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harmful to造句:中戏.54 五年级(上)“黄军装”压境昔阳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10/05 13:43:05

中戏.54 五年级(上)大军压境昔阳城

原创/陈仁川

1964.10.31 星期六 奔赴昔阳

  这是等待已久的日子,中戏二百多名师生终于在下午六时出发,奔赴社教第一线——山西昔阳。我们俨然一支部队,人人穿一套淘汰的黄棉军装,尽管许多细节部分显露破相,但正因为这样的“武装”,每个“战士”都感到无比兴奋。出发时,全院留校师生夹道欢送,一直送到北京站。

  我心已经飞翔,只是不知道今后半年将遇到什么,如:遇见哪些人?会留下怎样难忘的记忆?将经历什么样的思想斗争?全班同学都会有什么变化?社教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会产生何种影响?

  暂别北京,预祝自己的成功!

1964.11.5 星期四 昔阳战地整训

  到达昔阳县城,休息一天后开始整训。每天整齐地走在街上,出操和去开大会,最后特意绕一圈到县委党校驻地。由于一身黄棉衣,精神抖擞地大喊“一二三四”,据说本地人纷纷议论,说中央派部队来了,大军压境,马上要进村搞四清运动了!

  形势令每个人严肃起来,仿佛就要冲锋陷阵,集中整训被看作是一次必须的思想整顿,打铁先得自身硬,大家表态一定要清洗个人身上存在的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言行,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工作队员。

  今天是小组思想见面,要求人人过关。

  曹:“我在困难时期发生突变,卖衣物甚至铺盖为了吃,天天吃夜宵,喝酒。‘高’夸我的诗是中国拔尖,我就夸他在农村群众关系好,最后被他利用。我在农村工作时谈恋爱,与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完全是一种乌托邦,很快失败了。我父亲踢足球,后来当了体育教师,从小就告诉我长大全靠‘技术’、靠‘本事’吃饭,没有玩意行不通。我一直认为不谈政治有知识就可以了。平日强调性格、个性,强调自我上了天!我唱的是‘武家坡’、‘钓金龟’、‘丢戒指’,想做当今李白。”

  维:“困难时,泡茶馆、进夜宵店,后来陷入恋爱,大学时代有爱情才是幸福。平时与别人比,认为自己还不错。”

  恺:“高中当团支书,班主任是个老头,什么都不管,我对他说:‘你歇着吧,让我们自己来!’从来认为自己有一套,喜欢独立、自由主义,凡事相信个人的见解。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认为片面性是个好东西,可以突出自己的观点。我一直自我奋斗,好像不缺什么,没有想过入党。”

 国:“从高中起迷恋创作,同集体合不来,回避社会工作,同时感到很孤独。追求温柔,自己内心很脆弱,寻找爱情,讲人情、义气,陷入私人感情小圈子。大学里总是很低沉,经不起批评。”

 今天,学习毛主席的《整顿党的作风》很有启发,我长期以来不明确革命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应用理论的目的又是什么?以为自己一切皆好,回头看发现实际上欣赏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那一套。表面涂上了正面色彩,真正要清除的东西却被自己包装起来了。出发点错误,怎么能学到马列主义?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定会走上歧途。

1964.11.6 星期五 老师亦须“过关”

  今天是熊焰老师“放包袱”,主要说她“顾惜身体,革命意志衰退,只想求得一时的安静、舒适。”“建国进城后,开始考虑个人得失,多读书做学问,阶级观念淡薄了,党的十中全会后虽然觉得有斗争,但对学校里的阶级斗争看不见。教师中有的人道德败坏,才感到问题严重。我一直以为现在的青年很单纯,一心学习,不会有苦恼;对他们中间的白专道路、名利思想、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等缺乏认识。”

  同学们提意见,说“没有革命的老师就没有革命的学生”。我直接提出:“学生个人有问题是一方面,但青年未经革命锻炼、没有经历政治斗争,终究是需要老师引导的。环境的作用在部队非常突出,我们也有一个‘环境’,但这是‘自由化’的、消极的环境,同学看不清楚,老师也不以为然,我们也就习以为常。”“我们走了不少弯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希望今后真正得到老师们从政治思想上的帮助,多一些善意的批评,老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下午,步行到日夜盼望的大寨参观,这必定是一个难忘的回忆,以后将会无数次地重新讲起。

1964.11.7 星期六 两个报告

  听了四清的两个报告,是失败的教训。搞了“五个月”,“地富不臭,贫农不香”,敌情严重,必须随时反右倾。

1964.11.8 星期日 阶级斗争新形势

  为什么自己看不清阶级斗争新形势?特别是看不清学校中的阶级斗争,缺乏自我革命的自觉性。父亲解放前虽然是与多人合股开书店,毕竟属于剥削阶级一员,每年除薪水,年终有分红。但我认为自己更多是在小资产阶级气氛中长大,温文尔雅,风平浪静,只求过得去和轻松的生活。父亲解放后一直被冠以“民主人士”、“进步人士”,也有一些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头衔,掩盖了被“改造”的内容。不喜欢听“改造”之类,平日一团和气、明哲保身,这都影响了我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家庭,当然不可能像李玉和、李奶奶那样教育孩子,也不可能像《水晶洞》中少年受到无产阶级教育和具有无产阶级的爱憎。而维持现状,惧怕斗争,就是我这样的家庭的常态。任何人,从孩童起都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他实际处身的环境给予的影响,后来从书本和外界获得知识与印象,却以为他的思想是长大后开始的,忽略了最初也就是提童时代得到的东西,今天清理思想再不能浅尝辄止,必须挖根清源。

  自己从7岁入队、14岁入团至今,一帆风顺,听党的话似乎不言而喻,实际上并不明白为什么一个革命者必须如此和怎样从行动中检验是否真正听了党的话。当干部固然是一种锻炼,但一直关在学校四堵墙里,脱离实际,脱离工农群众,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资产阶级思想具有内在的腐蚀力量,毛主席说:“他脑子的敌人,比日本帝国主义还要顽固”,自己如不抓紧思想改造,一定会走到反面而不知之。

  这些是我“过关”的检查思路。

1964.11.9 星期一 继续“过关”

  志群放包袱:“我祖父临死前已经砌了五间大瓦房,情况像富农。土改时父母到上海浦东,父亲推小车、母亲给人洗衣服,后来给地主开荒滩,成分订了中农。我哥哥在淮海战役牺牲,是烈士,我家因此又得了一份地。54年,棉花大丰收,父亲做了不少洋布衣服。我读书为了光宗耀祖,让父母可以自由喝酒。高中前狂热读书,入党有报恩思想,是低标准进来的。到了大学,读刘少奇的论党员修养,以后就怕别人提‘党性修养’。几年来自己问题多,又不自觉,自以为比人高明,惹同学们讨厌。”

 熊焰老师说他“毕业后很可能犯大错误,因为他总是另搞一套,不听党组织的话。”大家认为志群的问题,主要是“个人主义太严重”。

 

 

您可能也喜欢:
  • 【仁川日记】中戏.37 四年级(下)毕业实习 密云农村记事.1 羊山故事
  • 【仁川日记】中戏.53 五年级(上)奔赴昔阳前夕
  • 【仁川日记】中戏五年之3:一年级(上)劳逸结合 休息为主
  • 【仁川日记】中戏.50 四年级(下)四堵墙内面对面
  • 【仁川日记】中戏.36 四年级(上)体验农村“变革”
  • 【仁川日记】中戏.52 五年级(上)原子弹“冲击波”
  • 【仁川日记】中戏.19 二年级(下)学习思考的深化:《达尼娅》
  • 【仁川日记】中戏.46 四年级(下)农村记事.10 季庄青年
  • 【仁川日记】中戏.34 四年级(上)政治化与人生
  • 【仁川日记】中戏.30 三年级(下)“革命化”气氛中的选择
  • 【仁川日记】中戏.26 三年级(上)延庆小鲁庄
  • 【仁川日记】中戏.33 四年级(上)新的旋律和思考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