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怎么发招聘:牛田洋“7.28“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23:09:27
乌托邦的墓地 五.七指示 乌托邦的墓地   有谁不知道"五.七指示"?它覆盖了整整一个时代,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态和文化的流向,在那喧嚣与骚动的漫长岁月里,每个辈分与身分各异的中国人都曾感受到它沉重的压迫力,它给历史留下了太多的血泪与白骨,还有迄今写之不尽的沉重诗篇、小说、影视作品。它是大陆人民的共同记忆。

  然而,将它那荒诞而凄厉的实践剥离,光从理想层面上看,"五.七指示"又是多么瑰丽,五彩的毫光教人迷幻不已。一个单薄乏味的人,得以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亦工亦农、亦文亦武,从而拥有了丰盛的人生。任何宗教及理想,不都是在这一点上殊途同归的吗?
  于是,追溯这个乌托邦之梦的起源,就有著别样的意义了。令人嗟叹的是,无数走过"五.七"之路的人,几乎都不记得牛田洋。它正是擦亮毛泽东光辉灵感的一块小小的磷片。
  一、沧海桑田话当年
  牛田洋并非古来有之的地名,它原是沧海之一角,无尽的潮汐在它顶上舒卷来去,偶尔也露出几爿咸腥的滩涂。直到面有菜色的野战军开抵海边,此处地貌才发生了巨变。
  1962年,饿殍遍野的大饥馑尚在蔓延,中共开始了"国民经济调整",全党全军全民都要大抓农业----有饭吃才说得上别的。林彪亲自下令广州军区在汕头一线海滩围垦造田,陆军第41军122师一万多官兵就卸甲而荷锄,"与海奋斗,其乐无穷",至1963年1月,一公里半长的东围大堤就合龙了。
  潮汕平原向来地少人多,农民祖辈要靠精耕细作,维持高产方能生存,故此潮汕农民是"稻文化"的真传弟子,个个都是一等一的大耕家,闽、桂两省也经常邀请潮汕老农前去传经的。倒是这支人民子弟兵"不信邪",断然拒绝了当地老农"头年开闸养鱼,第二、三年养殖水草,吸去滩地咸气后才插秧"的建议,当年就种上了水稻,大概是饿急了。却也不无斩获,有赖引来韩江水"以淡冲咸",牛田洋的亩产头一造就有几百斤,比起潮汕老耕家的"熟田"当然差一大截,倒也聊胜于无。此后,牛田洋连年围垦扩大,新建的中围、西围大堤又将更多的滩涂化为稻田......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的一份报告,其中牛田洋被树为典型,他便欣然命笔,写下了光被十年的五.七指示,"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小工厂......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如果它只局限于军队,倒还罢了,指示的最末一段如此行文:"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可学工、学农、学军、也可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们都晓得,毛泽东笔走龙蛇地抒发这段创造"新人类"的狂想之后,仅隔九日,关于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就响彻神州。
  历史的河床猝然转向了。
  二、海平面下的"国子监"
  196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下达通知,规定1966年、1967年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必须先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并选拔一部分毕业生到解放军农场去锻炼。
  这就是五.七精神的延伸,亦系同年底将要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声。这一代人的命运已一再被扭曲,现在他们的人生路标被结结实实地插进西北的黄土、东北的黑土、华南的红土和边陲的戈壁砂砾里了。
  只有这一拨人的命运被播种到海边滩涂的烂泥之中,全国高校甄选出来的2187名"尖子"毕业生,进入了乌托邦的光荣摇篮----牛田洋。他们尽管已经历过文革最纷乱的头两年风雨的淘洗,但这两届学生原已基本读完了大学的必修课程,其素质与后来的"工农兵学员"有颇大区别,何况,繁复的"政审"更让人对这群"贡生"兼赤子的革命忠诚度无可怀疑,他们将是未来党国大业的优秀接班人。现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陈健,以及各省的许多厅局级领导、市长、副市长、大学教授都是当年牛田洋"学生连"的战士。如果不是特大海潮卷去了几百名大学生的生命,或许今日的名人谱上会有更显赫的排行。
  他们一头扎进牛田洋,已插播和收获了一造水稻。1968年12月,牛田洋的农垦驻军大换血,各个学生连倒是雷打不动。接防的55军219师和野战军直属炮团从中原内陆调来,绝大多数官兵这辈子从未见过大海,也从未嗅过那怪异的、咸丝丝的空气。他们对牛田洋的水文史茫然无所知,已拔寨而去的友军留下的资料甚少。他们只获悉去年曾有过10级台风,前驻军44军122师下达过全线撤退的动员令,但因行迹多变的台风擦边而过,便安然无恙。然而,这支新军在1969年打下头一季早稻并在抢插晚造秧之际,忽接气象警报:太平洋第三号强台风将在粤东登陆!
  在说及自然气象之前,有必要先展示一下彼时中国的政治气象。中共"九大"才闭幕未久,林彪成为党章上规定的接班人。毛泽东在九大一中全会上说:"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比如斗、批、改。过若干年,也许又要进行革命。"他还说:"我赞成这个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广州军区是林彪 "四野"的铁杆班底,高举和紧跟,是头号政治任务。况且,"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是从刚刚打完的珍宝岛之战中升华出来的。广州军区这边无仗可打,如何在蹉跎之中再奋起争功,真是费煞思量。于是,牛田洋的大堤上插满"人民解放军是一个大学校"、"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标语牌;官兵与学生在"双抢"之余高唱语录歌,大跳忠字舞,以田埂之狭窄,那舞步想必十分高难,比之今日之"霹雳劲舞"也不遑多让。当然,还有开不完田头批判会,痛斥"刘修活命哲学",等等。
  牛田洋的悲剧命运,早在台风登陆之前就注定了。
  三、人歌人哭水声中
  7月27日,周恩来亲自打电话到牛田洋,关注台风压境之下万余军民的安危。219师部也在召开紧急会议。此时大堤之外却是海天一色,无比宁祥。有经验的渔民和当地农民都晓得这片死寂是大变天的前奏。师部里的旱鸭子们并非浑然不知,但最终的集体决定是:为了捍卫光辉的五.七指示,誓死守护大堤,人在堤在!
  这场"人算"和"天算"的较量,次日立见分晓。7月28日晨8时,强台风如期登陆了,狂风暴雨挟著大海潮,深黑色的海面陡立起来,向牛田洋照头照脑覆盖下来。这是粤东气象史上最恐怖的一天,台风的风速超过了气象衡量的极限,最高的12级台风是每秒32.7米,而是次风速强达每秒53.2米,连测风仪都卷去无踪!可叹的是,此刻牛田洋的官兵与学生仍在进行战前誓师的庄严仪式,他们高呼:"千准备万准备,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是第一准备!"天灾当前,"是我们斗私批修的好课堂!"
  然而,他们才夺门而出,就被飓风刮出10米开外,一串跟斗栽在烂泥里。只是人既不怕苦且不怕死,那么一切都不能以常理来论了。他们拉成"人链"向大堤踉跄挺进,此时西围已有缺口,中围、东围也危如累卵,战士与学生们向溃裂处投下麻包草袋,眨眼就象打水飘一样被掠走,于是有学生率先抱著大石头扑通跳下去,却连人带石都有去无回。旋即风声雨声潮声中有人领喊毛语录,"人篱笆"便迅速纠结起来,一排排的往旋涡里扎,这一"壮烈"造型后来反复重现于各种宣传画和小歌舞中,但在"7.28"这天,表演再多的自杀行为亦不能挽狂澜于既倒,西围大堤顷刻崩溃,泥石飞迸半空,夹著浊浪拍击下来,657团学二连一排的34名学生,仅2人幸免于死。可悲的是,其他各个团连的军人与学生仍奉命源源开来,他们还未上堤,连中围与西围也全面溃决,方圆两万亩的牛田洋化为一片翻腾的泽国。以后的故事就失去了依条理去叙述的可能,总之,生与死已成了宿命,呼啸的大海潮之下,水性的好怀已成多余,死难者的名册上来自体育学院的国家级游泳健将一样葬身鱼腹,一些吓昏了女大学生反而糊里糊涂地拣回一条命。只有一幕情景值得记录----如求生蚂蚁一般飘流出牛田洋的战士与学生们,发觉前面有两条村庄,虽已进水,但它们在水文史上从未被淹没过。要进村须得穿过一座木桥,洪水已托著桥底,幸好未曾倒塌,于是军民在激流中组织抢渡,所有生还者永远都记得这座"救命桥",近两千人狼奔豕突地践踏而过,直到殿后的最后一名副营长离去,它才被恶浪吞噬。后来这座"救命桥"不复存在了,原来它当日被纷乱的逃命脚步踩伤了,木质深处的筋络都被震断,大水退后即告倒塌,村民扛回去当柴火烧了。这自有一番"杀身取义,舍我成仁"的悲壮,至少比起为一句口号去殉难的枉死者来得伟大。
  牛田洋却是汪洋一片,又回归到围垦之前的苍茫原貌。"五.七指示"的发祥地就此消失,这是一种命定的象征,它原是从无中生有而来,终归陷于灭顶,为瑰丽的乌托邦理想完成了充满悲情的葬礼......
  迄今,"7.28"事件刚过去了三十多年。"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据知,牛田洋后来还是重新围垦起来了,只是空闻岁岁有人前来凭吊亡魂,却再也没人记得它与"五.七指示"的渊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