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着泳装 melon books:[转贴]中华语词秘史:"风骚"古来不放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5 11:40:11

“牛鬼”、“蛇神”守佛法
“牛鬼蛇神”这一俗语广为人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凡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一概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牛棚”劳动改造。“牛鬼蛇神”从此成了形形色色的坏人的代名词。
“牛鬼蛇神”这一俗语来源于佛教用语。“牛鬼”和“蛇神”分属不同的两种类别。顾名思义,“牛鬼”属于鬼的系统,“蛇神”属于神的系统。“牛鬼”是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名叫阿旁,连称为“牛头阿旁”,出自《五苦经》:“狱卒名阿旁,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法苑珠林》引《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牛头阿旁,以三股铁叉,叉人内著镬汤中,煮之令烂。”可见,牛头阿旁的特点是力大如牛,任务是负责惩罚那些堕入地狱的坏人。
“蛇神”属于“天龙八部”系统中的一种。佛教分诸天、龙及鬼神为八部,因八部中以天、龙二部居首,故曰“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分别是:一天众,即众天神;二龙众,职掌兴云布雨的龙王;三夜叉,佛教的护法神;四乾闼婆,身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管理音乐的神;五阿修罗,专门与佛作对,好战的恶神;六迦楼罗,即大鹏金翅鸟,岳飞就是这种神鸟的转世;七紧那罗,歌神,专门演奏法乐的音乐家;八摩呼罗迦,大蟒蛇神,人身蛇头。“蛇神”即八部最后一部的摩呼罗迦,大蟒蛇神,职责是守卫佛法。

杜牧
最早将“牛鬼”和“蛇神”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是唐朝诗人杜牧。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李贺,诗风怪诞,人称“诗鬼”和“牛鬼少年”。在评价李贺的诗歌成就时,杜牧写道:“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形容李贺的诗歌风格“虚荒诞幻”,简直不像人间所有。但这个词也并没有完全贬斥的意思。
“犹豫”原是两动物
“犹豫”是一个人们常用的形容词,形容一个人迟疑不决的样子。
其实,“犹”和“豫”分别是两种动物。犹,猴属,又叫犹猢,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地描写了这种动物的性状:“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丈,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还有人说犹猢长得像麂子,还有人说“犹”就是长达五尺的大狗。给《史记》作索隐的司马贞引用崔浩的话说“犹”:“卬鼻,长尾,性多疑。”高鼻子,长尾巴,性情多疑,一旦发现有风吹草动,立马爬到树上观察敌情,没有发现什么动静,又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突然又开始生疑,又爬回树上观察……如此这般不停地折腾自己。
豫是一种古象,河南的简称“豫”,就是因为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森林茂盛,盛产古象而称为“豫州”的。不过古象跟今天的大象不太一样,这种象身躯庞大,动作不灵巧,遇事总是摇摇晃晃地拿不定主意。老子的《道德经》说它“豫兮,若冬涉川”,豫这种古象行动就像在冬天涉过河流一样,可见有多么小心翼翼,有多么犹疑不决。
两种动物的共同点都是拿不定主意,所以人们就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容迟疑不决的样子。
“风骚”古来不放荡
在今天的语义中,“风骚”毫无疑问是一个贬义词,而且通常都用于女人,形容女人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古代,至迟在明清之前,“风骚”一直都是一个褒义词。
最早的时候,“风”和“骚”其实是两部文学作品的简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风”即是歌谣之意;“骚”是指屈原的《离骚》,“骚”是忧愁的意思。“国风”是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后人于是就用“风骚”来借指诗歌和文学。
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意思当然就是说李白和杜甫的诗篇到了现在已经不觉得新鲜了,一代代都会有天才出现,各自引领着数百年的文学潮流。
在漫长的语言流变中,到了明清时期,“风骚”一词渐渐引申出风光、光彩,进而又引申出风流放荡,再引申出举止轻佻的意思。这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明清时期的市井社会已经成形,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就日益增长。加上印刷术的普及,大量的通俗话本小说开始涌现出来。同时,市井社会的粗口俚语和不健康的观念也开始影响文学作品。具体到“风骚”一词,“风”的语义中形容男女情爱的一重语义,“骚”的语义中形容卖弄风情的一重语义开始在市井社会的俚语中凸现出来,因此这一时期的通俗小说中大量出现“风骚”的贬义成分,比如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中《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故事中写道:“那老儿虽然风骚,到底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怎能勾满其所欲?”
但此时“风骚”的贬义语义还没有用来专指女性,还是一个男女通用的贬义词。大约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风东渐,女人的主体意识慢慢觉醒,“风骚”一词才开始多用于女性。茅盾在小说《动摇》中如此写道:“金凤姐已经走到跟前,依旧脸上搽着雪白的铅粉,嘴唇涂得猩红,依旧乜着眼,扭着腰,十分风骚。”

“鸳鸯”最早指兄弟
今天的人们只知道“鸳鸯”是用来形容夫妻的,而不知道“鸳鸯”最早却是用来形容兄弟的。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鸳鸯的特性,晋朝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鸳好内思”,说的就是鸳鸯不能落单,否则就会相思而死。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收录的苏武与李陵诗中吟咏道:“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苏武形容自己和李陵以前是像鸳鸯一样的好兄弟,如今却如同参星和商星,一颗在西,一颗在东,此出彼没,永远不能再相见了。曹植的《释思赋》是赠给弟弟的,“以兄弟之爱,心有恋然,作此赋以赠之”,其中写道:“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也是用鸳鸯比喻兄弟。
到了唐朝,诗人们开始用鸳鸯比喻恩爱夫妻。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诗最早使用了这个比喻:“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自此之后,诗人们开始争相吟咏鸳鸯这一爱情的意象。最有名的是温庭筠所作《南歌子》:“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做鸳鸯。”从鸳鸯的这一爱情意象演变出许许多多男欢女爱的意象,比如“鸳侣”、“鸳盟”、“鸳衾”、“鸳枕”、“鸳鸯偶”、“鸳梦重温”等等。
古人为何怕“尤物”
今天的男人们把具有魅惑力的漂亮女人称作“尤物”,一看见“尤物”恨不得立马就据为己有。孰不知在古代,“尤物”是男人们,尤其是以道德高尚自诩的男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
在小篆字形中,“尤”被描绘成植物屈曲生长、受到阻碍的样子,受到阻碍还能继续生长,则显示出它的优异,因此“尤”的本义就是最优异的意思。
“尤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国大夫叔向想娶申公巫臣和夏姬所生的漂亮女儿为妻,叔向的母亲规劝他说“甚美必有甚恶”,然后得出结论:“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意思是尤物的能量足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使人心理和行为统统失衡;如果男人不是有德有义的正人君子,根本不可能镇住这种尤物,祸患也就随之而来了。
在唐朝诗人元稹所作的《莺莺传》中,对“尤物”一词的解释更加详细。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后,为了良心上的安宁,讲了一篇大道理,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尤物”:“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意思是:凡是尤物,不害己必害人。假如崔莺莺嫁给富贵之人,凭着娇宠,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龙,我不知道她能变化到何种程度。过去的殷纣王和周幽王,据百万之国,国家强盛,然而一个女子就让他们亡国了,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成了天下人的笑柄。我的德行不足以胜过妖孽,只有忍情,和她分手。
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惟一能够跟“尤物”相抗衡,能够镇得住“尤物”的,惟有崇高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