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ra关联git:432条经典管理定律(21-4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19:53:20

 

432条经典管理定律(21-40)

 

21、保龄球效应

行为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操作实务

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会努力去满足下属的这种心理需求,对下属亲切,鼓励部下发挥创造精神,帮助部下解决困难。相反,专爱挑下属的毛病,靠发威震慑下属的管理者,也许真的能够击败他的部下。

经典案例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乐于称赞,而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这就是史考伯做法。史考伯说:"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大人物,还没有发现任何人--不论他多么伟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工作成绩更佳、更卖力气的。"史考伯的信条同安德鲁?卡耐基于出一辙。卡耐基甚至在他的墓碑上也不忘称赞他的下属,他为自己撰写的碑文是:"这里躺着的是一个知道怎样跟他那些比他更聪明的属下相处的人。"

22、末位淘汰法则

 

末位淘汰法则(活力曲线,10%淘汰率法则):通过竞争淘汰来发挥人的极限能力

提出者: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活力曲线其实质就是“末位淘汰”)

点 评:将员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严格地加以区别对待。这正是韦尔奇所推崇的“活力曲线”,这一曲线被认为是给GE带来无限活力的法宝之一。

什么是末位淘汰法则?

以业绩为横轴(由左向右递减),以组织内达到这种业绩的员工的数量为纵轴(由下向上递增)。

利用这张正态分布图,你将很容易区分出业绩排在前面的20%的员工(A类)、中间的70%的员工(B类)和业绩排在后面的10%的员工(C类)。

A类是激情满怀、勇于负责、思想开阔、富有远见的一批员工,他们不仅自身充满活力,而且有能力带动自己周围的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是否拥有这种激情,是A类员工与

B类员工的最大区别,通用电气公司投入大量精力提高B类员工的水平,部门经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帮助B类员工成为A类员工,而不仅仅要任劳任怨地实现自己的能量和价值,这就是绩效管理的魅力。

C类员工是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人,他们更多是打击别人,而不是激励,是使目标落空,而不是使目标实现,作为管理者,不能在C类员工身上浪费时间。

这种评估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方法,韦尔奇称之为“活力曲线”。

操作实务

“活力曲线”需要奖励制度来支持,A类员工可以得到大部分股权和利润,失去A类员工是一种罪过,一定要热爱他们、不要失去他们,每一次失去A类员工都要事后检讨并一定要找出这些损失的管理负责人。最重要的是员工在不断地成长。

有些人认为将员工从底部的10%清除出去是野蛮的行径,事情并非如此,让一个人待在一个并不能让他成长进步的环境才是真正的野蛮行径。因为在公司内部淘汰,他还有机会去寻找新的机会,如果放任自流的话,他最终很可能被社会淘汰,这才是最可怕的。

“活力曲线”之所以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在这种绩效文化里,人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坦率的沟通和回馈。绩效管理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系统整合了其他的管理思想和办法,它在管理上虽然有深刻的内涵,但是易于操作,并可以在此过程中培育美好的企业文化

“末位淘汰法则”顾名思义是“将工作业绩靠后的员工淘汰掉”,其实质是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表现做出科学的评价后,进行分类或排序,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标准,将末几位予以调岗或辞退的行为。

经典案例

奇异公司每年会针对各事业单位的主管打分数,区分出ABC三个不同等级的绩效表现。最杰出的A级员工必须是事业单位中的前20%;B级员工是中间的70%;C级员工约10%,奇异以常态分配的钟形活力曲线(Vitality Curve)来呈现这种概念。A级员工将得到B级员工2~3倍的薪资奖酬,而C级员工则有遭到淘汰的危机,活力曲线是年复一年、不断进行的动态机制,以确保企业向前迈进的动能。

 

23、墨菲定律(Murphy's Law)

 

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溯源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根据“墨菲定律”: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知道是谁发现了这个定律吗?你能相信它不是由哲学家、牧师、文学家或是科学家创造,而是一名工程师的即兴发挥吗?

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是一名工程师,他曾参加美国空军于 1949年进行的MX981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并被那个受试者在几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

几个月后这一“墨菲定律”被广泛引用在与航天机械相关的领域。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也被称为 Finagle's Law(菲纳格定律),具体内容为: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这一定律被认为是对"墨菲定律"最好的模仿和阐述。

什么是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墨菲定律(Murphy’s Law)缘于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墨菲定律”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这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真正成为世界主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处处弥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人类取得了对自然、对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胜利,并将不断扩大优势;我们不但飞上了天空,而且飞向太空……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这一切似乎昭示着: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总能找到一种办法或模式战而胜之。

解读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即将返回地面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地区上空解体,机上6名美国宇航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拉蒙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印证了墨菲定律。如此复杂的系统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一次事故之后,人们总是要积极寻找事故原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够理解的,否则,或者从此放弃航天事业,或者听任下一次事故再次发生,这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接受的结果。

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

这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人算不如天算,如老话说的“上的山多终遇虎”。还有“祸不单行”。如彩票,连着几期没大奖,最后必定滚出一个千万大奖来,灾祸发生的概率虽然也很小,但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从最薄弱环节爆发。所以关键是要平时清扫死角,消除不安全隐患,降低事故概率。怕什么来什么,好的状态是只想技术要领,忘掉自己。

延伸

人生哲学

1、别试图教猫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猫不高兴?

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

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处事原则

1、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2、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

3、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

4、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爱情意义

1、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2、你最后硬着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

生活常识

1、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2、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出故障,等于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

3、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4、你丢掉了东西时,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

5、你往往会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

6、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

7、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错了排。

  8、一分钟有多长? 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24、垃圾筒理论(The garbage can theory)

垃圾筒模型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决策制定模式。这个名字是从组织的一系列决策指定中产生出来的,这一模型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教授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科恩(Michael D.Cohen)、奥尔森(Johan.G.Olsen) 等人于1972年提出。简单地说,该模型认为,企业员工面对一项决策时,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被扔进了垃圾筒,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组成部分。

垃圾筒理论的基础是马奇教授对组织行为的观察,他发现,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们容易对某些行为模式产生偏好。这些模式成为他们个人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宠爱有加的“宝贝儿”。作为结论,模型指出:不管问题发生在何时何地,人们都会以此为机会,来实施他们早已选定的解决方法。这会影响到决策的制定过程和最终结果。

该模型的另一特色,是将企业看作由一系列竞争性对策构成的集合体,随时等待着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垃圾筒模型下,决策可视为问题、对策和决策者的选择三者的某一特定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最终决策只不过是发生在垃圾筒内的淘金过程的副产品而已。

马奇和另一位美国管理学者李查德·西特(Richard Cyert)还提出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的运行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这刚好与垃圾筒模型不谋而合。

 垃圾筒模型的特征

 1.目标模糊 (problematic preferences)

 就该项特征整个组织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具体清楚,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明确,此意味着组织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视必要情况随时加以调整的。

 通常当一个组织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时,伴随而来的就是组织愈变愈复杂,它同时也会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又可分成多项的次目标。当企图再将这些次目标加以具体化陈述时,则常会出现目标之间矛盾不一的情况。正如前面说过,组织目标是模糊的,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挪动的。

  2.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 (unclear technology)

  第二项特征是对如何达成目标的手段或方法并不清楚。这种组织的成员通常只知道与本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浅的认识。成员需要去尝试错误,从经验中去学习,甚至要在面对危机时摸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本文指出该种组织是一个松散的结构,有时甚至是先决定了要做什么事或是有了行动(action),然后再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及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而不尽然像理性决策模式所主张的依逻辑思考的决策步骤以解决问题

  3.流动性参与 (fluid participation)

  第三个特征是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决策人员具有相当程度的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参与决策者可能前后完全不同,故同样的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出席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

  这种流动性参与以民主国家法案制定需经过国会审议为例:如以美国联邦政府来说,预算或是法案的制订不是行政部门所能全程主导、掌控或垄断。国会议员有可能在立法过程中,对法案加以修正或是杯葛,舆论、利益团体、或是游说团体也都会试图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施加影响力。

 垃圾筒模型的四股力量

 垃圾筒模型认为,如具有上述三项特征的组织,其决策常常决定于四股力量(streams,或译成”流”):问题 (problems)、解决方案 (solutions)、参与人员(participants)、和决策的机会 (opportunities)。

 1.问题(Stream of Problems)

 决策本来就是企图解决问题,垃圾桶管理决策组织“问题”林林总总,有大有小。每一问题由下列三项来描述,分别为:

 进入时间,即问题浮现的时点;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通路结构,即一些能触及到问题的选择。 2.解决的方案的速度(Rate of Flow of Solutions)

 有了问题并不表示就有解决的方案,当问题与选择(决策的机会)配合时,会有解决方案流产生,而流动速率是指系统内产生解决方案的速率。如目前失业问题,显示我们的劳资双方与国家经济甚至教育体系都有有问题,但我们尚无较佳的解决方案。再则,很多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有了方案就真的能解决问题。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是一套解决方案,企图解决现行大学联招的一些问题,但是不是真的能解决大学联招现存的问题,会不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则尚待观察。

  3.决策参与者(Stream from Participants)

  决策参与者的重要性,前面已有提及。要注意的是,决策参与者不必然是一群在某时某地开会和参与讨论的人员或官员,有可能学术界、舆论界、民间团体、乃至一般老百姓,也加入某一政策的争辩且企图影响最后的决策。而决策参与者共识的建立,也是决策能否订定的关键之一。

  4.决策的机会(Choice Opportunities Stream)

  最后的一股力量是决策的机会,组织的决策时机,John Kingdon (1984: P212) 称之为政策之窗 (policy window)。政策的决定,要等待恰当的时机。政策之窗一开,机会一来,打铁趁热,决策就可定案。如果机会一失,代表政策之窗关闭,则需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出现。

 

25、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比马龙效应,皮格马丽翁效应)

也称为教师期望原理。

    美国快餐业知名企业--温蒂汉堡的老板Dave Thomas刚创业时,根本没有什么伟大的营运计划,但是他有一个简单的梦想,要拥有一家自己可经营的餐厅。于是脱离肯德基炸鸡后,就找一些以前同事,一起经营。然后告诉他们:"我付的薪水不高,但我必须开更多的分店,让你们负责。"结果没有营运计划的企业,或许说没有(愿景)的企业变成了世界性的速食连锁店。因为Thomas倚赖别人、信任别人,则他们就会表现负责。王阳明说:"人人有路通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就是在领导上,要给予干部自由、机会、改变的权力,那么,人才就可辈出。

   在1975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默顿写了《社会理论与架构》一书,在该书中,默顿提出了一个理念:"一件事的发生,若由于错误的定义,则可促成一个错误行为变成事实。"当一个期待设定了,人就会朝向那个期待去做事。如许多人认为神会罚人,所以信奉神,对神的话也会努力去实践,而造成宗教狂。

   进一步而言,人会期待别人对我们好印象,就会认真的表现良好行为;若期待别人会讨厌我们,就会随便表现。这种现象称之为"比马龙"效应。亦即"人重视我,我自重,人爱我,我自爱。"人家给我们"自由"、"机会"、"改变",我们应"负责"、"尊重"、"向善",如果经营者能由上而下给予自由、机会、改变,干部就会主动、负责、尊重、向善,这是一个良性反应。

让人比成龙,自己就会像龙一样地表现,反之,被比成马,会像马一样地反应。换句话说,高期待就有高表现,低期待,有低成就。基于此现象,企业领导者若是把干部"比龙",人力资源就可极大化。

   但是也必须了解,比龙效应不见得会让每个干部都会有高表现,甚至有的干部自认为"宠爱在一身",反而骄纵难驯,因而必须有个监督机制,让自恃而骄者,知道、知势、明理,才能产生"比龙"在领导上的最佳效果。

   在有目的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者,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此一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作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

    在医学上早有发现,并且在教育上也有证实。如:学生自认为愚笨(或经教师评定),其学业成绩将日渐低落;原因是自我预期将直接影响其动机,间接影响其努力,结果将如同其预期。

    教师的预期也会产生自验预言,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差别的态度将影响学生自尊自信,结果形成学生的自验预言。 教师对学生有意无意间会产生一些期望,这些期望的产生可能因教师本身的经验学识或偏见,而有好或坏的期望。

   如预期者换成别人(如教师预期学生),其后效影响称为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

   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陶(R. Rosenthal)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故亦称为罗氏效应、罗森陶效应(Rosenthal effect)。

26、横山法则  

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

提出者: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

点评:好的管理是触发被管理者的自发管理。

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过多地强调了“约束”和“压制”,事实上这样的管理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人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规矩越多,管理成本越高。聪明的企业家懂得在“尊重”和“激励”上下功夫,了解员工的需要,然后满足他。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员工对企业和自己工作的认同,激发起他们的自发控制,从而变消极为积极。真正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做软件,到微软。”这是每一位在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工作的人经常自豪地讲的一句话。去微软做软件,可以说是每一个做软件的人梦寐以求的事。为什么?因为除了过硬的技术外,微软能为自己的员工提供最大的实现自己创意的空间,能使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价值得到最完美的实现。

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让员工有很强的责任感,同时给他们做事情的权力与自由。简单地说,微软的工作方式是“给你一个抽象的任务,要你具体地完成”。对于这一点,微软中国研发中心的桌面应用部经理毛永刚深有体会。毛永刚说,1997年他刚被招进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时负责做Word。当时他只有一个大概的资料,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该用什么工具。和美国总部交流沟通,得到的答复是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做。就如要测试一件产品,却没有硬性规定测试的程序和步骤,完全要根据自己对产品的理解,考虑产品的设计和用户的使用习惯等,发现许多新的问题。这样,员工就能发挥最大的主动性,设计出最满意的产品。

微软是个公平的公司,这里几乎没有特权。盖茨只是这两年才有了自己的一个停车位。以前他来晚了没地儿,就得自己到处去找停车位。正是这种公平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促成了微软员工巨大的工作热情,这种热情就是管理员工的最大工具。在微软,员工基本上都是自己管理自己。

增强员工的自发控制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这一点已经受到了国内许多企业的重视。青岛澳柯玛集团在这一点上就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澳柯玛始终恪守人本管理的原则,成功地建立起了以“善待员工,厚爱企业”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大大加快了企业的发展,同时调动了职工爱岗敬业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员工们的自我管理。

对企业来说,出现劳资纠纷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澳柯玛,这种现象没有存在过,也从未出现过一次职工上访情况。为此,青岛市授予他们“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而这正是澳柯玛善待员工的一个注脚。

澳柯玛集团公司特别注重通过人性化管理和为职工谋福利来共求发展。这些年来,从为职工解决住房、进行技术培训、开展困难救助到改善工作环境、开通班车,凡是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要求的,公司几乎没有不考虑到并努力去做到的。公司在细微之处体现出的人情味特别让人感动。据悉,从1995年至今,澳柯玛共拿出了1.7亿元来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澳柯玛集团公司现有职工8000多人,其中农民工大约占到一半以上。公司不仅在合同、保险等方面对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视同仁,还通过考察学习、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等,尽快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并对有能力的农民工委以重任。目前,集团有相当一部分中层干部就是从农民工中产生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企业善待员工,员工必然会对企业充满感情。在澳柯玛,职工们工作的积极性特别高,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强,尤其是提合理化建议的热情特别高。职工王义照等人为降低冰柜产品成本,对展示柜产品进行了结构改造,只这一项一年就可以为公司节约成本280万元;职工赵定勇等人对冰箱环形发泡线进行技术改良,从而给公司创造经济效益80万元。据统计,近三年来,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共计3200余条,其中被采纳1560条,创造经济效益达6300万元。

“善待员工,厚爱企业”,良性互动让企业与职工的心贴近了,企业发展步伐由此更快了。如今,澳柯玛每年销售收入的增幅都在20%左右,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超过1.2万元,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促进员工自我管理的方法,就是处处从员工利益出发,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给他们提供发展自己的机会,给他们以尊重,营造愉快的工作氛围。做到了这些,员工自然就和公司融为一体了,也就达到了员工的自我控制。

 

27、肥皂水效应

 美国前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提出肥皂水效应:将批评夹在赞美中。将对他人的批评夹裹在前后肯定的话语之中,减少批评的负面效应,使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对自己的批评。以赞美的形式巧妙地取代批评,以看似简捷的方式达到直接的目的。

肥皂水效应的来源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 年成为美国总统, 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 人虽长得很好, 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 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 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 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 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痛。”

 麦金利在一八五六年竞选总统时所采用的方法,就运用了这项原理。

 共和党一位重要党员,绞尽脑汁,撰写了一篇演讲稿,他觉得自己写得非常成功。他很高兴的在麦金利面前,先把这篇演讲稿朗诵了一遍——他认为这是他的不朽之作这篇演讲稿虽然有可取之点,但并不尽善尽美,麦金利听后感到并不合适,如果发表出去,可能会引起一场批评的风波。麦金利不愿辜负他的一番热忱,可是,他又不能不说这个“不”字现在,看他如何应付这个场面。

 麦金利这样说:“我的朋友这真是一篇少有见到,精彩绝伦的演讲稿,我相信再也不会有人比你写得更好了。就许多场合来讲,这确实是一篇非常适用的演讲稿,可是,如果在某种特殊的场合,是不是也很适用呢?

 从你的立场来讲,那是非常合适、慎重的;可是我必需从党的立场,来考虑这份演讲稿发表所产生的影响。现在你回家去,按照我所特别提出的那几点,再撰写一篇,并送一份给我。”

 他果然那样做了,麦金利用蓝笔把他的第二次草稿再加以修改,结果那位党员在那次竞选活动中,成为最有力的助选员。

 林肯第二封最著名的信件

 这里是林肯所写的第二封最著名的信件。一林肯第一封最著名的信件,是写给毕克斯贝夫人的,为她五个儿子牺牲在战场而表示哀悼。一林肯写那封信,可能只花了五分钟时间。可是,那封信在一九二六年公开拍卖时,售价高达一万二千元这个数目比林肯五十年所能积蓄的钱还多。

 这封信,是林肯在一八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内战最黑暗的期间所写的。那时已是第十八个月了——林肯的将领们,带着联军屡遭惨败,一切都只是无用的、愚蠢的人类大屠杀。那时人心惶惶,全国哗然震惊,数以千计的士兵,临阵脱逃,甚至参议院里共和党议员,也起了内讧叛乱。更令人注意的是,他们要强迫林肯离开白宫。

 林肯这样说:“我们现在已走到毁灭的边缘——我似乎感觉到上帝也在反对我们,我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这封信就是在如此黑暗、混乱的时期写出来   

的。

 我摘录出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出林肯如何设法改变一位固执的将领,原因是全国成败的命运,就依赖在这将领的身上。

 这该是林肯任职总统后,写信措辞最锐利而不客气的一封信。但你仍可注意到,林肯在指出他严重的错误前,先称赞了这位霍格将军。

 是的,那些是他严重的错误,可是林肯并不作那样的措辞。林肯落笔稳健,具有保守和外交的手腕,他是这样写的:“有些事,我对你并不十分满意。”他用机智的手腕,加上外交的词汇。

 这里就是写给霍格将军的信:

 “我已任命你作包脱麦克军队的司令官,当然,我这样做是根据我所有的充份的理由。可是我希望你也知道,有些事,我对你并不十分满意。我相信你是一个睿智善战的军人,当然,这点是我所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也相信,你不至于把政治和你的职守,掺混在一起,这方面你是对的。你对你自己有坚强的信心——那是一种有价值、可贵的美德。

 你很有野心,那在某种范围内,是有益而无害的。可是在波恩雪特将军带领军队的时候,你放纵你的野心行事,而加以阻挠他。在这一件事上,你对你的国家,对一位极有功勋而光荣的同僚军官,犯下一桩极大的错误。

 我曾经听说,并且听得使我相信,你说军队和政府需要一位独裁的领袖。当然,我给你军队指挥权,并非是出于这个原因。同时,我也没有想到那些。

 只有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将领,才有当独裁者的资格。目前,我对你的期望,是军事上的胜利。到时,我会冒着危险,授予你独裁权。

 政府将会尽其所能赞助你,就像赞助其它将领一样。我深恐你灌输于军队和长官,那种不信任上司的思想,会落到你自己的身上所以我愿意竭力帮助你,平息你这种危险的思想。

 军队中如果有这种思想存在,即使是拿破仑还活在这世界上,他能从军队中得到些什么?现在切莫轻率推进,也不要过于匆忙,需要小心谨慎,不眠不休去争取我们的胜利。”

 你想知道这种哲理在日常商业上,对你真的有用吗?

 你不是柯立芝,不是麦金利,更不是林肯,你想知道这种哲理在日常商业上,对你真的有用吗?我们现在以费城华克公司卡伍先生为例。卡伍先生就像你我一样普通的人,他是我在费城所举办的一个讲习班里的学员。这是他在讲习班里演讲过的一个故事。

 华克公司在费城,承包建筑一座办公大厦,而且指定在某一天必需竣工完成。这项工程,每一件事进行得都非常顺利,眼看这座建筑物就快要完成了。突然,承包外面铜工装饰的商人,说他不能如期交货。什么!整个建筑工事都要停顿下来!不能如期完工,就要交付巨额的罚款!惨重的损失——仅仅是为了那个承包铜工装饰的商人。

 长途电话,激烈的争辩,都没有半点用处,于是卡伍被派往纽约,找那个人当面交涉。

 卡伍走进这位经理的办公室,第一句话就这样说:“你该知道,你的姓名在勃洛克林市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位经理听到这话,感到惊讶、意外,他摇摇头说:“不,我不知道。”

 卡伍说:“今晨我下了火车,查电话簿找你的地址,发现勃洛克林市里,只有你一个人叫这个名字。”

 那经理说:“我从来没有注意过。”于是他很感兴趣的把电话簿拿来查看,果然一点也不错,真有这回事。那经理很自傲的说:“是的,这是个不常见到的姓名,我的祖先原籍是荷兰,搬来纽约已有两百年了。”接着就谈论他的祖先和家世的情形。

 卡伍见他把这件事谈完了,又找了个话题,赞美他拥有这样一家规模庞大的工厂。卡伍说:这是我所见过的铜器工厂中最整洁、完善的一家。”

 那经理说:“是的,我花去一生的精力经营这家工厂,我很引以为荣,你愿意参观我的工厂?”

 参观的时候,卡伍连连盛赞这工厂的组织系统,且指出那一方面要比别家工厂优良,同时也赞许几种特殊的机器。这位经理告诉卡伍,那几项机器是他自己发明的。他花了很长的时间,说明这类机器的使用方法,和它的特殊功能。他坚持请卡伍一起午餐!这一点你必需记住,直到现在,卡伍对于他这次的来意还只字未提。

 午餐后,那位经理说:“现在,言归正传。当然,我知道你来这里的目的。可是想不到,我们见面后,会谈得这样的愉快”他脸上带着笑容,接着说:“你可以先回费城,我保证你的定货,会准时运送到你们那里,即使牺牲了别家生意,我也愿意的。”

 卡伍并没有任何的要求,可是他的目的都很顺利的达到了。那些材料,全部如期运到,而那座建筑也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而如期完成。现在话又说回来如果卡伍当时用了激烈争辩的方法,会不会有这样满意的结果?所以,不使对方难堪、反感,而改变一个人的意志。

 批评是进步的明灯,因为有批评才有进步。俗语说得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圣贤都会有过错,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呢 !而有了过错,就得有人来指正,这样才会有进步。有句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我们做错了事,自己却不知而需借助别人的批评、指正。赞美要看时机,批评要靠技巧。我们不要用恶语中伤他人,劝告他人时,如果能态度诚恳,语出谨慎,那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友谊,为我们的人缘加分。

 

28、威尔逊法则

如果部下得知有一位领导在场负责解决困难时,他们会因此信心倍增。

  提出者:美国行政管理学家切克·威尔逊

  点评:领导的指导是员工克服困难的后盾。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管理绩效和指导员工的方法。指导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并对组织的成功产生作用。如果对员工的指导很出色,绩效管理就转变成为一个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每一个人受益。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可以及时纠正员工的错误,增强员工解决问题的信心,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少著名企业都很重视对员工进行现场工作指导。麦当劳快餐店创始人克罗克是美国社会最有影响的十大企业家之一。他不喜欢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而是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走动管理上”,即到所有分公司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随时准备帮助下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麦当劳公司曾有一段时间面临严重亏损的危机,克罗克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习惯躺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画脚,把许多宝贵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于是克罗克想出一个“奇招”,将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并立即照办。开始很多人骂克罗克是个疯子,不久大家开始悟出了他的一番苦心。管理者们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开展“走动管理”。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员工们现场解决问题,终于使公司扭亏转盈。

  无独有偶,最先创造“走动式管理”模式的惠普公司,为推动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办法”。为达此目的,惠普公司的办公室布局采用美国少见的“敞开式大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厅中办公,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这样,哪里有问题需要解决,部门负责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带领自己的员工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正是这些保证了惠普公司对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解决能力,并成就了它的辉煌。

  通用电气公司的韦尔奇也是一位专注于带领部下解决问题的优秀管理者。

  GE旗下的CNBC电视频道的《商务中心》节目每晚在6∶30到7∶30播出。这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节目。

2001年4月底,该节目的女主持人苏·埃雷拉给韦尔奇打了一个电话。她说,著名节目主持人多布斯又回到CNN电视台,主持《货币之线》节目,时间与《商务中心》重叠,是一个重大威胁。希望韦尔奇能发来一个电子邮件,以鼓舞她的团队成员的士气。

  韦尔奇知道苏已经为此取消了私人休假,也知道这对CNBC非常重要。于是他说:“苏,不用发邮件了,为什么我不能亲自到你的工作室中去呢?”

  于是,韦尔奇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与苏的15人团队一起,吃着饼干,喝着可乐,一起讨论几十个应对方案。那个星期的最后一天,CNBC的所有人,从电脑制作到布景设计,都加入到讨论中来。在韦尔奇的参与和干预下,CNBC(而不仅仅是《商务中心》节目组)采取了以下对策:把节目时间延长,并从6点开播;在多布斯出场的当天早晨,由CNBC的另一个节目把苏请到演播室作为嘉宾与观众见面;由CNBC体育节目在周末播出NBA总决赛时,播出《商务中心》节目预告。

  这样,韦尔奇俨然又成了CNBC的项目经理。他说,多布斯的复出无疑会夺走一部分观众,但我们决不会让他轻易做到这一点。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但我们要赢得第一场战斗。

  结果,星期一《商务中心》与《货币之线》打了个平手,星期四《商务中心》的收视率就高多了。正是韦尔奇的亲临指导,使CNBC增强了战胜对手的决心,最终创下了收视率的成功。

  现场指导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要注意技巧。无论如何,指导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你在指导员工时,你需要积极倾听、提出问题、交流观点以及讨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你提出自己的反馈意见同时接收员工的反馈意见。指导员工时要关注哪些方面有待提高以及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的目标是帮助大家

提高效率。指导一个人帮助他克服个人缺点,使他的个人能力最大化,并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只有这样,指导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管理绩效和指导员工的方法。指导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并对组织的成功产生作用。如果对员工的指导很出色,绩效管理就转变成为一个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每一个人受益。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可以及时纠正员工的错误,增强员工解决问题的信心,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现场指导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要注意技巧。无论如何,指导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你在指导员工时,你需要积极倾听、提出问题、交流观点以及讨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你提出自己的反馈意见同时接收员工的反馈意见。指导员工时要关注哪些方面有待提高以及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的目标是帮助大家提高效率。指导一个人帮助他克服个人缺点,使他的个人能力最大化,并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只有这样,指导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身教重于言教,领导的指导是员工克服困难的后盾。

29、麦克莱兰定律

     麦克莱兰经过大量深入研究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智商、技能或经验,而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被称为资质的东西。1973年,麦克莱兰教授发表了题为《测量资质而非智力》的文章。

  成就需要理论:成就的需要是权利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等等需要中的一个重要的需要。

  麦克莱兰定律 - 应用必要的时候,为自己的员工贴上一个权力的标签,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与主人翁意识,而且它所产生的效果许多时候是其他激励方式所不及的。

  麦克莱兰定律 - 背景起源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泰勒理论已被基本否定,而智商学说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影响工人绩效的根本原因,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这时,以哈佛大学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经过大量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技能测评并不能预示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生涯的成功。而且,上述测评方法通常对少数民族、妇女和社会较低阶层人士不尽公平。同时,他们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称为资质的东西。小组以后又进一步将其明确定义为:“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1973年,麦克莱兰教授发表了题为《测量资质而非智力》的文章,从而为麦克莱兰定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但如何识别和测评资质呢?上述发现促使研究小组开始寻找能够具体发现资质的方法。几经尝试,他们创造了“行为事件访谈法”(Bevaivoral Event Interview,简称BEI)。首次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的是一个为美国政府甄选驻外联络官(Foreign Service Information Officers,简称FSIO)的项目。

  20世纪70年代初,麦克莱兰教授创立的管理咨询公司接到美国政府要求帮助挑选FISO的任务。FISO的使命是借助图书馆管理、外交文化活动,以及与当地人民的演讲对话等手段,来宣扬美国的对外政策,使得更多的人理解和喜欢美国。要成为FSIO,必须通过一种十分苛刻的被称为“驻外服务官员测试”的考试,关键评价内容是:a智商;b学历、文凭和成绩;c一般人文常识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美国历史、西方文化、英文以及政治、经济等专业知识。

  由于测试要求很强的文化背景知识,来自非主流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等群体便失去了竞争优势。1970年以前,FSIO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男性白人。然而实践证明,经过严格挑选的FSIO中的许多人并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这正是政府求助于麦克莱兰教授的原因。

  麦克莱兰研究小组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传统的选择标准不能有效地甄选胜任者,那什么样的标准是合理和正确的?为了找到答案,他们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具体步骤是:先找出表现最为优异的FISO和一般称职的人员,分为杰出者与适用者两组,借助行为事件访谈法分别与他们进行特殊沟通,总结出杰出者和适用者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将会在下一期对行为事件访谈法作具体介绍。)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一般而言,杰出者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在适用者身上是找不到的,这恰恰是研究小组所需要的称之为可“编码”的信息。将这类特质按照特定的原则分类并划分层级,最终研究小组就得到了体现杰出与平庸之间差异的特质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资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的雏形。

      当年麦克莱兰项目小组为美国政府建立的FSIO资质模型中有这样三种核心资质:

  1。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即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准确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他人的言行,并明确自身文化背景可能带来的思维定势的能力。

  例如,一名驻非洲某国的联络官收到华盛顿方面的指示,要求他放映一部关于一位美国政界人物的电影,然而这名政客却被认为是对这个国家怀有敌意的。要是公开放映,大使馆将很可能毁于左翼激进分子的怒火之中。如何既能向华盛顿交差,又不冒犯当地人民?最后,他安排电影在祭日放映。在这一天,当地人将不会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他巧妙地利用当地风俗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政治风波。

  2。对他人的积极期望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即使在压力下也能保持对他人的积极期望。

  以一位美国驻外机构图书管理员的经历为例:一天,她得到一个可怕的消息--一群学生要放火烧掉她的图书馆。这位弱质女性没有惊慌,反而邀请学生们到图书馆来,让他们利用其设施召开各种会议。后来,她竟然与学生领袖们相处得很好。对闹事学生的积极期望和沟通使她化干戈为玉帛,当然也就没有人再提烧图书馆的事情了。

  3。快速进入当地政治网络迅速了解当地人际关系网络和相关人员政治倾向的能力。

  例如,与某国的石油贸易是在当时困扰美国的一个问题。派驻该国的外交官上任后,很快发现“是总理的助理的情妇的外甥控制着石油出口政策”。因此,他设法参加一个酒会,结识了这位外甥,立即开始了对他的游说。石油贸易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这三条标准都是通过研究杰出者的具体工作行为而得出的。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以资质为依据来选择FISO是明智的。虽然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升级”,直至今天,美国政府仍将这三条资质作为选拔FISO的主要依据。我们需要指出,从资质的应用层面考虑,因为不同组织的业务类型、工作方式、文化特点不同,导致各组织人员获得理想绩效的成功因素不同,因而各组织的资质模型也有差异。例如,一个提倡创新的软件开发公司的资质模型,绝对不能够套用在提倡稳健的金融服务企业身上。每一个组织的资质模型都应该是独特的,同时应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修改、更新。

  再次引用“冰山”来说明资质的特点,资质这座“冰山”是由“知识、技能”等水面以上的“应知、应会”部分,和水面以下的“态度、个性、内驱力”等情感智力部分构成的。结合美国政府甄选FISO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知识技能等明显、突出并且容易衡量,但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机会的,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因素,它们难以捕捉,不易测量。可是如果不去挖掘这些因素,无异于舍本逐末。

  随着资质的理念在国际上被人们逐渐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建立了资质模型,用以指导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工作。已进入中国的IBM、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是利用资质模型改进企业管理的典型代表。在国内金融业名列前茅的平安保险也建立了资质模型,并开始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系统地应用。

  麦克莱兰定律 - 发现人物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1917。05。20-1998。03。2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98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弗农山庄(Mt。Vernon),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市(Lexington)。

  1938年获韦斯利恩大学大学心理学学士,1939年获密苏里大学心理学硕士,1941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先后任康涅狄格女子大学讲师、韦斯利昂大学教授及布林莫尔学院教授,195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87年后转任波士顿大学教授直到退休。1963年,他开创了麦克伯(McBer)顾问公司,这是一家专业协助管理人员评估和员工培训的公司。同年,他向国际教育协会提交了设立高校七级学术奖学金的方案,旨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他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论文,指出招聘中常用的智商和个性测试对于选取合格员工的无力和不足,他认为企业招聘应建立在对应聘者在相关领域素质的考查基础之上,应采用SAT测试方法。他那一度被认为过于激进的想法现今被企业界广为采用。

30、蓝柏格定理

由美国银行家路易斯.B.蓝柏格提出的,其含义是要为员工制造必要的危机感,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压力只有在能承受它的人那里才会化为动力。

【操作务实】

    蓝柏格定理应用要点:

 1、要不时提醒员工,企业可能会倒闭,他们可能会失去工作。这样可以激励他们尽其所能,不至于怠慢企业和工作。

 2、打破“无所谓文化”。如果员工无论业绩多么差都能高枕无忧,结果就会造成一种无所为企业文化。要打破这种无所谓文化,就必须创造一种环境,让他们产生不稳定感。

  3、调动那些惟恐失去工作的人们的积极性,要在风险与稳定之间建立适当的平衡点。

【经典案例】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是青岛海尔集团的生存理念,也正是这种自我激励意识在海尔全球5万员工的精神世界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付诸实际行动,才有了今天全球营业额高达1000亿元的骄傲!

    在海尔,所有员工都感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感觉到了工作机会的来之不易,这是当今市场经济形式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海尔集团从上到下,始终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压力,才能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海尔集团公司总裁杨绵绵曾说过:虽然都知道海尔集团的文化核心是创新,但是创新是要落地的,如何落地?把简单的事认认真真地干了20年,才有今天的海尔!同样,海尔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一直认为:海尔这些年的发展没有传奇,只是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做了,才有现阶段的成功!

【甫侃】

    有句土话叫做“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本来是强调有工作状态下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危机感的,却不想实际中它却成了人才市场边上找工作人们的自我嘲讽。

    为什么会有今日工作不努力呢?

    确实,除了自身的能动性之外,在企业这边也有一些因素。我们想象,若每个参加工作的人责任心都非常的强烈都有十分的主人翁责任感,那社会将是什么样的一般景象。公司业绩好,员工待遇高,拉动消费,促进流通……

    就企业而言,给员工以强烈的危机感,大字报的告诉员工“不能好好工作,明天就请滚蛋”,对彼此都有益而无害。

31、赫勒法则

有效监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它是英国管理学家H?赫勒提出的。

    从本质上来说,人都是有惰性的。管理之成为必要,一部分原因也就在此。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要真正达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要良好地运用起你手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调动好你的指挥棒。

    企业不仅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还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实施和管理,监督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大大加强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热情。但光有激励是不够的,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是让你的员工“动”起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没有有效的监督,就没有工作的动力。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监督才会成为动力。

32、激励倍增法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利用赞美激励员工,赞赏别人所付出的,要远远小于被赞赏者所得到的。

激励倍增法则的管理启示

员工从管理者的赞美中所得到的要远远大于管理者的付出。学会使用激励的杠杆,就会明白做人和管理的真谛。

喜欢受到表扬是人之常情。人人都喜欢得到正面的表扬,而不喜欢得到负面的惩罚。在人际交往中,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更会使自己身心健康。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会使我们更为自信,也会使我们更有魅力,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赞赏别人所付出的要远远小于被赞赏者所得到的。要是我们都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在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者也是人。因此,激励的倍增效应同样是适用的。

激励倍增法则的运用

要想使你的下属始终处于一种工作的最佳状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对他们进行表扬和奖励。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个懂得激励的企业领袖。他常对部下讲:"我做不到,但我知道你们能做到。"他要求管理者必须经常做为员工"端菜"也即服务的工作,尊重员工,激励员工,让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对员工创造性的充分尊重和肯定,才激发起了松下员工忘我的工作热情,共同建成了松下家电王国的丰碑。

在海尔,其员工的工资并不是最高的,只比青岛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一点儿。尽管如此,海尔的员工对自己身为海尔的一员都有很强的自豪感。海尔在员工管理上最具特色的方式,是直接用员工的名字命名他们不断改进了的工作方式。据《海尔的激励模式》一书介绍,在海尔,以员工命名的"操作法"有二百余项。

松下和海尔的激励之所以很显成效,就是因为它们使员工得到了施展个人能力的机会,并通过有效的机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了肯定和奖励。中远集团从他们的做法中受到了莫大的启发。经过一系列的建设,现在中远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在公司高级领导会议上,中远总裁会经常强调这句话:"我再问你们一句,企业经营是很困难,但你们鼓励员工了吗?"中远现在在世界各地有五千多个外国雇员。这些人与中远的国内员工一样,都以被评上中远劳模为荣。在国内的一些企业中,老板总是强调引进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却忽视人的因素,忽视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能够有效支配资源的高管人员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众多中小企业,一方面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雇用职业化的管理人员后会发生经理人员的"背叛",高科技人员在不同的中小企业中跳来跳去,不能长久地为某一公司效力,有些公司内部人员流动率每年高达50%,企业因此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类公司中没有和不能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忽视对员工的激励,忽视员工的心理要求。

2001年,中远集团在8万名员工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列举了与工作有关的因素和描述,让员工找出他们满意什么,不满意什么。

 

调查结果表明,员工无论年龄大小,所从事职业和岗位有什么不同,共同看重的因素有:成长的机会、专业技能的培训、员工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个人能力得到施展的程度、工作挑战性、工作的反馈程度、薪酬、福利等等,不满意的因素是奖励措施等。

在一个物质化的行当中,物质并不能代表一切,但这是企业关心人、尊重人的基础。所以,对员工的激励,物质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向员工提供诸如发展空间、受到尊重、施展抱负等的机会。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收获很多。

 

33、倒金字塔管理法

倒金字塔管理法(Pyramid Upside Down)最早由瑞典的北欧航空公司(SAS)总裁杨·卡尔松提出。

70年代末,石油危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航空业不景气,瑞典的北欧航空公司也不例外,每年亏损2000万美元,公司濒于倒闭。在这个危机的时刻,一位朝气蓬勃、极具领导才能的年轻人---杨·卡尔松受命于危难之中,担任了北欧航空公司的总裁。卡尔松接任后采用了新的管理方法,一年后,北欧航空公司赢利5400万美元。这一奇迹在欧洲、美洲等广为传颂。

卡尔松来到北欧航空公司时,公司一片萧条,人心慌慌,员工们不知道公司会走向何处。卡尔松利用3个月时间,在仔细研究了公司的状况后向所有员工宣布, 他要实行一个全新的管理方法。他给它起名字叫 "Pyramid Upside Down",我们简称叫倒金字塔管理法,也有人称之为倒三角管理法。

卡尔松认为:

“人人都想知道并感觉到他是别人需要的人。”

“人人都希望被作为个体来对待。”

“给予一些人以承担责任的自由,可以释放出隐藏在他们体内的能量。”

“任何不了解情况的人是不能承担责任的;反之,任何了解情况的人是不能回避责任的。”

卡尔松的“倒金字塔”管理模式就是在这样一种思维的指导下产生的。

倒金字塔管理法的构架

传统的管理构架是:

最上层:决策者、总经理;

中间层: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等);

最下层:一线工作人员,也叫政策的执行者。

卡尔松的“倒金字塔”构架是:

最上层:一线工作人员(卡尔松将其称之为现场决策者)

中间层:中层管理者;

最下层:总经理、总裁(卡尔松将自己称之为政策的监督者)。

在一般的传统公司管理中是个“正金字塔”,最上面这个人是总经理,或者是叫决策者,中间这一层叫中层管理者,最下面这一层叫"First Line Staff",就是一线人员,或者称为政策的执行者。上面是决定政策的人,下面是执行政策的人,概念很清楚,现在很多单位采用的都是这种管理方法。那么当时卡尔松为什么决定把这个颠倒过来呢?因为他发现要把公司做好关键在于员工,他个人认为是这样, 在管理学上认为一个公司能不能好,管理者是最重要的。卡尔松在这个“倒金字塔”管理法得最下面,他给自己命名为政策的监督者,他认为公司的总目标一旦制定下来之后,总经理的任务是监督、执行政策,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中层管理人员不变,最上面这一层是一线工作人员,卡尔松称他们为现场决策者。

“倒金字塔”管理法的总的含义是“给予一些人以承担责任的自由,可以释放出隐藏在他们体内的能量。” 那么这种管理方法出现了什么效果呢?SAS公司采用这种方法三个月之后,公司的风气就开始转变,他开始让员工感觉到,我是现场决策者,我可以对我分内负责的事情做出决定,有些决定可以不必报告上司。把权力、责任同时下放到员工身上,而卡尔松作为政策的监督者,他负责对整体进行观察、监督、推进。

倒金字塔管理法案例

案例一:有个美国商人叫佩提,这一天他接到通知要乘飞机从斯德哥尔摩到巴黎参加地区会议。我们知道阿兰德机场是斯德哥尔摩也就是瑞典的国际机场,阿兰德机场距离斯德哥尔摩市70公里,当佩提先生到达机场后,一摸口袋,脸变了颜色,发现没带飞机票。那我们知道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航空公司规定都是一样的,没有机票是不能够办理登机手续的。正在这个时候SAS公司的一位小姐款款走来说"Can I help you?",佩提显得很不耐烦说你帮不了,可是小姐还是笑眯眯的说,您说出来或许我能帮助你。佩提说我没带飞机票,没想到小姐说:“您没带飞机票呀,这事很好办,您先告诉我机票在哪?”他说在XX饭店411 号房间,小姐给了他一张纸条,让他拿着先去办登机手续,剩下的事情由她来处理。佩提先生到了登机的地方很顺利就办好了,拿到了登机卡,过了安检,到了候机厅。当飞机还有十分钟就要起飞的时候,刚才那位小姐把他的机票交给了他,佩提先生一看果然是自己落在饭店的机票。那么小姐是怎么把机票拿到的呢?她拨通了饭店的电话后是这样说的:“请问是XX饭店吧,请你们到411号房间看看是否有一张写着佩提先生名字的飞机票?如果有的话,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用专车送往阿兰德机场,一切费用由SAS公司支付。” 是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做呢?就是“倒金字塔”管理法,因为他把权力充分的赋予了一线工作人员。

案例二:德国人艾森.候波从柏林到法兰克福转机,又乘SAS公司的飞机赶到斯德哥尔摩办事。在机场他找到了值班经理,怒气冲冲的说:“SAS公司不好,你们看把我的皮箱摔成这样!” 经理看到皮箱上是有一个崭新的口子,再仔细看以后, 他笑着对德国人说:“先生,实在对不起。这样吧,您能不能等我几分钟?”十分钟后, 经理拿来一个基本和客人的一样的皮箱,对他说,这个皮箱就作为SAS公司送给您的一件礼物吧,请收下。德国客人想了想,拿着箱子走了。这个德国人晚上翻来覆去的想,心里很不好受。第二天带着新皮箱找到那位经理说,我很不好意思......,经理赶忙说:“您别说了,我都知道,我已经说了,就作为一件礼物您收下。” 德国人很惊奇,你怎么知道呢?机场的经理笑了笑说:“您昨天拿的皮箱的裂痕确实是新摔的,但是不是我们公司摔的。因为皮箱在上飞机之前我们都是要检验的,如果皮箱已经有裂痕或者破损的情况,旁边要贴有标记。而我在您的皮箱上看了这个标记。”德国客人脸红的说,我的皮箱是在法兰克福摔坏的,找他们, 他们不承认。到阿兰德机场本来想跟你们泄泄气,但没想到你们会这样处理。我回去之后都要鼓励他们坐SAS公司的飞机。这也是“倒金字塔”管理法在起作用,在SAS公司处处都能感到员工们那种自信、自豪的感觉,他们有着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总裁卡尔松带领他们想这个目标进发。

案例三:SAS公司很多员工胸前别着一个很精制的鸡心。在门口有一个警卫,是个50多岁的老职工,精神抖擞的站着,他的胸前就别有一个鸡心,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卡尔松觉得公司的情况已经基本扭转,应该奖给员工一些东西。想了想对秘书说,去定做精制的鸡心别针,每个员工一个,不能以发的形式下发,按照每个人的家庭地址,通过邮局寄给他(她)的配偶。当老员工回到家里的时候,老伴冲上来报住他狠狠亲了一口,还说,汤姆,你真棒!老员工感到莫名其妙。老伴这才说,你知道你们的总裁给我们寄来了什么?汤姆一看原来是一个精制的鸡心别针,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尊敬的汤姆逊太太:

感谢您一年来对汤姆逊先生的工作的全力支持,使得北欧航空公司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谨代表我个人向你表示衷心的谢意。 杨·卡尔松 (亲笔签名)老汤姆看了激动的不得了,他只是个普通的警卫。老两口激动的一边喝酒庆祝一边探讨,我明年要怎么干才对得起总裁对我的关心呢。

在SAS公司看到一位小姐也别了个同样的鸡心,以为她也会高兴的谈她的感受,但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她眼含热泪的说,她是个秘书,她的部门负责航线,白天开会做出航线的计划,晚上她就要打出来,所以经常加班,和她新婚不久的丈夫就起了疑心了,两个人脑的关系很紧张,已经到了要说分手的地步。这天她又加班,她想算了不解释了,反正我说了他也不信。她到了家打开房门,发现和平时不太一样,餐桌上放着几个菜和一瓶酒,她心往下一沉,这时候她丈夫听到她回来,对她说:“你回来了,这么晚,累不累?”一反常态,以前他根本不问,你解释也没用,今天怎么问寒问暖问辛苦。他跟丈夫说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没想到她丈夫对她说,看来以前我是误解你了,我错了,我希望你能原谅我。他奇怪的看着丈夫。原来她丈夫收到了卡尔松总裁寄给他的信和一个精制的鸡心,信上写道:

感谢你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力支持你的妻子为SAS公司的成就做出了这样大的努力,我谨代表我个人向你表示最真挚的问候。 杨·卡尔松(亲笔签名)。

就这样挽救了一个家庭。

 

34、古狄逊定理

一个累坏了的管理者,是一个最差劲的管理者。

提出者:英国证券交易所前主管N·古狄逊

点评:管理是让别人干活的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不少管理者常常忙得焦头烂额,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可用;或者常常觉得需要员工的帮忙,但是又怕他们做不好,以致最后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虽然一个称职的管理者最好是一个“万事通”,但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并不一定能管理好一家企业。管理的真谛不是要管理者自己来做事,而是要管理者管理别人做事。

有些管理者把困难工作留给自己去做,是因为他们认为别人胜任不了这种工作,觉得自己亲自去做更有把握。即使是如此,管理者要做的也不是自己亲自处理困难的工作,而是去发现能干的人去做这些事。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给下属成长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办事能力,另一方面是要懂得授权。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默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实例:

在纽约,哈默有一个客户:当他在自己的办公室时,除了要与客户电话联络外,还要处理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桌子上的公文一大堆等他去处理,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每次到加州出差,哈默都要约他早上六点三十分见面,他必然会提前三个小时起床,处理公司转来的传真,做完后,再将传真回送给他的公司。哈默曾与他谈论,觉得他做得太多,而他的员工只做简单的工作,甚至不必动脑筋去思考、去回答他的客户,也不必负担任何的责任与风险。像他这种做法,好的人才不可能留下奉陪到底。

而这位客户说,员工没有办法做得像他一样好,对此,哈默向他说明两点:

“第一,如果你的员工像你这么聪明,做得和你一样好的话,那他就不必当你的员工,早就当老板了。第二,你从不给他机会去尝试,怎么知道他做得不好呢?”

他进而又说,身为领导者,就必须明白:请别人为你做事,你才可能从他们中发现有才能的人。给他们机会,为你完成更多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训练他们承担额外的工作。

所以,作为管理者,不可能什么事都自己做,必须有心栽培值得你信赖的有潜力的员工,耐心地教导他们。刚开始的学习阶段,难免发生错误,致使公司蒙受损失,但只要不是太大,不会动摇公司的根本,就把它当做训练费用。你一定要脱身去处理首要的事情,因为它可能关乎整个企业的前途。适时放手让你身边的人承担责任,并考核他们的表现。当他们妥善地完成工作时,就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做得不错。

在哈默的劝说下,这位客户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学会了放权让有能力的员工去处理事情,最终他的公司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

企业的发展壮大不能光靠一个或几个管理者,必须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努力,借助他们的才能和智慧,群策群力才能逐步把企业推向前进。再能干的领导,也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和能力,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佳道路。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男孩问迪士尼的创办人华特:“你画米老鼠吗?”

“不,我不画。”华特说。

“那么你负责想所有的笑话和点子吗?”

“也不。我不做这些。”

男孩很困惑,接着追问:“那么,迪士尼先生,你到底都做些什么啊?”

华特笑了笑,回答说:“有时我把自己当作一只小蜜蜂,从片厂一角飞到另一角,搜集花粉,给每个人打打气,我猜,这就是我的工作。”

在童言童语之间,一个管理者的角色不言而喻。不过,一个团队管理者不只是会替人打气的小蜜蜂,还是团队中的灵魂人物。他应该做到五件事:选择适当人才;厘清团队目标与方向;厘清成员的权责;取得适当资源支持团队,有效指引成员找到方法;有能力去追踪或审视团队的绩效,带领执行计划,激发团队的成就。做到了这些,员工们就会死心塌地跟着你打拼,这样还会怕没有工作业绩吗?与自己万事亲历亲为相比,哪个更好呢?例外原则

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局,上级只保留处理例外和非常规事件的决定权和控制权,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

 

35、例外原则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泰罗

点评:分权可调动积极性,执要则不失主导权。

管理的秘诀在于合理地授权。所谓授权,就是指为帮助下属完成任务,领导者将所属权力的一部分和与其相应的责任授予下属。使领导者能够做领导的事,下属能够做下属的事,这就是授权所应达到的目的。合理地授权可以使领导者摆脱能够由下属完成的日常任务,自己专心处理重大决策问题,还有助于培养下属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士气。授权是否合理是区分领导者才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正如韩非子所说的那样“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领导者要成为“上君”,就必须对下属进行合理地授权。

 成功的企业管理者都熟谙授权之道。

 詹森维尔公司是一个美国式家族企业,规模不大,但自从1985年下放权力以来,企业发展相当迅速。CEO斯达尔的体会是:“权力要下放才行。一把抓的控制方式是一种错误,最好的控制来自人们的自制。”

 斯达尔下放权力的主要手段是由现场工作人员来制订预算。刚开始时,整个预算过程是在公司财务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的。后来,现场工作人员学会了预算,财务人员就只是把把关了。在自行制定的预算指导下,工作人员自己设计生产线。需要添置新设备时,他们会在报告上附上一份自己完成的现金流量分析,以证实设备添置的可行性。

 为了让每一位员工更有权力,斯达尔撤消了人事部门,成立了“终身学习人才开发部”,支持每一位员工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每年向员工发放学习津贴,对学有成效的员工,公司还发给奖学金。自从实行权力下放以来,公司的经营形势十分好,销售额每年递增15%,比调资幅度高出整整一倍。

 

36、霍桑效应

 

 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的被试者。实验持续了一年多。这些女工的工作是装配电话机中的继电器。首先让她们在一个一般的车间里工作两星期,测出她们的正常生产率。然后把她们安排到一个特珠的测量室工作五星期,这里除了可以测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一般车间相同,即工作条件没有变化。接着进入第三个时期,改变了对 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赖于整个车间工人的生产量,现在只依赖于她们六个人的生产量。在第四个时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钟的工问休息。第五个时期,把工间休息延长为10分钟。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5分钟休息时间制度。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女工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在随后的三个时期每天让女工提前半小时下班。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最后第十二个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又全恢复了,重新回到第一个时期。老板是想通过这一实验未寻找一种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的确,工作效率会受工作条件的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条件怎么改变,如增加或减少工间休息,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要高,女工们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工们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物,受到了格外好的待遇,她们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因而感到愉快,便遵照老板想要她们做的那样去做。她们知道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测量她们的生产效率,这是人们关注的事情,因此,生产条件发生什么变化无关紧要,她们总把这些变化设想成为有利的,所以,她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每一次的改变都刺激着她们去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操纵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关注他,使他感到很特别,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他知道人们期望他干什么,只要没有想要拒绝的特别理由,他会尽一切努力按人们的期望去干好每一件事。霍桑工厂的女工们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尽管她们想到的并不是老板期望的,但她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产生适当的效果。所以对个人施加压力说服他去做某件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他愉快,向他显示出他正被关心着,被期待看做好某件事。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学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2、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

3、企业文化──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37、杰亨利法则

运用坦率真诚的沟通方式 。

亨利法则是以发明人杰瑟夫?卢夫特和亨利?英格拉姆的名字命名。它的核心是坚信相互理解,能够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并促进沟通的效果。它从两个纬度上划分了促进或阻碍人际沟通的个体倾向性:揭示和反馈。揭示是指个体在沟通中坦率公开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信息的程度;反馈指的是个体成功地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的程度。根据这两个纬度可以划分出四个“窗口”————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开放”窗口包括了你自己和别人都知道的信息;“盲目”窗口包括了那些别人很清楚而你自己却不知道的事情,这种情况是由于别人没有告诉你或由于你的自我防卫机制拒绝接受这些信息造成的;在“隐藏”窗口中的信息你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未知”窗口是那些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情感、经验和信息。

杰亨利法则基于这样的假设:当开放区的信息量增加时,人们之间会更好地相互理解。因此他们建议运用坦率真诚的沟通方式。要通过揭示和反馈来增加开放区的信息量,即通过提高自我揭示的水平和倾听来自他人的反馈这两种方式扩大开放区的面积,从中获益。

 

38、沟通的位差效应

沟通的位差效应:平等交流是企业有效沟通的保证

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

提出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点评: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交流。

什么是沟通的位差效应?

沟通的位差效应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对企业内部沟通进行研究后得出的重要成果。他们发现,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平行交流的效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平行交流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交流。为试验平等交流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可行性,他们试着在整个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平等沟通的机制。结果发现,与建立这种机制前相比,在企业内建立平等的沟通渠道,可以大大增加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价值观、道德观、经营哲学等方面很快地达成一致;可以使上下级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形成较为对称的流动,业务流、信息流、制度流也更为通畅,信息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情况也会大大减少。这样,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平等交流是企业有效沟通的保证。

经典案例

沃尔玛公司一再强调倾听基层员工意见的重要性,即使现在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也是如此。在公司内,沃尔玛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即任何时间、地点,任何员工都有机会发言,都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与管理人员乃至总裁进行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关心的事情,包括投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公司保证提供机会讨论员工们的意见,对于可行的建议,公司会积极采纳并用来管理公司。在沃尔玛公司,经常有一些各地的基层员工来到总部要求见董事长。董事长沃尔顿先生总是耐心地接待他们,并做到将他们要说的话听完。如果员工是正确的,他就会认真地解决有关的问题。他要求公司每一位经理人员认真贯彻公司的这一思想,而不要只做表面文章。沃尔玛重视对员工的精神鼓励,总部和各个商店的橱窗中,都悬挂着先进员工的照片。公司还对特别优秀的管理人员,授予"山姆·沃尔顿企业家"的称号。

通常情况下,沃尔玛公司在阿肯色州罗杰斯机场的飞机库里都会停有12架飞机。为了能听到最基层的声音,地区经理们每个星期一的早晨都要乘坐飞机前往自己分管的地区视察。视察一般进行到周四。在视察过程中,经理会大量接触基层的员工,了解他们的信息和对公司的建议,了解他们对商品销售走势的看法,对提出了有价值建议的员工进行及时奖励。因为能广开言路,倾听最基层员工的意见,沃尔玛总是能了解到最新的信息,从而及时作出调整。

在下传上,沃尔玛做得同样很棒。老板山姆·沃尔顿强调:公司领导是员工的公仆。公仆领导,也就是领导和员工之间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组织关系,领导在整个支架的最基层,员工是中间的基石,顾客永远是放在第一位。领导为员工服务,员工为顾客服务。只有把"老板"伺候好了,员工的口袋里才会有更多的钞票。员工作为直接与"老板"接触的人,其工作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因此,领导的工作就是指导、支持、关心、服务员工。员工心情舒畅,有了自豪感,就会更好地服务于顾客。

在沃尔玛,任何一个员工佩带的工牌上除了名字外,没有标明职务,包括最高总裁。公司内部没有上下级之分,见面就直呼其名,这种规定使员工们放下了包袱,分享到了平等分工的快乐,营造了一个上下平等的工作氛围。

沃尔顿还强调:员工是"合伙人"。沃尔玛公司拥有全美最大的股东大会,每次开会,沃尔玛都要求有尽可能多的部门经理和员工参加,让他们看到公司的全貌,了解公司的理念、制度、成绩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每次股东大会结束后,沃尔顿都会邀请所有出席大会的员工约2500人到自己家里来举办野餐会。在野餐会上,沃尔顿与众多不同层次的员工聊天,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对工作的看法,提出对公司的建议,讨论公司的现状和未来。每次股东大会结束后,被邀请的员工和没有参加的员工都会看到会议的录像,而且公司的刊物《沃尔玛世界》也会对股东大会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报道,让每个员工都能了解到大会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对公司确实全面的了解。沃尔顿说:"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我们团结得更紧密,使大家亲如一家,并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正是这种视员工为合伙人的平等精神,造就了沃尔玛员工对公司的强烈认同和主人翁精神。在同行业中,沃尔玛的工资不是最高的,但他的员工却以在沃尔玛工作为快乐,因为他们在沃尔玛是合伙人。

1998年4月,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推出了"沟通宣传周"活动,内容之一就是向员工介绍公司的12种沟通方式。比如员工可以书面形式提出对公司各方面的改善建议,全面参与公司管理;可以对真实的问题进行评论、建议或投诉;定期召开座谈会,当场答复员工提出的问题,并在7日内对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予以反馈;在《大家》、《移动之声》等杂志上及时地报道公司的大事动态和员工生活的丰富内容。另外,公司每年都召开高级管理人员与员工沟通对话会,向广大员工代表介绍公司经营状况、重大政策等,并由总裁、人力资源总监等回答员工代表的各种问题。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摩托罗拉让员工感到了企业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了极大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员工以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为企业工作。

沟通还能化解矛盾、澄清疑虑,消除误会。在联想的企业文化手册中明确写道:放开自我,让别人了解你的需求,让别人了解你的困难,让别人知道你需要帮助。主动了解他人的需求,让他人感到能得到理解和帮助。做到五多三少: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少一点儿不分场合地训人;多把别人往好处想,少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多给别人一些赞扬,少在别人背后说风凉话;多问问别人有什么困难,多一些灿烂的微笑。正是通过这些沟通渠道,联想充分唤起了员工间家庭般的和谐与温暖的感觉,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信息畅通的工作氛围,达到了一种真正的上下同心。古语云: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联想取得的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管理启示

平等的沟通渠道为沃尔玛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给我们以无尽的启示:有平等才有交流,有平等才有忠诚,有平等才有效率,有平等才有竞争力。

一个沟通顺畅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工作气氛融洽,工作效率极高的企业,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哪怕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的,因为心情是愉快的!沟通创造和谐,沟通赢得人心,它能够凝聚出一股士气和斗志。这种士气和斗志,就是支撑企业大厦的中坚和脊梁。有了这样的中坚和脊梁,必定人心所向,又何愁企业不发展呢?

 

威尔德定理威尔德定理又称为威尔德论断,是英国管理学家L?威尔德提出的,“人际沟通始于聆听,终于回答”。说的功夫有一半在听上,有效的沟通始于倾听。

    我国古代有个故事叫《黄帝问路》也道出了沟通的要义。故事说: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孩,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

    他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人们概述为:说的功夫有一半在听上。一问一答之间就可以受益无穷。

 

39、威尔德定理:

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有效沟通。

  现代企业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更加需要通过沟通来获得各种有用信息,而面对沟通的复杂性、艰巨性,人们却常常为之感到举步维艰。沟通越有难度,人们也就越始终不渝的进行着各种探索和研究,期望全面彻底解开沟通的奥秘。

  “威尔德定理”——是来自英国管理学家L·威尔德一句十分经典的话“人际沟通始于聆听,终于回答。”。威尔德对沟通进行了“自始至终”分析,他既看到沟通的起始,又看到沟通的终结。在威尔德眼里,仿佛沟通也是一种有兴衰起落的生命,既研究它的起始,也探究它的终结,他把沟通看作一个有头有尾的生命,这样的深入钻研是独到而完善的。

  说实在,在人们大谈沟通要如何如何的时候,很少人会去想沟通的起点和终点,它的起因是什么?它的终结又是怎样的?提问这样的问题这肯定会使很多人感到茫然无措。

  学习了威尔德定理后,我们就会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威尔德说,“人际沟通始于聆听,终于回答。”。我们不妨这样想象,如果一个人耳朵聋了,这个聋人还会像正常人那样与别人沟通吗?我看哪怕你说他坏话,甚至骂他,他也不会理睬你,你说任何错误的话,他也不会来纠正你,你说得很好很对,他同样不会赞同你。这都缘于他听不到你的话语。语言作为最主要的沟通工具在你与聋人之间已经阻断,信息的传递没有办法继续,自然沟通也就只能中断了。我现在要说的是:我们都是有耳朵听力正常的健全人,但如果你不注意聆听,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那么你就是一个精神的聋人,同样也难以与他人发生沟通。这种不尊重别人发言或者对别人的话语缺少注意力去聆听的情况是很多见的。可能缘于一些人的个性比较自我倔犟、比较自闭自以为是,他们往往目空一切,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容不得别人的批评和不同意见。由于聆听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就极大的影响了他与别人的正常沟通。

  聆听,意味着谦虚好学,意味着尊重别人。聆听还意味着一种仰望和俯首的姿势,对高于自己的有优点的人,能够以仰望的眼光去倾听,对于低于自己的有缺点的人,则能俯首,放下架子,给予关怀和爱护,去聆听他们的苦衷、困惑、疼痛和祈求。

  善于沟通的的人,有着丰富的情感,一定是个耳朵灵敏的人,他总是善于心平气和的聆听周遭的各种声音,甚至去主动的征求听取别人的各种意见,给自己增添智慧和力量。你善于沟通,在公司开讨论会的时候,你就会平静的竖起耳朵先认真听别人说什么,等大家都一一发言完毕,你再说话也不迟。因为,说得漂亮的功夫有一半就在聆听上。

  聆听只是沟通的起始,只是触发沟通展开的源点,而对话一旦进行,未必就可以心安理得,也不是就顺利完成了。沟通终于回答,沟通的过程往往会提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以间接或直接的各种形式提了出来,就是为了得到满意的回答。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态度去耐心对待别人的提问、疑问,高高在上摆出一副官僚师长的架势,顾左右而言他,爱理不理的,显然沟通也会因此而搁浅。尊重并回答别人的提问,甚至比聆听还要重要。聆听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后作出满意的回答。光听,不作出迅速的反应和回答,这样的沟通并不完整,也没有完成。回答问题是需要知识、智慧和真诚的,你的回答要令对方满意,才算完成了一个回合的沟通,给沟通划上句号。

  聆听和回答,就构成了沟通主要的步骤和形式,但不是唯一的沟通形式。观察、嗅觉、触觉、食欲、性欲、睡眠欲、灵感、体会等等也与聆听一样可以触发一个人主动沟通的欲望;默认、默许、意会、暗示、微笑、手势、行为举止和实际行动等等,与回答一样也可以替代回答来完成沟通。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方式,只是辅助的补充的方式。由于这些多样化的辅助和补充形式的存在,就使沟通变得纷繁复杂而光怪陆离,许多时候还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偏差,出现以偏概全的走样,出现云雾迷茫的诱惑以及主次不分甚至本末倒置的错误,这个时候,威尔德定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可以使我们抓住沟通的本质和精髓,去伪存真,直奔主题——“始于聆听,终于回答。”,把该听取的意见接受了,把该回答的问题答复了,省得走许多弯路。

由于沟通有那么多的枝节成分在参与,有时候就使沟通变得难以把握其要领,出现不少误会和笑话。这里试举例说明:某公司,有个员工急事去找另一个员工,他站在四楼底下朝上大声的喊这位同事的名字,这样一喊同事就可以听到了。一会儿四楼的窗口出现了一个女人朝下看看,对着他直摇手,他以为那是告诉他那个同事不在,就走了。再次与同事会面时才知道,当时同事就在楼上,而那位摇手的女人那是在擦玻璃。再举个例子:某公司有个大男,想找个女友谈对象。工间小憩时他与某女工聊天,对方说话总是那样喜爱笑,热情、活泼而大方,仿佛还与自己暗送秋波。于是乎,每每星期六休假他都会买了鲜花送到那个女工的住宿,插在门上,以表求爱。这样不间断的送了几次花,那个女工却一点没什么回示。后来,他等在门口,才发现那女工与一位男子出双入对亲热非凡,正处于热恋之中。通过这两个普通的例子,我们应该可以悟出:手势、笑脸或献花这样的辅助沟通形式是有缺陷的,可能造成一些误会。所以,语言作为沟通的重要形式,它不仅来得直接、准确,还来得迅速和方便。而在语言沟通中,其核心内容就是“始于聆听,终于回答。”八个字,我们要学会聆听,学会回答,才能少走弯路,使沟通的效率得以大大的提高。

 

40、踢猫效应

不对下属发泄自己的不满,避免泄愤连锁反应

人的不满情学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回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踢猫效应的故事

在心理学上,“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主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何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人在受到批评之后,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批评,而是心里面很不舒服,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其实这是一种没有接受批评、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的一种表现。受到批评,心情不好这可以理解。但批评之后产生了“踢猫效应”,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犯了错误之后有人能及时地提出批评意见,这是犯错误者的福气。如果没有人及时地提出来,我们也许就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因此,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毁了自己的一切。有人提出了批评,不管我们接不接受,至少批评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犯了错误,会使我们引起警觉。只要我们注意,那么,我们在今后的生活里就会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批评,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里是少不了的。亲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需要有相互的批评指正。我们生活在一个多诱惑的社会,一失足就会成千古恨。批评能让我们警钟长鸣,即使批评错了也能让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我们无须因为受了批评而生气。批评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我们应该善待批评。

一个人能接受批评,就能从善如流,少犯错误;如果善听批评,就能做到虚怀若谷,工作、学习、生活中就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若听不进批评,一听到批评的意见就生气,或者暴跳如雷,刚愎自用,固执错误,这样的人,早晚要摔跟头。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记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虽然让我们一时生气,但只要我们能冷静下来思考,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批评中受益前进。生活中有人批评,是一个人的福气。

  “踢猫效应”与领导者的风度

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其他人,领导者在领导一个单位的时候更是如此。如果无缘无故的被人丢了一个包袱过来,当然要想办法甩掉它,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它甩给自己的下属。而下属只能再甩给更弱者,这股无名之火只能转来转去,最终转到猫的身上。

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下,到处是诱惑和压力。作为领导者,成就感和进取心都可能会超过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良好的风度,做到“入局而不为局势所迷”,是非常重要的。风度是什么?举止潇洒,言谈风雅,这只是冰山的水上部分;风度的实质是:对己,在压力下能保持从容的心态,面对突发事件较好地控制情绪;对人,能做到与人为善——真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迁怒于人。那些面对强大对手仍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将帅,那些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仍能为大众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正直之士,虽然身世各异,但那种豁达的风度,同样令人尊敬。胜人者力,胜己者强。在压力下能够保持风度,意味着对自己心理弱点的征服,意味着人格魅力的提升,这首先就是一种成功。

 领导者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事就拿下属当出气筒,这样的领导者即使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难有真正的成功。一个人如果不能与人为善,不能宽以待人,经常向周边释放消极的因子,成为心理疾病的一个传染源,导致所处环境的恶化,怎么能谈得上真正意义的事业成功呢?

情绪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当然也就有好情绪和坏情绪之分。所以造成情绪感染的效果也就有了正面和负面一说。同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心态。良好的情绪会让人有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因此也就会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也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而厌烦、压抑、忧伤、愤怒的消极情绪则会造成紧张、烦恼甚至是充满敌意的气氛。而这样的坏情绪又会直接影响和波及到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极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像扔进平静湖面的小石头,涟漪一波一波地扩散,也就将情绪污染传播给了社会。

碰到问题,在我们大脑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一个情绪反应。这一闪念往往都会比较冲动,也最容易造成误会的产生。就在我们的情绪处于失控边缘时,只要我们稍微让自己冷静一下,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时做出决定,并用“尽管……但是……”来开导自己。在处理事情之前,切记要先处理心情。因为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防止我们情绪化的,让自己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人是一种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动物,那不防通过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在遇到事的时候一定要冷静。而就在这转念一想的同时,也许就会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并会为对方寻找一个可能的理由,及时的和对方做一个换位思考,这时也就会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对不良情绪就适时的做了一个很好的疏导和化解,同时也就避免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人生犹如跌宕起伏的海洋,我们人就是那航海的船,而情绪无疑就是那船上的帆。只有我们适时的来调整帆的方向,也就是学会控制自己,才能避免有可能发生的“船毁人亡”,阻止甚至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因果链的产生。

如何制怒

愤怒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人在愤怒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经常发怒的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愤怒还会使人缺乏食欲,消化不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而对一些已有疾病的患者,愤怒会使疾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如中医认为“怒伤肝”“气大伤神”等。同样,愤怒时因为情绪处于激动之中,还可能引发其他不理智的情绪,比如:自以为是、自尊受损、好下结论等,这些都可能使事态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可见,愤怒于己于人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少发脾气。

一天,林肯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陆军部长斯坦顿气呼呼地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到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说。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林肯知道他肯定是又被人指责了。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给我说说,说不定我能给你出出主意。”林肯笑着对斯坦顿说。

斯坦顿像是找到了发泄的对象,对林肯一阵咆哮:“你知道吗?今天有位少将竟然用那种口气和我说话,那简直是侮辱,他所说的事根本就不存在啊。”

满以为林肯会安慰他几句,痛骂那名少将几句,但林肯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信回敬那位少将的无礼。

“你可以在信中狠狠地骂他一顿,让他也尝尝被指责的滋味。”

“还是你想得周到,我非得大骂他一顿不可,他有什么权利指责我呢?”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后拿给林肯看。

林肯看完以后,对斯坦顿说:“你写得太好了,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好好教训他一顿。”林肯把看完的信顺手扔进了炉子里。

斯坦顿看到自己写的信进了炉子,忙责问林肯:“是你让我写这封信的,那你为什么把它扔进了炉子里呢?”

林肯回答说:“难道你不觉得写这封信的时候你已经消了气吗?如果还没有完全消气,就接着写第二封吧。”

愤怒是一种极具毁灭力量的情绪,它不仅能够摧毁你的健康,而且可以扰乱你的思考,给你的工作和事业带来不良的影响,林肯的处事方法又告诉我们,反击回去或发泄给别人也不是什么上策,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消除心中的不满,或是把它转化成一种力量。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来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经常和伙伴们吵架。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一周以后,男孩在篱笆上共钉了36颗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尽量避免发脾气和别人吵架,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颗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并没有表扬他,而是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掉一颗钉子。”男孩按父亲的话去做了,终于有一天,钉子全部被拔光了,他忙去告诉父亲。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干得不错!但是,篱笆上的这些钉子洞,永远也不可能消失的。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就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要克制愤怒不是没有办法的。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来控制自己的愤怒:

*通过意志力控制愤怒,使愤怒情绪少发生,或有愤怒不发作。

*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愤怒时多想想盛怒之下失去理智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

*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发怒”,这样可以起到控制愤怒的作用。

*将心中的愤懑、不平向人倾诉,从亲朋好友处得到规劝和安慰,可以缓解怒气。

*向使自己愤怒的人说明自己的不满,说出自己的意见,使矛盾得以调和,不满得以解除。

*尽量避免接触使自己发怒的环境,减少愤怒情绪,或者在即将发怒时通过转移注意力而减轻愤怒。

*尽快离开当时的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使愤怒情绪消退。

战胜愤怒,比战胜劲敌更难。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控制你自己,笑对你的朋友,他们是你最大的财富。

寻找正确的发泄渠道

哲学家笛卡尔说:不求改变命运,只求改变自己。改变你所能改变的,接受你所不能接受的,这是很重要的、很有用的人生智慧。

我们都知道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的生活非常的不幸:丈夫早死,由于自己的疏忽,自己的孩子又让狼给叼去了。祥林嫂整日生活在抱怨之中,每天逢人就向他诉说自己的不幸。

“我的丈夫是怎么死的,我可怜的孩子,还没明白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祥林嫂每日就生活在抱怨和诉说之中,人们一开始还对她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对她感到反感,所以也就不再对她有同情感了。

可是祥林嫂好像对此浑然不觉,仍然继续着她的不幸的诉说,所以她仍然生活在这种无法改变的环境之中。

当人遇到不幸时,都会身不由己地向别人抱怨、诉苦,这无疑是一种发泄的手段,但是通过祥林嫂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找到一种不会妨碍别人的发泄途径,排遣掉心中的痛苦,然后再改变观念,积极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惟有这样你才能走出自己设置的阴影。

张三人缘极好,从没跟别人生过气。李四感到很好奇,就问他:“你怎么从来不生气?你是怎么修练的啊?”张三说:“我也是正常的人,怎么可能不生气呢?只不过我不表现出来罢了。”

李四说:“那还不把人憋死。”

张三说:“我住的地方后面有一片树林,当我心情不好或是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想要发脾气时,我就会跑到树林里,狠狠地用手掌打树干,等手打疼了,我的不快、怨气也就没了!”

张三就是一个很有生活智慧的人,他知道,一味的压抑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造成自己身心不健康;他更知道,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么微妙,又怎么能随便发泄?所以,只好自己想办法舒解自己的精神压力了。

想发泄郁积在心中的怒气,除了要有一定的方法外,还要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因为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只要我们能正确看待,我们所遭遇的一切不幸也就算不上什么了。明人陆绍珩说,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要敢于“放开眼”,而不向人间“浪皱眉”。“放开眼”和“浪皱眉”就是对人生两面的选择。你选择正面,你就能乐观自信地舒展眉头,面对一切。你选择背面,你就只能是眉头紧锁,郁郁寡欢,最终成为人生的失败者。

别总是对自己说:“我真倒霉,总被人家曲解、欺负。”那你当然没有一刻的轻松愉快。

别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有个女人的丈夫做生意被人骗了。她非常生气,又非常生气,就每天倚在门口装疯卖傻,哭诉她家的不幸,用最恶毒的语言谩骂那骗子的卑劣行为。

一天又一天,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她的哭诉和谩骂。

一开始,人们还同情这个不幸的女人,后来见她的哭闹无休无止,大家都说:“这个女人疯了。”

一年之后,在自己的谩骂声中,这个女人真的疯了。

事情发生了,再生气也于事无补,况且人家也不知道,这不是糟践自己吗?记住:屋宽不如心宽,千万别做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的傻事!

亨利"福特曾经是一个修车工人,那时候的薪水很少,他一直很想去一家高级餐厅吃饭,但却一直没有如愿。

一次,福特手拿着刚发下来的薪水来到这家餐厅,他今天一定要满足这个愿望。他坐在餐厅里等服务员过来招呼他,但他足足坐了15分钟却不见一个人来。最后,一个服务员勉强走到桌边,粗鲁地丢给他一张菜单。

福特刚打开菜单,服务员就用轻蔑的语气指着右边的那部分说:“你只适合看这部分(价格),左边的部分(菜色)你就不必去看了!”

福特惊愕地抬起头来,看到服务员满脸的不屑表情,他虽然很生气,但转念一想,也不能全怪这个服务员,自己本来就是没有钱的人,怎么能吃得起那么昂贵的大餐呢?最后,福特只点了一个汉堡。

从那以后,福特立志一定要成为社会中顶尖的人物。终于,他由一个平凡的修车工人,成为了叱咤风云的汽车大王。

每一件不幸事件的背后,都相对隐藏着更大利益的种子。所以,我们要领会上帝的安排,把每一次遭遇的不如意,都当成更大利益的种子,埋入内心充满潜能的沃土中,来激励自己迈向成功。

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对服务小姐大声喊道:“小姐!你过来!你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服务小姐一边陪着不是一边说:“真对不起!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

小姐再把这些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能不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

在旁边的一个顾客看到这一场景,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的错,你为什么不直说呢?”

服务小姐笑着说:“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和气来交朋友!”

核心理念:不要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应用要诀:有效控制情绪,正确对待错误。

应用领域:社会组织、组织管理。

学习后可以深刻认识和有效解决如下问题:

  1、情绪控制问题

  2、对待压力问题

  3、制怒问题

  4、挫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