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90085战歌:《体味诗歌“赋形”的本能技法--兼谈诗的本质、学诗之四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6 14:06:19
    《体味诗歌“赋形”的本能技法--兼谈诗的本质、学诗之四维》
  
  一、从赋形谈起
  
  诗是感性。诗是作者一瞬间的感觉,诗是作者心灵与外物在感性直觉层面上的激荡生发和水乳交融。
  
  诗是赋形。诗须形象化。无论怎么大叫:我十分孤独,我万分孤独,我十二万分地孤独!都不成其为诗,充其量是热情的口号罢了。吾观风雨,吾揽江山,尔后舞之咏之,这是直达,还不算技法;那么我们作为坐在书桌和电脑面前的诗歌训练,从技巧方面来说,诗的主题必然通过描情写物的具体形象来表述。诗歌与艺术上的模仿论与表现论,都绕不开“赋形”二字。待我们在基础训练上熟习了这种思维方式,再来面对广阔的自然世界与社会生活,真正有所感伤时,就将写出名句名篇。
  
  诗是结构,是语言材料的线条组织,是思维活动的时间过程(一维单向性)。具体到格律诗,就是前人总结的“起承转合”(并非不可打破,然而这是最优的和最基础的)。是的,据说,“语言是人类的家园”,人不象动物一样,仅仅是直接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上的。人还生活在“语言”和“概念”之中,这是人类的悲哀,人比动物“隔”了一层!那么,作为诗的语言的结构和组织,平面变线条,顾城先生的这首诗很直观,同时还暗合古人总结的“逆挽法”,“以哀景写乐”,铺以暗淡,归于希望。叶吟谨以个人练笔习作举上一例:《次韵咏梅》“冰魂玉魄森森月,铁骨苍枝烈烈风。待得春光来普照,柔情还与百花同”。一二句起笔,承接铺叙,第三句转折,第四句结以意外之意。总之三四句绝不可重复前两句的内容,平行并列也不好,是为寡淡之作,要不就是意外反转,要不就是意思更上一层,强力推进!
  
  二、学诗之四维、诗之本质
  
  学诗之四维:意境、格律、辞汇、章法。用时空四维来比喻,意境就是时间轴,其余三者为长宽高的空间形式轴。事件是时间在空间中运动的过程,诗篇就是意境在格律、辞汇、章法三大形式中赋得的终极产品。
  
  1、意境。诗之本质:意境。反过来讲也行:意境一节,关键是掌握诗之本质:兴味感发。但得有这个眼光和心理,读诗、写诗,必大得诗味。对于我们初习诗的人来说,如何形成这种体味的本能?进而自已也能学会营造多种意境?在境界的营造这一方面,唯一推荐一本书:叶嘉莹所著《唐宋词十七讲》,可以助我们得诗之本质,得诗人的心灵。其余的书,都差得远,不必看了。在《新社典藏》一栏,我贴出了网上能搜到的前四讲。
  
  2、格律。格律学之有余。最后也是形成本能。还是前面说过的:读诗一定要念,要体会其平仄架构。一句入口,心里同时就有平仄的体验。这在最初,是先后发生,故意分析出来的;到最后,是同时发生,分不清是内容还是格律。揣摩主贴第1点所提到的七种资料,可以过基础关,以后但得用这种办法多看多读,就好了。如果不用这种办法,背一万首诗也是门外之人,体会不到味道。这在一些研究学者,就是这样子。
  
  3、辞汇。不单单是积累辞汇的量,而且是积累辞汇可以填入的位置和相互的位置关系,还有对仗。前人法数俱在,与时俱进,灵活应用之,就是大成。至于雄改一代之风,开一代之体,非我们所能为,甚至也不是这一代两代所能为。诗有定法,很难创新,初学,但得整旧如旧就好了。这在很多人都有一定基础,但是得来太艰难了,而且还不够。最好的办法还是读别人的诗时,以及几种启蒙韵书时,把眼光改改,不要看什么志意,就看辞汇的组织编排。其中又涉及韵脚组词和平仄位置。
  
  4、章法。前面及主贴已涉及很多了,再作罗嗦:章法就是谋篇,就是层次结构是否得法。无非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之类。忌东拉西扯,不成段落。好诗血脉贯通,如珠串连,又有轻重腾挪的功夫。我们初学,不妨如写作文一般,老老实实安排妥当平稳。诗初稿成,反复自我体味和检查:文辞是否顺畅,是否表达准确。拗口是大忌。练字宜选取最传神的。凡此,一念就知。
  
  三、总结:古诗形式的本质性及其它
  
  内行人和外行人的区别就是一个感知气味;一个诗外赏析。请允许我们从形式上、也就是古诗的气韵去理解:什么叫入门?入门就是得其味,获得感觉,就象下棋有了感觉。哪怕我水平低,可是我也入其中,得其味了,成为圈子中的人。如何算获得了感觉呢?我们,要把眼光从欣赏的眼光,变成写出来、凑成篇的眼光。这是一个根本观念和关注点的转换。换过来了,就会自动自发,时间一久,必有积累。再加上一些取巧的路子,根本不需要太多时间就能入门会写,写得象模象样。同时,我们读诗看诗的眼光也就有了不同,能感味其气韵了。
  
  我们为什么要当内行、要当圈内人、要得诗之本质,而不当外行、不必注重诗的知识,甚至不当研究学者呢?因为诗是用来玩的。据说艺术都是玩,此不假。要玩就玩出味来,对于那种诗人最幽微、最隐约、最深情的心灵、感情、品格的意境,我们,一要能体味别人和别人的诗篇中所表达出来的;二要自已能生养这种诗心诗情;三还要能传达给别人。简言之:欣赏、内涵、创作。其实三者又是一回事。古诗有完美的形式,千载而下移不动。这个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一种美。不得其味,没有感受,只是诗立意好不好,内容如何,有个啥用?不用写古诗了,写杂文去。
  
  叶吟所讲,面向初学者,方家可以不信。对于初学者,有个浅入和效率的问题,如何不蔓不枝,最有效率地迅速抓得诗之本质与形式,并快速入门会写?再次开列资料清单,不深不浅,不多不少,正好就是最好:
  
   意境:《唐宋词十七讲》
   格律与辞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花间集》《千字文》《增广贤文》
   章法:《千家诗》《诗法家数》
  
   以上资料,可以互用。比如千家诗中的七律,不唯最适合于体味章法,也适合于感味格律与辞汇的组织。资料链接如下: 附:新社第2届诗词研讨之诗歌速成法一:怎么立意?
  
         ---并以《新社》第二届同题诗赛(风)为例
  
  特邀主持人:惊四座
  
  (一)
  
  写诗歌有没有速成法?我的回答是:有。一些“著名诗人”故弄玄虚,说要多少学问,多少磨练等等,实际是对我将要说到的方法秘而不宣,或者用而不知。我的速成法,就是说几个写诗词的基本规律,要写作者不走弯路而已。至于学问等等,是一种修炼和境界,和基本规律无关。
  
  我写文章的风格,是举自己的例子而且现场写。古人的东西也用,但是不作为主要例子。
  
  我首先说说立意。古人强调诗词“以意为主”,写诗词要“意在笔先”。这个意,很重要,但是并不是那么玄乎。说到底,意,就是一个说法而已,就是这么简单。秋菊打官司要个说法,写诗词也是要个说法。
  
  我们平时讨论一件事情,都是有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法。这种说法有好有坏,有新有旧,放到诗歌里面,就是意了。意立起来了,全诗就好写了,剩下的东西就比较次要了。
  
  还是举例子。首先看看九天的这期题目:风。风怎么写?我们开始坐下来,抽一根烟,喝一杯茶,把自己的思想和风试图结合在一起。
  
  风是流动的,风吹云散,风扫落叶,风起虎啸,飓风起于浮萍,风声凄厉,风吹得我很冷,风让人心惊肉跳等等,这就是说法,就是意了。从这里就可以开始写诗了。把这些意思组合起来,就成了:
  
  云飞卷落花,凄厉散流霞,虎啸疑山动,声寒百姓家。
  
  大家说,是不是很简单?
  喝口酒,等下再写。
  
  (二)
  
  但是,立意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立意有很多讲究,比如要深,要高,要远,要幽等等,一些人看见这些词就害怕了。但是说到底,立意要新。至于高远深幽,是一个人自己修炼和积累的结果,是一个人本身做人的反映。诗如其人,字如其人等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高远深幽在速成法中确实不好说,但是新,是一定要注意的。就是说别人未说之事,或反其意而用之,或延其意而用之,或升其意而用之,变化由心,不拘一格。其来源,在于作者本身敏锐的观察力和领悟力。
  
  新,可说。举例子。我刚才说的:风是流动的,风吹云散,风扫落叶,风起虎啸,飓风起于浮萍,风声凄厉,风吹得我很冷,风让人心惊肉跳等等,这就是常人的思维,于是就成了我那一首五绝。这首五绝虽然中规中矩,但是意思平平。
  
  那么,我们思维了:都说风是流动的,我偏要说是静止的行不行?风吹云散,我偏要说风吹云聚行不行?风扫落叶,我偏要说风滋润了树叶,让它生长行不行?这就是反向思维,就是在试图出新。
  
  从这个思路,我们再来一首:
  
  云聚长空静,钟幽遐思飞,清心听叶出,虎啸敛余晖。
  
  好像不是在写风,但是如果题目说是风,那就是风了,哈哈哈哈,秘诀也。
  
  还是喝酒再说。
  
  (三)
  
  立意的延伸和升华,是写诗歌的重要一环。诗歌是人写的,当然要若有若无地包含着人这个因素。古人有有我之境和我无之境的说法。我本人以为,无我之境也是有我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不也是说人么?不过隐蔽一点而已。
  
  那么诗歌的立意,最好写的,还是写人。写什么都是写人,最容易入手。
  
  还是风,如果咏风写人,我们就要立意了:我是天涯孤客,风也是的;我四处飘零,风也是的;我恩怨未了,风也是的,我有理想,风也是的,等等,找出这么多共同点,就可以写了:
  
  落魄天涯任所之,偿恩还怨重轻吹,浮萍叶末飘然起,倒海翻江诵愤诗。
  
  当然也可以写别人。比如爱情,你的情人在外和你不相聚,你听见风声,想起情人,就可以立意了:风在外情人也在外,风不知道何时熄灭情人也不知道何时归来等等。我也写一首:
  
  扬子江边轻拂柳,朝天门外漫行舟,山河问遍归何处?琴瑟交鸣晓月楼。
  
  中国诗歌讲究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从诗歌立意角度说,我们可以一开始就来个整体的比喻。比如风,我们可以比喻成神,比喻成魔鬼,比喻成酒,比喻成电话,找到共同点就行。找不到怎么办?那就不写。一般出奇的手法就是这样。
  
  为了证实我的观点,我把风比喻成酒:
  
  扫得愁肠千日秽,拉来醉眼满天星,山河变换青黄绿,功过说与乱世听。
  
  在立意上,我喜欢单纯。一个单纯的立意就是如歌曲的一个主旋律,以后怎么变化都是围绕着它来。就如你说一段话一样,不能上一句话说星星,下一句话就说啤酒,一下说东,一下说西。这不是说话,是神经病。你说愁,那么就不能让人看了半天看出欣喜来。
  
  立意,往往表现为一种灵感。而往往表现为一句话和一个特别的意思。全部诗歌都围绕着这个意思展开和敷衍。我们读了很多东西,写了很多东西,一些事物都是有常规的表现手法了。比如笑容就象花,悲哀就流泪,高兴就大笑,激昂就舞剑等等。当我们注意观察和思考和寻觅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事物的不同的,别人没有说过的特性。我的校友高伐林在25年之前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
  
  她的笑,象一把伞,打开了又收拢了。
  
  这就是发现,这就是思考。立意就从这里开始了。一首诗歌就成功了一半了。
  
  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消,我看其立意就是从最后两句话出来的:东风不予周郎便….。前面两句话是后面两句话的发展和敷衍。王安石如果没有想到仪态由来画不得,当时妄杀毛延寿,也就不会有这么一首诗。全诗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同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比如,最近看到的听风轩主的夏日咏电扇:
  
  缕缕轻风意气扬,夜临几案日悬梁。此生未料周旋苦,主得人间炎与凉。
  
  整个意思就是从后两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