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的演员:中国人的人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3 12:58:03

中国人的人性

“巧言令色,鲜矣仁(很少有仁德)!”–––––––儒家向来抨击巧言善辩之士。孟子称公孙衍、张仪等游说家所行的是“妾妇之道”,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事实是,中国人从来巧言令色者多,威武不屈者少;中国人能说,能辩,能钻,能营,是世界上出了名的,也只有这种擅于阿谀奉承、投机取巧之辈才能够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而正直老实、木讷不言者只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自甘落后。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的举止不庄重,则有失威严)儒家十分强调言谈举止之礼,因为礼(类似于精神文明建设)是人治社会之本;正如在当今,法是法治社会之本,一切个人、团体、party派、机构、go-vern-ment在法律面前要一律平等,都没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可是在封建社会,统治者要求人民遵纪守法,他们自己却徇私枉法,以权压法;特别是最高统治者,他自己就是法,独裁权力远远大于法律。所以,他们表面上个个装得道貌岸然,而其背后谁知又隐藏了多少丑恶啊!
“礼之用,和为贵”–人治社会总希望达到人为的表面的和谐、太平,而忽视潜藏的社会危机、动乱和屠杀。而且,中国人的和是表面上的和气一团,暗地里却相互较劲拆台,这或许是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官本位制度所造成的祸患吧?日本人引进我们的儒家文明,也十分重视和,其民族称为“大和”,其古代宪法首条即为“和为贵”,他们的“和”真的能够表现为协力同心、和衷共济,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另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只担心自己没才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地位,只愁何以立身?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有什么本领可让别人知道)。人治社会靠“伯乐相马”,即仰赖上司慧眼识珠,“选拔”人才、提拔下级,而不是通过选举、竞争上岗。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欲施展才能,只能被动等待“伯乐”,怎么可能不“患”(担心)人之不知己呢?孔子明显在说假话。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思想上没有邪念)–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的保护者,他整理了上古文献《诗经》《易经》《尚书》等六经。他修订经典的目的是维护传统,发掘其道德价值。所以,孔子从道德的角度概括《诗经》的内容。从孔子伊始,中国诗词文学于是出现了泛道德化的局面,其艺术性大打折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三十岁在社会中立住了脚,四十岁则没有了困惑,五十岁则知晓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则能直觉地分辨是非,七十岁便随心所欲,自然而然不会越出规矩)–孔子强调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要求一个人投身社会后磨灭棱角,消解志欲,顺从世俗,从而达到一种修身后的自由状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一个人从内心得以奴化。这样磨炼出来的中国人没有了创造力,没有了生命活力,只知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终于成为“圣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与人亲密但不攀缘附和,小人溜须拍马而心怀异志)––––––

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人团结,但保留自己的个性和见解;小人与朋友亦步亦趋,但很容易分道扬镳)。如果以此言衡量中国的“谦谦君子”、官场之人,有几个不是小人?往往小人才能得志,得志后便趾高气扬。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君也”(各夷狄部落虽有君主但不讲礼制,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但讲究礼制)–––––––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中原人的自得心态。古代中国人把中原就看作整个天下,而且文明程度是最高的。因此,我们对别国的文明往往不屑一顾,最多吸收引进一些神佛和奇巧。谁能说中国人心胸博大,能够兼收并蓄别人的核心文明成果?!
“君子无所争”(君子不需要与人竞争)––––––

–孔子还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party”(君子矜持而不竞争,合群而不结party营私)。否定竞争,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的必然。由此,华夏人群无活力,社会无效率。不过,我们暗地里的竞争却始终如火如荼,人们相互嫉妒、较劲、拆台,相互“掐”,造成巨大的内耗。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又称:“君子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是中庸思想的表现。“威而不猛”就是儒将的风范。四平八稳、不走极端的中庸对养生或许是明智的,但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进取意识的培养却十分不利。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即使在一顿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德,在紧急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颠沛流离时也是如此)–––––孔子的“仁”具有至少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去爱别人,二是惠及别人和宽恕别人(忠恕),三是自觉克制自己,恢复礼制(克己复礼)。孔子要求君子时刻做到这些,为此必须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去除一己之私。总之,君子、统治者必须道德完满,自觉“兴公灭私”。中国古代政治即建立在相信官僚是人性完美者、是清官或者迟早会出现清官的基础上。因此,不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这种人治的逻辑影响深远。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怀念德治,小人怀念土地;君子关心刑法,小人关心利益)–––––––孔子把普通百姓称作“小人”,似乎只有自己品德高尚;统治者是德刑并用,唯独可以不关心物质利益,因为他们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住广厦高宇,可“小人”们连吃喝都困难,不关心利益,行吗?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般来说,中国人心胸比较内向狭窄,没有西方人的豪爽直率。我们尔虞我诈,睚眦必报,甚至世代复仇,哪有几个真正的君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现代社会,对于不同政见应有宽容的精神,不同团体应坐在一起谈判协商解决问题。可是,中国人在政治方面决不中庸,决不妥协;道不同,不仅不相为谋,而且血泊中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饮食适可而止,静居安不忘危,敏捷于行动但说话谨慎)––––––––知识分子在人治官本位社会都快紧张得出毛病了,要时时告诫自己小心谨慎,祸从口出。所以,鬼谷子也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孔子又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则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人无信不立”–––––––这两句话说得都不错,但是不讲信用正是国人的大毛病;官场无信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商场无信用,诈骗陷井无处不在;社会交往无信用,人人讲究“随机应变”。
“知者乐水,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此处知者(智者)的思想层次低于仁者。人文科学新定律:中国人更加崇尚山,崇尚静,追求长寿,由此形成了大陆文明、“土”(土地)的文化;我们欣赏大自然,崇拜天人合一,以农为本,战争根源在于争夺土地。而西方人更加崇尚水,崇尚动,追求享乐,黑格尔说:“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由此形成了海洋文明、“洋”(海洋)的文化;他们敌视大自然,崇尚知识就是力量;他们浮沉于海上,或发现新大陆,或建立殖民地,或往来经商致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治社会只能号召官员们自觉克制私欲、想想老百姓了,别无他策;没有选民的监督,没有权力的制约,全靠自觉为人民服务了。所以,孔子提出了参照自己、思及他人、别把灾难强加于百姓之身的要求。
“君子喻(通晓)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把谋利的人一概称之为“小人”。其实,他自己谋求官位、念念不忘实现其政治理想,不也是谋利吗?正像庄子所说,殉利、殉名、殉家、殉天下,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中国上层文化重名不重利,以及在物质不发达时期的过早的反异化,带来的是近代经济的落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者,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者,就想着也反省一下自己)–––––––这是对“圣人”的要求,一般人无法做到。中国文化即是拔高人,然后无视人的堕落。
“德不孤(有德行的人不孤单),必有邻”–––––––中国是“道德之国”,虚伪的道德、主子与奴隶的道德泛滥成灾,现实中的人却很少有现代公民的文明道德修养。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世道险恶,真理受阻,我就乘木筏飘浮于海上)––孔子又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社会清明,我就出来为社会效力;社会混乱,我就退隐修身)。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一遇到艰难险阻,知识者就逃到深山大泽,出世为禅道,当起缩头乌龟。
“听其言而观其行”––––––王阳明有“知行合一”之说。言行并察,无疑是正确的,可是有几个“官员”是这样来考察人才的?他们多是听其顺言,而不管其胡作非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国人几千年学的无非是孔孟八股和方术成仙的学问。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处“安之”,“怀之”,实为家庭赡养、抚养,仁政社会只能做到这一点。现代社会则应当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文质彬彬,然君子”–––––––中国主义:满肚子孔孟之道,温良恭俭让,温顺谦和,服从统治者,才是“君子”。
“人之生也直”(人生应当直道而行)–––––––中国人最缺少的恰恰是正直、坦率。
“敬鬼神而远之”–––––––中国人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主张远离鬼神,沉溺世俗。
“仁者先难而后获”(仁人志士先吃苦,然后才有所收获)––––––老子也讲“圣人犹难之(重视困难),故终无难矣”。可是,许多学问并不是很难很玄奥的东西,而是易学的常识,如民主、法治、权力监督等,对这些中国人反而永远不了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果是学习科学,有这样的教、学精神,就好了。可惜中国人的好学只是一味地学圣贤人治之道,中国并没有因读书人多而进步。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于探求真理,根据于道德,依照于仁义,游习于六艺)–––––––中国的学问中并没有严格界定什么是“道”、“德”,“道”有时是社会正义,有时是客观真理,有时是事物的规律,有时是原始的物质。中国人唯对人事感兴趣,对大自然没有兴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不义的手段挤身富贵,对我如浮云那样遥远而不攀)––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这本是优秀的品德,但不能发展为鄙视利益,歧视商人,错误地认为“无奸不商”。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刻苦、乐观,活到老,学到老,精神可嘉。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有的根性乐观的乐观主义者。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成为仁者,就马上能成为仁者)––––––孔子、王阳明都认为主观欲念决定一切。蒋介石也常说,只要放弃萎靡的心态,念头一转,坚定“反 共复国”之念,就能达到目的。此说即人们常说的“唯心主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使人民照着去做,不可使人民知道真相)––(旧)中国乃愚民之国,专制统治者总是想方设法封锁信息,剥夺人民的知情权,使自己神秘化。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别进入危险的国家,别居于动乱的国家)–––––重生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或许是因为动乱太多,人民生存太不容易,所以,中国人的生存欲望反而愈加强烈。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治就要严格划分权限,就如韩非子主张官员不得兼职,以免越权。后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胜于孔子之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象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啊!)––––––中国人最有历史感、时间感,所以,孔子感知时间的珍贵。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中国的主流思想是“人惟求旧”,老年人是青年人的导师,有几人能像孔子感知后生的可畏呢?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仁者、勇者皆是儒家培养的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的形象,以此为人治之根本。
“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人不关心死后世界,唯重视此生此世的长寿、“享福”。
“仁者,其言也韧(刚韧)”––––––仁者必须是完人,而现代法治社会不需要统治者是完人。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富国强兵,外加人民信赖,这是为政之要)––––为政之要,还应加上一句:建设制度、法治,实行人民监督。
“子为政,焉用杀”(你当政,为什么要动用杀伐手段?)––––––为政不杀,有几人能做到?只有汉光武帝一人。孔子本人摄行相事后,也立即杀了改革家少正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人喜欢寄希望于个人,而不是寄希望于制度。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此牺牲精神可嘉,只是不能盲目为统治者、为君王、为一家一姓去牺牲,而应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献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人重视手段的完善,却不知为了什么目的。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成焉”(君子担心到死还没有名声)––––––俗人为利,君子为名,其实都不外乎“名利”二字。可是,儒家却总是重名轻利,可谓五十步笑百步。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把“能说”当作没有道德,把深藏不露当作大的德行,这种道德观于今应有所改变。
“有教无类”(不管社会地位如何,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普及教育,让人民断文识字,这本是好事,可是圣人、统治者的目的却在于进行奴化教育,这却是可悲之处。
“不患(不担心)贫而患不均,不患寡(少)而患不安”––––––中国是平均主义流行的国度,人们对财富易患红眼病。如果大家不能同富,那么就同贫。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中国,不同见解的人很难相处,而且往往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没有相互妥协、宽容、谈判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精神。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礼教束缚人,让人民恭恭敬敬、规规矩矩、服服贴贴,不得乱说乱动,这就是中国人的太平盛世。
“性相近,习相远也”––––––中国人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因此说“性相近”。正因为善,所以不需要监督,唯鼓励他保持善德,自觉修身,成为圣贤,勿因后天的习染而堕落。这是人治的逻辑,是靠不住的。

中国人的人性

节约持家

  中国人的饮食极为简单,但烹调食物和招待方面不愧是艺术大师。样样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盘中餐,就连病死的狗/马/骡/蛇等都不例外。 每个普通家庭上顿吃剩的饭菜下次往往还要端上来享用。中国的猫狗吃的是人类的残羹冷炙,他们活的实在艰难。

可以说是苟延残喘。 中国人节约习惯的表现极致,甚至不惜反映在必不可少的饮食上。他们为了省下几个铜板往往可以不吃饭。哪怕要重负而远行。

  毫无疑问,中国人会把普通外国人看成浪费肥皂的人。就象意大利眼中的英国人。中国人的衣服洗是洗了,所用的肥皂少之又少,拿我们所说的辬准来衡量,简直没洗过。

  勤劳刻苦

  中国的教育模式很难博得西方人的好感,其种种弊端不容忽视。各省纷纷抱怨,合格的候补生员远多于实缺。可是人们仍然热衷于功名。从最低的到最高的科举考场从来都是人满为患。每一职位都有一万人竞争。很多考生高达90多岁。 如果说中国读书人过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生活,那么农民更胜一筹。干农活辛苦,专门从事体力活的劳工更加如此。他们始终摆脱不了极端贫苦境况。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清皇帝早朝时欧洲各国的宫廷尚在梦乡之中。令人惊奇的是,中国最繁重的阶层数当官的。他们事必躬亲,有一位内阁大臣每天早上两点离家,在宫里值勤的时间是三点到六点。六点到九点要在朝中议事。九点到十一点他要待在兵部。十二点到下午二时在刑部办事。下午两点到五点,甚至七点要在衙门度过。

  如果中国人能在诸多美德中得到平衡,来弥补一些基本素质的明显缺乏(尽管这些素质被称为恒德,但他们始终缺乏的就是这些),那么他们一定能兴旺发达起来。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诚实和诚信在中国的道德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此后就会获得由他们无与伦比的勤劳所带来的丰硕回报。

  生命力

  中国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这幅员辽阔的帝国,无不证实我们的“人口过剩”的第一个印象。不管破坏力多大,只要有几十个太平和丰收年景,中国的几乎所有地方都能从接连不断的灾难中复员过来。换言之,极端的贫苦也不能使中国人口有明显减少。惟有嗜吸鸦片才会持久而有效地遏制中国人口增长。鸦片和战争/饥荒/瘟疫一样,是中华民族致命的敌人。

  中国外出移民适应能力很强,很完美,他们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精神是当地人所不及的,他们的团结和凝聚力非同一般。外国的观察者始终有个不解的问题:由于无知和轻视自然规律而招致的各种疾病为什么就没有使中国人灭绝?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国人死于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而患病的人还要多,这一事实雄辩的说明,中国人的抗病和康复能力之高非常惊人。

  忍耐和执着

  中华民族人口之多,民众生活水平极低,低到只能用为生存而挣扎来形容了。为了取得生存手段就得尽其所能。有人说的好:“中国人已把贫穷化成科学”。他们学会了把最文明民族的积极勤劳和北美印第安人消极的忍耐集于一身。中国人的韧性是举世无双的。一名中国生员,正是凭着默默坚持的精神,年复一年进出考场,即使到了九十岁仍初衷不改,不取得功名死不罢休。

  在我们看来,中国人的耐心最引人注目,表现在能毫无怨言地默默等待,泰然自若地忍受。这个帝国所有地方经常要发生大规模灾难,这时候中国人表现出的忍耐精神给外国人留下很深印象。1877年到1888年祸及数百万人的那场饥荒,目睹其惨状的无不印象深刻。中国人的无边忍耐力,才导致出现可悲的景象:成千上万的人默默地挨饿,而堆积如山的粮食近在咫尺,伸手可及。问他们为何不能抱成一团向受灾地区官员告助。回答是:“不敢”。信灵魂不灭的人手中握着一个强有力的论据,那就是:“但凡英雄往往一生都不得志”。即使这一说法成立,我们是否有理由说:中华民族的这种无可比拟的忍耐精神肯定能用于崇高的目的,决不是去忍受一般生活之苦和经常不断的饥荒苦难?(摘自中国人的人性)(作者:(美)阿瑟-亨德森-史密斯 姚锦鎔 译)

(责任编辑:黄芳)

缺乏同情心
  中华帝国广大民众陷入极度贫困生活之中,他们始终为求生存而奋斗,因而对种种可想而知而令人同情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
  中国人对残疾人的态 度很能说明缺乏同情心,人们对盲人,聋子,秃子,跛子,斜眼都要避之惟恐不及.中国人对精神上有缺陷的人也口无遮拦.中国人缺乏同情心同样也表现在迎亲时 对待新嫁娘的方式上.新娘年纪往往都很轻,腼腆害羞,突然落在一群陌生人中间难免非常恐惧.尽管各地风俗不同,但这可怜的小女孩突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什么 感受,却无人理会.
  中国缺乏同情心也表 现在家庭生活中.中国家庭关系总体是不好的,之所以不幸福,究其原因是缺少感情上的和谐.中国的女孩子一出生就在不同程度上受人嫌弃.这种遭遇对他们一生 的命运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有关中国儿媳妇蒙受的苦难写起来可以独立成章.买卖妇女和儿童的现象在中国不限于只有灾荒严重的年份,只是遇到这种年份更是司空 见惯罢了.
  
  除非有特殊的原因, 谁也不原帮助他人.这一特点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一般对落水的人都是见死不救的,这使外国人感到很吃惊.应该理解,尽管中国人认为人 命关天,其实有的情况下人命一钱不值.太平天国时期,陌生人一旦受到怀疑,就要被抓,受到严刑拷问.回答不能令抓他的人满意,就要遭殃.
  中国人缺乏同情心最 突出的表现就是残酷.中国人对别人的苦难往往漠不关心,这是任何其他文明国家难以见到的现象.孩子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体罚比比皆是.中国人缺乏同情心还表现刑罚制度上.根据大清帝国刑典很不容易确定哪是合法,哪是违法.中国有些地方还有强迫寡妇殉夫的陋习. 
  中国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中国最需要的恰恰是要有更多的同情,对儿童的同情,对妻子和母亲的同情,对残疾人的同情,对嫌疑犯的同情等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暴
  中国人爱大喊大叫发 号施令或责难他人,积习难改.中国人骂人的工夫已炉火纯青,争吵时一张口,污言秽语就如污秽的流水,滔滔不绝,在这方面英语甘拜下风.中国人骂到激烈时就 会动起手来,扭打到高潮时,最拿手的就是揪住对方的辫子,尽量多拔下对手的头发.中国人骂起来有个古怪的特点,他们认为直接咒骂对方本人的过错不算是真功 夫,要骂就要骂他的卑鄙出身和他的祖宗八代.
  象中国这样复杂的社会机器,随时都会发出刺耳的嘎嘎声,有时在某种压力下,还要弯曲.就象人体,中国的政体有一些小小的容器,里面装着润滑液,在紧要的时间和地点滴下一滴.
  中国人尊重法律,即使法律不值得尊重.在所有亚洲民族中,中国人也许是最容易统治的,只要统治得让他们习惯了,就万无一失了.
   第二十三章 相互责任和遵制守法
  在中国年长者对年幼者有直接的也是绝对影响.邻里间的责任仅次于家庭成员间.其理论基础就是,善恶会相互感染.”孟母三迁”就是为了找个称心合意的好邻居.除了邻里,村里的保/甲也要承担责任.知县是中国最重要的官吏了,他是治下百姓的老虎,又是上级的老鼠.
  地方官员有不端行为可能获罪,也可能逍遥法外.但要是自己辖区内出了无法避免的大事,免不了还是丢乌纱帽的. 
  中国一级一级相对负责.至于这种责任制度如何在各级官员中运行,就不必细说了.高高在上的天子也逃脱不了承担应负的责任.常常有皇帝下发诏书,向上天坦承自己的过失,把发生洪水/饥荒/暴乱等天灾人祸的责任承担下来,乞求上苍宽恕. 
  中国共同责任的论说中有一个方面,那就是一人犯罪,满门抄斩.这与西方思想标准最为抵触.中国人天生就尊重法律,究竟是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形成的,还是制度本身造成的,不得而知.
  第二十四章 相互猜疑
  中国长期盛行猜疑.首先引起外人注意的例子便是各地城市周围的那些高耸的城墙.这个帝国之所以构筑那么多的城墙,完全是政府出于对人民的不信任.尽管从理论上来说,皇帝是百姓之父,皇帝下属叫父母官,但彼此都很清楚,这些像加减法一样,纯属书面用语,统治者和百姓的关系实际是孩子与继父的关系. 
  中国人的房屋也围着高墙,这也说明中国人的猜疑心理.
  据说中国人互不信任 有两大原因,一是因为不了解,二是因为太了解.有句谚语:”一人不入庙,两人不窥井”.因为庙里的和尚见你孤单一人会趁机谋财害命.两个人一起打水时,要 是其中一个人欠另一个人的债,或者看中你的某样东西,可能趁机把你推入井里.中国还有句谚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些充满智 慧的格言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真理.
  从中国人的商业活动中可以找出许多各种各样的相互猜疑的例子.中国政府的结构同样不乏缺乏相互信任的例证.当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力量同时在高层的政府机构里合作时,必然会产生互不信任的现象. 
  相互猜疑在官方生活中也有所反映.上级官员嫉妒下级官员,这是中国人的天性.因为下级是对手.下级对上级也猜疑,因为他们随时都会被调走.政府采取普遍的怀疑态度来否定一切社团.认为所有的秘密社团都是谋反的. 
  这种强大的相互猜疑 习性,强化了中国人先天的保守.阻碍了新事物的应用.中国人对外国人抱有很深的猜疑.中国是个谣言泛滥的国家,人人自危.无穷的轻信和猜疑是这些可怕谣言 产生和滋长的土壤.避免这些事发生的最好办法是,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让中国人相信,外国人真诚地祝福中国人.

中国人的人性分析

我在一个生物技术企业工作了四年,之前是做市场的,最近一年被老板调到了人力资源部当经理。一年的人事工作经历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中国人(包括自己在内)的坏毛病有颇多感慨和无奈。之所以放大说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因为我相信我下面说的很多特性在国人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发生的几率要高于那些比我们好的国家。我是一个中国人,并不想贬低自己的民族,但我认为我们民族经过这一百年来的动荡,特别是十年文革,教育的确是被歪曲和延误了,国民整体素质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我在下面所发表的言论,既是在揭中国人的伤疤,也是在揭自己的伤疤,但我相信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只有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才有改进和强大的机会。  
一、人人相轻
中国人不是文人相轻,而是人人相轻,只要想轻视别人,总有相轻的理由。比如北京人轻视外地人,上海人轻视外地人,城里人轻视农村人,南方人轻视北方人,有钱人轻视穷人,开车的轻视走路的,走路的轻视扫路的,吃饭的轻视做饭的……就是不会相互尊重。
在企业里面,就表现为硕士轻视本科,本科轻视大专,大专轻视中专,名校轻视非名校(*!中国有什么名校?),干部轻视职员,职员轻视工人。更搞笑的是学理科的轻视学文科的,学文科的轻视学理科的,市场部的轻视技术部的,技术部的轻视市场部的。这不是随口乱掰,我就常听到“他们技术部的水平不行,解决不了什么质量问题”、“他们市场部的人员素质太低了,基本的产品知识都不具备”……这样的废话加屁话。都是一个公司的,别人不行要伸手帮忙,站在那里说风凉话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说句老实话,在一个公司里面,都是出来打工的,谁比谁高多少呢?何况大家捧着的是一个饭碗。都是中国人,美国人把咱大使馆说炸就炸了,日本人就是不还钓鱼岛,连香港人都说咱们是“大圈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轻视自己的同胞?一个缺乏同情心的民族绝对不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每次看见那些吃饱了腆着肚子趾高气昂地骂服务生的人,以及我们公司那些拿着几千块RMB(折合几百美金)的伪白领,以为自己忽然中产了,整个一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傻样,就觉得这个国家没什么希望。
我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每次大考,统计总分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然后依分数排名,根据排名自己挑座位,于是坐前面的就轻视坐后面的,老师还要说“你们坐前面的不要到后面去玩啊!” ,估计中国人爱轻视别人的坏毛病就是那时候养成的。
二、缺乏团队精神
人人相轻,自然学不会相互合作。加之私心重、视野窄、眼光短,所以中国人在企业里面非常缺乏团队精神。
我最近在公司推行绩效考核,有些部门经理不爽了,因为他们一算,自己的奖金要变少,还要被公司考核,于是背后说坏话的也有,开会大吵大闹的也有,不闻不问的也有,种种姿态,不一而足。有同事问我:“不至于那么严重吧,不就是搞绩效考核吗?一个制度而已”。制度本身倒不复杂,但是损害了某些人的个人利益,于是这个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这些经理不会说自己的奖金变少了,而会说本部门的奖金变少了,本部门的风险变大了,或者挑起部门员工对制度的敌意,来对我施加压力。所以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就变得非常复杂了。
中国人很少会把团队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其实在一个企业,团队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起的,公司好了大家都好,公司垮了,个人也拿不了几个月薪水。老外很崇尚个人价值,但在企业和组织里面非常遵循个体服从整体的准则,这就是对企业的正确理解。所以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其实很不职业,就是没有团队精神,把个人或者部门凌驾于整个组织之上。开会讲话都是“我们市场部”、“他们技术部”、“他们物流部”、“他们财务部”,听起来不象是一个公司的,象有仇。我记得有次一个经理为他部门员工薪酬的事情问我“你们公司……”,我当时反问了一句“我们是谁?公司是谁?”他一下子楞住了。
美国人在自家小孩读幼儿园的第一天,回来问的是“你今天为别的小朋友做了什么?”、“你为老师做了什么?”……这就是从小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我估计中国的父母可能问的是“你今天喝了牛奶没有?”(担心自家小孩没喝到),“你今天在幼儿园乖吗?”(担心不乖被人打)……所以中国人从小被教育的是强调利己,而不是强调合作。NBA那个嘉得乐饮料的广告语“我有,我可以”被国内企业大肆抄袭,于是“我选择,我喜欢”、“我运动,我快乐”之类的东西到处泛滥,其实这里面就隐含着一种很突出“自我”的思想。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老爱做些纠枉过正的事情,要么灭绝人性的搞共产主义,要么把西方的个人价值观夸张到极端自私的地步。一个社会也好,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也好,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合作,就是不利己,都强调自己,漠视别人,这个国家不会进步,一打仗大家又要做亡国奴。
缺乏团队精神,企业内耗就多了,在我们公司,有40%的工作时间是去解决内耗的,因为部门间的摩擦太多,个人间的摩擦太多。所以我就感慨,老外几万人的公司都管得好,咱们中国企业百来号人就象一盘散沙,这不是一个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手段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中国人的历史就是这样的,老爱自己内部起哄,一跟外人打就完了。私心太重,就不会顾全大局,不顾全大局,就学不会妥协,不会妥协,就天天吵架,你争我斗,企业就在这样的内耗中完蛋了。
三、疑心大,不诚信
做人事经理免不了经常和人沟通,我就发现我们公司的人与人之间特别不坦诚,大家总是相互猜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知道他是这样看我的……”、“他肯定在老板面前说了我的坏话……”、“这个事情我不好说,不想惹麻烦……”,人前不说真话,人后乱说坏话。于是,企业的市场问题、生产问题变成了人际关系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不要信任别人,到了读中学的时候就会耍政治手腕了,刚才还在一起踢球,转身就找老师打小报告。我的初中班主任就每天轮流安排人写纪律监察报告,中国人活得不阳光,就是这样被教化出来的。
不讲诚信也是从小养成的坏毛病。我妈妈从小教育我不准撒谎,但她自己却没有做到,邻居来借油明明有说没有,答应小学毕业跟我买辆自行车结果没买,经常把公家的电池拿到自己家用……。所以中国人说谎跟玩似的,因为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都没上好这一课。进了企业,就是对同事不讲诚信,对老板不讲诚信,对客户不讲诚信。我刚做人事经理的时候,很多人跟我说,人事经理就是老板的传声筒,做这个职位只有死路一条,千万不要做啊!我做了一年,发现其实老板没什么大问题,而是他们天生的爱猜疑老板,又不当着老板的面说实话。所以自己营造一个幻象,自己又信得不得了。企业里面的人际关系矛盾都是这样造成的。
我们跟老外打交道,有问题他们会当面指出,不管多难堪,但这并不妨碍他吃饭的时候跟你谈笑风生。所以老外开会,会上可能有10种声音,但会后只有1种声音;中国人开会,会上没人说话,但会后可能有10种声音。我们老板开会结束时通常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全体沉默。一出会议室,跑到自己办公室门一关就开始开部门小会了,*。
无论在一个社会或是企业里面,诚信度越低,运行成本越高。中国人只信任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很难相信别人,其实是我们社会不够文明的一个表现。
四、蔑视制度
当人事经理的第一天,老板就跟我说:你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公司的管理制度化。起初还不大理解,后来明白了老板的苦心,公司的各种制度不少,就是基本上没人遵守。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设计本身有缺陷,二是员工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对制度的概念。
中国人很聪明,但不知怎么把“制度”这个东西(包括制度的设计和遵守)总是搞不好。我是学法律的,我一直认为美国今天之所以这么强大,就是立国时把管理国家的体系和制度设计好了,大家可以安心搞建设。西方人的制度设计有时候是可以用“精妙”形容的,而且对制度的执行在我们看来近乎呆板,而中国人的聪明之处则是在于不管什么制度,都可以把它回避、歪曲、改造,直到这个制度等于没有。
我上任后订了一个考勤制度,规定迟到一次扣10元,第二次40元,累积三次计旷工一天(因为公司的迟到现象很严重)。结果制度出来后,我一看有的员工迟到三次了,想着旷工罚款太重,心一软,就对员工说:“到了第三次迟到就补请一个事假吧,事假总比旷工好,下次不要迟到了”(这是我率先违反制度)。结果有的员工下个月仍然迟到三次,刚开始请迟到后事假,后来请病假(因为病假扣的钱更少),后来每次迟到都请病假,到后来连请假条也没有了,打个电话就完事……我痛定思痛,反思洪水泛滥起因是自己放闸,下了一个通知:“以后迟到一律不准事后补假”。不准事后请假,迟到的员工就把请假条的时间提前一天,反正经理们不管。我那时想到了《鹿鼎记》里面康熙对韦小宝说的一句话:“鳌拜逼朕一步,朕就要退一步,朕实在是退无可退了啊!”。最后实在没辙,宣布“迟到一律不准请假”。实施的当月有个女职员迟到三次,我通知她被记旷工了,她委屈得快要哭起来:“我从小就没有旷过课,现在居然被记旷工,你可以问××经理我那天迟到是因为……”,最后一句是“公司讲不讲人性化管理?!”我坚持不为所动,心想自己就是太讲人性,所以酿成如此大错。
一个考勤制度执行都如此艰难,其它的制度就不用多说了。我上任以来推行制度化管理,其中的辛酸不足为外人道。很多员工暗地里说我是老板的监工,为了讨好老板不惜牺牲群众利益,真是比杜娥还冤。企业从40人变到200人,管理半径变大,价值观的冲突变多,没有统一的制度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可是我们的经理们凭感觉管理惯了,用制度管理别人不习惯,用制度约束自己不习惯,员工被制度管理更加不习惯,所以上下一心蔑视制度。
我妈妈最小的一个弟弟,就是我的小舅,十八九岁的时候在外面混,经常惹事生非,三年之内被警察抓了9次,平均一年三次,然后我妈妈次次都把他成功地营救出来了。只要他一出事,我妈妈就会到处找关系(我认为她在那个城市简直有一个关系宝库),比如哪个的爱人是刑警队的,哪个的姐夫是公安局的,备好礼送过去,我那个混江湖的小舅就得意洋洋地出来了。所以我很小就有这样一个概念,办什么事都要找关系,有关系犯法了也不怕。
前年我那个小舅被判了7年,出来后40岁,这辈子估计基本废掉了。我想就是他因为以前在我他*的包屁下,习惯性地蔑视国家法律制度。所以说,制度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五、政治敏感度太高
我在公司跟员工谈话,结尾通常会说:“今天我跟你谈话的意思只是这个事情本身,没有别的意思”,听起来有点绕口。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他们非常敏感。你说他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问他们部门的工作量是否饱和,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你问他最近有没有继续进修的打算,他会联想到公司是否想炒他。他可能根本不在意你跟他谈话的内容,而是花很长时间来琢磨为什么要炒他。
中国企业的内耗多,有个原因是说实话的成本太高。大家喜欢猜来猜去,相互间不信任,本来只是工作上的问题,非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所以都不说实话。比如我对一个经理说“你处理这件事情有问题”,他可能会联想到我不喜欢他这个人,有意针对他。然后他会思考我为什么不喜欢他,是不是上次请客没有叫我?最后一定会找出一个理由来,于是误解就造成了。
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去找邻居借斧头,可是他觉得邻居与他有些矛盾,不知道会不会借给他,所以边走边想,越想越气,最后跑到邻居的门口说:“你不用借斧头给我了!我才不会求你!”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特“含蓄”的人,有事爱闷在心里不直接说,自以为这是顾及别人情绪,是一种修养,其实很误事。我曾经不喜欢我的一个下属到了极点,有段时间我每天都想炒掉他,而且这个想法象条毒蛇一样越缠越紧。但我强迫自己做了两件事:第一是站在他的角度来看我有什么问题;第二是坦诚地跟他交换意见。结果两人一摊开说,就那么点事,大家还有继续合作的机会,结果我们又共事到今天。
所以我现在强迫自己说实话,说出来至少还有消除误解的机会,不说连机会都没有了。
中国人的政治敏感度太高,多半是文革那会遗留下来的,再就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蓄。不是说含蓄不好,非要学老外在大街上裸奔,但是含蓄得过了头,就显得有些小气和阴暗了。其实相互不信任会活得很累,自己累,别人也累。哪里有那么多的弦外之音?就事论事就完了。
谈恋爱可以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一点,千转百回都行,办企业也这样,就会影响效率。中国人在企业里面,怕着怕那,提防心太强,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其实说穿了,人都很简单,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了,哪有那么可怕?都是你怕我,我怕你,相互间怕出来的。
一个企业里面的政治气味太浓,跟老板也有关系。如果老板的控制欲太强,且以支配比他学历高的职业经理人为乐,那这个企业就极有可能成为清宫戏里的朝廷,明争暗斗,不亦乐乎。中国的民营企业搞着搞着就这样了,所以搞不长。
没有一个环境是完全纯净的,发生政治行为也很正常,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政治,但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政治行为太泛滥了,就会损害诚信。

中国人的人性哲学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几千年的种子到现在已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有奶便是娘”,这句话很经典,也一直随着我国这条历史长河延伸了几千年。
前年出现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广州一条繁华的大街上,竟然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名妇女,在旁边川流不息的人群,若视无睹,若无其事。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电影上的那一幕,一群中国的观众看到外国人砍自己的同胞时,居然像一群麻木的长颈鸭子。到现在不是过了很多年了吗?外来的帝国主义不是已经赶跑了吗?怎么一种思想又复古回来了。是的,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的性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扫门前雪”,中国人喜欢生红眼病,也容易得红眼病。
从有记载的孙膑残废的双腿,到鲁迅笔下的阿Q,到近代的汪精卫,这些都是中国比较著名的人。从他们的身上渗透着我国各种文化的精髓。北京的胡同文化,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是中国人人性的痕迹,在中国人性的哲学里“吃”性很重,很有腥味,有海鲜的味道,但并不美味,有辛酸的苦涩味。“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棋文化的精髓之处就在于一个“吃”字上,在中国的棋文化上其实和中国的人性哲学是相通的,“民以食为天”嘛,工作说成饭碗,工作好就业好或者门路好就说吃得香,开门、抬头、见面就打招呼“您吃了吗?”。清朝大贪官和伸差不多把整个国库都吃完了,导致了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处,无以为食,当然也不能把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卖碳翁为了生存也只能“心忧碳贱愿天害,可怜身上衣正单”。
在初中的时候,读了一部叫《丑陋的中国人》,当时很气愤,总想把作者揪出来,然后批斗。后来我慢慢知道,并有了一些根据,外国人的公司和单位大凡是没有围墙的,很自然,也很开阔。中国的文化不同,讲究传统,还要对称美,高高的围墙下,还要配一对石狮子,当然有些地方连门卫都配对,显出气势。如果考究起来,这大归功于几千年的封闭政策,大至封国,小至封城,一直到四合院,所以在中国的古代战争中,很有效的进攻办法就是用火攻,或者“关门打狗”,很有效。家里有一快空地,小时侯我很喜欢在这里玩,是我的乐园,最近母亲要把它围起来,砌墙,原因有二:第一,方方正正,美观,没有外来的干扰,可以从事一些很隐秘的活动,以防外面口舌。第二,最近,两位大哥的生意很落魄,很狼狈,老是破财,母亲经多次算命,疑为流财,所以要砌围墙,围财。名正言顺嘛,也师出有名,我也不好剥夺什么了。美国也因为伊拉克藏有核武器的理由攻打他,大家也不好说什么了。最后不了了之。
“中庸之道”在中国人性的哲学系统里要数最高境界了,也是最普遍使用形式,其使用之广,使用之久,大有空前绝后之势。这是人性哲学的普遍式,也是最高式,
这是一种“摆钟式哲学”,在官场里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官运亨通的人都会运用自如。
在领导之间采用折中之道,在朋友之间采用折中之道,在……采用折中之道。中国人离不开这种规则,这是一种潜规则。
人在不满的时候,总是要发牢骚的,但凡不像鲁迅轰轰烈烈的呐喊,但作为一名中国人,有一点爱国心的,总有恨铁不成钢之情,恨完之后想之成也,即便不成精钢,也不至于让其成烂铁,尽一点边鼓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