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退员工的技巧答案:道德经札记 【6】 Sunyata 儒释道 better smth水木社区newsmth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6/28 09:10:35

道德经札记 【6】

http://www.btsmth.com/show_topic.php?en_name=Wisdom&gid=325248
楼主 Sunyata (光明之君)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札记:此段经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十有三”指什么。一种观点认为,这表示是数目“十三”。有《尚书·尧典》为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便是三百六十六天。另一种观点,就是十成里有三成的意思。


韩非子是离老子年代最近的人。他说:“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九窍十有三者……”然后他就开始解释了,徒是什么意思呢?是属类的意思。人活着的时候,这十三件东西无论动静,都是生之所属;待到死了以后,这些自然是死之所属了。所以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必有妨害,所以这十三件器官就是就是人从生到死的一不可少的条件了。所以说“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按:这么解读,说倒是可以说得通,但用意是啥,可就令人想不明白了。都是常识嘛。)

河上公的解法类似,但是突出了养生的一面:“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香臭,口不妄言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反是。人之求生,動作反之,十有三死地也。(按:有把四关解读成四肢的,似不妥。《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四关,耳、目、心、口。”又:目不妄视可以理解,非礼勿视也。但是鼻不妄香臭怎么做得到呢?理解不能。)


严遵的解读比河上公和韩非子又进了一步。他把“十三”分成两种,四肢九窍是“死生之外具”,和它对立的还有个“死生之内数”,就是“虚实之事,刚柔之变”,也还用十三种属性套。具体来说,“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凡此十三,生之徒;实、有、浊、扰、显、众、刚、强、高、满、过、泰、费,此十三者,死之徒也。”

成玄英认为,这四肢九窍是凡圣俱备的,但是圣人“不执身为身”,所以能超三界;凡夫执着了,所以就堕入了六道。按:成玄英很喜欢用佛释老,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尊奉佛教,而是因为他相信老子化佛说,认为这些佛经都是老子出函谷关以后在外国说的,所以自己引用一把,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十三这个数不一定要用四肢九窍来代入。后世的道士们在思路上就很广。李道纯认为人之生“皆赖水火”,“水成數六,火成數七”,把水火之数合起来,就是十三。具体的说法是这样的:“柔弱生之徒,強大死之徒。柔弱者則能懲忿慾,強大者為忿慾所使。能懲忿則火降,窒慾則水升。水火既濟則生,故曰生之徒。起忿則無明火熾,縱慾則 若海波翻,水火相違則死,故曰死之徒。強大者貪生無厭,柔弱者視死如歸,既不以死為死,虎兕甲兵於我何害。以丹道言之,水火既濟,聖胎凝矣。”

白玉蟾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象征生与死,上半月从初三到十五有十三天,月面越来越大,所谓“生魄”是也;下半月从十六到二十八,也是十三天,月面越变越小,所谓“丧魄”是也。人的生死“亦如月然”,上旬十天里的前三天象征着生,下旬十天里的后三天象征着死亡。(太前后不一了,前头还把十有三作十三解,这里就解成十分之三了)

陈景元还引用过一种说法,认为十三代表十恶三业,能制伏恶业的即是生之徒,放纵自己的就是死之徒。按:三业就是身口意三者之业,十恶就是杀盗淫妄等十种罪行,这都是佛教概念了。

还有按七情六欲和八卦解的。如李涵虚:十乃天地生成之数。一天、一地,一乾、一坤,乾卦有三阳,坤卦有三阴。万物遇三阳而生,遇三阴而死。惟人之受生,其得三阳与物同,其入三阴则自促。七情六欲,大损元神,故曰动之死地。然其自促也,亦归于三阴而已。……物有三而生,又有三而死。摄生之道,则即以三阳之乾卦种一阳于三阴中,坤遂实而成坎。三阴之坤卦,萌一阴于三阳之中,乾遂虚而成离。坎离者,药物也。入室静修,观我一阳来复,即行摄之而归,摄之而伏。是摄生乃还丹之道。”

这些五花八门的说法,被朱谦之一言以蔽之:“其说皆穿凿不可信。”

为什么它们给人这种感觉呢?刘笑敢总结说,这是因为这些注释者纷纷把十有三这个数字给具体化了,这事情做得很独断,而且归根到底老子原书里并没有支持这么具体化的依据。按照西方诠释学的理论,这是独断型的解释学。简单讲,就是我认为该怎么解就怎么解了,管你什么作者时代上下文的。和独断相对的有探究型的诠释,就是根据历史推作者的精神状况,从而以作者的精神尝试诠释,大概讲,就是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的类型。我看这后一种解法比较靠谱。但是缺陷就是这么来思路就不够广,欢乐就不够多,奇言妙语就不好层出不穷了。有所得必有所失也!

【按:西方世界里,独断性的诠释多从圣经解经中生出。比如旧约里有一篇雅歌,原来不过是民间男女对唱的情歌,不知什么缘由,被犹太教的祭司看中了,编进圣经,硬说情歌里男角象征着上帝耶和华,女角象征着犹太人民;后来基督教兴起,有一个神父叫奥利金,又出新裁,说男角指的是耶稣基督,女角指基督教会,歌中赞颂的男女之情,实际上指的是基督与教会间的冥契。这奥利金信仰虔诚,把自己的小脑袋切掉了,不过他的大脑袋是挺好用的,后来洋洋洒洒的写了好多卷解释《雅歌》的大作。】

那靠谱的解读应该如何呢?

司马光说:“言十人之中,大約柔弱以保其生者三,剛強以速其死者三,雖志在愛生而不免於趨死者亦三。其所以愛生而趨死者,由其自奉養太厚故也。”司马光这人的优点就是他说话是基本能让人懂的。所以有时候别家说不清楚,他的注解就可以拿来打头。

王弼说:“十有三,猶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善攝生者無以生為生,故無死地也。”他的意思也就基本前面这样了。“生生”是动宾短语,一般解作“过分的奉养生命,最后的结局就是过犹不及了。

憨山大师说的比较详细:“生之徒者,养形寿考者也。死之徒者,汨欲忘形,火驰而不返者也。动之死地者,嗜欲戕生,无所避忌者也。……是皆但知养生,而不知养生之主。苟不知养生之主,皆为不善养生者也。”他喜欢以庄解老。

王安石的儿子,动物专家王元泽则认为,“天下之为道术者,或见乎阳之动而凭其强阳,或见乎阴之静而止乎枯槁,皆非道德之正,而以死生为徒……及殉欲为咎,动之死地者,凡是三类。”这个解说和别人的有些不一样。
        
著名仙学大师陈撄宁很不满这些子解释,他对王弼吐槽道:“仔细想来就发现一个大漏洞。照他这样算法,就是全人类中正在生的有十分之三;正在死的有十分之三;虽天年未终,但以生生之厚而短命死的,亦有十分之三;把这三类人合起来算,总数即十分之九,剩下的十分之一到哪里去了呢?老子既未曾说明,王弼也没有交代,岂不是漏洞吗!”

有漏洞,就有补漏的。吴澄说:“九之外有其一,太上真人也。”魏源解释:“太上詞不迫切,故留言外之旨,待人自領耳。”

苏辙说:“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則《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徐梵澄认为苏辙的说法是从周易“大衍之数五十”,虚其一,而谓“其用四十有九”衍出,说不死不生者是从庄子来的,都属傅会之说。)
 
陈撄宁大师对这种解法也不满意,他说:“后世注家有人为王弼作辩护,说其中十分之一就是老子所谓‘善摄生者’,这句话经不起核实计算,如果善于摄生的人占人类总数十分之一,那末,像我国今日六亿五千万人口,其中的十分之一,就是六千五百万人,都应该称为修养专家了,这如何能讲得通? ”对此,我只能说十之三,十之一什么的,都是虚数,又不代表真正的比例,这位神仙如此钻牛角尖,何苦呢?