指由佐食从姐豆上取下当祭之物以授主人或尸,使之祭。佐食但取下而已。郑玄说:“下祭曰堕。”

⑨不配:祝的祝辞中没有“以某妃配某氏”的话。以上的五不,是由于摄主代行祭祀,所以礼数有减省。如由宗子主祭,就无此减省。

⑩布奠:主人向宾敬酒时,把酒放在脯酿的北面。奠,指解,即晒杯。

@宾奠:宾把主人的敬酒端过来,放在脯酞的南面。按常规,下面只要宾一举起此杯,旅酬就开始了。

⑩归:通“馈”,赠送。

⑩宗兄宗弟宗子:这是摄主的话。摄主如与宗子平辈,可称“宗兄”或“宗弟”;如果不是平辈,可称“宗子”。

【译文】

曾子问道:“宗子的爵位是士,而庶子却是大夫,其祭礼该如何进行呢?”孔子答道:“用大夫的礼,备少牢祭于宗子之家,祝辞要说”孝子某代替介子进献供品祭祀。’如果宗子有罪,住在别的国家,而庶子爵为大夫,祭祀的时候,祝辞就要说:‘孝子某让介子某代行祭祀。’凡代替宗子主持的祭祀,就要简化程序,不厌祭,不旅酬,不祝福,不绥祭,祝词中不讲以某妃配食的话。主人向宾劝酒,宾取过酒杯放下,不举杯进行旅酬、祭的末了,也不向来宾分赠祭肉。庶子对来宾致辞说:‘宗兄(或宗弟、或宗子)现在他国,派我代行祭祀,并让我向诸位致意。

【原文】

曾子问曰:“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请问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为坛,以时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宗子死,称名不言孝①,身没而已②。子游之徒③,有庶子祭者,以此若义也。今之祭者,不首其义,故诬于祭也。”

【注释】

①称名不言孝:即在祝词中只称“子某荐其常事”。因为只有宗子才可以称“孝子”。’宗子在,庶子可称介子;今宗子不在,即不可再称“介子”。可比较上节“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句。

②身没而已:庶子死后,其子即庶子之嫡子,祭此庶子即可自称“孝子”,祭此庶子之父也可自称“孝孙”

③子游之徒以下:徐师曾说:“子游之徒”以下的话,不是孔子的话,而是记者的话。此若:此。若,此也。这里是同义词连用。

【译文】

曾子间道:“宗子有罪逃到他国,没有爵位的庶子还留在国内,可以祭祀祖先吗?”孔子答道:“可以祭的。”曾子又问:“请问该怎样祭呢?”孔子答道:“庶子可以在朝着祖先墓地的方向上筑坛,一年四季按时祭祀。如果宗子己死,则可以先到祖先墓地把情况享告一番,然后在自己家中进行祭祀。因为宗子已经不在,所以祭祀就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但不得自称‘孝子’,直到身死为止。子游的那帮学生中,有以庶子身份祭祖的,就是照此道理办事。如今庶子的祭祀,根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成了胡闹乱来。”

【原文】

曾子问曰:“祭必有尸乎?若厌祭亦可乎①?”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祭疡必厌,盖弗成也‘祭成丧而无尸,是疡之也。”孔子曰:“有阴厌②,有阳厌③。”曾子问曰:“疡不衬祭④,何谓阴厌阳厌?”孔子曰:“宗子为疡而死,庶子弗为后也。其吉祭⑤,特牲⑥。祭疡不举,无所姐,无玄酒,不告利成⑦,是谓阴厌。凡荡与无后者,祭于宗子之家,当室之白⑧,尊于东房,是谓阳厌。”

【注释】

①厌祭:见前节注。

②阴厌:厌祭之一。西南角的祭祀。

③阳厌:厌祭之一。在尸未入室之前,将供品放在室内阳光照射不到的在尸出室之后,将祭品放在室内阳光可以照到的西北角的祭祀。

④私:郑玄说当作“备”,声近而误。

⑤吉祭:未成年而死者,其葬后的衬庙之祭属吉礼,不再算丧礼。

⑥特牲:一条牛。祭疡应用特豚,即一条猪为祭品。因为此荡是宗子,升格为特牲。

⑦祭疡不举四句:按《仪礼?特牲馈食礼》,在有尸的祭祀中,“佐食举肺脊(肺和猪脊骨)以授户”,主人向尸进献“所(中祈)姐”(敬尸之姐叫所姐。所,敬也。所姐上盛的是心和舌),设有“玄酒”(玄酒即清水。因上古无酒,以清水为酒。以其色玄,故名),在无算爵之后,祝要向主人报告“利成”(供养尸的礼仪完毕。利”养也。)现在是无尸之祭,祭疡既不备礼,上述节目就统被省去了。

⑧当室之曰:指室之西北角。因为西北角有天窗可以透亮,故称。

【译文】

曾子问道:竺祭祀时非得有尸不可吗?像厌祭那样也可以吗?”孔子答道:“祭祀成年的死者,一定要有尸。尸必须以同昭或同穆的孙辈充当。亲孙子如果幼小,充当尸时可以使人抱着。如果没有亲孙子,可以从同姓的孙子辈中挑选一个。祭未成年而死者,一定要采用厌祭,因为他们还没有成人。祭成年死者而无尸,那等于把他们当作荡来看待了。”孔子又说:“厌祭有两种,一是阴厌,一是阳厌。”曾子间道:“祭荡的礼数简单,什么叫阴厌、阳厌?”孔子答道;“宗子没有成年而死,其他庶子是不能作他的后嗣的。在为其衬庙而举行的吉祭时,用一条牛作牺牲。但因为他是未成年而死,所以不举肺脊,没有所姐,没有玄酒,最后也不报告养尸之礼完成。这就叫阴厌。凡其他未成年而死者,以及死而无后者,都祭于宗子之家,把祭品摆设在室内的西北角,把酒蹲设在东房。这就叫阳厌。”

【原文】

曾子问曰:“葬引至于桓①,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聆助葬于巷党②,及粗,日有食之。老耽曰:‘丘!止枢,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间之曰:‘夫枢,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③,则岂如行哉?’老耽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枢不蚤出,不莫宿④。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店患⑤。’吾闻诸老耽云。”

【注释】

①桓脱 (g如g更):道,路。王念孙认为此句当作“葬既引,至于枢”,即“既”字。

②巷党:党名。

③迟数(s0速):迟速。数,通“速”。

④莫:“暮”的古字。

⑤店(di己n电):通“砧”,临近。此王引之说。

【译文】

曾子问道:“出葬已经发引”柩车已经上路,这时忽然日蚀,礼数有什么变化吗?或者没有任何变化呢?”孔子答道:“从前,我跟着老耽在巷党助人送葬,柩车也已上路,突然发生日食。老耽喊道:‘丘!把灵枢停下,靠着路的右边停放,都不要哭,静以待变。’等日蚀过后,柩车又继续前进。老耽说:‘按礼就应这样做。’葬毕返回,我就请教老耽:‘柩车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日蚀这种现象,谁也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与其在路旁等候,还不如继续前进呢。,老耽说:‘诸侯去朝见天子,每天日出而行,傍晚太阳尚未落山就找个地方休息,并且祭奠随行的迁庙主。大夫出使,也是每天日出而行,太阳未落就找个地方休息。灵枢不可在天亮之前就出殡,也不可到天黑下来才止宿。披星戴月而赶路的,大概只有罪人和奔父母之丧的人吧。刚才日蚀,天空一片黑暗,我们怎么会知道天空不定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星星呢,那样岂不成了披星而行了吗?再说,君子行事依礼,总不能使别人的亲属有遇上灾祸的危险呀。’我听老聘讲的这番话。”

【原文】

曾子间曰:“为君使而卒于舍,礼曰:‘公馆复①,私馆不复。夕凡所使之国,有司所授舍,则公馆已②,何谓‘私馆不复,也?”孔子曰:“善乎问之也!自卿、大夫、士之家日私馆。公馆与公所为曰公馆③。‘公馆复’,此之谓也。”

【注释】

①复:招魂。

②已:通。

③公所为:“矣”国君指定的旅舍。

【译文】

曾子问道:“奉国君之命出使他国,不幸而死于主国馆舍,礼书上说:‘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可是九使者所到之国,该国的接待部门总是要为使者安排住处的,这可以看作就是公家招待所了,那么,所谓‘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怎么解释呢?”孔子答道:“这个问题提得好!住在卿、大夫、士之家叫做私人招待所。诸侯建的宾馆和国君指定的下榻处叫做公家招待所。所谓‘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指的就是这些地方。”

【原文】

曾子问曰‘迩故也。今墓远“下荡①,土周葬于园②,遂舆机而往③,涂,则其葬也如之何?”耽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④,下荡也,孔子曰:“吾闻诸老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⑤?”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疡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注释】

①下荡:据《仪礼?丧服传》,未成人而死曰荡,年十九至十六日长荡,年十五至十二为中荡,年十一至八岁为下疡,八岁以下叫无服之荡。

②土周:即《檀弓上》的“壁周”。烧土为砖,围于棺外,以代替撑。

③舆:抬。机:载尸体的工具。形如老式担架,但不用布,而用绳子交错编织。

④史佚:周成王时的太史,名佚。

⑤何以不棺敛于宫中:按:棺敛于宫中是葬成人之礼。对于下疡,只能用舆机把尸体抬到墓地。

【译文】

曾子问道:“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死后,在园子里挖个坑,坑的四周用砖砌上,然后用‘机’把尸体抬去下葬,这是由于路近的缘故。如果墓地较远,其葬法该怎样办呢?”孔子答道:“我听老耽讲过:‘从前史佚有个儿子死了,年龄也是八到十一岁,墓地较远。、召公对史佚说:“你干嘛不先在家里将尸体成硷入棺呢?”史佚说:“这是违礼的事,我怎么敢呢?”召公就在周公面前讲了此事,周公表态说:“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史佚就照召公说的做了。’埋葬下荡而在家成硷入棺,是从史佚开始的。”

【原文】

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①,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于公馆以待事②,礼也。”孔子曰:“尸弃冕而出③,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

【注释】

①受宿:接受邀请。宿,通“速”,招也,谓预招使来。尸是通过三天前的占盆择定的。受宿必斋戒。

②舍于公馆:为尸是吉事,内丧是凶事,吉凶不可同处,所以要从家中出来,舍于公馆。

③尸弃冕:尸的头上或戴弃,或戴冕。通常做国君祭祀的尸是戴冕,但在尸所代表的国君先祖身份是士时,则戴弃。

【译文】

曾子问道:“卿大夫将在国君的祭祀中作尸,已经接受邀请并斋戒了,这时突然有家门内齐衰之亲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要从家里出来,住在国君的公馆里等待祭祀,这才合礼。”孔子又说:“尸出门时,或戴弃,或戴冕,这要看他这个尸所代表的祖先是何身份而定;卿大夫士在路上遇到尸,都要下车致敬,而为尸者也须凭轼答礼。尸出行,一定有在前开道的人。”

【原文】

子夏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也者①,礼与?初有司与?”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②,殷人既葬而致事③。《记》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④。’此之谓乎?”子夏曰:“金革之事无辟也者,非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耽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⑤。’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注释】

①金革:指打仗,战争。辟:通“避”。

②致事:如今人之请假不上班。

③殷人既葬而致事:郑玄注此句云:“周卒哭而致事。”在有的版本中,此句作“周人卒哭而致事”七字,并且不是注文,而是大字经文,疑是。

④《记》曰二句:这个《i己》,是《礼记》出现之前的《记》。亲:丧亲的哀痛。

⑤伯禽:周公的儿子,封于鲁。有为:有特殊情况。周公死时,徐戎作乱,伯禽无法守丧三年,不得不在卒哭之后就出兵讨伐。这是为了国家利益。

【译文】

子夏问道:“居父母之丧,卒哭之后,就不可拒绝战争的征召,这是礼当如此呢?还是当初有关部门的权宜之计呢?”孔子答道:“居父母之丧,在夏代是在入殡之后就不再上班,在殷代是在下葬之后就不再上班,在周代是在卒哭之后就不再上班,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孝子专心致志地守孝三年。古《记》上说:‘作为国君,不可强迫臣子抛开丧亲的哀痛;而孝子本人,也不可自己忘掉丧亲的哀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子夏又问道:“如此说来,战争的征召不可拒绝这件事是不合礼的吧?”孔子答道:“我听老腆讲过:‘从前鲁公伯禽在卒哭之后就兴兵征伐,那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人,在居父母之丧期间为了私利而从事战争,我就不知其原因何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