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公园招聘:游牧儿女的吉祥物——嘎拉哈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7/04 06:33:09

游牧儿女的吉祥物——嘎拉哈的故事

    

 辽金·嘎拉哈
 2.25×1.9×1.2厘米 重11.6克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一般将汉以前的玉文化称之为“古玉文化”,因为它们和儒家的典籍有渊源,但是这并不是说汉以后就没有玉文化了,只不过是后来的玉文化大多是以世俗文化的面貌出现的。而且越是以世俗文化的形式出现的“玉文化”,也更见丰富多彩。像唐朝出现的“飞天”,“胡人”,宋朝出现的“童子”,明清出现吉祥语以及一些口彩极好的纹饰。它们相比于汉以前的或是比较单纯的几何纹饰,如云纹、谷纹、蒲纹等等,或是狰狞可佈的饕餮纹、虺纹要更见生动。


嘎拉哈(从另一个角度看)

    而且各个地域、各个民族都在玉器上尽情地渲泄自己对玉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因而,其特色也愈见鲜明,个性也十分强烈,其时代特征也极其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玉器。在这里,与宋代玉器同时的辽金玉器特征最为明显,

    在宋朝的玉器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持莲童子”,或花果禽鸟,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连生贵子,充满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辽金更多的是“春水玉”和“秋山玉”,反映的是游牧民族春秋狩猎的盛事,生动地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

  金·秋山玉

     在辽金时代的玉器里有一种非常小的品种,叫作“嘎拉哈”。嘎拉哈或许是当时游牧民族语言的音译,但是至今东北人还是这样称呼。它实际上就是鹿、羚、麂等动物前腿连结大小腿关节的距骨。东北农村的孩子到现在还有拿它当玩具的。台湾的钟玲女士写了本书,引证了一位外国学者的考证,说距骨是游牧民族的赌具。但是我却认为恐怕没这么简单,会不会是游牧民族在狩猎中,对鹿、羚、麂等动物的奔逃速度感到惊异,在猎获它们之后,发现了这些动物前腿中有这么个“神秘”的距骨,于是就对它产生了某种崇拜,而将其定为吉祥物的呢。这种用距骨作为吉祥物的风俗究竟起于何时,我没有考证,估计历史一定相当悠久,但是用玉雕琢距骨作为吉祥物却是在辽金时代,这时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互相杂居,相互影响,使游牧民族也爱上了玉,并开始用玉制作他们本民族的吉祥物。

 

辽·秋山带饰

        (春水玉和秋山玉主要是反映辽金贵族春秋狩猎的生活,带有强烈的民族、民俗风情;而处于同一时代的宋代玉雕表现的则是追求安静祥和的生活理念。)


    我就有这样一只玉制的嘎拉哈,是北京的古玉鉴藏家郭岳先生送给我的。它是青白玉质地,非常小,只有2.2厘米长,1.9厘米宽,1.2厘米高,一面完全雕成距骨样,一面呈一道美丽的圆弧。郭岳先生送我时讲:他认为是到代的东西,而有人却认为工肯定是老工,就是怕不到代。我则认为只要是老工,就一定到代。

   后来又有些人看到这只嘎拉哈,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观点都比较一致,工肯定是老工,就怕是后代仿的。

金·春水玉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老工,就一定是辽金的。

不错,历史上有仿古玉和伪古玉的问题,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我想宋代总不致于仿辽金玉器吧。那么再看明清时期,明朝是“民族政策”最糟糕的时期,在这种“民族政策”的统治下,他们会仿“鞑子”的吉祥物?明清也仿古,但仿的是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器,别说宋辽金玉器,就是六朝、唐代的玉器都不在他们仿制的范围之内。那么民国时会不会仿辽金的玉器呢?结论是也不会,因为民国的古玉收藏家也是非三代到汉的玉器不收,我们只要看看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的著作就知道了。伪古玉的出现都是利益的驱使,没有了经济利益,也就没有了仿制伪古玉的动力。别说民国,就是在十多年之前,宋辽金元的玉器都卖不出高价,无利可图,何妨之有!


金·春水玉

    再从民俗上看,“嘎拉哈”是游牧民族的吉祥物,就像图腾崇拜,游牧民族的图腾不同于农耕民族的图腾。像中国古代,农耕民族在春秋战国直至汉代时玉器图案是云纹和谷纹,因为云能布雨,意味着风调雨顺,谷纹则象征着种子发芽,五谷丰登。而这种农耕民族的吉祥物在游牧民族的心目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同样的,游牧民族的吉祥物,在农耕民族也绝对不会有游牧民族心目中的那种神奇。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心理需求,决定了“嘎拉哈”只能是辽金时代的产物。

宋·孔雀牡丹

    这只嘎拉哈入过土,在它的身上有一小块沁色,或许是入土的环境比较好,或者是入土时间不久又出土了,因此,它的沁色不是太严重,只是淡淡的一圈土沁,经我佩戴了一段时间,变得非常油润,十分讨人喜爱。

    我的家在南方,而嘎拉哈却是北方的玉器,一般情况是不大会有机会流到南方的,因此在南方要收藏到嘎拉哈就更困难些,感谢郭岳先生,是他让我的玉器收藏中多了一块辽金玉器,在我收藏的“玉文化”链条上不至于少了辽金这一节。

 

  宋·孔雀穿花

 

原载《王敬之说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