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实训室:重庆市委工作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6/27 03:25:57
薄熙来书记在市委三届四次全会上的报告
(2010-04-14 17:47:45)转载
标签: 杂谈
 薄熙来同志在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2009-4-14
这次市委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重庆农村改革发展和统筹城乡试验,加快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同时,向全委会报告市委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三个问题。
一、一年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
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以来,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的决策和要求,围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务实工作,积极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重庆直辖第二个10年的良好开局。
(一)召开“两会”:贯彻十七大精神,确立发展目标,圆满完成换届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市委立即组织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共轮训处以上干部2.5万人,党员130万人。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在总结直辖10年发展的基础上,科学谋划下一个10年的发展。召开“两会”,确立今后5年发展的目标思路,提出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综合交通枢纽、自主创新高地、教育人才高地和文化高地“6个功能”领先西部,优化城乡产业、就业、城镇和区域“4个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上“两大台阶”。
加强对换届工作的领导,营造民主公正的选举风气,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和市法检“两长”,把中央及市委的意图转化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意愿,巩固发展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政治局面。大家一致反映,这次“两会”,作了一个好报告、选了一个好班子、定了一套好思路、有了干事创业的好氛围,为重庆新一个10年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扩大开放: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市委三次全会决定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市委常委会认为,重庆要加快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市委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提出用“三把尺子”衡量重庆发展,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组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活动,率领市级部门和区县主要负责人到长三角、珠三角五省市学习取经,市管领导干部撰写了500多篇考察体会文章;开展“潮涌神州”大型系列报道,通过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系统介绍20个省市、230个县市的改革开放经验,并组织市直委局和区县16支辩论队参加电视辩论;举办首届“开放论坛”,邀请1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为重庆发展献计献策。通过以上系列活动,取得了丰富的思想成果,为扩大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
在此基础上,市委于7月召开三届三次全委会,出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确立了建设中国内陆开放高地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建设交通、市场、园区和高效行政管理4大支撑体系,明确以区县、“两翼”、服务外包、“走出去”为新一轮开放重点,提出围绕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重庆,打造一流开放环境。
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扎实推进。7月以来,先后举办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知名国企、知名民营企业、台湾IT企业等与我市对接的十大经贸活动,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2.4倍,其中南岸、江北、渝北等区增长5倍以上;实际利用内资501亿元,增长82 %,其中城口、渝中、合川、秀山、奉节等区县增长3倍以上;全市进出口总额74亿美元,增长39%,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三)统筹城乡:争取中央支持,加强部市合作
12项政策。制定并上报了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着眼于重庆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提出了12项需要中央支持的政策建议,先后向家宝总理、克强和国强常委、德江和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按照家宝总理的指示,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牵头,中央48个部门、219人组成的国家调研组,分成17个小组,分赴我市40个区县,集中10天时间进行调研,对12项政策建议给予积极回应,并帮助提出了10项新建议。目前这些政策建议基本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同意和支持。
34个合作协议。今年以来,大力推进部市合作,已先后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商务部、卫生部、文化部、民政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林业局等34个部委和单位签定了合作协议,部分合作项目已落实到位。接待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来渝视察指导工作24人次,中央和国家部委领导来渝177批次,均对我市相关工作进行了认真汇报。
8个调研课题。市委针对重庆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围绕推进城乡统筹,确定了探索贫困山区县和少数民族县致富新路子、推进林业发展、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土地流转、解决农民工问题、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实施造地工程等8个重点课题,组织40个部门和单位,抽调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
(四)关注民生:改造危旧房,万人大下访,低保提标
改造危旧房。重庆主城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住着30多年前建的危旧房。市委市政府下决心3年内对全市100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和棚户区进行改造,并提出和谐迁建、让利于民的原则,作为民生工程和环境工程来抓。市政府统筹规划,科学运作,主城各区克服困难,目前已筹资142亿元,完成拆迁2万户、164万平方米,落实安置房3万多套、207万平方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万人大下访。按照中央部署,从7月初开始,集中半年时间,深入开展“万名机关干部大下访”活动。市委加强领导,10名市领导分片分线指导,由市直机关干部200人组成的40个督导组分赴各区县。各区县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接访75000多人次,立足于息访息诉,解决了大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4.7亿元,解决新老信访案件18000多件,其中重点信访老案1000多件,使一大批积压多年、群众反映强烈的遗留问题得以化解。中央交办的第一批69件涉法涉诉、重信重访案件全部办结息诉,第二批99件已办结70%,居全国前列。
低保提标。今年以来,我市城市低保标准每月提高了50—55元,失业救济金标准每月上调160元。推进农村低保,已有78万人获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8.4个百分点,达到85%以上。对近50万贫困住宿学生进行了春季生活补助,对200多万受灾困难群众给予春荒和低温雪灾救助。
解决出租车问题。针对主城区发生的出租车大规模停运,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座谈会和新闻发布会,采取公开透明、面对面商谈的方式予以化解,坚持以改进部门工作、调整利益关系为重点,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完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探索了化解危机的有效方式。目前,新增天然气供气量、打击“黑车”、增设停车站点和公厕等措施正相继落实。
(五)振兴“两翼”:支持区县发展,圆满完成四期移民
区县是全市发展的基础。今年以来,市委集中时间深入渝东南、渝东北地区,逐县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剖析贫困县、山区县、少数民族县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发展特色农业、林业经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脱贫致富的思路和措施。针对“两翼”区县底子薄、能力弱的状况,推出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县城功能、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招商项目库、搭建招商平台、给予财税优惠等多项政策,并设立1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县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的股权投资。为增强各区县对外合作的能力,完善县城功能,市政府给主城外的31个区县各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区县城公共设施的建设,现已启动61个重要项目。筹资50亿元,帮助渝东北、渝东南17个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今年前三季度,渝东南、渝东北地区GDP分别为190亿元、550亿元,增幅达到16.9%和17.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呈现出提速发展的好势头。
今年是三峡工程四期移民决战决胜之年。市委、市政府到库区开展调研,加强工作督导,及时解决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圆满完成四期移民任务,一次性通过国家验收,使三峡工程提前一年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大力解决前期移民中积累的问题。今年以来,库区招商引资协议投资300亿元,新解决城乡移民就业6万人,库区安稳致富迈出新步伐。
(六)抗震救灾:一手抓自救、一手抓援川,对口支援崇州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市委果断决策、迅速行动,调集力量支援梁平县,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近18万人;市政府组织对全市矿山、桥梁、隧道、水库、学校等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安全排查,查出危房近19万栋、4700多万平方米,及时采取排险措施,防止了次生、衍生灾害事故的发生。
与此同时,组织全市人民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后派出各类抢险救援人员约9000人次,搜救幸存人员62人,现场救治伤员2.3万人次,转移受灾群众6000多人。主动请战,收治灾区转运来渝伤员2300多人,占全国转运伤员总数的1/5。向灾区捐款捐物10.4亿元,我市55家餐饮企业、275名厨师,在灾区设立42家“粥棚”,免费供餐83万份,深受灾区人民好评。率先提出并建成近2万套、30多万平方米简易活动板房,帮助解决受灾群众居住问题。抢修疏通17条公路和3座桥涵,运送救灾物资1.3万吨。
响应中央号召,开展对口支援崇州灾后重建,编制规划,建立机制,已向崇州捐赠资金2.2亿元,援助教学设备、救护车、家用电器等急需物资2600多万元。在这次援川救灾中,涌现出了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市公安局特警总队、重庆建工集团、第三军医大学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和先进个人。我市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创造了“九个第一”,充分体现了“巴山蜀水、手足情深”,得到中央领导和各部的充分肯定。危难时刻,重庆人民无私奉献、倾囊相助的重义之风体现得淋漓尽致!
(七)抓发展: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很大,市委先后7次重点研究分析经济形势,把握调控经济的主动权,市政府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年初,针对物价上涨过快、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研究实施财政补贴、扶持农产品生产、增加商品供应等措施,稳定物价。为防止经济下滑,于4月份出台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电煤价差补助、出口补贴等措施,化解不利因素。国务院召开扩大内需紧急会议后,立即召开常委会研究贯彻,提出抓住机遇、逆势而上、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等目标。通过冷静观察,正确判断,上下同心,及时应对,我市经济“风景这边稍好”,1—10月,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155亿元,同比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29亿元,同比增长32.9%;固定资产投资2848亿元,同比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6亿元,同比增长24.5%;一般预算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33.7%。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
(八)抓稳定:搞好奥运火炬传递,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整治
扎实开展平安奥运创建活动。坚持专群结合、多措并举,妥善处置700多件可能影响奥运稳定的重点信访事项,对2300多名重点人员进行稳控。奥运火炬在重庆主城和万州安全顺利传递,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奥组委充分肯定。
为保一方平安,市和区县政法机关密切配合,组织了夏季治安综合整治,80天内成功破获了一批当期和积压的刑事案件,其中毒品案件1130起,杀人、抢劫、绑架、强奸等恶性案件4300多起,公诉犯罪嫌疑人1.2万人。收缴枪支1.3万支、管制刀具近2万把,打掉黑恶势力团伙95个,消除了一批社会安全隐患,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为实现“平安重庆”,市委分别到政法委、高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国安局专题调研,对政法队伍提出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纪律严明、亲民爱民的总体要求。支持政法机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形象”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对全市22个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12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专项教育培训。市高法院推出“四个一律”,市检察院、公安局推出“十条禁令”,全市查究政法队伍违规违纪行为230余起,对违纪违法干警给予严肃处理。
(九)抓队伍:加强培训交流,提高用人公信度,强化基层组织,开展反腐倡廉
落实“314”部署,干部、人才是关键。市委实施了“万名干部开放型经济管理知识培训”计划,举办2期“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强化培训”、3期“招商引资人才专题培训”等13个培训班。全市培训9.9万人。
公开选人用人。在全国率先出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严肃人事纪律等规定,坚持靠制度选人、用人、管人。采取“公推票决”、“四差额选拔”、“干部比选”、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办法,任用市管干部458名,公选干部184名,竞争上岗297名。最近又对12名市管职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干部群众对用人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88.6%,对考核办法的满意率达到84%。李源潮同志批示,要在全国推广重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做法。
推进干部双向流动。今年以来交流市管领导干部186名。选派113名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京津沪粤苏浙鲁闽挂职任职。从全国各地引进725名高层次人才。从区县选派175名干部到市级部门挂职锻炼。“一圈”与“两翼” 共互派200名干部交流挂职。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集中整顿了100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向2021个村每村选派1名大学生任村官,从优秀村干部中公开招录乡镇公务员80名。创新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全市共有103万党员主动缴纳特殊党费1.38亿元。
坚持反腐倡廉,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297件,处分1212人,其中厅局级干部12人,县处级干部140人。严肃查处了影响恶劣的“7·26”和“3·23”等大案要案,王政、蒋勇、梁晓琦、黄云等被绳之以法,起到了祛邪正风的警示作用。
(十)抓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10月,按照中央的部署,市委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局良好,组建了13个指导检查组,59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建立了联系点。举办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70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49000多名。组建宣讲团,巡回宣讲100多场次,听众达12000人。整理汇编了《重庆实践科学发展观100问》等学习教材。确定重点调研课题590多个,210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120多篇。中央指导检查组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市委召开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座谈会,听取全市100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制定了我市人文社科的发展规划。组织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价值取向及西部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课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思想动态调查,发放11万份调查问卷,基本摸清了我市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村文化站(室)建设进展顺利。大力推进文学艺术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累计放映32万场,观众6780万人次,实现了“一村一月一部电影”。
加强传统教育,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唱红色经典歌曲等活动,向全市大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推荐27首经典革命歌曲和18首现代歌曲,组织重大节日歌咏活动,学校、社区和军营纷纷热情传唱,提振了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投入5000多万元,对全市18家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建成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红岩魂陈列总馆,改善聂荣臻元帅纪念馆和赵世炎、杨闇公故居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小学加强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开了体育课和音乐课。
(十一)全面实施“森林重庆”,正式启动“畅通重庆”
制定了森林工程建设规划,出台了森林重庆建设的决定,争取到国家林业局100亿元的资金支持。着力推进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库区生态屏障等森林工程,继大规模春季植树活动之后,掀起秋冬造林高潮。今年8月以来,全市累计造林103万亩;栽植树木8700余万株,其中胸径5公分以上的大树大苗458万株;参加造林人员1000万人次;建设苗圃11.2万亩,培育苗木3.6亿株。争取国家投资24亿多元,市级财政投入相当于直辖10年的总和。
11月又正式启动了畅通重庆建设。为此争取中央支持,调剂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到2012年,全市将投入3000亿元,以确保实现“半小时主城”、“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的目标。
(十二)凝心聚力,各方共谋发展
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市人大制定五年立法规划,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倾力推进城乡统筹、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的立法,制定了《重庆市开放条例》,以立法的形式促开放、保开放。市政府认真贯彻市委决策,围绕扩大开放、城乡统筹、区县发展、危旧房改造、库区移民安置等重点任务,考虑周密,调度有方,操作得力,落实到位,效果明显。市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好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助推发展的生力军,就内陆开放型经济等重大问题开展专题协商;组织830名市政协委员对口助推40个区县。市人大和市政协还争取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支持我市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和12条政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也积极献计出力。比如,农工民主党中央开展的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调研,得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警备区与驻渝部队积极支持地方建设,踊跃参加抗震救灾;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议军会”,为驻渝部队排忧解难,办实事,军民、军政关系更加融洽。市委还分别听取了市总工会、团委、妇联的工作汇报,研究加强群团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调动各方面投身重庆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快农村改革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召开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农村改革发展,再次表明农村工作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农村面积占99%,农村人口超过70%。“三农”工作为历届市委所高度重视。直辖之初,德邻同志就提出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路子。国强同志强调,要集中关注民族地区和三峡库区的民生问题。镇东同志指出,重庆农业要走“三百”促“三化”之路。汪洋同志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对于重庆,“三农”问题是直接关系我市发展的根本战略,特别是令人牵肠挂肚的三件大事:从统筹城乡看,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即便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全市仍有1000万人居住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按目前增长格局,2012年我市城乡收入差距还将由现在的3.9:1进一步拉大到4.4:1,如果我们“统筹”试验的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显然是个大问题。从振兴“两翼”看,关键也在农村。去年,渝东北、渝东南与“一圈”的人均GDP之比为0.91:1:2.37,还有40多万群众生活在不宜居住的高寒偏远山区和陡坡峡谷地带。如果5—10年后这些地方改变不大,我市经济的大格局还将进一步失衡。从库区安稳致富看,三峡移民中,有30多万受地质灾害影响,有15万就地后靠移民人均耕地仅0.3亩左右,其中不足0.3亩的近3万人。库区还有17万低保人员,23万失业人员。只有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才能让库区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是继30年前“大包干”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内容丰富,政策含金量很高,给我市农村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比如,《决定》将承包关系由目前的30年明确为“长久不变”;再如,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如,《决定》明确要求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政府土地收益对农业投入、对中西部农村公益性项目投入;再有,《决定》还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为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下乡敞开了门。上述种种必将带来新一轮农村发展的高潮。
本次全委会出台的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对今后我市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正其同志刚才对《决定》作了说明,这里着重强调农村发展的两大改革、四个体系、六项建设。
(一)推动两大改革
深化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在土地和林权改革上重点突破。
一是土地改革。中央关于土地承包“长久不变”的实质,就是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要尽快搞好土地颁证确权,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要加快建立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多种形式流转承包经营权,发展现代农业。2012年,我市土地规模经营要由目前的15%提高到25%,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3000元。要严格执行中央的“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推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设立市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开展地宗交易和指标交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率先完善配套法规。坚决守住3200万亩耕地红线,确保1100万吨粮食不减产。
二是林权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耕地向林地、由农业向林业的延伸和拓展。重庆3/4的幅员面积是山地,1000多万群众住在山上,因此山区林业关系全市1/3人口的生存致富。目前全市林地面积是耕地的1.9倍,但产值只有农业的6.1%,林业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发展林业的空间很大。深化林权改革,就是要调动起千家万户上山种树的积极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2009年底前,要对所有集体林地确权发证,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建立和培育林业要素市场,尽快完善采伐、流转、抵押、保险、补偿等配套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森林重庆”建设,通过林业领域的改革与开放,释放出林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巨大潜能。到2012年,林业总产值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林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翻一番。
(二)构筑四个体系
落实以人为本,必须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看病贵、上学难、养老犯愁、消息不灵”的问题,抓好教育、卫生、社保、文化信息四大体系建设。
一是教育体系。农村发展说到底要靠教育,没文化搞不了现代农业。目前65%的农民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近70%的留守农民看不大懂化肥、农药、农机的使用说明。全市外出农民工中有400万从事建筑、保安、棒棒、家政等行业,年均纯收入仅4000—5000元。这与浙江走出的400万小老板形成巨大反差。到2012年,全市要投入780亿提高农村教育,办好几件大事。一要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实施1000所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工程,新建或改扩建890所寄宿制学校。二要逐步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每年选聘1000名师范专业大学毕业生下乡任教。三要在全国率先普及高中教育,初中升高中比例提高到90%以上。四要推行农村子女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农村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由目前的8.3年提高到12年,培养一代新型农民。
二是医疗卫生体系。疾病是农民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我市农村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1/3;2/3的乡镇卫生院不达标,70%的医务人员无执业医师资格。到2012年,要投入120亿健全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基本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乡镇建成1个标准的卫生院,村建成1—2个合格的卫生室。要抓紧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全面实行持证上岗,防止庸医害命。解决农村医卫人员待遇问题,引导城镇医务骨干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
三是文化信息体系。要让农民耳聪目明,必须丰富他们的文化和信息。到2012年,投入17亿进行文化体系建设,使农村文化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均达到100%;基本实现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争取50%的乡镇有电影放映队,50%的村民小组有文化中心户;全面建成区县、乡镇及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所有自然村通电话、全部行政村通宽带。加强文明乡村、文明农户建设,让农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精神文明,彻底改变“一瓶老酒一壶茶,打牌赌博敬菩萨”等不文明现象。
四是社保体系。将城市的社保机制延伸到农村,是城乡统筹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之举。全市农村低收入人群有160多万,享受低保的不足50%,而且低保标准只有京津沪平均水平的50%。要研究科学合理的补贴方式,到2012年低保受益人口由目前的78万人提高到100万人以上。老有所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体现,我市要在新型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为全国积累经验。到2012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要在目前试点基础上提高到80%。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敬老院503所,2010年前实现全覆盖,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由目前的不足40%提高到50%以上。
(三)抓好六项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在规划和硬件上抓好六项基础性建设。
一是路,县乡村的道路。去年全市乡镇通畅率仅65%,全国排名28位,西部第9;行政村通畅率27.9%,全国排名24位、西部第5。道路不通,就难有人流和物流,农村就缺乏活力,“不通则痛”。过去10年,重庆修建了1000公里高速公路,有了“大动脉”,还要把农村道路这些“毛细血管”补上。未来几年,国家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超过年均1万亿,西部农村道路是重点。到2012年,我市要投资350亿改善农村交通,彻底解决313个乡镇不通畅、2817个行政村不通达的问题,行政村通畅率由目前的28%提高到6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由72%提高到100%。油化硬化乡道4000公里,新建村道6000公里、油化硬化2万公里,油化、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60%。
二是水,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民饮水。重庆虽然雨量充沛,又临“两江”,但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有近1000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尚有病险水库1000余座,水库渠系配套完好率仅25%。要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西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期内,上马一批大中型水库建设项目,到2012年投资400亿进行建设。2009年底全面完成156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2年基本解决全市1343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让群众喝上干净水。
三是能源,农电和沼气。能源既是发展农村经济之必须,也是封山育林之前提。去年全市还有20%的农村电网没有改造,落后于全国水平。这部分农户用电要贵一倍,群众反映强烈。要力争在2009年全部完成158万户电网改造任务,实现同网同价。我市山区农民一年烧掉约2000万吨柴草,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座100万千瓦大型火电厂3年的排量。要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大量减少薪炭林,保护生态环境。到2012年,要使农村沼气用户突破120万,适宜农户覆盖率达到45%。
四是商业,便捷可靠的流通网络。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滞后,既制约农产品进城,也影响工业品下乡,还在价格上让农民两头吃亏。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率高达30%以上,农村消费品价格比城市高出5—10个百分点。改变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流通成本高、假冒伪劣多的状况,一是要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零售网络的建设,到2012年,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二是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切实解决“卖难”。三是发展农资连锁经营,降低成本,保证质量。
五是住房,节能、省地、方便的新农房。目前全市农村有1000多万平方米危房,无房户、住房困难户达40万。要与小城镇建设、宅基地整理复耕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农村住房建设。这次会上推出了20多套节能、省地、环保、适用的农宅标准图纸,市政府还将组织企业生产标准预制件,到2012年,我市每年建设3万户,每户直补3000元,共建成巴渝新居12万户。要加大太阳能、沼气和新建材的推广使用,每年完成3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给予每户3000元直补。新农房既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又可拉动农村消费、节能环保。
六是小城镇。小城镇是城乡统筹的载体。农民进城的一个重要出路在小城镇。温州市30个实力较强城镇的人口已占全市的39%,创造的GDP占53%。从2009年开始,每年整合市级财政资金10亿元,支持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吸引农民进入,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增长极。对105个市级中心镇,连续4年每年安排建设补贴50万元。到2012年使1/3左右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小城镇,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48%提高到55%。
(四)推动“两翼”山区贫困县脱贫致富
“两翼”历来是困扰重庆发展的难题,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很多促进措施。目前“两翼”GDP为全市的20%,贫困人口占全市的85%。解决好山区贫困县的脱贫致富,是重庆几届市委的共同心愿。市委决定,今后几年在推动“两翼”发展方面要下大力,出实招,务求突破。
一是建设七大特色产业基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无公害、绿色、环保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三峡库区是全球柑橘种植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涪陵是享誉全国的榨菜生产基地,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还有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要善于在山高沟深的劣势中找到优势,把特色种养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努力打造7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万州、江津、忠县、奉节、云阳等为重点的200万亩三峡柑橘产业带,100万亩武陵山区油茶产业带、80万亩烟叶带、150万亩蔬菜产业带、50万亩中药材产业带、1000万头生猪产业带、2000万只草食牲畜产业带。到2012年,实现500亿元的产值。
二是加快发展林业。山区脱贫致富潜力在山,要“靠山吃山”。江西2004年底开展林权改革,短短3年时间林农收入就增加了40%。我市今后4年要改造新造林1450万亩。要从保护林农利益和调动林农积极性出发,合理确定生态林和商品林比例,增加林农收入。市级有关部门要帮助每个山区县,引进1至2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造纸、家具、竹木等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发挥对林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三是发展旅游业。“两翼”有近200个旅游景点,有些具有世界水平。目前,旅游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不到11%,低于云南和贵州。要做好旅游规划,精心设计项目,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一批较高标准的连锁酒店及配套设施。加强对“两翼”旅游资源的策划、包装和宣传,形成国家级旅游品牌。到2012年,“两翼”游客总量要突破3000万,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50亿,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
四是承接产业转移。“两翼”地域广阔、劳动力成本低,还有西部大开发、库区移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等多重优惠政策,这些优势正是沿海产业在内外压力下所寻求的。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有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五是推进整村扶贫。我市目前还有2000个贫困村,占20%以上,扶贫任务很重。前几年,重庆创造了整村推进的模式,今后几年,市里要调配更多资金,区县也要认真策划,攥紧拳头,铆足劲,实现扶一个脱贫一个。到2012年,要安排市级以上30亿元财政性扶贫资金,按不同类型给每村补助40—50万元,连续补两年。力争5年推进1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基本消除50万绝对贫困人口,完成30万生态和移民扶贫,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60万,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由2736元达到4000元以上。
六是开发造地。今后10年,将是重庆主城扩展的重要时期,对土地的需求量大,而“两翼”耕地后备资源丰富。要利用直辖体制的优势,用好跨区县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既保护耕地,实现土地不减反增;又增加“两翼”收入,获得发展资金。这符合农村改革的方向,是用市场的办法推动城乡统筹的重大举措。市政府已经决定拿出3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开发整理,支持“两翼”造地,5年要新增耕地30万亩以上,整治基本农田20万亩以上。
七是对口帮扶、捆绑考核。“一圈”中有实力的区县要与“两翼”区县结成“一帮一”、“多帮一”的对子。帮扶区县每年要拿出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支持受助区县,这是一个大政策。还要引导“一圈”企业把加工和配套基地建在“两翼”,既为主城腾出发展空间,也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要扩大人才帮扶,有计划选派科研、教育、卫生和党政人才到“两翼”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帮扶要有硬指标,组织部门要建立捆绑考核机制,将受助区县的发展纳入帮扶区县的考核内容。
此外,市里还要专门对“两翼”实施1280亿元的交通建设计划,730亿元的水电保障和50亿元的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未来4年,对“两翼”的政府投入将达到1796亿元,比前5年净增1445亿,再加上2000亿的社会投资,必将有效夯实“两翼”发展的基础平台,极大改善“两翼”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两大改革”、“四个体系”、“六项建设”和“两翼”振兴是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通过推动“两大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通过构筑“四个体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抓好“六项建设”改善新农村的基础设施,通过“两翼”扶贫攻坚突破农村发展的难点。这次全委会出台的《决定》“干货”很多,明确了100多项发展指标,20多项大的投入款项,60多个大的发展项目。市政府的规划周密详实,投入了“真金白银”。初步测算,未来4年,全市仅政府投入“三农”的资金就将超过2865亿,比前5年净增2203亿,增长3倍多,这还不算3000多亿的社会投资。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足见市委、市政府进军“两翼”、加强“统筹”的决心。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三农”战线的同志们,对解决“三农”问题应当充满必胜的信心。只要把这些政策和项目认认真真落到实处,重庆城乡统筹就可以破题了,重庆改革发展就会出现崭新面貌。
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各级党组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也是扩大开放的主体。重庆要落实“314”总体部署,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当前党建工作最重要的任务。首先要搞好学习,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使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成为指导重庆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要突出实践特色,落脚点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毛主席所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重庆市情特殊,更需要通过深入调研找准问题。市委开展了21个重点课题调研,各单位也确定了一批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调研题目,要开展调研,做到心中有数。在分析检查过程中,要勇于揭露矛盾、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解决一批影响重庆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形成长效机制,清理、调整、破除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研究制定新机制、新办法,靠制度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二是整顿、充实、强化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我市基层党组织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软弱涣散问题。据调查,17.7%的群众认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一般”或“差”,必须深入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构建党建新格局。
支部是党最基层的组织,特别是农村党支部,是农民的“主心骨”。要开展好“以城带乡万名干部驻村”活动,实施“双千强村”工程,以配强支部书记为重点,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到2012年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由现在的6.4%减少到4%以内。实施“村干部培训提高工程”,每年将所有村干部培训一遍。从明年起,每年选拔100名优秀年轻村干部脱产到高校学习,两年后择优招录为乡镇干部。建立基层党组织接访、下访和处理反馈三项制度。
党员是党的细胞。重庆有147万党员,大体上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党员,党员作用发挥好了,就能以一带十。调查显示,目前我市有49.2%的群众认为身边党员的社会形象“一般”或“差”,有9.4%的党员表示入党是为自己和家人谋好处。列宁曾讲,“徒有虚名的党员,白给也不要”。要从发展党员的源头抓起,把真正优秀的分子吸纳到党内来,决不能只重数量。对现有党员要加强教育,使每个党员自觉按党章办事。要确保到2012年把90%的流动党员纳入规范管理。
三是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选派大学生任村官,有利于充实基层组织、改善农村人才结构和社会人才布局,也有利于培养锻炼大学生,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是个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今后5年,全市要选派3万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其中1万名下到村,实现“一村一个大学生”的目标。
选派大学生村官,一要“压担子”,特别优秀的可以任党支部书记,让他们发挥更大作用。二要给予公务员工资待遇,并鼓励他们去农村实干,出成果。三要将招录公务员的重点面向当过两年以上村官的大学生,比例不得低于60%。
四是配优配强领导班子。调查显示,我市还有10%的市管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加强班子建设势在必行。首先要选好配强一把手。对无所作为的“太平官”、只说不练的“二传手”、不分是非的“老好人”,要及时果断地进行调整,将那些政治过硬,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用起来。在干部考核中要增加民意调查的内容,注重广大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变“官评官”为“民评官”。要加强干部交流,这既能锻炼干部、充实干部,又能防止腐败。据对4个区县抽样调查,有150名处级干部在同一单位、同一职位任职10年以上,60人在15年以上,41人在20年以上。要加强“一圈”与“两翼”的交流,鼓励干部到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工作,把艰苦环境的工作经历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五是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据统计,目前全市科级干部中拥有全日制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到12%,处级以上干部不到20%,市管领导干部不到30%。因此,我市培训干部的任务格外艰巨。要制定落实培训计划,重点抓好一把手和200名市管党政正职后备干部、万名年轻干部的培训。培训内容既要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办好各类经济知识强化培训班,又要注重政治素质,加强革命理论和传统教育。
六是有效预防和坚决惩治腐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重庆处于大开放大发展时期,反腐倡廉任务十分艰巨。去年领导班子民主测评,21个区县党风廉政指标不到80分,最少的仅65分。这需要高度重视,深刻反思,防患于未然。
要严厉打击腐败,让干部不敢犯错误。必须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要让那些无视党纪国法的人自作自受,付出沉重代价,这也是最好的警示教育。
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让干部不愿犯错误。腐败分子的堕落,根本原因在于放松自身学习,思想上蜕化变质。我们一定要开展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要让干部身边警钟长鸣,警醒自身,别碰高压线。
要健全完善制度,让干部不能犯错误。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管权、管钱、管人的关键部门和岗位,尤其要建立科学管用的监督制度。发挥人大、政协以及社会监督的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七是抓好理想信念建设这个根本。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组织更周密,方式更多样,目的就是要搞垮共产党,瓦解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西方价值观念及文化思潮也在冲击着重庆,必须居安思危,高度警惕,十分重视思想、精神的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一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聚力发展。要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灌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科学有力的思想导向,使其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诚恳接受,并自觉奉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庆有56所大学、462万知识分子,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培养更多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社会影响的理论工作者,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围绕理论和实际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编写创作一批通俗易懂的读物,使党的思想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对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要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未来30年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决定于当今的青年一代。调查显示,当前我市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53.4%、中学生占54.6%;38.2%的大学生认为西方更民主,认为中国更民主的只有25.8%。要赢得未来,就要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要改变一些学校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让理想信念教育进教材、进课堂,使之深深植根在青少年的心中。要把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红色资源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比如传唱红歌、阅读经典、艰苦环境的锻炼等,使青少年受到革命的熏陶。
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社会,必然是精神萎靡、道德缺失、文化落后的社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竞争力。要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强化典型引路,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教育群众、感染群众。开展好“千万市民文明行动”和“振兴重庆争光贡献”等活动,树立一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的风尚。要强化文化引领,充分吸收现代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重庆城市精神。鼓励和支持文学艺术创作,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用先进的文化塑造时代精神,用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同志们,明年是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已经30周年,重庆直辖进入第二个10年,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确定的“314”总体部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扎实实把全市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