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沙兵能触发巫妖吗:25。走近郭牧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2 04:14:59
自从有了“毛/泽/东爱读资治通鉴,蒋/介/石爱看曾国藩家书,由此可见二人的不同”的评论留在了我的博文之后,我便记住了郭牧华的名字。一个人的名字被人记住,或因物质的联结,或因言谈的投机,如有了情感上的沟通,或是思想上的共鸣,尤其后者,对我来说,是不容易忘却的。大概是职业的敏感所至,一篇《知人》的读史笔记引起了我的兴趣,虽无机缘在俗世中演绎,却勾起了内心的企盼,因为识人观相与知人用事,似与每个人的生活不无关连,只不过是主动与被动之分罢了,有谁不被人识或是不用于世呢?更何况,从事基层俗务,多与各色人等交往,识人知人成为工作之需或是内心之求,也是稀松平常之事。于圈内走动,难得一二可识之人,若能交识往来,又是多么令人欣喜!高居之人可仰慕,同好之人可互动,后居者也可共处,斯亦为博之大幸,一得余业之乐也!作为圈友,郭君为高人,既可仰之,又能通之,岂可近却不前焉!今日得其诚复,知其为专业作家,诚得机缘渡人,倍觉荣幸之至。而能令人可感之处,非为作家的头衔,实乃读其博之欣喜故。走近一个人,又能走进其精神领地,有融共通,又能引我向上,实在是一件大美之事,知人莫若过此,识人岂有不得乎?
  
   与他人不同之处,郭兄的博文,真实自然,一如其为人之真诚,无文人清高之气,有放下架子的坦然,用他的话来说,是因为其心“宁静,平和,而又安祥”之故。然而,透过这颗安然之心,我又分明可见其内心的丰富而又深邃!其丰在知广,其深在思远。知识广博,不足以说明一个人拥有的精神饱满圆润而富有张力,而征引旁博之中,气出“悲天怜人”般的人文关怀和“愤世嫉俗”般的社会责任,在显见不同凡响的超越与前瞻的气度之中,把一个职业作家的所思所想毫无保留的展示给受众,促人思奋,引人共进,于眼界有开阔,于性情有陶冶,于心灵深处刻下对外世感同身受之后而又有了一分清醒与十分的敬畏,分享着这样的精神,我想,不仅是一种获取与愉快,更是一种扩张与牵引,有谁说,这仅仅是分享,有谁说,这不是走进的博大呢?
  
   我不主张毫无理由的进入和毫无目的的扩张。但对于精神的需求,于物质的束缚之外,势必尽得无限的延绵!遇此不舍,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郭君的高,就在于他不把自己当作家看,而把视自己为天地间一个有血有肉的大写的人,放开而又坦然,无自封而有坚定,于茫茫人流之际,不自湮,有可仰,居圣地,愧有省,谦谦有高人之风,淡淡似平凡过客,眼观前方,心有丰盈之得,步履坚实之路,仰苍天有神可昭日月,问大地有人事可俯拾,笔之所挥,何可不能惊泣我心呢?
  
    读其博,更多的时候,让我感到一颗心在跳动。听其声似多悲调,吸其气能接浩然,视其词可窥笃守,不蔽浮云遮眼,可披万世之历,最可贵者,是他带给我们的那分清醒!
  
    立于世,必先立身。世艰有多察,世纷人自定。走过了一条路,终有立足之所,回首而又前瞻,我心依然。这条路,诠释着生命的密码,延续着不泯的理想,这颗依然之心总是十分的完整而又异常的坚定!
    他说:“由绝望变为坚毅,由迷惘变为坚定,由一个充满幻想的少年变为一个充满激情的青年再变为一个中年,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但有一点我始终没有动,那就是我用童年的幻想铺就的那条通向宇宙的路,我没有想到,在我走了那么多路之后,竟没有走上我心中的那条路一步,我也没有想到,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我把心中的那条路竟保存的那么完整。”
  
    人生多憾不由人,奋然有道自多醒.文人不囿天定,职使自在心中.
  
    他又与我们写道:“文人有的只是丰富的想象与至诚的情感以及这些衍生出来的浪漫与飘然,但这些却都是在社会上碰壁与摔跟头的必然。由于文人这种超越时空的体验,便有了现实社会中的豁达与偏狭,放荡与浪漫。于是文人便有了大小政客眼中的愚蠢与可恶;更有了普通市民眼中的狂傲与穷酸。但文人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来自心中的充实与安然。”
  
    在我看来,他算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但又不拘于外世所封.走进文人,你会走进一个多彩驳杂的世界,感性有余,而理性相对不足。这理性,更多的是指对自身角色的社会定位和对社会的对接。任何一个群体,独立性的色彩固然显见其存在的鲜活和精彩,但是对于社会的依存,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若能成功对接,并有所作为,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分子,既需特立独行的姿态,又要接纳万方的宽容,这不仅是一个行止的取舍,也是一个基本的认知选择。
  
  很显然,他这个文人似非一般的文人。作为作家,他也有自己的喜好,他说:
  
  “喜欢有文化与思想的上的深度的作家,在这一点上我始终固执地认为,中国的作家承载着思想家的任务与责任,这一点从鲁迅身上也可以看出。鲁迅只所以被认为是中国魂,其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批判意识。对于那些没有思想的散文我是不喜欢的,尽管那些散文的文字可能很优美,读起来可能给人一种轻松的愉悦,但我还是不喜欢,如果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我认为不如听听音乐,而音乐带给人的愉悦感要比一般的文字强得多。”
  
    持此观点,我想,他是能够颇耐寂寞的。如果一个作家,没有思想上的深度和艺术上的高度,那么,这样的作家多是昙花一现,所谓易熟者也易落,易热者也易冷也。不耐长期之寂寞,不得人生之深简,不察社会之繁纷,怎得流世之长远?
  
    作为一名读者,观其平常之心,又能领略其强烈责任意识,以一个作家的姿态承载起思想家的任务与责任,我想,这样的作家,其心胸愈走愈宽广,其创作愈走愈开阔,其作品愈传愈久远。鲁迅之所以不会轻易被人忘却,就是因为他胸存中国魂!一个作家之所以铭世难忘,不是因为受到一时的欢呼而拥戴,也不是因为获得一时的职业荣誉而被膜拜,而是因为他站在时代的前沿,受着时代责任的驱使,代表着民族的利益和先进的文化方向,以文载道,喷写着人类的大情感,以沉深使命意识引领人们不断的抗争,不屈于强压,不惑于乱世,于不尽的毁灭之中创造着新生,于无穷的私欲碾碎之后尽得和谐之大同,这样的作家敢于揭丑则丑无可藏,乐于赞美则美尽善扬,擅于写真则真理昭昭,笔落风雨,天地正气尽浩然,这样的作家,叫人如何轻易忘却呢?若果其效,我想,郭君也是让我辈难以忘怀!
  
     走进郭君,一部丰厚殷实之书,必将脱颖而出,试看不久的将来,相信他奉献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人的情趣与浪漫,他更会让我们记住的是一个思想性作家的丰厚与深刻 。


----------------附:读郭博简记----------
想到昨日之念------郭牧华-----一个博学穷览,读思有道,思之有我的圈友,在我的心中早已定格:读书大家!书至穷时自有思,思至妙处多畅想。古有闻香下马,今有闻书焚香,于我一介粗人,设案开机闻高香,岂不静心敬读一为仰乎?
  
  于是,开篇望宇宙,星夜人茫茫,思之人何渺,复叹知无涯!你看,博主读《〈宇宙的起源〉》,想到了康德的话:
  
  “在这里我们对宇宙的一切推论,都是利用在地球附近确立的物理学定律得来的.在对宇宙学的探讨中,,,
  “什么是偶然什么是必然,这中间也许没有一个截然的界线.这一切都由上帝之手在无情的操纵着,这个上帝不是什么神仙,更不是人类造出的什么精神上的领袖,而是宇宙本身的规律与法则,,,,
  “人类永远无法改变,这正如地球与太阳也无法改变一样.也许人类唯一能改变的是人类自己建立的那个道德体系,而这个道德体系不过是强者对弱者的一个美好的谎言与欺骗,,,,
  
  “于是我又想起了康德老人的那句话:让我敬畏的是我头顶的天空与我内心的道德法则.对此我要做一些修改,那就是让我尊敬的是我头顶的天空,让我畏惧的是我内心的道德法则.”
  
  对于康德,我只知一点皮毛,想来博主必会了然于心。难得的是,面对自然宇宙,想到生命与社会之群体,敢于直面,而浮思渺渺,一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就会兴奋的记录下来,我想这不仅是读书人的可爱,而且也爱思者的快乐!似乎能够想见,他那孤独的身影迷漫在深邃的夜空之下,与天地相融,与万物同偕,有其忧喜,也有其高远,似无可触,又似无处不见!掩卷深思,沉浸于外物不侵之境,此间之忘我,非神通意往不能至,非尽兴忘归不能达!
  
  次观宏文《愧对孟子》。我爱古文言词简洁,字外传声,意有余韵,然而受限于功底浅薄,工夫难至,虽有四书五经在手,却从未读过一本。但是今天有幸一读博主之文,通透力脱于从容言叙之中,深情叹复于一番阐释条析之间,读来也是增知乐道,一片欢欣在真解,十分向往有灼识!“佩服”二字非我辈有资可赞,因后观其博,知其正宗孔门****,研修中文,师从孔范今博士生导师。恩师生日未至,遥寄有语曰:
  
  是孔老师的高远,让我们的目光变得广阔;是孔老师的深邃,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厚重;是孔老师的敏锐,让我们的感觉变得丰富;是孔老师的旷达,让我们的心胸变得宽广。
  
  名师出高徒。面对千古亚圣之孟子,作者不仅带来基本的史传\详尽的载录资料,而且,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反思人类,反思人性,又能躬身自策,不能不令我辈敬仰!
  
  
  再看读书杂感前十篇
  
  1。读苏东坡厌恶的“佯不会”,想到官场上不知者之处境。与上司对弈,竟不知避其锋而不知退,虽不无道理,却终为见弃,说来何等铭心!
  
  2.读《杂纂二续》里有“旁不忿”,一路推想下来:
   .......于是,一种有害的现象便出现了,那就是那些精通业务的人一看一个狗屁不通的来领导自己,而自己出了成果还要挂上那个狗屁不通的人名字,于是便会向两种方向发展。一是本来业务精通再也不认真地钻研业务,反正出了成果是别人的,不如不干;一是那些业务骨干也开始放下业务不去做,而去做专门讨好领导事,慢慢地他也成了狗屁不通的人。 于是,一种局面出现了,由于精通业务的人加入,讨好当官的从而达到自当官的人越来越多,于是竞争便十分激烈,在这种局面下,互相倾轧,互相诬蔑,打小报告,写匿名信,一切能使用的手段都出来了。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这些年来,我们反复强调中国的科研上不去,不出成果,可从来没有人认真地问一下为什么,我认为只要让一些没有才识的人去做官,特别是业务单位的官,那么,科研工作怎么也不会搞上去的。
   读此,不能不见博主胸有正义之慨,笔出义愤填膺之气,如果为官皆能扛起社会责任的大旗,社会不公的现象是否少一点,公正的制度会不会执行得有力点呢?我们前进的步伐会不会快点呢?
  
   读此,也不禁使我想到社会之所以为社会,就是因为社会首先是人的社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群群形色各异的人,聚集在一起,心甘情愿的奉行其中的法则,或为明则,或为潜规,欣然认领,欣喜为安,你不喊叫,我默识无声,有此大环境,必有小天地,纵有个别拔萃出首者,也难有呼应唱和,一片沉闷,竟不知何时可破此局!因此,敢于发问,敢于发声者,即是书斋之语,也是让人尊敬,因为他想到的是不仅仅是“我一个”的存在!
  
   3.读清人石成金的《纂得确》一书,其中有一条“坏模样”,想到了古今道貌岸然德标准的不一,而学会宽容接纳,竟成和谐和之风,诚至稳定安祥的大环境,是坏模样,亦能安于大好的局面之中!
  
   4.王士禛的《香祖笔记》记载了一个进士,“读了一辈子书却不知史记,此乃读书的最高境界”,这样的看法,很能值得玩味:读书为何?有用论无用论,试可一辨了!
  
   5.蒲松龄的《省身语录》:“余半生落魄,碌碌无所短长,自念遗行或多,故不足以发世德之祥,敬书格言,用于自省,用以示后。”博主写到:全书几乎全用对仗式格言书写,读起来平仄入声,朗朗上口,可见他文字功底的深厚,但细读起来,却也能感到他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能读出他那矛盾的心理。最后发出一问:让你的一生潦倒穷困,郁郁寡欢,死后让你名传四海;或是让你的一生春风得意,锦衣玉食,而死后却如风而逝。该如何选择?-----想来,也是不轻的话题。
  
   6。读宋人倪思的笔记《经鉏堂杂志》关于杜牧之的记载,想到了空姐不识明星之事,与和尚不认杜牧一样的尴尬,让人正确看待出了名人之出名与受众的道理。
   7.读元人张养浩的笔记《三事忠告》,从古人官场“完归”想到今天官员们的“安全着陆”,一番警醒示后人!
   8.读宋人吴处厚笔记《青箱杂记》,其中记载了这么一条消息,说是在仁宗朝,陈执中为相。陈执中的女婿知道岳丈是丞相,便到陈执中那里去,想要一个官职做做。没有想到陈执中说:“官职是国家的,非卧房笼箧中物,婿安得有之?”结果是陈执中什么也没有给女婿。博主不禁感叹清廉之可嘉,也惊闻于被查官员无一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悲叹!
   9.大学者钱钟书为何有“钱半开”之称,闲读杂志也有乐!
   10.宋人吴处厚的笔记《青箱杂记》,其中记载了一条关于拍马的故事,读来也是煞有介趣!
  
  。。。。。。
  
  一个人一个世界,谁能至五彩斑澜?一个人一本书,谁能至清香四溢气自华?
  观此博,当知郭君厚重沉深!临渊书斋有书香,遍寻史载岂得闲,贵无书生意气发,陶书有乐启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